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清代宮廷畫家郎世寧

(2009-09-09 03:25:16) 下一個

 ZT
 
 
 

 

 文章作者:佚名

    郎世寧原係來華傳教的耶穌會教士,但他在清廷官封三品,一直忙於為皇帝作竟沒有機會傳教。他擅於采納中國繪畫技巧而又保持西方藝術的基本特點。今日全球各大博物館都有他的作品陳列。

    1688年郎世寧生於意大利米蘭市,19歲入熱那亞耶穌會。不久即運用他的藝術才華為該市修道院內小教堂繪了兩幅宗教畫。那時歐洲知識分子對中國文化極為向往,年甫弱冠的郎世寧就請求該會派他前往中國。

    郎世寧教士1715年七月抵中國,11月獲康熙皇帝召見。當時康熙61歲,酷愛藝術與科學,雖然不讚成郎世寧所信仰的宗教,卻把他當作一位藝術家看待 undefined undefined,甚為禮遇。康熙對他說:“西方的教義違反中國正統思想,隻因為傳教士懂得數學基本原理,國家才予以聘用。”他又表示詫異道:“你怎能老是關懷你尚未進入的未來世界而漠視現實的世界?其實萬物是各得其時的。”旋即派郎世寧為宮廷畫師,不給他傳教的機會。

    宮廷畫師每日清晨從北京東華門附近的寓所步行進宮,七時向宮門禁衛報到。

   在一所座落於庭院與禦花園之間的畫室內作畫,直到下午五時為止。這間屋子夏天炎熱,冬天嚴寒,畫師必須把一缸缸顏料放在小炭爐上烘著以免凝結。除繪畫外他們還得修習漢文與滿文。

   康熙不喜歡油畫,因為年代久了就會變得黑乎乎的,模糊不清。於是郎世寧與其他歐籍畫師學習使用膠質顏料在絹上作畫的艱難技巧。一筆下去就不能再加第二筆,也不容修改潤飾。筆觸偶有躊躇,或下筆太重 undefined undefined,那幅畫就毀了。

    宮廷畫家都依照宋人郭熙定的原則作畫:“山水畫中,畫山盈丈,樹木盈尺,馬盈寸,人物盈十分之一寸。”平行線條就是不折不扣地平行下去。在郎世寧看來,中國繪畫的遠近配合觀念徹底錯誤。他向康熙建議設立一所繪畫學校,不獲采納。後來他出版了一本《視學》。

    不過,在許多中國人看來,用幾何學的透視原理來處理空間問題,是虛偽的,非藝術化的。中國畫中對物的視點不止一個而是幾個,視線的角度不是固定的,所以畫家在同一幅畫中能對山水或庭園表現不同的視點與角度。郎世寧的作畫題材由皇帝指定。人像必須畫平板板的正麵,不能畫陰影,人們以為像上的陰影“好似臉上的斑點瑕疵”。

    1722年康熙駕崩,雍正繼位,傳教士皆逢厄運,唯有在宮廷服務的教士受到特殊禮遇。

    雍正在位13年,由乾隆繼承大統。乾隆登基時年24歲,每日必去畫室看郎世寧作畫。這時郎世寧已47歲,諳習內廷事務,於是教會高級人士令他向皇帝呈遞奏折,此舉很危險。某日乾隆照常來看他作畫,郎世寧匍匐跪下,說了幾句有關“我們的神聖教律”遭受譴責之類的話後,就從懷中掏出一卷用黃綢包裹的耶穌會奏折呈上。當時內廷太監看見郎世寧的大膽舉動,都嚇得心驚膽戰,乾隆卻溫和地說:“朕並沒譴責你們的宗教,朕隻是禁止臣民皈依罷了。”從此以後,郎世寧每晨入宮必受搜查,以保證他的確沒有懷帶什麽奏折。

    郎世寧還不死心,又試了一次。1746年有5名本篤會傳教士判處死刑。一日乾隆命郎世寧呈一幅新畫的畫稿時,他又跪下說:“求陛下對我們憂傷戚戚的宗教開恩。”乾隆麵有慍色,不置答複,皇帝的決定是不能更改的。

    不過郎世寧在宮中也有輕鬆的時刻。某日乾隆見妃嬪環繞左右時郎世寧頗感局促不安,就問他:“卿看她們之中誰最美?”郎世寧答道:“天子的妃嬪個個都美。”乾隆又追問:“昨天那幾個妃嬪中,卿最欣賞誰?”微臣沒看她們,當時正在數宮殿上的瓷瓦。“瓷瓦有多少塊?”郎世寧回答:“30塊。”皇上命太監去數,果然不錯。

    此後郎氏就沒再受作弄。不過他還是奉命描繪一幅帝後及11名妃嬪在一起的圖像,畫題是:“心寫治平”。這是郎世寧所繪二百幅人物中最著名的一幅。乾隆僅在該畫完竣、七十萬壽及讓位時看過此畫三次。隨即將畫密封於盒內,旨諭有誰竊視此畫,必淩遲處死。

    郎世寧身為宮廷畫師,將乾隆一生中的大事都一一入畫——戰爭的場麵,壯觀的狩獵,喜慶宴會等。他最好的作品之一為“哈薩克貢馬圖”與“瑪,整個絹卷軸中筆觸揮灑自如,景色生動逼真。

    乾隆要修建圓明圓為夏宮,郎世寧又秉旨設計圖則。乾隆命郎世寧起草建築圖樣進說:“就采用歐夷的樣式吧。”從那幅帶有巍峨壯麗巴洛克風格的藍圖中,可以見到建築上的主要旨趣,大理石圓柱以及意大利式豪華富麗的螺旋形柱頭裝飾。

    不過,屋頂上金碧輝煌的琉璃瓦和用獸形裝飾的飛簷,卻是中國傳統式樣。這項工程於1747年至1759年間進行。

    郎世寧於1766年去世,年78歲,喪禮備極哀榮,葬於城外數公裏禦賜的一塊土地上,乾隆還親撰墓誌銘,以示對這位高年教士永遠懷念。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