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文化小常識:天道與人道 吮露鶴

(2010-11-15 03:27:02) 下一個

文化小常識:天道與人道

吮露鶴

文化小常識: 天道與人道

莊子說:「六合之外,存而不論。」天地四方,這叫六合,六合之外的,照說必有天道,但東南西北天地時間條件製約之不到,還有其他形而上之本體,甚至數學等抽象之概念,一皆無法找到時空中之質料存在者,依道家之見,聖人都該存而不論。

「存」,按古人註,「察也」,應是合理的註解。這「存」字,以字義之本言,並非涼在那兒不管,沒有動靜之存,存字該是有生機有事發生的一種關注狀態。故以察為存,存察在心,時時注意。存察不稍忘,但是同時又應不隨便高談闊論。尤其天道之事,絕不好光拿來談論,而是應當默而察之,踐而證之。

孔子謂:「敬鬼神,而遠之。」卻沒有說遠天道的。孔子反而認為,道不遠人,是可以在實踐中體驗朗現的。至於鬼神,在古人的宇宙觀中,不能跟天或帝比。帝或天,是至上神人格天。鬼神也在靈界,唯屬次一等次的存在,然而也一樣要敬之,未可完全不理不睬,而且不是一般性的理睬,而是「敬」,恭敬,禮敬。無論對天神或是人鬼,都當知敬。

但待鬼神以敬之後,便要遠之,儒家講中庸,這頭敬,那裡遠。因我們有日常生活,須過做人的日子,從人倫,辦人事,不能天天又神又鬼的,疑神又疑鬼。孔子這話,今人常取下半,強調遠鬼神,不好迷信。其實忽略其前上半,明明說到「敬鬼神」。所謂敬鬼神,可以不必是迷信,畢竟是說敬鬼神,不是指迷信鬼神。敬者先當警己,肅正其心以示敬,是主體精神的表現,不是受不可知之事迷惑,任其支配,盲目去追從。

當然天道遠,人道邇,古人便主張由人道近處起步,體會遠處天道。人道者,其綱要存於五倫,核心為仁道,其至高境界,貼近天心,而與天道相協。但人道是人道,不即等同是天道。人道所致,可以接近天道而有所感通,可是如以為霑得天道餘瀝,便以為大而化之即已天道了,於己言,乃狂妄,對天言,實僭妄,是會出大問題的。

中國古人所悟的「天道」,以西方神學的觀點看,即「普通啟示」,帶有啟示作用,可是不是「特殊啟示」,那特別存於聖經,殊異人智,點撥人類的啟示。中國看天道,有絕對超越可望不可及之一麵,人所能領會的,謂之「誠」,天體乃一體之誠,無妄無染,清明在躬。在人這麵,可以「誠之」而趨近之,誠之是誠的分形,有一定全息的相似性,人道得以循此靠近天道。古人稱之為「天人之際」。但是後來給講成了「天人合一」,天人的分際模糊了,便可能要出問題。因「誠之」隻有分形的相似,可以逼近本體,不即本體,不盡本體之實。宋明後這一點非常關鍵的認識沒有認真對待,結果成為中國道德哲學中,功夫論裡的一大癥結所在。盡人道之平常,動不動便成天道蓋頂之非常。

不隻是道德哲學理論之事,哲學思想潛移默化,也終影響平常之待人接物。人不安為人,就把人當上帝。如對自己,把自己變上帝,簡直神經病。對別人,把人當上帝拜,至少也屬神經質。尤其形成集體無意識,舉國以造神,抬上神枱的人,自也飄飄然,嚴然當自己是真神臨世。

泥瓦匠

“存而不論”就是“避而不談”?那樣豈不是有禁錮思想或者探索之意?

