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的博克

記錄自己的生活和感悟,與讀者分享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閑來無事話《三國》

(2011-01-09 13:02:47) 下一個
——新版、老版《三國》電視劇誰執牛耳?

各有長短

老版《三國演義》電視劇的故事脈絡,基本循照著《三國演義》原著的章節段落而展開,許多細節、片段、人物對話,也汲取了書中之精華,將幾百年來人們耳熟能詳的故事和人物以電視劇的形式敘說出來、表演出來,對於熟悉原著喜愛《三國》的觀眾們自然是莫大的饗慰。
僅此,也還算是不負眾望。

然而,比較2010新版《三國》電視劇,老版電視劇中的不足便有些顯而易見了。其一,就影視藝術的表現手法去看,老版的節奏緩慢而不夠緊湊,有些細節的處理過於簡單,一些人物對話也不盡幹練;其二,由於老版由不同的導演分段拍攝而成,劇中的一些配角人物比如司馬懿、魯肅、張昭、魏延、龐統等不同時期的出現由不同的演員扮演,影響其藝術形象塑造; 其三,幾十萬大軍的戰爭場景常常看上去像是兩群草莽在野地裏打架鬥毆,或是幾十人的隊伍在操場練兵。

反之,宏觀上,新版《三國》電視劇的服裝設計、戰爭場麵堪與這部經典名著匹配。在影視藝術的表現手法以及戲劇人物塑造方麵,新版都可以稱為上承之作。
撇開人們熟悉的主要故事人物另論,從新版中的許多配角人物的表演,盡可以看出編劇和演員的精心所在,比如荀彧、許攸、司馬懿、魯肅、陸遜等等,形象鮮明、栩栩如生、令人過目難忘。

或許是出於這種緊湊而個性突出的藝術表現的考慮,新版的編劇對於《三國演義》原著很有些大刪大改,有意識的“張冠李戴”而塑造了綜合而成的戲劇人物。比如將曹操的眾謀士荀彧、荀攸、郭嘉、程昱等綜和而突出為荀彧這個主要人物;把袁紹的的智囊們也綜合為正反主要兩個角色 ——剛而犯上的田豐和貪而不智的許攸;將賈逵說納曹彰兵權的細節演義成了司馬懿睿智幹練的精彩片段;將麵對東吳油鼎而逞天辯之才的蜀史,由馬謖取代了鄧芝……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戴錯了位的有赤壁之戰時龐統巧設連環計換成了於禁、毛玠,而之後龐統出來後又有台詞說是自己獻的計。


三國人物

曹操

新版、老版電視劇中的曹操示演得各有特色。據說新版的新處所在之一便是突出曹操的形象而以其為第一主角。作為觀眾,確實感覺到了編劇用功,演員用力。既表演出了曹操殘暴、自私、多疑、忌刻的一麵,又突出了其權謀機變、縱橫捭闔、果決善斷的才能,以及豁達大度、知人善任的胸懷。曹操這個形象在新版中留給人既奸且雄的印象深刻。

如前麵說到的老版電視劇有情節緩慢、對話缺乏精練的弊處,其中曹操的多疑、忌刻的場景便常常用簡單的“嗯、嗯”的對話銜接來表現,不足以見編劇和演員駕馭名著的功底。
而新版中曹操的台詞常見有大白話或是粵腔普通話的出現,比如,曹操得知陳宮曾經欲殺未殺之而最終棄之而去時說,“要殺就殺何必猶豫,搞得自己很苦惱”。這個片段在新版戲開場後不久,令人有不想看下去的無奈。再比如,曹操的另一句台詞“袁術稱帝,笑死我了”,不知編劇為何在新版中處處可見的精彩對話中加插進這些似是而非的大白話,宛若一件優質的襯衫上的有一塊醒目的茶漬,盡可以人為的去除而不為,何故也?時尚乎?

