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小樓昨夜又東風 -- 李煜詞話

(2009-04-26 02:28:59) 下一個
ZT

還記得,那是個陰鬱的下午,午睡醒來,母親坐在床頭,為我念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極輕淺的詞句,濃睡,殘酒,海棠,極錯落的韻律,和諧而宛轉,那長長短短的句子,如起起落落的風,將一樹花的芬芳吹散,口角鼻端,餘香繚繞。那時尚幼,還不能明了詞中含義,隻是單純地喜歡它的玲瓏有致,濃時如山,淡處若雲,聽在耳裏,已經是一種欣喜。
初識宋詞,便以“婉約詞宗”之作為啟蒙,母親此舉也算用心良苦。然而,在之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卻對宋詞提不起精神。那時年紀漸長,正是年少輕狂的時候,一味追求放達開闊,而所讀幾首詞卻恰是花間一流。於是便將天下的詞都小瞧了去,覺此種文體,精致到奢靡的程度,怎及得上李杜的“黃河之水天上來”,“萬裏悲秋長做 ? ?如今回想,直覺汗顏,黃口小兒不知天高地厚,將與唐詩比肩的宋詞視如草芥,真真大不 ? 大約是讀高二時吧,也是一個清冷的秋天午後,窗外下著雨,淅淅瀝瀝的。當時的我,值傷春悲秋的桃李之年,被這天氣感染著,心裏也傷感起來,隨手亂翻了幾本書,偶爾 ? 到這樣一句:“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一刹時,滿眼繁華凋 ? 成殘秋,心頭驀地一緊,仿佛陽光下的望日蓮,無端被急雨淋皺了花心,有種隱約的 ? 原來,詞中也有這樣的清俊的意境,疏朗深邃,宛轉自然,便與李杜相較,也並不稍遜 ? 分。於是,急急地查找作者姓名,書上隻四字:南唐,李煜。世界似乎在突然間安靜下 ? ,隻有雨聲點滴寥落,我低頭細看他的名字,李煜。他,究竟是怎樣一個人?為何在他的詞作中,我品味到了以前從未體會過的情感,一種無奈,一種悵惘,一種淡淡的愁緒。 ? 一刻,我感到心痛,還有微微的寒 ? 那個下雨的午後,李煜以他的詞作,一改我對詞的看法,我發現了一個比唐詩更綺麗細膩,也更纖柔合度的載體,小女孩漸漸長大,始知風月無情,稍悟人間悲歡,似一枝海棠臨春風,未經秋雨的洗漬,便隻能於春花中淺笑。人生或有反樸歸真的境界,但畢竟離得 ? 遠,尚須時間的累積與修煉,而宋詞,無疑更適合成年的我由李煜始,我將一派輕狂盡數拾起,從此不敢小覷了宋詞,誠惶誠恐讀了不少佳作,隨間推移,對這位君主詞人也了解更深。李煜生平自不必多言,而他被宋太祖囚禁後,以亡國之君的身份,將滿腔無奈與愴然,用一種令人驚豔的方式訴諸筆端,開拓了詞之一道的新天地,褪去綺羅香澤,纏綿悱惻,使詞的意境抵達另一番天地,致使後人有評:“詞 ? 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據聞,李煜早期詞作亦頗香豔無聊,保存下來的較少,倒是被宋太祖幽禁後,去國爰遙 ? 舉目有河山之異,其詞作才漸由濃麗轉作清寥,氣象高遠了許多。這樣說來,亡國於李後主,真不知是幸還是不幸。若他和明代崇禎帝一樣,自戧於亡國之際,則後輩便無緣領略他的曠世詞作,實是一大憾事;可是,當他含垢忍辱地以一國之尊被囚於他國時,又委實叫人替他難堪,堂堂帝王家,卻成階下囚,他自己也應是無比惆悵與悲憤的吧! “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典籍裏收藏的李煜詞,起首便是這闕《虞美人》。以春花秋月開篇,端的是華美之極,春花絢美,秋月冷豔,讀來但覺滿目旖旎,炫人雙眼,誰知下一句卻以一問做結,“往事知多少?”何謂往事?當是國未亡,人尚在之時,那 ? 多美好的回憶,而今想來,卻傷感無限。三四句則點明“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當真是淒涼清寂,令人低徊喟歎不已。李煜的成名作中,常有此類懷念故國河山的詞句,這或許也是他招致最後被宋太祖毒殺的原因吧。宋太祖一代豪雄,豈能容階下囚放此異國之聲?況且,斬草不除根,留著終究禍患,倒不如殺了幹淨。其實,對於李煜來說,死也並非壞事,起碼免了被囚禁的無窮折磨。上蒼到底是眷顧著他的,不留他在人間受罪,離了這擾擾塵世,隻留下數十篇詞作,供後人緬懷。南唐時,長調尚未流行,故李煜的詞一般以小令見長,語句也多委婉鐫秀,渾然天成, ? 少雕琢痕跡,不象後來的吳文英之流,詞藻華麗,匠氣濃鬱,太注重詞麵的工整,反倒令人索然。看李煜寫春天,“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似是信手拈來,卻貼切動人,字裏行間,春天的倦怠閑散撲麵而來,初春微寒亦顯見;寫秋天,“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聞之清冷,有若簫聲過耳,遍體寒涼,其中寂寞二字,深深刻畫出作者當時的心境,而“鎖”字更是舉重若輕,滿懷無奈與悲淒溢於言表。李後主詞作多半小巧,但亦不乏蒼涼語句,例“四十年來家國,三千裏地河山”,兩句十二個字,竟是將南唐 38 年的曆史,三千裏地的幅原一筆概括,其間並無一詞明示心境,而後人吟誦時,卻能從中體味到令人鼻酸的情緒,似是惋惜追憶,又似無可奈何,所謂江山易主,年華更改,所有歲月滄桑,盡在不言中。以我之見,這兩句,遠比“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更能撼動人心。 總覺得,若以樂器評斷詞人,則蘇軾如琴,曠達高遠;薑夔如箏,清剛冷峭;而李煜作品中,總是隱約著一段簫聲,徒叫人心裏惆悵。“閑夢遠,南國正清秋。”微雨的子夜,初涼的窗台,燈下讀李後主,心情澄朗而幹淨,雖然四周是都市慣有的嘈雜,而李煜的一 ? 纖毫,卻能帶我穿越千年時空,重回他當日月下獨自的憂傷 “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人生是無法回頭的,李後主困居大宋,心寄故國,他的不甘與不舍,在詞中隱現,“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可是,命運對他的背離卻並不因此而停止,公元 978 年,李煜,以他四十有二的滄桑,終止了後半生的淒涼,化一縷塵煙,飄然離世,一代詞人,就此幽魂遝遝,消逝無蹤,而那一段宛轉的簫韻,數千載來,仍舊於人間空自低回,清冷若仙音縈繞,令後世無數讀者,對此慨然浩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