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國學大師宋誌鋒先生講《大學》

(2009-01-11 22:36:31) 下一個

國學大師宋誌峰先生講《大學》

2007114,西安)

《大學》大家讀了沒有?最少看一遍了吧?還有誰沒有看,回去要讀噢!讀了一遍的很好,繼續精讀,我們現在開始今天的共同學習。

我在講這個之前呢,我先簡單地講一講《大學》這篇文章主要的精要部分在哪一塊。我們每一個人在自己人生的曆練過程中呢,從無到有,在這個過程中呢,是經曆了一個七情六欲反複升華的一個過程,在升華的過程中間呢苦樂兼容,苦樂兼容。缺的是什麽東西呢?就是這個“我”呢把它看得太實在了!就是這個“我”,作為人,這個“我”看得太實在了!那麽我們先從這個“我”簡單地談起,就是說在這個“我”未形成之前呢,我是一個什麽樣的狀態?當 “我”消失之後,又是一個什麽樣的狀態?大家想一想啊。

這篇文章剛開始的時候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那麽這個明德,人們為什麽把這個作為一個主要的東西呢?就是你的這個“我”在生活過程中間呢,有時候就會走到兩邊去。怎麽講呢?就是對和錯、好和壞,你經常處在邊見這個狀態。為什麽呢?我們每個人在做的過程中呢,都以“我”的這個標準為唯一尺度,那麽忽視了一個什麽東西呢?就是這個“在親民”,“在親民”,怎麽講呢?就是說自我的更新,自我的調節。這個“在親民”就是在反複地調節、完善,在反複調節自我,心態祥和的過程中呢,我們這一步沒有做到位。就是說每個人在做的過程中呢,“在親民”這一塊火候欠了一點,沒有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所以呢,經常會引起內傷和外傷。簡單地講,就是我們以為好的東西,希望把這種好的東西帶給自己的另外那一半,就是自己的愛人或是自己的有血緣關係的子女身上,忽視了自我心態的調節。就是說你在生存狀態中間,固有的東西僵化了,不能達到圓融,不能達到圓融,就象水一樣,不能做到水的德性,就是缺了一點水性。簡單地講,比如這個水呢,大家經常要用,經常離不開的一個物質,那麽水的這種德性是個什麽樣的德性呢?不管是哪一種器皿,不管是哪一種器皿它都能跟對方做到圓融,都能做到圓融!放到一個方的裏邊它就是個方的,放到一個圓的裏邊就是個圓的。那麽水德的這個德性反映到我們自身的身上時候呢,就是說我們的體內,我們的體表都有水,都有水。那麽這個時候呢如果說這個水德不夠,就會產生一種傷——傷自身。比如傷自身的時候,你會覺得我這麽相信他人的,為什麽會上當受騙?我為你好,你為什麽不能接受我對你的這個好?主要缺的就是“在親民”這個調節點上,內心沒有調柔,沒有調柔,那麽沒有調柔的狀態下呢,就是不能做到恰到好處,止於至善,沒有調柔的狀況下,不能做到至善,止於至善,就是做到最好。在這一點上呢,我們在講的過程中間呢,希望大家在今後的生活中有一個簡單的標準來幫你調節你的心理。什麽樣的標準呢?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追求完美的這種天性,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這種追求完美的天性,而且希望把這種完美帶給他人,做一種利他。那麽,這種功德呢,在做的過程呢,因為火候不到,過了,或者說過了,最後呢,引起自身一種心亂、心煩,就是說自己心裏不平衡了,本來在動心起念的過程中呢希望自己的這種好心能被他人認可接受,而在做的過程中呢,因為沒有很好地把握書中說的“親民”,就是心性的反複的調節,不是一次的調節。

那麽,我經常有一種想法,就是對美的想法。什麽樣的想法呢?簡單地講,就是說花未全開、月未圓是最好的,花未全開、月未圓,這是一個心裏平衡的尺度,是一個尺度。那麽很多人在追求完美的過程中間呢,都是以唯美為終極目標,跟自己的親朋好友在溝通交流過程中呢,發現了對方的不足之後,引起一種很大的內傷,這個時候就告訴自己:自己的這個美太完美了,美到了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存在。古人說:“水至清則無魚”,水至清則無魚,那麽在這個過程中呢,我們每個人想一想,自己在現實生活中是不是經常會為了追求完美而引起內傷和外傷?大家好好想一想啊。我覺得我曾經就有過,我曾經就有過。我想人的天性是一樣的,你可能曾經也會有過這種曆練。那麽在這個過程中呢,如果說我們把自己的標準經常能善加調整,就象水一樣,就象水一樣,那麽我們生活起來就會很輕鬆、快樂!那麽明白水的這種德性,跟自我追求完美的德性,要讓這種德性溶為一體,功夫就在心裏。就是要善巧地調節自己的心理認知度,不要讓自身的認知出現偏頗。

那麽我們每一個人在生活中間呢,善性的、善念的心態非常多,非常多!不管是在座的小孩還是年齡大的,其實每一個人善性的東西都非常多,那麽為什麽不能把這個善做到象自然界這個美一樣的善呢?就是說我們的認知度有失誤了,我們的認知度有失誤了。我們從前認知的,十年以前的一個標準,十年以後依然在用,同一個標準,而十年之後的大環境以及自己的內心這個心態和你關心的那一位的心態是不一樣的。為什麽不一樣呢?中國古人在觀察天地的時候他說一年呢從春天開始,春天種下一顆希望的種子,到夏天成長,秋天收割,冬天呢把它收藏起來,是一個循環的過程,一年四季呢時令不同。那麽作為我們每一個在座的各位要明白一點呢,就說我們內心的這個標準不是一個恒定的、唯一的一個標準,這個標準是一個多元的,是一個多元的一個標準,就是它會因時、因勢、因人、因事而變。我們每個人在做的過程中呢,為什麽經常會內心得不到一種自在呢?就是說善於調節自我內心的這個尺度這個標準呢經常處在一個睡眠狀態,處在一個昏睡狀態,所以呢,在遇事的時候呢,很難做到三思,很難做到三思,那麽就會引起自己對生活的一種不滿,對他人產生一種怨。缺什麽呢?我們逐步地把這個缺的、漏洞的這個地方介紹給大家,怎麽能做到善?怎麽能做到恰到好處?

當我們和他人在相處的時候,當他人有意惹惱我的時候,我內心要有“忍”的這個尺度,要忍,用忍來調節自己內心,要學會忍。忍一念,不要多,其實就是這一念,忍這一念,這一念過去之後就會風平浪靜。如果說這一念沒有忍得過去,你的生活中間就會波浪滔天,從此就不得安寧,就是說你自己內心不安寧,他人過得也不自在。要忍,要學會忍。那麽這個忍呢,很多人說我忍他一次、兩次,他經常這樣!我們在隨後慢慢地聊這個心態。先要學會忍,如果說忍的功夫不夠,記住一點,當生氣的時候就想“慈悲”的這個“慈”,心要有慈念,要想這個。我們跟他人在溝通交流的過程中,這個“他人”說的就是你最關心的人,你最關注的人,離開親情這個圈之後,你的情感非常平淡,非常的平淡,引起自亂的、自魔的,就是你的親情,就是你的親情!我們現在教會大家要過親情關。我剛才說的這個惹惱你的人,就是你最關愛的人,你能不能忍,有容人之量?要忍一忍。

大家經常到寺廟去看到中國佛教有一尊塑相,就是大肚佛,大肚佛有一副對聯,是什麽呀?有沒有人記得?“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先說的就是這個要有“忍”,要忍!大肚佛也叫慈氏,就是首先是在慈善有大成者。那麽我們在跟我們的親朋好友在交流溝通的過程中呢,不要有意地去惹惱對方,因為前麵說了,你這個忍的功夫不夠,隨後你就會開始反擊。那麽當自己出現這種有意地去惹惱對方的時候呢,心裏缺了一份悲湣之心,要修悲湣之心。那麽有這兩種大的能量作為鋪墊,你的個人情感這方麵會非常的幸福和快樂。如果說這兩點中間缺了,那痛苦、煩躁——就說自魔就會從心而起,這不是別人引起的,是我們自己缺這兩種能量,缺這兩種能量。如果說大家今天把這一句話記住了,就說有跟他人相處的時候,跟你自己的親朋好友相處的時候,一個呢就是觀察對方,當對方惹惱你的時候,你要有容人之量,忍的那一念過去了,你不認為他是無中生有的讓你不舒服,你馬上心平氣和了,他也不會糾纏你。如果說你忍不住,你忍不住,那隨後就亂套了,你不自在,對方也不自在,那麽你周圍很多人都會因這一念不到位而不得自在、不得安寧。如果說我們能忍得住這一念,那麽你的生活就會越來越好。我的這一個方法呢,幾十年這麽試過來了,每次必靈,非常靈驗。我也希望大家把這種好的方法用到自己的生活中間去,不要惹惱對方,有意地去惹惱對方。那麽我們隨後會跟大家進行溝通交流,在現實生活中,你是不是經常也會有惹惱他人的行為舉止呢?肯定是有的,肯定是有的。這是人的一個共性的一個過程,肯定會有。那麽我們既然把它從生活中間提煉出來,那麽對每一個人來說都可以去在生活中間加以印證。我希望對大家的生活有所幫助,希望每一個人在自己的人生中間多一份清淨、祥和,少一份煩惱和自擾。

