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何求:綠色鴉片(上)一一 閑談高爾夫

(2018-06-22 15:01:58) 下一個

【華夏文摘】何求:綠色鴉片(上)一一 閑談高爾夫

大概是20多年前吧,兒子考我,美國最熱門的體育運動是什麽?我說,這可難不倒我,三大球唄,籃球,棒球,橄欖球。兒子說不對。至少從 比賽轉播收視率來說,排在最前的是賽車和高爾夫。What?賽車有什麽好看?不就是一群小鐵殼在那兒一圈圈的轉嗎,連個運動員身影都看不見。至於高爾夫也 好不到哪裏去,一場球四五個鍾頭,運動員不外乎拿球杆一掄或一扒拉,每一掄或一扒拉還不到兩秒鍾,其餘時間都在走路,有什麽可看的?我那時最心儀的體育競 賽是足球,運動員身姿矯健,90分鍾的對抗沒有間斷,傳、停、頂、射,一飽眼福……沒想到多年之後,我也成了眾多傻呆呆坐在電視前看高爾夫大賽的球迷之 一,說來難以置信。

據傳現代高爾夫球運動成型於300年前的蘇格蘭,由牧羊人用驅羊棍擊石子的遊戲演變而來。如果你對高爾夫一無所知,最簡短的介紹可以是:高爾夫是球 員力圖在一定距離用球杆以最少的杆數將球擊入球洞的一種運動。這裏說的球杆是球員自己攜帶的高爾夫球杆,長長短短,用於不同的目標距離和球的位置狀態。正 式比賽攜帶球杆不得超過14根。這裏說的球就是專用高爾夫球,直徑不小於1.68英寸(約43毫米),重不超過1.62盎司(約46克)。這裏說的“球 洞”是球的目標歸宿,直徑4.25英寸(約108毫米)的小坑。而這裏說的“一定距離”是從開球點到“球洞”的距離。一個正規高爾夫球場一共有“距離”長 長短短的18個“洞”,短至一百多米,長至五百多米,或說,短至一杆可以把球從開球點打到球洞附近,長至兩杆(或三杆)可以把球打到球洞附近。

高爾夫有一個重要術語PAR,可以譯為“標準杆數”。這個標準杆數是對訓練有素的球員而言。每個“洞”都有標定的PAR,或PAR3,或PAR4, 或PAR5,也就是說,對訓練有素的球員而言,如果發揮正常,短距離的“洞”應該可以3杆把球打進洞,長一點的“洞”應該可以4杆進洞,最長的“洞”則5 杆進洞。一般正規球場多設計成4個PAR3洞,10個PAR4洞,4個PAR5洞,全場18個洞一共是PAR72,所以又稱PAR72的場地。當然也有不 少場地略有不同。世界上沒有兩個高爾夫球場是完全一樣的,也沒有“標準球場”一說。我辦公室裏有個同事Peter,每次簽名都隻寫“PAR”。P、A、R 分別是他的名,middle name,和姓的頭一個字母。這樣簽名很有點離經叛道。後來我才知道他是個球迷,怪不得。

高爾夫還有一個重要術語handicap,可以譯為“差杆”,用於量化地表示(業餘)球員距“訓練有素”的差距。比如說一個球員的handicap 是20,就是說他在一個PAR72的場地正常發揮要用72+20=92杆才能打完。打過高爾夫的人都知道,對業餘球手來說,這已經是不錯的水平了。獲取 “官方的”(或非官方的)handicap數並不是很麻煩,每個人都可以到附近的指定球場去試試,好給自己貼個定量標簽(或曰“頭銜”)。可以說這是高爾 夫和其它球類運動不同處之一—量化球員水平。比如籃球,你也許會說“張三是二級運動員”,或,“大學校隊主力”,雲雲,來形容他的水平。但對於高爾夫,你 就可以說,“李四是個low handicap golfer”,或“李四的handicap低於10”,那別人就會刮目相看。這裏應該再補充一句:盡管球場的設計原則相同,PAR相同或相近,但實際上 不同球場的難度還是會相差很大的。你在A場地打了90杆,你在B場地可能110杆還沒打完,並不奇怪。如果你想知道初學者的handicap一般都是多 少?說“不計其數”比較靠譜。“Handicap”不用於職業球手,他們的杆數通常都低於PAR,而且他們的賽場也較老百姓的球場更具挑戰性。你看一場比 賽結束名列前茅的球員們的成績常是負數,那就是低於PAR多少杆。順便在此提一句,有個笑話說:高爾夫是最便於吹牛的運動。因為沒人去核實你的 handicap,盡可信口開河。當然,一上場就“原形畢露”了。

