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先生講金剛經- 金剛經說什麽 part-3 十一至二十品
(2009-06-13 18:56:42)
下一個
第十一品 無為福勝分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於意雲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不可數的福
今天金剛經說到第十一品了,是無為福勝分。這個題目,雖然都是後世加的,但是重點都標出來了。
無為福屬於清福之類,無為福勝就是說清淨的福氣高過世間一切功名富貴的福氣。勝就是超過,超越的意思。
上一品講到大身的問題,就是指一切眾生的生命,肉身後麵,那個形而上的那個根本的身,叫做法身,不生不死的大身。
現在就轉到福氣的問題!人要找到自己生命的本源,得到那個不生不死的大身,那是需要多大的福氣啊!這個福氣是無為之福,這一品就是討論這個問題。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於意雲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恒河是印度一個主要的大河,就像中國的黃河一樣。現在佛提出來一個問題,恒河裏頭沙子有多少?數也數不清,多到沒有辦法計算,這是第一句的一個觀念。
第二個觀念,‘如是沙等恒河’,還有很多條恒河,像恒河沙那麽多條的河,這是第二個觀念。‘於意雲何’,你的意思看看,‘是諸恒河沙’,是所有這麽多條恒河裏頭的沙子,‘寧為多不’?是不是很多?‘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就說了,世尊,佛啊!這當然很多很多啦!
佛又說:‘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這個世界裏,我們這個宇宙裏,在印度是看到一條恒河!在中國還有一條黃河呢!在歐洲或其他各地,都有一條極大的河,很多像這樣的大河,還多得很。
這裏我們看到兩個觀念,第一個就是佛說的三千大千世界,佛的世界宇宙觀,每一個宇宙裏河流多少?佛經上常說,我沒有辦法告訴你,因為你們的知識不夠,無法了解。過去我們聽了好像說空話,現在因為科學的證明,就曉得他所說是老實話。
其次第二點,他就告訴須菩提,像恒河一樣的河流都多得數不清了,何況每一條河流的沙子呢?更數不清了。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
講到這裏,他又叫一聲須菩提,我老實告訴你: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這幾句話連起來是一個問題,我現在要老實告訴你,假定現在所有世界上不管男的女的,用人世間最貴重的七寶,‘滿爾所’,裝滿了你所住的這個像恒河沙數多的三千大千世界,都拿來布施給人家,救濟世界上所有的眾生,你想這個大好人,得福多不多?他所得的善報多不多?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這當然太大了,這個人做了這樣的善事,這福報太大了。
受持四句偈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這就很嚴重了,他說假使這個世界上,有一個善人,對於金剛經的內容完全了解了;乃至‘受持’,這兩個字特別注意啊!意思是接受了,並且照著經典上去修持。
進一步說,對於金剛經的道理義理了解了,功夫證到了,有所領受;道理上領受沒有用,是真的懂了佛法,身心有感受,有轉變了,這個才叫受。光是受還不算數,要永恒保持那個狀況,那個境界,所以叫做受持。
受持二字不要隨便把它看過去了,有人天天一卷金剛經,也叫受持,那是普通的,因為念完金剛經,你就不管了。
如果懂了經的扼要,等於吃飯吃菜一樣,最精華的營養已經吸收到了,用不著管那些渣子。金剛經中也講過,佛所說的法,像過河的船一樣,你已經過了河,這個船就不要了;你金剛經不念都沒有關係,就是要你真懂得,那才叫受持。
假使有這樣一個人,不要說受持全部的金剛經,隻要中間的四句偈,能夠真正領悟了,有所領受,而保持境界,然後再來教導別人,為他人解說,這個人的福報,比用全宇宙財寶布施的福報還要大。
這個很嚴重啊!這樣說來,那講金剛經的人,福報就大的不得了啦,大得沒有辦法裝了,連宇宙都裝不下了吧!這個福報是無為之福,清淨的福,可不是世間的鴻福。
關於這個四句偈等,前麵已經提過,是千古以來研究金剛經經常問的!因為金剛經四句偈不止一個,經裏頭好的句子,都是四句連起來的,沒有說究竟是那個四句偈,這是一個大問題。
我們可以告訴年輕人作參考,我的話不一定對,你們諸位用自己的般若去參究。佛說過的,他說的話不算數,他的話就是醫生開的藥方,治你的病,你的病治好以後,如果你還捏著這個藥方不放,那你就變瘋子了,這是金剛經裏他自己講的。
禪宗各宗各派,經常提到一句話,要‘離四句,絕百非’,這樣才能夠研究佛法。離開了四句,絕掉了百非,一切都不對,都要把它放掉。
離四句絕百非,也就是一切的否定。那四句也在金剛經上,也不在金剛經上,就是‘空’‘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這四句。世界上的事情、道理,都是相對的,正,反,不正不反,即正即反。
所以說,離四句絕百非,才是真正受持了金剛經的要義,四句偈的道理,就是這個要義。
這一品是說明無為福的重要,也就是說學佛修道的結果,是求無為之果,中文翻譯叫無為,梵文就叫涅槃,涅槃就是無為的意思。無為之道就是最上等的成就。
從這一點說起來,大家在那裏打坐做功夫可不是無為啊!相反的,那是非常有為!在那裏打坐做功夫,深怕功夫掉了,深怕境界跑了,有時候偶然來一點清淨,把清淨抓得比七寶還要牢,深怕清淨跑掉了。
有些人打坐,兩個眼睛看著地下,我在年輕的時候就過來問,你丟了什麽東西?他說沒有丟什麽呀!我說那你為什麽老是盯在地上看,好像東西掉了一樣。
可見多數人都在有為之中,達不到無為;真達到了無為,那就是成道的境界。
資糧
那麽,要怎麽樣才能成道呢?要依循行為上的善行成就,福德成就,自然可以成道。所以學佛隻有兩種要事,一個是智慧資糧,一個是福德資糧。譬如我們現在研究金剛經,以及所有的佛經,都是找智慧,就是儲備智慧的資糧。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找福德的資糧,智慧不夠不能成道,雖有智慧,福報不夠也不能成道。
但是在這個有缺陷的世界上,沒有一個人的人生是圓滿的,假使圓滿他就早死掉了,因為佛稱的娑婆世界,是一個缺陷的世界;所以要保留一點缺陷才好。曾國藩到晚年,也很了解這個道理,他自己的書房叫做求缺齋,一切太滿足了是很可怕的,希望求到一點缺陷。
因此在這個有缺陷的世界,有福報的人沒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沒有福報。書讀得好的,多半是福報差一點;命運好一點的人,多半在知識上少一點,有了這一麵就少掉那一麵。要想什麽都歸了你,那隻有成佛才行。
可是成佛求的不是這個福報,而是無為之福,無為之福是很難的。
現在看為頌無為福勝的偈子:
第十一品偈頌
萬斛珠量鬥富豪 江山無主月輪高
娑婆淚海三千界 爭入空王眼睫毛
這是我給這一品的結論,這個偈子的意思就是說,古代有錢的人用鬥量珠鬥那些豪富。譬如魏晉時候,一個有名的大富豪叫石崇,家裏財產不曉得有多少,金剛鑽,珍珠都是用鬥來量。有錢人家都愛跟別人比鬥自己的財產,就是:
‘萬斛珠量鬥富豪’。在普通人眼裏,這個人福氣大,有那麽多財產;不過,有人比他還厲害,就是皇帝。如果皇帝發了脾氣的話,一概沒收,他也就沒有了,所以皇帝的福報比他還要大。
‘江山無主月輪高’,但是我們看看曆史,大福報的皇帝們,現在都過去了,也沒有了。這個江山世界,誰能夠做得了主啊!一代一代,一個一個都換過去了。但是幾千年前那個月亮,今天出來,明天還是出來,漢朝出來,唐朝還是出來,它管你世界上的人鬧些什麽!以帝王之富貴,也不過是一場春夢。
‘娑婆淚海三千界’,可是這個世界上的眾生,對於富貴的福報,看得很重,由生追求到死,到死還不肯放手。所以,常啼菩薩永遠在哭,悲痛這個眾生的愚癡,愚蠢。這個世界叫娑婆世界,娑婆淚海啊!個個都是可憐人。
‘爭入空王眼睫毛’,空王就是釋迦牟尼佛,成佛了的人稱空王。成了空王的人,眼睛這麽一眨,看一下,一切皆空;一萬年的曆史也是彈指過去了,這一切的富貴像灰塵一樣的過去了。但是,要想證到這個道果,就要超越人世間的福德,要有真正大福報的人,才能了解金剛經的經義,有智慧成就的人,才能成佛。
由此我們可以了解,這一品裏所講的福德,才是真正的福德,是智慧的福德,大智慧就是大福德,這個智慧的福德不是錢可以買的。
世界上最值錢的東西也最不值錢,最值錢的東西沒有價錢,智慧是絕對無價;但是智慧也一毛錢都不值,這就是佛常說的眾生顛倒。爭入空王眼睫毛,大家爭先恐後的想成佛。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放金剛經的地方
【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
這是佛吩咐的話,我們要特別注意。他說須菩提啊!‘隨說是經’,再次告訴你,這個金剛經,乃至金剛經裏麵的四句偈等,它有多大的威力呢?當這一本經放在這裏,‘當知此處’,你應該要了解這個放經的地方,隻要有這個經擺在那裏,或者經裏的四句偈放在那裏,他說不管天,鬼,神,阿修羅等,都要磕頭膜拜,就應當供養。
他說這一本經,或者裏頭的四句要義,就代表了佛的塔廟,好嚴重啊!可是幾十年來用金剛經包燒餅油條的也很多呢!那個時候金剛經不是塔廟,而是燒餅油條了。
【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這本經典乃至四句偈在那裏一擺,就代表了釋迦牟尼佛本身在此,有那麽嚴重!一切天、人、神、魔鬼,不能不頂禮膜拜。更何況還有人能夠研究這個經典,懂了這個經典,進而修行,領受在心,保持佛的境界;乃至有人,每天念一卷,或者一節金剛經,這個功德大的不得了,威力也大得很。
須菩提啊!我告訴你:
‘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你要知道啊,這個人如果能夠照樣的印出來;古代是靠寫經的,有的出家人還刺血寫經,大陸上常有人這樣寫經,不過隻能拿來供養,因為白紙上用血寫起來呈半咖啡色,並不清楚。
我年輕時皈依一位普欽大法師,他刺血寫了一部華嚴經,八十卷啊!金剛經才一卷!他寫了三年,也是八指陀頭,兩個指頭燃了供佛的。燃指供佛是用棉花包起手指,放在油裏泡,然後用火點燃供佛。要跪在那裏聲色不動,臉都不紅,所以說,不能不使人肅然起敬。後來他閑談時告訴我,血刺出來,馬上拿筆蘸去寫是不行的,因為血會凝結成塊,所以血滴下來以後,馬上用中藥店買的白芨,一起像研墨一樣研開才能用。古人經典要靠抄寫,所以寫經的功德很大,現在是靠印刷就行了。
金剛經放在何處
佛告訴須菩提,一個人能夠喜愛金剛經,研究它又使它流通,這個人已經成功了,在這個世界上是第一等人,成就了最為希有之法。是人中少有的了不起,成就第一希有之法。在四川、湖北經常用的一句土話,對於很久沒有來的朋友,偶然來了,稱他為希客,難得來一次的希客。也就是稀少之稀,兩個字通用。
剛才說,這本經典所在的地方,就等於代表了佛,等於佛就在這裏,甚至代表佛的弟子們,須菩提、舍利佛、目連、迦葉等等,這個經典多嚴重啊!
可是我剛才向大家報告,包油條也經常看到,就像當年我印禪宗的指月錄這本書的故事一樣。還記得是請蕭先生和好多人幫忙,印好了指月錄,但是銷不掉,有個朋友向屠宰公會推銷,一共銷了二三十部,後來指月錄沒有了,我就請他趕快想辦法把那些書收回來,他跑去隻要到了三五部,原來他們用來包豬肉包掉了。
天下有這樣的事情!佛經拿來包豬肉,這都是現在的公案。前麵說到金剛經有這麽嚴重,這麽偉大,我們現在人各一本,不知道有多少塔廟啊!
大家千萬注意!讀金剛經,讀佛經,千萬不要被文字騙過去。這本經典在這裏真有那麽大的威力嗎?
我講一個故事,這是中國讀書人過去所講的,說易經有八卦可以驅鬼,所以有個年輕人跑到深山裏頭讀書,除了讀的書以外,特別帶了一本易經,放在枕頭下因為怕鬼。夜裏聽到鬼叫,他就拚命拿易經出來搖,越搖鬼越叫得響,一夜嚇得半死,等到天亮跑到屋外一看,原來是窗外一條繩子,掛在樹上,夜裏大風一吹發出聲響,他當成鬼了。
所以易經連繩子都趕不跑的,一本金剛經是不是同樣的道理呢?當然也一樣。
那麽這怎麽解釋呢?這是說要變成你自己,經義在你自己心中才行。佛所說經典在的這個地方等於是塔廟,但是他沒有講是這一本印的書啊!他也沒有講在什麽地方啊!
所以我們要重複古人的偈子,這個偈子是很有道理的:‘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隻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佛在靈山,你不要跑去找了,靈山隻在你心中,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經典上麵教你受持,這個經典在這裏等於佛,即心即佛,你真悟到了金剛般若波羅密多是智慧的成就,悟道了,你這個心地的本處就是佛,就是佛的塔廟,一切天人、阿修羅,沒有不皈依,不供養的,道理就是這個。
現在我們給它的偈語:
第十二品偈頌
天人針砭一言師 尊敬方知無可疑
涕淚感恩拜未了 萬緣放卻隻低眉
這個偈語給它的結論,也沒有什麽,隻是一種禮拜,一種感慨。說到真正的佛法,這一段話就是佛法,你要想開悟,就在這一品。
這其中的道理就告訴我們,做人做事就是一個恭敬的敬,就是儒家所講的敬。一個人能夠敬己,然後才可以敬人;敬別人,恭敬別人,也就是可以敬自己。一念的誠敬,當下就可以證到佛的境界,所以這一段的道理,是叫我們正信。
任何的宗教徒,不管是佛教、回教、基督教、天主教,當你一看到塔廟,真正很誠懇無所求而拜佛,那一念的尊敬,就是佛境界。第二念就不是了,拜一下然後想想,唉喲我的香蕉放在這裏蠻可惜,水果在這裏恐怕爛了,廟上恐怕吃不完,最好分一點給我帶回去,這第二念就不是佛了。
‘天人針砭一言師’,這是天人一針救命的針,中國的中醫學本來是一砭二針三灸四湯藥。現在所謂刮砂子,拔火罐等方法,都是砭法的遺傳,原來的方法是石頭來刮的,病深一點時隻好紮針。第三步就是用灸,就是拿火燒,病深進入了內髒,再吃湯藥。
所以針砭兩個字經常合起來用,就是由這個道理來的。當然,中國後世醫學,針是針,灸是灸,砭是砭,分開了,開藥方的盡管開藥方,實際上,中醫是連貫一套。
佛說的話是向人天下了一針,針砭就是這一念,一句話。所以我們稱佛為天人師,這一句話是什麽呢?
‘尊敬方知無可疑’,就是尊重,尊重就是恭敬。一尊重啊,當下可以悟道,所以隻有感謝這一句話。
‘涕淚感恩拜未了’,感謝懂了這一句話以後,放下萬緣,佛的塔就在這裏,佛的廟在那裏?就在這裏,佛法在那裏?就在這裏。
‘萬緣放卻隻低眉’,所以菩薩慈目低眉,眼睛一閉,一打坐,萬緣放下。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密。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是名般若波羅密。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須菩提!於意雲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複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再說大智慧
現在開始金剛經的修法了。大家不要忘記前麵說過,從第一品到了第十品已經告一段落,佛已經告訴我們一個修道的方法,就是應無所住,一切不住的這個方法。你做到了一切不住,你就懂了般若波羅密。十三品說修法之前,插進來十一、十二兩品,說明這個重要性,以及要如何尊重;說完以後,佛另起爐灶,開始又告訴我們一個方法。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
佛的經典都是與弟子們當場商量,來決定這一本經的經名。這裏須菩提就提出來問,將來這個記錄要如何定名?我們將來(也代表將來的人)看了這個佛經,怎麽樣依您所教來奉行?怎麽樣修行?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密。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你可以把這一次的對話記下來,這一本經典,叫做金剛般若波羅密,你就用這一個名字來奉持就好了。
【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是名般若波羅密。】
金剛經經常碰到這些話,就是儒家經常反對的,認為這樣一句話,翻來覆去,般若波羅密,不是般若波羅密,就是般若波羅密,好像很不合理。
實際上,金剛經是無上智慧法門,佛自己說,什麽理由呢?須菩提你要知道,真正的佛法沒有定法。
你說非要拜佛不可,西藏密宗非要吃葷不可,中國顯教非要吃素不可,非要這樣不可,那樣不可,這都是定法,不是佛法;那些說法隻是教育法一時的方便,不是究竟。所以佛在這裏充分的告訴我們,不可執著一法為佛法,那都搞錯了,那都是毀謗佛,因為佛無定法。
這個意思也就是說,不一定這個形式就叫佛教,那個形式也是佛教。所以你們青年們要弘法,能夠一句佛話也不講,一個佛字也不提,就能將這個道理教導別人,就是佛法!何必要加一個‘佛’字呢?那隻是外衣呀!這個外衣是可以脫掉的。
所以,開始我們已說過,真正的佛法是超越一切宗教、哲學、一切形式之上的。也就是佛說,真正的智慧成就,即非般若波羅密;智慧到了極點啊,沒有智慧的境界,那才是真智慧。這也等於老子說的,大智若愚;智慧真到了極點,就是最平淡的人。世界上最高明的人,往往就是最平凡,相反的,平凡就是偉大。
有些同學們常問,那悟道的智慧在那裏呀?我說就在你那裏,‘小心啊!’這一句就是‘道’;‘留意啊!’這一句話就是‘道’。因為你的‘意’就是留不住,你能留到意就得道了。小心!你就是小不了心,你小到那麽小心,就得道了。不要看到世界上這些都認為通俗,這都是金剛般若波羅密。最平凡的一句話,你能懂得了,就是聖人在說法。留意,誰能把意留得住?小心,誰能把心小得了,做到了,就得道了。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
黃山穀與晦堂
剛才我們講到,佛說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是名般若波羅密。這其中還有一層意義,我們需要了解;因為佛講這個大智慧成就,般若波羅密,就是智慧到彼岸,所以有些學佛的人,就天天去求智慧。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成佛的那個智慧,不要向外求啊!它並不離開世間的一切。世間法就是佛法,任何學問,任何事情,都是佛法,這一點要特別了解,千萬不要認為般若波羅密有一個特殊的智慧,會一下蹦出來開悟,很多人都有這個錯誤的觀念。佛告訴你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是名般若波羅密。一切世間的學問、智慧、思想,一切世間的事,在在處處都可以使你悟道,所以禪宗悟道的人,有幾句名言:‘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般若在那裏?到處都是。中國的禪宗,專以金剛經為主體,有人因而開悟,並不是念金剛經開悟,很多人隨時隨地開悟,這是開悟以後講出來的話。
其實,我們現在看馬路上,車如流水馬如龍,那個就是般若,你看到了,了解了,當下悟道,也就是青青翠竹,悉是法身,到處都是這個不生不死的法身。鬱鬱黃花是形容之辭,開的是□□□行,也無非般若。他說在看花中就能悟道了,在風景中也能悟道,就能成佛。這些就是禪宗的公案。
宋朝與蘇東坡齊名的一位詩人,名叫黃山穀,跟晦堂禪師學禪。他的學問好,金剛經更不在話下,但是跟了三年還沒有悟道。有一天他問晦堂禪師,有什麽方便法門告訴他一點好不好?等於我們現在年輕人呀!都想在老師那裏求一個秘訣,這樣他馬上就可以悟道成佛了,黃山穀也一樣。晦堂禪師說:你讀過論語沒有?