那麽我們現在再看看書中間隨後又談到當“止於至善”的時候呢會產生一個啥?定,定位,靜止的這個狀態,這個狀態在哪一塊呢?就是內心平和的一個狀態,隻有內心平和了,你才會變得比較理智,你自身的這種美德才容易彰顯。如果說在這一點定不住,很難表現你的完美的天性,完美的天性就會因為你不能忍一時的這個念而會引起隨後的很多很多的煩惱,那麽隻有定到位了,你能忍住了,這一念過去了,隨後你的生活就會非常清淨,非常的清淨。清淨之後幹嗎呢?清淨之後你就會去思索生活中間諸多的可知的、不可知的,自己可為的、不可為的,諸多的事實,在這個過程中就會得到一個什麽好處呢?得到家庭和諧、事業有成、人生如意。這個是環環相扣的,就說前一個功夫不到位,後邊就錯位了,錯位之後呢生活中間呢,簡單地講,那就是自己給自己挖坑了,跳到煩惱中去出不來。那麽這個苦呢是苦自己,也苦關愛你的親朋好友,所以我們說在這一點上一定要明白哪一個點是主要的、關鍵的。就是說忍一下,忍一口氣。那麽在這個功夫做到位的時候呢,你就會明白事物這個起因。舉個簡單的例子講,這個起因是什麽呢,比如說你關愛的對方可能因為工作的壓力,因為身體健康的原因,諸多的你不明白的東西,引起他的一種行為失常,表現出來一種不理智,你才會去真正的關心他當下的心態為什麽會這樣?就是他為什麽會處在一個不理智的狀態,要惹惱你的這個狀態?這不是他,從前的他。分析這個原因,找到這個原因了,對症下藥,對症下藥,你的生活就會越來越完美。如果說我關愛你,我關心你,就是給你做飯,對精神狀態不聞不問,那麽他心中的煩惱表現出來的時候,你就會覺得他不理智,諸多東西就出來了。先找,找到這個原因,找到這個原因以後呢去做,盡自己的心去做,那麽在做的過程中呢,就是說天下大事必作於這個易,最難的地方,就是他當下不能出離的地方,你幫他出離了,這是真正的對他的一種關愛,這個關愛就是一種技巧,如果說沒有這種技巧的時候呢,往往很多的家庭,很多的人在生活中呢把自己的另外的一半,從前很關愛的對象都推到一邊去了,把他給冷處理了。這個時候,中間的這個距離,心理的這個距離就會越來越大,這不利於和諧,家庭和諧,不利於家庭和諧,也不利於我們每一個人最初的希望自己幸福快樂。大家把這個記住。

那麽這個書中間再談到的這個“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那麽在這個過程中,我簡單地講,當我們想到這個國家的時候,心理的距離馬上就遠了:啊,這是國家,這是我,這是我,這是國家。總之不能跟這個國家融為一體,就是天下,特別是在後麵談到這個平天下的時候,覺得那太遠了。我們現在回過頭來看,如果說要想明白這一點呢,簡單地講,從我們自身開始,我們是一個完整的天地,這個大家能接受,或者是有的人還不能接受這個觀點,接受不接受都沒有關係,就說我們自身就是一個完整的天地,那麽這個天地中間誰是君主呢?我們的心,就說一身之主心君,心就是我們主宰的國君,其它的髒腑都是這個君主的臣民。我們希望不希望我們的這一方天地處在一個健康和諧的狀態呢?人人都希望。那為什麽不能做到這一點呢?我們說了,君昏了,不是君的時候,臣子貪贓枉法,興風作浪,諸多的腐敗行為就會出現。這個主要的一點呢在我們自身,在我們自身。就是說,我們的行為準則,不能經常處在一個“親民”的狀態,就是說這個法律法規,就是自己的這個善惡標準,是一個僵化的,是一個僵化的,不能更新,不能更新。就是說你自身的這個法典呢,出現漏洞了、不完善了,所以才會引起諸多的自魔、煩惱。如果說我們每一個人在動心起念的那一瞬間,讓自己的心神真正地處在一個清明的狀態,我們的身體就健康了,我們的身體就健康了。簡單地講,這個整體中間,在哪一點出現不和諧的因素了?就說這個心君一旦出現昏暗,髒腑就會以病痛的信號發出來,它告訴你,這一方土地沒有得到很好的治理,不能做到風調雨順,不能做到風調雨順,那反映出來的,比如說,就從肝髒這個部位來講,如果說水德不夠,欲火中燒,就是說你的欲望太重,你的心神又不能及時的把它做一個調和,有效的調和,就會出現眼睛澀、痛,或者過早衰老、老化,這主要就是說營養不夠了,這個君主呢,後勤保障這一塊沒有做好,沒有做好,所以這個營養不夠了,這個地方就會以這個——我們說:噢!我這個地方生病了。以病變的這個信號提醒自己。那就告訴自己:我在以往的為人處事、生活的過程中間呢,我的心神不是一個治世的君,沒有把自身的這個五髒六腑、臣民調節得到位。簡單地講,自身不能做到物盡其用,出現了腐敗,諸多的雜念。如果說我想讓我的這一方天地非常的興旺發達,充滿和諧光明,從我動心起念上來反省自我:我的這個尺度是不是唯一的尺度?是不是需要改革了?要完善了?要多想,要多想。我們一般情況下讀傳統經典的時候呢,往往把我和天地、我和國家分割開來,其實這個國家呢,簡單地講,我們就是一個完整的一個國家,一個縮影,一個縮影。簡單地講,從全息理論來講,就是說國家呢是由成千上萬個家庭組合的,在我的身上,就有國家的縮影。就是說我的心就象君主一樣,那麽這個君主呢,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啊:大唐的太宗皇帝,是萬世公認的一代聖君、明主,那麽他在處理這個國家事務的時候怎麽處理的呢?采用的是一種大民主、大開放,在民主、開放、和諧的狀態下,使大唐走向輝煌。其實我們自己諸多的潛力不能發揮的時候就是因為我們的思惟僵化了,這個標準是唯一的標準了。那麽如果說在這一點上,在座的各位有所突破的話,隨後你的心智就會經常處在一個非常祥和的狀態。你先試一試,我覺得一試就靈。要先明白這個天下、國家都在自己的心中,自己的心中要有山有水,要能容得下山山水水。這個時候你才會真正地處在古人所說的“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了解認識五行,就是說你自身才會達到一個非常和諧的狀態,你內心的完美的天性才會真正地得到一種彰顯,而不是說我表現出來的這種東西呢,我自己都不滿意,我為人中間還有這麽多陰暗的地方,不可理喻的地方,把這些東西呢讓它處在一種睡眠狀態,把自己的美德喚醒,讓它處在一個清醒狀態。那麽在這個過程中呢,就是說,我在未形成之前,我在未形成之前我是個什麽樣的狀態呢?《多心經》中間談到一個“不生不滅,不垢不淨”,其實這個就是說的我的一種精神狀態,這個我。那麽這個我呢經常會處在一個睡眠狀態,這個完美的這個我呢經常會處在一個睡眠狀態。哪一種“我”出來了呢,就是說:我一說話,你就得去做,我招之要即來,揮之即去,我才會得到安寧,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我就覺得很不自在。那麽這兩種“我”呢就是處在一個顛倒位了,處在一個顛倒位了。沒有做到古人說的“善巧”,沒有做到善巧。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呢在生活中間呢希望自己的能力得到周圍世人的認可,而忽視了什麽東西呢?忽視了一個最根本的一個東西,就是經常要更新自我的這個認知度,要經常更新這個,我們把這一點忽視了,就是在這一點上呢,火候不到位。《大學》在整篇文章談到的一個主要的東西就是要反複地更新自我,隻有反複地更新,你才能真正地融入到自然、生活中間去。因為生活是多元的,是一個無常的一個態,是一個無常態。怎樣在這個無常態下讓自己做到幸福快樂呢?就是用這個真正的自性完美的這個“我”來做主,喚醒完美的這個我,隻有喚醒這個完美的自我以後,不完美的自我才會逐步從這個君主的位上退位,從自己這個主流意識上退居二線,讓主流意識變得清明,變得圓融,就是它能經常處在一個主位,而不是一個次要的位置。我們一般情況下,就是這兩個位主要是一個顛倒位了。為什麽說人顛倒呢?顛倒在什麽地方呢?就是說自我認知度顛倒了,沒有把自己最好的東西彰顯出來。

那麽在這個過程中間呢,比如說,書中間談到的“致知在格物”,那麽這個“物”是個什麽東西呢?就是自我的認知度,自我的認知度。你觀察事物,研究事物,引導自身在處理事物的過程中間你的認知度是不是合於事物發展的這種規律,是不為外物所累呢?還是象蠶一樣作繭?就是這個度。這個度一定要把握好。如果說這個度把握不好,我們一般情況下處在一個上升下墜,下墜上升,反複地處在這種無序的狀態,你不希望出現的一種狀態中間來,這種主要就是在格物的這個地方,我們的認知度不到位,我們的認知度偏離了事物的本來麵目,就是說,真如。真如的這個地方不到位。如果說這一點到位了,你離成功隻差一念,你離成功隻差一念。如果說這一步到位的話,你的幸福生活可以說指日可待。那麽我希望大家在這一點上再去下功夫,再去下功夫。那麽如果說能做到這一點呢,《大學》這個文章中諸多的精要你也就明白了,你就明白了。

