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個體,我們渴求與他人的聯接。正是靈魂對圓滿合一的渴求,讓我們交織於各種人際關係,包括身體,情感,和精神層麵的各種關係。在工作中,我們建立與同事們的關係, 在所居住的小區,我們和鄰居建立了友誼。隻要有人參與的活動或事件,都會產生人際關係。靈魂依賴這些人際關係和與他人的互動,達成一些非常重要的目的。通過人際關係,我們可以發現自身的問題,進而克服這些缺點和弱點。通過與他人的互動,我們也了解了自己的優點,來幫助他人,鼓勵他人,培育他人。在漫長的一生中,與無數人的關係中,小到與同事和家庭,大到與整個世界,我們不斷探尋自我,最終得以知曉自己本質上是一個精神存有的事實,與他人分享生命中的點點滴滴。
每個人最先建立的人際關係就是與家庭成員的關係。跟其他方麵類似,在家庭人際關係方麵的探索是每個人對社會人際關係的準備。有些家庭關係不夠和諧,甚至非常艱難,但是人們總能夠在其中汲取營養,吸收正麵能量。當然,這些不協調的關係都不是偶然發生的。正如凱西資料中不斷提到的靈性原則所說,發生的所有事情都是有目的的。就人際關係而言,靈魂在選擇轉世的時候通過選擇父母和他們的另一半,來進行新的一世的學習和成長。然而,正如對其它靈性意圖的影響一樣,從自我出發來考慮問題卻使這種學習和成長並非易事。顯而易見,沒有挑戰,就不會成長,隻要我們打破僵化的思維模式,接納愛德加·凱西所闡述的關於人際關係的擴展性理論,就會獲得成長。
生命的意義在於自我意識的成長。為靈魂,我們的覺知力沒有極限,可是當我們在轉世進入物質層麵的時候,頭腦統治了意識領域,限製了我們的覺知力。我們需要從一片空白開始認知周圍,經曆艱難困苦,從失敗中學習。愛德加•凱西關於我們在人際關係中學習認識自我的論述,與現代心理學中的“投射”理論不謀而合,即我們將沒有認識到的品質在與他人交往中顯現出來,他人則是我們認知自我的一麵鏡子。換言之,我們常常經驗的和遭遇的,並不是我們以為的客觀世界的反饋,而正是我們自己。當我們是孩童的時候,常常互相開玩笑說“咱們彼此彼此”,其實表達了對這一原則的本能理解。愛德加•凱西喜歡用聖經的說法來詮釋, “為什麽你隻見兄弟眼中有刺,卻不見自己眼中有梁木?”(馬太福音7:3)。心理學家認識到,人們用自己沒有意識到的思維模式來定義世界,因此不知不覺中通過自己對周圍世界的理解將真實的自我顯現出來。就如《塔木德》所說的,” 世界究竟是什麽樣,取決於我們怎麽看待 “(譯者:或者中國人所說的“相由心生,境隨心轉”)
從凱西的觀點來看,那些可以真正激發並提升你的人,給我們提供了一麵鏡子,讓我們有機會看到自身潛能,而我們自身擁有的某些潛能也可以激發他人的潛質。相反的,那些讓我們感到頭痛難捱的人,也提供了一麵鏡子,映射出我們需要去攻克的內心弱點,。每一種人際關係都潛在地幫助每一個人進步,這原本就是上天的安排!最初我們也許會十分排斥這種觀點,但你是否想過,為什麽我們最討厭的人也會有一個摯友,還有,我們的摯友卻讓有些人十分討厭?這就是因為我們每個個體在看待一些事物的時候都可能大相徑庭,這裏的”一些事物“就是每個個體的反映。如果你想知道需要對自己哪些方麵進行改善,那麽就去環顧四周,看看你討厭的那些人們;如果你想知道有哪些資源可以幫助你成長,那麽就去尋找那些你欽佩並且喜歡的人們。凱西資料中的觀點給理解人際關係帶來了全新的視角,也幫助我們認識我們到底從人際關係中收獲什麽。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習慣於把人際關係的目的當做是自我愉悅和滿足的一條通路。童話故事,言情小說,電影電視等等對愛的詮釋讓我們愈加期待不現實的愛,到處去尋找讓人感到快樂的關係。渴求被愛的天性阻礙了我們在和他人相處中去尋找人際關係真正的意義。通過提升內在來發現圓滿和充實的自我,被這種通過外部的人際關係探尋快樂的謬論所左右。有的人窮極一生,不斷尋找那個完美的可以令自己快樂的人,根本就沒有意識到靈魂需要與人互動而讓他們內在變得圓滿合一,從而,不論是在關係中還是關係之外,都能夠感知到真正的快樂。
凱西認為那些令人感到愉快和充實的人際關係固然是十分積極向上的,不過即使是最為棘手的關係依然另人受益無窮,我們在掙紮和痛苦中獲得了寶貴的經驗。遺憾的是,人們往往認識不到這一點,麵對類似的問題,避而不往。還有一種誤解,認為這種不愉快的關係是前世累積的“報應”,對此應該逆來順受,直到生命結束的那一刻,懲罰才會終止。不論是逃避還是順從,這些辦法都是對此種關係的改善無益。要改善,首先需要改變意識層麵,進而相互包容和理解,最後反應到行為方式中去。如同靈魂將同一個噩夢不斷向主人推送,渴求他能夠在這個情境中學到真諦一樣,凱西的理論堅持認為,生命中的困難,不是來懲罰我們,而是要喚醒前世所沒有意識到的個人資源,激發學習不同的應對方式。