劉備

《三國演義》書中對劉備的描述是“性寬和,寡言語,喜怒不形於色,素有大誌,專好結交天下豪傑”。老版電視劇中對於劉備的寬和善良表現得淋漓盡致,這也是其異姓兄弟關羽、張飛對大哥義重如山的原因之一。而新版對於這層意思表現和表演的都不足夠,令人們感覺不到桃園三結義後三兄弟榮辱與共、俠肝義膽的基礎所在。
而新版從編劇到演員對於劉備的“寡言語,喜怒不形於色” 的性格表現都做出了努力,相比之下,老版中的劉備似乎台詞過多了,還總是與諸葛亮莫名其妙地哈哈大笑,對於“城府極深的當世梟雄”這一性格特色刻畫得不足。

此外,新版老版都存在著人物年齡化妝的問題。老版中,劉備自桃園三結義時的二十八歲直至在蜀稱帝之前,幾十年的形象沒有太大的年齡變化;而新版中的劉備稱帝後很快就變成了個老頭,化妝上的年齡不是循序漸進而是跳躍式的,美中不足。

孫權

老版、新版對於孫權的舉賢任能、納魯肅於凡品、拔呂蒙於行陣以及後來的拜書生陸遜為大將都給與了相當的表現。
《三國演義》書中形容孫權的形象為“碧眼紫髯,形貌奇偉,骨骼非常,有大貴之表”。
老版中孫權的形象化妝突出了“碧眼紫髯”,就整體上看,像是孫悟空的家兄,並且十七歲拜受印綬時的形象過於單薄年輕,而後一下子跨越為孫大聖家兄模樣的“碧眼紫髯”老成持重的形象,幾十年不變。新版中孫權的形象則突出了其“大貴之表”的特征,雖然沒有碧眼紫髯,就戲劇形象的塑造和我個人的視角,更喜歡新版。
事實上孫權的年齡與諸葛亮相仿,不僅年幼於周瑜,更與劉備、曹操年齡之差近二十年,所以新版中的形象更易接受。

美中不足的是新版中的孫權其表演功底比之其他主要角色都要略遜一籌,對台詞中的文言語句不能把握自如,吐字生硬;舉止動作也有些刻板,比較典型的現代人示演古人的缺憾。

諸葛亮

老版、新版中的諸葛亮都是觀眾期盼、喜愛的重頭戲,兩位演員都表演得不錯。據說新版中的諸葛亮演員估計80後們可能會更喜歡他的戲。作為80前甚至70前,我要說新版中的諸葛亮的形象和表演在某些地方更勝老版一籌,尤其是從諸葛亮出山到劉備病逝白帝城這前半部分,不僅造型飄逸、仙風道骨,更是淋漓盡致的表現了諸葛亮的睿智通達、謀略卓越、見識深邃,比如隆中對、博望坡軍師初用兵、舌戰群儒、柴桑口臥龍吊孝等等一場接一場的戲,場場精彩。
具體的就臥龍吊孝這場戲來說,個人覺得老版中示演得有些過了,首先諸葛亮不應該是個大嚷吆喝的人,接下來於周瑜靈前跪地奠酒、哭誦祭文並由此而感動了那些欲劍拔出鞘的將士們,到此而止為恰到好處,這也是新版的精煉所在;而老版中演員又繼續哭嚎以頭碰撞靈位棺槨,就有些畫蛇添足的拖拉了。

再有,老版中年輕的諸葛亮其服裝和形象塑造總有些令人覺得陽氣不足,莫名其妙的聯想起了黨代表洪常青;況且初出茅廬時諸葛亮與劉備年齡相差近二十歲,而電視中兩人似乎年齡相仿。由於老版電視劇整體上節奏緩慢拖拉,表現曹操深思猜忌時多用“嗯?嗯?嗯?”, 表現諸葛亮足智多謀時則盡用“哈!哈!哈!”,如此,則不是一流的水平來表演一流的故事和一流的人物。

老版後半部分諸葛孔明的戲越演越好,及至秋風五丈原,達到了表演的高峰,緊緊地抓住了觀眾的視線和感情,令人息屏長思,感動不已,應情應景而出的音樂插曲強化了秋風五丈原的感傷氣氛。