那麽我們每個人在做的過程中呢,比如這個德性是什麽東西呢?就是認知的技巧方法,中間最主要的就是要學會調柔自性,要學會調柔自性,讓自性中間最完美的東西自然地顯示出來,自然地顯示出來。如果說做不到這一點呢,就比較難了,煩惱就來了,就是你經常關愛對方,會得不到一種回報,隨後呢心裏就會失衡:我為你付出這麽多,我為你做了這麽多,你這個人怎麽這麽冷!讓自己感到心寒。那麽在做的過程中呢,我覺得,每一個在座的各位呢應該在知識更新上,認知上,要反複地調節,要更新,知識處在一個反複調節、更新的這個狀態,你可能才會有一點收獲。如果說你做不到這一點,那就很難很難了。難到什麽程度呢?上天無門,真的是沒有門!我們說的這個天呢,就是說你想做一個偉大的君子,無門、無路。那麽你經常會處在一個什麽樣的狀態呢?就是對自我認知非常不滿意的狀態,覺得我為人怎麽應該這樣呢?做事之後就會經常的處在一個疑慮、悔恨、不自滿的一個狀態中間。如果說大家能做到的話呢盡量去做,做不到呢,一定要堅持去做。“我做不到,我現在我的思惟不能這樣做”,不能這樣做要引導自己去做,要引導自己去做,做到了,不要自滿,繼續去做,繼續去做。如果說你做到了,你的心就清淨了。每一個在座的各位,可能身心多多少少都會處在一個亞健康狀態,特別是心理狀態,每一個人都會處在一個亞健康狀態,特別是心理這個狀態,每一個人都會處在一個亞健康狀態,經常有失衡的時候,為什麽會這樣呢?就說我們的認知度不到位,處在一個顛倒位了,就是心不能作主,心不能作主,那麽不能做到拿得起,放得下,真的是不能做到這一點。遇事的時候,就是認死理。我們每一個人在做的時候呢,其實都從一個非常優秀的狀態走到了現在。舉個簡單的例子講,小孩子在童年的時候,為什麽古聖先賢經常講,要保持赤子之心呢,童心呢?就說小孩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放下的這個念特別的快,放下的這個念特別快,同時呢不執著,不執著,一念就過去了,一念就過去了。而我們成年之後,以為自己的閱曆經驗越來越老到了,越來越純熟了,這個最優秀的東西呢退化了,最優秀的美德退化了,丟失了。現在呢通過學習傳統經典希望把自己從前完美的東西呢再撿回來,讓它從睡眠狀態處在一個清醒狀態。當我們遇事的時候呢,要真的能做到能伸能屈,能伸能屈,能剛能柔。簡單地講,再回過頭來講這一句話,當我們跟我們關愛的人處在一起的時候,不可能不產生矛盾,那是沒有的一種現象。當遇到這種不和諧因素出現的時候,我們要做到忍,就是對方惹惱我的時候,我能有容人之量。為什麽我有容人之量呢?我很愛對方,他是我關愛的一個人,他是我關愛的一個人,他不是我的怨敵,他身上還有諸多的優點,隻是此一時,因為我有很多不明了他內心狀態的因素出現,所以他出現反常了,就是這個反常,這個狀態表現在他的身上,回應在我的內心,就是說我還有許多不明了的地方。那就是在格物的這個地方去下功夫,多思索。那麽如果說我在生活中間,有時因為心神不清淨我會有意去惹惱對方的時候,告訴自己這個“我”不是一個清淨的我,不是一個清淨的我,是一個失去了理智,我不喜歡的一個我的一種狀態。那麽有這種狀態的時候,就是說要記住一點,不要去有意地惹惱對方,當他人惹惱你的時候,你要忍,隨後在你心裏不清明的情況下,不清淨的狀態下呢,不要有意地去惹惱對方,這樣呢你的生活就會越來越完美。

(休息)

我們剛才是講了這個“明德”,主要在“親民”,就是德性它要有一個依托。德性依托於什麽地方?依托於在我的天性中間。我的天性追求完美,我的天性善為主,善為主。惡,這個善和惡是雙生的,雙刃劍,那麽把這個善呢要彰顯出來。我們剛才談到的致知在格物,格物的要點在哪一塊呢?在誠其意,在誠其意。就是說,動心起念的這個過程要誠其意。這個意,首先來把它簡單地講,就是要學會舍。古人說:大舍大得,不舍不得。隻有舍掉了這一點,你才會得到一個新的補充。就是我們這個思惟模式中的固有的、不完美的東西,如果說你不把它徹底地舍棄,內心中真正精華優秀的部分不能出來。要學會舍,要學會舍,這是一個最基本的一個平台。我們缺的就是這個平台不夠完美,這個平台呢有漏,不會舍。那麽這個舍呢,簡單地講,先舍掉自我認知不完美的這一部分,同時也要明白自我認知不是絕對、唯一的真理,那麽把它跟我們生活結合起來,就是說當對方惹惱你的時候,當對方惹惱你的時候,因為你還有很多不了解對方內心的狀態的時候,要學會忍,學會忍。那麽這一念呢就是先舍掉自己對對方的認知觀。比如說象剛才我和馬老師在溝通交流時說,就象每一個人家庭一樣,每一個人的思維習慣不一樣,很多人就把不用的東西都堆放在家裏,有的人就希望把它趕快處理掉,讓這個家庭更整潔一點,或者說更寬鬆一點,那麽有的人就認為這個東西不能舍,那麽就會往往因為這種生活瑣事發生不愉悅的爭執。這個時候呢,你就舍掉自己這一念,舍掉自己這一念,他要放,放下,就是隨他去,隨他去。那麽隨後呢,這個過程再回過頭來看當初的有爭執的這一念,你會發現這一念呢對你家庭生活來講不增不減,不增不減,你的生活依然如故。如果說這一念你不能舍掉的話,堅持已見就會產生諸多的不和諧,一旦這種不和諧產生之後呢,不是十天半個月就能徹底地從你心靈中間消亡的,你會經常耿耿於懷,其它的事情,相似的、類似的東西一出來的時候,就會喚醒你心裏的這種認知,你覺得:太不可理喻了,為什麽會這樣?一而再,再而三的這麽去做,經常會有。其實每一個家庭都會有,每一個家庭都會有。那麽我們呢從我們自我做起,舍掉己的這一念,你覺得有用,那你就把它留下,我覺得無用,那我就不去關注,隨他去,你就會發現你的生活風平浪靜。如果說你堅持了這一點,那兩個人就爭吵呀,可能就是為了雞毛蒜皮的那一點,我們說的小到了垃圾,你認為是垃圾的那種不登大雅之堂的那種東西呢,這個時候占據了你的心靈,你把它已經上升到了一個最大的一個珍寶一樣的,就說象鑽石一樣的這個價值觀,認知出現了失誤了。為什麽呢?引起你內心不清淨了,引起你內心不清淨了。那麽不清淨的主要原因,就說你不舍得放棄自我的那一念,你認為你的這一念是唯一的標準,你就是這個家庭的女皇,或者就是這個家裏的君主,那麽在這個過程中呢,缺乏的是什麽?缺乏一種水德,缺乏一種水德。

比如大唐帝國為什麽興旺發達呢?首先在用人上,在用人上有非常獨到的地方。我們簡單地講,我不知道你了解不了解有關唐代的這段曆史,大唐帝國在用人的時候,很多高級將領都是少數民族的,就那個什麽突厥人, 很多高級將領。那麽唐王在初定天下的時候呢,突厥少數民族呢為天下大定可以說功不可沒,就是決定性的因素中間的百分之三十應該是在這個地方。那麽他們在用人的時候就是說能采納不同的見地,就是隻要對國家、眾生有利的這個好的建議都會被采納,都會被采納。而我們再把它從一個遙遠的國度回到我們自身來講,回到我們內心,當我們和自己相愛的那一半相處的時候是不是做到了言論公平、開放、民主?還是一言堂?還是一個昏君?這個時候呢,大家好好想一想。如果說我們能做到了自我內心清淨,家庭就會越來越幸福,偶爾出現一點風波,那是一種很自然的一種現象。就說這個自然現象呢,再把它講得簡單一點,我們這個牙齒和舌頭關係好不好,大家都知道,那是沒得說,配合得非常好。那有時候會出現什麽狀態呢?一不小心還把舌頭咬破了,流血了,就說這種不和諧的現象是暫時的一個相,是一個暫時的一個相,那麽這個相呢,不是主流,就說不和諧的現象有,和諧的狀態是絕大多數。就說要善於從自我的身相上去研究當下自我內心的精神狀態是不是處在和諧狀態。就象現在,比如說我們經常看到、或者聽到“和諧社會”,也在參與,那麽那是一種大和諧,就說國家和諧是一種大的和諧,如果說沒有這種和諧,你的糊口——衣、食、住、行都會成問題,所以呢,大和諧要人人去做。從哪一塊做呢?從我們自己做起,從我們自己做起,從我們自己的這個動心起念的這一瞬間做起,那麽在做的過程中呢,你的身可能才會得到很好的修正,你的意得到很好的滋養。

那麽我們再回過頭來講舍啊。為什麽要反複談到舍呢?舍念清淨。這個舍,如果說這一念不舍的話,你的當下的這個和諧狀態就會被打破,如果說這一念不能做到舍,當跟他人發生爭執的時候,這個主要是自己的親情,我們每一個人在自我的生活曆練中間呢,主要的羈絆——親情關沒有過,親情關沒有過!往往引起自傷的主要是親情關,太執著了。為什麽太執著了?希望對方完美,希望對方最優秀,把諸多的想法呢強加給對方。當出現這種不和諧的狀態的時候,我們不能出離,很好地出離。那麽舉個簡單的例子,不管是年齡大的還是年齡小的,大家都看到自然界有一種現象,這種現象呢其實就是我們人生的一個翻版。蠶,蠶的一生也就是我們人生的一個對照,蠶的一生就是我們人生的一個對照。那麽我們諸多的動心起念,就是蠶在做繭,就是在織這個親情網的過程中間,跟這個網絡在進行溝通交流的過程中間,就是蠶。蠶在幹嗎?吐絲了,其實就是這個繭,在做繭了。那麽在這個過程中間呢,為什麽說它跟我們人一樣呢?你想一想,你的一生中是不是這樣,首先我認為絕大多數人跟蠶是一樣的。就說自然界不會無緣無故地生出來一種物品,自然界在創造萬物的過程中間呢是相互互助的、相克的,它告訴你自然就是這樣運轉的。簡單地講,比如說當我們執著於完美的時候,就好象蠶一樣隻吃素,就是桑葉,隻吃素不吃葷,就是這是唯一的一個標準,隻吃素,除此之外就不能吃了,吃了以後就覺得哎呀,危及生命了。那麽這麽經曆了無數的日月交替之後變成啥,變成繭了,之後,能不能放下這個執著呢?這個時候,自然又給它新的一個機遇,新的這個機遇就是破繭而出,之後幹嗎呢?這個時候吃的時候呢,已經沒有啥了,沒有從前唯一的食物選擇了,一個新的物種能量出來了,這個時候什麽露珠之類的其它營養是需要吸收的,那麽它變換了一種什麽狀態呢?變成了飛蛾,變成了飛蛾,其實這個就是生命的一個循環,生命的一個循環。那麽在這個循環的過程中間呢,你想一想,你是不是就是這樣?其實就是跟蠶一模一樣,一模一樣,你認為好的、不好的諸多的東西呢,象網一樣在你的內心,直到有一天呢,你變成蝴蝶、飛蛾的時候,你覺得:噢!原來生活還有另外的一麵,還可以自由自在地去飛翔。我們一般情況下呢,隻有蠶的前半部,沒有蠶的後半部,缺了。那麽在這個過程中呢,就是說沒有做到格物,沒有做到格物。隻有蠶的前半部:哎!我生活就是這樣呀,你看我整天助人為樂呀,我在幫我的親朋好友呀。是,你在幫,這是人的一種天性,你的親朋好友也在幫你,是一個互助同樂的一個過程。那麽在這個過程中間呢,比如說曆代的大德、聖者他們希望呢人們做到哪一點?做到象鳳凰一樣涅槃,鳳凰涅槃就是一種新生,鳳凰涅槃。涅槃的過程呢是一個非常高的一個境界。我們是就想做一個蠶呢,還是既做蠶又能完成蠶的這個生命的循環,還象飛蛾一樣自由自在地在天空中間去飛翔,享受陽光?

