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談鼓掌

(2009-08-02 17:04:25) 下一個
 ZT

                ·白 焰·

  鼓掌就是兩手相拍表示歡迎、讚許、感謝。常用的幾本漢語詞典都有如此定義,卻沒有出處。鼓掌一詞的來曆還真說不清。我在網上找了半天鼓掌的詞源考證,隻找到和鼓掌有關的下麵三個示例。一是先秦法家韓非的《韓非子·功名》:“人主之患在莫之應,故曰:一手獨拍,雖疾無聲。”這個示例說明公元前230年左右已經有了鼓掌。二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滸全傳》第四十九回:“解寶是個好漢,有心要救他,史是單絲不線,孤掌難鳴,隻報得他一個信。”由此看出,兩手相拍被用來比喻合作。三是明代末年淩蒙初的《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五:“又見惡姑奸夫俱死,又無不拍手稱快。”這表明拍手指正義得到伸張後的人心大快。漢語詞匯多重形意。鼓掌和拍手是同義詞,但不是同一個詞。拍手的出現並不等於鼓掌的出處。鼓掌如何而來仍是個迷。

  鼓掌在西方的詞源考證比較明確,至少有出處。鼓掌的英文是Applause,來源於拉丁文Applaudere。公元前200年的古羅馬劇作家Plautus在他的劇本結尾處總愛寫上Plaudite,告訴觀眾別忘了拍手,或者擊打物體發出聲音,以表示感謝。戲劇是鼓掌在西方的最早來源。西方人喜歡看戲劇聽音樂,鼓掌漸漸變成劇場裏的一個禮儀。這個禮儀如今是普遍施予的禮貌。演員上場,場下的掌聲是歡迎、鼓勵。演員退場,場下的掌聲是祝賀、感謝。台上台下是通過掌聲達到感情上的溝通。有時,觀眾會隨著台上音樂的節拍鼓掌,忽強忽弱,氣氛和諧。最能引起觀眾鼓掌的是老約翰·施特勞斯於1848年寫成的《拉德茨基進行曲》。維也納交響樂團在每年的新年都要演奏這首進行曲。

  然而,音樂是一個複雜的東西,不少人(本人在內)聽不懂,更不知道在何時何處鼓掌。這時,職業“鼓掌人”應運而生。他們坐在前排,率先拍手,以此誘導後排的觀眾仿效。在19世紀中旬的意大利,一個職業“鼓掌人”每拍掌一輪,能掙到10個裏拉;再喊一聲“Bravo!”就能掙到15個。難怪英語裏有“雇傭來的手”(The Hired Hand)。劇院老板覺得這錢花得不冤。有了掌聲,演員就有了信心;有了信心,演員就能發揮。如此一來,觀眾享受到藝術,老板得到利潤。今天的個別中國青年歌手可沒有那麽迂回,他們直接索要鼓掌。也許是歌曲過於晦澀,也許是嗓子過於嬌柔,他們的演出有時會使觀眾悶聲不響、呆若木雞。對此,他們會說:“怎麽我聽不見掌聲?別那麽吝嗇好嗎!”於是,稀落的鼓掌成了心理安慰。

  中國古代有戲劇和音樂,但不知是否有人真正因為吝嗇而不鼓掌。在極其有限的所知裏,我猜測不鼓掌的可能性更大。中國那時的樂舞不亞於也不同於羅馬、希臘的戲劇。其不同之一是樂舞不用於商業活動,之二是樂舞隻用於貴族。從《周禮》的記載看,樂舞和“禮”一起被看作是道德教化的工具。《禮記·樂記》有“樂者,通倫理者也。”在那時的日常生活中,樂舞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貴族常常在樂舞的伴奏下進行日常生活和各種禮儀活動。生活在音樂中的人們對音樂太習以為常,以致注意不到音樂的存在,更談不上停下手中的事來時不時地鼓掌。中國古代的宮廳裏有專管樂舞的樂官,他們時常為國王安排一些節目。然而看演出時,國王隻是危襟正座(或斜躺著)、神態儼然(或齷齪)。盡管鼓掌是抬手之勞,國王不肯屈尊為幾個戲子拍手。

