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9f的博客

氣候峰會:美國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自私和不負責任的國家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正文

侯峰:一個清華人與“自由”北大人對“創造力”的不同解讀

(2017-07-28 14:13:13) 下一個

 

  • 侯峰

    侯峰旅美工程師,文化和戰略觀察者

 
關鍵字: 張維迎自由創造力計劃經濟科學規律張維迎北大演講張維迎2017北大畢業演講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侯峰】

2017年7月1日,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2017屆畢業典禮在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舉行。該院張維迎教授,作為教師代表發表了題為《推動和捍衛自由》的演講引起不少人的關注。張教授廣征博引,引經據典,論證“隻有自由,才能使中國人的企業家精神和創造力得到充分發揮,使中國變成一個創新型國家”。

然而從站在科研一線、日夜拚搏的理工科人的角度看,科技創新的規律遠不像張教授斷言的“自由”與“創造力”之間線性、必然的邏輯關係那麽簡單,其羅列的數據,似乎也無法得到科學常識和世界科技發展史的佐證,值得商榷。

“問題顯然出在我們的體製和製度。創造力依賴於自由!思想的自由和行動的自由。中國體製的基本特點是限製人的自由,扼殺人的創造性,扼殺企業家精神”,張維迎教授充滿激情地說,“在1500年之後500多年全世界838項重大發明中,沒有一項來自中國”。

張教授縱貫幾千年,借古喻今,不僅表達對“中國體製”的不滿,更是在鞭策即將走向社會的北大學子認識到“自由”的無比重要性,可謂用心良苦。張教授以“不捍衛自由,就配不上‘北大人’的稱號!”作為演講的結束語,明顯是要人為地為北大年輕學子的心頭刻上北大自由衛士的印記。

有些北大學人崇尚自由主義的學風,天馬行空,獨往獨來,也不失為一種風範。自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一,捍衛自由更是理所當然。然而,一名經濟學教授,僅憑自己對科學的理解,“發明創造”出自認為亙古不變的“自由與創造力”定律,並在北大畢業典禮上試圖強加給學生,更赤裸裸地“威逼”稱“不捍衛自由,就配不上‘北大人’的稱號”,本身似乎就已經背離自由主義的精神。

北大什麽反應,筆者寡聞,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看到北大官方、北大主流民意,北大理科界對張教授“創造力”邏輯反饋的文章。作為一個畢業許久的“清華人”,鬥膽冒昧地從理工科的角度談一點看法。

“自由”與“創造力”的邏輯關係

2017年2月15日美國智庫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與華爾街日報共同發布的《2017經濟自由度指數》(2017 Index of Economic Freedom),香港連續23年登頂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位置,台灣自由度排名第11名。2016年美國媒體曾這樣報道:《全球人類自由指數 香港奪冠 中國幾乎墊底》,在這個自由指數排名中香港第一,新加坡位居第二,台灣保持第14位,中國大陸排名第144名,墊底。

如果“經濟自由度”是衡量一個經濟體“自由”程度的指標,那麽依據張維迎教授的“自由與創造力定律”,兩岸三地的“創造力”,至少是經濟/商業的創造力,勢必與這個“經濟自由度指數”有某種相關性。然而,事實證明,近幾十年在經濟上取得驚人成就的恰恰是中國大陸,深圳的新興產業蓬勃發展,香港台灣則乏善可陳。

自由與創造力的邏輯鏈條在西方眼中最自由的經濟體身上就已經發生了斷裂。

1. 科學創造和“自由”有多大關係

也許有人會分辯:那個美國智庫“傳統基金會”“經濟自由度”的排名,和張維迎說的“自由”不是一回事,近年來快速崛起的深圳那些高科技企業,也不見得有多少“商業創造力”。那好,就讓我們把商業創造力、企業家精神統統放到一邊,回到大眾心中更容易與“創造力”掛鉤的科技發明上。

張教授認為,“在1500年之後500多年全世界838項重大發明中,沒有一項來自中國”,而且歸罪於“中國體製”。那麽中國香港、台灣的製度與內地/大陸不同,算不算“中國體製”?港台為何並沒有如張教授所預期的,激發出偉大的“創造力”,為人類重大發明有所貢獻?還是說,張教授認為港台有重大發明,但不是中國的一部分?