那麽在這個過程中呢很多人說:當然了,我都希望我的子女成龍成鳳。是,這是一個美好的希望,就象春天我們種下了一粒種子一樣,如果春天種下了,沒有夏天、秋天或者冬天,那這個種子就不是一個好種子,它隻是一個不成功的一個種子,就是這個種子沒有完成它生命的循環。那麽把它跟我們,以物推理我們自身,我們就會發現我們自己這個人生不夠完美。我們可能雖然生物年齡七十、八十了,但是我們的心路曆程中走了十年,隻走了十年!甚至走了三年、五年!這就是心路不夠完美。心路過程出現了荒廢,荒廢了!還有一步沒有走。

那麽在這個過程中間呢,再回過頭來看看啊,比如說,我們說人,就說這個人,“人”,人人都有兩條腿,說來覺得好笑,其實道理比較簡單,就是說他要走一個完整的步幅,不是單級跳,不是單級跳,他要反複地去循環,要反複地循環,就是這個路不是走一步、走兩步就到位了,是無數的反複,無數次的升華,最後才會走完,走向輝煌,走向光明。如果說缺了,那你就是單級跳,這個單級跳,反映到你自身,簡單地講,你可能解決了糊口問題,就是衣食糊口沒有問題,但是你很難做到利他,就是大的利他。我們剛才談到這個舍,我希望大家能在這個地方有所證悟。你隻有舍掉了你不完美的地方,你真正完美的地方才會自然地展現。那麽一般情況下呢,我們說希望對方對自己有一個好的一個觀感,比如說服飾、首飾,諸多的東西,那這些東西無非就是喚醒對方對自己美德的認可,這是一個外在的一個東西,那這個東西呢是一個無常的一個東西,是一個無常的東西,就是他人對你那種讚美隻是一念,甚至連這一念都沒有生起。什麽樣的東西呢是一個天長地久的東西?就是你內心的善的這種德性,就是清明的君主性,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東西,希望大家把內心清明的君主性發揮出來,讓自己內心非常的聖潔、清明。

一般情況下,比如說我們在為人處事的時候呢,做很多東西都是為了讓他人認同自己的美德才去做的,你好好回想一下,特別是你對你的這個親朋好友,你所做的一切無非就是希望對方認為你完美,認為你很有能力。那麽在這個過程中呢忽視了一點,沒有及時更新、完善自己的認知度,不能對事物達到一種究竟解,不能達到一種究竟解。那麽認知的時候呢出現了很多的漏洞,主要的原因就在於你不會舍,主要的原因是在於你不會舍,該放下的時候不能放得下。那麽這一句話你可能很早以前就聽說過,但是你不會用,就是古人經常說的: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你覺得:啊我舍,舍什麽呀?想到的就是那我給他一點錢財幫助他,這是一種舍,有很多東西呢,舍的最主要的,先舍掉自己固有的、絕對的這個標準,才會變得圓融,就是你的內心才會調柔,調柔。而這個善巧呢,主要就是調柔自我的心性。

我們在最後看這個書中間談到的“生財有大道”,這個可能大家聽了以後更感興趣,“生財有大道”。這書中談到的一點啊,“生財有大道”,這在後麵呢,我們先把它提出來。這個“生財有大道”主要首先一點呢,要做到厚德而載物,沒有厚德,這個德性不可能生財。這個財呢,一個是物質的,一個是精神的,就是說物質的這個財富跟精神的這個財富是統一的。如果你不能把二者統一起來,那簡單啦,那當下的這個狀態,你的生活狀態,物質狀態就是僅能糊口,這個財;精神狀態呢出現荒蕪,沒有財。那麽這個財呢兩種,這個財呢是兩個麵:一個就是聖財;一個就是非聖財。那麽當我們缺少這個財物的時候,我們就會經常處在一個蠶繭的這個狀態,不能出離,不能出離!就說聖財和非聖財,主要是要在舍的基礎上,才會逐步地得到。如果說沒有舍的話,這兩種財,你可能今天得到了,明天就會失掉,那麽這個失去的過程中間呢,比得到更快!得到的時候要付出很多,而失去的時候就在一念,就在這一念!我希望大家能明白這一點,要學會舍,達到舍念清淨。就是說我這一念你惹惱我了,我能有容人之量,我能寬容你,以慈心來麵對當下的這個自我,那麽心生悲湣之心,你的個人生活就會越來越幸福,越來越快樂。主要是要在舍上下功夫。我們說的這個舍,要在自我意念放不下的時候要放得下,這才是功夫。就是當你這個情緒處在非常波動的過程中間,這一念你要能放得下,這就是功夫。你說我平時在沒有事情的時候,我真的還是比較寬容的,很大度,很能理解對方,但是一遇到事情的時候,我就不能這麽做了,那這就證明你的功夫不到位,差得特別特別的遠,遠到了處在十萬八千裏的這個狀態。就是說,再把它簡單地講,這個舍在哪一塊呢?在未動心起念之前就去做的一個功夫,隻有在未動心起念,也就是說在日常生活中間,在有意無意中間去培養自己的這種思維模式,這種思維模式不是一天兩天就能養成的,一個循環最少需要十二年。為什麽這麽說呢?就是自然界的這個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變化,十二年才能完成一個周期,十二年才能完成一個周期,而我們人的這個認知過程,完善的過程也就是十二年一個周期。很多人在十二年這第一個周期中間呢還不能完善它,就是不能達到隨心所欲地去用,不能做到爐火純青,那麽下一個循環開始的時候呢,繼續去堅持。如果說這麽堅持呢有一年、有一天、有一念,你就會真正能做到舍念清靜,你才會真正地體會到人世間親情的真諦,個中的三味。如果說你不能做到這一點,活一生一世,你真的不知道親情的究竟,你真的不明白。為什麽呢?內心沒有那種感應,沒有那種感應,那麽就會出現在我這一段時間感到很快樂,我過一段時間呢,此一時,彼一時的,我過一段時間又感到非常煩惱,一會在幸福的天堂裏邊得意忘形了,一會在地獄中間痛苦地曆練,就是這樣呢一生中間走完了,很難體會親情中間的個中三味。我希望大家從這一點上去引導自我、完善自我,在調整的過程中早日地明了親情中個中三味,你就是一個智者,你就是一個聖者。如果說你沒有做到舍念清靜,就是你不會舍的話,你永遠不會明白聖人是怎麽走過的。真的是不明白。

那麽在這個過程中呢,我們每一個人都在模仿他人生存,我們每一個人都在模仿人世間被絕大多數人認可的成功者,正在模仿他人。能不能在模仿的過程中,有一天自己也是一個成功者,讓後來的人去模仿自我的心路曆程?我覺得這應該是一個上士所追求的一個目標。那麽在這個過程中間呢,比如說我們今天學的《大學》這篇文章,由孔老先生繼承周公這種理論體係,講述三代之前的聖典,就是說夏、商、周這種有大成的、曆史公認的大成者他們的心路曆程是怎麽走過的。那麽這篇文章主要就是講這些大成者動心起念的這個種子是怎麽埋下去的,是怎麽讓它發芽、開花、結果。那麽我們在學的過程中呢,往往就是將古人的這個東西跟自我在進行一種呼應、印證的過程中間呢,把它人為地隔離了。怎麽叫隔離呢?就是說,我今天知道了,就完了,聽到了,就完了,不能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用,就是這個意不夠誠,這個意不誠、不純熟,不純熟才會行為有失,自我認知的那個常理主要是意不誠。在這個過程中呢,我們再看看這個商朝曆史留下來的,怎樣去調這個動心起念呢?他曾經談到,這樣說的啊,他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說的什麽意思呢?就是說我們表麵形體的汙垢、雜質,要天天地去洗,就是洗澡,簡單地講。就是通過每天的沐浴之後,身上的灰塵就會得到一種很好的清理,使自我煥然一新。不光是洗澡,那麽在洗澡的過程中間呢,我們把它再引深一點,我們平時呢,再舉個簡單的例子講,在生活中間會出現哪一種相?又缺了哪一種相呢?我們特別注重我們的外表,我們特別注重我們的外表!舉個簡單的例子講,穿衣、行為舉止諸多的地方呢我們都有一個大的規範,這個規範呢要給他人一種美的享受,同時自己再享受他人認可的這種美,那麽在這個過程中間,我們忽視了內心的這種清洗,把最根本的這個地方忘了,把最根本的地方忘了,本末倒置了,出現了顛倒想。那麽在這個過程中呢,會有什麽樣的狀況呢?經常處在一種被自然界人們認知的這個美德淘汰的邊沿。這個邊沿是什麽樣的邊沿?服飾你跟不上,如果說你要天天去注重服飾,你服飾真的跟不上,不要說中國陝西這麽大一塊地方,每天有很多新的服飾出來,就是你周圍,單位的同事、朋友,他們也會穿出來不同的服飾,如果說你要一一地去模仿,去穿到自己身上去展示,那是不可能的事情,真的不可能,心有餘而力不足,你不可能做到這一點。那麽在現有的基礎上,這個就象蠶一樣,把自己纏到這個中間出不來了,出不來了。說我要穿一個比較好衣服展示我的什麽身份呀、修養呀諸多東西,這是一種美的展示,但不是全麵的,不是全麵的。就象我們身上的灰塵一樣,身上的灰塵很容易清洗,很容易清洗,衣服髒了撂到洗衣機裏邊去,幾分鍾就搞定了。那麽我們內心這個境界呢?如果說不下上三年、五年的功夫是做不到的。我希望大家在這一點上呢回去之後多下功夫啊,回去之後多下功夫。經常幹嗎?注意內心心靈的淨化,注意心靈的淨化,要把心中的那種汙垢要舍得放下,要把它棄舍,不要了。一定要在這一方麵下功夫。

