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求:綠色鴉片(上)一一 閑談高爾夫
文章來源: smilha2018-06-22 15:01:58

【華夏文摘】何求:綠色鴉片(上)一一 閑談高爾夫

大概是20多年前吧,兒子考我,美國最熱門的體育運動是什麽?我說,這可難不倒我,三大球唄,籃球,棒球,橄欖球。兒子說不對。至少從 比賽轉播收視率來說,排在最前的是賽車和高爾夫。What?賽車有什麽好看?不就是一群小鐵殼在那兒一圈圈的轉嗎,連個運動員身影都看不見。至於高爾夫也 好不到哪裏去,一場球四五個鍾頭,運動員不外乎拿球杆一掄或一扒拉,每一掄或一扒拉還不到兩秒鍾,其餘時間都在走路,有什麽可看的?我那時最心儀的體育競 賽是足球,運動員身姿矯健,90分鍾的對抗沒有間斷,傳、停、頂、射,一飽眼福……沒想到多年之後,我也成了眾多傻呆呆坐在電視前看高爾夫大賽的球迷之 一,說來難以置信。

據傳現代高爾夫球運動成型於300年前的蘇格蘭,由牧羊人用驅羊棍擊石子的遊戲演變而來。如果你對高爾夫一無所知,最簡短的介紹可以是:高爾夫是球 員力圖在一定距離用球杆以最少的杆數將球擊入球洞的一種運動。這裏說的球杆是球員自己攜帶的高爾夫球杆,長長短短,用於不同的目標距離和球的位置狀態。正 式比賽攜帶球杆不得超過14根。這裏說的球就是專用高爾夫球,直徑不小於1.68英寸(約43毫米),重不超過1.62盎司(約46克)。這裏說的“球 洞”是球的目標歸宿,直徑4.25英寸(約108毫米)的小坑。而這裏說的“一定距離”是從開球點到“球洞”的距離。一個正規高爾夫球場一共有“距離”長 長短短的18個“洞”,短至一百多米,長至五百多米,或說,短至一杆可以把球從開球點打到球洞附近,長至兩杆(或三杆)可以把球打到球洞附近。

高爾夫有一個重要術語PAR,可以譯為“標準杆數”。這個標準杆數是對訓練有素的球員而言。每個“洞”都有標定的PAR,或PAR3,或PAR4, 或PAR5,也就是說,對訓練有素的球員而言,如果發揮正常,短距離的“洞”應該可以3杆把球打進洞,長一點的“洞”應該可以4杆進洞,最長的“洞”則5 杆進洞。一般正規球場多設計成4個PAR3洞,10個PAR4洞,4個PAR5洞,全場18個洞一共是PAR72,所以又稱PAR72的場地。當然也有不 少場地略有不同。世界上沒有兩個高爾夫球場是完全一樣的,也沒有“標準球場”一說。我辦公室裏有個同事Peter,每次簽名都隻寫“PAR”。P、A、R 分別是他的名,middle name,和姓的頭一個字母。這樣簽名很有點離經叛道。後來我才知道他是個球迷,怪不得。

高爾夫還有一個重要術語handicap,可以譯為“差杆”,用於量化地表示(業餘)球員距“訓練有素”的差距。比如說一個球員的handicap 是20,就是說他在一個PAR72的場地正常發揮要用72+20=92杆才能打完。打過高爾夫的人都知道,對業餘球手來說,這已經是不錯的水平了。獲取 “官方的”(或非官方的)handicap數並不是很麻煩,每個人都可以到附近的指定球場去試試,好給自己貼個定量標簽(或曰“頭銜”)。可以說這是高爾 夫和其它球類運動不同處之一—量化球員水平。比如籃球,你也許會說“張三是二級運動員”,或,“大學校隊主力”,雲雲,來形容他的水平。但對於高爾夫,你 就可以說,“李四是個low handicap golfer”,或“李四的handicap低於10”,那別人就會刮目相看。這裏應該再補充一句:盡管球場的設計原則相同,PAR相同或相近,但實際上 不同球場的難度還是會相差很大的。你在A場地打了90杆,你在B場地可能110杆還沒打完,並不奇怪。如果你想知道初學者的handicap一般都是多 少?說“不計其數”比較靠譜。“Handicap”不用於職業球手,他們的杆數通常都低於PAR,而且他們的賽場也較老百姓的球場更具挑戰性。你看一場比 賽結束名列前茅的球員們的成績常是負數,那就是低於PAR多少杆。順便在此提一句,有個笑話說:高爾夫是最便於吹牛的運動。因為沒人去核實你的 handicap,盡可信口開河。當然,一上場就“原形畢露”了。