莫非張教授的“自由與創造力定律”不適用中國香港、台灣?

其實每當論及絕對自由,世人第一個想到的必是比港台更“自由”的索馬裏,那裏無政府,奢談計劃經濟,完全沒有“限製人的自由,扼殺人的創造性,扼殺企業家精神”的體製性障礙,思想、言、行都可以自由的飛翔,按照張維迎教授的定律,索馬裏才應該是人類“創造力”的天堂?

2. 中國經濟學人不學習現代科技發展規律的常識?

張維迎稱“牛頓花了30年的時間發現了萬有引力,我花了三個月的時間搞明白了萬有引力定律”。作為一個經濟學教授,搞明白萬有引力定律,並非一件容易的事,值得稱道。然而任何一個科學工作者,真正想搞明白現代科學創新的機理,不深入科學實踐坐幾年科研冷板凳,很難理解什麽是科學“創造力”。

日前一篇有關核能的一項技術創新的報道《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三代核電技術CAP1400研發成功》,比較具體地反映出現代科技創新意味著什麽。

從報道中可以看到,現代科技創新意味著:首先,要繼承前人的技術積累,“我國引進消化吸收美國三代核電AP1000技術”,隻有站在巨人的肩上,才能攀登得更高;

第二, 擁有相關的工業基礎,產業鏈條,和專業技術人才的儲備,“全國200多家企事業單位、兩萬多名科研人員、長達九年的共同努力”;

第三, 巨額資金投入,“在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支持下”;

第四, 中國特色,公有製政府強大的配置資源、整合集成能力,“在國家能源局牽頭組織、國家核電牽頭實施下,包括上海電氣、中國一重、東方電氣、中核、中廣核、中核建、三一重工、寶銀、沈陽遠大、江蘇海獅等150餘家國有企業及民營企業;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浙江大學等10餘家國內知名高校;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中核武漢核電運行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等30餘家研究院所,近2萬多名科研技術人員均參與到CAP1400研發工作中”;

第五,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市場需求。

正是由於國家正確的產業政策和新中國建國以來擁有戰略意義,不斷延續的一個又一個五年計劃,公有製高效配置資源和政府強大集成能力,才有中國核電技術像中國高鐵一樣的跨越式發展,並開始向英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出口中國知識產權的核工業產品,在競爭激烈的國際核能市場擁有話語權和強大的市場競爭力。中國自主知識產權技術的趕超直接或間接導致美國西屋核能技術受到空前挑戰,波及經營領域,終於在東芝並購數年後走到了破產的邊緣。


 

3. 世上任何一國戰略性科學技術的突破,都離不開政府計劃和舉國之力

張維迎一貫反對計劃經濟、產業政策,恐怕不隻是對計劃經濟產業政策的認知問題,而是某些經濟學人對科學技術、對科學家缺乏真正的認識和尊重,遠遠超出學術之爭,儼然一種意識形態高於科學的傲慢心態在作怪。

建議那些認定重大發明都不是計劃出來的、政府配置資源扼殺人類創造力的人去跟錢學森、“八六三”計劃建議者那樣的戰略科學專家共同從事科研活動一段時間,體驗科學發展的規律,才能真正體會到蘇聯太空計劃把人類第一次送入太空,美國阿波羅計劃使得人類嫦娥奔月的神話變為現實的偉大意義,以及中國兩彈一星計劃徹底扭轉中國在全球戰略格局中的被動地位所發揮出的不可替代作用。

許多人不知道的是,這些依靠舉國家之力的科學探索還衍生出許多意想不到的發明創造,像高溫陶瓷、隔熱材料、氣墊鞋、尿不濕、反滲透法純淨水循環過濾技術、彩超、條形碼、筆記本電腦、微波爐等,都是惠及民生的重大發明。

