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喜悅的生命

放下心中任何不必要的重擔,讓自己的心比一根羽毛更輕盈,不隻是在離開這物質世界之時,而是在生命中的每一刻。。。
個人資料
正文

聆聽西方著名比丘尼--丹津·葩默Tenzin Palmo

(2016-04-07 13:06:19) 下一個
西方著名比丘尼、女瑜伽士,1943年出生於英國倫敦,20歲時到印度旅行並遇到她的上師,1964年成為西方第一批比丘尼。
 
1976—1988年間,作者曾在喜馬拉雅山的洞穴中閉關修行12年,後來英國知名記者維琪.麥肯基為其撰寫《雪洞》一書,使她的事跡廣為人知。自1992年起,丹津.葩默應世界各地邀請巡回演講,並為興建比丘尼院和成立女性國際閉關中心募捐。作者基於多年修行體悟,為讀者闡釋在禪修中應對止觀、覺知與心性抱持的正確知見,厘清了佛教係統中上師、金剛乘與觀想的意義;並善於運用生動的譬喻和清澈的洞見,打破許多人對於禪修和佛教的錯誤觀念以及對生活的迷思,讓人們時刻保持覺知,以清明的心活在當下。此外,針對女性在佛教中的角色與定位,作者也以專文討論,並期待引起人們的正視。
 

佛法的最終是心念的改變,是心的轉變。如果隻是靜坐冥思,卻對每日生活中的佛法視而不見,那麽人心與意念是不可能得到轉化的。

我們不必放棄一切跑到印度,修行的地方就在此時此地,與我們的家人、工作、社會責任同在。如果沒有辦法在這裏修行,那要到什麽地方去修?我們帶著自己的心四處走,在裏斯摩的心和在喜瑪拉雅山的心是一樣的,同樣的自我、同樣的問題,何必去喜瑪拉雅山?為什麽不在此時此地解決它?
 
佛法並不是隻有觀照快樂、平靜的一麵,佛法是藉由任何一件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讓我們從中學習、成長。
 
修慈悲觀最要注意的就是我們的言語,它必須是真誠、有意義,且對人有所助益的。我們絕對不要說惡言和妄語。
 
娑婆世界的本質是苦,苦是生命中根本的不滿足狀態。外麵是在下雪,我也在生病,這些都沒有關係,因為這就是娑婆世界的本質,沒什麽好擔心的。如果事情變好,那很好;如果事情沒有變好,那也很好。兩者之間其實沒有什麽差別。
 
停止對自身的掛念,將“我”這一位置轉換為“他人”的瞬間,幸福將就此開始。於一點一滴,通過語言、行動、心想,希望給予他人幸福,這就是佛弟子應該走的路。
 
禪修的目的不隻是讓我們感覺舒服或解決情緒上的問題,禪修的作用是直接斷除生命最根本的問題:以主客二分的概念來思考,而執著於自我,這種思考方式是源自於錯誤的知見,這便是所有錯誤的源頭。
 
忘記證悟這回事吧。去做個更好的人,這已經是很艱難的修行了。

我們必須了解自己的極限,對自己要慈悲。然後要學習讓自己的心變成盟友,讓它喜悅的修行。所以,重點是不要逼迫自己超過能力所及。在修行中,還沒有感到疲勞就應該停止。如果我們在心依然享受這份經驗時停下,心會記住“這是很有趣的”,下一次,心將對此感到熱切。

由於我們抗拒疼痛,因此產生了疼痛的感覺。重點是,不要抵抗疼痛,學習接受它,跟隨它。
 
要知道,我們每分鍾都在塑造未來,沒有別人在外麵支使我們,也沒有人評斷我們。從某種層次來看,我們每分鍾都在審判自己,因為不論我們做什麽,都將產生結果。所以,如果我們播下好種,將有豐收;如果播下有毒的種子,收成也會是有毒的。
 
如果能以想著“每天是最後一天”的方式過日子,如此就有助於我們欣賞和感激每個刹那。

丹津·葩默 作品:《雪洞》、《心湖上的倒影》、《活在微笑中》。

心湖上的倒影:給實修者的指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