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元代趙孟頫\繪畫中的人文精神 豐富繪畫內涵

(2009-06-14 03:45:50) 下一個

 ZT
 
 
 

 

來源:美術報  文章作者:佚名

    我國古代的文人,憂國憂民,悲天憫人,往往以詩文宣泄自己的才情,表達內心的追求,而至宋代蘇東坡起,文人介入了以往被忽視的繪畫領域,從而產生了中國文化史上獨具一格的“文人畫”。並在宋末元初的鼎革變化中得以迅速地發展。趙孟頫就是被後人稱作“敞開文人畫大門”的關鍵人物。他在繪畫中溶入詩文,寄托了人文精神,既加深了中國繪畫的文化內涵,又拓寬了文人表達思想精神的領域,對爾後中國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影響。

    趙氏在其繪畫中傳達的人文精神主要有兩方麵,即憂國憂民的入世思想,和人格獨立的出世思想。這種矛盾麵統一的心態,一直伴隨著他,成為其創作的不盡動力。先從其所繪的人騎圖、竹石圖來闡述趙氏的這種人文精神。

    趙孟頫的人騎圖不僅是他繪畫的主要題材,如傳世的《浴馬圖》、《秋郊飲馬園》、《奚官調馬圖》等,也不僅是以高超的技能給人以形象美感,更重要的是,他往往在這些繪畫作品中寄托著自己的思想情緒。趙氏筆下的馬,雄姿英發、皆有千裏駿馬之相,而實則是擬人的,是他人才自許的象征,流露了他憂國憂民行義達道思想,與懷才不遇之感。

    趙氏年輕時發憤苦學,《元史》稱其“該洽之學,經濟之才”,他亦自視甚高,曾曰“世俗方向同兮,餘獨異乎今人”。他出仕元廷,就有效忠皇帝,治國平天下的欲望,而這種欲望,歸結到底就是中國士人的憂國憂民之心。然而趙氏因身世問題,始終未能得到元廷的重用,隻是徒有虛名閑職,無法施展政治抱負,整日在發頌詞、寫經文中消磨時光。對此他十分苦惱,既難以擺脫元廷的羈絆,又壯誌難酬,宛若和平時代禁苑中的千裏馬,隻能充當“太平盛世”的點綴物。故而其筆下之駿馬,雖然蹄勢瀟灑,毛色亮麗,逸態飛騰,矯健不凡,卻隻能在奚官的調教下活動於禁苑,百無聊賴。他所作的馬圖,用意深沉,並為當時許多與他有同樣境遇的文士所知曉,從而引起強烈的共鳴。如元末楊維禎在觀賞趙孟頫的《五馬圖》後,不禁寫下“將軍鐵甲拋何處,獨趁奚官緩步行”的詩句(見《鐵崖先生詩集·題鬆雪翁五馬圖二首》),以表達對趙氏不能實現政治抱負的同情。

    趙氏的另一類畫題竹石圖,則以高節獨立為喻意。他在仕元之後,不被重用而十分尷尬,有“在山為遠誌,出山作小草”的悲歎。但他聊可自慰的是,在元廷中並沒有與貪官汙吏同流合汙,而是保持著廉潔與正直。因此他要努力表白自己的清高,自省獨立的人格,彌補仕元後帶來的遺憾。他取“不改柯、不易節、虛心踏實”的竹子,及獨立堅強的形狀美麗的太湖石,來作為自己精神的象征。

    趙孟頫曾寫《題所畫梅竹贈石民瞻》詩,借竹自喻,稱自己是一枝被折往北方的竹子,雖離開江南,但仍保持清高與貞潔,詩中雲:“江南翠竹動成林,誰折寒枝寄賞音?說與雙清堂上客,肅然應見此君心。”(見《趙孟頫集》卷五)。他問心無愧,保持高節,又身不由己,內心較為苦惱,所以常寫折枝竹,向親友吐露自己的情感。無怪乎友人虞集等要稱他“吳興之竹乃非竹”了(見《道園學古錄》卷二《子昂墨竹》)。

    趙孟頫的其他畫作,如《蘇東坡像》、《雙鬆平遠圖》、《鵲華秋色圖》、《水村圖》等,也都有深意,或寄趣山林,或追慕自由,或熱愛家鄉,或緬懷先朝,有著揭示士大夫文人仕隱兩兼之微妙與艱辛的內涵,傳達了中國古代文人在現實與理想間奮鬥的情感。

    綜上所述,趙孟頫的繪畫不僅在視覺上讓人產生美感,重要的是揭示了七大類文人的寄興寫意精神,以畫為文,他的創作,豐富了中國繪畫的文化內涵,揭示了當時民族矛盾下的人文精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