一個科技外行,隻有虛心學習,了解現代科技發展的全過程,才不至局限於“我花了三個月的時間搞明白”萬有引力定律,或者聽信蘋果砸腦袋的故事,就認定發現了科學發明的普遍規律,認為所有重大發明都是靠自由的大腦靈光一現。

至於妖魔化“計劃”兩字,信口開河地稱“人類所有重大發明沒有一個是計劃出來的”、“產業政策是計劃經濟的馬甲”、“計劃經濟不會自動退出曆史舞台”、“落後是因為計劃經濟思維”等缺乏科學常識的所謂“主流經濟學” 最時髦的觀點。

通過阿波羅計劃,美國建立和完善了龐大的航天工業和技術體係,有力地帶動和促進了一係列高新技術的快速發展,例如數據傳輸與通信、光學通信、高性能計算機、電子技術、自動控製、人工智能、遙科學、自動化加工、超高強度和耐高溫材料、生物工程、醫藥與醫學、深空測控、大推力運載火箭等。從阿波羅計劃衍生出來的高新技術,在美國的軍事和民用領域得到了廣泛的延伸、推廣和二次開發,形成了一大批高科技工業群體,對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產生了重要影響,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

發達國家大學裏研究型教授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寫研究計劃書,用以申請政府或非政府的研究基金。而科研基金都有強烈的計劃性政策導向,政府研究基金更加重視扶持遠離市場、少有回報的基礎科學研究。作為曾留學海外著名學府的文科教授雖然沒有親身經曆過科研周期,多少也應該有所耳聞吧。

4. 科學發明的門檻越來越高

人類認識自然有一個逐步積累,從漸進到爆炸式增長的過程。工業革命以前,人類的發明處於感性階段,任何一項發明都有很大的偶然性,進步非常緩慢。隨著工業革命以後科學理論的出現,人類認識自然開始從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從而有了本質的飛躍。然而越往後科學發明的門檻會越高,越來越依靠知識的積累、人才儲備和科研的投入,而非所謂“自由”或“創新”等等口號所能企及。當今世界號稱自由體製的國家多了去了,絕大部分發展中國家,缺乏強大的財力和政府扶持,幾乎沒有一個無論在高科技領域,或是基礎科技領域有重大突破的。

近年來,中國基礎科研論文發表的數量和質量,在世界上都已經名列前茅。當歐洲、日本智能手機基本退出市場的時候,中國智能手機異軍突起,已經形成中國、韓國、美國三國鼎立的局麵。而所有這些成功都離不開政府明智的產業政策和雄厚財力的扶持。

近代中國遠遠落後於西方,除了中國錯過工業革命的首趟列車外,大多數時間是被別人剝奪了發展的權力。1840年以後工業化加速的100多年,帝國主義通過戰爭和不平等條約,掠奪走中國大量的財富,僅戰爭賠款一項,列強就從中國搶去高達16億兩白銀,導致中國從政府到百姓被劫掠得一貧如洗,根本沒有餘錢和精力大規模辦教育,儲備人才,工業化,更別提大量的科研投入了。

今天中國的科技創新出現井噴式成長,離不開毛澤東時代廢除所有帝國主義國家強加給我們的不平等條約和賠款,更離不開中國政府從掃盲開始,普及義務教育入手、完善高等教育培養人才,以及在最初蘇聯大規模技術援助的基礎上,經過一兩代人的努力,克服長期處在西方封鎖、包圍,惡劣地緣政治環境的外在困難,在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全國人民依靠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初步建成完整的工業體係、國民經濟體係、教育和科研體係,以及包括核威懾能力的國防體係。正是有了這個基礎,中華民族徹底擺脫1840年以來被動挨打局麵。

