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9f的博客

氣候峰會:美國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自私和不負責任的國家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正文

母語危機,漢字繁簡之爭與漢語殖民地化問題

(2013-12-25 15:13:09) 下一個

 

 九峰

 

香港演員黃秋生的一句:「在中國寫中文正體字居然過半人看不懂,哎,華夏文明在大陸已死。」的議論經媒體報道後,引發華人圈的廣泛爭議。其實中國人瞧不起自己的文明,包括台港在內中文殖民地化才是華夏文明衰敗的根源。現在許多中國大學甚至文科專業都不學“大學語文”課了,中國的大學生特別是學理工科的,連起碼的中文語言和文學素養都沒有卻把學英語放在高於一切的位置上,這不僅是中華文化的悲哀,更是民族缺乏自信、妄自菲薄的突出表現。

台港看不慣大陸的簡體字早已不是新聞,不過聲言大陸人民因看不懂繁(正)體字,華夏文明在大陸已死的推論太牽強了。由於曆史原因台港和大陸文化上的隔閡導致許多習慣和觀念上的分歧,互相挑挑毛病在所難免,對保持漢字純正、漢語的雅言、正音,共同維護中華文明有積極的作用。然而兩岸三地攀比誰更洋,誰更洋涇浜,誰更西化,才是華夏文明走向死亡的先兆。

筆者在美國教授中文的經曆讓筆者體會到,曆史上甲骨文,金文,竹木簡書,帛書,紙書承載了漢字的演變,漢字從象形文字到篆隸行楷草書一直在變化但都有一定的變化規律可循,簡體字裏有很多字是幾百年、上千年書法裏行書、草書裏通用的寫法,重要的是簡體繁體共同遵循漢字造字組詞的規範沒變,因此不管大陸叫“出租車”還是台灣“計程車”,它們都還是車,而叫“的士”就徹底拋棄漢字的組詞規律不再用車,那才是破壞了漢字的組詞規範,割斷了漢語的血脈,值得引起足夠的警覺。更有甚者,一些人以言談話語中夾雜幾個英文單詞為自豪,卻沒有意識到那才是破壞漢字的完整性和獨立性,動搖中華文明的根基。當他們把唐詩宋詞背成這樣:“bed前明moon光,疑是地上frost,舉頭望明moon,低頭思hometown”,進行炫耀的時候,這種從港台流行起來的洋涇浜中文才是漢語漢字真正的危機,是華夏文明走向滅亡之兆。

海內外的華人都各自保留了不少華夏優良傳統,但是也都或多或少有所遺失,大陸在文革中的除“四舊”,對中華文化的傷害很大。好在文革十年在中華文明的曆史長河中並不算太長,文化的鏈條並沒有完全斷裂,我們的民族深刻反思過那段曆史,並且正在不斷修複那段曆史造成文化上的缺失,並從台港得到不少助益。

 

1. 近代漢字同中華民族的命運綁在了一起,波瀾起伏

然而文革那種文明的自我否定並非文革獨有的現象,放眼近代中國衰敗的曆史大背景裏,中華文明的自我認知自五四新文化運動始,幾經波瀾,從打到孔家店,“漢字不死,中國必亡”,到文革要同傳統文化徹底割裂,再到漢字拉丁化思潮,殖民地、準殖民地的洋涇浜漢語;從信仰教條化的馬克思主義可以救中國,到迷信西方“普世”價值觀,都是國家積弱積貧,文化上不自信,中國知識階層思想退化缺少獨立思考的表現。

隨著中國國家實力的上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積累豐富的經驗和教訓,中國人今天能夠更加從容地麵對自己的曆史,更加客觀理性科學地研究世界各國的文字文化,從而更深刻地認識漢字並與時俱進。在這種認知的基礎上,中國從來沒有像今天一樣意識到,漢字已經同中華民族大一統的國家意識和國家的命運緊緊聯係在了一起。隨著中國和漢字文化圈的經濟繁榮與社會進步,中國正在從百年來西方列強強加給我們的“落後文明”和失敗主義陰影中走出來,這個過程中漢字並沒有成為我們發展的絆腳石,漢字非但沒有落伍,而且隨著科技的進步,在應對知識爆炸,語言效率,人工智能,二維識別等許多方麵顯示出巨大的優越性,漢語漢字特有的文化承載力正在伴隨和幫助華夏文明的全麵複興。

 