這一句話問我們是不要緊啊!問黃山穀卻是個侮辱,古代讀書人,小孩時代就會背論語了。既然師父問,黃山穀有什麽辦法,隻好說:當然讀過啦!師父說:論語上有兩句話,‘二三子,我無隱乎爾?’二三子就是你們這幾個學生!孔子說,不要以為我隱瞞你們,我沒有保留什麽秘密啊!早就傳給你們了。
黃山穀這一下臉紅了,又變綠了,告訴師父實在不懂!老和尚這麽一拂袖就出去了,他啞口無言,心中悶得很苦,隻好跟在師父後邊走。這個晦堂禪師一邊走,沒有回頭看他,曉得他會跟來的。走到山上,秋天桂花開,香得很,到了這個環境,師父就回頭問黃山穀:你聞到桂花香了嗎?文字上記載:‘汝聞木樨花香麽?’
黃山穀先被師父一棍子打悶了,師父在前麵大模大樣的走,不理他,他跟在後麵,就像小學生挨了老師處罰的那個味道,心裏又發悶;這一下,老師又問他聞不聞到木樨桂花香味!他當然把鼻子翹起,聞啊聞啊!然後說:我聞到了。他師父接著講:‘二三子,我無隱乎爾!’這一下他悟道了。所謂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是名般若波羅密。這是有名的黃山穀悟道公案。
黃山穀與黃龍死心悟新
悟道以後,很不得了,官大、學問好、詩好、字好,樣樣好,道也懂、佛也懂,好到沒有再好了,所謂第一希有之人。第一希有就很傲慢,除了師父以外,天下人不在話下。後來晦堂禪師涅槃了,就交代自己得法弟子,比黃山穀年輕的黃龍死心悟新禪師說:你那位居士師兄黃山穀,悟是悟了,沒有大徹大悟,隻有一半,誰都拿他沒辦法,現在我走了,你拿他有辦法,你要好好教他。黃龍死心悟新馬上就通知,叫黃山穀前來,師父涅槃了,要燒化。
當和尚死了,盤腿在座上抬出去,得法的弟子,拿一個火把準備燒化,站在前麵是要說法的。這個時候,黃山穀趕來了,一看這個師弟,小和尚一個。黃龍死心悟新雖然年輕,卻是大徹大悟了的,比黃山穀境界高,又是繼任的和尚,執法如山。黃山穀一來,黃龍死心悟新拿著火把對這位師兄說:我問你,現在我馬上要點火了,師父的肉身要燒化了,我這火一下去,師父化掉了,你跟師父兩個在那裏相見?你說!黃山穀答不出來了,是呀!這個問題很嚴重,師父肉身化掉了,自己將來也要死掉的,兩個在那裏相見?
你們在座大家也說說看!有人一定說西方極樂世界見麵,黃山穀不會那麽講。不要說別的,我們大家坐在這裏,都是現在人,你們大家回去,夜裏睡著了,我夜裏也睡著了,我們那裏相見?就是這個問題。
這一下黃山穀答不出來了,不是臉變綠,是變烏了,悶聲不響就回去了。接著倒楣的事情也來了,因為政治上的傾軋,皇帝把他貶官,調到貴州菸酒公賣局那個鄉下地方,當個什麽小職員,從那麽高的地位,一下摔下來,一般人怎麽忍受啊!
剛才講到無為福勝,倒楣了,他正好修道。在到桂林的路上,有兩個差人押著去報到,差人怕他將來又調高官,也不太為難他,他就沿途打坐,參禪。有一天中午很熱,他就跟這兩個押解的人商量,想午睡休息一下。古人睡的枕頭是木頭做的,他躺下去一下不小心,那個枕頭蹦咚掉在地下,他嚇了一跳,這下子真正開悟了。他也不要睡覺了,立刻寫了封信,叫人趕快送到廬山給黃龍死心悟新禪師,他說:平常啊!我的文章,我的道,天下人沒有那個不恭維我,隻有你老和尚──現在叫他師弟老和尚,客氣得很啦!隻有你老和尚不許可我,現在想來是感恩不盡。
所以啊!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真正的,另一層的,我們從道理上解釋,一切世間法都是佛法;學佛法,不要被佛法困住,這樣才可以學佛。如果搞得一臉佛氣,滿口佛話,一腦子的佛學,你已經完了,那就是般若波羅密了。我們把這個重要的先解決,下麵的慢慢就懂了。
微塵外色塵內色塵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我再問你,佛真正說過法嗎?須菩提當場答話,就向佛說,世尊,據我所了解,你沒有說過法啊!沒有傳過法啊。
你看,兩個人當麵扯謊!釋迦牟尼佛三十一歲悟道,三十二歲出來就開始教化了,他說了四十九年法,現在師生兩個對話,卻說沒有說過。
【須菩提。於意雲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這第二句問話,好像與前麵不連貫似的,實際上是相連的。須菩提說了沒有說法之後,佛又問了;你的意思怎麽看法,這個三千大千世界,這個物質的宇宙,所有的微塵合起來,多不多啊?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這是講什麽話?微塵不完全是灰塵,我們先叫它灰塵來講,如來說一切的微塵非微塵;我說沒有灰塵,不是灰塵,姑且叫它做灰塵。佛說這裏告訴你,三千大千世界,沒有世界,姑且叫它做世界。你說這講的是什麽啊?怪不得儒家認為金剛經不能看,不曉得講些什麽,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三千大千世界,又非三千大千世界。你說了沒有?我沒有說。不曉得搞些什麽!
微塵是佛學裏的名辭,微塵又叫外色塵,過去佛經所講的外色塵,等於現在說電子、核子、原子之類。除了外色塵,還有內色塵,內色塵厲害極了,學佛的人假使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或者修觀想的人,觀成功了,心物一元,可以變成另外一個人站在前麵。人家還可以看得到,也能說話,也能作事,這就是一切唯心所造,這是內色塵的力量把它發出來的。當然,現在世界上很少有人證到這個道理,但是這是絕對的真理,是可以證到的,也就是緣起性空,性空緣起。
現在佛說的這個外色塵的微塵,再分析下去,又分成七分,就是色、聲、香、味、觸、法、空。所以啊!過去兩千年來的佛學很難講,大部分的佛學家和大法師們,說到這裏就不說了,因為無法講。現在科學昌明了,勉強還可以解釋一下,這些,佛在兩千多年前,就知道了。
核子、原子,爆發了,完全空,空了以後能夠發光,能夠震動聲音,能夠死人。所以原子一爆炸,那個空的力量一過來,人都變形了,原子塵沾到的不死也醫不好了。原子、核子最後分成空,所以微塵分七分,色、聲、香、味、觸,法、空。
換句話說,佛告訴你,這個世界一個一個灰塵,一粒一粒灰塵,一個分子一個分子,組合攏來,構成了一個物理世界。你把地球物理世界打爛了,分析了,本來就是空的,沒有世界的存在,也沒有微塵的存在,一切本空,這個物質世界的空,同般若波羅密,
智慧、心念最後的空是會合的,是心物一元。
會合最後是真空,那個空的境界,是佛的境界,就是悟道;那個時候的悟道,是修證到的,不是理論,要功夫證到。那個境界,不可說,不可說,說了半天,都不是,所以佛才說沒有說法。須菩提講:是啊!你沒有說啊!因為實在沒有辦法說,說不出來的,說個空已經不是它了!說它是有,世界上有的東西又終歸空的,所以空有都不能講,即空即有,非空非有。
金剛經文字非常流利,很容易懂,不是理論上難懂,是修證到最難,修證到這個境界,才是真正算是學佛。
這一段說了以後,他又轉到另外一個問題。
你我的三十二相
【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
我們學佛不能著相,也等於其他宗教反對拜偶像一樣;什麽是偶像?佛經上講的佛不得了,每一個佛成功了有三十二相,三十二種與人不同的相貌;八十種隨形好也是別人所沒有的。這個問題很大,這就是話頭。
比如我們塑的佛相,眉間鑲顆珠子,頭上鼓起來有個包包,眉間鼓起來有根白毛。這根白毛不是亂長的,平常收攏來,‘白毫宛轉五須彌’,向右轉圈的,白毫這根毛拉出來有多大呢?有喜馬拉雅山五倍那麽大。‘紺目澄清四大海’,那兩顆眼睛發藍的,眼白發碧青的顏色,此四大海水還清,四大海水並不清,不過形容它的清。
譬如我們講過的,因為佛修行三大阿僧隻劫,沒有講過一句謊話,因此他的舌頭吐出來,可以遍布三千大千世界,我們衣服都不能曬了,他舌頭一吐出來,太陽都被他遮住了。所以佛有三十二種相,皮膚都是平滿的,無一不好,出來一身都是亮光。
當年有人問我們,你們禪宗開悟了就是佛,怎麽沒有三十二相呀!我們看看自己,還是那個手,也沒有長根毛;說開悟了,一點都沒有變嘛!牙齒掉了也沒長出來,頭發白了也變不黑,這個悟靠不住啊!
後來再看一看,每個人都有三十二種相好,你的相,我絕對沒有,我的相你也沒有,你長成我那個相,你也不是你了。然後看一切眾生,各有各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如果真執著三十二相的觀念,那隻能說宗教信仰則可,真正的佛法被你糟蹋了。學佛法不能著相,所以他自己提出來,問須菩提,能不能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樣的觀念來看佛,須菩提回答說不可以,不可以以三十二相見如來。
如果你們打坐看到那個佛放光,或者昨天夜裏夢到,佛告訴你些什麽,那是做夢,你千萬記住,不能以三十二相見如來。那個夢中見的是真的假的呢?夢中見的也是真的,那是你阿賴耶識所變,不是假,自他不二,也是真的,但是你不能執著。佛說:何以故。什麽理由呢?
【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我確定的告訴你,佛說一切人成佛功德圓滿,都有三十二相。這不是法身的相,法身無相,所以,可以叫他三十二相,也可以叫他六十四相。你懂了金剛經這個道理,你就悟到了中國的易經;易經有六十四卦,也就是六十四相,道理是完全一樣的。所以啊,易經八八六十四卦,其實一卦都不卦,因為卦不住的,卦者變也,都是變相。講到這裏,想到一個禪宗的典故,你能理解了,你們年輕智慧高的也可以開悟。
夾山大師
有個禪宗大師叫船子誠,又名船子和尚,船子是外號,就像我們說濟顛和尚,濟顛是外號,法名叫道濟,因為瘋瘋顛顛,大家叫他濟顛和尚。那個船子和尚開悟後,與其他兩個師兄弟下山去,有人到湖南去教化,有人到江西去教化,最後就問船子誠準備到那裏去?
船子說:師兄啊!我看你們這一生有好福報,將來可以做一方的大師,我這個苦命人,此生做個平凡的人,多做一點好事再說吧!不過拜托你們兩位,將來有第一等的人材,給我送一個來,接接我的這一支。師父把學問傳給我我不交代下去,上對不起曆代先聖先賢,也對不起師父啊!隻要有人接我的法,我就心滿意足了。
所以他就跑到江蘇華亭,一個小地方,做個渡船人,一隻小船整天渡人過河來去,給他錢,他收兩個,不給錢也沒有關係。
後來有個大法師夾山和尚,佛法好,學問好,講經說法,聽眾極多,名氣大得很。船子誠的師兄道吾和尚聽到了,心想那個師弟船子,還天天在搖渡:道吾也是禪宗的大師,穿了件破破爛爛的和尚衣服,言不壓眾,貌不驚人,就去聽夾山講經。到夾山道場找個後麵的角落坐下。有人起來問:‘如何是法身?’夾山和尚回答:‘法身無相。’又問‘如何是法眼?’他說:‘法眼無瑕。’答的多好。法身無相嘛!根據金剛經,三十二相皆是非相。法眼是沒有一點瑕疵的啊!心如明鏡台,無所不照,無所不知。照佛學的理論,這個回答的確沒有問題。
可是坐在那個角落的道吾,嘻!就給他那麽一笑!這個笑是冷笑。夾山受不了啦,趕快下堂,經也不講了,下來把和尚的大禮服袈裟一披,就去找這個破破爛爛的道吾和尚頂禮。他說老前輩啊!我剛才答話,那裏錯了?道吾說:錯倒沒有錯,可惜沒得師承。換句話說,你理論是對,你功夫上沒有到,你不要瞎說。夾山就問當今天下,那一位是明師啊?道吾說,明師是有,但是你今天名氣那麽大,恐怕作不到,除非把招牌丟掉,名利不要,我再指給你一條明路。像道吾這種和尚,給師兄弟找徒弟,多有本事。
夾山果然丟棄既得的盛名地位,捆一個小包袱就去了,夾山在聲名顯赫時居然能為道而舍棄一切,證明他後來的大徹大悟是有道理的。道吾說:我說的這個人啊!‘上無片瓦,下無卓錐。’上無片瓦,下無立錐,就是住在船上嘛!他說你到華亭三十裏外,那個河邊去找一個和尚。後來夾山就找到這個船子誠,中間我們就不詳細報告了,大家可以參考指月錄。
夾山見船子
船子誠一看這個夾山啊!將來一定是個大師,知道是師兄搞來的,夾山上船以後,也沒有說出道吾,也沒有自我介紹,他們兩個人彼此考察。
船子和尚就問夾山:‘大德高棲何寺?’當時他們兩個人的學問都很好,說話滿口的字句文雅,夾山說:‘寺即不住,住即不似。’喝!那都是開悟了的話。就是我們普通講:你貴寺在那裏?夾山答話:‘寺即不住,住即不似。’這似乎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嘛!還有所住就不是了!所以禪宗叫機鋒,一句話,不等你考慮一下講出來,等你考慮了一下再答,就已經不是了,那就住即不似了。
這兩個人學問都好,佛學都呱呱叫,平常大概都在佛教刊物上登文章的!(眾笑)
最後沒有辦法船子和尚就拿起那個船槳,一下子就把夾山打下水去了。人掉下水去,不會遊泳,咕嚕嚕……狼狽不堪,剛冒上來,船子誠就說:你說你說!夾山正準備張嘴,船子又把他按下去了,來往一共按下三次。人掉到河裏去了,咕嚕嚕水吞下去,剛剛冒上來一點,又把他按下去,你快說,一定又講道理,寺即不住,住即不似,趕快又把他按下去,不等他講。
最後,把他滿肚子學問道理給水泡光了,再一次冒上來,夾山說我懂了,再不要把我按下去了。這一下開悟了,船子說:我告訴你,佛法就是這樣,你可以走了。
當然夾山在船上幫師父劃船劃了多久,就不知道,後來師父叫他走,他告辭師父走了,一邊走,一邊回頭看這個師父。我們一定覺得他未免有情,戀戀不舍,但是這個師父一看到,說:‘和尚,你以為我還沒有教完你啊!’把船弄翻自己就沉下去了,這樣堅定夾山的信心。不過他吩咐過夾山,從此不許住在鬧市裏當法師,要好好到深山裏頭,沒得吃的都可以,香爐古廟冷湫湫的,好好去修行,修成功了再出來。
後來不知過多少年,夾山再出來做大師,有前輩又出來請問他,如何是法身?答以法身無相。如何是法眼?答以法眼無瑕。還是這兩句話。同樣是這兩句話,悟後是證到了這個境界,開悟前隻是理念上的話。理念上雖對,但是,你嘴吧上會說,叫作口頭禪,身心沒有證進去。所以,有關這個相的問題就是這樣,你著了相,總以為外麵有個佛像,看到有個佛來,是打坐也好,入定也好,作夢也好,你看到佛在顯身,你就著相了,就不是佛法。三十二相即是非相,就是這個道理。
大的功德
講到這裏,有一點很重要的交代,這個世界最高的東西,不是唯物的,是絕對唯心,但是這個心是心物一元的心,不是與唯物相對的唯心。這個心物一元的心是看不見的,不著相,不能著相。真正的佛法是破除迷信的,是不著相而起正信的,法身無相正是悟道;這就是前麵講的兩個重點,講完了,他就告訴須菩提: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複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假使這個世界上有一個人,拿恒河沙一樣的生命,布施給人家了,這個功德比把充滿宇宙的財富布施還要大。
人生最舍不得是兩樣東西,第一是財,第二是命。當有命的時候,錢財是最舍不得的!所以有命活著的人,肯布施錢財就很了不起了。若是掉到河裏馬上要死的時候,你隻要救我上來,什麽都可以給你啊!那個時候命舍不得的;所以命比錢財還要重要。
上一節講到拿宇宙一樣多的財寶布施,得福很多,這一品更嚴重了,拿恒河沙那麽多的身命來布施,你看這個福報大不大?當然很大,但是,卻比不上懂得金剛經四句偈,能夠受持,修證,甚至自度度他,自悟悟他,為他人說的這個大福德。
這是什麽大福德?是無為之福,是正信之福。
這一品我們給它的偈語結論:
第十三品偈頌
世界微塵漚沫身 懸崖撒手漫傳薪
黃花翠竹尋常事 般若由來觸處津
‘世界微塵漚沫身’,這個世界是物理、物質的微塵累積所造成的。微塵質量沒有形成之先是空的,形成以後,變化到最後沒有世界物質存在時,又歸於空的。
何況眾生偶爾暫存的生命,隻如水上浮漚泡沫,空作有時有亦幻,幻有滅去還歸空。
‘懸崖撒手漫傳薪’,如果證悟到‘緣起幻有,性自真空。空生幻滅,緣起無常。’便知有亦不假,空亦不真。到此猶如古德所說:‘懸崖撒手,自肯承當。絕後再蘇,欺君不得。’便可此心安住,得大自在了。
‘黃花翠竹尋常事’,然後回觀古德所說:‘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便知本來平實,一切現成。
‘般若由來觸處津’,原來般若波羅密多,是處處現在,時時現成。便誕登彼岸了。佛與眾生,性相平等,福德性空,宛然如是。
第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密。即非第一波羅密。是名第一波羅密。須菩提。忍辱波羅密。如來說非忍辱波羅密。是名忍辱波羅密。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我們今天講金剛經第十四品,金剛經開始到現在,講了十三品,這其中再提起大家注意,金剛經雖然在說大般若的修持,這個般若不是純粹的般若,他講的是般若的體,就是道體,及見道之體的修行方法。開始先告訴我們,如何是修戒的般若,就是‘善護念’這個要點,由開始發心修行到最後的成佛,就是善護念。接著下來,就說善護什麽念?無住。無住就是定,善護念就是戒,金剛經的般若,本身就是慧,這是拿戒定慧的道理,來說明金剛經的本身,般若法門就是如此。
如果以六度來講,金剛經首先講的無住,所以令一切眾生入無餘依涅槃而滅度之。這是布施,布施度,由布施而到達般若的成就,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大徹大悟而成佛。布施以後持戒,持的什麽戒?持的菩薩大戒,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善護此念就是持戒波羅密,而到達般若波羅密,智慧得度,智慧的成就,這是一個基本修持的階段;由此而學佛,由此而修行,由此而成佛。說到十三品這裏,差不多作了一個結論。
