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說說蠪蚔

(2009-04-22 13:18:48) 下一個
說說蠪蚔

蠪蚔,讀作“龍執”,是一種傳說中的怪獸,因在《名劍傳略》中屢屢出場,不妨單提出來說它一說。

最早記載蠪蚔的古籍,大約是《山海經》。關於《山海經》的作者,眾說紛紜,有一說認為其作者即為治水的大禹,以及後來受大禹禪位的伯益——這二位為了治水而縱橫天下,將所見所聞之奇山異水、珍禽怪獸等等記載成書,是為《山海經》。聽起來有一定道理。

大禹和伯益,正是《名劍傳略》的背景一角:大禹墓成為越國代名詞,而伯益正是女主角勝邪的先祖,其傳下的馴獸技藝為歐冶子鑄成五把青銅名劍立下大功。

據《山海經.中山經卷五》載:“又西二百裏,曰昆吾之山,其上多赤銅。有獸焉,其狀如彘而有角,其音如號,名曰蠪蚔,食之不眯。”

這兒隻是說西方有山,山上有獸,名蠪蚔,對小說的構思其實並無多大幫助。真正對《名劍傳略》貢獻巨大的來自東晉王嘉所著的《拾遺記》。在《拾遺記.卷十.諸名山》中有一段精彩的閃閃發光的記載:

(昆吾山)其山有獸,大如兔,毛色如金。食土下之丹石,深穴地以為窟。亦食銅鐵,膽腎皆如鐵。其雌者,色白如銀。昔吳國武庫之中,兵刃鐵器俱被食盡,而封署依然。王令檢其庫穴,獵得雙兔,一白一黃。殺之開其腹,而有鐵膽腎,方知兵刃之鐵為兔所食。王乃招其劍工,令鑄其膽腎以為劍,一雌一雄,號“幹將”者雄,號“鏌鋣”者雌,其劍可以切玉斷犀。

這一段被原封不動地演繹進了《名劍傳略》,是為幹將、莫邪劍的由來。不僅如此,這二隻蠪蚔之獸還為另外三件事負責:

其一便是青銅劍千年不鏽之謎。上世紀,中國考古界出土了震驚世界的“越王勾踐劍”,這柄古劍在地下埋藏了兩千多年,出土時依然寒光四射、鋒利無比。青銅的成分主要是銅和錫,何以曆幾千年而毫無鏽蝕,一時成謎。後經進一步的研究發現,越王勾踐劍的表麵有一層10微米厚的鉻鹽化合物,然而這種鉻鹽氧化處理方法,隻是近代才出現的先進工藝,德國在1937年、美國在1950年先後發明並申請了專利,你當然不能指望咱老祖宗2500年前就會了這等高科技,於是我設想歐冶子將蠪蚔的雙角溶化,並浸泡寶劍,實際上暗合了鍍膜技術,誰讓蠪蚔“食土下之丹石”,還“亦食銅鐵”呢?其角內含點抗腐金屬鉻自也不稀奇。

其二是肉身殉爐的問題。不止一部典籍提到幹將、莫邪鑄劍,煉金石數月不化,後莫邪以身殉爐,方金熔劍成。人肉能助金石熔化嗎?這缺乏理論支持,有個狗--屁“專家”在百家講壇居然瞎掰,說什麽人體裏含磷高,入火一燒,溫度猛升,於是鋼鐵就這麽煉成聊——滿口胡言!

那麽關於莫邪殉爐的記載又是怎麽來的呢?我設想定是她吃了啥常人吃不到的東西,血肉與眾大大的不同,以至有此效果。而後人盲目模仿,除了燒死幾個活人外,一無所成。因為蠪蚔的涎唾,跟人參果一樣,不是人人都吃得到滴。

其三是關於幹將、莫邪之子赤兒的問題。幹將、莫邪因誤食蠪蚔涎唾,情不自禁而有了赤兒,赤兒不是常人,年僅兩歲就有了十餘歲少年的身板,心智卻不健全,被罔懷三言兩語一繞,居然橫劍砍下自己的腦袋。罔懷內疚,舍身代其複仇,終成三王墓一景。如此解釋了幹寶的《搜神記》中“客”甘願代赤兒複仇的原因。

蠪蚔,真是TMD好東西啊,世上如果真有其獸,估計會是各位養PET的首選。

記得還想寫什麽來著,忽然忘了,等想起來再補。這狗記性!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