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台灣心中國情

(2010-11-17 14:41:29) 下一個

「大江大海1949 」與「我在台灣的30年,」這兩本在近年出版,回顧海峽兩岸分製後的時事演變,和民族同胞在不同社會製度下的生活歷史、血淚凝就的悲歡離合。在政治鬥爭、民族感情對撞,尊嚴價值血脈本性的衝擊下,掀起無數的巨浪,創痛有如苦澀的海水,不斷拍打著兩岸的土地,在感性與理性的糾纏中掙紮,憧憬著聚合又怕受傷害。中國近代史;台灣就像一顆被扔來搶去的球。光復後剛從日製生活中翻身的台灣人,似乎也習慣了政治變天,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大批軍政、企業眷屬移入,把台灣劃分為本省、外省兩大族群〈台語俚稱番薯和竽頭〉,那時候一切是封閉的,戒嚴像是一堵牆,限製人的活動,叫人看不見也聽不到,思想被當時的環境政策牽著走,那個時期緊繃生活的空氣中有一股煙硝味。
怎麼會這樣?土生土長在台灣的我,對那段國共歷史確實不懂,直到番薯嫁給了竽頭,結婚使我爬上了井口,讓我知道海峽彼岸的許多事,由於這層關係,我接觸到在香港和廣州的親戚,那時兩岸還是封閉的,我卻常去香港,在落馬州隔著高高的鐵絲網往裏瞧,對眼前那一片神秘的山丘荒地充滿了好奇,那是當時我最貼近的中國。
改革開啟了中國的門戶,解嚴開放,探親掀起一片尋根熱潮,八八年我們一家去了廣州,第一次踏上這塊長久停留在我腦子裏的“紅色大陸”,其山川竟然是如此壯闊秀麗,人文薈萃。交流揭開了彼此的麵紗和那曾被隔閡已久的心網,原來大陸沒那麼可怕,同文同種有太多共同的地方,尋根,讓我知道我的祖代也是來自福建晉江,我們隻是比較早去台灣,被政治區分而已。多年來我喜歡上大陸的山光水色、歷史文物,響往各地的風土民情,在中國遼闊大地上留下了許多足跡,在陌生與熟悉中有著諸多感動,叁十年是條漫長的歲月,開放、解嚴從早期的猶抱琵琶半遮麵,欲拒還迎的單向探親,至開放投資、旅遊、叁通、經貿文化交流,擴大到官員互訪,是經歷了許許多多的衝折,如何在不同政治理念中存異求同,在在考驗著兩岸領導人的智慧。
在加拿大生活了二十年,我有了很多中港台背景不一的朋友、鄉親,雖然大家來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背景,也有不同的觀點,但環境讓我們有一個較高的視野,不再拘泥於狹隘的地區民粹,因為我們知道,地域可以分割,但歷史文化與民族血脈的感情卻是無法切割的,因此我認同“不要讓幾十年的政治,毀了五千年文化”的那句話。
1949的年代已經過去了,前瞻勝於回顧,今日兩岸民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已然十分密切,期待能有更大的空間來互補互動,有更多的時間來了解磨合,這是順應民意潮流成熟務實的做法,是一條良性善意的道路,愛台灣,情繫中國的我,此刻是深深切盼這條道路能夠愈行愈寬。
規模最大,堪稱無雙的上海世界博覽會已隆重開幕,那是中國人又一次的驕傲展現,攸關台灣產業連結,推動兩岸關係“正名化”的ECFA〈經濟架構合作協議〉,也正緊鑼密鼓的整合協商,我預祝它們都能圓滿功成。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