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好文轉貼:誌願軍出戰前的南北朝鮮內戰態勢(北京新浪讀書)

(2010-12-29 14:04:43) 下一個
  北朝鮮於1950年6月25日淩晨發動了對大韓民國的突然進攻。當時正值星期天,韓國國防軍三分之二的軍隊尚未進入戰備狀態,根本沒有招架之力,戰事完全是一邊倒的局勢:6月28日,奪取漢城(首爾)。韓軍一敗塗地,漢城一戰,韓軍撤退到後方的部隊僅有2萬餘人。接下來,北朝鮮軍隊勢如破竹,7月4日,奪取韓國重鎮水原;7月5日於烏山擊敗由美軍第24師一個營406名士兵組成的“史密斯”特遣隊;7月20日,占領大田,擊潰美24師;7月24日,占領木浦;7月31日,則占領了晉州,將韓軍和聯合國軍被一直逼退到釜山附近的洛東江一帶,南北長160多公裏,東西寬80多公裏總麵積僅有一萬多平方公裏的環形陣地中。
  自6月25日至10月份,朝鮮半島上主要發生了以下幾個戰役。
  三八線之戰。6月24日夜,在朝鮮半島西端一塊60多公裏的地帶,集中著整個人民軍絕大多數的坦克部隊和幾乎所有精銳部隊,從這裏將沿儀政府走廊(這裏寬度有500米,是朝鮮少有的適合大部隊展開攻擊的地區之一)發動對漢城的主攻,這是一條自古以來奪取漢城的必經之路。負責擔任攻擊任務主力的是人民軍第6師(原解放軍第166師)。25日淩晨,三八線上大雨傾盆,人民軍第6師的一個團從開城正麵發起了攻擊,另有一個團登上了火車,沿著悄然鋪設好的鐵路路軌直達開城中心。僅僅一個上午,守衛開城的韓軍12團被全殲,團長帶著2個步兵連逃之夭夭。
  前線韓軍一片混亂,因缺乏針對T-34坦克的有效武器,絕大多數部隊幾乎都是一擊即潰,僅有東線的春川暫時頂住了人民軍2師的進攻。春川是個山城,地形易守難攻,不利於坦克展開,人民軍隻好以步兵輪番衝擊。韓軍第6師師長事先得到情報,已早有準備應對人民軍的突襲,因此得以依托城市周圍山頭上的鋼筋混凝土工事堅守了兩天。人民軍見攻不下來,急調已經突破韓軍防線30公裏的第7師回頭夾擊春川。雖然最終拿下了春川,但第6師幾乎是全身而退,並掩護了從原州方向撤回的第8師,遲滯了人民軍的攻擊步伐,使人民軍未能達到戰役目標。
  6月27日,人民軍一部分攻進了漢城。驚慌失措的韓軍炸毀了漢江大橋,將大部分韓軍留到了漢江以北充當了俘虜(戰前韓軍有9萬多人,漢城一戰後,韓軍所剩隻有2萬餘人,折損十之六七)。
  大田之戰。由於漢城韓軍的迅速潰敗,美軍於7月初加快了向朝鮮戰場增兵的速度。7月4日,美第24師先頭部隊在朝鮮登陸,並立即投入作戰。這支600人的隊伍由一個步兵營和一個炮兵營組成,是美軍第一支同人民軍交戰的隊伍,被稱為“史密斯特遣隊”。僅僅大半天,這支狂傲的部隊就被人民軍擊潰了,據美軍記載,這第一支與人民軍交火的美軍有150人戰死,72人被俘。
  北朝鮮人民軍攻勢甚猛,在西線於7日衝破美24師第21團的阻擊,於8日解放天安,10日進至全義地區。美24師部隊不得不撤退至錦江基本防線。在中部戰線,人民軍與陰城、忠州、丹陽之韓軍進行激戰。沃克被迫命令美24師放棄“線式防禦”,改取“點式防禦”,沿漢城通往釜山的錦江以南交通線上固守要點,以空間換時間,節節抵抗。人民軍於7月14日拂曉發起強渡錦江作戰,至7月16日全部突破錦江防線,重創美24師兩個團。   7月18日,西線人民軍開始向大田發起攻擊,至19日下午,人民軍三個師完成對美24師的合圍,於20日攻占朝鮮中部交通樞紐大田,擊潰美24師,並於後來8月25日活捉師長威廉﹒迪安。據阿普爾曼所著《美國兵在朝鮮》,第三卷,199頁記述,美24師自7月5日投入戰鬥以來,至7月20日大田戰役結束,共有2400人在戰鬥中失蹤,戰鬥傷亡為7305人,部分營連傷亡率高達70%,校級以上軍官的傷亡尤其嚴重,損失的裝備足以重新裝備一個師!
