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2-22 16:26
核心提示:從近現代中國分裂的導火索多來自海上入侵,以及2011年利比亞因失去地中海製海權而陷入內戰的經驗看,實現從遼東半島經台灣島至海南島的無縫鏈接,是中國新世紀順利成長為有影響力的世界大國必須完成的國防任務。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要高度關注海洋安全,這對我們加強軍事戰略指導、維護國家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海洋是國際交往的大通道和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資源寶庫,當今世界正在興起新一輪海洋開發浪潮。我國是一個陸海複合型大國,在海洋上擁有巨大的戰略利益。未來較長一個時期,我國安全威脅主要來自海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戰略問題研究中心張文木研究員有關這一問題的思考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視角。
———編 者
黃海是中國國防的“命門”
中國海區按其地理位置和自然特征,可分為黃海、東海、南海三個海區。
黃海曆來是中國國防的“命門”,當然也是中國近代海權的“軟肋”。黃海關乎東海的穩定和台灣地區的安危。日本近代攫取中國台灣就是從控製黃海製海權開始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在台灣問題上仍野心不死,而切斷日本南取台灣的關鍵,還是對黃海的控製。這是從製海權的角度考慮。如果從製陸權的角度考慮,黃海不僅毗鄰中國經濟發達的江蘇和山東兩省,同時也是京、津等重要城市的海上門戶。在此區域發生的任何軍事行動都對中國政治安全有著全局性的嚴重威脅。
曆史經驗表明,黃海動則台灣動,而台灣動則中國動,中國動則東亞動。因此,近代以來的遠東均勢格局決定性的轉折———比如1895年的甲午海戰、1950年的朝鮮戰爭———都是從黃海開始的。對此,日本軍事曆史學者司馬遼太郎看得明白,他說:“誰控製了黃海,誰就主導了在東北亞大陸說話的話語權。”
控製黃海的目的在於從側翼保護台灣。台灣是西太平洋海權的關鍵環節。中國實現台海統一後,製海範圍就可直推至台灣以東的深海區,並對台灣以北的宮古海峽和南邊的巴士海峽施加影響。如此,中國黃海、東海和南海的海上國防力量就可以形成合力,並使中國海南島、台灣島和遼東半島得以聯動,形成漢代賈誼所說的“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製從”之勢。唯有將黃海、東海和南海視為一體並使之相互呼應,長期拖延的南海主權問題才能順利解決。
兩岸分離使中國在南海實力受限
朝鮮半島位於中國黃海的北翼,而黃海的安危事關東海的穩定乃至中國台灣的安全,台灣的安危更是事關中國在西北太平洋的海上安全。如果將中國大陸沿岸和西北太平洋銜接“三海”即黃海、東海、南海看做一個連續的整體,我們就會發現,遼東半島猶如人的肩膀,黃海猶如連接肩膀的上臂,南海部分則相當於下臂,海南島相當於手掌;而位於東海的台灣則是連接和聯動上下臂的肘關節:黃海失,則台灣不保;台灣失控,中國在南海則不能持續發力。由此,台灣就成了中國在西北太平洋製海權有效發揮的關鍵環節。
在台灣南北兩段中,台灣以北是中國貫通西北太平洋製海權的主要矛盾所在,而台灣北側的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則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麵。也就是說,不管是對日本還是對中國而言,控製了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就接近控製了台灣,而控製了台灣,也就控製了沿中國海岸的西北太平洋的製海權。
1874年日本第一次出兵侵略台灣,就是1872年吞並琉球後的邏輯結果。1895年日本攫取中國台灣就是當年甲午海戰勝利的直接後果;1951年,美國介入朝鮮內戰,也是從封鎖台灣海峽開始。
對於今天的中國而言,正是台海兩岸分離才使中國在南海的實力受到很大的限製。在南海方麵,中國麵臨兩個戰略通道:一是進入太平洋的最近通道巴士海峽;另一個就是進入印度洋必經的馬六甲海峽。馬六甲海峽離中國大陸過於遙遠,其矛盾性質也不同於東海,中國當用團結南海國家的方法,共同維護這一地區的通道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