高爾夫屬單兵作戰,這在球類運動裏很少見。雖然不與對手正麵交鋒,更沒有身體接觸,但高爾夫仍有很強的對抗性。因此除了力量、柔韌、協調性、準確性 之外,心理素質也極為重要。正式比賽運動員要步行,每天打18個洞,連打4天。雖然有球僮(Caddie)給你背杆,也還是很累。所以體力要求也很高。然 而與其他運動相比,高爾夫又是運動壽命很長的項目。比如在2009年的頂級的British Open大賽上,60歲的老將Tom Watson就擊敗了一大串世界級年輕球手,險些奪冠。

美國職業高協(PGA)為高齡球員設有老年(Senior,也有為了好聽譯成“常青”、“資深”等)職業高爾夫錦標賽,50歲為資格門檻。許多職業 球員50以後就到那裏打球掙錢去了。說到掙錢,高爾夫比賽的獎金也與眾不同。每場職業大賽都有一個讚助方施舍的獎金“大錢包”,由所有出線球員按比賽名次 “分贓”,冠軍拿18%,第2名10.8%,第3名6.8%,第4名4.8%……依次類推,第70名是0.2%(一般出線球員是70人!)。所以說“賞” 麵很寬,且金額遞減很慢,非它類球賽可比。比如明天(2018.6.14)開始的US Open大賽,大錢包裏裝有1千2百萬美元。第1名將得到216萬,第2名129.6萬,第3名81.6萬……最後的第70名還能拿到2萬4。 Senior職業比賽獎金也很可觀。我有一個親戚對門的鄰居40歲時辭去工作在家苦練高爾夫,計劃10年之後成為Senior職業球員。真敢下賭注。重賞 之下,必有勇夫呀。不過美國職業高協成員有將近3萬,不是每個人都能發財的。

高爾夫在美國是大眾運動,據統計打高爾夫的人數有近3千萬。美國地大人稀,資源豐富,有1萬5千高爾夫球場,占全世界的45%。大部分球場打一場球 的費用隻相當於兩三美元一個洞,很便宜,誰都打得起。“打不起”是時間花不起。打18個洞4小時不一定夠,打9個洞也起碼要兩小時。高爾夫在中國一直被貼 著“資產階級”的標簽,為“無產階級”所不容。直到80年代中,第一個球場才修建起來,之後發展很快。但中國人多地少,尤其水資源匱乏,高爾夫的發展受到 限製,至今仍被稱為是貴族運動,隻有高官巨賈消費得起。這種狀況恐怕短期內難有改善。

和所有體育運動一樣,人們內心的關注好奇其實並不在國籍,而在人種。為什麽泳池裏盡是“浪裏白條”,而跑道上多是“黑旋風”?對於高爾夫,人們也想 知道究竟什麽人種有優勢?高爾夫曾是(至今也許仍是)白人優越感比較盛行的領域。盡管有混血兒Tiger Woods一枝奇葩(Woods有黑人、泰、華人、印地安、白人等血統),男子職業高球基本上還是被歐美白人球手所壟斷。而女子卻截然不同,亞裔球手技高 一籌,常常囊括大賽名次,尤其韓國選手。當前世界排名第一的韓國選手樸仁姬(Inbee Park)回答記者采訪時曾說,在我們韓國,(對)高爾夫(的熱愛)深入骨髓(大意)。當然這是一種渲染,不過韓國女子確實表現不凡。以中國巨大的人口基 數,和極大改觀的物質條件,我相信中國男女選手打入世界級球員行列應不是十分久遠的事。

草於2018.6.13,待續。

 

作者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