  大田戰役結束後,人民軍繼續乘勝前進,西線主攻部隊於7月24日至29日在永同、黃澗一帶衝破美騎兵第1師和美25師阻擊,於8月2日奪取金泉,8月3日解放陝川。中部戰線,人民軍突破韓軍的頑強抵抗,從7月24日至8月3日,先後解放了榮州、禮泉、鹹昌、安東、尚州等城及廣大地區。
  雖然人民軍依然節節勝利,但形式依然緩緩發生了變化。隨著美軍反坦克榴彈、89毫米火箭筒以及大量M-26坦克的加入使得人民軍的T-34坦克不再是無堅不摧了。到7月底,人民軍隻剩下80輛坦克,人民軍的攻擊速度驟然下降!   美第八集團軍總司令沃克依據洛東江建立了最後的防線。這條後來被稱作“釜山環形防禦陣地”的防線,東起朝鮮東海岸盈德,向西至倭館,然後折向南,直至洛東江與南江的匯合處南旨裏。其東側、南側是大海,西側是洛東江,北側是慶尚山脈橫向的高地群,整個地勢易守難攻。
  至8月初,美軍和韓國軍炸毀洛東江上的所有橋梁,全部撤至釜山防禦陣地之內。至8月2日,在防禦圈內共集結了韓國軍5個師、美軍4個步兵師、1個陸戰旅141500餘人,其中美軍近6萬人。沃克將韓軍部署於防禦圈北部盈德至倭館一線,將美軍部署於防禦圈西部倭館至馬山一線,形成首尾相顧、縱深配置的連貫防線,兵力火力趨於集中。同時,戰線靠近西海岸,在許多地方地麵部隊都可以直接得到海軍強大艦炮火力的支援。
  8月2日,朝鮮人民軍第12師首先強渡洛東江,向浦項方向發起攻擊,第一方麵軍和第二方麵軍隨後全線發起進攻,開始了洛東江之戰。東線,人民軍第二方麵軍已經全部渡過洛東江,第12師衝破美軍的空中和地麵炮火的頑強抵抗,於8月11日占領港口城市浦項,切斷了韓國第3師的後路,人民軍第5師從正麵向其進攻,重創韓國第3師,進至浦項地區與12師會合合,從而在美軍和韓國軍釜山防禦圈的最東端打開了缺口。
  在戰線的最南端,人民軍第6師占領晉州後,繼續向東猛攻,擊潰美第25師,於8月7日攻至距離釜山隻有幾十公裏的馬山。從陝川地區進攻的人民軍第4師於6日強渡洛東江,突破美第2師的防禦,於8月11日進至靈山。兩隻部隊並肩突進,形成了直搗釜山之勢。
  在中部,人民軍第一方麵軍主力和第二方麵軍主力相互配合,於8月3日至11日,先後強渡洛東江,從幾個方向對大邱展開向心攻擊。至8月15日,各路攻擊部隊擊潰美軍和韓國軍的抵抗,進至義城、軍威、善山、倭館、玄風一線,對大邱形成包圍之勢。
  美軍立即展開凶猛的反撲。沃克調整部署,以部分兵力扼守北部地區的要點,集中美軍在密集的空中和地麵火力支援下,首先對西部馬山地區的人民軍第6師實施反撲,隨後由南向北,先後對靈山、玄風、倭館、浦項地區的人民軍進行反擊。期間,人民軍與美軍展開了激烈的拉鋸作戰,10餘天裏陣地失而複得,戰線變動甚微。由於美軍的火力和海空優勢,而此時人民軍戰線過長,後勤補給遭到美空軍嚴密封鎖,前線損失嚴重,不得不放棄洛東江左岸陣地,全線撤至洛東江右岸和倭館、浦項以北地區,戰局陷入僵持狀態。
  在接下來幾天裏,聯合國軍中英軍第27旅進入釜山防線,另美軍數量也再次劇增。
  8月31日,人民軍再次在全線發起進攻。在西部戰線,人民軍第1方麵軍再次強渡洛東江,突破美國在洛東江沿岸地區設置的防線,深入美軍防線縱深10-15公裏,於9月3日進至靈山、昌寧、玄風一線。在北部戰線,人民軍第2方麵軍突破韓國軍在慶尚山脈設置的防線,經數日激戰,於9月10日進至倭館、多富洞以南地區和八公山地區,先頭部隊逼近大邱北側琴湖江右岸,對大邱市區實施炮擊,大邱告急,美第8集團軍司令部被迫轉移至釜山。釜山環形防禦陣地岌岌可危,司令官沃克下令部隊就地死守,朝鮮人民軍攻勢已是強弩之末。
