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獨創金碧山水 何海霞:為張大千代筆的大師

(2009-05-20 03:41:36) 下一個

 ZT
 
 
 

 

來源:廣州日報  文章作者:趙琳琳  

    山水畫大師何海霞百年誕辰畫展於中國美術館舉行

    145件作品勾勒其70年創作經曆


何海霞先生作品

    由文化部、中國文聯等主辦的“看山還看祖國山——紀念中國畫藝術大師何海霞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畫展”日前在中國美術館展出。據悉,本次畫展係統地展示了何海霞從上世紀20年代到90年代的145件中國畫及寫生作品,比較完整地展出了何海霞的藝術特色和創作經曆。


何海霞先生作品


何海霞先生作品

    獨創金碧山水

    體現廟堂文化

    何海霞生於1908年,他自幼學習書畫,10歲就進入琉璃廠做藝徒。16歲,何海霞作為“神童”和“可造者”入選中國畫學研究會,成為當時畫壇領袖周肇祥、金城的徒弟。1935年,他進入“大風堂”拜張大千為師,可謂師法傳統,師法大師,打下了紮實的繪畫根基,成為上世紀30到40年代,京城的名畫家之一。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何海霞便已和石魯、趙望雲被並稱為長安三傑,開創了近現代繪畫史上最有影響力和最具有地域特色的“長安畫派”,他們一邊關注生活,一邊專注於藝術創作,使其藝術思想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上世紀80年代後,何海霞集傳統中國山水畫之大成,融南韻北骨於腕底。吸收西方的創作方法,創造了大青綠山水和金碧山水,燦爛輝煌又不失中國藝術精神。

    此外,何海霞的作品題材廣泛,“文革”結束後,北京許多大飯店都邀請何海霞前去創作巨幅作品用以收藏或懸掛,何海霞曾給人民大會堂、京西賓館等不少賓館創作了巨幅作品。後來,何海霞進入新成立的中國畫研究院工作。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何海霞創作了金碧山水係列,體現了祖國繁榮昌盛的氣象,他的畫作也被稱為“廟堂文化”的一個體現。

  一幅《餉鳥圖》

    結緣張大千

    清光緒年間,何海霞出生於北京一個滿族家庭,他的父親叫何子元,依靠寫字養家糊口。何海霞幼年時期就隨父親學習書法,後來進入私塾接受啟蒙教育,學習“四書五經”等古文學,後來進入北京太仆寺街第二小學讀書。早年,何海霞就曾跟隨北京畫家韓公典學習國畫,臨習唐、宋、元、明、清等各個朝代的古畫,還同時學習畫作裝裱和鑒賞等技藝。後來入選當時在民國期間最有影響力的藝術機構中國畫研究會。

    1931年,何海霞和當時京城有名的京劇世家葉氏家族聯姻,娶了葉家小姐葉玉珍為妻,夫妻二人時常得到葉家的資助。

    何海霞和張大千的結緣要從一幅畫說起,1931年,何海霞創作了《餉鳥圖》,這幅作品參加了中國畫學研究會第九次成績展覽,並被張大千大為欣賞。後來,何海霞就幹脆拜張大千為師,跟他學畫。這成為了何海霞藝術道路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此後,何海霞和張善子、張大千等人在天津永安飯店舉行了8人聯展,轟動塘沽,《齊白石、張大千、於非廠、何海霞四人聯展》也在吉林長春舉行。1936年,何海霞跟隨老師張大千前往山東益都采風。後在北京中山公園的水榭稷園舉辦了《賑濟西郊赤貧於非廠、張大千畫展》,何海霞有兩幅山水畫展出,此外,他還和同門合作了《太白觀瀑》、《東坡行吟》、《和靖愛海》、《淵明賞菊》等參展,作品均被收藏,所得款項全部捐贈濟貧。

    1937年,何海霞跟隨張大千住在頤和園,這期間,何海霞突破了界畫用尺子畫線的繩規,憑借著紮實的功底直接作畫,使得畫麵更加靈動和灑脫。後來,張大千前往上海,何海霞和張大千於是分別,從此天各一方,有8年未再見麵。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