現在第十四品開始,是講由忍辱波羅密,到達般若波羅密,我們今天這一段,重點就在這裏。
解悟喜極而泣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這裏隻有三個小節,是另起一個階段,前麵都是須菩提與佛的對話,一問一答,記錄下來,就是經典。
‘爾時’,這時候,就是當問話的時候,須菩提聽了這個經典的感受,聽了佛說般若成就法門的感受。‘深解義趣’,希望大家特別注意這四個字,大家念經時,很容易輕易把它念過去,深解義趣是深深的,很深刻的理解到了。這個理解到是我們現在講的話,就是真正的悟到了那個道。
後世禪宗門下,把它分成兩個階段,一個叫解悟,一個叫證悟。解悟就是知見上的,所知所見到達了,但是還不是普通的學術思想所說的理解,而是這個身心馬上感受到有一種脫落感,脫滯感,這就是解悟的一種境界。所以他說深解義趣,深深的得到解悟,不談證悟。
‘義’就是解悟到佛法修證至高無上的道理,義也就是義理,義在古文就代表理,最高的道理。‘趣’並不是興趣的趣,而是趨向的趨,就是向那個方向,到那個路上,目標的趨向。佛經上經常看到這個‘趣’字,趨向,已經到達這個境界,已經進入了這種情況。深解義趣是一件事實,不是文學上空洞的讚歎名辭。須菩提深解義趣以後哭了,他為什麽哭呢?人往往喜極而泣,高興到了極點,會痛哭流涕。人所追求的,始終沒有追求到的,忽然追求到了,會哭起來;這個哭是無上的歡喜,所以也是一種悲心的流露。
學佛修道的人,在自己自性清淨麵快要現前的時候,自然會涕淚悲泣,這是自然的現象,否則就是一個瘋子了。當這個人性自然的清淨麵,所謂本性,本來的麵目呈現的時候,自己有無比的歡喜,但是找不到歡喜的痕跡,自然會哭起來。而你問他哭什麽?他並不傷心,而是自然的,天性的流露。等於說,自己失掉的東西忽然找到了,那個時候就有無比的歡喜,但是也沒有歡喜的意思,是自然涕淚悲泣的感受。
因此,須菩提一邊哭一邊講,希有世尊啊!偉大了不起的佛啊!希有難得的佛啊!這都是讚歎之辭。‘佛說如是甚深經典’,他說,你現在講這樣高深的道理,什麽道理?就是般若,智慧的解脫,智慧的成就,這個經典重點在這裏。‘我從昔來所得慧眼’,這位須菩提,是佛弟子有名的談空第一,他天生有慧眼,所以在佛的修持行列中,般若智慧成就最高。所以他說,自從我有慧眼以來,‘未曾得聞如是之經’,從沒有聽到過這樣深刻究竟道理的經典。
信心清淨
講到這裏,又加上稱呼了,等於我們講話,經常說老兄啊!老弟啊!‘世尊。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他說:假定有一個人,聽到這個般若波羅密經,聽到佛說的如何以智慧來自度、成佛的這個法門,‘信心清淨,即生實相。’這八個字是這一品重點的中心,千萬記住。也就是我們後世眾生,要想成佛的必經之路,必要的法門。達不到這個程度,與成佛的距離還很大,隻能說你剛開始在學,一點影子都沒有。達到了這八個字的程度,也可以說你進入了般若之門,建立學佛的基礎了。
信心清淨有兩種意義,一種是專講個人的信仰,因為真正的信仰並不是迷信。為什麽不是迷信呢?因為是深解義趣,把道理徹底了解了來學佛,才是一個真正學佛的人。假定說佛學的理不透,盲目的去信仰,盲目的去禮拜,那不能說他是不信;不過,嚴格的說,還屬於盲目迷信的階段。真正佛法的正信,是要達到深解義趣這四個字;先懂得理論以後,再由這個理論著手修持。所以說,一個真正學佛的人,必須要深解義趣,這個信心才是絕對的正信,這一個法門,才是真正的佛法,才是宇宙中一切眾生,自求解脫成佛之路。
所謂正信,要信什麽呢?信我們此心,信一切眾生皆是佛,心即是佛,我們都有心,所以一切眾生都是佛。隻是我們找不到自己,不明我們自己的心,不能自己見到自己的本性,因此隔了一層,蒙住了,變成凡夫。
凡夫跟佛很近,一張紙都不隔的,隻要自己的心性見到了,清楚了,此心就無比的清淨。佛的一切經典,戒、定、慧,一切修法,不管是顯教的止觀、參禪、念佛或是密宗的觀想、念咒子各種修法,都是使你最後達到清淨心。清淨有程度的不同,所以有菩薩階級地位的不同,修學程度深淺的不同,也就是了解自心的差別程度不同。
說到信自心,我們都信得過啊!我的心煩得要死,這個信心煩惱,就是絕對的凡夫。無煩惱,無妄想,就是信心清淨,自然達到清淨的究竟;立刻可以見到形而上的本性,即生實相。實相般若就是道,明心見性就是見這個。
所以說要想明心見性,必須先要做到信心清淨,能夠生出實相。看了這個經文,知道須菩提明白的告訴了我們,因為他自己了解,才能說出這個道理,讓別人以及將來的人,聽到佛說這個道理,信心清淨,能生實相。
希有的功德
‘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假定有一個人,研究這個經典,而到達這個程度,他說,這個人已經成就了第一希有的功德。第一希有功德的人是誰?我們在本經前麵已經看到,須菩提讚歎佛:‘希有世尊’。換句話說,這個人學佛就可以到達佛境界,因為這個人已成就了第一希有的功德,這個道理我們先要把握住。下麵,他解釋什麽叫實相。
我們講金剛經開始,就解釋了般若智慧,一共有五般若,最難的就是實相般若,就是見道之體。實相般若就是菩提,涅槃,自性,真如,各種名字都是講這個東西。你如果認為實相般若不曉得有多大,有沒有鳳梨那麽大,有沒有蘿卜那麽大,那你就著相了,那就很糟糕。須菩提叫了一聲世尊,自己又加解釋,說出他自己的心得。
【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這個‘是’,青年同學們特別注意,這是古文的寫法,拿現在白話文說,這個‘是’就是這個,所謂這個實相這個東西啊,是無相,即是非相。我們應該還記得,前麵在金剛經中佛也說過,‘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所以,不著一切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等等,都不著相,乃至無佛相,也無非佛相,一切相皆不著,連不著相的也不著了。
實相又是什麽呢?即是非相。分析開來講,無我相,無人相等等;歸納起來講,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所以他報告心得說,所謂實相,就是一切無相。在無相的這個成就中,佛勉強給他一個名稱,叫做如來實相。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
須菩提的意見,再度的報告說:我啊,就是在佛在世的時候,能親自跟著佛,今天能聽到這種經典道理,‘信解受持’,信得過了,解悟到了,再經常領受這個實相境界,隨時隨地在這個境界裏,以此悟後起修。
‘信解受持’,也是四個修行的階段,就是後世所有對佛經的解釋。信解受持,也就是教、理、行、果。‘信’,把佛經的所有的教理信得過了。‘解’,解悟到佛學的各種義理。‘受持’,悟道了以後起修,修行以後證果,教理行果。也有一個說法,叫做信解行證。自心信這個理,解悟到了,悟道以後修行,修行以後最後證到佛的道果。所以信解受持,教理行果,信解行證,是同一個修行的情形,這四個字不能隨便當一句話念過去。須菩提說,像我們現在親自跟著佛,聽到這個道理,信解受持,不足為難,不稀奇。因為他們當時親自見到佛,有佛親自指導,當然是不足為難。
誰是五百年後希有人
【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
將來過了五百年,為什麽說五百年呢?為什麽不說一千年呢?或者三百年呢?這就是佛自己對於佛教的說法。佛在世的時候,叫做正法住世;佛涅槃以後,而有些大弟子們還在,仍算是正法住世。五百年以後,是像法住世,那時佛的大弟子們活得最久的,五百年也都要涅槃了,不住世了。自此以後,隻有經典、佛像等住世,所以說是像法時代。據說像法也不過五百年到一千年,以後就是末法時代,就是尾巴啦!尾聲啦!末法並不是說沒有,是說真正佛法的修持,快要到尾聲,快要向末了,這是在各種戒律上,各種寓言上所記載佛所講的。
但是也不盡然,譬如說在許多大經中所講,如在華嚴經裏,佛就承認佛法沒有沒落的時候,什麽道理呢?因為佛法是真理,真理是永恒的,真理隻有一個,不會變的,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的。所以大家可以放心,否則現在早過了五百年,大家豈不是更難了嗎?這裏須菩提說,假使後五百歲,有人在像法末法時代,看了這個經,研究了這個經,也能與古人與須菩提及佛大弟子們一樣,達到了信解受持,他說這個人就是第一希有。第一希有是金剛經特別提出來的,第一希有就是了不起,超凡而入聖;第一希有就是幾乎等同於佛。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在佛及大弟子們都不在世的時代,有人研究這個經典,這個人當然已經進入無人,無我,無眾生,無壽者相的境界。四相皆離,不著一切相的境界,他本身已經到達了。
為什麽我不是我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這兩句話千萬注意!如果參加佛學考試,一定會考到的。‘所以者何’,這是什麽理由?所謂我相,本來是非相,是假相,下麵接著人相眾生相都是假相。佛學說的這個‘我’,就分析來看,我們現在一定是有個我,有個身體,佛學說這個身體是四大假合之身,骨頭呀,肉呀,這些東西湊攏來而成的暫時的我。而且生下來到了第二天,那個第一天的我已經衰老了,滿月以後,與第一天生下來也完全不同,十歲與一歲也完全不同。總而言之,我們今天坐在這裏,十二年以後的我們,全身連骨頭都換了。所以這個肉體不是我,是假我,這是個工具,暫時借來用。等於這個電燈泡,暫時借來用一用。所以此身非真我,是非相,假相,不要認假為真了。
身體的我既非真我,那麽我們的思惟意識,念頭是不是我呢?也不是,因為每一分,每一秒思想意識都會變去;尤其年齡大的時候,過去幾十年,甚至現在說的話,都隨時忘記,所以說能夠思惟、意識、念頭也非我,這些都不是我。‘我’都尚且非我,那裏還有你、我、他,那都是非我,一切無相。萬有的相是因緣湊合,是假合的虛妄相,不是真實。但是虛妄不是沒有,隻是偶然暫時的存在而已。所以說我相即是非相;推而廣之,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也都是非相。金剛經使我們同時認清,不要被虛妄的人生,和物理世界的暫時現象,騙去了自己的智慧,騙去了自己真性的情感。
真性的情感這句話,有沒有問題呀?有問題!真性怎麽會有情感,真性不是沒有情感嗎?所謂情感者,即非情感,是名情感。情感也是虛妄相;但是,如果佛沒有情感,佛不會發大悲心,大悲心即是情感心。不過,佛的情感不是癡迷的,一切相即是非相,真正的悲心,沒有悲心的痕跡,隻是理所當然而行去,道理就是如此。
如何見佛
接著是一句非常重要的話,大家要學佛,去那裏見佛啊!‘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離開了一切的相就是佛,這是真正的佛。那麽你說我們在大殿上不需要拜佛了!要拜呀!即假即真。相是虛妄,因為禮拜這個虛妄相,你自己此心有真正的誠懇,發起了真實的誠敬,那就是‘信心清淨’,就可以‘能生實相’。這個實相的境界就是離一切諸相,一切相皆不著。所以,有人不著相的禮佛,就是一念之間,也不必合掌,也不必跪拜,他一念之間,已經頂禮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有一個禪宗公案,說有一個小孩子要小便,跑到大殿上轉來轉去,後來對著佛的正麵,他就小便了。有個法師出來看到說:你這個小孩太沒有禮貌,怎麽對著佛就小便?小孩說:十方三世都有佛,你叫我向那一方小便呀?
反過來說,十方三世都有佛,方方都是佛,中央是毗盧遮那佛,中心一念誠敬,十方三世諸佛皆在目前。怎麽樣在目前?離一切相,即名諸佛,這個道理必須要搞清楚。
這多半是須菩提在那裏演講,講給佛聽,佛是聽眾。換句話說,是他向佛報告,接著是佛的印證,佛的獎狀發下來了。
難得的人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佛說,是的,就是這樣,你講得很對,就是這樣。未來世的眾生,有人聽到金剛經的道理,沒有被嚇住,那就是一個希有的人。驚是嚇住了,怖是精神恐慌,非常恐慌;譬如我們走夜路,看到一個黑影子,一下子嚇住了,那個是驚。怖呢,非常恐慌,持久的心裏恐嚇,那個是怖。畏時間更長了,不停的害怕。像我們在座的,個個都是第一希有,聽了金剛經不驚不怖不畏,而且沒有不懂的人,個個都懂了。
事實上有沒有又驚又怖又畏的人呢?這在修持佛法的時候就看到了。我們很多人學佛,都想求空,等到空的境界一來,反而嚇住了。許多人說:我嚇死了,嚇得我的汗啊,像黃豆那麽大,因為我沒有了。我說你學佛不是想求個無我嗎?怎麽還嚇住了呢?所以說慧,這個佛學名辭,用的非常好,慧是要力量的,慧力不夠,功德的功力不夠,就有驚、怖、畏的現象。
將來的時代,有人成就金剛經般若這個法門,不驚、不怖、不畏,佛說,這個人,真是非常難得了。佛說這個希有,就很重,佛給我們的這個價錢,獎金就很重了,非常希有,幾乎不可能,如果可能了,就是超凡入聖。
【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密。即非第一波羅密。是名第一波羅密。】
何以故?什麽理由呢?金剛經的特點,是使我們知道無住、無相、無願,這是大乘的心印。此心要隨時無住,隨時不著相,隨時隨地的無願。你說正要我們發大願,怎麽無願呢?大慈悲當然是願力,慈悲過了就不住,沒有叫你一天到晚坐在那裏哭啊!過了就不住,所以說願而無願。
第一波羅密是大智慧成就,大徹大悟,成佛,也就是般若實相。般若實相本來無住,本來無相,本來無願。當然大家不要會錯了意,青年同學們根本發不起願力,以為你本來無願,已經合於佛法了,那就很糟糕。無願,就是一切大慈悲用過了便空,無住。因此說,第一波羅密,即非第一波羅密,是名第一波羅密。第一波羅密也就是般若,大智慧;而般若裏的實相般若,就是見道體,也就是我們後世禪宗所謂的明心見性。
什麽是忍辱
【須菩提。忍辱波羅密。如來說非忍辱波羅密。是名忍辱波羅密。】
問題來了,前麵一路下來都是講般若,是菩薩六度裏最後的一度──智慧成就。所謂的六度也已經說過,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換句話說,這也是學佛的一個次序。
首先,學佛的要學布施,布施就是能夠舍;舍並不是叫你光把口袋裏的錢掏出來,而是一切的習氣都要舍掉,改變,丟掉,把整個人生轉化。放下也是舍,萬緣放下就是布施,這是內布施。真布施了,此心清淨,才算真持戒;心不清淨的持戒,那是小乘戒,是有意去操作的。作到了此心清淨,念念清淨,不需要持戒了,因為他本身就是戒了。戒者,戒一切壞的行為,惡的行為,此心念念在清淨中,無惡亦無善,是名至善。這就是持戒,持戒還好辦,忍辱最難辦。
你說自己心也很清淨,戒律也很好,那是當你沒有受到打擊的時候,打擊一來啊,就火冒八丈高了,也管不了清淨不清淨,什麽毛病都出來了。所以忍辱是六度的中心,因為那是最難最難的。也因為這個原故,大乘菩薩必須進入無生法忍,才能登上菩薩地。
無生者,本自無生,信心清淨,一念不生處。這個一念不生處,不是壓製的,也不是沒有思想,沒有知覺,而是一切雜念不起,信心清淨就是無生。
光是無生是不夠的,要‘無生法忍’,切斷一切萬緣叫做法忍。我們中國文學的形容辭是,拔開慧劍,斬斷情絲。有時我們劍是拉不開的啊!有時候又隻拉一半,有時候劍拉出來了,看看劍卻楞住了。不要說斬啦,扯都扯不斷,那個劍早就鈍了。所以說,法忍也就是六度的中心,忍辱的意思。
首先我們來了解佛學忍辱的意思,看到一個‘辱’字,我們會想到受人侮辱叫做辱,譬如別人罵你啦,打你啦,各種不如意的刺激,算是辱,這是從文字上的了解。在佛法上講,一切不如意就是辱,受一切痛苦就是辱。譬如我們老了病了,老病就是辱,老病招來自己許多煩惱,也帶給別人許多煩惱。不要說我們人是如此,你隻要看看動物,拿螞蟻來說,你仔細觀察,年輕的螞蟻經過老化螞蟻的旁邊,都走得遠一點,這樣的辱,這樣的難堪忍。
所以,這個有缺陷的娑婆世界非常難堪忍,沒有一樣事情是圓滿的,而這個世界上的一切眾生堪忍,受得了;所以這個世界叫做娑婆世界,是堪忍的世界。也因為如此,這個娑婆世界上的眾生,才最能夠成佛,因為生在天堂沒有痛苦,沒有刺激,天天在享福,眾生也不想修道,用不著嘛!生在地獄裏,受苦受難都來不及,沒有時間搞這一套。隻有生在娑婆世界,有苦有樂,有善有惡,各有一半,所以能夠刺激你發生解脫的智慧,是成佛的捷路。
忍辱並不是完全講侮辱,大家不要搞錯了,一切的痛苦能夠忍的都是辱。譬如我們這個世界上做生意的,創事業的,乃至發財的,你問他這個日子好不好過?他一定說不好過。受不受得了呢?有什麽辦法呢?反正能夠忍得住就這樣忍下去;所以說娑婆世界的眾生堪忍,能夠忍受。
佛跟須菩提兩人對話到這裏,如果不仔細看這個經,突然看他在中間來一個忍辱波羅密,會覺得奇怪。所以剛才我先提起大家注意,這一部經把六度波羅密都講完了,為什麽現在提出這個忍辱波羅密呢?
