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我讀“我們仨”

(2025-07-24 10:47:48) 下一個

我讀“我們仨”

“我們仨”是楊絳在她的丈夫錢鍾書和她們的女兒錢瑗去世後寫的“回憶”錄。這是一本特殊的回憶錄,它不完全是寫實。它很特殊,書裏寫了3部分,還有3個附錄。第一部,“我們老了”,隻有2頁,寫了她的夢,夢到錢鍾書,做了個長達萬裏的夢。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36頁。這是一個由許多夢連在一起的想象中的故事,講錢鍾書被一個莫名其妙的命令帶走去開會,她們仨相見於驛道,又失於驛道。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98頁。這是本書裏唯一的紀實。第三部裏的98頁,我有31頁的折頁(準備反複讀)。附錄一是錢瑗用我們仨同名寫的未發表的手稿的照片,附錄二是三個人的通信的照片。附錄三是三個人的字和畫的照片。

楊絳用最簡單最通俗的語言講他們仨的故事, 把3個人的衣食住行,喜怒哀樂描繪得栩栩如生,像個電影,我看了兩遍。 這本書與其說是故事,倒不如說是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在那個時代的曆史。讓經曆過那個時代的人覺得格外親切。這是一個既平凡又偉大的書。

我覺得用作者楊絳的話來描寫這三個人比我說話更準確,下麵都是原文裏的摘錄:

 

  1. 這本書是什麽

 

“一個尋尋覓覓的萬裏長夢

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

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 (書的背麵)

 

  1. 家庭和三個人是什麽: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隻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複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麽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  p. 67.

“阿瑗是我生平傑作,鍾書認為‘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讀書種子’。”  p. 164.

“護士們因她啼聲洪亮,稱她Miss Sing High,譯意為”高歌小姐“,譯音為‘星海小姐’。”  p. 86.

“阿瑗長大了,會照顧我,像姐姐;會陪我,像妹妹;會管我,像媽媽. 阿瑗常說,’我和爸爸最‘哥們’,我們是媽媽的兩個頑童,爸爸還不配做我的哥哥,隻配做弟弟。”  p. 162.

“鍾書住進城去,不囑咐我照顧阿瑗,卻囑咐阿瑗好好照管媽媽,阿瑗很負責地答應了。” p. 125.

 

 

  1. 三個愛讀書的人:

 

“在牛津大學圖書館裏”,“我為自己定下課程表,一本一本書從頭到尾細讀。”  p. 70.

“牛津的假期相當多(“每年三個學期,每學期八周,然後放假六周。第三個學期之後是長達三個多月的暑假”。 p. 72) 鍾書把假期的全部時間投入讀書。”  p. 73.

“我從來不是啃分數的學生,可是我很愛惜時間,也和鍾書一樣好讀書。”   p. 75.

“他每日讀中文、英文,隔日讀法文、德文,後來又加上意大利文。”  p. 91.

“她(注:指錢瑗)和鍾書有同樣的習性,到哪裏,就找書看。”  p. 120.

“我們的閱讀麵很廣。”  p. 122.

“我們讀書,總是從一本書的最高境界來欣賞和品評。我們使用繩子,總是從最薄弱的一段斷定繩子的質量。”  p. 158.

  1. 待人待物,生活

“我們仨都沒有虛度此生,因為是我們仨。”   p. 67.

“我們夫婦常把日常的感受,當作美酒般淺斟低酌,細細品嚐。這種滋味值得品嚐。因為憂患孕育智慧。”  p. 121.

“我們把所見所聞,剖析琢磨,‘讀通’許多人,許多事,長了不少學問。”   p. 121.

“我們是文化人,愛祖國的文化,愛祖國的語言。”  p. 122.

“我們也一貫是安分守己,奉公守法的公民。”  p. 122.

“我們愛玩福爾摩斯。兩人一起偵探,探出並證實誣陷者是某某人”。 p. 124.

“動物園也是我們喜歡的地方。”  p. 129.

“我們吃館子是連著看戲(注:看鄰桌的談吐) 的。我們三人在一起,總有無窮的趣味。”  p. 140.

“我們希望有幾個知己,不求有名有聲。”  p. 155.

