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現在開始今天的講解。昨天告訴大家,今天主要講古人海量的培養,這個功夫在哪裏?我們一般情況下,為什麽做不到這一點,存在的問題,《菜根譚》中講到一個說心底幹淨方可學,怎麽解呢?這個內心幹淨,不迷信,首先一點對禮儀不迷信,還他一個本來麵目,就像明鏡一樣,沒有自我的分辨,就是像事物的本麵目、真麵目,以這個來對應,那麽在這種狀態下,自我的內心世界,會得到真正的升華。我們一般情況下,主要是執著於一個文字相的一個禮,那麽這個禮中的對錯、善惡,這中間絕對的教條化了,就是文字化了,把生活中的對和錯,不是當下的那一時一刻就是絕對的永恒的,沒有永恒的東西,中國古人講的比如群經之首的《易經》,易呢,就是一個變異的過程,世間萬事萬物都處在一個變化的運動狀態,不是一個靜止的死的東西,所以呢,我們在生活中,對自我情感的宣泄過程中,切記一點,不要把自己認為的,我以為的對和錯強加給對方,做為一個絕對的死理來處理,這個時候呢,不能做到內方外圓,不能做到圓融,不能做到圓融的時候呢,像我昨天談的,勝物傷,一個傷自身,你覺得我這麽聖潔,我這麽大公無私的幫助你,你怎麽不計,不感恩呢,或者說不計我這份情呢,那麽這個時候,一個是自傷,一個是傷他,對己對人都不好,既然都不好,我們就不要在這個上麵下功夫了,應該把它放下,應該把它放下。一般情況下,大家聽我說的時候,大家說宋老師說的挺好的,有道理,離開之後呢,在處理相應的事的時候呢,又回到自己思維波原有的狀態中了,所以這就是我們說的人呢,人性是個多重性的一個組合,多重性的一個組合,這個多重性的組合呢,你有時會覺得你內心很神聖,非常的清高,有時又會覺得你非常的卑微,就是在兩極中交往地反複地證一個什麽呢,證內心的那個點:我到底是怎麽個人,我到底是誰。就是有時候覺得自己非常清高,很聖潔,能做到傳統中談到的內聖,內心非常神聖,有時候又覺得我們非常肮髒,自己都不敢真實地麵對這個點,那麽在這種狀態下會思索什麽呢,我這個人到底是怎麽一個人,是君子呢還是小人,是小人呢還是君子,就是反複地在思考,思考什麽呢,思考怎麽做這個人,其實我們的父輩,流傳了很多的方便的法門,到了我們自身呢,我們覺得它好,但是離我們生活很遠,我們經常不用。另外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講,止觀的功夫呢,人人都覺得哎,有的事情比如損人利己的事情,我不做,這樣呢,跟我為人處世的原則相違背,我不做。但是有時候就會做顛倒想,有時候就會做顛倒想,顛倒想的狀態是個什麽樣的狀態呢?就是我給我自己找理由,我覺得這樣做不好,那麽這個狀態就是《菜根譚》書中談到的,你的內心不幹淨,所以你在學古的時候呢,學了個四不象,他說要學古人呢,首先一點心裏要幹淨,心裏要幹淨,幹淨到什麽程度,就像一麵鏡,無塵,不染,還事物一個本來麵目,迎而藏,去無留,真實的麵對外界的一切,那麽一個是對外,一個就是對內,對內的時候,是君子是小人,鏡子裏麵就是這樣,當看到自己是小人的時候,要勇敢的麵對這一點,這是自我的不足,人人都有的人性,人性中的不足點,那麽,我想做一個君子,我想做一個善士,那就朝這個目標去努力,那就可以了,而不是以為我內心的陰暗麵他人看不到,不是這樣的,真的不是這樣的,那麽一般情況下,當你和下士相處的時候,你可能偶爾會覺得自己的這小把戲對方不能識破,可能會,而且會出現很多次,那麽在這個過程中切記一點,不可得意忘形,那麽人群中還有中士,還有中士,那麽當你用這種心態和中士相處的時候,你就會覺得你內心的距離非常非常的大,你很難走近,進入自己和他人的內心去,做一個神交,做一個神交。為什麽會這樣呢?就是內心有雜質,你以為別人不知道,怎麽樣怎麽樣,把修飾的功夫用的太多了,你隨後的成就,如果說內心不幹淨,你隨後的成就最多就是個下士,效法中士的時候,最後的成就,最多就是下士,也就是你在下士中出不來,更不要說向上士去努力了,為什麽這麽講呢,古代呢,曆代的大德先賢都談到同樣一個標準,一個什麽樣的標準呢,就是說我們在為人處世中,效法於上,效法於上,在現實生活中呢,最多成就於中,就是說,你所理解的上,跟你所證到的上,中間有一個很大的落差,就是由上品到中品,那麽,當你執著於中的時候,在中士的境界自鳴得意的時候呢,就是你向下的開始了,就是你向下降的開始,在這個過程中,為什麽這麽說呢,就是你的善念呢中間是有漏的,就是你不能護持一念,永遠做上士,不是這樣的。