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的博克

記錄自己的生活和感悟,與讀者分享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從“奶奶的缸瓦市”說美國的工藝美術展銷

(2009-06-06 13:45:15) 下一個
讀前門茶館群組的舊貼,看到了網友北京板奶奶秀的首飾收集“奶奶的缸瓦市”以及後來又看到了北京板奶奶的ID突然換成了“珍珠瑪瑙”,眼睛頓時一亮,直覺這是一件藝術特色的首飾,追問北京板奶奶精品源自何處,答曰自己製作;繼續追問北京板奶奶可經營珠寶生意,答曰僅僅是愛好。

前些年追蹤著看了不少的規模各異的美國的工藝美術(Art & Craft)展銷,參展的藝人們有專業以藝術謀生的,也有業餘愛好用手工製作或是攝影繪畫賺取額外收入的,展銷也分高低中檔,一般以繪畫為主的展銷檔次都比較高,也就是展品的價位比較貴;接下來是高檔手工藝品,一般繪畫的展銷不接受攝影作品,認為攝影作品是一種可以重複運作的藝術,所以攝影作品便多被歸類於中檔藝術品類。

幾年看下來的一個奇怪感覺就是這些展銷會上買和賣的中國人寥寥無幾,偶而看到的一二個參展的中國人攤位也是在那裏擺著與消費口味不大協調的山水畫梅蘭竹菊一類。美國的這種展銷的另一特色就是作品暢銷的藝人們年年回頭來參展,因為不少的購買者認準其風格,年年追蹤著看有什麽新作品問出;也自然是銷售不爽的作者們就不回頭了,或許這也是我不常看到中國人的原因之一?

曾和一位製陶的女士在展銷會上聊過,該女士的職業是“空姐”,當然,在美國要叫空嫂了,業餘時間學了製陶,先是很不自信的拿了自己的十幾件作品參展,一下子都賣光了,於是興奮度增加,夜以繼日的在自家車庫燒泥吧,有了新的創意時,常常半夜醒來作下記錄。她說做空嫂的時間比較靈活,想少做就要求少排班。我站在那琢磨為什麽美國人喜歡她的那些陶盆瓦罐,似乎結論之一是她的東西完全出自一位新手的構思,沒有任何條條框框,她的作品因而也還沒有成為係列……

和另一位展賣自己的攝影作品的黑人聊天,他白天在郵局工作,攝影是周末的業餘愛好,他的許多照片就是 5x7 的尺寸沒有任何Frame,人們搶購似的在那裏挑選,說是加個框就可以掛在辦公室、門廳走廊或是衛生間。 黑人說他每周兩個晚上在藝術學院學習做框,加了Frame的照片自然就上了檔次,也好看的多。白天的工作支付Mortgage,周末的收入就在攝影愛好中循環了。

每次看到寒風烈日下的紐約街頭的畫家們,或是看到在唐人街的禮品店寄賣的攝影繪畫作品而藝人們卻在某處打著大材小用的Labor工時,就感慨為什麽不去開發一下工藝美術品展銷市場呢?藝術人的形象不一定是孤芳自賞,也不一定要窮困潦倒,或許與打工族的不同之處是要自己給自己打工,自己做自己作品的經營人和老板,自己給自己開工資。

話再說回到北京板奶奶的首飾,從我遠遠的看照片的角度,起碼其中有幾款的風格絕對是中檔藝術展銷的水平。由此聯想到每個人都有不為人知的閃光亮點,聯想到中國人做什麽都可以出類拔萃,聯想到海外華人要想如魚得水般的在西方世界生活,融入西方文化似乎是個永恒的命題。

夏日來臨,是藝術展銷和藝人們的收獲季節。美國的藝術品越來越趨向於實用性,令為此頭痛的藝人們大為不解的一個現象是隻有首飾,不在此列。首飾的設計和製作者們似乎永遠是藝術展銷會上的大贏家,競爭之激烈也就是自然的了。甚至有人嫉妒的指出首飾沒有原始的付出,象木藝,陶藝的人們從鋸木頭和捏泥吧開始,首飾是把那些石頭、珠子、金屬的再組合。說是說,那些追蹤著看藝術展銷的女士們看到這些奇異的再組合們時,常常是興高彩烈的慷慨解囊刷卡。

如果沒有了對藝術的需要,那麽藝術本身是否要考慮如何生存的問題呢?

********

從舊貼中搬來的北京板奶奶自做的首飾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垂楊柳 回複 悄悄話 這幾件奶奶的首飾還沒有見過,她真是心靈手巧。
okokcat 回複 悄悄話 很好的視角,我也喜歡逛民俗工藝展,也發現無論是看的還是賣的東方人都不多.我想可能是因為做這些工藝品的更多的是要從內心的興趣出發, 表現的是自己的心境和認知,出售也更多的是獲得他人認可的一種途經.單靠這維生對大多數人來講是不現實的.而欣賞和購買也更多的是對一種文化的需要.不同文化自然有不同的需要了.
閑人Filiz 回複 悄悄話 首飾做得真好看!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