有一個故事可以說明這個道理。某公司的某高管手下有個部門經理,這位經理經常打擊並貶低他部門的員工。盡管他專業背景出色,可是對於下屬的無理態度卻讓人無法原諒,於是這位高管開除了這位經理。在尋找經理的繼任者的時候該高管非常小心的進行篩選,避免再招到同樣類型的經理,最後選中了一位同樣專業而優秀的女士來接替。這位女士上任的最初三個月相安無事,可是後來發現這位繼任者也開始打擊並貶低部門員工,與前任如出一轍!這位高管無比的震驚,開始反思,怎麽可能這麽巧合?經過調查發現,這個部門的員工多多少少都是有些內向的,不自信的,缺少自我認同的人群。他們需要改變,需要學會挺身而出,直抒胸臆,經理則需要學習如何與這類缺少自信的下屬打交道,才能從根本上扭轉這樣局麵的出現。後來這位高管通過一些溝通方式,將這些信息傳遞給了每一位有關人員,最後,全體在意識層麵的轉變讓該部門的辦公氛圍發生了質的轉變。
所有融洽的人際關係的建設都需要一些寬容和耐心,友善與合作,以及麵對變化的開放心態。一心尋找天賜的”靈魂伴侶“多半隻是一廂情願的幻想,會導致不斷的自我挫敗。當有人谘詢愛德加•凱西有關靈魂伴侶這類問題的時候,他通常都會回複到,所謂的靈魂伴侶是那個讓你受到強烈感情衝擊的一個人,你們之間似乎有著一根剪不斷的紐帶,不管這個紐帶帶給你的是積極的,還是負麵的感受,命運總會把這個人不斷帶回到你的生活中來,讓你們有機會互相學習。換言之,靈魂伴侶之所以對我們在今世有如此大的吸引力,是因為我們在前世曾經在一起的緣分。這種關係,是一種讓彼此成為對方個人成長之路上無法替代的寶貴財富的關係,這與當代社會關於靈魂伴侶的解釋截然不同。如果在網絡上搜索“靈魂伴侶”這個詞的時候,你會看到無數的相關網站,大多數都是複述最早由柏拉圖提出來的理想伴侶的理論。柏拉圖認為,人們之所以一直在尋找自己的另一半,是因為人被宙斯分成了兩半,這種說法幾乎體現在所有地區的宗教故事當中 —— 最初的人是男人和女人的合體。這個故事所要強調的是靈魂對圓滿合一的訴求,而不是找到自己的鏡像。靈魂伴侶不僅存於浪漫的感情當中,還有可能體現在與家庭成員的關係,在與之有著深深的聯接和淵源的朋友關係,在那些被深深吸引卻又被不斷挑釁的個體關係,以及在工作中為了共同目標而奮鬥的夥伴關係中。
很多時候凱西都會鼓勵人們,如果期望在一段關係中有怎樣的收獲,首先就應有怎樣的付出。他鼓勵人們如果希望感受到更多關愛,就去更多的關愛他人;如果想收獲更多友誼,就要對別人更加友好;如果希望獲得他人理解,就要首先理解他人。 在一個個案中,一個丈夫對凱西抱怨說他和妻子的關係不理想。 他詢問沉睡中的凱西他應該怎麽去激勵太太成為一個更好的妻子,凱西給出了非常簡潔的建議:請丈夫從妻子的角度列出一張清單,列出那些他的妻子認為一個合格的丈夫應具備的品質。凱西建議他用這張清單作為自己今後行動的方向,成為一個妻子心目中理想的丈夫。 如果他能夠做到的話,凱西確信他一定會覺得自己擁有了一個理想的妻子!
人們經常會質疑到底如何區分一個潛在的長期關係與一個短期的僅僅是相互吸引從而了結一些過去的淵源的關係。凱西認為對於真愛最終極的詮釋是“盡管付出”,根本不會計較任何回報;欲求則是一種有條件的吸引。真愛表達的是情感,能量,行動,全權為了對方卻不會考慮自己能夠得到什麽。另外,凱西建議長久的承諾最好是建立在有著共同理想的兩個個體之間,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一起奮鬥,問問自己“我們在一起是為了完成什麽任務?”
當然,凱西解讀並不僅僅像個和事佬一樣說所有的關係終歸都是理想的。事實上,很多時候,出於對身體,精神或者是靈性方麵的安全考慮,凱西建議前來要求解讀的個體脫離某段關係。在他接受谘詢的一些夫妻關係中,如果夫妻雙方已經學習到了應該學習的東西,他們對彼此已經“無用”,多數情況下,他鼓勵雙方盡量理解關係是有使命意義的,理解關係是來幫助人們走上靈魂成長和蛻變之路。人際關係最終對我們是有益的,這一點與我們慣常以為的理解是大相徑庭的。然而,關係走向何方取決於我們想怎麽做。可以經常問問類似的問題,例如:這段關係怎麽能夠讓我變得更加優秀?這段關係會怎樣提煉我?這種關係如何讓我更加平衡地生活?我的靈魂能從這個關係中學習到什麽?凱西所解讀的關於人際關係,家庭和靈魂伴侶的核心是:通過持續的與外界的互動,靈魂找到適合自己成長和發展的功課,這些功課是為我們的成長和圓滿而設計的,恰恰是通過人際關係,我們認識到了本真的自己。
文章來源:凱西中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