我永遠做君子,也做不到,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因為不能護持善念,讓這個念呢無間,所以在成就做人的過程中呢,效法於上,成就於中,效法於中呢,成就就是個下,這是一個規律,希望大家能明白,也希望這種標準方法呢,對每一個人生活都有幫助,我希望你從下士走到中士,把上士作為一個努力的目標,這樣呢,你就會越來越清淨祥和,他人跟你相處的時候呢,就會覺得從你這裏呢受益良多,把你作為一個君子來對待。這個君子呢,就是先要讓周圍的他人,發自內心的自然的承認你是君子,就是你把你真實的一麵顯示出來,隻有真正的周圍人都承認你是君子的時候,你的這個君子才真成了。我們心中認為自己是君子的時候,往往就是小人,所以這個小和大,一個就是小,一個大的問題,一個就是說君子從利他的角度去發展,就是君子為人處世,是從利他的角度出發的,那麽小人呢,一般都是從自利的角度出發的,那麽當我們把這個談得透的時候,其實在座的各位善知識在自己的生活中間呢,曾經偶爾也會有利他的心態,這種行為,那麽這種行為好不好,好,夠不夠,不夠,還不夠,有待於進一步的完善,就是把你這種君子的行為,由萌芽狀態,把它培養的像鬆柏一樣,順應四季,就是在四季中一直是純青的,是正直的,那麽這個時候,這個君子的行為基本上就到位了,我們再看看比如說《菜根譚》中談到的,掃除外物,很難,那麽就是這個本來麵目是個什麽麵目,是真麵目,是沒有修飾的,一個本來的內心世界,那麽在這個過程中,就是說人們的內心世界,人人都有,人心都有一篇真文章,就是人人內心都有一個標準,自我都有一個標準,這個標準呢,他人很難明了,很難明白,為什麽呢,因為你有修飾,你有修飾,你開始知道,你有標準,那麽你為人處世的過程中,你有修飾,修飾到最後,你自己也不知道你的這個標準是什麽樣的標準了,忘了。那麽去除外物,就是那些虛幻的東西對自己的幹擾之後,讓自己內心,這個真實的心態完整地體現出來,就圓融了,那麽這個在做的過程中,剛才說的一點要反複地地重複,就是說《菜根譚》中間談的苦中有樂,苦中有樂,樂極生悲,就這個意思,就是你是小人還是君子,就用這個標準去衡量自己。那麽在做地過程中,我們讀書的時候,為什麽不能見先賢呢,為什麽不能把他們好的東西放在自己的身上呢,虛妄顛倒的東西太多了,就是說我以為善惡的標準,跟自然界以及社會大眾認可的這個標準,中間距離特別大,就是我的這個對錯善惡跟社會大環境的善惡標準中間距離差異太大,這樣的話,就會有一個認知的偏差,認知的偏差就會導致行為的失控,這個習慣你一旦養成了,你很難在一瞬間,就是說當下,立竿見影的把這個思維波從固有的那一點拉回來。再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說我們再看看人類曆史上比較有名的大成者,他們在跟自身意念調節的過程中,用了什麽樣的方法,就是說比如功名,人人都在追求一種功名,那麽能不能從功名中,以功名作為一種平台,就是既不傷自我,又不傷他人呢,這個時候要向莊子學,要向莊子學,莊子從功名中能跳出來,他退休以後呢,就是社會公認為他是個大家風範的時候、大成者的時候,國家想再一次啟用他的時候,他不去了,他不去了,人家請他出來,重新做官,他不去了,為什麽呢?就是這個時候,做到了一個恰到好處,他認為這次再一次進到官場,進到這個名利場對自己就是個傷,對他人可能也是個傷,所以他能做到跳出功名之外,跳出功名之外,以這種良好的心態,以大宗師告誡後世的後來人,有興趣的話你可以看看這,莊老先生做的比較好,有時候呢,比如我們為什麽不能做到內心和外表一致呢,就是僥幸的心理比較多,就是以為我的這個動心起念他人是不知道的,以為這樣做是最好的,首先給自己找了一個滑滑梯,就是先把退路已經找好了,那麽這個時候就是一個虛妄的妄念在作怪,去掉這個,斷除這個妄念呢,怎麽去做呢,記住一點就是抬頭三尺有神明,為什麽這個講,就是我們在動心起念的過程中,你跟天地萬物都有一個呼應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呢,你以為他人不知道你這個想法、行為,其實自然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再舉個簡單的例子講,讓你跟現代生活有一個相互的印證,舉個簡單的例子講,思維波是一種波,就是想的過程他肯定是一種能量,再舉個例子講,無線電電波,我們現在用的手機呀諸多的東西,你用數字化,把它操控一下,經過一個轉化,對方就能聽到你的聲音,不管你是苦還是樂,就是七情六欲通過這個都可以表達傳遞,那為什麽你的想法別人不知道呢?