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一世因緣修心

從吳明子到明子是一個旋轉,以後的明子心路從這裏開始。
個人資料
明紫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老於解老 第 5 章

(2009-03-08 21:33:24) 下一個

道德經第五章

道德經是一本用易懂的事物隱喻玄妙道德的書。

直觀的領悟可以完整地掌握隱喻,但籠統含蓄的領悟需要推理加以梳理和解釋。

直觀和推理交替作用於章節中的隱喻才能讓人完全理解和表達經文的意思。

一,用直觀引導推理理解以下經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與?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

二,通過直觀和推理對於經文有了自己的領悟和解釋之後可以參考以下的一種領悟和解釋。

仁是人與人同為人而相互親愛。天地和萬物之間不存在仁的關係,天地不能以仁對待萬物。這並非天地對萬物不好,而是萬物對於天地就如人的祭品芻狗對於神明一般,其意義在於犧牲。天地得到祭品所代表的來自人的奉獻便恩澤於祭祀的人。萬物也是一樣,在犧牲中奉獻自己,天地就會恩澤於萬物。這個道理用風箱來說明十分恰當。

橐籥就是一種風箱,利用箱內的虛空來吸氣和排氣,以便產生煽火的作用。橐籥所隱喻的是無和有及其間的關係。風箱內的虛空就是無,風箱內的氣就是有,有從無中呼出成為一,而一繼續有的活動呼出二。二吸一返回一。一二再次呼吸,便呼出三的元水賦予萬物生命。一二三度呼吸,呼出三的元火吞噬萬物芻狗並吸回終歸於無。結果無的風箱內充滿著有之氣及其萬物之氣。

萬物之氣的相互親愛是瞬間的過程,不適於有無般的天地。天地不能降至人的層麵以仁對待萬物。天地為了遵循有歸於無的自然法則就不能不以萬物為芻狗而不仁。

聖人以天地為法,自然不仁而以百姓為芻狗。隻有深邃的無無窮無盡。見聞終究有限,不如定守於實有的空無之中。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