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zt 雜論南開大學創始人張伯苓

(2013-06-10 02:42:50) 下一個

雜論南開大學創始人張伯苓

 

 

來源: 2011-10-11 11:21:00 [] [博客] [舊帖] [轉至博客]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424次
 


1。張伯苓和南開校訓. 1919年南開大學成立後,張伯苓和嚴修(範孫)先生為南開大學製定了南開校訓:允公允能,日新月異 。前四個字最難理解,後四個字一目了然。現在對前四個字比較流行的解釋:“允公”即受教育者要愛祖國,愛人民、愛事業、大公無私、─心為公。“允能”即受教育者要培養能力、學以致用。這沒有什麽不對,但是筆者對張伯苓當初的“允公”的解釋有異議。這裏的“公”是公正和公義,不是一般世人理解的“大公無私、─心為公”。一個簡單的道理就是人不可能做到大公無私、─心為公,人可以做到在利己的時候兼顧他人,即愛人如己,但是一個人完全做不到愛別人勝過自己。張伯苓是一位偉大的基督徒教育家,做事務實,充滿智慧。這樣的人不會把一條他都做不到的信條,掛在南開大門上的。 為什麽這麽說? 這要看看他的人生經曆和信仰。張伯苓出生在一個秀才家庭也就是現在的高級知識分子家庭,學的是舊式教育。1892年入天津北洋水師學堂,學習駕駛技術,老師之一是嚴複。嚴複這個人的思想值得學者們好好研究,他親眼目睹經過兩次鴉片戰爭後,中國暴露出來的問題。1877年當他被清朝派到英國學習技術時,到了英國卻被西方的自由民主製度震撼,天天跑到圖書館看人文知識的書籍。回國後,想用科學救國。回國後,中國經過“自強運動”,軍事上取得一定成績,號稱世界排行第七。就在1895年,在軍事上號稱世界排行第十一的日本開始挑戰中國。兩次鴉片戰爭中國沒有打勝洋人,目前中國也有德國戰艦了,更有出國留洋,掌握技術的回國留學生了,難道還打不過日本嗎? 結果很殘,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技術救國論遭到無情的打擊,嚴複的思想發生根本性的轉變,開始極力反帝製,嚴複、夏曾佑等在天津創辦《國聞報》,鼓吹變法。1896年張伯苓應該畢業,但是由於中日甲午戰爭,沒有戰艦可以實習,所以到了1897年張伯苓才從北洋水師學堂畢業服務於海軍,地點在山東的威海威,不久威海威又被迫租給英國。1898年七月張伯苓很生氣地離開海軍,回到天津,和他的老師嚴複一樣,他完全改變了以往隻靠科學救國的想法,改走教育救國的道路。當時的天津有許多外國傳教士辦新學,青年基督教協會YMCA也落戶天津,教練都是傳教士。張伯苓身材高大,喜歡體育,所以常常去YMCA打球,天長日久與外國傳教士很熟悉。慢慢地福音進入他的心裏。後來他和嚴修一起辦學,經曆了許多困難,思想變的非常悲觀。外國人辦學,都有強大的後盾,張伯苓不是富商,可想而知處境極其困難。但是YMCA的傳教士積極樂觀,勤奮工作的態度極大感染了他。1908年在外國傳教士的資助下,他去了美國和歐洲,親眼目睹了哪裏的社會,和人文景觀,回國後經過深思熟慮的考慮於1909年在美國公理會天津倉門口教會有山嘉立牧師(小山嘉立)主持,受洗歸於耶穌基督門下,從此今後一生讓耶酥基督做生命的主宰。1910年他參與建立了中國第一個不屬任何教派的獨立教會,即靠中國人自養的教會,這為洋傳教士卸下了一個大包袱,受到他們普遍的推崇。1910年10月19日正式獻堂,南開學校校長張伯苓任教堂董事會的會正。美國公理會就此賣掉倉門口教堂徹底搬到天津西沽龍王廟。這時張伯苓的思想基本上形成了用基督教為基石(公),以現代科學教育(能)為手段的理念。即1919年南開大學成立後,“允公允能”真正的含義。