人家知道,隻是君子不屑於跟你理論,小人哈哈大笑之,覺得你可笑,中士在忙於人物的曆練,所以呢,這個時候你覺得我的這個想法呢,是不是瞞天過海了,不是這樣的,不是這樣的,就是說你所以為的瞞天過海了,實際是把你自己像蟲繭一樣陷到裏頭去了,到最後就是暗無天日了,所謂暗無天日,就是你內心的那個從善的本性這個光點越來越小,越來越小,最後看不見了,看不見了,你就不知道你是個什麽樣的人了,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我希望大家從當下的動心起念來規範自己,做到不傷自身,不損害他物,隻有這麽反複地從內心做起,培養自己的意念,你的內心才會重新的重見天日吧,就是從當下做起,從暗無天日的那個光境中走出來,再重新的看到自然界的完美,我們在做的過程中比如說怎樣做到一個海量,那麽大海的德性大家都知道,就是因為他處在一個低位,所以他能容納百川,最後呢,成就的就是那種難以想象的大器,比如海,海的那種想象力,比如我昨天給大家談到的,我們每一個人在自己人生的曆練過程中,都有自己的功德池,就是你幫助他人做了多少,你為他人想了多少,那麽在這個過程中,都在那個池中間,這就是我們說的功德池,那麽有的人呢,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之後呢,功德池中長出了鬆樹、柏樹,有的人呢長出了小花,有的人長出了一棵楊柳樹,在這個過程中,不同的狀態是個什麽樣子的狀態呢,剛開始,這個樹可能生命特別旺盛,特別旺盛,直線上升,那麽隨著這功德海資糧的減少,減少之後,這個樹慢慢地就枯萎了,這種枯萎地因素呢,比如我們說沙化了,資糧不夠就沙化了,沙化之後呢,由一棵參天大樹,到最後的不毛之地,連花草都沒有了,是一個什麽樣的狀態呢,就是我們曾經在某一個時空段內,經常的幫助他人,做利他的事情,這是一個很好的功德,就是在坐的善知識,不管是年齡大的還是年齡小的,在自己的心路曆程中,曾經出現過這種非常好的的狀態,那麽在這種狀態出來之後呢,得到了周圍及自然界的認可,自然界怎麽認可呢,身體在某一段時間內非常健康,心情非常愉悅,基本能做到心想事成,這就是功德海的一個回報,那麽再過一段時間呢,就是我們說的隨著得意忘形之後,不思施舍了,完了之後,開始享受了,享受這種成功之後,坐吃山空了,把功德海中的養料的東西吃完了,吃完了之後呢,這個樹就枯萎了,那麽就是說你美好的高大的形象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由美好的陽光燦爛到暗淡慢慢到枯萎,是一個過程,我為什麽這麽講呢,希望在座的各位在隨後的生活曆練中間,要在利他方麵多下功夫,讓你的這棵樹,還是這朵花,重新的跟大自然進行一種親和的圓融,那麽這個圓融,就是承認自己就是自然界中的一員,是自然界中的一員,而不是整個大自然,承認自己是自然界中的一員,而不是自然界中的唯一,不是自然界的主宰,這樣的話呢,你的心性就會由那種極力的膨脹到平和地真實地麵對自我。這是一個過程,那麽在這個過程中呢,讀聖賢書,讀聖賢書,怎麽讀呢,就是用心去讀,這個時候怎麽用心呢,就是用心消除自我的善惡觀,用心消除,用心放下自己的善惡觀,那麽古人的書呢,是古人寫的,不是你寫的,那麽他自己總結出來的精華、精要的部分,在你沒有證到的時候,千萬不要盲目的下個結論,噢這個好,這個不好,這個說的有一點道理,這個說的一點道理都沒有,不是這樣的,你不是一個自然界的評判者,我剛才說了先給自己一個很好的導向,我是自然界中的一員,我不是自然界中的唯一,那麽在這個過程中呢,在這種清淨的狀態下,我們才有可能像童年的時候,自然的接受外來的物質的能量對自我的幫助,而沒有一個後天的取舍,人為修飾的取舍,這個時候呢,你的這種浩然之氣呢,就能得到長久的養,那麽這個養呢,它的目的是什麽,是為了隨後的用,我們養浩然之氣呢,是要把他用在現實的生活之中,讓自己的人生充滿光明。