忍辱的榜樣
我們要想學佛,要想修行成就,‘忍’是最難做到的,就像打坐修定,為什麽定不住啊?兩個腿痛,你就忍不住了,這個忍就是忍辱裏的一忍啊!當然硬忍是很難,但是你明明知道此身兩腿兩手,四大皆空,那個時候你就是空不了,忍不過去。所以這六度的一關忍辱度,你就過不了,過不了的話,這一切皆是空談。你說我們會念金剛經,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木魚敲起來非常好聽……阿啾!糟糕,我感冒了,怎麽辦?看那個醫生好?因為怕死掉,眾生相就來了,壽者相就來了,這一下就忍不過去了。
所以忍辱的道理,放在金剛經的中心,大家要特別特別注意!佛把自己本身修持的經驗告訴我們,做個榜樣。所以佛說,真正智慧徹底悟道的人,才曉得忍辱波羅密本身沒有個忍。如果有堅忍的念和感受在那裏,就已經不是波羅密,就已經沒有到彼岸,也沒有成就。
【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什麽理由呢?佛又對須菩提說,以他本身做榜樣,像我從前的時候,曾經被歌利王割截身體;歌利王是過去印度一位名王,不過印度不注重曆史,這種曆史資料隻有在佛經裏才找得到。
這位當時曆史上的名王非常殘暴,那個時候,釋迦牟尼是個修道的人,相當有成就,到達菩薩地了;雖然是緣覺身,無佛出世自己也會悟道,後來歌利王因鬧意見要殺釋迦。他說,你既然是修道的人,我要殺你,你會不會嗔恨?釋迦佛說:此心絕對清淨,假使我起一念嗔心,你把我四肢分解割掉後,我就不能複元,結果歌利王一節一節把他割了。釋迦牟尼沒有喊一聲唉唷,心裏頭也沒有起一念恨他的心理,隻有一念慈悲心。完了以後,歌利王要求證明,釋迦牟尼說,假使一個菩薩的慈悲心是真的話,我的身體就馬上複元,結果他立刻複元了,又活起來。
這個故事比耶穌的複活厲害多了,所以佛說,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他在當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佛把自己本身的故事,說給我們修行的人做個榜樣;當然,並不希望我們被別人割了作試驗。現在不必談割截身體了,叫你不說話你就受不了,叫你坐著不動也受不了,其實這個就是忍辱與禪定、般若的道理;隻因為智慧不夠,悟道並沒有透徹,所以你受不了。
達摩與蘇格拉底
剛才講到忍辱波羅密,我們再提起注意,所謂忍辱,包括了人世間一切的痛苦,一切的煩惱,忍到沒有忍的觀念,沒有忍的心理,忍到無所忍,自然而清淨,這才是忍辱到達波羅密成就的程度。所以佛說,當我被歌利王割截身體的時候,他說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首先他沒有覺得這個生命是屬於‘我’的,這一句話特別注意啊!我們這個身體是屬於我們暫時所有,是暫時附屬於我,並不是我真正永遠的占有,因為此身本來不是我。要把這個道理,不僅理解清楚,還要實際上證到,才信心清淨,才有希望證得般若實相,這是真正的功夫。
但是功夫又是什麽地方來的呢?般若見地來,智慧不透徹不能大徹大悟。大徹大悟是智慧的境界,並不是功夫的境界,如果叫功夫的境界為大徹大悟,那就是氣象局發的警報,路上有霧,小心撞車的那個‘霧’了,就看不見了。這個悟是清朗的,智慧破除一切陰影的境界。
【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和壽者相應生嗔恨。】
說到這裏,先要有一個認識,佛現在所告訴我們的,不是假想,是一個實際的修持。無我相,無人相是智慧的解脫。譬如西方的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最後被人家謀害,拿到一杯毒藥,朋友們勸他不要吃,他明知道是毒藥,笑笑,仍然談笑風生,最後喝下去死掉。
又如中國禪宗達摩祖師,在中國傳道的末期,遭到其他法師們妒嫉,五次毒死他,都未成功。等到第六次毒他時,他把毒藥吃下去告訴弟子們,跟你們的因緣到了,我要走了。弟子們當然不讓他走,他說因緣已到,我已經吃下毒藥了。另外密宗的木訥祖師,最後也是被人毒死的。這些人都知道因緣已到,殺人抵命,欠帳還錢,應該走就走了。又如耶穌被釘上十字架等等,這些都是智慧的解脫。所以禪宗五宗宗派之一的法眼大祖師,有偈子說:
理極忘情謂如何有喻齊
到頭霜夜月任運落前溪
這個偈子有八句,我們引用要點,隻說它的一半,理極就是真正的道理,智慧的領悟,理解、悟解到達了極點;忘情,這些妄念的情沒有了。這個境界是沒有辦法描寫的,沒有辦法講,沒有辦法說,理到了極點,智慧到了極點就是理極忘情謂。後麵幾句是描寫無我相,無人相等等的境界,自然而然,理到了,事也到了。
所以佛教的華嚴境界,又稱‘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理到了也是無有障礙,所以光是研究佛學就不能在修持上得受用。大家把三藏十二部的教理,沒有融會貫通,沒有到達理極,所以我相、人相仍在。像佛說的身體被人家殘害,而隻有慈悲心,不動嗔念,到達忍受沒有痛苦的境界,這是理的境界,智慧的成就。
忍辱的功夫
說到功夫的成就,就要提到南北朝時候禪宗的二祖,他盡管是接了達摩的衣缽,最後還是受報;多生多世欠的命債,最後還是要還。佛法的基礎是三世因果,六道輪回。有一個祖師在被殺頭的時候,寫了一個偈子:
四大原無我五蘊本來空
將頭臨白刃猶似斬春風
他很慷慨的把頭伸出來,砍吧!此外像印度禪宗的祖師師子尊者,也是還債,頭砍下來沒有血,脖子裏衝出來像牛奶一樣,數尺高。這證明經過修持,色身已經轉化,再進一步白血化掉,他身體變成空的,殺頭也殺不了啦!
在色身還沒有變空以前,受報被殺了,像殺頭、受傷害,不流血隻流白乳的情況,並沒有痛的感覺,所以那個不算忍辱。忍辱的時候有痛的感覺,有非常痛苦的感受,而心念把痛苦拿掉,轉化成慈悲,這才是忍辱波羅密。到達沒有痛的感覺,那是功夫境界,不能說是忍辱波羅密的功德。盡管功夫到達這一步很不容易,但是這個功夫不稀奇,等於我們上了麻醉藥,開刀不會痛,那不能說你本事好不痛啊!如果沒有上麻醉藥,極痛而能不痛,那是你真正的智慧成就,你當場就可以把五蘊裏的受蘊與想蘊,都拿開而解脫了;學佛也是要學解脫,這個道理我們必須要加以說明。
所以菩薩道的忍辱是有形象的,痛苦是痛苦,煩惱是煩惱;能夠把煩惱、痛苦觀空而轉化了,就是道德的行為,心理上的心性,這才是菩薩的功德。因此我們學佛的人注意!別人態度不好,或一句話不中聽,馬上起計較心,乃至起嗔恨心,你所有的功夫、修道,都垮掉了。青年同學們注意,不要聽了金剛經講忍辱,就萬事不做,自以為那是忍辱;要入世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才是修菩薩道的基本精神。菩薩是積極的,不管自我,隻有做利他的事,而入世利他是非常痛苦的,也是非常煩惱的。要處處犧牲自我,必須要有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境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才是真正大乘道的忍辱精神。譬如說,佛為什麽讓人家砍他的身體?他是為了證明給世人,修證佛法確有其事,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曉得。
【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他再告訴須菩提,回想過去五百生以前,專修忍辱。他說那一生的修行,專做忍辱功夫,的確達到了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不著相。所以他強調一句話,怎麽樣學佛?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這就是學佛的精神,換句話說,不要被一切現象騙了,或迷惑了。有個廟子,有個房子,有件衣服,有個地方,這些都是相;此心不要被佛堂、房子、財產、或名譽所迷戀了。所以前麵曾說,要離一切相,即名諸佛。大乘菩薩走大乘的路,應該離一切相,發起求大徹大悟菩提之心。
無所住的心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
學佛做功夫的人,大家就要注意了,我們在做功夫學佛,好像就在這色、聲、香、味、觸、法六樣裏麵滾,就在這六根六塵之中打轉。你千萬記住,‘不應住色生心’,一切境界,一切現象都不是,那是我們後天的,心理上、生理上、精神上的幻化。‘不應住聲生心’,聽到聲音當成佛菩薩對你說話,耳朵裏最容易發起聲音,走上這個路子,佛都救不了你。你看戒律的部分,佛在世時,很多走上這個路子,佛隻好放棄。所以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一句話就是重點。要學佛的人,離一切相,‘應生無所住心’,要隨時觀察自己,觀心,要使此心無所住。如果心心念念住在某一種東西上,或住在某一種習氣上,始終不能解脫,已經是走入魔道了。佛法初進中國時是‘磨’字,意思是折磨你的。後來齊梁時代改成魔鬼的魔,因為講魔鬼大家會害怕小心一些,所以千萬千萬注意,離一切相,應生無所住心。
接著下去,我們很多學靜坐,及觀心法門的同學要注意了,‘若心有住,即為非住’。你們做觀心的功夫,做靜坐的功夫,心境上有一個清淨在,你心住在清淨,已經不清淨了;至少那個清淨是非常狹小的。還有些人覺得空了,他那個空啊,不過是水桶那麽大,也許比水桶還小一點,都是你意識上一個境界,不是真正的空。這就是心住相;著相,著在一個空的現相上,有所住。所以‘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錯誤的,錯誤的空觀,錯誤的住心法門。若心有住,可以訓練意識專一,比較能夠寧靜,但是認為這個有相的,水桶那麽大的空,或者清淨就是道,那不是你騙了道,就是道騙了你,也許你騙了釋迦牟尼佛。所以若心有住,即為非住,這是最好的觀心法門。
如何布施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為什麽講忍辱,一下子又跳到布施來了呢?就是今天講課一開始跟大家提醒的,金剛經布施、持戒、忍辱,是一貫連下來的,不像現在的文章條理化、科學化,過去的文學行雲流水,看起來漫無次序,好似一個不規律的排列,但是卻構成不規律的美。所以說,‘菩薩不應住色布施’,就是不應著相,住色法的布施是有形的,非常著相。用白話文來講,就是一切受物理、環境影響的東西,都要把它放掉,萬緣放下,就是不住色布施。
【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佛再三的告訴須菩提,佛法大乘菩薩道的精神,就是為利益一切眾生而有所作為,一切一切的作為,都是處處犧牲自我,成就他人;應如是布施,應萬緣放下,利益他人的身心。為什麽人放不下呢?因為不肯真正布施,因為眾生著相。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不要著相,那一相都是停留不住的,都是非相。譬如我們人最著相的,是希望自己多活幾年,尤其是中年以上的人,壽者相。但是生命留得住嗎?一切諸相,即是非相。這些現象,不是你要留就能夠留的;它本身留不住,本來無住,本來不可著相的。凡夫眾生之所以為凡夫眾生,是明明知道這個道理,尤其是學佛的人,都非常清楚,但他心中仍在想:留不住的都是他們,我大概能留得住吧!總覺得自己不同一點,比不知的不學佛還可憐。所以我經常提到我那袁老師的詩,‘五蘊明明幻,諸緣處處癡’。說學佛的人,明明知道五蘊皆空,但是啊,自己到處癡迷重重。這就是因為行不到的原故,行不到就不是修行人。修行是行,行為上的行。
所以佛‘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再進一步說,不但無我,也無人,也無眾生。有些年輕人,自以為有了大乘的精神,又不肯自修,我就常常勸他們,你先求自修啊,自修好了,再來度人,你連自修都沒有修好,怎麽去度人呢!這也是我經常感歎自己的,本欲度眾生,反被眾生度。自己都沒有學好,度個什麽人啊!隻怕你自己不成佛,不怕你沒有眾生度。眾生愈來愈多,有的是事需要你去作的,自己修行沒有基礎,何必急急忙忙去度人呢?
徹底的說,眾生不要你度,個個自己會度,有些菩薩們度眾生,決不是說法,反而加重眾生的苦頭,等他吃夠了苦頭,受不了,他自會回頭的;這也是一個度人的法門,並不一定要教他打坐學佛。
因為有些年輕的同學們,心心念念在學佛,而且發瘋一樣的想成佛,成佛幹什麽?要度眾生;眾生自己會度,不要你度!‘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你要曉得佛法的理,一切眾生皆是佛,你去度佛幹什麽?每個眾生都是自性自度。所以六祖悟道以後,對他的師父講:迷時師度,悟後自度。眾生都是自性自度,在佛教早晚功課中要念到,自性眾生誓願度,自性煩惱誓願斷,都是自性自度中。
佛怎麽說話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一共五種語,佛說法是真實的,不說假話,說的是老實話,實實在在,是什麽樣子就說什麽樣子。實語、真語,都容易了解,但什麽是如語呢?不可說不可說,閉口不言,其聲如雷,這個就是如語。如者如同實相般若,生命的本來畢竟清淨,清淨到無言語可說,就是如語,所以佛是如語者。
全部的金剛經說的就是如語,所以佛在金剛經上說了半天,他又說他說法四十九年,一個字都沒有說,這就是如語,是不可說不可說。
不誑語,是不打誑語,不異語是沒有說過兩樣的話。我們把三藏十二部大小乘經典拿來看,兩樣話都非常多。但是再仔細研究,他隻說過一個東西,沒有說過兩樣,這一個東西說了四十九年還說不清楚。所以佛說他沒有說過一句話,這是如語。在這部經典,佛為什麽要像賭咒一樣,怕人們不相信,說他從來沒有說過不老實的話呢?這是教我們信心清淨,要切實相信,切實相信一個真正的佛法。這個佛法是什麽樣子?
無實亦無虛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真正的佛法就是這一句話,佛把徹底的消息都告訴我們了。有一個東西可得嗎?得到個什麽?如果買一個蘿卜,買一個南瓜,還有個東西可以帶回來;但是得道得一個什
麽都沒有!無實,沒有個東西;無虛,但是不假的。所以形而上的道理,真正的佛法,不真不假,也就是金剛經的中心重點,這裏已經全部點出來了。由布施、持戒、忍辱到般若的成就,告訴你真正佛法的修持,不住、不著相、不執著,放下萬緣。
放下就對了嗎?放下的也不對!所以馬祖告訴弟子們,放不下就提起來!提起來,心有所住;心有住,即為非住,提也提不起來。
大家用功的人,也都是提也提不起,放也放不下。有一個同學來問:老師啊,我現在提也提不起,放也放不下。我說:那你不是成佛了嗎?我要向你磕頭了,你已經到了無實無虛嘛!這個情形不是提不起放不下,他那是鬧情緒,悶在那裏,那就不對了。真懂得提也提不起,放也放不下,懂得了無實無虛,換句話說,到這個時候,要提起就用,不提起就放下,就是這樣簡單。所以真正的佛法是‘此法無實無虛’,佛講這一句好嚴重!他先向我們賭了一個咒:我一輩子沒有說過謊話,我說的都是老實話,你們要相信啊!你們聽我的啊!我告訴你,此法無實無虛。你懂了就是你的,不懂還是我的,就是這個話。你要懂得當然是你的嘛!他說的都是老實話。此法無實無虛。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他進一步告訴須菩提,他說修菩薩道的人,心執著一個佛法可得,一個佛法可修,執著了佛法的一種法就錯了。隨便舉一個例子,許多學佛修道的人,都說:唉!我萬緣放下了。問他:那你現在幹什麽?他說:現在就是修道呀!對不住,一點都沒有放下。學佛修道不是萬緣裏頭的一緣嗎?難道是萬緣以外的一緣嗎?這就是說,你是有所為修,有形象去做,這是菩薩心住於法而行,這個人永遠不會見道。
等於人閉上眼睛,到了一個黑暗的房間,他看不見了,永遠摸不出來。假使真想明心見性、見道,‘若菩薩心不住於法而行布施’,一切無所住,這是真正的解脫,真正的放下,此人絕對可以見道。等於這個人有了慧眼,有了眼睛,又在太陽底下,當然萬象森羅,什麽都看得很清楚。
無量無邊的功德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阿彌陀佛!我們跟佛客氣一下,你老人家言重了,對我們太好了。他告訴須菩提,‘當來之世’,將來的時代,或者一個善男子,或者一個善女人──功德、智慧有成就者,才算是善男子善女人。能夠接受這部經典的般若要義,照此修行,甚至深入義趣的讀誦,這個人就等於是佛。這句話多嚴重啊!所以我說,佛啊,你老人家言重了,不敢當。應該我們念到這裏,要加一兩句話,佛啊,對不起你老人家,實在不敢當。他說,真能夠這樣即同如來。
但是佛的話,為什麽講的那麽客氣?那麽嚴重?這是有道理的,我們引用楞嚴經兩句話就可以了解,‘心能轉物,即同如來’。這是佛說的,後來禪宗的達摩祖師也說過,‘一念回機,便同本得’。這就是說,能夠對金剛經的道理都了解了,以此修行的,相同於佛的行;並不是說你就是佛,是等同於佛。以佛的智慧,完全可以了解這樣的人,了解他對於金剛經般若智慧如此透徹,這樣的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這一篇的一個結論,就是大智慧的一個成就,理解到證悟到智慧的成就,才能夠發起心地修行的作用。以智慧悟道,起心行的作用,修忍辱行,在苦海茫茫中,作利益一切眾生的事,此人成就無量無邊功德。結論偈子:
第十四品偈頌
優曇花發實還無 塵刹今吾非故吾
笑指白蓮閑處看 汙泥香裏養靈珠
‘優曇花發實還無’,優曇花就是曇花,佛經上經常引用。在中國內地難得開花,在台灣都看過曇花,色、香都好,但卻非常短暫,所謂曇花一現。當曇花開到最香的時候,就是它凋落的時候,所以佛經經常用曇花來形容。
站在宇宙看人類的曆史,幾千萬億年的時間,也隻是曇花一現。大家活了幾十年,回頭一看,幾十年像曇花一現,非實非虛,非真非假,即空即有,要從這個角度去體會。修持佛法有沒有真成就的?絕對有!但是不能著相,非實非虛。所以,像優曇花開了,當時是有嘛!又好看又好香;馬上沒有了,又是空了。但是你說空了是沒有嗎?不是沒有!塵塵刹刹,這是用佛學名辭,物質世間就是塵,刹代表一切土地。
‘塵刹今吾非故吾’,這個物質世間現在的我,不是以前那個我,不是前生的我,也不是來生的我,這個我是假我,今吾非故吾,不是我生命本來的那個生命。離開這個現在的我,才可以找到本來常樂我淨的那個真我。生命的真我在那裏找呢?
