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父子
(2009-08-18 07:14:23)
下一個
君臣父子
木愉
返裏探親,感慨良多,其中之一是到了朋友家,人家的小孩不用大人威逼利誘,都會主動叫你叔叔、伯伯。即使素昧平生,以前從來沒有沾親帶故,即使對方是一個二十來歲的小大人,也會很親切地稱呼你叔叔、伯伯。聽了人家對你的尊稱,心裏自然舒坦,跟對方的距離也拉近了許多。雙方的輩分拉開了,不平等了,但雙方的相處反而更和諧得體。這就想起了聖人孔子,他真的太睿智,兩千年前就明白了人們之間關係的真諦,所以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往批判孔子,除了“唯女人與小人難養也”這些輕視婦女和勞力者的說法,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上下有別的思想常為眾矢之的,後來為他老人家翻案,上麵兩點似乎從來也沒有人膽敢為他鳴冤。其實,照我看來,除了那輕視婦女和勞力者的教條是板上釘釘的鐵案,萬萬不能為他老人家翻案的,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卻完全可以字正腔圓地為他高呼捍衛。且不論這一思想保證了中國文化幾千年來的始終如一,維係了中國封建社會的超穩定,隻說這一思想帶來了社會人際關係的和諧有致,就值得我們推崇。
這樣就不能不提到西方的習俗。在西方,隻要不是親戚,就萬萬不會去稱呼一個比自己年長的人叔叔、伯伯、阿姨、婆婆、爺爺之類。從東方來的長者,在一個牙牙學語的西人兒童麵前,也不會博得人家一聲尊稱。如果老太婆叫吳淑華,到了西人家裏作客,人家就會讓所有小孩都免姓叫她淑華,看似親切,卻把老太婆弄得心驚肉跳,臉也紅如桃花,儼然就有了幾分被戲謔的感覺。渾身長滿了嘴跟她解釋也沒有用。
當然,西人幾千年子子孫孫、一輩一輩都是這樣過來的,也不能怪人家。最讓人氣順不過來的是中國人到了這裏,也入鄉隨俗,跟著大巫學跳神。到了中國人家,大人之間再是摯友,一般也隻跟大人來往,跟小孩之間一般是沒有什麽交流的,“嗨”一聲就是最大的友好和禮貌。那叔叔、伯伯之類的稱呼留在了萬裏之遙的大洋彼岸。在異邦,我們第一代移民跟下一輩之間隔膜之極,其根本原因就在於稱呼的缺失。這就不能不留戀起故國的長幼有別,從而不能不上溯至孔子的君臣父子的思想。和諧和親近其實是秩序與距離的必然結果。
下一代隻能西化,越來越西化。這樣就是所謂融入主流社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