在這個過程中,讀書的時候呢,我們現在就是說,先說一點,一個呢要在心裏下功夫,把自己的善惡觀先放得下,精心地去讀,怎麽讀呢,其實每個人在讀書的過程中,偶爾也會出現一種狀態,一種什麽狀態呢,就是書讀到妙處呢手舞足蹈,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驗,什麽體驗呢,忘掉了自己的善惡,忘掉了自我的時候,書中的能量的感染自然地讓你達到了一種狀態就是手舞足蹈,那這個就是說你現在會跟文字像交流了,那麽這個交流的功夫還不夠,還差的很遠,你不能每一次都達到這個狀態,你不能每次都達到這個,那就證明這個中間還有很大的一個距離,需要下功夫了,在心上繼續下功夫,就是隨後地歲月中間呢,把自己善惡觀由一個偏執的狂熱的狀態給他慢慢地淡化,就是冷處理,處理到什麽程度呢,基本不動心起念了,當你基本處在一個不動心起念的狀態,你就自在了。你為什麽不自在,就是你經常動心起念,去辨別善和惡,那麽究其原因呢,就是你內心世界的肚量太小了,你還沒有容得下千差萬別的善惡觀,大人、小孩、老人、我自己不同環境下的善惡觀你還不能包容這個東西。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人家的這個海量,比如說釋伽的海量,釋伽的海量表現在哪一塊呢,釋伽講三千大千宇宙,就是說人有心,這個心有多大,能包容感知三千大千宇宙,他把世界劃分一個小千世界,一個中千世界,一個大千世界,那麽三千大千世界都在心中,這是一個非常博大的超出了一般人想象的一個海量,所以就這種海量呢,人們很難去比辨別,以為佛陀就清淨的沒有一點想法了,他想的很多,想到了三千大千世界雲雲眾生的苦和樂,想的多不多,我們一般人想象的哎他想的不多,其實真正能想到的就是佛陀這種大聖者想到的三千大千世界,那麽在這個過程中,不管是天道的、人道的還是畜生道的、餓鬼道的諸多的這個道,比如說六道,都是眾生,都是眾生相,想一想這種眾生相在自己內心世界裏會有個什麽東西呢,就是對他們的善惡都能包容,而不是說你的這種行為不符合我的標準,那以後咱們就不交往了,拜拜了,不是的,這就是一個海量,這就是一個海量,就是你想成就、讓自己變得大器,先學人家的肚量吧,就是中國古人說了一句話說宰相肚裏能撐船,宰相是個什麽人,是一個日理萬機呀為民造福的一個角色呀,這種角色肚中有船,這船是什麽樣的船?裝天下百姓苦樂的一個船,宰相肚中的船,就是國計民生呀,就是這個船,釋伽心中的船,我們叫法船。(第三盤完)
人世間的這個禮呢,當然從三聖以來,三聖談到的就是夏商周,逐步地在變,沒有一個永恒的東西,那麽當曆史發展到現在,你還執著於周禮的時候,你迂腐,不大器,那麽你非常的辛苦,為什麽辛苦呢,隻知文字相,這是在諸多的經典中是有的,不是我杜撰出來的,是老子親口告訴孔子的,那麽在這個過程中間呢,孔子無數次請教老子專業的和一般的問題之後呢,他給弟子是這個說的,我知道鳥怎麽飛,魚怎麽遊,我不知道龍是個什麽樣的,就是中華民族是以龍的傳人自居的,當我看到老子以後呢,這個最大的疑惑我知道龍,人中之龍是什麽樣的,就是老子的那種大器,順應大道的那種智慧之光,讓這個孔老先生,那時候孔子還是一個學生呢,就是讓孔子恍然大悟,那麽什麽叫醍醐灌頂,就是老子對孔子,就是一種醍醐灌頂,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孔老先生反複地在這個放下、還是放不下的反複的曆練過程中,六十多歲以後,逐步的明白了,老子當年對他的幫助到底在哪塊呢,六十歲之後,他在靜下心來,重新的對古今有一個整理,不執著這個仁義呀,禮智呀這些東西了,基本通融了,在這個過程中,老子對他的幫助比較大,當然了,他的學生顏回對他的幫助也是不能忽視的,大家休息一會。
剛才,我們反複地談海量的問題,《菜根譚》中反複地談這個海量的問題,說寬宏大量,胸能容物,他也反複地談這個海量的問題,那麽還在其他章節反複的在談,就是同一個問題,他反複地在說,用不同的文字在說,他說虛心明理,實心去欲,其實都是在談這個心的海量問題,就是把心中的這個船做的能像大海,就成氣候了,如果心中這個船本來就是吉祥狀態,這個小呢,小到什麽程度就是方寸,這個方寸,如果一沒有海量,你很難明白釋伽說的一方一世界,你很難明白這個道理,也很難明白世間萬物是個全息的,很難明白這個全息理論是個什麽樣的東西,那麽這個東西好像離自己遠,其實近到我們的心。我們現在再來找一點對我們有幫助的例證來說明比如,我們先不說進化論怎麽樣,我們就說進化論中有道理的,對我們當下有幫助的東西,自然生存的規律是什麽,告訴我進化論中怎麽說的,優勝劣汰吧,是不是這個道理,也就是一個積墊的過程,從知識這個角度講,你要想超出他人出人頭地,你內心沒有經綸能出來嗎?