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昨天的男女
-讓華爾街獲得新生的銀行家 JP ·摩根
一位老師在課堂上提問:是誰創造了世界?學生答道:公元前四千年,上帝創造了世界;但在 1901 年, J. P. 摩根重組了世界……
摩根與華爾街其他大人物不同。大多數華爾街的金融投資家出身於不起眼的家庭,從寂寂無聞到名聲大振經曆了許多心酸的歲月,而摩根則不然。他的家族具有英國的貴族血統。他的祖父於 1817 年漂洋過海來到美國,定居於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特,因為這個城市是當時發展最快的城市之一。他的祖父到了美國後,投資於航運、鐵路等等,後來還與人合開了一家保險公司。他的父親先是與人合開了一家食品公司,後來又與人合辦了一家證券代理商公司。 1854 年,他應邀成為喬治·皮波蒂( George Peabody )銀行的合夥人。皮波蒂是美國公民,但在英國做事。他一生未娶,把全部精力放在了他心愛的銀行事業上。此外,皮波蒂還是一個相當慷慨的銀行家。由於他對英國社會的巨大貢獻,維多利亞女王特賜與他男爵爵位,但他則婉轉地謝絕了。在他去世後,他的遺體被幾艘英法軍艦護送回到美國,可見,他在歐洲所受到的敬重之高。
皮波蒂退休後, J · P ·摩根的父親成為了皮波蒂銀行的一把手,並繼而將該銀行易名為 J · S ·摩根銀行。於是, J · P ·摩根從小就在一個大銀行家的家庭環境裏成長。他從他父親那裏學到了許多作為一個銀行家應該具有的素質,其中最重要的兩點值得一提:一是放眼全球金融市場的眼光;二是正直端良的品質。前一點讓他能高瞻遠矚,後一點則讓他可以長久屹立不倒。而摩根認為,個人的品質比金錢、財產更重要,因為個人正直的品質是成功的保證。他在晚年時的一次國會聽證會上,曾這樣回答過一個國會議員關於信用的質詢。那個議員問道:“如果有人向你舉貸,你在考慮是否答應他的要求時,金錢還是個人的品質是你考慮的首要因素?”摩根說:“毫無疑問,應該是個人品質。個人品質比什麽都重要。我不會貸款給我不信任的人。”
摩根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就表現出一個銀行家對數字一絲不苟的品質。 12 歲那年,他與他表兄舉辦了一次表演活動,之後,他做了一個資金平衡表,把表演的支出與收入都一一列帳。如今這張 1849 年他 12 歲時做的資金平衡表還陳列在博物館裏。一生中,他一直以注意每個細節而著稱。當手下人把各種帳務報表送來讓他審閱,每個細小的錯誤都逃不過他那雙銳利的眼睛。
摩根在美國、瑞典和德國受過教育。由於他在數字方麵的才華和敏銳,德國教授曾經勸說他把數學作為自己的終身職業。但他謝絕了,轉而在華爾街的一家會計事務所當了一個低級會計師。
他的才華不久就顯露出來。一次,他做事的那家會計事務所派他到新澳爾良( New Orleans )去考察棉花行業,在那裏他很快就幹了一些讓上司稱道的事。在新澳爾良期間,他見咖啡有利可圖,就立即買了一船咖啡,並以事務所的即期匯票付了款。不久,咖啡開始跌價,公司來電讓他立刻把咖啡賣掉。他立即回了電,並把支票也寄了回去。原來,早在公司來指令之前,他就以最高價賣掉了那船咖啡,賺取了一筆可觀的利潤。摩根自然受到了公司的表彰。他的這種靈活、迅捷、雷厲風行的作風成為他一生做事的特有風格。
J · P ·摩根在那家事務所裏從此倍受青睞,屢獲提拔。然而,摩根自有鴻鵠之誌,在那家公司,再怎麽發展,也不過是高級職員而已,而他的誌向是要擁有自己的公司。 1871 年,摩根自覺羽翼已經豐滿,無論經驗還是財力,他都可以自立了,於是他瀟灑地辭去職務,另創基業,打出了自己的牌子—— J · P ·摩根公司。他的公司可謂生逢其時,借著南北戰爭的大量籌款之需,他的公司事業蒸蒸日上。兩年之後,摩根就成了華爾街的新貴。
1871 年,摩根認為事業要發展壯大,就必須與其他公司合並,以便從規模上可與華爾街的其他大公司一比高低。於是,他很快與費城的德克賽爾公司( Drexel )聯手。新合並的公司名為德克賽爾·摩根公司,總部設在華爾街 23 號。此後,雖然公司原來所在地的維多利亞大廈已幾經滄桑、不複存在,但華爾街 23 號從此與摩根銀行相提並論,成為金融和財富的象征,並飲譽全球。
