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的博克

記錄自己的生活和感悟,與讀者分享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說說2010版《三國》電視劇中的司馬懿

(2010-12-13 08:53:15) 下一個



 


2010版《三國》電視劇,對於原著《三國演義》以及相應的曆史和人物給予了自己的釋解、提煉和戲劇化的人物塑造。作為觀眾,過目難忘的戲劇形象之一便是才識超群,暗藏大誌,性情堅忍,在內憂外患的大辱和逆境之中,宦海沉浮,韜光養晦,抓住一切可能的機會而實現其二十年磨劍之職場報負的司馬懿。

司馬懿,曠世雄才,其智、其識、其堅韌老練都不在孔明、周瑜之下,且深藏不露。出山前的司馬懿覬覦天下,審時度勢,伺機而動,在曹操納諫召其任職時,假裝瘋癱以待價而沽。

司馬懿出山是在曹操兵敗赤壁之後,用他自己的台詞說,當曹操官渡大捷之時,臂挾天子,口銜天憲, 擁兵百萬,猛將如雲,四方才士無不爭先恐後投報,曹操自己也視天下如掌中物,早完必得。司馬懿當其時如若出山,最多可得一縣令官職,如此則辜負了他自己的一腔報負。
司馬懿不想在他人盛宴上討一杯羹。
而曹操兵敗赤璧後的形勢則是“危機四伏,又到了用人之際。”於是司馬懿抓住了這個“在他人饑饉時送去一鬥米”的機會,以大智若愚之態在曹操麵前談兵說略,縱論天下,繼而被委以太傅之職,輔佐可能秉乘曹操基業的幼子曹衝。
這是2010版電視《三國》中司馬懿抓住的第一個職場機會!

然而天不遂人願,司馬懿新職上任僅僅三天,曹衝畢命夭亡,苦心孤詣而來的機會不及鴻圖大展便瀕將功虧一簣,時運不濟,老天尚未打算降寵於司馬。唯幸曹操仍舊惜其才而用,令之在其他三子嗣中擇一而教。此時的司馬懿便又以常人不能理解的方式抓住了這個機會 – 選擇為隻有三日師生之誼的曹衝守靈三年。

司馬懿選擇守靈三年,是想用三年的時間觀察曹操的三個兒子中誰更有可能承繼世子太位,從而擇一而輔佐。司馬懿所鷹視狼顧的不是眼前的一官半職,而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掌握天下.
這裏,編劇為司馬懿韜光養晦的形象塑造打下了雛形。

編劇將司馬懿的性格命運進一步的雕琢,是在劉備兵敗彝陵之後逝於白帝城,當時的司馬懿已經成為曹植的心腹智囊、輔弼重臣,雙方不僅僅共識這是天賜良機筏蜀滅劉,司馬懿本身也有些按納不住的躍躍欲試觸手兵權。怎奈,曹操曾遺囑於曹氏親貴,對於司馬懿既要重用又要重防。當此其時,遠非諸葛亮對手的曹植深知司馬懿掌兵之後將無人能製,因而僅僅納用其智卻不予掌兵,明察秋毫的司馬懿不得不按下十年磨劍之鋒芒,再待良機。

司馬懿終於等得的掌兵機會是在其五十歲時,曹植伐蜀失敗後臨終托孤,司馬懿被封驃騎大將軍與曹真、曹休共同掌兵,輔佐太子曹叡。自此,司馬懿的宦海生涯便開始在曹式親貴的排擠、朝廷的讒佞和庸君的防患中屢沉屢浮。

事實上,劇中安排的司馬懿第一次被貶是其力諫曹植,言筏蜀大敗之後的曹魏不便即時興兵筏吳,而應該養兵屯田十年,伺蜀吳出現裂痕之際再乘勢用兵從中取利。忠言逆耳,司馬懿之遠見非但被拒之不納,並且因此而遭革官銷職之災。

曹叡繼位後不久,司馬懿受曹真、曹休等曹式親貴排擠,被削去兵權,逐出朝廷,發往邊城雍涼住守。甚識時務的司馬懿視此機會為魚入大海,龍出生天,深知隻有遠離佞臣朝政方可躲開讒言免於一死,天高皇帝遠的可以在邊城雍涼擴展勢力養精蓄銳。

好景不長,司馬懿的內憂剛去外患又來。諸葛亮出祁山北伐中原,司馬懿預見其所據守的雍涼當為蜀兵北伐的咽喉要道。以雍涼自身的八千兵士斷不足以拒敵,而秉奏朝廷招兵買馬則可能是時不我待,私自募兵卻又要冒滅族之險。老天尚似無意降大任於斯人,卻再次的苦其心誌。
諸葛亮式審時度勢大行反間計,司馬懿被朝廷消去雍涼大都督的兵權和官職,遣返歸鄉。