是個積墊,就是超出他人,先他人一步,把這個精論裝到自己肚子裏麵去,在他人還沒有明了的這個過程中,你已經先他人經過了一個很長時間的積墊,開始用了,這是站到一個很高的高度了,如果沒有這個東西呢,你的人生能不能過?能過,照樣能過,怎麽樣叫過呢,苦多一點,樂少一點,也能過,那麽作為一個智者怎麽去判斷,我想每一個都有正常的思維能力的,大家想一想這個道理,就很明白,其實不用我多說的,那麽還有一點就是說,一個現象經過了數千年、數百年,到某一個時空點時候呢,某一個人就明白了,明白了之後呢他就會利他呀,造福諸多的同道人或者後來人。咱再舉個簡單的例子講,比如說牛頓,牛頓在觀察蘋果成熟後從樹上掉下來,就是蘋果從樹上掉下來這個現象的時候,發現了萬有引力,他明白了這個道理之後呢,把它告訴世人,現在的力學,也是以他為老大,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想一想,在牛頓之前的幾千年,就是從有蘋果樹樹種以來,這種現象,果農見的多不多?應該觀察到這個現象的人就不是牛頓一個人,在牛頓之前有成千上萬的人,在牛頓之後也有成千上萬的人,那麽誰成就了,顯而易見就是牛頓成就了,牛頓成就了,那麽為什麽說牛頓成就了,他心中這個船裝的不是自利的東西,他裝的利他的東西特別多,他從利他的角度去觀察事物的,所以他明白了,而我們一般都是從自利的角度去觀察的,蘋果掉下來肯定熟了,我現在把它擦一擦吃了,這蘋果是酸的還是甜的,一般人都是從自利的角度去考慮的,哎這蘋果好,我把它撿起來吃了,有的人可能看一看就完了,他呢就是從利他的角度去分析的,為什麽有這種現象,自然界通過這種現象告訴我一個什麽道理。以這個現象做一個例證,再回過頭來想一想我昨天告訴大家的,一個什麽樣的現象,那麽鏡子能照人,簡單的講,在我們之前的數千年,鏡子照了多少人,鏡子照了多少人,在我們的生活中,是不是經常也用鏡子來照自己,在我們之後,是不是也有無數的人去照鏡子,那麽鏡子的美德是不是能成就你,那就看你是不是真的想成就自我。如果說你真的想成就自我的話,那就在內心多學一點古人的東西,就是把古人為人處世的那一種圓融、豁達學過自己心裏邊,讓自己的內心,不受顛倒想的困擾,就是自我幹擾,這種幹擾就是庸人自擾了,庸人自擾,其實我們平時也會重複這個現象,自擾自己,比如說,我做了一件事情之後,就希望得到對方的肯定,對方如果說不能肯定,我馬上就發怒,經常會這樣,那麽在這個過程中呢,《菜根譚》中談到一點說心中亮堂,不受誘惑,就是你本來就是做自己該做的事情,這個怎麽做呢,不管是家庭的還是單位的事情,盡自己的能力去做,做到自己的最好停下來,是不是當下能得到對方的認可呢,這要看自然怎麽反應,要有一個自然反應的一個過程,在自然沒有反應的時候,而自己希望自然有反應的時候沒反應的時候,先讓自己的心向下降一下,就是靜待變,變到什麽程度呢,坦然地麵對,坦然地麵對,這個時候你才在自己的方寸裏種下了良田,這是為你將來的騰飛打下了基礎,這個積墊的過程,我們要學,學什麽呢?學自然界處世的這個方法,就是運轉的規律,自然界比如一粒種子種下去後,經過四個環節,春夏秋冬到最後才能藏起來,所謂這個藏呢,就是你能看到你能見到這個東西,就是你手能摸到要經過一個循環,有時候這個循環,不是說所有的循環都是按時令的,不是這樣,時令有時也會因人的業力而變化,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環境的汙染,你有時在這個良田裏種下花草呀,樹木呀,你希望他能長成參天大樹,總之,或者希望他能成才,在這個過程中,他需要陽光呀,水分呀,養分呀諸多的東西。一個環節出現問題了,比方說水汙染了,或幹旱了,蟲災了,那這些東西,反應到自身內心,怎麽去理解呢,就是我此一時的心情,跟彼一時的心情不一樣,我這一段時間,認為你好,我過一段時間,我就討厭你,跟你一句話沒有了,有時候狂熱的狀態呢,十二點了還狂聊,覺得有說不完的話,再過一段時間呢,沒這個心情了,見麵一句話不說,陌路人一樣,這就是心態不一樣的地方,那麽你要讓你的這個好的行為、這個相在他人麵前得到一個公正的展現,所謂的這個公正呢,你希望人家看你一眼,在這個過程中,因為你自身的原因,就是我動心起念的時候,我有間,中間有漏洞,不能象我想象的那樣,所以這個最終的謎底揭示的時候,你所做的,跟自然對應呈現給你的東西呢,都是你曾經做過的,不要去怨人,也不要去自虐,就是要勇敢地麵對自