為人父

這和禁錮思想是兩碼事吧。存而不論是哲學上的一種認識,本身也是一種學說。天道這個

形而上的東西如果天天念叨,反而會墮入玄學的迷途,成為脫離現實生活的空談。鶴兄講的很明白,中國先賢是從誠意修身和人倫來體會天道的,我是認同天道或曰宇宙真理具有全息性的,也就是從對自我的認識和對日常生活的體驗也能理解和體會天道的存在。這也是一種探索之路。不能說西方的實證主義就是探索真理的唯一途徑。

不明則問

“存而不論”是被動式的了解,所以 無法發展出現代科學來。。。

為人父

有些道理,但我覺得還有別的原因。西方科學的發展不僅僅是因為對形而上學的研究沒有

製約這一個原因。中國的科學落後也不單是因為存而不論的原因。中國文化傳統偏重在研究人和人倫,趨向內向的探索,而西方文化偏重於對物質世界的研究,趨向向外的探索,這也是原因之一。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這種不同的趨向,我猜是由於中國很早就是一個大一統的國家,地大物博,且以為世界就那麽大,中國即天下,沒有因人口和資源問題向外擴張的衝動。而西方自羅馬帝國之後,就再無統一可言,再加上穆斯林興起,使其資源和人口的矛盾加劇,也激發了向外擴張的衝動。

這隻是我的一個猜測,沒有確切證據啊,所以千萬別讓我找證據。:)

泥瓦匠

個人看法:嚴複從英國搬來的實證主義的經驗和歸納方法與儒學的實用理性主義比較,更有利解決中國問題!

說實話,儒學的實用理性主義有許多“不可思議”性。

sailingboat

我的認識, 西方數百年來已是基督文化主導的社會,其價值觀根源於聖經,認識神是人生要務,其中包括認識神創造的自然界的規律, 因此才有歐洲的 38 國協力建造大型強子對撞機,通過實驗發現宇宙微觀構成的一些未知奧秘。 另外聖經中說, 神創造人的目的是要人“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裏的魚, 空中的鳥,和地上的牲畜,一切活物和全地。” 創世紀 1 章 26 節。

這是一個社會對人的使命的認知問題, 就是人生目的問題。曾經有位知名的人類學教授從人類學的客觀角度研究中國社會的一些現象。他多年研究得出的結論是:中國人的主要問題在於沒有人生目標。 那麽,這是不是就是中國雖人多地大物博, 卻缺乏發現和創造精神與成果的原因呢, 我覺得是。

泥瓦匠

另外,吮兄關於中國古代的人道精神,解釋為“五倫關係”與西方的“人道主義”不是一個概念啊。 五倫關係(君臣、父子、夫婦、兄弟與朋友),儒家將其定義為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個還真是“上位者統治下屬的工具”啦!

為人父

西方的人道主義是基於對神權的反抗而產生的,在中國因為沒有神權統治,隻有政治統治 , 因此中國的人道主義更注重的是人倫關係,而非人與神的關係。我想差別主要在此。

泥瓦匠

表象看,是這樣。但其實際中中國的“君權神授”論,如出一轍。演繹到現代就是“隻有 *** 才能救 ** ” 古代皇權即神權,神聖不可侵犯,現代黨權“黨權神授”,也神聖不可侵犯:)))

sailingboat

具體來說是反對教皇自己取代神所獨享的權力,而不是反對神本來所具有的權能。人道主義因此是針對人,而不是針對神的思想運動。

依依漢南

在工業革命之後,天道漸微,人道正興,即在當今世界人道還遠未到達其頂點。一家之言。

不明則問

啊,終於看懂了一個道理。。。

但東南西北天地時間條件製約之不到,還有其他形而上之本體,甚至數學等抽象之概念,一皆無法找到時空中之質料存在者,依道家之見,聖人都該存而不論。

在那個時代,古人對自然萬物的了解不夠多,有很多事物和現象解釋不了。所以中國的聖人就“存而不論”。而後代呢,又以聖人的話為準,對自然界就不去深究了。。。

而看看古希臘人,雖然也是對自然萬物的了解不夠多,有很多事物和現象解釋不了,但人家就沒有“存而不論”,而是繼續探索。。。最終在西方世界發展出現代科學來。。。

「存」,按古人註,「察也」,應是合理的註解。這「存」字,以字義之本言,並非涼在那兒不管,沒有動靜之存,存字該是有生機有事發生的一種關注狀態。故以察為存,存察在心,時時注意。

哦,還是“時時注意”? So what? 那還是遠遠不夠滴。這個“時時注意”最了不起也就是一種被動式的觀察,跟人家那主動式的探索比,還是有數量級的差別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