在處理武候遺命斬魏延這段戲時,老版表演得相當到位,而新版則有些簡單倉促,深度不夠,令人覺得魏延有些無辜。

諸葛亮於54歲時辭世,這個年齡不應該是個白發老翁的形象,而新版中對諸葛亮的年齡化妝在這時則有些失真。

關羽、張飛

不得不說,新版對於關羽、張飛的形象塑造著筆不夠,結果也就使得兩人的形象過於簡單和概念化。
《三國演義》原著用了大量筆墨表現了曹操的“奸絕”,諸葛亮的“智絕”以及關羽的“義絕”,作者羅貫中本人對於關羽的武藝超群、義重如山以及其儀表和神勇都懷有崇敬和讚美之情,雖然新版、老版都把“溫酒斬華雄”“千裏走單騎”“義釋曹操”等精彩章節表演了出來,但是新版中關羽留給人比較深的印象卻是剛愎自矜的性格悲劇,使得千年來供奉關公為帝的中國百姓在感情上不太好接受。

而老版對於關羽的形象塑造就比較全麵、有血有肉,既有令人敬重的一麵,又有令人惋惜之處。

新版對於張飛的形象塑造則過於簡單化,似乎就是個心直口快、有勇無謀的炮筒子。而實際上的張飛,桃園三結義前就比織席販履的劉備生意做的好而“頗有家資”;接下來的用疑兵之計大鬧長阪橋,與趙雲截江奪阿鬥質責孫夫人,以及後來的義釋嚴顏,智奪瓦口隘等等,都表現了張飛不是無謀之輩的一介武夫。老版電視劇便將這些精彩片斷一一的表現了出來,同時也表現了張飛侍酒丟徐州以及後來的因鞭撻士卒而最終喪命的性格悲劇,如此,張飛的形象豐富而完整。

周瑜、陸遜

老版中周瑜的形象看上去比孫權、諸葛亮還要年輕,這有些失真。或許這是編劇對於江南少年英雄的理解,看上去猴精猴精的。並且穿上盔甲後的周瑜顯得小鼻子小眼兒的,說話也細聲細氣,自然沒有統帥三軍大都督的英雄氣魄,難怪程譜等老將們不服。

而新版中的周瑜形象要大氣得多,雖然年輕並且心胸狹窄,但氣質堪任三軍之帥,因而最終能服眾望。遺憾的是在群英會蔣幹中計這場戲中,編劇弄出個小喬舞劍代替了周瑜,敗筆之作,有損於周郎多才多藝的形象塑造。

書生拜大將,新版電視劇中陸遜的形象鮮明而生動。一方麵,編劇有意識的多給了這個角色一些筆墨,彝陵之戰大敗劉備,畢竟是不容忽略的曆史篇章,為了豐富陸遜這個形象,便將黃承彥指引陸遜走出諸葛亮布下的八陣迷宮,歸功於陸遜自己用幾匹老馬破了孔明的八陣圖。作為配角人物的陸遜,一如官渡之戰時的許攸,雖然僅有一兩場戲,卻表演得一絲不苟,演出了編劇的意圖、形象的本身——十年鑄劍不露鋒芒的風格。
而老版中的陸遜則太書生氣,缺乏新版形象中的秀外內剛。

曹丕、曹植

曹丕在新版電視劇中的出現比老版比《三國演義》原著中更有戲,演員對於該角色的出演和把握也很到位,應該說這是新版劇中的又一個比較成功的形象塑造。相比之下,則曹植在新版劇中的主體形象是年輕酗酒放蕩不羈,不如老版中的曹植詩文才華為主,飲酒作樂為輔的形象塑造。

董卓、呂布

對於老版中的董卓印象不深,因為出現在劇首幾集,初看起來那些穿著古代愷甲戰袍的武將們都像是撲克牌中的J、Q、K。新版中的董卓則全然黑社會老大式的舉止派頭裝扮,說著“咱家,咱家”的大白話,也是出現在劇首幾集中,令人無語,令人驚歎“天”!

老版中呂布的形象則比新版呂布要豐富得多,起嗎也是個令各路諸侯聞之而懼,令曹操也頭痛不已的統軍之帥;而新版呂布則看上去是個無頭無腦的功夫單打冠軍,全然沒有將帥之風範。

關於劇中的女人戲,個人還是喜歡老版三國,即使有戲劇化的演義,也沒有脫離其時代背景,比如貂蟬、呂布、董卓的戲,再比如劉皇叔洞房續佳偶以及玄德智激孫夫人幾場戲都夠精彩耐看。而新版《三國》電視劇中的女人戲,曾另外撰文羅嗦過,實以為有畫蛇添足弄巧成拙之處。


該也不該,是也不是?

