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轉帖]五次戰役後彭德懷:四處潰逃 企圖回國現象嚴重

(2014-06-14 12:26:37) 下一個
[轉帖]五次戰役後彭德懷:四處潰逃 企圖回國現象嚴重

 

核心提示:第五次戰役的失敗對誌願軍的士氣影響很大,6月1日彭德懷向最高領袖報告:“三兵團損失很大,四處潰逃,企圖回國現象嚴重,現正派人分途攔擋歸隊”。部隊後撤中有2萬人失蹤,3兵團因一時混亂失蹤最多,達16000人,邊境的丹東市內甚至出現了三五成群流浪的誌願軍離隊士兵。

本文節選自《對朝鮮戰爭的十點反思》  作者:熊劍  原載於鳳凰網博報

第五次戰役問題

早在1950年12月29日最高領袖致彭德懷的電報中就提到了第二年的春季攻勢:“如我軍能照你們目前部署,於一月上半月打一個勝仗,爭取殲滅偽軍幾個師及美軍一部,然後休整兩個月,準備春季攻勢,則對民主陣線及資本主義各國人民大眾影響甚好,對帝國主義則給以新的一擊,加重其悲觀失敗情緒。”

1951年1月14日最高領袖在給彭德懷的電報中預測:“還有一種可能,即客觀形勢迫使我們在2月份就要打一仗,打了再休整,再去完成最後一戰的準備工作”。1月28日最高領袖致電彭德懷:“戰役之後,敵人可能和我方進行解決朝鮮問題的和平談判,那時談判將於中朝兩國有利。在占領大田、安東之後,我軍再進行兩三個月的準備,然後再發動第五次戰役是有利的。”

3月1日最高領袖在致斯大林的電文中說:“我們計劃在我軍第二番部隊到達後,在4月15日至6月底兩個半月內,在三八線南北地區消滅美軍及李承晚軍建製部隊數萬人,然後向南漢江以南推進,最為有利。”在這四封關於春季攻勢的電報中前三個的心境和第四個是不同的,前三個電報表現出最高領袖的高度樂觀,“爭取殲滅偽軍幾個師及美軍一部”、“完成最後一戰的準備工作”、“在占領大田、安東之後,我軍再進行兩三個月的準備,然後再發動第五次戰役”,而後來的事實是第三次戰役沒有殲滅偽軍幾個師及美軍一部,第四次戰役不僅沒有占領大田、安東,反而被對方壓回了三八線,因此第四封電報對春季攻勢的設想已經不是最後一戰,而是扭轉誌願軍在朝鮮戰場上的被動局勢。

在長達近3個月的第四次戰役中,誌願軍第一番部隊中的6個軍以艱難的阻擊戰、反擊戰為第二番赴朝部隊爭取時間,到4月中旬第3兵團、第19兵團全部到達集結位置,這兩個新兵團已經換裝蘇式裝備,無後坐力炮、120毫米迫擊炮、高射機槍等支援武器配備到了團一級。此時誌願軍的兵力空前雄厚,總共14個軍,投入第一線的兵力有步兵11個軍33個師,另有3個炮兵師、1個高炮師,約55萬人,裝備各種火炮6000餘門,其中大中口徑火炮1000餘門。北朝鮮投入第一線有三個軍團十幾萬人,中朝軍前線兵力近70萬,聯合軍在朝地麵作戰兵力總數為34萬人,能投入第一線的還是第四次戰役時的那二十幾萬人,中朝軍和聯合軍的兵力對比約為3比1,在重點地段可以達到6比1以上的優勢。

4月17日誌願軍政治部下達《第五次戰役政治工作指示》明確指出:第五次戰役的任務是大量的殲滅敵人幾個整師,每個軍殲敵一至兩個團。戰役目的是取得主動權,爭取縮短朝鮮戰爭的時間。4月18日中朝聯合司令部下達第五次戰役第一階段作戰部署,明確此役目的是“殲滅北漢江以西美軍3個師(欠1個團),英、土3個旅,偽1、6兩師”,戰役指導為“掌握集中優勢兵力、火力,各個殲滅敵人及戰役分割與戰術分割相結合之原則,運用得力部隊,滲透切斷敵後路,以求幹淨、全部、各個包圍殲滅敵人”。