那麽一般情況下,舉個簡單的例子講,不同的環境下,人們對自我完善的過程是不一樣的。舉個簡單的例子講,比如由陝西到嶺南、廣東一帶,現在正好出現了一個比較有趣的現象,比如商朝主要在河南、陝西這裏,其實以中原大地或者說陝西這一帶為主了,那麽這種好的方法呢,現在呢,比如在座的各位,你能天天堅持洗澡嗎?不可能,真的不可能。南方人在這一點上真的做到了,就象古人說的天天去沐浴,去清洗,北方人還真的做不到。那麽在這個過程中間呢就是說古人把這種好的方法介紹出來之後,你不見得每一樣都能繼承,你在生活中不可能象古人說的那樣去做,所以在這個過程中間呢,就象沐浴一樣,因為我們北方環境比較幹燥,你要天天沐浴洗澡的話,你身體就會出現瘙癢,皮膚出現幹燥,南方人如果說每天不洗澡他覺得不舒服。那麽南方人做到了什麽?做到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說他一年四季這麽堅持做過來的。我們能堅持什麽?一個星期洗一次澡、兩次澡就不錯了,衣服呢三天換一次就差不多了,勤快的一天換一次。總之呢,我們特別注重我們的外表,把絕大多數的精力投入在表象上,忽視了內心世界的和諧,把這個和諧度這個重點呢偏移了。首先呢,大家在日常的交往中間呢,以自己的服飾呀、修飾呀、諸多東西希望帶給別人一種美好的感覺,那麽忽視了最根本就是心靈的美才是一個真正的完美。我希望大家在這心靈的和諧、清淨上多下功夫,多下功夫。心靈清淨和諧了,簡單地講,我們就說好處,收益最大的是你自己,受益最大的是你自己,心靈和諧了,你的五髒六腑這個功能就不會過早的衰老、退化,非常有序地、完美地運轉。收益最多、最大的是你自己,你身體健康了,你就會多一份和諧,多一份自在,同時帶給你親朋好友的是一種輕鬆愉悅。如果說自己的心靈和諧度顛倒了,身體出現不健康了,有病了,最大的痛苦是你自己,同時也帶給你最關愛的人的一種煩惱,他想讓你出離這種痛苦,又沒有一個很好的有效的辦法讓你一時馬上就出離,所以帶給他人一種煩惱。我們說了,盡量不以自我的言行舉止帶給他人一種煩惱,這就是一種非常清淨的、好的、君子的修持方法。那麽這個方法用在我們身上呢,我們每一個人基本都用了,但是用的火候不到位,不夠,就是堅持得不夠,不能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就是一直堅持去用。那麽“又日新”就是說的從一天開始,到天天如此,到一年四季都能讓自己的內心保持清淨。在這方麵呢,我希望大家隨後多下功夫,就是說美化自己的心靈,讓自己心靈這份聖土處在一個非常完美的狀態,我們不是人人都在追求,希望享受幸福生活嗎?幸福的生活就在你的心裏,這個種子也在你的心裏,你能不能讓這顆種子在心中的這塊淨土中發芽、開花、結果,那就要看你下的功夫了,你是不是經常象關心自己外表一樣,關心自己的內心,如果說你能把關心自己的外表跟關心自己的內心、精神等同起來,那你離完美的這個人就差一念,這一念就是在做,其實就是動心起念,就是在這一刹那間,這一刹那間就取決於你是在幸福的天堂生活,還是在無間的地獄中去曆練,就是這一念。很多人說:哎呀!我沒有在地獄中間生活過。那是因為你不了解地獄相,你不了解地獄相。什麽叫地獄相?簡單地講,就是心亂如麻,心亂如麻,了無希望,了無希望,對生活沒有希望了,看不到希望,看不到光明,這就是一種苦相。那麽這種苦相在哪一塊呢?不是你的親朋好友有意強加給你的,是你自我找的。簡單地講,每個人的煩惱呢,首先都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才會得到一種煩惱,我跟很多同學在做心理谘詢的時候,我說你的這個心裏不健康狀態,主要的原因在你自己,沒有過親情關,沒有過親情關,所以你活得很辛苦,如果說你能過親情關,你就會很快樂。他說:先生怎麽過親情關呢?簡單地講,我說盡心去做,隨他去,盡心去做,隨他去。就是說我盡我的心去做,對方認可不認可沒有關係,我能舍掉我的認為不能舍的東西。那麽在這個過程中呢,他說做多長時間就能做到自在?我說了,最少做一百天,一百天之後的那一天,你就能感受到自在,而且要持續不斷的去做,你才能達到和諧。如果說你今天做了,明天不做,不能做到這個日日新,就是天天堅持,月月堅持,一直到年年堅持,那你得到的隻是那一瞬間、一刹那的那一種和諧清淨,如果說你做到了,你真的就處在一個非常完美的一個狀態,那麽你的這份完美和諧就會帶給你的家庭一種興旺,家和。

我們現在再談到這個家和萬事興。那麽這個和呢,首先是自我內心,我們剛才談到的,內心的這份清淨、和諧,隻有清淨和諧了,你才真愛你的家庭,你才會為你的家庭出謀劃策,盡職盡力,你才會去做。如果說你的這個真愛不夠,你的這個真愛不夠,那麽你就會出現諸多的懈怠,在為人處事這一方麵,我說的主要是家庭,這個生存狀態中就會出現諸多的不和諧因素。為什麽呢?第一懈怠,第二呢,因為有大我慢,有大我慢生起。這個我慢,具體地來講,就說我為你做了很多很多,我為你做了什麽什麽,你為我做了多少?隻能看到自己為他人做的,很難心中有他人為自己無私奉獻的那一部分,這個時候呢你就很難體會到家和,很難體會到家和。換句話說你的家庭的和諧度是非常淺的,就是說一旦有一個意念出現,就很容易擊碎當下的這個和諧狀態,不能天長日久的和諧。所以這個和諧度呢首先是在自己的內心。那麽一般情況下比如說,我們說家族中呢,一個好的家族興旺的時候不可能超過三代,不可能超過三代人。為什麽會這樣呢?就是這個功夫不夠純淨,就是自我的這個認知度,內心的這個和諧不夠純淨,特別是,比如說商家,很難做到三代之後還依然興旺發達,很難做到。他說這個書香門第的弟子可能能超過三代以上,但是不能超過五代,就是說他這個家族人才的儲備呀、培養呀、延續呀不可能超過五代。我們現在一般情況下這個家庭呢,我就是我們這個小的天地啦,很難體會到比如說古人說的那種五世同堂,很難體會到這種東西,所以在做的過程中,你很難讓你的家真正地興,家不能興的主要原因就是不和諧,不和諧的因素太多,所以呢,不能做到興旺發達。如果說想讓自己的家興旺發達呢,先在自我的清淨度上下功夫,力爭突破。

那麽一般的循環,簡單地講,我們說了,十二年有一個周期,就是自然界十二年有一個非常和諧的過程,有一個大和諧,反映到我們人身上呢,就是說一年中間有一個月的小和諧。這一個月的小和諧在哪一塊呢?就是自我完成了春、夏、秋、冬,就是這個希望的種子埋下去之後,到最後自己看到了,豐收的碩果采到手裏的時候,心中那份欣慰,那份喜悅,加起來一年中間有一個月,有一個月。那麽再反映到我們自身身上的時候,就是自然界這麽循環了,反映到我們身上,我們一年中間呢,如果真正用和諧度來丈量自我的和諧度的時候,最多有一天,就是有二十四小時的和諧度。二十四小時都處在一個亞建康的和諧度狀態中,就是不和諧的因素特別多。那麽換句話說,這種和諧是有個過程,就是要下功夫,要下功夫,你要學會,會什麽?會舍自己的雜念,會舍自己的不清淨,培養這種和諧。那麽在自然界中間呢通過十二年這個周期的循環,和諧,什麽時候就達到了特別大的飽和狀態的和諧呢?五十年,五十年。就是在五十年的過程中很多人都會感受到有一種大和諧,大自在。有五十年的大和諧,大自在。在這個過程中,一生中間你可能真的能遇上,真的能遇上。簡單地講,衣食無憂了,心想事成了,就是你真的能感受到你的才華、才智、能力會得到世人的認可。那麽這個過程,首先一點呢要從當下去培養自己。如果說你不能從心上下功夫培養你內心的這份和諧,你不能做到持之以恒,堅持去做,那這份和諧你能感受得到,那隻是那一刹那間就過去了,就是此一念你感到很和諧,當這一念滅的時候,你煩惱馬上就隨之而生起了。為什麽這麽說呢?其實每一個人在做的過程中間,主要原因就是說我們的這個舍,舍的這個功夫不到位,舍的功夫不到位,在模仿他人經驗的地方呢學到的是外表,學到的是枝葉末稍的東西,他根本的東西我們沒有學到。最根本的東西在哪塊呢?就是偉人為什麽成為偉人,主要是他動心起念,善念的這個地方他堅持得長久,他利他的功夫到位了,利他的功夫到位了,就是他助人為樂的功夫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了。所以呢,我們在模仿他人的過程中間呢,要學會學對方的心路,人家的心路是怎麽走的。就是他這個心在哪一塊呢?就在自己體內。這個心在哪一塊呢?就在我們的體內,既是個虛的,又是個實的。就是說我們這個虛的東西能看到他人的這個陽光的這一麵,德性彰顯的這一麵,也能摸到自己,就是實的這一麵來說,我在生活中間也經常能做到助人為樂,這就是個實的。就是一個虛的,一個實的。要把這個虛的、實的要在一念中間結合起來,在念念中間不忘。我們一般情況下就說結合得不夠,經常會出現忘掉,把這個好的東西反而給丟掉了,這主要就是平時舍的功夫不夠,不到位。簡單地講,你還不能明白書中間談到的這個“生財有大道”。這句話呢,前一段時間,國家總理在跟國外友人在進行交流的過程中,引用了書中的這句話。當時他們就問總理,就說我們國家經濟的持續發展,當時總理非常巧妙的運用了古人說的這句話。就說人家問你這個戰略思想,諸多這個東西是不是能真的有一個良性循環,還是會出現一般人理解的泡沫式的經濟,當時總理就說了,說“生財有大道”,人家覺得高,確實高,生財有大道。這是古人說的話,總理也把他說了,我今天也把這個介紹給大家了。這是古人說的一句話。