沒有毛澤東時代普及基礎教育、和那個時代培養的龐大的工程師、科學家隊伍,沒有基礎工業的長期積澱,沒有巨大的科研投入,思想再自由飛翔,其“創造力”充其量就是做夢娶媳婦那樣膚淺的黃粱一夢。

第三次工業革命以來,特別是隨著計算機、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的出現,人類進入知識爆炸階段。如今僅中國一天的發明量,比工業革命前所有的累計發明數量還要多。

所謂“在1500年之後500多年全世界838項重大發明中,沒有一項來自中國”這樣的所謂統計數字被別有用心的拿來說事,充其量算是一種自我菲薄意識形態的“話語創新”,並無實際意義。

理性反思:究竟是誰剝奪了中國的創造力,及其必需的民族生存權和發展權

近代,中國錯過了工業革命的快車,當大清皇帝滿足於物華天寶、太平盛世,邁著傳統農業社會牛步的時候,西方科技革命已經用上蒸汽機,絕塵而去,的確值得中華民族從製度上、文化上和智慧程度等任何角度反思,為什麽工業文明的第一縷曙光沒有從中國的地平線升起。

然而,曆史虛無主義盛行過度反思,總是把所有的問題歸結為民族的劣根性,恨不能要“西方殖民中國300年”,中國才可能邁入文明社會,空談沒有所謂“自由”,中國將“無法改變過去500年史上的空白”。

曆史事實是,二十世紀以前的大多數時間,中國乃是世界最大經濟體之一,盡管後期西方技術上的突破,生產力開始大幅領先中國,但並非高不可攀。中國人隻要睜開眼睛看世界,憑借龐大的財力、物力、勤勞智慧的民族,完全有機會追上西方的步伐。

造成中國近代嚴重落後100年的致命因素,並非中華民族自身的原因。

1840年以前,中西方貿易中,中國享有巨大的貿易順差,西方曾感歎,包括他們通過武力手段從全世界其它地方掠奪來的白銀都流到了中國,這就是眾所周知英國當年發動鴉片戰爭的起因。

即便清政府閉關鎖國,憑借當年手中大量的貿易順差積攢下的巨額財富,隻要中國看明白西方的道道,加大教育、科研和工業的投入,追趕西方並非不可能。冷戰後,在一個和平、相對公平的國際環境下,中國僅用時20年,就追趕上了大多數西方國家,如果沒有帝國主義,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的一次又一次戰爭,中國追趕西方的起點會早很多。

毛澤東領導的新中國是自1840年以來,第一次,在朝鮮戰場把戰爭擋在國門之外,從而再沒有外力通過強加給中國人民的戰爭中斷中國的工業化進程。毛澤東時代勒緊褲帶發展的兩彈一星,中國擁有戰略核威懾力量,徹底防止西方、日本使用戰爭手段遏製中國的發展進程悲劇的重演。


 

民族自由是個人自由的前提,是創造力不可或缺的基礎

人類社會進入快速發展的100多年裏,從1840年鴉片戰爭始,英國用堅船利炮轟開中國的大門,西方列強僅通過戰爭和訛詐手段從中國榨取、掠奪無數財富,僅強加給中國的戰爭“賠款”,就相當於清政府1900年代財政收入的十幾倍,還不包括其它不平等條約從殖民地半殖民地中國搜刮的大量利益,所有這些賠款和掠奪最終轉嫁給全民負擔。

中國政府與普通百姓被搶劫得一貧如洗,哪裏還有錢辦教育,發展經濟,更何談工業化、發明創造。一個饑腸轆轆的人眼中隻有迫切需要的食物,而非“自由”迸發出的“創造力”。

日本從中國掠奪去最多的戰爭財富,僅甲午戰爭賠款就高達兩億多兩白銀。日本用從中國搶來的不義之財實現了全民普及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和完成工業化的原始積累。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已經能夠製造世界先進水平的戰鬥機和航母,而中國直到解放前,一輛汽車、坦克,一架飛機、一艘戰艦都無法自主生產。日本很大程度靠得是掠奪來的財富而非所謂“自由”體製實現工業化和經濟崛起。

從1895年到1945年的半個世紀裏,日本通過戰爭的手段一而再地惡意打亂、摧毀了整個中國民族的發展自由。

自1840年以後的100多年,帝國主義用戰爭手段剝奪了中華民族的基本生存權和發展權,從根本上扼殺了中國人民的創造力,世界上任何一個被殖民、被奴役的民族都不可能有創造力。中國當年雖然有自身的問題,但為何把西方帝國主義侵略造成中國長期落後的罪過轉嫁給“中國體製”問題?