司馬懿的沉而再浮是在諸葛亮陣前罵死王朗,曹真兵敗,曹魏臣將皆無退蜀良策之時,朝廷重新詔其出山,編劇在這裏安排了一段宛城太守申儀和司馬懿之間令人咀嚼的對話:

申:聽說你重被啟用,可喜可賀,敢問功成之後,你就不怕再度被貶嗎?
司馬:怕呀,我脖子也是肉長的,豈能不怕?
申:那你為何還要出山哪?
司馬:貪哪。我司馬懿貪功名,貪大業,整日心癢難熬,夢中都想和諸葛亮逗一高下。

既而申儀細述司馬懿所麵臨的二個可能的選擇:
一:擁兵自守,坐視天子曹睿被擒,聽其魏國滅亡,如後可居王位,揮師角逐天下,圖成霸業。
二:護天子,救朝廷,戰蜀軍,盡忠勇,功成之後,再遭到曹式親貴的詆毀、攻訐、陷害。

司馬懿選擇了其二,以天子為餌,掌兵出戰建功。
這裏,久蓄大誌的司馬懿在時機尚為成熟之際,便一如既往的韜光養晦、深藏不露。

司馬懿再次掌兵,便再次的抓住這一機會,大刀闊斧,先斬後奏,擒叛將孟達立破蜀首功。接下來,於街亭之戰再勝蜀軍,致使諸葛亮北伐失敗,挽救了大魏。而結果則不出申儀所料,因為諸葛亮空城計疑兵而退,司馬懿被朝廷抓住把柄,再次造貶。

司馬懿的再次受詔是在曹休兵敗於吳而亡,大魏又一次的麵臨諸葛亮的兵臨城下。然而這次司馬懿卻托病婉拒掌兵。對於司馬懿來說,這是個尚不成熟的機會,因為司馬懿麵臨的是要聽令於曹真,卻又要獨自抗拒諸葛亮,成,則曹真之功;敗,則司馬懿之過。

等到諸葛亮於陳倉大敗曹真後,司馬懿才再次出山。司馬懿等得了這個機會,抓住了這個機會。然而,司馬懿的命運依然是麵對諸葛亮的明槍,背受曹真的暗箭。因此而無奈長歎,自己可以穩定幾十萬軍心,穩定大魏的防固,卻無法穩定朝廷對其的信任。

後邊的劇情,便是曹真、司馬懿輪番兵敗於諸葛亮,魏國統軍大都督的帥印便在兩人之間輪番更換,直至曹真病亡,司馬懿才得以展示其大而勇,智而壯,立身巍如泰山,皮厚賽過城牆,水火不侵,喜怒無形,以守為攻,忍小而不亂大的堅忍形象。

這便是2010版《三國》電視劇中司馬仲達的宦海命運 – 隻被重用,卻不被信任;無論戰勝還是戰敗,等待他的都是銷官免職,而不勝不敗則被攻殲為養寇自重。
司馬懿的腦袋不僅僅是肉長的,其心誌也非鋼筋鐵骨,在一次次的被用被貶被忌憚被提防的拋上墜下的跌宕中,司馬懿也曾閉門索居不思茶飯,他生性堅忍,命運便一次又一次的磨礪他的堅忍。
他用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福的生命哲學支撐著自己。
於是,蒼天有眼,上方穀天降大雨救他於絕境,於危命中蒙生,且贏得了軍心和將士的忠心耿耿,為其後來的門生故吏遍於朝野從而得以詐病滅曹爽,最終“三馬食草”掌控天下積蓄了實力。

劇中以曹爽和司馬懿的對話為其性格和命運的畫龍點睛:

曹爽:我曹氏家族四代的基業,你用一天的時間便奪之而去。
司馬懿:我揮劍隻有一次,磨劍磨了十幾年。

95集全局的結尾,以司馬懿之孫司馬炎熟誦預言故事 螳螂捕蟬 而終,意味深長。此時,編劇令戲中的司馬懿與曆史接軌,眾所周知的十幾年後,魏禪於晉,司馬炎稱帝,而劇前那個背不下高祖本紀的劉阿鬥,則歸降於司馬炎而樂不思蜀了。

就以曆史人物為原型的的戲劇形象塑造來說,2010版《三國》中的司馬懿,編的成功,演的到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