  從9月10日開始,聯合國軍開始向人民軍發起反擊。此時,包圍圈中的聯合國軍已達近18萬人,且占據著絕對的製空權、製海權,地麵部隊的火力和機動力也擁有優勢。
  戰爭雙方在洛東江以東地區展開了激烈的拉鋸作戰,每一個陣地都處於反複爭奪之中。美空軍對人民軍陣地及後勤補給線實施狂轟亂炸,切斷了其前線與後方的聯係,人民軍進攻受阻,被迫再次撤至洛東江西岸。
  9月15日淩晨6點30分,在麥克阿瑟的親自指揮下,美第10軍開始實施著名的“仁川登陸”,由於人民軍遂不及防,守衛部隊隻有1個海防炮中隊和1個海防步兵中隊,全軍覆沒。第二日,美軍登陸部隊已達18000餘人,且攻占仁川市,並主動向漢城方向進攻。
  其實北朝鮮急於將聯合國軍趕下海,其重兵皆在洛東江前線,後方力量薄弱,根本無力阻止仁川登陸的美軍前進,因此從前線急調4個師馳援漢城地區,其餘各部隊做好抗敵反撲的準備。釜山防禦圈內的4個美軍師和5個韓國師得到仁川登陸的消息後,於9月16日組織反攻,但遭到強烈反抗,損失慘重,不得不再次轉入防禦。
  9月18日,仁川登陸成功的美軍繼續向漢城方向突擊,突破人民軍第一道防線,進至漢江一線,並占領金浦機場。19日,美軍與回援的人民軍一個師相遇,雙方發生激戰,人民軍損失慘重,被迫後撤。美軍突破人民軍漢江防線後,從西北和西麵兩個方向進至漢城近郊。
  9月21日,美軍向漢城發起總攻,人民軍回援漢城的三個師和一個坦克旅剛剛趕到,立即投入防禦作戰中,美軍進展異常緩慢。至24日,美第10軍軍長阿爾蒙德增調美第7師32團、韓國軍第17團和部分炮兵、坦克分隊,由漢城南側突入漢城,美第1陸戰師也趁勢從其它方向突入市區。
  雙方發生激烈巷戰,至9月28日,美軍占領漢城。至此,仁川登陸的美軍已經切斷了人民軍主要的後勤補給線。
  9月18日,洛東江前線的聯合國軍15萬餘人再次發起反攻。美第一軍指揮美24師、第1騎兵師、英第27旅、韓國第1師和美第5團,從大邱、倭館、大田方向實施主要突擊;以美第9軍指揮美第25師、第2師,由晉州方向實施輔助突擊;以韓國第2軍團指揮第6師、第8師在大邱以東向北進攻;以韓國第1軍團指揮第3師、首都師沿東海岸向北進攻。至9月19日,幾個突擊方向完全突破人民軍防線,渡過洛東江,並於22日同時沿幾個方向展開攻擊,並以機械化部隊組成特遣隊,沿公路、鐵路迅速向人民軍後方開進。
  此時仁川登陸之敵已站穩腳跟,人民軍在各個方向上與進攻之敵展開激戰,腹背受敵,彈藥糧草均接應不力。鑒於此,9月23日,人民軍開始向北撤退,但在聯合國軍空地一體化攻勢麵前,人民軍各部隊一時無法按計劃完成後撤,後撤逐漸變成了潰敗。
  以美軍為主的攻擊部隊進展極快。9月26日,美第1騎兵師先頭部隊與仁川登陸的美第7師先頭部隊在烏山會合,主力占領鹹昌,徹底封閉了人民軍主力撤向後方的主要交通線。美24師於28日攻占大田;美第2師25日攻占陝川,26日攻占居昌,28日攻占全州;美25師於26日攻占晉州,隨即向西北方向攻擊,先後占領安義、金堤、群山。韓國第6師占領軍威,26日進至鹹昌地區,與美騎1師會合,隨後占領楊平、春川;韓國第8師攻占安東、容州。至此,在朝鮮的“聯合國軍”地麵部隊,總數已超過33萬人,另美國空軍兵力已達36000餘人,海軍近6萬人。
  仁川登陸的美軍繼續沿三八線向東推進,人民軍主力被阻隔於三八線以南地區,其防線被徹底割裂,第1方麵軍所屬各師已經被美軍切斷退路,全部隔斷於南部地區,其第3、13師至10月3日到達忠州以北山區,第6師於10月4日至永同,第10師被隔絕於洛東江地區,第4師、坦克師在天安附近轉入山區活動。第2方麵軍各師被進攻之敵所糾纏,無法進至指定地域集結並形成防線。第1師撤至原州、橫城間,第5師返三八線以北,第12師有兩個團返回三八線,第15師在忠州以北地區。
