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孔慶東:魯迅為何與親兄弟絕交?

(2009-02-11 10:58:07) 下一個
(ZT)

周作人親自送了一封絕交信來,信的開頭稱他為魯迅先生,我們今天稱魯迅先生是懷著尊敬的心情稱呼的,但是他的親弟弟寫的信上個魯迅先生,下麵的內容都不用再看了也知道他的態度,後來魯迅很快就搬出了八道灣,另外買了一所房子住,從此不再和他的兄弟來往。

  中國文化史上周氏三兄弟:周樹人、周作人、周建人都很有名,特別是魯迅和他的二弟周作人,年紀差得不是太大,周作人的成長都是他的兄長魯迅一路引導,魯迅不但負責這個家庭的物質生活,還負責引導弟弟精神方向,魯迅到南京上學,也把他的弟弟接到南京上學,魯迅去日本留學,後來也把他的弟弟帶到日本留學,在留學過程中以及回國之後,兄弟兩人並肩戰鬥,一塊寫文章,一塊做學問,他們都是新文化運動中很有名的先鋒人物,特別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早期,他的兄弟周作人還比魯迅名氣更大一點。

  那個時候,因為周作人在北京大學當教授,很多人後來才知道周作人有一個哥哥,學問也不錯。比如後來成為著名武俠小說家的白羽,年輕的時候仰慕周作人,寫信要求拜見,有一天到府上拜見周作人,結果周作人不在家,魯迅出來接待他,魯迅說,我是他的哥哥,我跟你談談吧,白羽說,既然他不在家,跟你談談也可以,跟周作人的哥哥談談也可以,他說你喜歡讀誰的小說,白羽說一個人是冰心,一個人是魯迅,周樹人就說魯迅就是在下,白羽這才對他很尊重。很長時間內,周作人的名氣更大,誰也不會想到,這樣好的兄弟,思想感情這樣接近的兄弟,最後會分裂,分手,會絕交,所以我想是不是太好了,感情太好了,上天忌妒,也許是命裏注定,結果他們由不分彼此,最後發展為終生不再來往。

  到底是怎麽回事?大家兄弟失和的真相至今還是一個謎,沒有人完全搞清楚。盡管有人收集了很多材料,努力想搞清楚,因為這是中國文化史上一件大事,由於涉及到個人隱私,很多材料不完整,我們沒有辦法徹底把它查個水落石出,表麵上看來它是家庭糾紛,家務糾紛。因為這是一個大家庭,我們用今天的話說,經濟核算是一筆糊塗賬,魯迅的收入很高,把錢交到家裏,但是兄弟周作人娶了一個日本夫人羽太信子,羽太信子夫人在今天的生活,那叫高消費,是非常高消費的生活,家裏一切用品都要到日本商店去買,喜歡日貨。

  人家也是愛國主義者,非常愛國的,家裏大人小孩生病的,要請日本的大夫,所有東西都要是日貨,做滿了一桌子的菜,說不好吃,就全部倒了重做,家裏被子和褥子說不新了,馬上重做一套新的,出門要坐汽車,我們想想,20年代,出門就坐汽車,那是不得了的,當然魯迅是願意為這個家庭做奉獻的,他是長子,家裏的大家長,他隻要家庭和睦,什麽都願意去做。魯迅曾經說,我的錢是用黃包車拉進來的,但是人家是用汽車送出去,所以他覺得我自己拚命做,但是總是不能滿足要求,這個方麵的材料我們可以看到。所以在家務上,經濟生活上有糾紛。

  這個時候,也就是1923年和1924年其實他跟周作人的思想分歧還不是太大,但是有一天,兄弟兩人發生了激烈的爭吵,以至於動手打了起來。我們如果看到街坊鄰居兄弟兩個打架是很平常的事,但是魯迅兄弟兩個打起來了,真是讓人感到很驚訝,當時他們的朋友不是很能理解,本來魯迅住在前麵,周作人住在後麵,一家和睦地來往,結果是周作人就親自送了一封絕交信來,信的開頭稱他為魯迅先生,我們今天稱魯迅先生是懷著尊敬的心情稱呼的,但是他的親弟弟寫的信上這個魯迅先生,下麵的內容都不用再看了也知道他的態度,如此態度也就是說明一刀兩斷了,其中有一句話說,“以後請不要再到後邊院子裏來”,知識分子講話是很客氣的,但是往往客氣後麵有十二萬分的狠毒,普通老百姓吵架,話雖然很難聽,但第二天就好了,“明天再來玩啊”,但是知識分子表麵客客氣氣,其實心裏懷著深仇大恨,後來魯迅很快就搬出了八道灣,另外買了一所房子住,從此不再和他的兄弟來往。

  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家務事不好評價,我們也不敢說誰對誰錯,我們也不用多去管誰對誰錯,但是我們說這個事的結果,它對雙方的打擊都非常大。盡管知識分子可以裝作若無其事,但是越說沒事,心裏傷痛可能越巨大,他們這種兄弟失和等於是骨肉分離,而且這件事對中國文壇也是極大的打擊,因為當時他們兄弟二人是中國青年的精神導師,到了那個時候,他們名滿天下,全國的青年都認為他們是我們的楷模和領袖,沒有想到他們會分道揚鑣。

  此後,兄弟二人的思想慢慢不同了,以至於發展得越來越遠,一個經過痛苦的思索、彷徨之後,繼續戰鬥,選擇戰鬥終身的道路,另外一個,慢慢遠離世俗的社會,遠離人生風雲,做一些象牙塔內的工作。周作人想不關心社會,求自己生活安定,永遠住在象牙塔裏,但是人越這樣想,越做不到,你不關心政治,政治來關心你,最後在日本人占領北京的時候,他半被迫,半自願地出來,為日本人做事。人在別的方麵,都可以犯錯誤,在這個問題上是不能犯錯誤的,這叫大節,我們中國人對人是很寬容的,小節上是無所謂的,但是大節上不能有虧,因為周作人大節有虧,別的方麵我們可以喜歡他也好,但是犯了漢奸罪,這個事情是無可辯駁的。所以抗戰勝利之後,被國民政府處以漢奸罪,後來還是我們共產黨寬大,把他放了出來。

  周作人和魯迅絕交之後,思想漸漸脫離了時代主流,抗日戰爭爆發之後,周作人擔任日偽政府教育督辦,為日本人做事,抗戰勝利之後,以叛國罪被判入獄,1949年出獄,後定居北京,在人民大學出版社工作,1967年去世,終年82歲。

  魯迅的三弟周建人與魯迅一直保持著良好的關係,而與周作人於1923年基本斷交,建國後,曆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副署長、高等教育部副部長,後任民進中央主席,1984年去世,終年94歲。

  如果他們不失和,錯誤之再怎麽發展,也不會走到這一步,這一件事情反過來使魯迅更加孤獨,像他這樣高層次,能夠理解他的人很少,他們兄弟二人一塊長大,彼此的思想清清楚楚,所以周作人晚年做了一些回憶魯迅的工作,對魯迅研究提供了很寶貴的材料,其實他還是很了解魯迅的內心,而周氏兄弟不同的發展也恰好代表了現代中國兩種知識分子的不同的人生道路,正好現代中國知識分子就是有這兩種選擇,第一種是選擇戰鬥的,第二種選擇做隱士,做隱士也未必能做好,所以兄弟失和既是他們的家庭的悲劇,同時含有象征意義,另一種意義,代表著中國兩類知識分子的失和,以後中國知識分子的爭議和失和都可以從這裏麵找到一個縮影,這是魯迅的又一大痛苦。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