‘笑指白蓮閑處看’,所以佛經上叫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蓮花化生,尤其佛重白色的蓮花,八葉巨蓮,蓮花不在好的地方成長,愈髒愈爛的泥巴裏頭,蓮花愈開得茂盛。
‘汙泥香裏養靈珠’,大乘的精神是入世的,要入到最稀爛的地方修道,才能成功;跑到高山,跑到清涼的地方住茅蓬,成不了道啊!那是道要成你,不是你要成道。
第十五品 持經功德分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複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複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即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最難的布施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複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憶劫。以身布施。】
什麽叫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這是印度的習慣。印度這個民族不太注重曆史,覺得過去的就過去了,未來的還沒有來,記那麽清楚幹什麽?對於數位一個兩個,一萬個兩萬個,開口就是八萬四千,就是很多的意思。印度一年分三季,以四個月做一季,也是一年十二個月。佛經上講時間,一天分三時,就是三個階段。初日分就是上午,中日分就是中午,後日分就是下午,這三句話其實就是一天。
以身布施很難啊!譬如我們現在輸血給人家,或者把眼角膜捐給人家了,有人受傷,需要一塊皮去補,把自己身上割一塊去幫他等等,都是身布施。另外媽媽生孩子,父母帶孩子也可以說是身布施,不過看不出來,還布施得很願意,很高興呢!勞碌一輩子,最後被兒女罵一頓,說你這個落伍的老頭子,愈罵愈高興,這就是做父母的布施。其實嚴格講起來,這不算布施,因為父母的愛兒女,是基於自己私心的愛。又如你愛一個人,願意為他服務,算不算布施呢?這是布施的行為而已。實際上,這是你的疑心,貪嗔癡慢疑的疑,愚疑的疑。我們常常引用龔定庵的兩句詩,‘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真布施是舍掉自己舍不得的,是一種自我犧牲。譬如說隻有砍掉我的膀子,才能夠治好你,我願意砍掉給你,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這是布施。所以以身布施,非常難。
為什麽這裏提到身布施呢?大凡人生在世,有兩件事情最難布施,第一件是錢財。我們常聽四川朋友講一句笑話,‘錢、錢、錢,命相連’,那個錢真是與生命一樣要緊;所以錢財最難布施。但是等到要命的時候,絕對慷慨的把錢財付出去,隻要保命就好了。
第二件是身布施難。最難布施的是‘我’。佛現在講,假使有一個人,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什麽是恒河沙等身布施?我們一個身子犧牲了,算是一個身體布施,自己死了以後,再來投胎,那個身子再來布施,生生世世都拿生命來布施,犧牲自己,為社會為眾生,這是以恒河沙那麽多的生命來作布施,這個是講數量之多;犧牲不隻一次,犧牲像恒河沙那麽多次數,這是講生命的布施。
老人的救生圈
其次講時間,連續的布施,投胎再來,又來還是為眾生再布施,再來還是布施,經過百千萬億那麽多的劫數,都是以身布施,行菩薩道,這個功德你說有多大?所以有一點大家要注意,常有人問我是不是佛教,我說我什麽都不‘叫’(教叫諧音),為什麽呢?我沒有資格當佛教徒,因為我沒有辦法以身布施。
世界上很多不是佛教徒的人,所行的真是菩薩道。曾告訴大家,二三十年前,我在基隆的時候,一條船在海上碰到了台風,那是海軍拍賣掉的舊船,快翻了。一個有肺病的人在船上,水手拿了一個救生圈給他,他看見一個女的抱著一個小孩,在喊救命,就把救生圈套上了母子倆個,自己就不要了。那個船員一上來看到,急得不得了,東找西找又找一個救生圈丟給他;他一轉身,看到一個年輕人在找板子東找西找,很危急的時候,他又把這個救生圈給這個年輕人了。他說你年輕還有用,我又老又病,沒得用了,最後他犧牲了。這個就是菩薩,在危難的時候,沒有考慮到自己。
所以我說我不是佛教徒,不能以身布施,你假使多跟我談一下,我就不高興了,心想怎麽搞的,盡講,我都累死了。這就是不肯以身布施,對不對?假使有人家要你幫忙,多跑一點路,唉呀!我那麽大年紀,還給你跑,這也是不肯以身布施。所以真正學佛,以身布施是一件非常難的事。
布施兩個字不可以輕易談,你說這裏出十塊錢,那裏出一百塊錢,是布施嗎?你是算過的,這一百塊錢拿出來,對自己沒有什麽影響,因為還有八千一萬在身上;那不算布施。隻有自我犧牲去助人救人,才算是真布施,所以真正的布施之難,這一點須要注意。至於有些人布施了一點錢,還希望留下一個名字,走過來看看,啊!我都布施了,怎麽還沒有名字?那個不是布施,而是施布了,布施倒過來了。所以學佛要了解布施之難,真布施須要真放下。這裏談布施沒有提到錢財,隻說以身布施,這樣一個人,無始劫來以身布施,這個功德當然很大,但是佛又說了:
信心不逆的福報
【若複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佛說,假使有一個人,拿自己的生命布施,經過無窮無數的時間,隻有布施,不要求收回來,這個人福報很大。可是,如果有一個人,學了金剛經的法門以後,做到‘信心不逆’,這一點是重點,徹底相信金剛般若波羅密大智慧的自性自度的道理,信得過自心自性;光信還不行,信心不逆,沒有違背,這個人的福德超過前麵以身布施的福德。
信心不逆是很難的,許多人佛學的道理了解很多,但在行為上,做人做事上,都與佛法相反,都是違逆。譬如說勸人家勸的比唱的還好聽,唉呀,放下,看開一點……他自己放不放得開?你馬上逗他一下,他就看不開了。這就是信心有逆。要做到信心不逆,不是理論而是絕對的信心,這樣去修行,那麽這個人所得的福報,超過前麵所講的專門以布施為功德的人。更何況還有人對金剛經的佛法,廣事宣揚,乃至古代沒有印刷,隻有抄寫,受持,接受了,照這樣修持,每天讀誦,為人家解說這個道理;這個福報比前麵的還要大。
如來說給誰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
最要緊的一句話,金剛經這個經典的本身,有‘不可思議’,想像不到,‘不可稱量’,沒有辦法去量一下有幾斤重,或者多長。總而言之,它有無量無邊的功德,可是你們注意下麵兩句話啊!這個功德那麽大,大家都研究了,大家都帶一個功德回去嗎?都沒有帶走,為什麽?因為此經‘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這一個經典的內涵,是為了真正發大乘心,大菩薩道的人說的,也是為最上上乘,不是普通智慧的人,而說的經典。他說假使有人能夠受持讀誦,當然,我們不一定是上上智,可是,能夠接受,讀誦研究這個經典,‘廣為人說’,普遍向人家宣揚的話,‘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佛,完全知道這個人。佛可以給你證明,他完全可以看得見,完全可以了解這個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他說,這樣的人,不久的將來,都能得到無量無邊的功德。什麽理由呢?
【如是人等。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他說這樣的人,他就等於佛,他有責任感,把佛法的這個擔子挑起來;所以,他就有這樣大的智慧,這樣大的福德。隻要你發這樣大的心,肯挑這樣大的擔子,就有這個功德,有這個智慧。荷擔什麽呢?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普通話叫做大徹大悟。他說挑負了這個擔子,自然有一天會大徹大悟。
你喜歡小法嗎
【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在楞伽經裏,把人的根性分類五種,有些人天生走小乘路子,喜歡修小乘法。你教他修大乘菩薩道,最上乘的法,他不能接受,也無法接受。等於學校的學生,很多人隻能夠到某種程度,因為他的智商不夠,隻能受最低的教育。學佛法也是一樣,雖不是智商的問題,但是他的根器發心,喜歡走小的路子,弄點功夫啊,打打坐啊,打坐眼睛裏看到光啊,聽個聲音啊,那裏氣跳啊,今天臉色又發光,明天腳又發熱,指甲發亮啊等等。這些就是所謂樂小法者。這種人的觀念思想,已經落在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他們一切隻是為‘我’,希望在人中做個了不起的人,而且希望自己活得長壽健康,希望自己不死;至於大乘的法門,如何見性成佛,朝聞道夕死可也,他們根本不予理會。所以,佛說這些樂小法的人,對於這個經典所講的真義,沒有辦法聽受,沒有辦法讀誦,更不會弘揚,為人解說。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即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佛說的這一本經,始終講這個經怎麽重要怎麽重要,現在告訴須菩提,在在處處,隨便在什麽地方,隻要有金剛經這本經典所在,不管世間的人,乃至天上的神,乃至阿修羅,魔王,魔鬼,都自然應該供養這個經典。有這本經擺在那個地方,等於有個佛塔在那裏,大家自然都應該供養,應該恭敬,頂禮,乃至拿香花供養它。
我們說一句對佛不太恭敬的笑話,佛好像宣傳廣告作的非常好一樣!這一本經啊,完全運用廣告的手法,說這個般若法門怎麽重要怎麽好,大家如果念經念到這裏,很可能會產生這個感覺,裏頭好像沒有講到什麽東西。可是裏頭是不是講了東西呢?這就是金剛經翻譯的特殊,說法特殊。他講的第一重點,請大家注意,‘信心不逆’,他講一切相不住,一切心放下,就可以到家。可是人信不過,做不到;盡管嘴裏講可以放下,事情到來一點都看不開,更放不下。
所以我常常講的幾個字,我自己號稱十二字真言,人生都是,‘看得破,忍不過。想得到,做不來’。這就是信心有逆。第二個重點就是敢為佛法挑擔子,荷擔如來正法,挑大乘法門,承先啟後,繼往開來,在滔滔濁世中,要有這樣的精神。要頂天立地的站起來,為人類的文化,為眾生的慧命,而生存,而奮鬥。這樣的精神需要無比的忍辱,無比的犧牲,所以要懂得忍辱度,要懂得布施度,這就是重點。佛並不是隻作廣告,把這兩個重點抓出來,再讀這一品,就知道它的意義所在了。偈子如下:
第十五品偈頌
躍馬投鞭星鬥橫 一呼百諾作雷鳴
江山無恙漁翁老 何似靈山補衲輕
‘躍馬投鞭星鬥橫’,這是拿世間法來比方,英雄人物出來,像漢高祖、唐太宗、朱元璋這一類人等,騎在馬背上。投鞭是用秦王苻堅的典故,他帶兵打仗,幾十萬大軍,自稱投鞭斷流,部隊那麽多,馬鞭一丟,連河水都可以塞住不流了。星鬥橫,天上的星星都被他震動了的樣子,威風驚天動地。
‘一呼百諾作雷鳴’,一個人當了帝王那個威風,福報是太大了,隨便叫一聲,下麵多少人答應,好像上天打雷一樣,這是說人世間作了皇帝,福報是最大的;所以人人都想當皇帝,但是這個不是真的福報,真的福報在那裏呢?
‘江山無恙漁翁老,何似靈山補衲輕’。天下太平,人人有飯吃有衣穿,無是非,都過著安定幸福的生活,而自己又懂得了佛法。穿一件百納衣,破袈裟,從前和尚穿的百衲衣,現在很少看到,過去大陸上,許多專門住茅蓬的,身上穿的衣服,就像小說上畫的那個濟公活佛的衣服一樣,叫做糞掃衣。就是垃圾堆撿來的破布,一塊一塊把它縫起來,一針一針都把它密密縫起來,破了又縫,一身都是線的樣子,也叫做補衲衣,衲衣就是和尚穿的衣服。人生真正的福報,還是清福最難,如何享到這種清福呢?發上乘心大乘心,由擔當如來家業發起,這一個大心發起,就有真正的福報。
第十六品 能淨業障分
【複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隻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複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被輕賤的前因後果
【複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是個大問題啊!佛告訴須菩提,假使有人誠誠懇懇學佛,研究金剛經,結果一輩子倒楣,為人輕賤。有人事業很好,生意也做的很大,功名也很好,偏要跑來學佛,我說你不要搞啊!這個事情不是好玩的,學佛就要倒楣的。他說菩薩會保佑發財;我說佛不管這個事,因為佛學是空道,你要學隻有放下。當然也有些人學佛反而發了財,大部分都是遭遇更多困難。不但學佛如此,信別的宗教也是一樣的,很多人說自己一輩子作好事,結果倒楣透頂,什麽壞事都到他身上。曆史上司馬遷也懷疑這個問題,善人做好事,偏要倒楣;壞蛋個個好得很,身體又健康,精神又好又發財,又有辦法,這個世界上因果報應到那裏去了呢?這是個大問題。
首先我們要了解,佛法的基礎是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輪回上。佛法講的因果是講三世,認為生命是連續不斷的,不是現在這一生,佛在別的經典裏答覆過這個問題。有人問過佛說,為什麽世界上有許多人做好事,結果卻那麽慘呢?佛說因為他過去的惡業還沒有報完,所以先還這個惡報的債。他現在又做好人又做好事,那是將來或他生來世要去收帳的。
講到三世因果,大家很不容易相信,因為看不見的原故。其實很容易看,我告訴你一個辦法,可不是神通啊!不要瞪起眼睛,以為有個法子傳你。你隻要看看我們自己一生就曉得了,尤其我們在座中年以上的朋友,我們中年所遭遇的環境,是年輕時候已經埋伏下的因;晚年所得的果,也就是年輕及中年自己所作所為的結果。把人生分三個階段,二十歲前當前生,二十到四十當這一生,四十到六十當後生。這個三世因果也差不多了。或者看近一點,昨天就是前生,今天就是現在生,明天就是來生。
我們很多同學常常跑來跟我開玩笑,老師啊!我前生究竟是什麽變的?我又沒有神通,但是你自己可以看得見啊,‘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你這一生所遭遇的事,就是前生的果報,‘欲知來生事,今生作者是’。佛法最難之處就是這個三世因果,六道輪回,它承認生命是永恒的,但生命的現象則是變來變去的。
中國文化易經也講因果,可是易經的因果,與三世不同。像代表儒家的孔孟學說,與代表道家的老莊學說,個個都談到因果的道理。金剛經的這一節,特別提出來,假使有人讀念這個經典,結果為別人輕賤,被人家看不起,就是笑你,甚至說現在的時代,最落伍的是學佛的人。隨便搞一個玩意都好,怎麽去學佛?好像一學佛,這個人在社會上已經被打出去了,落伍到極點,處處被人家輕賤、看不起。佛說你要知道,以因果報應來講,是因為這個人先世的罪業,應該墮於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換句話說,將功折罪,抵那個罪。因為現在做好人、做好事,把過去生的業報減輕了,消滅了,而另外得一個果報;這一個果報太不容易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徹大悟,要成佛。
我們聽了佛這個話,隻好對他老人家說,你老人家說的是對啦!但是我是不敢啦!隻好客氣一點。你要曉得,世間的福報已經不容易了,何況要想大徹大悟而成佛呢!但是禪宗的頓悟觀念很流行,一般人都想學禪,而且每個年輕人學禪,都等在那裏開悟。還有個同學說,已經坐了一個月了,怎麽還沒有開悟?我說慢慢等吧!再等下去吧!金剛經現在告訴你,你看懂了吧!要把過去、現在,自己身心的業報清理完了,開悟的那一點消息才會來,所以永嘉禪師說:‘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還須償宿債’。我們人生在世,一切的因果和遭遇,本身一定有其必然的原因,才有其必然的結果。所以金剛經這一點,大家不要輕易的看過去了,這是反轉來告訴我們,要如何修持才有結果;必須先要真修行消掉自己的業報,智慧才能啟發。過去生的業報沒有消減,智慧是啟發不了的;因為你還在受罪,所以不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會大徹大悟。下麵佛自己舉一個例子:
誠敬努力的人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隻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
釋迦牟尼佛報告自己的經過,回憶過去無量無數時劫,曾跟隨那由他諸佛修持。那由他是無量數的意思。釋迦牟尼佛第一次開悟時的老師是然燈佛;中國後來有一本小說封神榜中,就有一個然燈古佛。佛在然燈佛那個時候,發心學佛,可是他中間經過的善知識、名師,共有八百四千萬億那麽多的佛,每一個佛前麵他都去學,而且供養過。
什麽叫供養呢?像孝順父母一樣的孝順師長,衣服、飲食、臥具、湯藥,四事供養。他說他都供養承事,他曾經都替他們做過事,做過弟子;他隻要碰見一位善知識,自己絕對不敢放逸,沒有空過的。換句話說,總要學一點回來的。他講的這幾句話,就是說自己的求學精神,勤勞而精進,謙虛而向學。
【若複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他說,其實當時啊!沒有一個人給他講過般若金剛經的道理。現在釋迦牟尼佛本人,說出來這個道理,說假使有一個人,在後來末法的時代,能夠抓住這部經的要點,受持讀誦,他所得的功德,比我當年供養幾千萬億佛的功德還要大;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所比不上,乃至算盤、電腦,算都算不出來功德有多大。換句話說,我們現在拿著這本經在研究,所有的成果,所得的功德,比釋迦牟尼佛過去所有的功德還要來得大!他是這樣鼓勵我們。
不可思議的果報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他告訴須菩提說,未來世上,有受持讀誦金剛經的人,所得功德之大,他說啊!我都不敢講出來,我怕講出來以後,有人聽了會狂亂發瘋,甚至於對佛法都不相信了;覺得牛吹得那麽大,沒有這回事。所以佛說,不敢說,說了有人會不相信的,會懷疑的,會發瘋的。
佛是真的沒有說啊!但是他補充了一句,這個金剛經的經義不可思議。你不要以為金剛經文字看懂了,就以為懂了金剛經,它一層一層道理多得很。‘當知是經義’,義是道理,這個理不可思議,不是你的知識範圍所能想像的。因此,這個經的果報,功德的果報,也不可思議。
第十六品偈頌
業識賓士相續流 茫茫無岸可回頭
同為苦海飄零客 但了無心當下休
‘業識賓士相續流’,在佛學上說,我們生命的延續,就是一個業識的作用,業識是佛經專有名辭。首先了解佛學上叫‘業’,業不是罪,業是一股習慣性的力量。這股力量包括了善的,叫善業;惡的,叫惡業。就是佛經上講的業報;像造業、作業這些名辭,都出於佛經。譬如我們有些小動作,有些人喜歡抓抓耳朵呀,或者抓抓頭呀,這個習慣,沒有什麽意識,無意識自然做出這些動作,就是習慣的力量。
無意識又是什麽呢?現在心理學講的下意識,在佛學上是第六意識背後的一麵;譬如現在最流行的第六感呀,靈感呀,都屬於第六意識的範圍。超過了第六意識,有一個東西,就是我們的業識。我們活著自然有觸覺的感受,這是業識。這個業識屬於第六意識的最後麵,是第七八識的範圍;現在心理學就很難解釋,還在研究中。
人生壽命的長短,身體的好壞,甚至於應該生那一種病,或者環境上應該有那一種遭遇,都是這個業識的作用。業識分析起來非常麻煩,但是,我們至少有一個了解,我們坐在這裏活著的人,是身體在這裏起作用,渾身每一個細胞都是由於業識作用而存在,而活著。所以上一品佛講身布施,身布施很難,因為業識不容易布施的原故。
譬如我們在座許多青年學打坐,為什麽心靜不下來呢?因為你身體血液還在流,身上的感覺還是有,是業識靜不下來;業識茫茫,靜不下來。如果真拿智慧的力量,心理的作用,克服了這個業識茫茫,把身體的感覺放下來,當然大徹大悟;就算不大徹大悟,也可以小徹小悟吧!所以佛在前麵講的以恒河沙等身布施,那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身體的感覺布施不了,越打坐病還越多。有些人,靜坐學佛,把那個業識的陳年老帳,通通翻出來了,這些非要還不可,把它還清了,了脫了以後,才能得解脫,才能夠開悟。這個生命中,昨天、今天、明天;去年、今年、明年;年輕、中年、老年,業識的因果連續不斷。學佛的經常有一句話,回頭是岸,岸在那裏啊?
