2010 (138)
2013 (57)
2014 (46)
2016 (52)
收藏書畫
木愉
有個晚上,一對本地的中國夫婦來訪,帶來一本畫冊,裏麵都是毛澤東詩詞畫意。把全本一頁一頁翻過,發現凡是有毛澤東照片為摹本的,形象就比較逼真。而如果沒有,則形象走形就比較大。書法還好,但並不十分獨到。這本畫冊其實隻是一本作品收藏目錄。真品都在來者手裏。男的原來是本地一個中餐館老板,一直對繪畫感興趣,花了好多錢搞收藏。前些年,他花了十來萬美元,雇傭國內兩個並不十分出名的畫家和書法家創作了全套毛澤東詩詞畫意中國畫。據說這個工程竣工後,就有收藏家願意畫三百多萬人民幣買下全套作品。他當然覺得這些畫的價值在這個出價之上,故而不願出手。
很多人都津津樂道畫作的收藏,倒不在於收藏的那些畫作可能給自己帶來多少精神的愉悅,而在於那些收藏可能給自己帶來多少物質的收益。這也難怪,畫作其實就像貨幣一樣,具有貯藏手段。
有個朋友的家裏有八幅畢加索的畫作。這些畫作都是他的父母的遺產。他父母當年有收藏的愛好,雖然不是富人,卻總要從收入裏擠出一定比例的金錢,來從事收藏。當年他們到西班牙去,畫廊裏的各種繪畫讓他們看得眼花繚亂,最後,他們選定了畢加索的。原因不是畢大師的畫作有多麽賞心悅目,而是因為畢加索的畫讓他們看不懂。那時,畢加索還沒有名震寰宇,他的畫作還沒有價值連城。他們像買大白菜一樣,買了好幾十幅回來。多年過去,他們老邁了,把這些畢加索的畫作連同其它遺產一樣,都分給了後代。這個朋友就這樣拿到了這些畢加索的畫。這八幅畫作能給這個朋友帶來多少財富,已經不是一個很容易估算的數字,隻能籠統以一個天文的概念而代之。
因為收藏書畫相當於收藏財富,也讓贗品充斥書畫市場,難辨真偽。回國省親的時候,一個故舊來看我,順便在當地收藏市場上逛了一下。見到他的時候,他手裏已經拿到了一幅張學良的墨寶。展開那個對聯一看,其筆法並不遒勁老道,其拙倒是有幾分張學良的味道。但那究竟是不是張學良的真跡,卻是大存疑問的。
有個鄰居是學理工的,平時對人文藝術並不感興趣,有天卻神秘兮兮地向我展示一幅收藏。他說那是他父親給他的,他跨洋越海帶來的。畫軸慢慢打開,色彩有些斑駁,看去頗有些曆史風塵。直至畫軸完全打開,才發現尾部有鄭板橋的大名。這個朋友熱衷炒股,股市上好像是賺了一點的。但如果這幅收藏果真是鄭板橋的作品的話,他還用炒什麽股?
收藏的書畫作品是否有價值,雖然跟作者名氣有關,根本上還是要取決於畫作本身是否真有藝術含量。名氣其實是藝術含量的積澱。多年前,我所生活的這個小鎮有個中國來的畫家,在這裏的大學裏深造。搞過幾次畫展,還被當地市長譽為“未來的畢加索”。後來,這個畫家得以在美國的一個大學任教。中國的電視台和報刊還對他進行了頗多宣傳。我以為他的畫作應該是收藏家所瘋狂追逐的。但情形卻不是這樣。
還在這裏生活的時候,他經常以書畫抵房租。後來房東死了,這個畫家的作品就流入了本地一個古董店。花不到50美元,就可以隨便拿回這個畫家一幅畫。
現在畫家是太多了。國內畫院出來的高材生,好多還在紐約的街頭靠拉客畫人像速寫謀生呢。要得收藏家青睞,並不十分容易。既要靠實力,也得靠運氣。酒好不怕巷子深,但酒的好卻還是得靠人傳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