高爾夫屬單兵作戰,這在球類運動裏很少見。雖然不與對手正麵交鋒,更沒有身體接觸,但高爾夫仍有很強的對抗性。因此除了力量、柔韌、協調性、準確性 之外,心理素質也極為重要。正式比賽運動員要步行,每天打18個洞,連打4天。雖然有球僮(Caddie)給你背杆,也還是很累。所以體力要求也很高。然 而與其他運動相比,高爾夫又是運動壽命很長的項目。比如在2009年的頂級的British Open大賽上,60歲的老將Tom Watson就擊敗了一大串世界級年輕球手,險些奪冠。

美國職業高協(PGA)為高齡球員設有老年(Senior,也有為了好聽譯成“常青”、“資深”等)職業高爾夫錦標賽,50歲為資格門檻。許多職業 球員50以後就到那裏打球掙錢去了。說到掙錢,高爾夫比賽的獎金也與眾不同。每場職業大賽都有一個讚助方施舍的獎金“大錢包”,由所有出線球員按比賽名次 “分贓”,冠軍拿18%,第2名10.8%,第3名6.8%,第4名4.8%……依次類推,第70名是0.2%(一般出線球員是70人!)。所以說“賞” 麵很寬,且金額遞減很慢,非它類球賽可比。比如明天(2018.6.14)開始的US Open大賽,大錢包裏裝有1千2百萬美元。第1名將得到216萬,第2名129.6萬,第3名81.6萬……最後的第70名還能拿到2萬4。 Senior職業比賽獎金也很可觀。我有一個親戚對門的鄰居40歲時辭去工作在家苦練高爾夫,計劃10年之後成為Senior職業球員。真敢下賭注。重賞 之下,必有勇夫呀。不過美國職業高協成員有將近3萬,不是每個人都能發財的。

高爾夫在美國是大眾運動,據統計打高爾夫的人數有近3千萬。美國地大人稀,資源豐富,有1萬5千高爾夫球場,占全世界的45%。大部分球場打一場球 的費用隻相當於兩三美元一個洞,很便宜,誰都打得起。“打不起”是時間花不起。打18個洞4小時不一定夠,打9個洞也起碼要兩小時。高爾夫在中國一直被貼 著“資產階級”的標簽,為“無產階級”所不容。直到80年代中,第一個球場才修建起來,之後發展很快。但中國人多地少,尤其水資源匱乏,高爾夫的發展受到 限製,至今仍被稱為是貴族運動,隻有高官巨賈消費得起。這種狀況恐怕短期內難有改善。

和所有體育運動一樣,人們內心的關注好奇其實並不在國籍,而在人種。為什麽泳池裏盡是“浪裏白條”,而跑道上多是“黑旋風”?對於高爾夫,人們也想 知道究竟什麽人種有優勢?高爾夫曾是(至今也許仍是)白人優越感比較盛行的領域。盡管有混血兒Tiger Woods一枝奇葩(Woods有黑人、泰、華人、印地安、白人等血統),男子職業高球基本上還是被歐美白人球手所壟斷。而女子卻截然不同,亞裔球手技高 一籌,常常囊括大賽名次,尤其韓國選手。當前世界排名第一的韓國選手樸仁姬(Inbee Park)回答記者采訪時曾說,在我們韓國,(對)高爾夫(的熱愛)深入骨髓(大意)。當然這是一種渲染,不過韓國女子確實表現不凡。以中國巨大的人口基 數,和極大改觀的物質條件,我相信中國男女選手打入世界級球員行列應不是十分久遠的事。

草於2018.6.13,待續。

 

作者投稿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smilha 回複 悄悄話 華夏文摘】何求:綠色鴉片(下)一一 閑談高爾夫
發表於 2018 年 06 月 22 日 由 舟巷

打高爾夫球迷人、上癮,“綠色鴉片”這個綽號並不誇張。說它迷人首先在於它的貼近自然,陽光、空氣、藍天、綠草……即便隻在球場上走一圈也心曠神怡。球手往上一站難免手會發癢。這“癢”源於對一種快感的向往 —— 把一個小小白球打向遠處目標的快感。這種快感或許來自我們祖先用石子擊中遠處獵物的愉悅。迷人上癮的另一個原因很可能是,高爾夫很容易產生一種illusion —— 幻覺,一種其他運動不會有的illusion。比如跑百米,你剛跑出兩步,人家專業的已跑出三步了,你根本就沒希望追上人家,想都不要想。高爾夫則不同,哪怕你是新手,偶爾也能打出很漂亮的球。而即便是頂級職業球員,大賽中也難免會失手打出很難堪的臭球。你會想,我要下功夫練練,把每個球都打得那麽漂亮,不也能成為出色的職業球員嗎?殊不知,從碰巧打出“漂亮球”到隻是偶爾打出“臭球”會索取你畢生的努力。

作為初學者,最好先參加一個當地舉辦的“學習班”,從ABC開始,是很值得的投資。正確的高爾夫揮杆並不是一個很自然的動作,需要老師指點入門。你盡可以“自學成材”,不進“班”,但壞毛病一旦形成則很難改。當你在練習場(driving range)上擊球自我感覺不錯時,就可“牛刀小試”上球場了,最好,有個老球手陪著打,尤其頭一次。高爾夫講究“規矩”,除了技術意義上的規矩,還講究禮貌謙遜,“紳士氣派”,從著裝到舉止。這些規矩並不難學難記,無須在此多談。

