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論不休的根由
(2009-10-16 11:04:05)
下一個
爭論不休的根由
木愉
爭論不休往往是由於不講究形式邏輯所造成的。
形式邏輯追求的是A是A, B是B,A不能是非A,A不能既是A又是B。這就是所謂的同一律、不矛盾律和排中律。辨證邏輯講究的恰好相反,即A可以是B,可以是非A,可以既是A又是B。其實呢,辨證邏輯所說的A和B跟形式邏輯的A和B屬於不同的語言層次。比如說生產跟消費本來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範疇,但是辨證邏輯可以表述為生產也是消費。這裏的消費跟日常理解的消費有著內涵上的不同,但從字麵上看卻是一樣的。所謂內涵上的不同是指生產消費著原材料、人工和能源之類,而日常意義上的消費卻是指人對終極生活用品的消費。比如某先生曾經說過古寧頭戰役既是傑作也不是傑作的時候,我們需要對這個傑作的施事者或者定語進行分析。不能說這戰役既是A又不是A。實際上這裏的傑作如果分別加上解放軍和國軍就能理解了。那就是說,古寧頭戰役既是(國軍的)傑作,又不是(解放軍的)傑作。有一個語義哲學家曾經寫過一本很有意義的書,叫《語言的暴政》,說的就是大家爭吵半天,其實就是所持的語義不同而造成的。比如最近,國內的學者之間正在為“敬畏自然”這個命題吵得白熱化。其實呢,在我看來,都是語義作的孽。
從人類思想史上看,形式邏輯的貢獻比辨證邏輯大。表明上看,形式邏輯追求靜止和死板,而辨證邏輯追求變化和跳躍。其實呢,人們思維是需要一個禁區或者說場地的,就象打球需要球場。不能上不著天,下不著地,沒有定點。辨證邏輯談多了,就成了癡人說夢。思想史上有許多人對辨證邏輯很為不齒,比如波普爾就是一例。他說過,明天既可能下雨,也可能不下雨這句話看起來是正確的,但其實沒有任何信息量,因為它不可以被證偽。
我愛形式邏輯,是因為它可以樹立標準,讓辯論雙方有了一個明確的準繩。否則胡說八道、語無倫次也被當成了高一層次的辨證邏輯。對於一些胡攪蠻纏,或者不知所雲的人來說,辨證邏輯是他們最佳的避難所。
亞裏斯多德早就作古,但形式邏輯仍然常青。
形式邏輯有幾個規律?同一律、不矛盾律和排中律一直為各家所認 可。還有一條叫充足理由律,然而這條在實際情形中比較難以掌握,所以有人並不讚成把充足理由律納入其中。另外還有一條象是規律又不象,所以曆來也有爭論。這一條就是以人為據。不管這條能否入列,各方又一致認為辯論時是不應該以人為據的。其實,把以人為據排除形式邏輯規律之外的人之所以作如是觀,是因為他們認為不以人為據是論辯雙方應該遵守的起碼道德。所謂以人為據就是說論辯雙方以對方的跟論題 無關的品性、曆史等等作為論辯的論據。舉個例子,甲說此山有煙,所以此山有火。乙說,你是偷雞的,所以你的判斷絕頂錯誤。不以人為據,按說容易不過, 也不需要特別的智力,但做起來卻很難,所以生活中以人為據比比皆是。把以人為據引到辯論的領域,越發使辯論複雜化和白熱化,人身攻擊應運而生,這時候就不再可能僅僅是辯論,而演化到謾罵和攻訐,甚至鬥毆和戰爭,必欲將對方置之死地而後快。所以語言是暴政絕不是危言聳聽。
可以用符號來對替代形式邏輯中的項,從而便於推理。傳統的形式邏輯還是不好叫符號邏輯。
數理邏輯把形式邏輯精確化了,不過,在實際生活中用數理邏輯畢竟比較少。
現在的形式邏輯都用在數理邏輯上的.
隻有數理邏輯才是真正形式形式化的,因此隻有數理邏輯才稱得上形式邏輯.
是有不證自明的公理,如果大家都認同,就沒有什麽好爭論的。
對。
謝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