2. 最令海外華人自豪的是漢語仍能讀懂兩三千年前的古老文字

筆者在美國講授中國文化和中文課時,最令學生感興趣的莫過於漢字本身,這個文明信息的特殊載體,維係著華夏五千年文明,她才是保護中華文化長盛不衰看不見的文化萬裏長城。由於有了她,中國遼闊地域才有文化上的統一,中華民族曆經磨難仍然枝繁葉茂,既沒有像歐洲一樣四分五裂,也沒有像其它古老文明一樣早已消失在曆史的塵埃中。現代中國人仍能看懂兩千五百多年前的論語,經專家解讀3000多年前的金文甲骨文。“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些兩三千年前的詩歌和聖人的教誨至今仍能朗朗上口,這是漢字創造的語言奇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短短四句嚴整對仗的七律不僅是漢語詩詞的美,更概括幾千年人文環境、地緣政治和中國人豪邁的曆史情懷,這種語言現象是世界上任何其它文字難望項背的。

有強烈文化氣息和曆史人文內涵的成語典故,諺語,俗語,歇後語影響和教育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千百年來它們無時無刻不滲透在億萬人民的生活中,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日久彌新,其文字的影響力是世界上任何其它文字根本無法比的。

而拚音文字由於隨語言流行多變的特點,現在的英語讀者要讀懂幾百年前的莎士比亞原著已經困難重重,不要說更古老的文字了。

 

3. 從港台流行蔓延的文化殖民地現象,正在阻斷華夏文明的血脈根基

然而當我們為漢字數千年一脈相承自豪的時候,隨著近代中國國力衰退,導致民族自尊和自信的流失,文明心理上的妄自菲薄,西方文化強勢入侵,特別是網絡時代到來,許多“前衛”傳媒和他們的編導、主持人及追隨者們十分輕率地改變漢語語言規範和傳統詞匯,在他們那裏中文不僅成了大雜燴,更失去漢字本身的科學性、嚴謹性、邏輯性和完整性。以他們的流行語言,且莫說讀懂千年前的文字,甚至老一輩人已經快看不懂聽不懂那些年輕一代時髦的語言文字了。身在海外,看到海峽兩岸在網絡時代出現的許多文化亂象已經不僅僅是語言文化上的與時俱進,所謂和國際接軌,而是一種文化殖民地現象泛濫,正在阻斷華夏文明的血脈根基。

這些挑戰漢字傳統規範的“弄潮兒們”把庸俗的外來詞匯當時尚,聚會不叫聚會改叫“派對”;購物叫“血拚”,什麽“吐槽”、“賣萌”、“拉風”、“屌絲”、“宅男”、“歐巴桑”、“料理”、“便當”,“粉絲”,“打拚”,“拍拖”,“哇塞”,“費思”,“馬殺雞”,“貼士”,“酷斃”,或直接用什麽“T 恤”,“K書”,“OK綁”,“percent”,“size”,“smile”,“VCR”,“hold”,“OK”,“yea”諸如此類的詞匯讓人覺得語言進化本來應該是越來越優雅,科學,而這些所謂時髦中文卻在向庸俗和墮落滑去。漢字是一種望文生義的文字,看看“派對”、“血拚”、“吐槽”、“便當”能派生出什麽樣的想像空間,生出什麽樣的意思。

有一位“語言時尚”女郎體貼加班的男友送了兩盒飯,大飯盒裏裝的是飯菜,小飯盒裏裝的是湯,她特意為男友標識了一下“小貼士:大便當 飯;小便當 湯”,男友看了直想吐。

中華文明數千年傳承,從詩詞歌賦戲曲小說到成語俗語名言警句積累流傳至今代代都有貢獻,精煉和升華,我們當代對漢語言的貢獻難道就是如上所列令人作嘔的文字甚至外來符號的堆砌嗎?