作為商業球場,要最大限度地接納顧客,忙時需要球手預定時間。場上球手一“撥”接一“撥”地、一“洞”接一“洞”地往前打,以後邊一撥別把球打到前邊一撥人腦袋上為限。安全第一。打球可以自己一個人打(即自己為“一撥”),更多的是結伴打,互相捧場(很少互相切磋)。球場的規矩是一撥最多4個人,又常叫foursome(foursome是一種4人分兩隊的競賽形式,亦廣義指一起打球的4個球手)。忙時球場會給每一撥都盡量配足foursome,所以常會有互不相識的人臨時湊在一起打球。一撥人一場球打下來,有不少時間可聊天。喜歡社交的人常會得到意想不到的信息。比如有一次我和另外三個互不相識的人湊成了一撥,其中一個年青人正在找工作,正好4個人裏有一位是相同領域的一個小公司的CEO,倆人邊打邊聊,說了一路。打完最後一個洞,那位CEO掏出一張名牌遞給那個小夥子,說,“明天給我打個電話吧。”See, you never know。

還有一次也是臨時組起來的foursome,快天黑的時候打到一個靠公路的洞。一個哥們兒開球,“啪”的一聲,球就歪著順公路飛出去了,隱隱可見遠處一輛白色的小卡車正在朝我們駛來。大家都意識到不妙,四個人凝固在那兒一動不動。過了約4、5秒鍾就聽見遠處傳來“砰”的一聲。大家麵麵相覷,知道球肯定是打到那輛車上了,至少車身得砸個坑。這時隻見那輛小卡車慢慢開過來,路過我們時司機搖下車窗,車速不減,朝我們大喊一聲,“Nice shot!(好球)”哥兒四個都鬆了一口氣,麵麵相覷變成了相視而笑。無疑,這位司機也是個球迷。

高爾夫還特別適合於組織各種不同形式的比賽,既是鍛煉,更是娛樂,促進交流,加強友誼。美國公司裏比較常見的業餘比賽形式是Scramble,4人組隊報名參賽。比賽中每一杆選4人中打得最好的球的位置作為每個人下一杆的起點,這樣總杆數比個人成績會低很多,最後再按每隊杆數決出各隊的名次。我工作的公司是家百年老店,每年六月都要拿出一天時間賽場球,今年是第78屆。清晨shotgun開局,打到中午收場,然後大家坐下來一邊吃、喝、吹牛,一邊開獎。獎項名目繁多,幾乎人人都能贏回點獎品,其樂融融。

我喜歡在各種不同的球場打球,領略各地的風土人情、每個球場的獨到之處,至今已打過50多個球場了。印象比較深的有,在New Mexico,球打到灌木叢裏也不敢過去撿,因為到處插著牌子“當心響尾蛇!”後來才知道南方很多地方都盛產響尾蛇,明明看著白花花的好多高爾夫球在那兒,就是不敢過去。還有一次夏天陪太太出差到Arizona,下午4點在旅館checked in後就匆匆去了附近一個球場打球。諾大一個球場就我一個人。後來一打聽才知道當地人都在清晨打,涼快。下午華氏100多度!怪不得球場上就我一個東北佬,打得大汗淋漓。還有一年全家駕車橫穿美國遊,癮上來了就在早上太太孩子還沒起床之前到附近球場打上9個洞。記得在Nebraska一個球場和一個中年女球手臨時湊成一個twosome。我每打一杆她都要為我高聲“唱”上一句好話,不論好球臭球。我聽著直想笑,不知道她哪兒來的那麽多好詞兒,同時也很不好意思,想不出什麽好話唱還給她。我想也許中西部的民風就是這樣吧,豪爽樂觀。

打高爾夫會耗掉大量時間,所以決定“染指”高爾夫之前最好通盤考慮好,你“那一半”是否樂意。當然最理想是“夫妻二人把球打”,可並不是每個球手都有這種運氣。我在20年前的Mother’s Day給太太買了一套球杆,結果人家說我是“司馬昭之心”。20年過去了那套杆還在那兒放著,一次也沒用。咳。

在高爾夫的常用詞匯裏有一個出現頻度很高的詞:frustration(沮喪),這是由高爾夫球的特點所決定的,即便對優秀球手而言也是如此,因為誰也不能保證自己不會打出丟人現眼的臭球。我兒子已跟我發過好幾次誓了,不再打高爾夫了,就是受不了這個frustration,可是始終也沒戒住。我相信他會一直打下去。如果說我有什麽體驗可以和球迷們分享的話,那就是:

Always remember your best shots!(總記著,或說隻記著,你打的最漂亮的那些球)

其實,人生又何嚐不是如此呢?
作者投稿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