“因為我們在一起,隨處都能探索到新奇的事,我們還像年輕時那麽興致好,對什麽都有興趣。“  p. 155.

“我常問她(注:指錢瑗):‘能偷點兒懶嗎?能別這麽認真嘛?’她總搖頭。我隻能暗暗地在旁心疼。”  p. 164.

 

如果書發行出版頁裏 “印數” 的數字是對的,那麽這本書到2022年第3版第71次印刷時已達到7,476,500冊。足見此書的影響。

錢鍾書(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字默存,號槐聚,江蘇無錫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學者、文學研究家。他學識淵博,精通中西文化,被譽為“文化昆侖”,是中國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學者之一。

主要生平

  • 1910:出生於江蘇無錫書香門第,父親錢基博是近代著名學者。
  • 1929:考入清華大學外文係,以才華橫溢聞名,與季羨林、吳晗等並稱“清華三才子”。
  • 1935:與楊絳結婚,後赴英國牛津大學留學,獲副博士學位。
  • 1938:回國任教,先後在西南聯大、國立師範學院(湖南藍田)、暨南大學等校任職。
  • 1947:出版長篇小說《圍城》,奠定其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
  • 1949年後:任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原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專注於學術研究。
  • 1998:病逝於北京,享年88歲。

代表作品

  1. 小說
    • 《圍城》(1947):中國現代文學經典,以幽默犀利的筆觸描寫抗戰時期知識分子的生存狀態,被譽為“新《儒林外史》”。
  2. 學術著作
    • 《談藝錄》(1948):以傳統詩話形式探討中國古典詩歌,旁征博引,展現深厚學養。
    • 《管錐編》(1979):錢鍾書畢生學術精華,以劄記形式評點中國古代典籍,涉及中西文化比較,被譽為“學術金字塔”。
    • 《宋詩選注》(1958):精選宋代詩歌並加以注釋,體現其獨特的文學批評視角。
  3. 散文、隨筆
    • 《寫在人生邊上》(1941):短篇散文集,展現其睿智幽默的文風。
    • 《人·獸·鬼》(1946):短篇小說集,包含《上帝的夢》《貓》等名篇。

學術貢獻

錢鍾書學貫中西,精通英、法、德、拉丁等多種語言,其研究涵蓋文學、哲學、語言學等領域。他主張“打通”中西文化,強調比較文學研究,對中國古典文學、西方文學理論均有精深見解。

家庭與晚年

  • 與夫人楊絳(著名翻譯家、作家)相伴六十餘載,育有一女錢瑗(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 晚年閉門治學,謝絕媒體采訪,保持低調。
  • 1998年逝世後,楊絳整理其遺稿,並出版《錢鍾書手稿集》等。

錢鍾書以其淵博的學識、犀利的文筆和獨立的人格,成為中國現代文化史上的標誌性人物。

 

 

以下是deepseek介紹的3個人:

楊絳(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簡介

本名:楊季康
筆名:楊絳
籍貫:江蘇無錫
身份:作家、翻譯家、外國文學研究家


一、生平經曆

  1. 早年求學(1911—1935)
    • 1911年生於北京,成長於書香門第,父親楊蔭杭是著名法學家。
    • 1928年考入東吳大學(蘇州),後轉入清華大學研究院外國文學係。
    • 1932年結識錢鍾書,1935年結婚,同年隨錢鍾書赴英、法留學。
  2. 歸國與創作(1938—1949)
    • 1938年回國,先後任教於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清華大學。
    • 1940年代開始文學創作,發表劇本、小說和散文,如喜劇《稱心如意》《弄假成真》。
  3. 新中國成立後(1949—1976)
    • 任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從事翻譯與研究。
    • 在“文革”期間遭受衝擊,被下放幹校勞動,但仍堅持學術工作。
  4. 晚年創作高峰(1978—2016)
    • 1980年代後,進入創作黃金期,發表《幹校六記》《洗澡》等作品。
    • 1997年女兒錢瑗病逝,1998年丈夫錢鍾書去世,她以堅韌意誌整理丈夫遺稿,並完成回憶錄《我們仨》。
    • 2016年5月25日病逝於北京,享年105歲。