 

4. 漢語言豐富的表達形式退化到“好賴不分”

另一種流行趨勢就是漢語低級化和語言累贅化。語言的進化在於她豐富的表達形式,廣泛的內涵和與時代砌合的語言創新能力。漢字曆史上承載了無數的詩詞歌賦,散文小說等充滿魅力的語言文字作品,但現在似乎開始回歸原始。一種流行表述是好漂亮,好醜,好好吃,好難吃,好高,好矮,好好看,好難看,好爛、好土、好壞、好沒水平、好沒文化、好低級趣味。什麽是“好”?筆者給外國人講解如此功能強大的“好”字的時候有一種無地自容的感覺,實在不知道該怎麽翻譯“好”才對,漢字似乎已經退化到一個“好”字闖天下的年代,似乎所有的程度形容詞無論受體好壞隻要用“好”就可以了。

無獨有偶,兩性的描述雖沒有完全倒退到“公母”,卻已經簡化到不管是80歲的老太太還是剛出生的女嬰,一概都是“女生”;男孩、男童、娃兒、小子、小夥、哥們、壯漢、大叔、老伯、大爺、愣頭青、二杆子等等統統都是“男生”。“生” 學生也,而這裏男生、女生的生是什麽呢?“好”“男生、女生”萬能化的漢語用法被廣泛不加思索地應用流行起來,漢語變得如此乏味,單薄,低級化。如此下去以後詩經要這麽讀:“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女生,男生好逑”。這種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導致漢語言退化、低級化趨勢日益明顯,漢字正在失去她的魅力,逐漸讓世界覺得漢語就是一種連基本事物都描述不清,邏輯混亂,內涵膚淺的低級語言。

 

5. 盲目模仿,邏輯混亂,缺乏語言規範管理。

除了低級還喜歡亂加累贅,本來中文在邏輯關係清楚時不必加冠詞,簡捷簡練是中文的特點,沒有拚音文字那種單複數變形的麻煩,從來不會產生歧義。但是有些人認為洋文比中文語法更精確,硬是要“洋為中用”把漢語語法低級化累贅化,“經過30年經濟的‘一個’發展”;“台北有超過240萬‘一個’選民”;“討論增加航班,雙方的‘一個’相關機構的‘一個’認可” ;“向世界展現我們中國‘一個’積極向上的‘一個’發展”,甚至不管可數或不可數名詞,一概都加“一個”,似乎隻有這樣才顯得記者及主播們多麽擁有拚音字母文字語法的才華。

語言是體現文明程度最基本的表達形式。如果一種語言連一件事情都描述不清,經常出現歧義或羅裏羅嗦,高不能衍生出哲學思想,低不可創造新的詞匯滿足科技和社會進步的需要,甚至會妨礙文明的發展。1964年按照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建議將光受激發射改稱“激光”,取代laser不科學的音譯“鐳射”。鐳射,望文生義,鐳這種金屬元素的放射。問題是確實有鐳這種放射性化學元素,把光受激發射譯成鐳射,完全偏離了激光本來的物理性質,而且容易誤導人們認為激光是鐳的放射線,可致癌。漢字詞匯有自身的生成法則和規律,而且漢字組詞的優勢是任何拚音文字無法比擬的。硬要套用英文單詞發音而扭曲詞匯的本意,不是簡單翻譯技巧的問題,而是一種文明自信的問題。

“光受激發射” 為“激光”,一目了然,容易理解記憶,甚至比發明者的“laser”更有文字上的優越性。而弄一個“鐳射”出來,且不說它是誤解,學生學習時還需要再解釋它記憶它,實在是翻譯中的敗筆。更不可思議的是“VCR ,英語世界20歲以上的人都知道是Video Cassette Recorder的縮寫,即磁帶錄放機,在台灣不知怎麽把磁帶錄放機和錄像兩個不同概念的名詞給攪和到一起直接都用“VCR”來表達,錄像就是錄像,兩音節,幹嘛要用VCR三音節的詞代表錄像的意思?何況技術上像磁帶錄放機這樣的音像記錄設備已經升級好幾代並早已數字化, 即使在英語世界VCR早已淡出人們的視野許多年了,但是中國人還拿它當“錄像”名詞用,大陸的電視節目甚至無知到也跟著台灣趕時髦用“VCR”代替錄像,真是令全世界懂英文的人們笑掉大牙。人們笑話的不是那個主持人,笑話的是中文這種“過時愚蠢”的語言。

其實台灣的許多英譯漢的詞匯是從日本人那裏模仿來的,日文自從放棄漢字書寫方式改用片假名,平假名就喪失了漢字組詞的功能,平假名拚英文單詞講究的是音似。日語已經是拚音化大雜燴了,並且有許多難以克服的語言困境,而漢字同拚音文字是完全不同結構性語言,某些台灣人過份崇拜日本人,甚至把他們的語言弊端視為珍寶,實在悲哀。

 