‘茫茫無岸可回頭’,苦海茫茫,回頭是岸,這一句話大家經常說,卻沒有去想岸在那裏?岸就在回頭那裏,就是因為你回不了頭。
所以我們大家做功夫,譬如打坐的人,兩個眼睛開著也好,閉著也好,你總是注視在前麵,沒有辦法回轉來,所以,回頭是岸,這句話已經告訴你岸在什麽地方了。岸是什麽呢?是廣闊是空靈,到達了回頭是岸的時候是怎麽樣的情況呢?不要忘記金剛經的一句話:‘此法無實無虛’。你說它空的也不對,說它有也不對,到這個境界你就找到了岸。假使不曉得回頭本身就是岸,那就是業識賓士相續流,茫茫無岸可回頭。
‘同為苦海飄零客’,所以我們有一個感歎,我們眾生,當然我自己也在內,都在茫茫苦海裏頭翻翻滾滾。要怎麽樣才真得解脫?怎麽樣才真得道呢?
‘但了無心當下休’,當下無心,無心不是沒有念頭啊!說它是念頭,把它壓下去也是不對的。能記住金剛經上一句話,無所住心,此法無實無虛,大致上說來,對真正的修行,可以找到一點眉目了。希望大家在這裏特別注意一下。
最後的結論也就是金剛經上這一品的原文,‘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果報到達什麽不可思議?可以使你成佛,這是成佛的捷路。
第十七品 究竟無我分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即為非大身。是名大身。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即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現在金剛經講到第十七品了,梁昭明太子下了功夫研究,把它分成三十二品,現在已經講完第十六品,剛好是一半。一半就是半斤,半斤就是八兩,二八就是十六了,一半一半。這一半講完了,下麵還有十六品,另起爐灶,這個分類是有一個道理的,不能不注意;這不像我們現在寫書,高興寫到那裏,拿個數位隨便來標一下就算了,這裏研究的,同易經數理的哲學,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現在第十七品,回轉來,又是一個新的起頭。
發什麽願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
你看,又回頭了!又是老問題,這個須菩提也同我們一樣,夠囉嗦的了!金剛經一開始,他就問佛這兩個問題,佛一路給他講下來,講到了現在,他老哥是等於為我們問話,老師啊!我還沒有懂咧!他說一個學佛的人,剛剛要發大乘心,要想成佛,想明心見性悟道,‘雲何應住’呀?我的心定不了啊,怎麽住?住在那裏呀!‘雲何降伏其心’呀?我的思想煩惱多得很啊,怎麽把它降伏下去呢?還是這個老問題。你看,很滑稽吧!假使把它當一個劇本,不要當佛經看,這個演員夠囉嗦的了!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還是老話,不過這老話很不同啊!這個話裏頭有骨頭。當金剛經開始的時候,佛對須菩提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善護念’,‘應如是住’。這裏答覆的不同了,他告訴須菩提,一個準備開始學佛,想求大徹大悟而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人,‘當生如是心’。如是心是什麽心呢?這就是佛家講的發願,立一個誌向,發願就是立誌。立誌做什麽?‘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我要救世界上一切的眾生,那些在苦惱中的眾生我都要救,滅度他。
什麽叫滅度呢?使他離苦得樂,進入涅槃。所謂涅槃的境界,就是離苦得樂,滅度就是這個意思。你不要看到滅度兩個字,以為是把他砍頭殺了,那還得了!滅度就是涅槃兩個字的翻譯,是形容辭,走入了寂滅、清淨的境界;是回頭是岸那個岸。這個境界也就是離一切苦,得究竟的樂。要想學佛,第一個動機,就是要有這個心。
其次,‘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事實上,你度了一切眾生,做了就做了,心裏頭並沒有說,我已經度了那麽多人了,如果有那種心理狀態就錯了。前天有一位同學告訴我,他媽媽生了他們十六個弟兄。我說這個老太太真偉大;但是盡管老太太生了十六個,最後走的時候,實無一可生者,還是等於沒有生嘛!怎麽樣一個人來,還是一個人走,對不對?每一個人都是光光的來,光光的走,來的時候很不高興,一出來還大哭一場,走的時候自己來不及哭了,別人幫他哭。更妙的是小孩子生出來就是抓,捏著拳頭抓。個個都想抓一把,抓了一輩子,抓到臨終沒辦法了,隻好放手。普通一個人生就是這麽一個境界,做了一輩子的事業,生了一大堆的兒女,最後,實無一事可滅度者,一樣都帶不走。
佛說,由這個人生可以了解到,學佛的人發心度一切眾生,救了這個世界一切眾生,心中一概不留,認為是應該做的事,這就是菩薩道,是菩薩發心。如果今天幫了人家一點的忙,心裏還念念不忘,還希望人家恭維一下,那就完了;不要說學佛不行,做人都不行。所以說,學佛的人,要這樣發心。
他說什麽理由呢?告訴須菩提,一個學佛修菩薩道的人,隻要有一點自認崇高,自我的偉大,自覺了不起的話,他已經著在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了。這樣的人,佛說,完了!‘即非菩薩’,這個人夠不上是學佛的人,不是真正行菩薩道的人。中國文化也講大公無私,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救盡天下蒼生,心中不留一念,這樣才是大公無私,才是菩薩,否則,佛說即非菩薩。
然燈佛所得什麽
【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所以者何?’這四個字就是說什麽理由?他告訴須菩提,你們天天想悟道,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我告訴你,沒有一法,沒有一個東西叫做道。大徹大悟就是悟到一個沒有東西,你覺得有一個法可學,有個道可得,你就錯了,你已經著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所以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悟道時候的偈子說: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就是這個道理,沒有一法,可以使你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
佛問須菩提:當年我在然燈佛那裏開悟的時候,你想一想,我真的得到一個東西嗎?真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多大多小啊?這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什麽東西嘛?他說,你想想,我得到一個東西嗎?須菩提說:‘不也。世尊。’須菩提很懇切的回答,據我所知,你悟道的時候,了無所得。這是真正悟道。
【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說,假使我的理解沒有錯的話,我跟你學了那麽久,了解佛所說佛法的道理,佛當時在然燈佛那裏,並沒有得到一個什麽東西,叫做什麽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並沒有得到一個叫做什麽大徹大悟的東西。所以須菩提答的很清楚。但是須菩提說我沒有證道,我的了解是這樣,不知對不對?
【佛言。如是如是。】
佛就說了,就是這樣,就是這樣。這樣究竟是怎樣?所以啊,真正你們要學禪宗,這就是話頭,‘如是。如是。’這一句就是話頭,你參通了就對了。天天隻要參‘如是。如是。’不過也不要搞錯了,明朝末年,有一個名妓叫做柳如是,她姓柳,采用金剛經如是兩個字作名字。‘如是’是佛說的,翻成白話文就是這樣,佛這是給你話頭參,這樣就叫大徹大悟。
【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告訴你老實話,真正的佛法,並沒有個固定的東西,你如果得到一個固定的東西就是錯了。實實在在沒有一個東西,身體都沒有了,連感覺都沒有了,所以五蘊皆空,連光也沒有,色相也沒有,一切都不可得,這個時候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徹大悟。
【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他說假使佛法到了最高處,有法可得的話,當我悟道時悟到有個東西可得的話,那麽,我那個老師然燈佛啊!當場就不會給我授記說我將來之世會大徹大悟了。授記是佛教專有名辭,悟道的古佛,當弟子悟了道,他就在前麵摸摸頂,所謂灌頂,撫摸一下授記,說個預言,過多少年後,你在什麽世界成佛,打一個標記,這就是授記。
然燈佛為什麽授記
【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當釋迦牟尼在然燈佛那裏悟道的時候,實在沒有得到任何一個東西;所以然燈佛當時給他授記,你於將來的娑婆世界成佛,你的名號叫釋迦牟尼。我們經常說,不要以有所得之心,求無所得之果;大家來學佛,都抱一個有所得的心,求得一個無所得之果,那是基本錯誤。佛就說:當時我得一個無所得的境界,了不可得,所以然燈佛給我授記。好了,現在問題來了。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這是重點啊!大家學佛的人千萬記住!我們學佛都是拜佛,佛也叫如來,天天磕頭求如來保護,為什麽中文翻譯成如來呢?中文翻譯得很妙,如來,好像來了,對不對?‘如’是好像,如來,好像來了,但是根本就沒有來。如果說沒有來吧!我們看電視的時候,那個電視上的明星,是不是到你前麵來了?事實上他沒有來,他是如來,好像來了。你打電話的時候,那個人是不是來到耳邊上?他沒有來,可是他是如來,好像來了。所以如來在那裏?佛在那裏?佛就在這裏。你不要另外去找了,你的心中,你的身心內外,隨時有佛;隻要你自己能夠找到,你就見到了佛,也是見到了如來。
這裏怎麽注解?‘如來者即諸法如義’,這一句話最重要,學佛法千萬要記住。大家學佛的人,都帶有宗教性,佛在那裏?佛在佛堂那裏;佛在那裏?佛在廟裏;或者佛在西天,那就糟了。佛在那裏?佛就在你那裏,‘即諸法如義’。世間一切法,都是佛法,沒有那一點法不是佛法,任何世間法,正如中庸所講:‘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就是如來,都可以到的;隨時隨地的任何一顆灰塵,清淨的地方,髒的地方,處處佛在現前,這就是如來,所以叫諸法如義。這一點特別要注意。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他說:假使有人說,佛在菩提樹下七天成道了,證得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告訴你,須菩提,真正開悟的那一天,佛並沒有得到一個什麽東西,所以叫大徹大悟,悟道了。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
你說,什麽都沒有得到,那何必學佛啊!我們本來也是什麽都沒有得到嘛!人家都說學佛學個空,大家自己都不用腦筋想,如果你用腦筋想,還要去學個空?我本來空的嘛!何必還跑到那裏去找個空呢?對不對?如果說佛法是學有,那跑去學學還有點味道,去學空,學空還跑那麽遠的路,跑到山上,到廟子找,那個廟子又不空!學空又何必找!本來就空的。但是佛告訴你,不是學空的,也不是有的,‘是中無實無虛’。無實就是空,無虛就是有,就是普通經典上講的,非空非有,即空即有,金剛經不用非空非有的字眼而已。
一切都是佛法
【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一切法皆是佛法,任何法都是佛法。有些人學了佛以後,非常小氣,皈依佛,不拜邪魔外道。我有時候到鄉下去,看到土地廟,那個土地公是用泥巴捏的,我也很恭敬的行個禮。人家說你學佛的人,何必呢!我說我不管那一套,活著做好人,死後還做個土地公,我還不一定是好人,死後土地公還可能管到我呢!我先結個善緣不是蠻好嗎!你們學了佛,皈依三寶,就了不起了,你自己才是活寶呢!這是真話。
所以真正的佛法,對於世間出世間一切,都是恭敬的,這是佛的精神,他沒有看不起人,隻是教你不要亂學。佛在經典上講,‘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這裏又告訴你,‘一切法皆是佛法’,這可是佛說的啊!不是我說的。所以說,宗教分門戶、分派別,這一種胸襟就根本不能學佛。
我到了基督教堂一樣的很恭敬,基督總是個好人嘛!總叫人家去做好事,也叫歐洲人、美國人、白種人,都要做好事。好人嘛,排排座,請上坐,吃果果,給他磕個頭。基督年紀總比我們大多了,大了一千多年了!學佛的人第一個胸襟要大。所以學佛,第一要學這個人,學常開笑口、放大度量的菩薩,就是肚子要大一點,包容萬象,什麽都是好的,都對;一切法皆是佛法,先學他胸襟大,麵孔對任何人都是慈悲笑容,這個就是佛法。
【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他又推翻了!什麽叫一切法?一切法皆空嘛!我們剛才講,我們就是給他行個禮,行過了也空嘛!所以一切法即非一切法。這是一個觀念問題,觀念說有一個法就有了,觀念說空就空了。所以叫做‘所言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什麽都沒有的菩薩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即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注:長字是長短的長),他問須菩提,假定說有一個人好長好大,佛那麽一講,須菩提馬上就接話說:我懂了,你老人家講,一個人好長好大,實際上是形容啦!沒有看過一個人那麽長那麽大。佛一聽他的話,就再告訴他: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即不名菩薩。】
對了,他說你答得對了,學佛的人也是這個這樣子。假使一個學佛的人,跑來念經,南無南無南無了半天,要你磕頭啊!要你謝他啊!他替你念經了,度你了,這個人就不是菩薩了。你不要理他,因為他佛法沒有對。真正行菩薩道,度了眾生,幫助了人家,心裏頭都不會覺得度了人家。如果有念頭,已經犯戒了,犯布施的戒,不應該有這種觀念。所以一個度盡天下眾生,救天下蒼生的人,心中沒有一念自私,沒有一點自我崇高。
【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真正的大菩薩,同佛一樣,並沒有得一個什麽東西,說他有個法寶,那是人世間的觀念,功利主義的思想。他為什麽成其為菩薩?因為他是空靈的,廣大的,一切都不著的,一切都不住的,所以叫做菩薩;真正的菩薩是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
佛同須菩提講,假使有一個學佛的人說:我如果成了佛啊,我把我那個佛國天堂,布置得比現在第一流觀光飯店還要好,阿彌陀佛那個觀光飯店也不過如此嘛!