生財有大道,這個道在哪塊呢?簡單地講,學會舍,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那麽這個時候呢,比如說我們說的這個財氣,你的這個財氣才會旺。你沒有學會舍,你內心,簡單地講,方寸有多大,如果說裝滿了七情六欲中間不可引導的這種雜亂無章的東西,你內心還能放下什麽,你連那份清淨都沒了,你還能有什麽!所以呢,要學會舍。這個舍的過程呢,要象蠶一樣,舍得從自己所做的這個繭中間破殼而出,要出來。我們一般情況下覺得,哎呀,我這個東西太好了,這是我的東西,我怎麽能輕易地送給他人呢?讓他人去分享呢?把這個東西看得太重了,要學會和他人共同去分享美好的生活,要學會跟他人去分享,不能一味地占有:這個是我的,這個是我的,所有的都是我的,我最大,我在這個家裏是老大,是獨一無二的。要學會和他人去分享,分享生活,要學會舍。舍的功夫不到位,所以你不能象君子一樣那麽大器,為人不豁達,不豁達。不要把自己的缺點象鑽石一樣珍藏在自己的心裏,沒有必要,太累了啊,這樣活著不自在,不幸福。什麽快樂呢?就是要學會舍。如果說這個功夫呢你不堅持,那你得到的是樂少苦多,就說會出現苦樂顛倒。如果說你學會了舍,你內心就會非常地光明,生活就會充滿了希望。那麽在內心光明,對生活充滿了希望的時候,你才會有自信,你才會有自信,那麽你的人生呢隨後才會走向輝煌。如果說做不到這一點,你就跟蠶一樣,在繭中慢慢地折騰吧。

今天呢我給大家就講這麽多,希望大家回去在舍念清淨上多下功夫。不舍不得啊!你記住!沒有什麽可投機取巧的地方,真的是沒有的,功夫是真的,如果說功夫講的就是真功夫,如果說你玩花拳繡腿,那你是給你自己看的,不是給別人看的,沒人看的!簡單地講,人家說了,不入方家戲言,就是這個意思。多下點功夫。

好啦,大家可以走了。

 

115,西安)

把《大學》先讀上三遍,之後我們再開始講。出聲讀,先生在,當麵讀,以前先生不在沒有效果……

好啦,正文基本大家讀完了,後麵是反複的注解,我們現在開始今天的共同學習。在講之前呢,我先給大家講兩個像。昨天談到一個塑像,就是寺廟中間有一個塑像,大家都看到了,就是大肚佛。大肚佛有兩副對聯,說的什麽呢: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那麽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強調的就是要有容人之量。另外一個呢,要經常的會真心地微笑,真心地微笑,以清淨的微笑心麵對生活中的不如意。這後麵的條幅呢要靠你自己去做,前麵的,那我給你講了,要有容人之量,隨後呢,在生活中要學會微笑,真正地麵對生活中的困境。

那麽還有一個相呢,很多人見過,但是很少去想這個像為什麽這樣,比如說在諸多的大雄寶殿裏有一尊釋迦的臥像,很多人看到過,但是明白的人不太多。那麽大家想一想,你看到這個像的時候,你聽人怎麽解釋的?你怎麽想的?就是有一尊臥像,側臥像,看到過吧,看到後怎麽想的?那麽既然我們在這一塊共同學習,我們先看看這位偉大的老人為什麽采用了這種相,為什麽要這麽做?剛才有人說是自在,還有嗎?還有嗎?從當初釋迦牟尼佛在未成佛道之前是一個貴族,成就佛道之後是一個非常大的一個貴族,三界之導師。這位偉大的導師呢,一生中間四處奔波宣講正道,在這種長期的辛勞過程中間呢,到晚年的時候背部特別痛,就是說不能坐,不能坐下,一般情況下比如說他們很多人在樹下盤腿而坐,或者說站,釋迦佛到晚年的時候,七十歲左右的時候,這個背已經疼得不能坐了,不能坐隻能躺。那麽在講經的過程中呢,因為有時候就特別痛,就不能講了,痛到了不能說話的地步,他就躺在那個地方,采用了一個獅王的側臥,躺在那個地方以後呢,讓阿難,他告訴阿難說:“阿難,今天有諸多的比丘要來詢問,你現在給大家去講。”阿難在前麵講的時候呢,這位偉大的老人就躺在那個地方,忍著鑽心的巨痛躺在那個地方聽,聽完之後呢,有一個授記,就是佛有授記。每當阿難講完之後,釋迦牟尼佛就告訴大家說:眾位善士,剛才阿難所說、所言不虛,沒有虛妄,都是真的。每一次他都這樣告訴大家,這個就是說為什麽會這樣呢?就是說背特別痛,痛疼到了不能坐,躺在那個地方,躺的時候按道理說可以休息了吧,但是心還有牽掛,心還有牽掛,而且一直在聽阿難講,他不能說話,痛疼到了不能說話,完了之後呢阿難給大家去講,講諸多的佛教經義,阿難跟隨佛呢是八年多時間,到十二年,就這個過程中間,一生中,阿難把佛講的話都能背會,就是原話背誦給大家。那麽在這個過程中,當你想到這個像的時候,要想一想,這位偉大的老人,為了開一劑治心病的良方,耗盡了自身所有的能量,當你自己想到的時候,應該珍惜你當下這種清淨的生活。

那麽我們現在再講,佛教有兩個塑像,對你當下立刻就見效的兩個像:一個就是釋迦牟尼佛這個像,就是獅王側臥像;另外一個就是彌勒佛的那個大肚像。就是你當下缺的就是這個東西,如果說以這兩個像做為一個助推力,你的生活就會越來越如意,你就會從這個苦短無常中出離,如果說不明白這兩個像,很難出離的。

那我們現在再說,因為佛教的不同的塑像有不同的內涵,在講這個之前我們慢慢地引導大家。為什麽要這麽做呢?舉個簡單的例子講,比如說一個好的醫生,開一劑良藥,治了一個人,這個人生病了,走到這個醫生這個地方去了,這個醫生開了一個處方,按這個處方他一吃好了,是不是這患者會說這是一個好醫生?肯定會說。如果一個醫生呢,開了一劑藥方能救一方百姓,那人家就說這個醫生肯定是個神醫,那麽這個神醫是個什麽樣的概念呢?孫思邈,中國式的華佗。那麽還有,如果說能開一劑藥方,能治世人心病,那他肯定就是大大的神醫了。那我們說了,兩千五百年前的釋迦牟尼佛所開出的那一劑良方,讓你從煩惱海中出離的良方,兩千五百年前已經開好了,那你為什麽到現在你還沒有出來呢?那你還沒有意識到,就是說:我好著呢,我不需要吃藥呀。那麽釋迦牟尼佛開出的這個良方,是對所有的人都有用,用在哪一塊?用在讓你從痛苦中出離。就說人最大的苦,就是心苦。為什麽說人最大的苦是心苦呢?簡單地講,釋迦說了,眼、耳、鼻、舌、身,看到的,比如你看到的、聽到的、嚐到的、觸到的,在這個觸摸的整個過程中間呢,最後誰會得出一個結論?心。心會告訴你,它是透亮的還是黑暗的,它是甘甜的還是苦澀的,是你的心。那麽真正值得要維護的、要最後舍的就是這個東西。所以呢,兩千五百年前這位偉大的老人已經看到了,而且他做到了,把這個良方留傳後世,那麽到現在我們依然有煩惱,不能出離了。為什麽呢?我們還沒有意識到內心是苦樂的根源,也是享樂的一個根源。往往比如說我們穿一件很好的服飾,自己覺得舒服,另外別人看了也舒服,這個時候呢,就是通過視覺神經、觸覺神經帶給你的這種享受,那這種享受在哪一塊呢?還是在心裏,還是在心裏。就是說心裏的這個問題不能解決,你永遠是一個苦人兒!就是心裏的這個清淨度要不解決的話,你永遠在煩惱海中所纏繞。那麽這個根本呢,我希望大家記住,就是解決問題的根源在哪一塊呢?在你的心思是不是正,就說它是不是守到正位上了,是不是守在正位,你這個意念是不是能讓這個心經常守在正位上,還是心猿意馬,就是說無所適從。