6. 語言詞匯的使用反應一個民族的科學水平和文明程度

類似的還有,當兩岸中國人說吉普車的時候並不是指克萊斯勒的吉普品牌的汽車,而是泛指四輪驅動越野型汽車。吉普一詞的來曆應該在那個國破家亡,民族自信一錢不值的年代,中國人哪裏有精力創造詞匯,把美國大兵開來的機器怪物學舌般地叫出個吉普已經不錯了。像把美國越野車品牌(jeep)譯成吉普並成了一種車類型名詞,把美國彈簧床墊品牌(simmons)譯成席夢思成了彈簧床墊類型代名詞,英裏(mile邁)直接當千米使用(而1=1.6千米),這種陰差陽錯的翻譯不僅侵犯克萊斯勒吉普等的商標權,而且破壞了漢字詞匯的生成規律,組合詞匯望文生義的優勢,並且扭曲的解釋糊弄了中國幾代人,隻好將錯就錯、約定俗成難以改變。但是漢語不能總這樣低水平地吸收外來語,我們可以根據新的事物直接創造詞匯和外語相對應,如翻譯成激光、越野車、彈簧床墊,而不是張冠李戴搞出個“鐳射”、“吉普車”、“席夢思”這些糊塗名詞。現代化的中國更需要有像錢學森這樣科學、認真的態度引進外來語,和創造新的語匯,使我們的語言適應時代進步的需求,更科學和國際化。

日下主流媒體流行的一些新的漢語用法也越來越失去漢語的科學嚴謹性,甚至是邏輯混亂。看下邊一段報道:42082分雅安發生7.0級地震,新華網、新浪網等都在“第一時間”報道了此次地震的信息;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在“第一時間”批示要把搶救生命作為首要任務,成都軍區2000多官兵在“第一時間”在李世明司令員親自指揮下己緊急出動,當地武警、特警在“第一時間”緊急趕往地震災區救援,四川省領導在“第一時間”己率消防、安監、衛生等部門趕赴現場,國家三級救災響應機製在“第一時間”啟動……,受災難民“第一時間”喝到熱湯……。上到總書記“第一時間”下指示;下到災民“第一時間”喝口湯,這麽多第一時間,什麽時間才算是“第一時間”呢?受過科學訓練的人都知道,時間是一個相對值,離開參照係,沒有具體的度量,“第一時間”就是一個偽造的沒有意義的詞匯,像劣質奶粉一樣的假貨堂而皇之地登上大雅之堂,是令世界語言學者貽笑大方的用法。這些記者、編導、文字工作者們在創造使用“第一時間”的時候可曾想過“第一時間”到底是個什麽樣的時空概念,難道也是稀裏糊塗從日本人那裏學來的嗎?如果是一個搞科學或工程的做總編,對這樣模棱兩可的時間概念一定會把這樣的新聞稿打回去重寫。難道文學工作者就不需要科學嚴謹了嗎?漢語中有許多現成的詞匯可以描述上述事件而棄而不用,不知是這些文人科學、邏輯訓練太差,還是總編太容易放棄原則,放棄規範。

新聞報道不僅要求文字簡練,更重要的是把事情說清楚,“第一時間”,科學上的糊塗概念,怎麽能把事情描寫清楚。好的文人尋找一切機會展現語言的豐富多彩或者說文采,然而很多采編沒有自己的語言隻會模仿別人,人雲亦雲,想都沒想,趕時髦式地濫用不知所雲的 “第一時間”,無形中等於貶低了自己的文化素養。當今這種缺乏科學邏輯的報道語言比比皆是,當報道城市內澇,洪水剛漫過小腿肚時,記者無不誇張地描寫成眼前是“一片汪洋”,那麽他可曾想過當大水把一座城鎮都淹沒了,再用什麽詞?一輛運冰糕的車傾倒在路上,冰糕撒了一地,記者描述由於天太熱,冰糕瞬間化光。記者恐怕太缺少時間的概念和基本的科學素養,瞬間在漢字裏代表什麽意思,記者不妨拿個冰糕去火上烤,看它瞬間化了化不了?