2。張伯苓愛共產黨嗎?不愛,但是也不反對。孔子《論語衛靈公》:“道不同,不相為謀。” 大意是走著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謀劃。比喻意見或誌趣不同的人就無法共事。張伯苓想以基督教為基石,以現代科學教育為手段的理念是一種循序漸進,緩慢進行的一種草根變革理念。共產主義是唯物主義,中國共產黨為了改變落後的舊中國想快點砸爛那個舊社會,建立一個嶄新的中國。都愛那片神奇的國土,但是采取的方式不同。信仰不同,走的路也不同。1913年周恩來進了南開學校,每當星期日張伯苓從教會回來,都開放家庭,給學生傳福音,周恩來也常來聽聽。雖然後來周恩來加入共產黨,但是這並不影響老師和學生的這個關係。從美國保存的傳教資料,和張伯苓本人的一生來看,他的信仰純真,有著神的大智慧。但是畢竟共產黨是唯物主義,同他的信仰背道而馳。時光到了30年代,特別是日本進中國後,把南開大學炸了個稀巴爛,張伯苓眼看一生的心血付諸東流,蔣總統送來了安慰,要撥款從建。那時蔣介石已是基督徒了,雖然那時他名義上是基督徒,內心還沒有真正地謙卑在神的麵前,但是已經天天和太太上床讀聖經了(朝鮮戰爭後才真正從心理接受耶酥,見<<宋美齡傳>>)。1937年後張伯苓加入國民黨,解放前夕出任考試院院長。1948年冬天天津解放後,張伯苓留在天津沒有隨蔣介石去台灣,1950年他向自己的學生致電祝賀新中國,1950年南開校慶將他拒之門外,1951年2月23日在天津病逝,終年75歲,虛歲76。

Chang Po-ling
Baptised in the West Gate Chuch
3。 為什麽北大,清華和南開組成西南聯合大學?而不是南開,北洋外加北大或清華?抗日戰爭爆發後,內地大學受到幹擾,大家紛紛考慮搬家。當時清華大學的校長是梅貽琦,梅貽琦和張伯苓都是天津人,梅貽琦1904年進入張伯苓所建的南開學校學習,是張伯苓的同鄉和學生。梅貽琦靠庚子退款去美國留學,在美國接受洗禮,成為一名虔誠的基督徒。1916年學成歸國,後來清華大學內鬥不止,一直到他坐上校長的那把交椅,才慢慢平靜下來。同是天津人,有同樣的信仰,加上師生關係,促成了南開和清華的聯合。當時的北大校長是蔣夢麟,蔣夢麟1908年靠庚子退款去美國留學,1917年從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哲學及教育學博士學位後回國。而這一年張伯苓為了成立南開大學,也進了哥倫比亞大學學習教育學,1919年回到天津後立刻成了南開大學。從關係上看蔣夢麟和張伯苓是哥大的校友。蔣夢麟在哥大師從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大師杜威,思想比較前沿。雖然沒有聲稱自己是基督徒,但是小時在教會學校讀過書,長大在美國9年的留學所見所聞,應該印象極深。請看他自己的回憶錄<<西潮>>中的一段描寫:“離美前夕,心情相當複雜,那晚睡在哥倫比亞大學的赫特萊樓,思潮起伏,一夜不曾闔眼。時間慢慢消逝,終於東方發白。初夏的曙光從窗外爬藤的夾縫漏進房裏。清晨的空氣顯得特別溫柔,薔薇花瓣上滿積著晶瑩的露珠。附近圖書館前石階上的聖母銅像,似乎懷著沉重的心情在向我微笑道別,祝她撫育的義子一帆風順”。蔣對美國的感恩之心,益於言表。應該說南開加上清華,然後拉上北大順理成章。

4。張伯苓愛國嗎? 100%愛國,毫無疑問。但是這種愛已經遠遠超越了那種狹隘的民族主義。看到有關文章,和電視劇<< 張伯苓>>關於張不接受外國的資助,表現出的大義凜然,作為一種狹隘的愛國主義教育宣傳,手法粗劣,也不尊重曆史。當學校需要錢來培養未來的國家有用之才時,錢本身並沒有階級性。隻要這錢是合法的所得,不管這錢的主人是誰的,隻要用在光明正大的事業上,就是好事情。事實上,張伯苓不僅要了反動派國民黨的錢,要了中英庚子退款,也要了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的錢,正是有了這些資助才得以讓大學運營下去,培養了那麽多人才。那時的留美學人,想回到老蔣的政府撈個官,搞個妻妾成群,成就一般世人的好生活,易如反掌。正是張伯苓對那片土地的執愛才讓他放棄一切虛榮,麵子,不愧地站在世人麵前,點頭哈腰,伸手要錢。要錢容易嗎? 如果你認為容易,你可以拿個盤子,到你的鄰居家走一趟,看看會發生什麽,你能拿來多少資助,你的心情如何?
 

  • References:
  • 1. Commission on World Mission and Evangelism April 1919
  • 2. Board of Aid for Colleges in NY 1911
  • 3. Christian China, Vol5, 1918
  • 4.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Republican China, Volume 1 By Howard L. Boorman
  • 5. Life and Light for Women, Vol 42, 1912
  • 6. American Board of Commissioners for Foreign Missions Vol 115, 1919
  • 7. Missionary Ammunition for the exclusive use of pastors, Vol 2
  • 8. 《西潮》,蔣夢麟
  • 9. <<南開輝煌>>,
  • 10.電視劇<<張伯苓>>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Jnr 回複 悄悄話 Thanks for the clarification for Nankai founder mr zhang, very proud being a Nankai grad...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