佛經上說玻璃作地,恐怕還沒有大理石來得漂亮。佛經上說的那個七寶行樹,現在科學上布置起來,比它那個地方還要漂亮。假定我成了佛啊,一定成一個國土,比阿彌陀佛的國土還要漂亮,跟阿彌陀佛來比一比看。
嘿!這個是菩薩心嗎?這不是菩薩。這是說每一個人成了佛,都有他的國土。所謂莊嚴國土,不是物質世界的莊嚴,是心莊嚴;心的善行,功德圓滿,心念清淨,才是真莊嚴。所以說,如果有一種莊嚴的心理,這個已經不是菩薩心了。
【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佛說的莊嚴佛土,那是個形容辭啊!你看我們都市,現在科學進步,房子多麽的漂亮!可是等到有一天,你到了虛空的頂上,什麽都看不見的時候,你才發現那個空的才是真漂亮,真莊嚴,徹底的空,徹底的莊嚴。真正的莊嚴是了不可得,無一物可得,那才是真莊嚴;所以佛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無我的菩薩
【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這是學佛的第一步,也就是學佛的結論。先通達無我,怎麽樣無我呢?先要把身見丟掉,一般人學佛打坐,不能得定,就是因為身見的問題。有身體的感覺,有身體的觀念,再加上身體裏玩弄氣脈,任督二脈,前轉後轉,丹田等……那都是玩自己的鬼名堂,都是身見。所以白居易學佛有兩句詩:‘飽暖饑寒何足道,此身長短是虛空’。
這個身體活著,痛快不痛快,是飽是餓,不值得一談;反正這個身體不論活久活短,最後都變成灰塵,什麽都沒有了。所以學佛的第一步,學到身見忘掉了,身見忘掉不是無我啊,隻是無身見,要真正內在身心皆亡,達到無我才對,才可以得定。光是得定了無我,還不算佛法的究竟,我見沒有了,隻達到人無我的境界,人無我是小乘的果位。
但是有了一個人無我,還有一個法在喔!最後要法無我,就是佛說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到了法無我,叫做人法二無我,到達了就成佛。最後連空也空,空也不存在。
金剛經這一品,再重複老問題,新的解答,須菩提問的老問題,釋迦牟尼佛在這一品中作新的解答,共有五個要點,大家要注意。我在這裏的偈子:
第十七品偈頌
搏空為塊塊非真 粉塊為空空亦塵
罔象玄珠蹤跡杳 故留色相幻人人
‘搏空為塊塊非真’,過去講老莊的時候曾經講過,道家有一位譚峭講的話:‘搏空為塊,見塊而不見空’,把物質虛空的地方,建築了一個房子,虛空就看不見了,隻看見房子,所以搏空為塊,變成一塊,見塊而不見空。‘粉塊為空,見空而不見塊’,把物質的物體打破,變成虛空了,隻看到空就看不到物質了。這個就是要我們怎麽樣除去身見。我們現在坐在這裏有身體,功夫做不好,不能入定,就是被這塊東西擋住的原故;所以我們引用這個道理而說明,搏空為塊塊非真,這一塊物質東西不是實在的。
‘粉塊為空空亦塵’,把物質打掉了以後,這個空的境界對不對?如果你保留一個空的境界,這個空也變成了障礙,也變成業塵了。
‘罔象玄珠蹤跡杳’,這是莊子的典故,就是說我們這個物質世界,大千世界,是本源的一個投影,第二重投影;也就是說,物質世界是精神世界一個投影而已。我們這個身心是投影裏頭的第三重的投影,第三重的反射,所以這個東西啊!罔象裏頭的玄珠,你要回到本來麵目,明心見性,要在這個地方去了解它。
‘故留色相幻人人’,但是你不要認為莊嚴世界是假的啊!立假即真,一切皆是虛妄,虛妄也就是真實。所以佛說,我法無實無虛,就是這個道理。
第十八品 一體同觀分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幹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眼者心之機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這是佛學裏佛法的五眼,五種眼睛的分類,文字都差不多。是佛先提出來問,‘須菩提,於意雲何’,你的意思怎麽樣?佛有沒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佛經的三藏十二部,就是把佛經作十二種的分類,其中一種是‘自說’,就是自己開始講,不是人家提出來問的。這一節就代表了十二分類的自說,是佛提出來的問題。
這裏沒有講‘佛’字,而講‘如來’。如來這個名辭代表形而上的道體,一切眾生同於諸佛菩薩心性之體,就是生命的根源。他說這個裏頭有五種功能,所以叫做五眼。第一種是肉眼,就是與我們一樣的,是父母所生的肉眼,也就是我們現在的眼睛。肉眼能看見物質世界,我們一切的感覺、知覺,都經由它而來。
這個肉眼跟心是連帶一起的,所以很多的經典,心與眼同論,在講到心的道理時,先提到眼。眼睛是心的一個開關,所以心與眼關係非常密切。道家的陰符經就說:‘眼者心之機’,眼是心的開關,所以古人很多地方都提到心眼的關係;譬如孟子講到觀察人,特別要觀察眼睛。
任何人都有眼睛,但是每一雙眼睛所看的都不同。就我們人來講,譬如這個牆壁,我們大家看都是白的,實際上每個人感受白的程度、白的形象,完全不同。因為有人是散光,有些是近視,有些是一隻眼睛近視,一隻眼睛散光,有些色盲,各種各樣不同。所以一切眾生的心不同,眼也不同。
過去我們有句老話,人心不同各如其麵;每個人思想不同,就像人的麵孔不同一樣。世界上的人類,沒有麵孔相同的,因此說明世界上的人,心裏想法也沒有相同的,眼睛的看法,也沒有盡相同的。不要以為這個白色黃色大家看起來都差不多,實際上差得很遠,老花與不老花,老花度數又不同,因為每人的業力不同。
所以我們這個肉體及頭腦思想健康與否,都因種性、業力不同而有差異。有人對氣候特別敏感,今天很熱,有些人不大怕熱,卻怕冷!因為每個人身體不同,健康不同,都是因為業力不同。
所謂一切病由業而生,善有善業,惡有惡業,業由心造,是絕對唯心的道理。
現在佛問,一個成了佛的人,有沒有普通的肉眼?那當然有,肉眼就是看物理世界這些現象的。
天眼是什麽
第二種是天眼,我們普通人幾乎是沒有的。天眼的能力是超乎物質世界,譬如說看到鬼魂,看到天神,甚至於看到其他的世界。現在人講的千裏眼,是根據道家的傳說而翻譯的。天眼能夠看到欲界係統裏麵的東西,包括太陽、月亮,其他星球等的人事;也可以看到銀河係統外麵的東西,這是屬於真正的天眼。有些人打起坐來看到些影子啊,星光點點啊,認為是天眼,那個不是的。那個隻能說是,我們無法名之,叫做眼天吧!眼啊,天啊,不曉得什麽東西!(眾笑)
宗教裏形容天眼,是把塑的佛像多塑一隻眼睛,以代表天眼,也代表了慧眼。有些人和有些生物,不但有三隻眼睛,有的還有四隻眼。所以佛法裏有修天眼的,也有修十隻眼的方法,前麵、後麵、頭頂、心裏頭、喉嚨裏頭,都有眼睛。當然,這與普通眼睛不一樣,而是像攝影機、錄影機一樣,能夠照射東西罷了!
天眼有兩種,一種是報得,是多生多世修持,修定,才有這一生的天眼業報;是與生俱來的,自然有這個能力,因為善行的報應所得的結果。另一種是修得,是這一生修來的,因為修戒、定、慧的成就,這一生成就了天眼。
天眼不是多長出一隻眼睛來,是肉眼的本身,起了另一種功能。得天眼通的人,也與我們普通人一樣,但他自然會看到多重的世界。
修持作功夫的人,氣脈到了後腦,視覺神經受到刺激,眼睛裏經常出現許多幻象,那可不是天眼通!不要弄錯。真正有了天眼通的時候,此人目光清澈如電,看得非常透徹;換句話說,物質東西不能障礙他,他的眼睛自然有透視的能力。
春秋戰國時候有一個醫生名叫扁鵲,據說他有一次碰到一個神仙,給他一個能透視的寶貝,他的眼睛就變得比X光還要厲害,可以看到人的五髒六腑,所以他的診斷就不會有錯。還有許多唐代以後的記載,有人的眼睛天生就會看風水,能看地下幾丈深,不須要探測器,地下的水脈,他看得很清楚。
像這一類的眼還不算是天眼,隻能算是報通的鬼眼,所以真正的天眼,就是法華經上所說父母所生眼,必須修持定力到了,這雙肉眼就能夠看見十方世界一切東西。
肉眼是觀看物質世界通常的現象,天眼則能夠透視到肉眼所不能見到的世界;所以天眼是定力所生,是定中所得的神通力量。當人的生命功能充沛到極點時,可以穿過一切物理的障礙,就是所謂的神通。神通必須要定力夠了,所謂精、氣、神充沛了,才能作到。
慧眼法眼佛眼
再進一步是慧眼,慧眼也離不開肉眼,也是通過父母所生的肉眼而起作用的。所謂慧眼就是智眼,是戒、定、慧的功力顯現;因為修定而發慧。這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慧變成了力量,成了慧力,才有這個智眼。
智慧怎麽變成力量呢?我們普通聰明人,想一個道理想通了,譬如說抽煙對肺不好,應該改,道理上通了,但習氣上不行,慧沒有力量,改不過來。又譬如脾氣壞,貪、嗔、癡,道理上都曉得,就是扭轉不過來。盡管研究佛法,道理上講的很通,碰到事扭轉不過來,這是慧的力量不夠,也就是不能證果,不能成道的原因。
所以真正的慧眼,是智慧的力量夠了才能成的。
法眼又是什麽眼呢?慧眼觀空。而能夠真正認識自性空、空性的體,就是法眼。法眼觀一切眾生平等,非空非有。光落在空,還是小乘果的一邊,要能夠真正觀空裏的妙有才行。在凡夫的境界來說,是性空緣起;在悟道智慧境界裏來說,是真空起妙有,這是法眼的道理,是平等而觀。
第五種是佛眼,佛眼不隻是平等,而是觀一切眾生隻有慈悲,隻有慈愛。慈悲是兩個觀念組合起來的佛學名辭,慈是父性,代表男性的愛,至善的愛;悲代表了母性至善的愛,慈悲是父母所共性的仁德。是至善,無條件,平等,所以叫大慈大悲。佛眼看來,一切眾生皆值得憐憫,所以要布施眾生,救眾生,這也就是佛眼的慈悲平等。
真正學佛依法修持而有所成就者,本身一定具備了這五眼。如果說,世界上有人頓悟而成佛,立地就轉而具有這五種功能的話,那麽他所證的佛法,大致就是對的;如果在理論上認為自己悟了,而這個五眼功能沒有發起,那是自欺欺人之談。
所以我們曉得佛說的五眼,是戒定慧到了所成就的,是自然成就的法門。這也是每一個人本性所具有的功能,隻是我們因為沒有經過修持,所以發不起來。假使經過修持,我們生命的本能中,自然就發起五眼的功能,這是第一層問題。
第二層問題,金剛經講到這裏,佛為什麽突然提起來五眼的問題呢?他自己問,下麵又沒有作結論,至少對於五眼這一段,他隻提出來問題。接著又講別的去了,其中的道理在什麽地方?釋迦牟尼佛今天好像當眼科醫生一樣,把你的眼睛翻開檢查檢查,而且他是自動的,他又不要你掛號,什麽道理呢?
這代表見處,所謂明心見性的見。真正達到了有所悟證,明心見性,這一見之下,真的現量境呈現,它自然具備了五眼的功能;所以見處即真,就是所謂明心見性之見。在金剛經這一品中,沒有把這個奧秘說出來,但是我們真研究佛法,看佛經的經典,這種地方不能放過去,它的問題就在這裏。接著佛又說了:
無量數的宇宙世界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佛又提出來第二個問題,把眼睛檢查完了,又來檢查沙子;再問須菩提,像恒河裏頭所有的沙子,依你看,在佛的眼睛看來,是不是沙子?
我們假使先不看金剛經,照現在一般年輕研究佛學禪宗的人問起來,很多人一定說,佛眼看到這些不是沙啦!再不然,花啦,什麽啦,神裏神經,這樣都是不老實。你看!須菩提答的很老實,當然看到的是沙子,難道佛的眼睛有什麽不同嗎?是沙子就是沙子,非常平實。你說佛看到人家哭了,而說笑了,那不叫做佛,那叫做神經!他看到哭就是哭,非常平實。這裏要注意!
你如果說,佛的眼睛看這個世界是空的,請問是誰說的?佛看到恒河裏的沙子就是沙子,看到這個世界,水泥就是水泥,牆壁就是牆壁,同我們一樣,沒有兩樣。要特別注意這種地方!不然學佛的人就流入一種毛病,叫作高推聖境。講好聽一點,把佛的境界推測得太高遠,假想得與人完全兩樣,那是不平實的。
高推聖境的結果,往往變成一種不正觀。不正觀就是不正的思惟,不正的思想,變成神經了。所以,金剛經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多,把你一切的妄念都切斷了,真正的佛法平常就是道。
所以佛問須菩提,佛眼看這個世界,恒河裏的沙子是不是沙呢?須菩提說當然是呀!佛的眼睛同我們的眼睛看的一樣,沙就是沙。如果你問佛怕熱否?那麽假設佛在這裏的話,我們的答話,佛!你在這裏一樣的怕熱,還是要我們開冷氣才可以,除非他是化身來。化身就是另外一件事,隻要他肉身報身在,冷暖饑寒一樣的存在,一樣的感受。在這些地方要特別注意,所以聖人都是人做的,佛也是眾生修成的。
講到這裏,使我想到一首詩,據我所知,這一首詩是一兩百年前,一位大陸的讀書人所作。這個人是到台灣訪神仙的,訪到宜蘭一個山上,就在崖上題了一首詩:
三十三天天重天 白雲裏麵有神仙
神仙本是凡人做 隻怕凡人心不堅
為什麽講到這一首詩呢?就是說,佛也是凡人修的,所以他也是非常平凡的;佛看恒河裏的沙,一顆一顆看得很清楚。下麵佛的第三個問題又來了。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
佛問須菩提,你的意思如何?像我們印度這一條恒河裏的沙,你看數目多不多?假如每一顆沙子代表一個世界,如是沙,等,這個‘等’字是單獨的一句;每一顆沙代表了一個世界,而每個世界裏像恒河沙那麽多的恒河,每一條恒河裏又有很多的沙子,而每一顆沙子又代表了一個世界,世界之多,多到不可現量,不可數說。用這個比方形容恒河有多少條,已經數不清它究竟有多少了。他說,你說這個數位多不多?須菩提說,當然很多羅!世尊。
佛在這裏是說明,虛空之中佛世界多得無數,釋迦牟尼佛同時表達一個觀念,站在這個娑婆世界,師道教化的立場上告訴我們,在他方世界,像他一樣智慧成就的佛,也一樣多得很;十方三世一切不可數的,無量諸佛。他不但把眾生看成平等,把成就的眾生也拉下來與大家一樣平等。一切平凡得很,並不是說隻有我成佛了,了不起,你們都不能成佛,都要聽我的。沒有這回事,那不是佛法了,佛法一切眾生平等,一切諸佛也平等。每一個佛教化一個世界,虛空中有無量數的世界,也有無量數的佛,他說:‘寧為多不’?這是他問的話。你說多不多呀!‘甚多。世尊。’這一句是須菩提答話。這是佛對須菩提第三次的接引。
無數量的心
現在又一個問題來了,佛的眼睛代表了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因此他可以知道這個世界上,這個虛空中,有那麽多不同的世界。當然現在科學昌明了,由天文學到太空學的發展,已經可以相信宇宙中有數不清的世界。這些到今天為止,還隻能說姑且相信它,因為月亮裏到底有沒有生命,還不敢確定。
現在對於了解宇宙太空容易多了,可是我們要知道,佛說這個話是兩千多年以前的事啊!他用什麽儀器,什麽方法,能夠知道宇宙中有這麽多的世界和眾生呢?這個,就是所謂如來具備五眼,具備了智慧、神通等等力量,具備了不可思議的功能,但又拉到了最平凡的水平,與眾生平等。他看到的世界,沙是沙,水是水,沒有什麽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那是神經病!當然,一個人被後麵打一棍,那就迷迷糊糊,見人不是人,見鬼不是鬼了!那是不正常的人,一個正常的人,看什麽是什麽。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幹種心。如來悉知。】
這一節他又提出來好幾個問題,在文字上,沒有給我們作結論,但是你要自己曉得結論在那裏。所以後來的禪宗提倡金剛經,也都是這個原因,因為金剛經裏許多都是話頭。話頭就是問題,看起來很容易懂,實際上樣樣都不懂。這也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一眼看了以為自己都懂,結果統統不懂。我經常發現青年人這個毛病,某一本書你看過沒有?看過了。真的嗎?我當麵再問問他,他就不懂了。
同時我發現作人也一樣,許多人把人生看得太容易,作了許多錯誤的事。世界上沒有一件簡單的事!這些都是話頭。你看我們現在隨便指出來,很多都是沒有結論的,要你自己去發掘,去參,這個也是話頭。但是他也有答案給你呀!這個答案不是理解的,不是思想的,是要你在定慧之中,真正修持上去體驗得到的。佛法不是虛玄的,而是一個修證的事實。
現在佛又提出來第四重問題,對須菩提說,‘爾所國土中’,你所認為的國土中,國土不是世界啊!佛學裏的觀念世界是世界,叫做世間;有所謂四世間,五世間等等的說法。國土在世間的觀念裏叫做國土世間,國土世間是四世間的器世間,就是物理世界;器世間的一切眾生都有生命。國土世間指中國、美國、日本國、印度等國的這些國土;我們世界上稱為國家的有一百多個,這就是國土世間。
現在佛問須菩提,你認為所有國土上的一切眾生,有多少種心?這是個大問題,現在心理學很發達,電腦也很發達,如果要把人類的心理統計一下共有多少種,恐怕電腦也辦不了。佛說這個世界上的所有眾生一切的心,‘如來悉知’,他說我啊!統統知道。在這個地方,他作了一個答案,這個答案同上麵這幾個有沒有關聯,他也沒有說明,隻讓我們猜。而且他這個答案作得非常高明,可是我們幾千年來的佛法,都被他老人家這個答案,打得暈過去了,很多人都解釋錯誤了。現在我們看他自說自答。
你的心
【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他說以佛的眼睛看來,所有眾生這些心啊,‘皆為非心’。換句話說,佛在罵人,這些眾生心裏都不是東西,也沒有心,心到那裏去了?心掉了,‘非心’根本不是心。既然不是心,佛大概又怕我們問他,那又是什麽?他趕快又說了:我的眼睛看你們啊!不是心,不是心,所以叫做心。他說世界上一切眾生的心我都知道,須菩提還來不及問,他就又說了:這一切人的心啊,都不是心。他並沒有說這一切人不是人心啊!眾生的心還不隻是人的心,包括狗啊,牛啊,螞蟻啊,小昆蟲這一切生命,都不是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叫它是心。
金剛經一開頭就講,我們一切眾生,有一個‘我執’,認為這是我,有個我,把我的現象,執著的很厲害。認為我還有個心呢!把自己所有的妄念,意識分別,煩惱,一切不實在的這些觀念、往來思想當成是真實的。人,一切眾生,犯了根本上的錯誤。我們一切的思想、心理、意識的變化,都是那個真正心所起的一種現象變化而已,不是真正的心。可是一切眾生把現象變化抓得很牢,看成是心。學佛的晚課上,每天都念到,‘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今天已經過完了,這個壽命又少了一點,今天過去,今天不會再來。年輕的過去了,衰老也沒有多久的停留,所以非常的悲哀。
其實都被現象騙了,人生永遠不斷的有明天,何必看過去呢?明天不斷的來,真正的虛空是沒有窮盡的,它也沒有分斷昨天、今天、明天,也沒有分斷過去、現在、未來,永遠是這麽一個虛空。天黑又天亮,昨天,今天,明天是現象的變化,與這個虛空本身沒有關係。天亮了把黑暗蓋住,黑暗真的被光亮蓋住了嗎?天黑了又把光明蓋住,互相輪替,黑暗光明,光明黑暗,在變化中不增不減;所以一切的用是虛妄不實的,而虛空之體卻是不增不減的;所以一切眾生,不要被變化不實的現象所騙。佛知道這個道理,但是眾生不知道,佛說是名為心,眾生自己都把虛妄不實的這個感受,執著的作用,當成為心。
永遠得不到的心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前麵這一節的結論,是佛自己提出來心的問題,由眼見到心。他的結論一切都不是心,眾生一切的心都在變化中,像時間一樣,像物理世界一樣,永遠不會停留,永遠把握不住,永遠是過去的;所以‘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我們剛說一聲未來。它已經變成現在了,正說現在的時候,已經變成過去了。這個現象是不可得的,一切感覺、知覺,都是如此。可是一切眾生不了解這個道理,拚命想在一個不可得的三心中,過去現在未來,把它停留住,想把它把握住。因此,在座許多學佛的同學們要特別注意,你要想打坐把心定住,那還是犯這個錯誤。
當你盤腿上坐的時候,想定住的那一個心,跟著你的腿一盤已經跑掉了,那裏可以保留啊!說我這一坐坐得很清淨,唉呀!下坐就沒有了!告訴你過去不可得,現在不可得,未來不可得嘛!誰要你保持清淨?清淨也不可得嘛!煩惱也不可得,不可得的也不可得。那怎麽得啊?不可得的當中就是這麽得,就是那麽平實。
有一般人解釋金剛經,說般若是講空,因此不可得,就把它看得很悲觀。空,因為不可得,所以不是空,它非空,它不斷的來呀!所以佛說世界上一切都是有為法,有為法都不實在。但是有為法,體是無為,用是有為。所以我們想在有為法中,求無為之道,是背道而馳;因此一切修持都是無用。並不是把有為法切斷了以後,才能證道;有為法,本來都在無為中,所以無為之道,就在有為現象中觀察,觀察清楚才能見道。
有為法生生不已,所以有為不可限,生滅不可滅。如果認為把生滅心斷滅了就可以證道,那都是邪見,不是真正的佛法。所謂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的道理,就在這個地方。這是金剛經中心的中心,也是一切人要悟道中心的中心;這一點搞不清楚,往往把整個的佛法變成邪見,變成了斷見的空,就與唯物哲學的思想一樣,把空當成了沒有,那可不是佛法!
