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在1947年,新中國成立的前夕。我和共和國一起成長。
經曆了也見證了,祖國的風風雨雨,眼看著:樓房蓋起來了,道路鋪起來了,人民的腰包鼓起來了,生活一天天好起來了。
我住在椿樹園,每天都要騎三輪車到香爐營頭條那兒活動。清晨,從樓裏出來,天還早,才不到6點,早鍛煉的人們星星點點已出現在街頭和樓區。路過西草廠,隻見旅遊的大巴停在路邊,準備旅遊的人們正向它集中。
時間還早,路上人不多,香爐營頭條一進西口50米,又是旅遊大巴,聚著一些人。生活富足了,旅遊的生意火了。旅遊車集中點星羅棋布,海格飯店門口又是一處。香爐營頭條東口又是一處,往西100米有一棵大槐樹,它是丁字路口的中心,這兒也是一處。而且,每個點都有兩三輛大旅遊車。旅遊車帶旺了早點鋪。沒開車前,飯館和推車賣煎餅的,生意興隆。
香爐營頭條路南有一片新樓群,它的東邊是師大附中,校門在東邊的南新華街,這兒是後邊,很清靜;南邊是琉璃廠的後麵,也很清靜;西邊是一片拆遷地,原住戶有走的、有不走的,房子七零八落,統一用圍牆圈了起來,這一麵顯得很清靜整潔;北邊也是拆遷地,圍牆圈著,也清靜整潔。因為是拆遷地,大多是平房,所以,視野很開闊,眼睛很舒服。
新樓房蓋得很大氣,南北100米,東西100米,整整齊齊幾棟大樓。樓頂整齊劃一很好看。樓群中間有健身器械、運動場,地下有兩個大型汽車庫,汽車從東邊進西邊出。
樓群四周四條馬路都很寬闊,西邊有兩個大門,北邊有一個。這塊地方轉圈都停滿了汽車,尤其是西邊,地方大,常停百輛汽車。大門口還老有出租車排隊等客。
馬路寬闊、路曠人稀、視野開闊,車輛較少,花草樹木可不少,空氣清新,無疑這兒成了人們早鍛煉的絕佳去處。
早鍛煉的人們,以老人居多,你看:這位老人身材瘦高,步子大,拄一拐杖,精神矍鑠,他活動的範圍比較大,有時在這兒碰見他,有時在南新華街、有時又在椿樹園;這又是一位,得過腦血栓,半邊身子略有不便,每天堅持繞樓走兩圈,這樣的老人有好幾位;這一位更讓人感動,他每天得扶著自行車緩慢前行,身邊還得陪著一個保姆;有的呼朋喚友,三兩個結伴而行;有的夫妻相伴,其樂融融;有的邊走邊聽半導體;還有的順帶遛狗,帶一個、帶兩個,最多的帶三個;……
真正跑的起勁的是中青年,有一個人最惹眼,他一躥一躥的跑,似乎不快實際快,我騎三輪車繞樓一圈,他能跑三、四圈。其餘的人,或跑或走,雖不起眼,但貴在堅持。每天都能看見,這就不易。
去年,我看見一個老太太,每天推著輪椅遛彎,累了就坐著歇歇。今年沒看見,向一個推著小車遛彎的老太太打聽。老太太說她也沒看見。她又說:“去年我就看見你了,今年挺好。還那樣兒。”還說:“我去年腿還行,每天遛彎看見你。今年不推車就不行了,怕摔跤。人老了,一天不如一天。”話一轉,我倆同聲說“堅持鍛煉,多活幾年。”說完,我倆都笑了。從那天起,我倆天天見麵,互相關心、互相勉勵。她都80歲了,是退養的,每月800多元,足夠自己花。住平房,挺寬敞,又施行了煤改電,冬天也沒急了。她還把認識的老姐妹介紹給我。
還有一個老太太,從去年起,就相識。她每天都在馬路最東邊那兒打太極拳、舞劍,天天如此,從不間斷。八十多了,練得身輕體健。我深為歎服。
我本是殘疾人,又得過腦出血,出行不便,唯一的運動方式就是騎三輪車。雖然上車下車都需我丈夫扶持,但是,騎在三輪車上,我找到了運動的快感,感到生命的可貴。於是,我盡可能的出來騎三輪車,活動活動。
別人看我,我看別人。別人是我眼裏的風景,我也是別人眼裏的風景。
在別人眼裏,我是一個挺各色的老太太,頭戴遮陽帽,戴眼鏡右眼罩著(複視),左肩高右肩低,彎腰曲背駝得很厲害,兩腿粗細不一,騎起車來很費力,三輪車上永遠放著兩隻拐杖,但每天早晨準在這兒看見我。
騎在三輪車上,天空碧藍,樓陰濃淡,樹影斑駁,小風輕輕,身邊或急或緩地走過鍛煉的人們;抬望眼,近處是樹是花,遠處可見椿樹園的樓房參差和sogo大樓的亮麗外觀,……。美,美呀,真是洞天福地,超凡脫俗。
我也算是沾了拆遷的光了,香爐營頭條及附近這幾條路都修得好,過往的車輛又不多,真是鬧中取靜的好地方。
已經繞樓轉了三圈,我在丁字路口的大樹下休息。這棵大槐樹大約百年了,施工留下它,又用磚砌了三米直徑的樹圍,裏麵種了花草。它又得風又向陽,枝繁葉茂。伸開的兩隻大樹叉,叉下一個大樹瘤,像是一隻拳頭,伸出兩隻手指,向著天空、大地、人群,得意地誇耀:好!好哇!
樹圍的高矮正適合人坐著,幾個老太太正聊天,她們早上出來活動,累了,在此略做休息。生活總有曲折,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但總的來講:天藍了,地闊了,房子整齊了,胡同敞亮了,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老太太個個都有退休金,不用別人養著,心情舒暢。早上起來,活動活動,遛遛彎,買點菜,和老姐妹談天說地,幸福的一天就開始了。
該回家了,在樓群西南有路,向南約100米,出北極巷口,就是前青廠。車水馬龍,人聲嘈雜,我又回到椿樹園。
李新民 09.7.5 改於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