  唐朝梨園和宋朝雜劇的場麵不得而知,更不敢妄加評論。說到近代的京劇,梁實秋在《聽戲》中對北平的戲園有所描述。其說到,戲園本稱茶園,原是喝茶聊天的地方。亂烘烘的高談闊論不說,觀眾還邊說邊吃瓜子、糖葫蘆、豌豆黃、水果……應有盡有。觀眾根本不在乎看戲,也騰不出手鼓掌。倒是一些真正的戲迷背靠著柱子,閉著眼睛細聽。遇到一聲韻味十足的唱,他們會大吼一聲“好”,若發現出錯,便來一聲倒好。情動於中發於外。對於中國人來說,喝彩比鼓掌更淋漓酣暢。日本歌舞伎的觀眾不僅可以叫好,而且可以呼喊演員名字。想必日本人的叫好是學自中國。

  說來也巧,在布什總統到國會通報國情那天晚上(2007年1月23日),我在NPR廣播裏聽到鼓掌來源的另一種解釋。按心理學,鼓掌是遠距離的拍肩膀,拍肩膀是友好的象征。一支手代表拍掌,另一支手代表肩膀,鼓掌通過聲音傳達友誼。那天晚上,布什雄赳赳地步入眾議院大廳,和議員們拍肩握手,後麵站立的議員們則熱烈鼓掌。他的講話也多次長時間地被掌聲打斷。有意思的是,布什的對立黨民主黨議員有時坐著不動。他們不但不報以掌聲,而且麵露不悅。這真是無聲勝有聲,不鼓掌比鼓掌說明的東西更多。美國的和諧社會就是建立在這些不和諧的舉動上。相比之下,中國地方人大在表決時常常采取“鼓掌通過”的方式。這種表決方式使不同意見被掌聲所淹沒,使有些代表的民主權利被多數派所剝奪。中國各人代大會有如此之多和諧、又總在圓滿之中閉幕,為什麽卻始終創造不出和諧社會?用“鼓掌”敷衍、愚弄人民幾時能休?

  在沒有民意問卷調查之前,政治活動的鼓掌次數、時間及音量都是衡量政治人物威信的指標。為了贏得掌聲,政治家和競選人都激情演講,為他們寫稿的人都潛詞造句。贏得掌聲的關鍵乃是能夠誘發鼓掌的“亮點”,或叫“鼓掌圈套”(Claptrap)。不管西方民主有何不盡人意之處,政治家和競選人的演講才能(布什除外)和傾心付出至少讓人覺得他們的職位是他們掙來的。在沒有選舉的國家裏,當政人不發一言,掌聲照樣雷動。自1990年擔任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到目前為止,金正日隻透過廣播公開說過一句話。那還是1992年,那唯一的一句話是:“光榮屬於英勇的人民軍隊。”朝鮮人民給予金正日掌聲是因為見到其麵的激動,而不是聽到其聲的榮幸。非民主國家的領導人隻能見麵,不能聞聲。這是因為他們沒有必要親自闡述國家政策。另外,在沒有對立麵和媒體挑戰的情況下,他們的語言能力、幽默感和氣量相對低下,因而也就拿不到台麵,也就贏不到掌聲。1945年,日本天皇在廣播裏宣布投降,大多數日本人不相信那是真的,因為他們從來沒聽見過天皇的聲音。

  鼓掌或多或少含有平等和尊嚴的因素,即拍手的人必須抬頭目視對方,而不是低眉垂首。在封建的中國,老百姓對皇帝除了鞠躬,就是下跪、磕頭,哪裏敢抬頭目視,哪裏敢拍手鼓掌。今非昔比,時過境遷。老百姓今天可以鼓掌,但上麵對他們鼓掌的要求又太高。如果掌聲不是雷鳴般和經久不息,政府的功績就顯示不出。一些省市代表大會有“鼓掌工作者”,他們按講稿上的指示誘導聽眾鼓掌。領導人也按講稿上的“鼓掌”行事,即見到“鼓掌”兩字就嘴巴暫停,留出鼓掌間隙。如此也罷,不必求疵。中國領導人的另一個特點是自我鼓掌。當他們被鼓掌時,他們也隨之鼓掌。鼓掌曆來是為他的,不是為己的。也許我是小人之心,領導人的自我鼓掌應該解釋為對大家鼓掌的回報答謝。這無疑是好事,至少領導人和人民是響成一片,如果還尚未打成一片的話。聯合國2005年作了一個安理會會議上不許鼓掌的決定,理由是鼓掌耽誤議事。

