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的博克

記錄自己的生活和感悟,與讀者分享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閑聊中國民間工藝品的國際走向

(2009-06-12 17:27:27) 下一個
網友閣老在〈加河之子——張清智〉 第22篇中提到了中國民間工藝品的衰落問題。

北京景泰藍,江蘇惠山泥人,宜興紫泥茶壺,山東剪紙,濰坊風箏,浙江青田玉雕;絹塑,麵塑,麵人,牙雕,木雕,石雕,竹雕,刻紙,內畫,蠟染,絲繡,竹編,草編等等,曆史悠久,享譽海內外。然而這些飽含中華民族智慧,閃耀著燦爛文化光輝的民間工藝,卻在步履艱難地行走。座落在崇文區的《京城百工坊》,被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授予工藝美術大師稱號的100個工藝美術大師年事已高,最年輕的也已六十好幾。有些民間工藝因為沒有經濟效益,而瀕臨失傳的邊緣。如果再不整理,再不傳承,再不搶救,那麽很可能在他們這一代成為絕唱”


先說民間工藝品為什麽能夠生存,簡而言之,有需要就能生存,沒有需要就必然消失。也看到過在美國經營中國工藝品的生意人們步履維艱;與此同時,美國的諸多旅遊景點的旅遊紀念品多是中國製造,繁榮了中國的加工業,繁榮了美國的旅遊業,卻冷落了中國工藝品的國際經營業,問題的關鍵是市場方向是否符合消費者的需要。

揀二例中國的民間工藝品來說,首推北京的景泰藍,其銅質材料昂貴,從築坯、掐絲到最後的著色,工藝繁雜,最終出來的成品自然是高額成本,零售批發都隻能作為中高檔工藝品來賣。就美國對工藝品的消費而言,一是裝飾,再是實用。景泰藍自然不在實用之列 – 景泰藍花瓶裝鮮花漏水,而其本身的色彩圖案又很難與幹花相匹配;而作為裝飾,如果花中高檔的錢,人們寧願買一件藝術品而不是工廠出來的工藝品。也正因為中國的工藝品都是工廠製造,因此盡管曾經是傳統的手工藝品,卻絕對失去了對其購買收藏的價值。

再說剪紙,美國人首先問這是幹什麽用的。你說可以貼在玻璃窗上,那麽貼窗花是不是西方的民俗?而且還得用膠水漿糊的來貼,日久了窗花褪色,揭下來便是一件繁瑣的清潔工程。記得小時候刻剪紙,也是刻完之後夾在書頁裏作為愛好和收藏。在當今的電子社會,這種愛好可能早已不入潮流;而作為藝術品的發揚光大,則要考慮其符合市場需要的裝飾和實用。

英文用 Art & Craft稱呼藝術品或是手工藝品,那麽大批量的工廠製造的“工藝品”既不是Art, 又不是純Craft,是否也是頻於衰落的原因之一呢?

曾在西雅圖看過一個Art & Craft的貿易秀,在經濟不景氣的大形勢下,藝術品和手工藝品自然是末端消費,經營者們多是愁眉不展的不知該何去何從,而偏偏有一個參展攤位鶴立雞群的訂單不斷。該攤位的主要藝術品是雕刻,是一位在阿拉斯加居住的美國人和他的菲利賓妻子以及16歲的繼子和12歲的繼女一家四口的生意。四個人都操刀雕刻,在收集來的糜鹿角上雕刻各種與阿拉斯加風情有關的北極熊,糜鹿,蒼鷹和鬆衫等等。大多數的雕刻品是掛在牆上的裝飾物,很少一部分是鹿角、鹿骨材料的刀把,批發價從三五十到上千美元不等,看得令人目瞪口呆且心馳神往。

一旁的一位中國同胞掏出了手機撥號,我也這麽想卻沒有做,於是大家聊了起來。在國內找到技藝高超的雕刻師和仿作都不是難的事情,技術不是他暢銷的關鍵,他暢銷是因為在阿拉斯加熱門的旅遊環境下的具有本土風情的的當地手工製作的雕刻品。可以想象,每個去阿拉斯加的遊客寧願多花銀子買回這種手工藝品作為紀念收藏,和德國黑森林的手工布穀鳥鍾一樣,有著同樣的紀念意義。

在貿易會上看到的另一個台灣人經營石雕或是玉雕似乎也很若人眼球,這種石雕或是玉雕在任何一家中國的工藝品商店裏都可以看到,動物的有大象啊、烏龜啊或是十二生肖;人物的則是觀音菩薩、米勒佛什麽的。可這位台灣人的展台上,完全沒有我說的上述種種動物人物,取而代之的是單一品種但造型、尺寸、顏色、組合各異的北極熊。這便是他暢銷的關鍵。因為二月的西雅圖禮品貿易會,相當一部分采購者來自阿拉斯加,為其即將來臨的新的一年的旅遊旺季備貨采樣作準備,而北極熊則是首選的熱門旅遊紀念品。

說來說去,無外乎開發市場的老生常談,right product, right location, right price and right marketing. 在技術和工藝無可爭議的前提下,做出產品找市場,就難乎其難;而針對市場的需求調整產品,就相應的容易一些。

瞎掰閑聊,寫長了沒人看,就此打住。

Goole來的有關我在西雅圖見到的這位雕刻之家的介紹和雕刻品

Fly Eagle Holding Fish

Moose Family

Bear Head

Howling Wolf




*-----------*-----------*

Bob Merry carves antlers from caribou, moose, and sometimes Dahl sheep horn. In the fall of the year Bob makes trips hundreds of miles up various rivers in a small boat and buys shed antlers from native Alaskans living along the rivers. Most of these villages are a long ways from any town or road. Bob has to camp along the river, usually in the rain, for days at a time. He loads his purchases into his boat for the trip back down river to a road where he can get a truck to get the antlers back to home. There is a lot of work and hardship just getting the raw materials to the studio to start carving.

Bob personally carves each antler with the help of his wife Josephine, daughter Joy, and son Mark. He is amazing. He can look at antler and visualize what he wants to carve. He can convert that vision to his hand and with a high-speed grinder, produce a beautiful piece of art. Bob is the best antler carver in the state and maybe the country.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加減 回複 悄悄話 回複好好1的評論:

謝謝。 在美國看了幾年的藝術展銷,覺得海外華人的藝術水平完全具備國際競爭力,所以在這吆喝一嗓子。
好好1 回複 悄悄話 我看了你很多的文章,感覺你對古董也很有興趣.
好好1 回複 悄悄話 請問你經常參加拍賣嗎?
加減 回複 悄悄話 回複欣賞美的評論:

謝謝鼓勵,閣老那個係列《加河之子-張清智》才是真正的藝術精品呐。
欣賞美 回複 悄悄話 很不錯的一篇文章!博主對中西方的藝術品都很有獨特的鑒賞能力,佩服!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