二、代表作品

1. 文學作品

  • 散文
    • 《幹校六記》(1981):記錄“文革”期間下放農村的經曆,被譽為“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史詩”。
    • 《我們仨》(2003):回憶與錢鍾書、女兒錢瑗的家庭生活,感人至深。
    • 《走到人生邊上》(2007):晚年哲學隨筆,探討生死、人性等終極問題。
  • 小說
    • 《洗澡》(1988):描寫新中國成立初期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被譽為“中國版的《圍城》”。
  • 劇本(1940年代)
    • 《稱心如意》《弄假成真》:幽默諷刺的世態喜劇,曾在上海熱演。

2. 翻譯作品(西方文學經典)

  • 《堂吉訶德》(1978,西班牙語直譯,公認最佳中譯本)
  • 《吉爾·布拉斯》(法國勒薩日)
  • 《小癩子》(西班牙流浪漢小說)

三、學術與思想

  1. 翻譯貢獻
    • 她精通英、法、西班牙語,翻譯風格“信、達、雅”,尤其《堂吉訶德》影響深遠。
  2. 文學風格
    • 文字平實含蓄,充滿智慧與溫情,兼具幽默與哲思。
  3. 晚年生活
    • 丈夫和女兒去世後,她深居簡出,整理錢鍾書手稿,並堅持寫作,展現知識分子的堅韌與達觀。

四、家庭與影響

  • 丈夫:錢鍾書(著名作家、學者,《圍城》作者)
  • 女兒:錢瑗(北京師範大學教授,1997年因病早逝)
  • 社會評價
    • 楊絳被譽為“最賢的妻,最才的女”(錢鍾書評)。
    • 她的一生跨越晚清、民國、新中國,見證中國百年變遷,作品影響幾代讀者。

楊絳以她的才學、堅韌與淡泊,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不可忽視的文化符號。

 

 

 

錢瑗(1937年5月—1997年3月4日)簡介

身份:英語教育家、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父母:錢鍾書(著名作家)、楊絳(著名翻譯家、作家)


一、生平經曆

  1. 童年與求學(1937—1959)
    • 1937年生於英國牛津,因抗戰爆發隨父母回國。
    • 1955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俄語係,後因中蘇關係變化改學英語。
    • 1959年畢業,留校任教,成為北京師範大學外語係教師。
  2. 學術與教學生涯(1960—1997)
    • 文革期間受到衝擊,但仍堅持學術研究。
    • 1980年代後,專注於英語教學法研究,參與編寫《實用英語語法》等教材。
    • 1990年晉升教授,並擔任博士生導師,培養了一批優秀外語人才。
  3. 晚年與病逝
    • 1996年確診脊椎癌,病情惡化後仍堅持工作。
    • 1997年3月4日病逝,享年59歲。

二、學術貢獻

  1. 英語教學研究
    • 強調“實用英語教學法”,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 參與編寫多部高校英語教材,影響深遠。
  2. 文學與翻譯
    • 曾協助父親錢鍾書整理《宋詩紀事補訂》。
    • 楊絳在《我們仨》中收錄了她的部分手記,如《爸爸逗我玩》等,展現其文筆與家庭記憶。

三、家庭與影響

  • 父母:錢鍾書與楊絳,她被稱為“我們仨”中最溫暖的一環。
  • 婚姻:曾有兩段婚姻,均以離異告終,無子女。
  • 楊絳的懷念
    • 錢瑗病逝後,楊絳在《我們仨》中以“圓圓”稱呼她,深情回憶她的聰慧與堅強。
    • 楊絳晚年將錢瑗的稿費捐設“好讀書獎學金”,延續她的教育理想。

四、社會評價

  • 學生回憶她治學嚴謹、待人親切,是深受愛戴的老師。
  • 因早逝,個人著作不多,但作為錢楊夫婦的女兒,她的故事通過《我們仨》廣為流傳。

錢瑗雖未像父母那樣聞名於世,但她以教育者的身份默默耕耘,留下了自己的學術印記。

 

第3版,第71次印刷,印數7,356,501-7,476,500冊

錢鍾書,魯迅,楊大春(?), 劉心武是這本參考書裏在現代文學中提到的4個中國作家。p. 37. Section 20, History of literature, Volume Library 2, Southwestern, Nashville, Tennessee,  2005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