己就可以了,那就像我給其他的同道介紹說,讀書怎麽讀呢,先用十分的力氣去讀,讀完之後要把它舍得放下,一般的情況,我們認為哎呀我現在好不容易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明白了一個道理,你這個時候,你又讓我把它放下,那我為什麽要把它放下,我現在賣出去,我一講子曰,人家說咦我很有修養,不同凡響,境界高,高人一頭了,那你現在讓我放下,那你不是跟我作對嗎,又不能明說,老師說的這個不行,好,你說的有道理,完了,現實中去做呢,我就不按你說的去做,我就要去賣,我賣了以後呢,我能得到這個好處呀,這個時候這個積墊不能達到一個爆發,有成,有沒有成,讀書就能取得成就,而這個成就就是一言半語,這就是你的成就,一言半語的成就,我所希望你的成就呢,能把你正風,這種靈氣,把你這種得到的這種好處的優良的思維波,傳遞給後人,傳遞給更多的人,這就是我希望的。為什麽說讀書我說要讀十年書呢,甚至讀更長時間書呢,我希望你真正的成器,就是起碼成君子的器,而不是小人的器,就是一時三刻之間,一念之間就完了,隨後又是一個俗人,我希望你永遠是個君子,以君子所處世,那麽在這個過程中間,我剛才講了很多,希望大家做到海量,海量對你的好處是個什麽樣的好處呢,簡單地講,當你大海之中有容他人的量的時候,海不揚波,風平浪靜的,這番天地非常自在,如果說你沒有容人之量,經常就會起颶風,就是狂風暴風的時間比較多,那這個反應到家庭及你內心的時候呢,清淨的時候少,煩惱的時候多,這就是一個顛倒,我們讓他回位,回到本來的位上來,本來就是一個很和諧的個體,我們本來就是一個完美的個體,這個個體和身外的個體,本來是處在一個同根的狀態,處在同根同源的狀態,為什麽不能兼容呢,記住我剛才說的那句話,我是自然界的一分子,我不是自然界的唯一,我是這個家庭的一個成員,我不是這個家庭中的獨裁者,那麽這個過程中家才能和,家和了,才能談得上事業的興旺發達,如果家不和,麵臨的諸多的煩惱也就來了,你不能出離煩惱海,我剛才講了那麽多,現在大家再交流一下,哪位願意談一談自己對海量的理解,就是我想做,還是我覺得你說的有道理,但是離我很遠。誰說?(馬慧玲)能結合自己的心路曆程談自己的對海量的理解。再看《菜根譚》中96條,對家庭的處理,春風解凍,和氣消冰,這句話,專門談家庭的親人出現不足的時候,你應該怎麽處理,你是暴跳如雷,大發雷霆呢,還是心平氣和的坦然麵對,就是講道理呢,還是棍棒。這句話記住,當自己和家人出現不和諧的時候,用春風解凍,和氣消冰,我一生氣,不給你做飯了,在家庭生活中,大家做的時候,能像書中這麽談的時候,可能對你的健康就會有大的幫助,比如說美味快意享用一天,這個說的和彌勒在《瑜伽師地論》中談到的是一樣的,就是說食要知量,不能好吃的東西暴食暴飲,這樣對自己的消化功能是有損傷的無疑。我希望大家在吃的上麵呢,能像古人這樣,要留有餘地,不要貪多那一口,在這個過程中,身體的腸胃功能就比較健康,還有一點呢,這個書中談到的,能看得破才認得真,這能看得破才認得真怎麽解呢?舉個簡單的例子講,放下自己的善惡標準,放下自己的善惡標準你才能真正的變得自然。當你這種善惡標準變得特別重的時候,就是把對錯提到一個絕對的一個值上的時候,你很痛苦,他人也很不自在,特別就是說比如孩子學習的時候,考試考的好就高興,考得不好就著急,其實學習呢,也就是個過程,人人接受知識呢,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就是我們首先要承認這個過程,就是對身外之物呢,要有一個對比的去看,就是此一時,彼一時,你的環境、意念是會變的,舉個簡單的例子講,少年的時候,人們都比較講究追求功名,這是一個普遍的現象,那麽老年的時候呢,就是追求身體健康,那麽就是把這兩點要結合起來,結合起來之後呢,心才相應的比較平穩,我希望大家在做的過程呢,讓自己的人品呢,變到什麽程度呢,中位,我現在也不特別推崇上位,特別看不起下位,不是這樣的,我說希望大家呢,能處在一個中位,能處在一個中位,向上位發展,以下位作為一個警戒線,以下位作為一個警戒線,那麽,護持自己的一個善念,那麽在這個過程中,當自我的一個觀點和別人發生衝撞的時候呢,以和為貴,以和為貴,當自我的觀念不能強加給親朋好友的時候,緩一口氣,忍一忍自己的欲火,就是這個念,給親人給朋友一個自然接受的過程,就是認識的這個過程要有,在這種狀態下,怎麽去調節自己的心理呢,我有一點自己的心得,就是平時閑的時候呢,多讀聖賢書,那麽我們說了,讀什麽書呢,讀《瑜伽師地論》,讀《瑜伽師地論》,你能把《瑜伽師地論》介紹給他人,就是這個名字,介紹給他人,都是一種功德,為什麽呢,《瑜伽師地論》能幫助大家出離煩惱海,不管對什麽人都有用。