  據說古羅馬人很講究鼓掌的手形和方式。手形可以是拱形,也可是扁形。交換兩種形狀可以變幻聲音和音量。標準的鼓掌方式應該是全身放鬆,排除雜念,兩手掌心相對,擊掌動作不宜太快或太慢。用到現在的政治上,拍節緩慢、間隔拖長的掌聲是抗議。鼓掌人用這種文明的起哄催人下台。英國首相布萊爾在下議院回答質問時,曾被“慢掌”侮辱過。其它的鼓掌方式包括漸進鼓掌,旨在影響周圍的人參加進去。它先慢後快,先少後多,勢如星火燎原,最終達到高潮。站立鼓掌又是一種。起立並站立鼓掌是最高禮節,表示最崇高的敬意。恐怕最難能可貴的鼓掌是鼓獨掌。鼓獨掌不是孤掌難鳴,它指在眾人迫於壓力而鴉雀無聲時,一個人敢於起立鼓掌,對持不同意見的少數派表示支持。最後一種是用食指快速敲擊手掌,表示諷刺和嘲弄。

  鼓掌有時是正義得到伸張後的結果,但鼓掌有時也踐踏正義和人格尊嚴。2006年,溫州市第七中學的一名班主任因羞辱一女學生導致其自殺,被學生父母狀告法庭。出庭時,溫七中組織策劃眾老師在法庭上集體為被告人和其律師鼓掌喝彩,引起法庭騷動。聽說,這些老師的掌聲整齊熱烈而持久,如尖刀般剜刻著每個善良人的心。當鼓掌不再是或不能是對正義得到伸張的“拍手稱快”時,我到希望鼓掌成為擦拳磨掌的“拍案而起”。同時,中國有無數的會議,無數無奈的鼓掌。發自內心的鼓掌是因為情不自禁,“形乎外而戕乎內”是鼓掌者的苦難。什麽時候中國人敢用有力的“慢掌”挑戰官僚,挑戰體製。

  一些幼兒教育心理家把鼓掌解釋為幼兒的自發行為。當幼兒的哭叫無濟於事時,他們試圖拍手以引起注意。當高興時,他們也拍手示人,因為他們笑不出聲。可見,鼓掌是天生的,不是授意的。中國醫學專家對手腦關係進行了研究,說鼓掌不但能健腦益智、增強記憶力、消除疲勞、提高思維能力,還可以治療末梢神經炎、手指麻木痙攣、高血壓、便秘。在個別宗教裏,鼓掌可沒有任何醫學或治療效用。相反,鼓掌被視為猥褻神靈的手勢,因而受到禁止。在個別極端脆弱的國家裏(如當年薩達姆的伊拉克),鼓掌(還有握手)作為一種手勢是對國家領導人身安全的一個威脅。盡管搜身百遍,誰知道鼓掌人在拍手時會從袖子裏拿出什麽樣的凶器。

  古埃及人曾用河馬的牙齒做成一對人的手臂,用來互相敲打發出鼓掌聲音。為什麽用河馬牙齒?因為它的敲打聲音很象人拍手。以後,一種兩塊木版合成的敲打樂器因運而生,用來模仿拍手、馬蹄等聲音並製造節奏。我有時看到美國人開會時站在人群後麵,如果一支手拿著咖啡不方便,另一支手拍打大腿鼓掌。這也未嚐不可,隻要聽起來象鼓掌。借用東西拍打是因為其音量比人的掌聲大。在體育比賽場上,鼓掌被球迷和拉拉隊的聲嘶力竭和鼓號齊鳴取代。鼓掌顯得太正規,太文氣、太微弱。體育是競技,夾雜著粗野。在激烈的較量中,球迷居然有時倒戈。我在國內曾看到球迷和拉拉隊竟然為自己的球隊鼓倒掌、喝倒彩。除非運動員不拚命,這些倒行逆施的觀眾不配“球迷”這個稱號,充其量隻是“賽迷。”球迷指死心塌地。鼓倒掌是叛變行為。

  記得早年在國內看轉播的體育比賽,我對外國運動員們互相拍擊手掌感到新鮮。我那時覺得這種互相祝賀不謙虛,中國人肯定不會學他們。如今中國運動員互相拍掌已經是司空見慣。作為一個詞匯和一種形態,鼓掌已經繁衍甚久。它滲透於虛實合一的東西文化,其內涵外延仍在變化。2003年,中國滾石群星演唱的《為自己鼓掌》表達了對中國足球的期望。它也給予我們一個提示,這就是為自己的生命喝彩,為自己的生活鼓掌。也許,這才是鼓掌的真正意義。

□ 寄自美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