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孔子與“仁”的學說

(2010-02-03 02:46:05) 下一個

孔子與“仁”的學說( zt)

來源 : 江上一郎

孔子與“仁”的學說 ------- 王 傑 (2003 年 3 月 11 日)
-------------------------------------------------------------------------

(不學無術的我,還趕上了文革以及批林批孔,對孔子的認識,可想而知。農民在我讀報之後發表談話:這孔老夫子一家子咋都這麽反動呀! --- “一家子”?不是嗎?一個孔丘孔夫子 -- 孔子不是他兒子嗎?那孔老二不是他 第二個兒子嗎?。。。我暈! -- 其實,我並不比老農知道孔子多多少。。。

74 年到了香港,國內還在“批林批孔”,我請教日本教授:孔子為何流傳至今?他非常認真地說:在孔子的時代,是封建的奴隸時代,他的“仁” -- 就是“兩”種“人”:貴族和平民(以及奴隸) ---- 都平放在一起:非常了不起呀!。。。

70 年代中,數千人要梁漱溟批孔夫子,他出席了,可是一言不發。在陣陣口號之後,他隻說了一句話: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能奪誌! ------- 江上一郎)

=========================================

孔子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國思想文化的創立者和奠基者。孔子思想包羅萬象,博大精深,中國文化發展的所有豐富性特征都可以從孔子那裏找到根源。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後來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為“仁學”。那麽,孔子關於“仁”的思想具有一些什麽特征呢? 在《論語》一書中,“仁”字出現達 109 次之多,說明“仁”在孔子的思想體係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那麽,孔子所謂的“仁”究竟是指什麽?不同場合,不同時間,針對不同主體對象,孔子所闡述的“仁”的含義是不完全一樣的,這樣一來,就給不同的價值主體在施行“仁”的過程中造成了理解上的自由空間,任何一種學說都可以從孔子的論述中找到其需要的理論根據。

具體說來,我們應從以下四個方麵來把握孔子的“仁”:

一、對待“仁”的態度。孔子主張任何人都應該有一種為“仁”的願望,應該誠心誠意去求“仁”,如果這樣做了,那麽就會得到“仁”。達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於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來推動,隻有主體自己的主動追求,才有可能達到“仁”的理想境界。表明孔子認為“為仁”是某種自覺的內在情感行為,任何人是無法替代的,隻要自己態度端正,就可以實現“仁”的要求。孔子強調在內心的價值觀念上首先要明確對“仁” 的態度,孔子這種在內心深處對“仁”的價值追求的思想,被後來的孟子引伸為“四端說”理論。孔子對“仁”的思想的重視,表明“仁”的思想和學說是孔子整個思想體係的價值核心。

二、“仁”的價值內涵。從《論語》中孔子論“仁”來看,其價值內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孔子的思想是一門如何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之間關係的學問,是一門關注人的自身發展的學問。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實際生活中如何達到理想人格的問題, “仁”精神價值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已立立人,已達達人”,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認為“仁”就是“愛人”。從理論源頭上考察,孔子的“愛人”觀點來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愛人”作為“仁”的重要精神內涵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在孔子“仁”的價值內涵中,由“愛人”所推導出的一係列內容都深刻體現出孔子對一般社會民眾的關注,對整個人類社會發展中實現人際之間共同和諧發展的關切,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為中國乃至世界最偉大思想家的地位。不僅如此,在幾千年後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係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適用性和永恒價值。

三、“仁”的表現方式。以博大寬厚的胸懷來愛護民眾是“仁”的一種表現方式,即“泛愛眾而親仁。”這首先是自我認知上的一種升華,是自我精神狀況的內在反映。“仁”作為價值主體內在精神狀態的反映,是實現理想人格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東西。隻有內心以“仁”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來考察自己的思想,是達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條件。孔子“仁”的表現方式還體現在時時處處以人為主,以人為研究和關注的對象,一切圍繞“人”的思想行為的發展狀況為主要內容。在孔子看來,一個本質上有問題、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達到“仁”的境界的。

四、“仁”的實踐價值。孔子關於“仁”的思想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特征,他把關注的焦點投向社會,投向現實,時刻關注現實生活中如何實現人的全麵發展問題。孔子關於“仁”的學說不是純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論體係,更多的是結合具體行為方式告訴人們應該怎麽做,這不是哲學意義上的實踐理性的體現,而是對一般民眾人格升華 、人性解放的終極關懷。孔子還認為,“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絕不做違背最高道德準則的事 ,必要的時候要不惜犧牲自己來成就這一事業。以至於“殺身成仁”成為後世一些知識分子報國捐軀的行為準則,多少“仁人誌士”在此原則的指引下奮不顧身地為國家、為民族事業而奮鬥終生。

孔子思想體係中“仁”這一重要概念的內涵是極為豐富的,有內在的如何達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實現“仁”的方式方法;小到個人理 想人格的培養,大到治理國家的理想社會行為,是一個具有深刻內涵,包括個體及群體生活在內的思想和行為各方麵的理想人格修養體係。孔子關於“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適用性,這也是孔子思想的強大生命力之所在。孔子思想為後來的孟子和荀子所提倡的“內聖外王”之道提供了理論參考,其中的某些行為甚至完全被後人所吸取,成為儒家人學思想中永恒的“不滅之火”。

來源 : sydney-boy

我做不了民國時的地下共產黨員,如果被抓實會招供,因為怕痛

做不了聖人,做不了偉人。更不想做烈士。

來源 : sailingboat

孔子有沒有說:君臣做不到仁的,怎麽辦。

天天想著鬥過別人的,算不算仁。。。

來源 : 吮露鶴 於

回複:子曰,吾欲仁,斯仁至矣。

仁不隻是一個目標,更是一個踐證的過程。

仁遠乎哉?不!

仁就是人,推己及人之道。這裡是自己,己旁就有人,這個由己到人之仁心仁行,當下即是。人非真不能,隻因不願為!

怎樣才算做到完滿之仁?天知道。故有謂: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