《關於在全國進行時事宣傳的指示》中對美軍有“士氣不高,實戰經驗不多,戰鬥力弱。”的介紹,在此種誤導下新的參戰部隊普遍存在輕敵心理,入朝後第3兵團代司令曾滿不在乎地說:就美軍那點兵力,還不夠一場淮海戰役打的。戰前他還向彭德懷表決心:“彭總,我們1個兵團消滅敵人1個師不成問題,我保證還要捉5000個美軍俘虜兵。”

4月22日,朝鮮戰爭中規模最大的戰役拉開了序幕,第五次戰役的經過幾乎是第三次戰役加第四次戰役的翻版,亦像是一場混亂的彩排。

戰役的第一階段中朝軍主動進攻,打了7天,西線由誌願軍負責,東線由北朝鮮兩個軍團負責。在西線,左翼宋時輪集團5個軍突破順利,插入聯合軍縱深30餘公裏,對美第24師、南朝鮮第6師給予一定打擊,但未能取得較大戰果。中央方向的第3兵團突破後被美第3師、土耳其旅擋住,進展較慢,包圍美3師35團後無法殲滅,該部美軍在飛機、坦克和火炮的掩護下突圍撤走。右翼第19兵團突破臨津江後,因64軍未能迅速突破南朝鮮第1師陣地,致使兩個軍的5個師的兵力大部擁擠在臨津江南岸20平方公裏的狹小地區,遭聯合軍炮兵、航空兵火力突擊,損失很大。

63軍殲滅英軍第29旅一個營,因全兵團沒有實現戰役迂回,殲滅英軍第29旅的任務落空。第一階段中朝軍雖然打開了戰役缺口,但由於聯合軍注重堅守要點,誌願軍沒能有效地穿插分割,戰役發展形成平推,殲敵不多。由於在漢城以北大量殲敵的機會已失,攜帶的糧食彈藥基本用光,中朝軍遂停止進攻。

第一階段作戰結束後,整個戰線從西南向東北呈斜線態勢。美軍集中在西線,東線由南朝鮮軍的6個師駐守。中朝聯軍決定第3、第9兵團隱蔽東移,實施第二階段作戰,先集中兵力殲滅南朝鮮軍第3、5、7、9師,而後視情況再殲首都師和第11師。這與第四次戰役中的橫城反擊戰如出一轍,打不下美軍時向南朝鮮軍下手,這個從第四次戰役開始使用的策略貫穿至戰爭尾聲。中朝軍13個軍(誌願軍9個,北朝鮮4個)發起的第二階段進攻曆時五天,將南朝鮮第3、9師大部殲滅,將第5、7師擊潰。聯合軍的東線出現了缺口,美3師和南朝鮮第8師以摩托化行軍,十幾個小時行進100多公裏,迅速堵塞了缺口,建立了縱深防禦,聯合軍又形成東西相連的完整防線。

第一、二階段的作戰曆時一個月,中朝軍相當疲勞,大部已斷糧,遂向三八線附近北移以圖休整。據中國官方的統計,第一、二階段的作戰殲敵4.6萬,水分幾何不得而知,反正未消滅團級建製美軍。相對中朝軍的疲弱之態,美軍的戰鬥力和一個月以前沒有多大差別,李奇微沒有理由不抓住機會。中朝軍北撤的第二天,聯合軍實施全線反擊,由摩托化步兵、炮兵、坦克組成的合成化團級特遣隊為先鋒,從多處楔入中朝軍防線,三天內向中朝軍縱深推進了50~80公裏。誌願軍第27軍、第12軍兩個師、第60軍180師被阻隔在聯合軍後方,前兩支部隊成功脫險,180師被包圍,絕大部分損失。

在曆時約20天的第三階段中,中朝軍被動地撤退防禦,麵對聯合軍的優勢火力又大吃苦頭。戰役結束後,中方統計誌願軍戰鬥減員8.5萬人,斃傷俘聯合軍8.2萬,北朝鮮損失不祥,即便是這種水分化統計,中朝軍的損失也超過了聯合軍。第五次戰役誌願軍的減員比率為15%,聯合軍的減員比率肯定比誌願軍小,其中美軍的減員比率更是小得多,結合中朝軍殲滅的大編製單位隻有第南朝鮮3、9師,估計聯合軍減員在3萬左右,不會超過4萬。第三階段斃傷俘聯合軍3.6萬是根本不可能的,防禦戰中殺傷敵軍的數字統計最不可靠。