工業革命為什麽出現在歐洲而不是亞洲,是偶然還是必然,的確值得探討和研究,而武斷地認定,並企圖借古諷今“中國體製的基本特點是限製人的自由,扼殺人的創造性,扼殺企業家精神”,恐怕不僅是曆史的認知和邏輯思維的問題。

到底是500年,還是100年

張維迎教授演講中提到“即使像冶金、陶瓷、紡織等這些在17世紀之前中國曾經領先的古早行業,過去三百年裏的重大發明創造,沒有一項是我們中國人做出的”,或許是口誤或邏輯上出了問題,這次張教授改成了“三百年”而不是前邊所提到的“500多年全世界838項重大發明中,沒有一項來自中國”。

前文提到英國發動鴉片戰爭是因為西方在同中國的貿易中存在大量的貿易逆差,西方的硬通貨,白銀大量流入中國。英國,為了平衡貿易,采用最無恥的手段,用武力脅迫中國人吸鴉片,進而引發鴉片戰爭,開啟了帝國主義通過戰爭掠奪中國的先河。

問題來了,1840年,距今177年,西方為什麽不遠萬裏,勞民傷財一船一船地大量進口中國的產品,顯然就是因為即使技術進步緩慢的中國,在某些領域仍然比西方先進許多。

也就是說過去500多年,張維迎口中日新月異、充滿企業家精神和創造力的西方,仍然,至少在陶瓷、絲綢、茶葉等生產技術方麵,遠遠落後於“中國體製的基本特點是限製人的自由,扼殺人的創造性,扼殺企業家精神”的大清王朝。

說“過去500多年全世界838項重大發明中,沒有一項來自中國”,如果這個結論成立,就意味著西方用了500 – 177 = 323年“日新月異”的發明創造,結果某些輕工業產品仍然沒有追上500年沒有一項重大發明的中國。那說明什麽問題呢?難道西方人太笨?

反過來,如果不是西方用戰爭手段摧毀了中國的經濟,中國追趕西方的技術需要177年嗎?

西方用它的堅船利炮不但打亂了中國的緩慢發展進程,而且壟斷了世界輿論和教科書的話語權,西方說中國500年沒有任何發明,中國沒有自由,沒有創造力,那麽中國人是應該奮發向上,以全麵崛起的事實證明中華文明的智慧、創造力,還是鸚鵡學舌、邯鄲學步“不捍衛自由,就配不上‘北大人’的稱號!”,等待“自由”的天空掉下創新型國家的餡餅?


 

虛幻的“自由”,不如腳踏實地地奮進!

張維迎講:“再過50年、100年重寫世界發明創新史,中國能否改變過去500年史上的空白?答案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我們能否持續提升中國人享有的自由。因為,隻有自由,才能使中國人的企業家精神和創造力得到充分發揮,使中國變成一個創新型國家”。

其實用不著再過50年、100年,過去的68年,改革開放後的30多年,中國全產業快速崛起的事實已經足以證明中國是世界上最具創新的國家。

今天的中國已經不是1840年、1895年、1900年、1931年、1937年被帝國主義打趴下,經濟上無力翻身的那個國家。隻要不戴有色眼鏡,任何人都無法否認新中國給中國和世界帶來的天翻地覆的變化。