新組合的德克賽爾公司問世之後,摩根的聲望如日中天,其個人財產也節節攀升,即使在 19 世紀 80 年代,金融業一片低迷,摩根由於其父在倫敦的強力支持,其產業不退反升,年利潤達到 50 萬美金。
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兩個金融中心是倫敦和紐約,這兩個中心在貫通大西洋電纜的幫助下,彼此聯係日益緊密。美國經濟上的突飛猛進刺激了對資本的大量需求,而紐約則在曆史的契機中,扮演了大量引入外資的角色。許許多多的外國債券紛紛爭相在紐約發行。比如, 1879 年,紐約就發行了多達 300 萬美金的魁北克( Quebec 如今屬加拿大的一個特殊省份)債券。
摩根在異常活躍的資本市場上,其銀行家的才能日益顯現出來。老一代的億萬富翁萬德比爾特於 1877 年撒手西歸,留下了 1 億 5 百萬美金的資產,那是美國當時最大的一筆遺產。按照遺囑,這筆資產由其長子威廉·萬德比爾特繼承。在這筆巨額資產麵前,小萬德比爾特有些頭暈目眩,不知所措。其它的且不說,僅紐約中心鐵路公司 87% 的股份就讓他覺得難以消化。威廉·萬德比爾特決定減少自己在這家鐵路公司的股份。他找到了摩根,讓這位金融家幫忙。摩根喜上眉梢,他立即意識到,如果在華爾街轉賣如此巨大的股份,勢必會對該鐵路公司的上市股造成打壓;但如果在海外市場拋售,則會出現另外一種結果。摩根把目光越過浩瀚的太平洋,投向了倫敦市場。在倫敦,幾經運作,摩根以 120 美元一股的上好價錢成功地賣出了 150,000 股該鐵路公司的股票。更讓人驚歎的是,摩根做成這樣一樁大買賣,完全是在不聲不響、不動聲色中完成的,人們還未曾知覺,他已大功告成。
摩根不僅是個卓越的商人,還是個極有遠見的管理大師。把紐約中心鐵路的 150,000 股股份賣給了英國人後,摩根同時也被他們委托為全權代表,參與管理公司的事物。於是,摩根成了美國鐵路行業中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美國鐵路行業一向積弊甚多,管理混亂、效益低下、資本閑置,整個管理結構如同一盤散沙。既然摩根有幸登上了這個新的舞台,他便決心為這個行業帶來一個全新的管理概念和秩序。
鐵路行業是當時美國經濟中唯一出現管理權與產權脫節分離的行業。經理們大都不是股東,他們既不對股東負責,也不對顧客負責,隻是一門心思地與別的鐵路公司明爭暗鬥,較勁角力。一個股份公司的經營宗旨,原本是天經地義地對股東利益的最大限度的滿足,而現在,公司卻被一幫沒有責任感的管理者隨心所欲地玩弄於股掌之上。在這種景況下,鐵路行業的經濟效益可想而知。整個 19 世紀 80 年代,美利堅在繁榮富強的康莊大道上闊步前進,而鐵路行業卻利潤下滑,步履維艱。
當時鐵路行業一個最嚴重的問題是盲目競爭。紐約中心鐵路公司與賓夕法利亞公司之間的爭鬥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憑心而論,這兩個公司算是鐵路行業的佼佼者,規模大,管理也不算太差。但這兩家公司之間卻惡性競爭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彼此在對方的領域裏重複建線,以求拚個魚死網破。作為新股東的代言人,摩根首先與鐵路中心公司的最大股東小萬德比爾特推心置腹地談了幾次,取得支持後,摩根便代表公司與賓夕法利亞鐵路公司談判,訂立了和平協議,終止了此前惡性競爭的局麵。
摩根把兩家公司的決策層的人員邀請到他的私人汽船上,汽船在風光秀麗的伽利森河來回漫遊,直到摩根直陳利弊、苦口婆心地說服了兩家公司,達成了一個雙方滿意的協議。根據這個協議,兩家公司都互相作了讓步,放棄了設在對方領地裏的產業,而由對方收購。由此,雙方長期的惡性競爭終告一個段落。
這兩家公司在摩根的一手翰旋下,經濟利益得以廓清,效益猛增,而摩根也由此聲名鵲起,威信如日中天。響亮的名聲也馬上帶來了直接的經濟利益。摩根雖然隻是個銀行家,但他卻成了鐵路行業最具影響的人物,許多鐵路行業的大企業的重新組合都是在他一手導演下圓滿完成。
摩根的事業和他經手所做的一係列經濟大事,既改變了華爾街的形象,也極大地提高了華爾街的聲望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