 

7. 漢字與中華民族的命運息息相關

中國人對漢字的認識伴隨著國運的興衰有很大的起伏,上世紀初,列強瓜分中國,國運衰微時期,五四年新文化運動的領袖魯迅就喊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驚世之言;以計算機為代表的第三次技術革命對中國的最大衝擊是漢語能不能與計算機語言交流的問題,於是漢語拚音化一時間成了漢語和中華文明能不能跟上世界潮流生死攸關的大事。百年來中國人伴隨著不斷反思漢字的過程對中華文明產生疑惑,中華文化真的太老了,從此要衰落了嗎?然而上世紀60年代以來東亞準漢字文明圈的快速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快速崛起“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論斷早已成為笑話,而隨著計算機模糊數學,人工智能和計算機識別技術的發展,過去認為的漢字計算機識別和輸入看似不可逾越的障礙都已經如過眼雲煙,漢字作為二維圖像文字具有閱讀效率高(無論視覺上還是電腦掃描識別上)、聽說效率高 (無論聽覺上還是電腦語音識別上)、音調豐富優美、語言更精煉(聯合國各種語言文本的文件中,中文版總是最薄的)、漢語學習有利於“右腦”開發,有助於類別、圖形、空間、形象、音樂、綜合分析等認識能力等主管形象思維、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提升,學習漢字的過程有著拚音文字靠字母排列線型組合無可比擬的優勢。

圖畫文字和拚音文字不同的地方是,文字和發音是剝離的,這雖然給初學者閱讀上增加了困難,但是當你掌握一定數量的文字以後,漢語是觸類旁通的,對文化和科學術語的拓展上會後來居上。特別是在這個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信息爆炸的年代,拚音文字對每一個新生事物都要製造出一個全新的名詞,許許多多的詞匯隻有特別專業專家才能拚寫和認識,而中文則可以通過既有漢字組合創造相對應的詞匯,並且由於漢字的望文生義的功能有助於理解記憶新的詞匯和科學概念。普通使用漢語的人用2000個字來描繪世界,而普通使用英語的人要至少80000字來描繪。例如火箭出現時,英文增加了ROCKET;計算機問世英文增加了COMPUTER等,可漢語則不用增加, “火”和“箭”組合成火箭,會“計算”的“機”器是計算機。英語中“computer”你就看不出它是會計算的機器,在學這個新詞時既要記住它的拚法,還要記住它的概念,學習漢語顯然事半功倍。雖然英文中也有不少組合文字,但是漢字是單音節發音,多數兩字一詞,而拚音文字本身已經是多音詞,再組合就加倍了發音的次數,減半語言的效率,比如豬肉,英文有專有名詞“pork”,但是如果用“pig meat”就必須四個音,所以為了效率,寧可多記憶些詞。此外漢字作為圖像的二維識別比拚音文字一維線性識別效率高,從而提高讀者和計算機識別的認知、理解和思維速度。漢語語調的使用在拚音文字中是不可能的,它不僅增加漢語抑揚頓挫的音樂感,更大大增加漢字語音語義的容量。

隨著中國人民族覺悟和自己科技水平的提升,妄自菲薄的“漢字不死,中國必亡”,漢字拉丁化思潮已經一去不複返了,我們開始認識到漢字的優越感和先進性,沒有稀裏糊塗地跟著西方起哄把漢字當垃圾一樣給扔掉是中華民族的幸運。

 

8. 維護漢字體係的純正、嚴謹、科學,漢語的雅言、正音是中文教育和華文傳媒的責任

然而漢字的危機並沒有從此淡去,西方文化借助現代傳媒的強勢入侵,正在嚴重侵蝕著數千年傳承下來漢字的根基。看看台灣傳媒中英日三種語言混用的現狀,台灣的官員、文化人的話語中如果不加雜些英文詞匯就顯得沒有文化,台灣領導人馬英九接受海外媒體采訪不用中文而用英文,並因此一而再再而三地由於英語翻譯成中文,出口轉內銷時出現歧義而產生外交風波,漢語在台灣的根基已經徹底動搖了。如果我們不堅守漢字的規範和語言純潔性的底線,台灣的今天就是大陸的明天,漢字的傳承就會在我們這一兩代人手上徹底失守,變成英文的輔助語言。

天下華人需要高度警覺漢語的危機,在這個大變革的曆史轉折期對漢語漢字的傳承和科學發展有清醒的認識,守望母語規範保持語言的純潔是每一個中國人的義務,更是教育界和傳媒界抵禦外來文化入侵的重大責任。保持語言的連貫性漢語才能根深,與時俱進科學發展才能葉茂,注重效率和優雅、強基固本漢字才有生命力。且不可為一時利益、點擊率、或價值觀認同而被一時強大的西方文明衝昏頭腦,毀了祖宗留給我們文字文化的千秋基業。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