那麽在這個過程中,當對方比如說為人比較執著的時候,為人比較古板的時候,給對方推薦什麽書,讀老子的《道德經》,讀老子《道德經》,就是讓他從古董的狀態,進入一個祥和的狀態。當對方為功名所累的時候,給對方推薦一本好書就是《南華經》,《南華經》有人把它叫《莊子》,就是把《莊子》推薦給你的親朋好友,那麽在這種過程中,你的這種行為,對對方來講,就是真的,幫助了對方,我剛才說的這個,首先我們要讀什麽書呢,讀《瑜伽師地論》(三盤A麵完)……(趙坤芳)剛趙坤芳讀到的就是心中要有容人之量,而不是把自己的善惡標準強加於人,忍一下,自我的天地感到清涼,他人也覺得自在,這就叫一個簡單的圓融了,好陳誌勤你讀四書之後什麽樣的感覺。(陳誌勤……)人家看到你肚子裏裝的經綸,這就是讀書的好處。(…龐…)很好,談到讀《瑜伽師地論》的好處。還有沒有人(…..)很好。每個人在做的過程中要注重培養這一念,在做的過程中,《菜根譚》中是這麽談的,他說一念慈祥,方寸潔白,那就是從這一念做起,心就清淨了,才能學古人,那麽在這過程中,要從當下做起,要敢於放下自己的功德吧,要敢於放下自己的那份功德,我說的功德,就是你以為你對你的親人、朋友的那份功德,要敢放下,把自己這份希望他人承認的功德心的這個念淡化,冷處理,你真的就對你的親人朋友有恩了,真的,如果說你把它牽掛在嘴上,老要說,說著說著就沒有了,讓你說完了,讓你真的說完了,就是十分功德讓你嘮哩嘮叨,最後連三分都沒有了,為什麽呢,當你幫助你的親人朋友的時候,你的親人朋友也一直在幫助你關注你,隻是你希望別人肯定你的時候,對方沒有領會你的意圖,從另外一個角度講,你不要總讓別人去猜去琢磨你的內心世界,有需求說出來,坦坦蕩蕩,你希望對方肯定,就明明白白告訴他說我希望你讚美我,我現在這個事情做了,對方會接受,真的會接受,真的,這樣的話,就會越來越融合,而不是說你表麵上說你不在意,你內心一直十隻眼睛一直在算計他什麽時候讚美我,什麽時候肯定我,你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還不如一氣嗬成告訴他,我現在給你做了,你覺得做的怎麽樣,棒不棒,就明明白白地告訴他,在這一點上我希望在座的各位,有西方人的心理,不要既想讓對方肯定自己又裝得清高,無所謂呀,看我,我為人處世怎麽樣,君子呀,我幫你,我從來不說。不是這樣的,我隻能說你在這種狀態下沽名釣譽,真的,是沽名釣譽,那你這個譽是釣不來的,為什麽,你在幫他人的時候,也在接受他人的幫助,這是一個互助的過程呀,不是說你今天幫了他,從此以後,跟他不會再有其他的聯係,你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幫了你,這也是一個回報的過程,那為什麽想讓人家肯定,又裝出不在意功名的過程,這就叫為人不誠實,為人不真誠。舉個簡單的例子,你想讓你的親人朋友肯定你,你做出一件事情,說出你當下的想法,舉個見的例子,你跟我交往,你做出了一件事情,你想讓我表揚你,好呀,你說出來,你不要裝在肚子裏,好我做了,這老師,我做了這麽多,也不說一句肯定的話,經常回去了以後,人雖然走了,心還留在這裏牽掛,哎宋老師,我給你去冒著中暑的危險,我去做了多少工作,你看來了以後就笑了笑,把這東西就笑納了,完了,也不肯定一下我,多讓我心寒的,又不敢說唉心寒。總之,那個心,七上八下,我說的是一種現象,就是你在我這裏有這個現象,你在你的家裏,同樣有這樣的現象,你希望得到你親人朋友的肯定,你越看重的地方,你越放不下,真的是放不下。那麽在這個過程中呢,比如說,你能不能不要讓他人去猜你,琢磨,哪有那種閑情逸致,很多人說宋老師,我現在的想法你知道不知道,我說我不知道,那你猜一下麽,言下之意,那你為什麽不猜呢,這就是一個引導的過程,我說我懶,哈哈,這樣說了還不夠,又轉了個圈,哦我見到誰了,怎麽怎麽,還有一個順勢引導,我說我太懶,對這種事不感興趣,好了,當下好像止住了,隨後他離開之後還在想,用什麽樣的方法,能得到老師的肯定,反正我做了好事呀,是,你是做了好事,把你的想法說出來,這樣大家交往就輕鬆更自然。