日前一篇《厲害了我的國!上半年,竟有這麽多“中國成就”驕傲國人,震撼世界!》就涉及到從 “墨子號”衛星、光量子計算機、國產大飛機C919,到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高鐵列車“複興號”服役、中國完全自主研製的新型萬噸級驅逐艦首艦下水,首顆X射線天文衛星“慧眼”,可燃冰開采,首艘國產航母,以及世界上最大跨徑的公鐵兩用剛性梁柔性拱橋,港珠澳大橋等自主創新的科學技術。2017年前半年,中國一個接一個的重大科技成果驚豔亮相世人眼前,再次展現中國科技井噴式的快速崛起。然而,這些成績在有些人眼裏似乎壓根什麽都不是。

常有人說,中國隻敢跟印度比。

事實上,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從最初的蛤蟆鏡都要進口,日本家電幾乎壟斷中國市場,到如今,差不多所有工業領域,中國相對於日本,都已經實現了趕超:太空站,探月,載人航天、北鬥導航,運20、C919大飛機,核電,水電,風電太陽能,第五代通訊技術,網絡設備製造,智能手機,無人機,超級計算機,高鐵,工程機械,港口設備,造船,深海探測,可燃冰開發,量子計算機,量子通訊,微信、阿裏電商,人工智能;更不要說核武器,戰略核潛艇,洲際導彈,預警機,東風21、東風26航母殺手、關島快遞,殲20 隱形戰機,直10武裝直升機,055萬噸導彈驅逐艦,航母等等。不經意間,中國已經全麵超越日本。

在全部200多個科技門類中,中國有180多個超過日本。資金、人才是一個國家科技發展的雙引擎發動機,今天中國的科技投入研發支出已經是日本兩倍,人才儲備更是把日本遠遠甩在後邊。

美國的科技水平曾經令我們高山仰止,如今在許多領域已經了發生質的變化,比如當今世界隻有美國和中國同時部署和研發兩款隱形戰鬥機,多款預警機,以及係列察打一體無人機。而中國在超級計算機、高鐵、高溫氣冷核反應堆、高超音速飛行器、民用無人機、超級巨輪、港口設備、核能、風能、太陽能、電動公交係統、量子通信、量子計算機、高清衛星成像、可燃冰、通訊設備、微信、電商、手機支付、專利申請量等許多領域甚至開始超越美國。

特別是由於西方的高科技封鎖,“倒逼”中國發展成世界最完整的工業體係和國民經濟體係,而美國的工業門類隨著全球化的浪潮的衝擊,變得越來越殘缺不齊。你現在已經很難找出美國有而中國沒有的產業,反倒是輕而易舉地找出中國有而美國沒有的產業、產品。比如,高鐵、常規動力潛艇、大型商用船舶製造、港口設備、量子通訊衛星、可燃冰開采、反航母彈道導彈,以及美國傳統產業轉移、外包到發展中國家後所形成的許多實體經濟產業的空白。

在研發經費占GDP比例方麵,中國已與歐盟28國處於同一水平。中國科技人才總量2014年為152.4萬人,已經超過美國的125.3萬人。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長期的工業積累、人才儲備,加上強有力的計劃經濟和市場競爭的有機結合,國家雄厚的科技投入,政府強大的配置資源、係統集成能力等優勢,中國超越美國隻是時間的問題。需要強調的是,這個時間是現在進行時,絕不是所謂“自由”激發“創造力”之後的“50年、100年”。

今天中國的科技創新,無論從高質量論文被引用次數全球排名前10%的論文數量,還是從世界各國被引用次數排名全球前1%的論文數量來看,中國現在排名均是世界第二。

技術應用層麵,從2011年起中國發明專利申請量已經連續6年世界第一,反映出中國人民旺盛的創造熱情和創新能力。2014年中國專利申請的許可量17.6萬件,已躍居世界第三位,發明專利的質量與美日的差距正在快速縮小。

事實證明,實幹興邦,空談誤國,衷心希望北大的學子們,在發揚你們自由想象力的同時,腳踏實地地和全國人民一起,創造祖國美好的未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