第五次戰役是一場敗仗,一次生搬硬套內戰經驗的戰役,一次不該發動的戰役,其實質是錯誤戰略思想和戰役思想指導下的產物,戰役目標是不可能實現的“殲滅美軍幾個整師”,目標就定錯的戰役結果可想而知。表現上看第五次戰役是中朝聯軍“進攻的頂點”,實際上第五次戰役隻是中朝聯軍“努力的頂點”,在戰略上中朝聯軍“進攻的頂點”在第三次戰役時就已經過去了,因此第五次戰役是一次多餘的戰役,純粹是一場軍事賭博。

最高領袖決定發起戰役時周恩來曾建議等一段時間再打,最高領袖未予采納;洪學智曾三次向彭德懷建議把美軍往北放一段距離再打,也未被采納。如按周、洪的建議的時間和空間發起戰役,戰術角度上好一些,不會敗得那麽慘,可能打成互有勝負的平手。但在戰略上仍將是一個失誤,因為當時對誌願軍而言最好的選擇恰恰是相持於三八線,而不是再打什麽運動戰、進攻戰。在國內戰爭中有一條作戰原則是多打運動戰,少打陣地戰,那是因為大多數情況下解放軍的火力處於弱勢,而機動性處於優勢。

而在朝鮮戰爭中,誌願軍打運動戰卻顯得吃力,原因就在於美軍機動性強於誌願軍,在第二、第三次戰役裏中國軍隊抓不住美軍主力,多次證明了這一點。運動戰不好打,陣地戰就成了好一些的選擇。在火力、機動力、後勤供給力作戰三要素中,打運動戰誌願軍三個弱點全占了,而打陣地戰機動力差的弱點就隱藏了,後勤供給差的弱點因為省去了無謂的進退消耗,也有所隱藏。人是有能動性的,能夠想出辦法在敵方優勢火力下減少傷亡,反斜麵戰術和坑道戰術就是有效的發明,坑道戰術使誌願軍在以後的上甘嶺戰役中擋住了美軍最後一次較大的攻勢。如果第四次戰役後,以增加的兵力打陣地戰,損失會小些,消耗美軍的兵力會多些,還會在三八線附近多保有一些土地。

3兵團180師的折損是發動第五次戰役的第一惡果,這是中共軍隊戰史上少有的師級建製損失。按原計劃180師應於5月23日北撤,日落後準備行動時,60軍收到3兵團部一封催命電“各部暫不撤收,並於前沿構築堅固工事阻擊敵人”,據此命令180師繼續在原地布防,掩護兵團主力撤退。就在23日白天,180師右翼63軍部隊未通知左翼友鄰就撤出陣地,此處為3兵團和19兵團的結合部,兩個兵團之間暴露出一個缺口。

24日聯合軍從缺口處插入,控製了北漢江渡口,越過180師向北突進,整個北漢江南岸隻有180師一個師級部隊,並且三麵受敵,處境險惡,下午60軍電令180師撤過北漢江,“各部暫不撤收”電白白耽誤了180師一天時間,180師滯留於北漢江南岸對戰局未起任何作用,反而陷於不妙境地。25日,180師邊打邊撤,陸續有官兵被俘,聯合軍了解到有一支較大建製的誌願軍部隊被隔斷在美軍身後。下午180師接到軍部轉發兵團的第二道命令:師部帶兩個團占領駕德山,另一個團占領馬坪裏北側山地。

26日拂曉,180師部率兩個團到達駕德山,發現聯合軍已經在他們的北麵──馬坪裏。180師的處境由原來的被隔斷惡化為被包圍,減員很大,剩下約3000人,180師的命運已定。下午軍部指示其向鷹峰突圍,部隊分成兩路行進,美軍以炮火封鎖道路,部隊建製被打亂,美軍飛機在上空盤旋播音,點明180師的番號勸降。27日拂曉,180師餘部1500來人到達鷹峰,遇到的仍是美軍,左突右衝了一天,180師隻餘400多人,無法再作有組織的戰鬥,遂分散突圍。

損失180師的直接指揮責任在3兵團指揮部,兵團代司令不了解現代化戰爭,拿內戰時的舊經驗來指揮作戰,對美軍慣用的快速反擊戰術沒有心理準備,“各部暫不撤收,並於前沿構築堅固工事阻擊敵人”是一封糊塗電,到駕德山阻擊敵軍的命令和“各部暫不撤收”的性質是一樣的,都是設定錯了阻擊敵軍進攻的地點,3兵團指揮部兩次為180師設定阻擊地點,而事實上聯合軍兩次跑到了設定點以北。60軍指揮部同樣對美軍的快速反擊戰術缺乏心理準備,23日下命令時期望180師能阻擊敵軍3至5天,事實上一天都很勉強;25日60軍部在半小時內接連收到3兵團部關於180師行動的兩道命令,第一道命令好一些,60軍部未能加以權衡,兩道命令原樣轉發180師,說明60軍部在戰術研判上和3兵團部同樣不清醒。