就是說我們以往的修飾成分特別多,我們從不同的環境中,來到這裏的目的呢,希望自己越來越真,真的越來越多,假的越來越少,這是一個很好的真心,來到這裏之後呢,又忘了,思維波又回到從前了,我做一件事情,老師你猜一猜,真的老師沒有那種能力去猜,為啥呢,不習慣。人對人就應該一目了然的,你做了一件事,在你做的過程中,他人也會做,真的,比如你對他人的幫助,別人對你一個微笑,這就是一種回報,這就是一種肯定,還要什麽,你覺得不夠,不夠那直白地告訴對方,我現在希望得到一個肯定,而不是說十天了二十天了,自己從前做的那麽個事還念念不忘,反複地去刨,就是我說的,種了一盆花,這花種下去本來挺好的,它跟自然進行了一種溝通交流,本來要自自然然在這裏長,你種花的人放不下,我今天看看發芽了沒有,我明天看看長沒長新葉,什麽意思呢,你是不是肯定我了,這東西三刨兩刨,花枯了,最後就枯了,當然了,枯萎了也是一種美,就是既是存在的,就是一種美,就是自然中間都是美的,那麽這個美跟你想象中的美就有距離了。另外,就是你自己的想象中,跟你接觸到的社會的這個真實的麵中間最好沒有距離。中間最好沒有距離,我這麽說吧,你有善惡,別人也有,那麽我們怎麽去規範自己的行為,讓自己在這個遊戲圈中,如魚得水,那就是以國家憲法為唯一的善惡標準,你就不會有太多的煩惱,就是以國家憲法的善惡標準為唯一的標準,做一個良民,做良民就是遵紀守法,不以自己的善惡標準淩駕於憲法之上,來評判他人的善惡標準,你隻能是憲法的遵守者,實踐者,你不是憲法的製定者,也不是憲法的修改者,你是個良民。就是從這一點做起,你的一個大的製約這個標準有了,隨後在自己的家裏,是家庭的一員,不是家庭的皇帝,家庭需要民主呀,那麽你在自己的小天地裏,才會自由自在的,如自己所願地去生存發展,那麽沒有這個錬,就是一個大的遊戲規則,你為什麽有煩惱呢,舉個簡單的例子,從戲論到王論,什麽叫戲論,大家說你看現在這交通秩序太亂了,你也會說,這叫戲論,那麽你是不是就真的遵守交通法規了,就是王論的東西到你身上,你是怎麽實踐它的,你讓這隻限製在一個戲論的過程,而不需要王論,我對我自己是個戲論,對他人要王論,你必須遵守規則,你要不遵守規則你就缺德,你就缺乏修養,這本來是個統一的東西,我們往往處在一個錯位的狀態,就是該王論的時候不王論,該戲論的時候不戲論,糊塗了,糊塗了就胡說八道了,真的就胡說八道了,就像我們看了很多東西一樣,馬上就會說這個善這個惡,其實這個善惡是憲法允許的善惡呢,還是超越了憲法的善惡,你跟本不去想這個東西,你想的就是我自己,我看著不順眼,就這一念間,你已經把自己放在憲法之上了,老大,我告訴你你不是老大,憲法是老大,就是這個行為,以憲法為規範,這就是老大,我們先要認清身外的這個圈,遊戲規則中絕大多數人認為的善惡,這就是憲法規定的這個善惡,而不是某一個人的善惡,有了這個認識,讓你在放下自我的標準的時候,就能很容易很輕鬆地放下了。如果說你的認識高度還沒有到我說的這個度,那你很難放得下,你今天放下了,你明天又放不下,真的,就是你認識的高度還不到位,為啥呢?你往往以自然界的主宰地身份出現的,就是善惡標準的評判家,評委,而且是總的製裁者,不是這樣的。就是我們要有這個念,在這個框架下,你才能做遊戲的規則,這個再換一句話講,就是要從根本上來談善惡,就是當下的這個環境中的善惡,是要去遵守的,你才會過得比較輕鬆自在,我希望我的這個例證能幫助你解決你自身執著的這個善惡,因為你的這個善惡,也是有意無意的在這大的憲法的環境中形成的,隻是你在處理的時候呢,忽視了這一點,那麽,我給大家講的呢,就是依這個大的框架,我希望人人去遵守做一個良民,良民良在哪一塊呢,你家裏起碼不無事生非了,家和了,才能談到事業的興旺發達,我希望大家能在和諧完美的狀態中間以君子的標準,去引導自己的言行舉止,規範自己的行為,使自己早日達到中上水準,我這一次講座就講這麽多,以後有機會再繼續講。(掌聲)
大家回去後繼續看書,趙坤芳,你覺得這個對你的善惡有沒有提醒?(趙坤芳)認死理就是評判者(趙)從認死理到基本能放下走過了多少年(十幾年),哈哈,十幾年能走出來,走到邊緣我以為已經進步很大了,很好,繼續努力。許桂英你覺得以憲法的善惡做為標準,對你小的善惡有什麽啟發呢(許)中間走過了多長心路曆程(許)大約幾年(受記以後)就這樣,剛才每一個人已經能找到自己生活中的對應點,我希望大家做一個良民,不要無事生非,害人害己,在和諧中間去發展,以後有機會再聚會。(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