矛盾情結

不難看出新版劇注重影視藝術效果並且於此也挖掘得足夠深刻,比如演義出了一係列的矛盾情結——魏國中的曹氏親貴對司馬懿的排擠;蜀國中關張對諸葛亮的不甚服從,並且強化了劉備稱帝後在伐吳的決定上與諸葛亮的不一致;吳國中初受印綬時的孫權與在軍中一言九鼎的周瑜之間的權力較量等等。
如此背離原著而演義出的為影視故事所需的矛盾,不知該也不該,是也不是?

結構模式

新版至司馬懿病逝而全劇嘎然而終,老版則繼秋風五丈原、詐病賺曹爽之後,繼續拍攝了吳宮幹戈、司馬昭弑君、薑維九伐中原、鄧艾偷讀陰平以及最後的三分歸晉等比較典型而精彩的曆史故事。通讀《三國演義》原著,最喜歡看的精彩章節是諸葛亮出山之後,而對於於孔明辭世後的故事則有些興味索然。新版三國或許對如我之類的觀眾口味有所考慮,因而劇終於司馬懿歸天。然而,舊版則是循跡著《三國演義》的原著而有始有終,同樣對於讀書囫圇吞棗之類如我,是非常精煉的導讀和概括。
因此,新版老版電視劇的結構模式各有千秋。

諸葛亮用兵

諸葛亮六出祁山而不能克魏,除了力量對比上的懸殊之外,後人們對於這段曆史的另一評價便是戰略上不能出奇而製勝。新、老版本電視劇對於其中的典型細節都有所表現,即武候首伐中原之初,魏延建議自率五千精兵越秦嶺出子午穀徑取長安,而平生謹慎從不弄險的諸葛亮認為此舉不是萬全之計,考慮到倘或魏國有高人出謀劃策於此處潛兵劫殺,不僅五千兵士將喪失貽盡,亦會大傷蜀兵銳氣。而自隴西出斜穀依法進兵,雖不能速勝,卻不會有意外的失敗。

新老版本在後來的司馬懿複出後,又重複過這個可能製勝的戰略被司馬懿也事先看到過。然而,正因為司馬懿深知諸葛亮平生謹慎而不造次行事,才有後來的武侯不得以而弄險的空城計嚇退了司馬懿十五萬大兵。
性格決定命運,古今使然。

諸葛亮之用兵,沒有必勝的把握時決不貿然行事,讀/看至此,驚歎可以借鑒為股票投資之用。股神巴菲特關於投資的兩條至理名言便是:第一條,不要賠錢;第二條,牢記住第一條。

英雄所見何其略同!


因果有報,命運輪回

遍觀中外影視戲劇文學作品,到處可覓因果有報命運輪回的佛學思想,《三國演義》自是沒有例外。大事記有魏吞漢室晉吞曹,天運循環不可逃。曹丕曾逼迫獻帝禪讓皇位,四十五後曆史依樣畫葫蘆,曹氏重修禪位台,對司馬炎拱手稱臣。膾炙人口的故事則如呂蒙因殺害了關公而遭報斃命;孫間因藏匿玉璽而起謊誓,最終則真的損命於亂箭之下。盡管故事中融入的是作者本人的哲學信仰,作為後人和讀者,引以為鑒則有利無弊。


*久不觀國內的影視劇,對於其中的編劇、導演、演員基本上不知姓甚名誰,誰聲名顯赫誰又默默無聞,這篇文字僅為美國偏隅草舍之中疏懶成性一布衣的井底拙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朱哥靚 回複 悄悄話 新三國導演是一文盲,錯誤百出。諸葛亮舌戰群儒,東吳張昭居然冒出一句“投鞭斷流”,三國時候的人物,都知道東晉的典故了?!!他在糟蹋經典,居然有人叫好。


http://bbs.wenxuecity.com/memory/305287.html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