對180師的損失開始上麵還說“是上上下下的許多錯覺,和各種因素湊合在一塊所造成!”,但如果一層一層地追究,順著“帶決定性的一仗”、“最後一戰”、“春季攻勢”的藤摸瓜,就追到了最高領袖頭上,所以後來從兵團一級開始層層推諉,把責任全推到師級以下基層,罪之以“右傾動搖”,以掩蓋整個戰役失敗的戰略責任和戰役責任,直到今天,“抗美援朝正史”還說第五次戰役是勝仗,隻是不圓滿而已。

第五次戰役的失敗對誌願軍的士氣影響很大,6月1日彭德懷向最高領袖報告:“三兵團損失很大,四處潰逃,企圖回國現象嚴重,現正派人分途攔擋歸隊”。部隊後撤中有2萬人失蹤,3兵團因一時混亂失蹤最多,達16000人,邊境的丹東市內甚至出現了三五成群流浪的誌願軍離隊士兵。

第二個後果是誌願軍被俘1.7萬人,占戰爭期間中方被俘人數的80%,讓美軍揀了個大便宜,為美方在遣返戰俘問題上壓中方一頭提供了機會,說難聽點,第五次戰役就是給美軍送俘虜的戰役。180師有5000餘人被俘,照應了3兵團代司令戰前說的“捉5000個美軍俘虜兵”。

第三個後果是戰線被美軍北推,戰役停止線在戰役發起線北麵10幾公裏處,既損失了部隊,又丟了土地。

美軍從第四次戰役中獲得了有益的作戰經驗,既看到了自己的長處,也了解了對方的短處,因而美軍在第五次戰役中知彼知己,先以穩健的防守及適當的後撤消耗中朝軍的糧彈,再以快速有力的反攻殺傷中朝軍。利用空間的伸縮削弱對方的有生力量,這是中國軍隊在曆次戰爭中總結出的寶貴經驗,自己忘記了,卻讓美軍用上了。

誌願軍卻未從第三、四次戰役中汲取教訓,沒有充分認識美軍的長處,也沒有認真審視自己的短處,在相當程度上既不知彼,也不知己,失敗是必然的。孫子兵法雲:“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最高統帥發動第五次戰役,既沒有先創造出不被敵人戰勝的條件,也沒有等待敵人可被已方戰勝的條件出現,就一廂情願地想“消滅美軍及李承晚軍建製部隊數萬人”,注定是一個軍事上的幻想。孫子兵法又雲:“敵無備,出而勝之;敵若有備,出而不勝,難以返”,第五次戰役的失敗就是違背這一古訓的結果。在這場大戰役中,有《孫子兵法》遺產的中國的軍隊敗於沒有《孫子兵法》的美國的軍隊,是很不應該的。

第五次戰役上上下下都有責任,責任最大的還是最高領袖,“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如此結局的首要責任不得不由最高統帥來負。180師的折損驚動了統帥,在調查失敗原因時統帥關注的竟然是兵團軍事主官是否右傾,而第五次戰役失敗的本質恰恰是左傾軍事冒險。

第五次戰役進行到第三階段時,斯大林就最高領袖設想的“零敲牛皮糖”戰術坦率地來電:“拿蔣介石軍隊作類比,這也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因為:第一,你們現在所對付的是不同的軍隊;第二,還沒有任何根據可以認為,英美軍會像蔣介石那樣愚蠢,使你們能夠按照你們的選擇每次殲滅敵一個整營地殲滅其軍隊。”

第五次戰役是朝鮮戰爭中繼仁川戰役後的第二個重大轉折點,從此攻守之勢完全易位,中國誌願軍徹底失掉了軍事上的主動權。在第五次戰役中,中國對人力資源和物力的使用達到了極限,戰役的失敗使中國的決策層放棄了統一朝鮮半島的戰爭目標,改之以維持三八線,並且正式開始和談,但和談的內容已經不涉及中國的政治利益了。1951年下半年的戰況基本上是南攻北守,誌願軍拚死作戰的目標就是保住最高領袖曾經不屑一顧的三八線

bbs.wenxuecity.com/pengdehuai/547398.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