佛講過去心不可得,並沒有說過去心沒有了,佛沒有這樣講吧?對不對?佛說過去心不可得,‘不可’是一種方法上的推斷,他並沒有說過去心不‘能’得,現在心不能得,未來心不能得。這一字之差,差得很遠,可是我們後世研究佛學,把不可得觀念認為是不能得,真是大錯而特錯。所以啊,佛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是叫你不要在這個現象界裏,去求無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求無上的道心,因為現象三心都在變化。
高明的法師們、大師們,接引眾生往往用三心切斷的方法,使你了解初步的空性,把不可得的過去心去掉,把沒有來的未來心擋住,就在現在心,當下即是。當下即是又是一個什麽?可不是空啊!也不是有!你要認清楚才行;要先認清自己的心,才好修道。
第十八品是一體同觀,同觀是什麽?同觀是見道之見,明心見性之見。所謂了不可得,可也不是空啊!也非有,即空即有之間,就是那麽一個真現量,當你有的時候就是有,空的時候就是空,非常平實。你在感情上悲哀的時候就是悲哀,悲哀過了也是空,空了就是說這個現象不可得,並不是沒有,是悲哀過去了,後麵一定來個歡喜。歡喜的時候也是不可得,也會過去,也是空。空不是沒有,空是一個方便的說法,一個名辭而已。不要把‘空’當作佛法的究竟,這樣就落到悲觀,那不但證不到小乘之果──空,那還是個邪見,也就是邊見。所以見、思惑不清楚,是不能證果的,也不能成道的。學佛法就有這樣的嚴謹,一定要注意。
現在有許多著作,我認為危險極了,那些佛法的著作,比殺人的毒藥還厲害,是有毒的思想,希望諸位要用真正的佛法眼光甄選,用智慧來辨別,不要走入邪見和錯誤的思想。這一品我們給它的偈子如下:
第十八品偈頌
形形色色不同觀 手眼分明一道看
宇宙浮漚心起滅 虛空無著為誰安
‘形形色色不同觀’,形形色色,物理世界各種現象是不同的,如人有胖的、瘦的、高的、矮的、黑的、白的,都是現象差別,無法相同。
‘手眼分明一道看’,但是以佛眼、慧眼、法眼看來,是一樣的。手眼是什麽?我們大家都看到過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一千隻手,每一隻手中有一隻眼睛。我常說,我們坐在這裏,外麵進來一個千手千眼的人,我們的電燈都沒用了,大概每一個人都嚇得把臉蒙起來。千手千眼代表他的智慧,無所不照,也就是代表他具有各種接引人的教育法。幫助你的手,護持你的手,救助你的手,以及觀察清楚的眼睛,千千萬萬的手,千千萬萬的眼,也隻有一個手,隻有一個眼,平等平等。
‘宇宙浮漚心起滅’,每一個宇宙,每一個世界,像大海裏的水泡一樣,所以宇宙不過是自性心裏起的作用。每一個思想、每一個情緒、每一個感覺,都是自性的性海上所浮起的一個水泡,生滅變化不停,自心起滅。
‘虛空無著為誰安’,一切法用之則有不用即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本無所住。二祖來求達摩祖師,說此心不能安,請師父替我安心。達摩祖師說你拿心來,我給你安。二祖說,覓心了不可得,找心找不到啊!達摩祖師說那好了,替你安好了。其實用不著他替他安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還安個什麽啊?所以說,虛空無著為誰安。那裏去安心呢?此心不須要安,處處都是蓮花世界,處處都可以安心。在平實中間,處處都是淨土,處處都是安心的自宅,因為處處是虛空,無著無住。這一品的道理,精要就在此。
第十九品 法界通化分
【須菩提。於意雲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福德不可得
【須菩提。於意雲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講到這裏,又另起一個問題。這個問題非常有趣,金剛經始終在這兩個問題裏頭轉,一個是當講到最高智慧成就的時候,馬上來一個最高潮,說要多大的福報。福、智二嚴,是佛學的名辭,一個人要從凡夫成佛,必須要有智慧的莊嚴,福德的莊嚴。有真正的福德,才能得真正的智慧。有時候,我們自己覺得很不聰明,讀書沒有記憶力,領悟力也不行;這是因為福德不夠!大家都是媽媽生的,為什麽我的腦筋不行?難道投胎的時候把倉庫裏發黴的腦筋帶來了嗎?其實功能都是一樣,隻因為自己福德不夠,真正的福德,心理的健康,頭腦的健康,是要自己修持來的。
佛問須菩提,你認為如何?假使有人用金剛鑽啊,金銀啊,瑪瑙啊,這些世界上最寶貴的七寶去布施,拿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去布施,你認為這個行為所得的福報大不大?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這是須菩提的答話。他說是啊,佛啊,假使有人這樣來布施的話,那還得了啊!將來的福報大得很咧!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佛說,你要知道,人世間認為的大福報,就是錢多,壽命長,兒女多,兒女好,樣樣都好,好得沒有再好了。可是,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都沒有用。所以說人生啊,都是理想,都想把明知道抓不住的現實世界拚命抓住。尤其是壽命,分明有生必有死,可是人人都想學仙學道,長生不死。福報是有窮盡的,每個人的光榮都是一下子,就像一支手電筒,每個人那個電筒都要亮一下,可是希望一輩子發亮是不可能的。世間的福報是不實在的,福德無實啊!所以佛說,世間的福德再多,也不過彈指之間的空花就過去了,‘以福德無故’。
無人希罕的福
真正的福報是什麽呢?清淨無為。心中既無煩惱也無悲,無得也無失,沒有光榮也沒有侮辱,正反兩種都沒有,永遠是非常平靜的,這個是所謂上界的福報──清福。清福每個人都有,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清閑的時候,可是一天到晚無事,閑在家裏,你閑不了啊!自己會掉眼淚,好像被社會上人忘掉了,又怕被人家看不起!沒有一個人遞一張名片來看我,都沒有人發個請帖來,也沒有人打個電話問候我,唉呀!我好悲哀啊……他有清福不會享!學佛的人要先能明了這一點。世界上一切人的心理佛都知道;一切人都把不實在的東西當成實在,真的清淨來了,他也不會去享受。學佛證到了空性,自性的清淨無為,大智慧的成就,才算是真福報。真福報那麽難求嗎?非常容易!可是人到了有這個福報的時候,反而不要了,都是自找煩惱。
這一節為什麽插在這個地方呢?因為是指著三心不可得來的,要了解到三心不可得這個境界很難;要想修證到這個境界,一定要有真正的福報才行。佛學的基本第一步,講到人生要修行則暇滿之身難得。開始時我們已經講過,暇滿之身就是健康有閑,可是世界上的人有清閑不肯享受,有好身體,他要去消耗掉,而且真到了清閑暇滿,他自己反而悲哀起來。所以說,‘顛倒眾生’,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下麵是我們給它的結論偈子:
第十九品偈頌
浮圖樓閣立中天點滴功勳豈自然
倒卻刹竿回首望繁華散盡夢如煙
‘浮圖樓閣立中天’,浮圖是塔,造一個佛塔,七層的叫七級浮屠。中國人有一句話,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我們做了一件好事,救了別人一命,等於獨資蓋了一個廟一樣。事實上這話是佛說的,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這是有為功德。
‘點滴功勳豈自然’,有為功德要慢慢一點一點做,今天做一點好事,每天做一點好事,累積起來,等於人獨資蓋一個廟子。蓋這個廟子也是一天一天把它蓋成功的。但是啊,‘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到現在都沒有了。
‘倒卻刹竿回首望,繁華散盡夢如煙’。梁武帝一生造了幾百個廟子,武則天一生又造了幾百個廟子,都沒有了;所以迦葉尊者有一天跟阿難講,怎麽樣能夠見道?把門口的刹竿先倒下來,就能夠見道。
我們每個人門麵都有個自我貢高的刹竿,把這一念打掉以後,大福報就來了,就見到空性。人世間這一切的福報,甚至當皇帝的大福報,都是繁華散盡夢如煙,一切繁華,過目雲煙就散了;散了以後,你說留一點影像好不好?一切是夢,連夢都沒有,夢都像煙一樣的過去了。所以佛說,‘以福德無故’,他說真正得一個大福報,得到什麽?大福報是你證到了空性,悟道而成佛,這才是大福報,大成就。
但是要想悟道成佛的話,就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一切福德,來培養這個智慧。智慧不是光靠讀書,或靠兩個腿子在那裏咬緊牙根熬得出來的!那個持戒修定,咬緊牙關熬腿子,不過是修福德,修有為福德的一種而已。無為福德,處處都是,而你自己智慧不能到達,修不成。所以學佛果然是真智慧,這個培養智慧的福德,又是一切善行的功德所完成的。
這一點千萬要注意!不要聽到佛法是智慧之學,然後嘛,好事不做一件,那就不是真的智慧;換句話說,如果有真的智慧,自然要作好事了,智慧與善法是不二而一的。
第二十品 離色離相分
【須菩提。於意雲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大丈夫相
【須菩提。於意雲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金剛經的上半部,都是須菩提編出來的問題,及佛的答覆。到了下半部,佛自動的說了,怕他不懂,一步步的說。金剛經開始,佛吃飽了飯以後,想打坐,想休息,碰到須菩提不懂事,拚命問問題。他慈悲來了,幹脆不打坐,一點一點給你講吧!我們仔細看看,金剛經就是這樣一本書嘛!前麵已經一層一層講過,三十二相都不是如來,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下麵他又婆婆媽媽的,很慈悲的,就怕你不懂,再說的又是這個。
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麽樣?‘佛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你注意啊,這裏用‘佛’,不用如來了。有些地方,他用如來如去的,有些地方他用佛呀佛的,每一個字都要注意,不然金剛經是白念了。
這裏的佛,代表佛的報身、肉身。佛的報身很漂亮啊!盡管餓了十二年,仍是很漂亮。佛是一個美男子,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阿難就是因為看到佛那麽漂亮,才跟隨佛出家的;結果被佛罵了一頓,罵阿難出家是為了好色。佛就是具足色身,大丈夫相,與一切常人不同;不但有三十二相,還有隨之而來的八十種好,是普通人所沒有的特點,這個叫做‘具足色身’。
當人成佛的時候,就要具備大丈夫相,佛經上很多地方讚歎大丈夫相之重要,等於佛經上很多地方說,女性要成佛的時候,必須先要轉男身,轉大丈夫相,才能成佛。但是有幾本大乘經典,佛都吃癟了,碰到河上女,碰到勝蔓夫人,都是結過婚,而且生過孩子,但卻即身成佛。她們把佛當麵說了一頓,佛說:‘如是如是’,夫人啊,對的,沒有什麽分別相,女性也可立地成佛,也不須要轉男身。所以不要落在小乘知見上。現在這個金剛經,佛又把女性不能成佛的說法推翻了。佛,可不可以具足色身而見呢?你看到三十二相,那個相貌堂堂的,叫做佛嗎?須菩提說:‘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
大家天天想見佛,如果你打坐看到佛來,那個絕對是魔,不是佛。佛吃飽了飯在那裏打坐,他不想來看你,隻有你去看他差不多。所以,千萬不可以著相,你不要以有形的觀念來看佛。佛接著說:
‘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這是真正告訴你佛法的奧秘。他說一個真正得道的人,佛經上講,一得了道,他就現出來大丈夫相,就有特別的相,這個叫做具足色身。色就是肉體的四大,地水火風,平常我是這樣告訴你,但是真正的道理,‘即非具足’,是不可以著相的,有形有像都不是啊,因此叫做‘具足色身’。
世上的肉身菩薩
什麽道理呢?得道的人,自然有一股道相,那個道相不是在這個形象上見的。譬如我經常告訴年輕的朋友們,當年在大陸的時候,看見過幾位有成就的老師,有成就的和尚。有個師父,人家都曉得他是肉身菩薩,有人叫他肉身羅漢;那個樣子難看到極點,兩個眼睛比銅鈴還要大,露光的,他還戴起近視眼鏡,怪裏怪氣;鼻子有大蒜那麽大,兩個大眼睛,配了個大蒜鼻,嘴吧快彎到耳朵邊了,牙齒細得像玉米,小小的。反正啊,五官分析起來一無是處,可是長在他臉上,愈看愈可愛,愈看愈莊嚴。走路搖搖擺擺的,但是覺得很莊嚴。他的衣服幾十年也不換洗,一身都是□子,養起來就那麽抓,有徒弟看到□子爬出來了,他還說不可以殺生,就是這麽一個怪人。
還有一個和尚,幾十年不洗澡不洗臉,不洗腳的,他睡覺的地方有一個帳子,大概也幾十年沒有洗了,連眼洞都沒有了,隻有灰塵。他睡覺也在裏頭,打坐也在裏頭。有一天我要離開了,向他告辭,他正在帳子裏打坐。他說:我也懶得出來送你,你過來我有話給你說。這下要我的命!非要把頭伸進他帳子裏去不可,我也是個有潔癖愛幹淨的人,可是師父之命,隻好硬著頭皮把頭伸進去。結果發現這個帳子裏清香,是什麽花香,也講不出來,一股清香,頭伸進去就不想出來了,心裏有個感受,有道的人確實不同。
另外我當年在西藏看到一個活佛喇嘛,他喜歡喝我們中國茶,漢人賣到邊疆的茶,都是最粗的茶,加上牛油、酥油叫做酥油茶,一半油一半茶,喝慣了的很好喝,你們沒有喝慣的,一定第一口就吐掉了。他隻有一個缽盂,吃飯喝茶都是這一個,招待客人也是這一個,幾十年也不洗,其髒無比。有時候我們去看他,因為他有神通,他覺得與你有緣,看得起你,他就把自己喝的那個茶盂,給你喝一口。有些人是怕髒,有些人是恭敬,不敢喝。你怕髒也好,恭敬也好,他都知道。你恭敬的,叫你勉強喝一口,據說喝了這一口,消滅了好多的罪業。有些人怕髒,他就罵了,你的嘴也是肉做的,我的嘴也是肉做的,你為什麽不用我這個碗啊?這一類的人,仔細一看他,非常莊嚴,那個莊嚴不在鼻子上,不在眼睛上,五官上看不出來,他有一股道氣,也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說,真正成佛的人,不應該以具足色身見;在他的身體上找他的道,那是找不到的。當然,一個得了道的人,氣質一定起了變化,肉身一定也起了變化,自有道氣,色相莊嚴。但是‘即非具足色身’,你不要著相,這個肉體的身還是有生滅的,‘是名具足色身’,所以叫做具足色身。這個具足色身,要注意,就是肉體之身。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
第一個具足色身是實質的,肉體的這個身體叫做具足色身,所謂的報身。但是第二個問題來了,可不可以著相來看?譬如說,眼睛裏忽然看見佛站在你前麵,這是相,現象。他問須菩提,可不可以著相呢?須菩提當然說不可以,這個問題,金剛經前麵已經說過了,不應該落在宗教偶像的觀念,不應該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什麽理由?
【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真正的佛,是見到法身,才是見到真正的佛。什麽是法身?了不可得,一切無相,法身無相,也沒有境界。如果你在一個境界上,就已經有所住,有所著,就不能明心見性。一切相皆空,才能明心見性,才能見到佛。我們這一節的結論如下:
第二十品偈頌
形象由來不是真 都依心色起閑因
可堪舉世疑狂客 偏向枯樁境裏尋
‘形象由來不是真’,這個形象是一切虛妄偶然的存在,不是真的。但是物質世界與形象是那裏來的呢?‘都依心色起閑因’,唯心是道,心物一元,是心的力量生成了這個形象。‘可堪舉世疑狂客’,佛法本來叫你不要著相,不要執著物質世界的東西,可憐這個世界上,這一班沒有智慧的凡夫眾生們,‘偏向枯樁境裏尋’,偏偏都向那個枯了的樹樁裏頭去找。我們打起坐來,一念不起,等於是個枯樁,這個枯樁有個典故,就是雪竇禪師的一首詩:
一兔橫身當古路 蒼鷹一見便生擒
可憐獵犬無靈性 隻向枯樁境裏尋
一隻兔子橫躺在一條路上,打獵的時候,老鷹在空中一看,大路中間躺著一隻兔子,這個老鷹衝下來就把兔子叼走了。可憐獵犬無靈性,打獵的時候,那個獵狗靠鼻子聞,跑過來聞了半天,到處找兔子。隻向枯樁境裏尋,隻好向枯樹根的空洞裏拚命找。雪竇禪師是禪宗的大師,罵世上這一班學禪宗的人,參公案啊,參話頭啊,都像這個獵犬一樣,隻向枯樁境裏尋。
如果是大智慧的人,會像那個老鷹一樣,空中一亮,就把兔子叼上去了,這個境界就空了。我們後麵的獵狗勤快得拚命跑,轉啊轉啊,跑啊跑啊,就在那裏找這個境界,找一個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