我們再看一看釋迦牟尼佛當年在菩提樹下說的一句話,有的人聽過,有的人沒聽過,不管是聽過的,還是沒聽過的,現在重新聽一次。釋迦牟尼佛當年在菩提樹下,在第四十九天的淩晨,就是東方開始發亮的時候呢,釋迦牟尼佛覺悟了,說的第一句話,這種話是一種真言,就是真實的,不虛妄的話。他說:善哉!善哉!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性。就是說每一個人都有這種光明的德性,那麽為什麽這種德性沒有經常地張揚出來呢?主要的原因釋迦說了:唯以虛妄顛倒不得見。就是你經常處在虛妄顛倒狀態中間,就是說本末倒置了。為什麽呢?受外物所困擾。這個外物,釋迦佛在講的時候他談到就是說讓這個心呢不為外物所擾,不為外物所擾,我們一般情況下正好就是為外物所擾了,比如說吃的時候,食,食不知量,好吃的就多吃,最後把自己吃得消化不良,不好吃的呢,一點都不吃,總之呢體內不能達到一種和諧的狀態,不能達到一種和諧狀態,這是一個主要的原因。

前一段時間呢,我給大家講了另外一本非常好看的書,就是《瑜伽師地論》。《瑜伽師地論》中有一句話談到本性,就是談到心性的時候他說:有清淨鮮白。就是在清淨的狀態下,你最光明的那一麵就能自然地彰顯。一般的情況下,我們說:哎呀,童年的孩子心靈像一張白紙一樣,像一張白紙一樣,無染。那麽隨著年齡、閱曆的增加之後呢,以為自己有了真理的標準,以為自己的能力已經超出了自己的年齡,或者超出了同齡人,所以在做的過程中呢往往會產生一種我慢心,往往會產生一種我慢心。那麽在這種我慢心有意無意的引導下,也就是在生活中會出現自己給自己經常挖坑的狀態。那麽這種煩惱呢,我們說了,諸多的煩惱都是因為有我慢不清淨而自尋的,就是自己願意進到這個煩惱海中去,不是煩惱來找你的,是你自己因為有我慢心。這個我慢心呢表現在:我的能力比你好,比你強,我的聰明度比你高。那麽就是在這種不平等,大起分別心的狀態下,是我慢心將這種清淨鮮白的這個最完美的本性給遮掩了,遮掩了,所以呢,很難做到心正,心正,也很難做到書中談到這個意誠。

心正意誠,意誠心正,這是互補的一個過程,是一個互補的過程。我們一般情況下說,我做人像君子一樣,我為人很講“信”。那麽在做的過程中,因為在有意無意中間這種我慢心起來了,你在隨後做的過程中做不到,就是你最初的動心起念跟你隨後的行為準則中間出現了間隔,出現了間隔,而且這個間隔越來越大,到後來,你已經意識不到自己的這個我慢心了,就是到後來很多人已經意識不到自我的我慢心了。具體的表現當你的那一半,你最關心的那一位,不管是年齡大的,還是年齡小的,開口說話的時候,他說了一句,你馬上反應出來:我已經知道了,我已經明白了,你不用說了。經常這種意念,有時候在內心,有時候就出來,有時候幹脆就出來了:你別說了,我知道了,你就應該這麽去做。這就是我慢心的一種具體的表現。其實每一個人身上都有,那麽有這種東西呢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意識不到你有這種行為。

那麽在這個過程中呢,我們再從另外一個相上來談,怎樣去把這個受染了的心靈,讓它退染還淨。那麽大家想一想,這個蓮花在一個什麽樣的狀態下生存的?那麽這個過程中蓮花出來之後是一個什麽樣的狀態?剛才很多同道都談到這個問題了,不染。其實這個時候就是我們說的那個退染還淨的功夫非常到位,非常到位。在自然界中我們昨天談到一個相,我們人的一生中呢就象蠶一樣,在作繭自縛,給自己劃出了諸多的清規戒律,那麽直到有一天破繭而出,他會發現:噢!原來我的認知是有局限性的。明白了天外有天的這個道理。一般的情況下,我們認為我們自己知道所有的一切,直到有一天完成了蠶的這個循環,破繭而出的時候他發現,噢!原來是天外有天。就是一個新的天地,又會呈現在他們麵前。那麽在做的過程呢,很多人都知道蓮花的這種德性,很多人都知道,或者聽說過蓮花的這種德性,唯一欠缺的是什麽?自我在現實生活中,很難象蓮花一樣,有蓮花的這種特性,就是退染,退染還淨。那麽如果說你在日常生活中,每天有那麽三五念能向荷花謙和地學習,學習它這種品德,把這種品德放在自己身上,那麽你退染還淨的功夫,就是說你會變得非常的謙和。

謙和之後有什麽好處啊?我們現在來談這個好處:生財有大道,生財有大道。就是說隻有謙和心做一種牽引,你的這種才氣、德性才會彰顯。那麽在這個才氣,一個就是文才,一個就是文才,我們現在說的知識,另外一個就是物質的金錢。如果說沒有謙和心做牽引,你最多是能糊口,最多是能糊口,跟我一樣,隻能糊口。這個,前段時間英國人做了一個民意調查,說在英國沒有兩百五十萬英鎊,你不要誇你富有。那麽經過對換相當於四千萬人民幣,如果沒有這些錢你不要說你富有,隻是處在糊口,你能糊口這個狀態。為什麽這麽說呢?希望自己把這個心性收住,經常內收,經常內收,不要在有意無意中間去跟他人鬥富,為外物所困擾。我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沒有其它意思,啊。那麽在這個過程中呢,就是以謙和的這個心態做為一個很好的牽引,使自己的才氣得到很好的發揮,得到很好的發揮,那麽在發揮正常的狀態下呢,就能做到生財有大道,生財有大道。

那麽我們既然談到生財有大道,再看看製約這個大道成形的是個什麽東西呢?我們昨天談到的這個舍,舍念清淨,舍掉、放下自己認知中間有漏的地方。很多人呢不以自己這個漏為漏,覺得:我沒有呀,我認知得挺好的呀。那麽,在這個過程中間呢,這個就是認知有漏的地方,一定要放得下,把這個要舍掉。這是最關鍵的一步,如果說這一步做不到,我們就會經常處在一個非常辛苦的狀態,一個是為情所困惑,另外一個是為財所困惑,總之呢心不得安寧,心不得安寧。那麽既然有這麽多的不安寧,我們為什麽不出離呢?主要是舍的這個功夫不到位。為什麽不到位呢?就是說我、我識、我見太重了!就是這個我太重、太大了!太大了之後呢,讓你原有的最美好的鮮白的德性不能出來,不能做主。所以呢我們說了,在舍上下功夫,這個舍呢,有諸多的形式,一個就是精神上的,精神上的這種舍,無所求的一個舍。這個舍呢,你不要想我為什麽要幫你,我為什麽要給你。諸多的東西呢,先想一想在你的一生當中,不管是年齡大的還是年齡小的,我們每時、每天,一直到永遠都會存在一個什麽現象,他人的關愛施舍,你真的離不開。簡單地講,比如我們穿的衣服,在座的哪一個說我從種棉花到紡紗,到最後織布,最後成形,把衣服做出來了,現在起碼在座的還沒有這麽個人。就是說我們一日三餐、所用的、所看到的都是他人一種關愛施舍,是一個互助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你要明白這一點,要真的從內心明白。很多人說了,我掏錢了,買衣服了,我現在是大爺。錯了,真的就錯了。為什麽?如果說沒有那一份感激,回向眾生的那一份心裏,你的內心就會越來越苦,越來越苦。要學會這個讚美生活,要學會讚美生活。就是說,就像自然界提供的陽光、空氣,任何一個人離了以後,不要說時間長,十五分鍾給你斷氧,你想想你的這個我是不是就不存在了,起碼就不能正常地運轉了。那麽我們缺的就是這份回向、讚美自然的這個心。因為這個心、心識、心正這個證量不夠,所以我們經常以為我做了這麽多,為什麽得不到你的認同,得不到你的讚美,我為什麽要給你經常這麽做?我為這個家做了這麽多。就是經常把這個我無形地放大,當把這個我放大之後,就會產生一個大人們經常證量到的一個東西:你不自在,他不自在,就是誰都不得自在的一種狀態。這個是每個人在生活中都證到過的一個東西。就是我做了這麽多,我為什麽要做這麽多呢?你做了多少?當這個我一放大的時候,你心真的就不自在了。那麽既然這種不自在在你內心產生一種不舒服的感覺,為什麽不舍去它呢?為什麽不舍去呢?