  據戰後的統計資料證明,朝鮮人民軍的損失是致命的。在人民軍撤退時兵力還有7萬多人,可真正撤回三八線以北的隻有不到3萬人。在損失的兵員中1萬餘人傷亡,12000餘人被俘,2萬餘人進山打遊擊。
  至九月底,人民軍在三八線以北隻有部分新組建的部隊和警備部隊,撤回來的主力部隊僅有兩個師,而且喪失了絕大部分的火炮和全部的坦克,力量空虛,無力阻擋聯合國軍繼續北進。9月30日,韓國第3師首先越過三八線。10月1日,南朝鮮第1軍團主力在朝鮮東海岸地區越過三八線,首都師主力在注文津西北地區越過三八線。
  幾天後,美國操縱聯合國通過聯軍地麵部隊越過三八線的決議,於10月7日,美騎1師先頭部隊越過三八線,隨後,美騎1師主力、步兵第2師、英國步兵第27旅、韓國第1師和第2軍團部隊越過三八線,大舉北進。
  北朝鮮請求蘇聯和中國給予直接軍事援助。
  蘇中兩國皆十分關注朝鮮戰事,亦為此做出了相應的軍事準備。
  新中國成立之初,解放軍主力部隊主要分布在中南、華東、西南、西北地區,隨行追殲國民黨殘餘部隊,剿匪肅特、以及準備解放台灣、西藏等任務。東北在中國國防部署中處於戰略大後方的地位。至1950年5月,東北軍區所轄部隊隻有6個警備師和部分地方部隊,此外還有第四野戰軍北調從事農業生產的第42軍和進行整訓工作的部分炮兵、騎兵部隊共228000餘人。根據1950年解放軍精簡整編方案,第42軍將集體轉業編為農墾部隊,6個警備師將縮編為兩個。朝鮮戰爭爆發後,中央作出部署,決定抽調中原地區國防機動部隊第13兵團(下轄38、39、40三個軍)和東北齊齊哈爾地區的42軍以及炮兵第1、2、8師組成東北邊防軍,總員額26萬餘,當八月份朝鮮戰局變化以後,中央急調第50軍入東北,編入東北邊防軍建製序列,該軍前身是遼沈戰役期間在長春起義的國民黨第60軍,於10月中旬到達吉林省西豐、遼源、海龍、磐石地區,轉入臨戰準備。與此同時部署第9兵團(下轄20、26、27三個軍)北上至濟徐鐵路沿線整訓,作為二線部隊,為加強第9兵團的力量,華東軍區又將由原國民黨起義部隊組成的第16兵團番號撤銷,兵員補充進9兵團各部隊。將西北地區的19兵團(下轄63、64、65三個軍)解除生產任務,調至隴海鐵路沿線地區集結。大量後勤物資亦於七月底八月初運抵安東。
  蘇聯同意向中國軍隊提供各種類型的武器彈藥和武器裝備的製造技術,於1951年2月為中國計劃用於朝鮮戰場的12個軍共36個師提供步兵武器裝備。根據1951年2月在北京簽訂的關於蘇聯向中國提供軍事貸款的協定:蘇聯向中國提供12.35億盧布的貸款,用以購買中國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所需的軍事裝備、彈藥和鐵路器材。同意派空軍部隊在鴨綠江北岸的中國境內駐防,幫助中國進行防空,但不越出中國國境,兩個月或兩個半月內也不準備在朝鮮境內掩護誌願軍作戰。
  至10月18日,預定於第二天晚上渡江的部隊第40軍、第42軍、第39軍第117師、炮兵第1師、炮兵第二師已全部在輯安、長甸河口、安東三個渡口集結完畢。此前,各軍派出的偵察分隊先期入朝,偵察戰場情況。   1950年10月19日,美軍和南朝鮮軍攻陷平壤,隨即兵分多路,繼續向朝鮮北部快速推進。也就是這一天,誌願軍統帥彭德懷,率誌願軍進入朝鮮戰場,抗美援朝戰爭終於拉開了帷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