眼睛睜開聽,眼睛睜大聽。當初因為先生不在,所以看不明白,現在有機會了,先生在了,打起精神,用心聽,這種講解不太多。

那麽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現在再看看為什麽不能做到明了他人說的這個道理。我們昨天說了: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再回過頭來看看中國當年禪宗有一個經典:一個人呢,一個非常謙和的人,起碼表麵做出來很謙和的一個人,到一個山上寺廟中去找一個老和尚,找到一個老禪師之後呢,他說,你給我講講生命的真諦。老和尚拿了一個水壺還是什麽東西,給杯子裏一直倒水。這個經典很多人都明白,呃,不是明白,是知道。那麽在倒水的過程中,這個行者說:哎呀,禪師呀!你看這水都倒滿了,你為什麽還一直給裏麵倒?禪師說啥?說什麽了?想一想。你自我裝的東西已經滿了,你自己的器皿中間的東西已經滿了,你再不放下的時候,外來的這個好的東西你能承載得住嗎?承載不住,承載不住。為什麽會這樣?就是你有這個我,這個我,就是說“我”認為這是黑的,這是白的,“我”認為這是善的,這是醜惡的,那麽諸多的這種東西大起分別之後,你還想得個中三味,明了究竟,那是不可能的。為什麽呢?就是說在這個過程中,我覺得這位修行者最大的弊端,不能出離的,就是太吝嗇了,吝嗇到不能舍棄放下我識有漏的地方,就是他不能放下這個東西,又想升華這個東西,你覺得可能嗎?那是不可能的,就是沒有這種事情。就是你要提煉加工這個東西,首先要有不同的原料、元素之後,用一個好的方法你才可以提煉,如果說你這個中間沒有需要提煉加工的這種的元素,你怎麽能加工,那是不可行的。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呢,老子說了一句話,老子說:為人要厚道,為人要厚道。其實講的就是在舍掉自我認知不完善的地方呢不要吝嗇,該放下的一定要放下,該舍掉的一定要舍得掉,你可能才會得。當時說的什麽,我覺得這是主要給孔老先生說的,為人要厚道,要能放得下自己認為放不下的東西,我們每一個人簡單地講,就是在舍掉、放棄自己最珍貴的那個東西的時候呢,跟割肉一樣,跟割肉一樣。

咱們現在再講一個現象,這個現象是個什麽樣的現象呢?就是說你在動心起念謀劃一件事情的時候,你會全神貫注,投入很多很多,你會調動身上諸多的潛在的能力去做,那麽,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完美的結局,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達到你認為的完美,有的事情呢隻能做九十九步,有的事情隻能做九十九步,最後那一步不能做,那麽生活中間有的事情呢一定要做一百步,不做完最後一步呢,不成,那麽這就是一個度,就是你能不能做到“止於至善”,這是一個度,這是一個度。這個度呢,就是要在謙和心的培養下,你才能非常善巧地調柔自我的這個認知,那麽缺了這個呢,很難做到至善,不是沒有做到,就是做過了,總之不能做到恰到好處。這個時候傷的就是自己,傷的就是自己。那麽帶給他人的也是一種傷害,一個就是外傷,傷了你最關愛的人;一個就是內傷,你覺著沒有希望了。那麽在這種狀態下呢,主要原因,就是我們在舍的這個地方,功夫沒有達到爐火純青,沒有達到爐火純青。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就用我自己來講,我在做事情的時候呢,很多人經常會看到,說:先生呀,你這個事情已經做到九十九步了,為什麽不再做了?我說已經到位了,已經到了,可以放下了。那麽比如說給我幫忙的很多朋友就憤憤不平,認為這個事情不能這麽就完了,不能就這麽完了,一定要去做。我覺得這個時候就陷到裏邊去出不來了,就是我先進到煩惱中間,我從煩惱中已經出來了,我的朋友開始也是因為我的煩惱進到煩惱中間,當我出來之後呢,我的朋友就不願意出來了,他說:不行啊,這個還沒有完呢,怎麽能就這麽出來呢?就說這個煩惱要進得去、出得來,出得來、進得去,不傷,不傷就是止於至善,不傷就是止於至善。那麽這個呢,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間的《西遊記》中也反複談到,就是說遇到一件事情的時候,你怎樣最終得到一個升華?就是說這個事情既然引起你注意力,關注了,你投入了諸多的情感了,這就是進去了,這個事情對你來講就是一個大事情,那麽這件大事情在處理的具體過程中間呢,有技巧,有技巧,就是說你要善於去觀察,就是這個事情是做九十九步呢,還是做一百步,一定要明白這個,一定要明白這個。如果說你不明白是做九十九步還是做一百步,那你就不能適可而止,你就止不住,你的止、觀都不到位,都不到位,這兩個一定要到位。後來時候呢,有時候,比如說因為我讓我的朋友引起煩惱的時候,我說,我已經出來了,你為什麽還出不來呢?他覺得挺好,挺舒服的呀。那你在現實生活中也會這樣,也會這樣,進去之後呢,你很難出得來。舉個簡單的例子,最簡單的,家庭這個整潔這個標準是不一樣的,你要讓你另外一半:去,拖地去,收拾、整理去。他做了以後,你覺得不滿意,你覺得不滿意,他做了之後,因為有這個小的煩惱,他已經從煩惱中間出來了,你還沒有出來,人家把這個活幹完,已經走了,事過境遷了,已經不想這個問題了,這個煩惱還在你的那個地方呢。“哎!不符合要求噢!這個地方沒做到位噢!”諸多的東西在那個地方,可能有的時候會持續一個小時、半個小時,都會反複地去想這個問題,有時候覺得做得實在說不過去了,引起煩惱了,自己動手去做了。就是這個煩惱呢你不能進去很快就出離。那麽,其實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經常都遇到過類似的這個相、這種事,就是不能做到很好地出離,經常幹嗎呢?帶傷而出,铩羽而歸,會出現這種狀態。如果說,你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是說你有這種智慧德相了,你就出來了。大學之道講的這種智慧的德相,就是你明白這種事物發展這種道理之後,你就是一個快樂的人,一個君子,就是說你這個人是一個完人,我們說的君子就是完人。如果說你不明白這個道,你經常真的是出力不討好,為什麽呢?你以你的煩惱引起他人更大煩惱,人家為什麽要感恩戴德呢?就是對方不知道這中間的道理,但他用他的知識去和你辯,在辯論的過程中,他就會覺得你胡攪蠻纏,不可理喻,你覺得:我很賢德呀,我是為這個家庭好呀,為這個家族的興旺發達在獻計獻策呀,你怎麽聽不進人言呢?你覺得對方不可理喻。那麽在這個爭論的過程中呢,《瑜伽師地論》裏頭講的,你首先立論的時候呢,這個論不夠莊嚴,論不夠莊嚴,論中有漏,漏洞百出,所以最後不但帶給你自身一種煩惱,也帶給他人沒有辦法了斷的一種煩惱,就是這個煩惱的種子就在你這個論不莊嚴中自然就種下去,而每一個人對這個種子種下去的時候呢,盡心地嗬護,盡心地嗬護。道理再簡單,你說:哎呀,這地板拖了半天,這地方還有汙垢,怎麽搞的你,這點小事情都做不成!這個飯今天做的咋這個味道呢?諸多的東西就出來了。你種下的這個種子就象你的小孩一樣,你非常地關愛,而且時不時的要去看一下,看看這個種子長大了沒有,這就是這個煩惱沒有了斷的一個主要原因。為啥?特別吝嗇,不願意舍掉自己當下認為對的這個念。其實你家的地板一天不拖對你家的健康不會造成什麽大的傷害,就說拖可以,不拖也行,對健康不增不減,隻是你的眼感覺不舒服而已,那麽把它放下。記住一點,就說當你看到了或者聽到了,隻是你自己五種感覺中的一種,還有那四種,還有四種沒有說話,如果說這一種做主了,煩惱就起來了,這一種如果說做主了,煩惱就起來了。如果說你內心讓你自己這個心正,正在什麽地方呢?不心浮氣燥,那麽你覺得:唉,無所謂,他可能不想幹了,不想幹隨他去。就過了,輕輕鬆鬆就過了,如果說心浮氣燥,你真的就芝麻綠豆大個事情,你會把它上升到跟天跟地一樣大,大到了你這家如果說不解決這個問題就好像這個家就沒有辦法再繼續和諧下去一樣,就好像比如說當一個小雨點掉到頭上的時候,你說哎呀,不得了了,這雨點打到我頭上了,是不是把頭打破了,打了個洞。我說這個時候你覺得好笑,其實你在家裏就是這麽做的,在你的生活中你就是這麽做的,一個小雨點引起的那種煩惱震動就好像哎呀,天塌了,地陷了一樣,家不得安寧,沒有做到家和,沒有做到家和。信不信由你,總之你在生活中間這麽做了,承認不承認無所謂,總之呢人有共性的地方,人有共性的地方,就是這個東西你承認不承認,你都經曆過,就是把一點小事情上綱上線。其實我們中國人經常說:哎呀,你看,前一段時候又搞這種形式,又搞上綱上線的東西了。你經常在家有意無意就是這麽做的,所以社會上才會有一種風氣。為啥?人人都在這麽做,人人都在這麽做!所以呢,不能做到家和,不能做到家和。大家記住一點,家和之後萬事興,這個萬事就是你自己所關注的所有的、諸多的事物,才可能會達到一個理想的境界,如果說這個家不和,隨後心亂如麻,一事無成。

(大家休息十五分鍾)

我們再講一講學習的技巧和方法。當談到學習的技巧和方法的時候,大家想一想,我的這個年齡和年齡大的,我們都是在毛澤東思想光輝照耀下活到現在的人,那麽毛澤東思想是誰第一個提出來的,上升到理論高度的思維呢?我想聽一聽,誰知道?對,劉少奇。毛澤東當年說了句什麽話呢?劉少奇把毛澤東思想做為一個理論提到桌麵上來以後,隨後在延安黨內在推廣學習的時候,毛澤東說了一句話,這句話很多人都知道或者聽說過,毛主席說:三天不學習,趕不上劉少奇。說的什麽意思呢?要想對毛澤東思想進行研究,你首先要向劉少奇學習,因為劉少奇認識到這個了,其他人還沒有認識到這個。就是說學習這個東西呢,不是所有人都能一步到位的,有一個認知過程。不管後來你對毛澤東思想是怎麽理解,或者怎麽運用,總之呢,劉少奇作為一代偉人,他的這種前瞻性,他的這種前瞻性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學習,就是在那種歲月,他認為毛澤東思想必將發揚光大,這是需要智謀的,這也是需要膽量的。這種智謀膽量在劉少奇身上彰顯出來了,後來做為國家主席,人家有這種思辯能力,就認為毛澤東思想在未來是做主的,真的是這麽回事。

那麽我們為什麽這樣說呢?就象讀書的時候呢,希望站在成功者的肩上去走,就是人家給你建一個平台,因為我們的平台經常有漏,就象讀書一樣,雖說《大學》原出自孔老先生,那麽當時孔老先生在講解諸多禮教的過程中間,就是幫人啟智開悟的過程中,很多人不太明白,真的不太明白,包括我們現在也一樣。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很難明了老先生當年說的什麽,他為什麽要這麽說。那麽有一個很好的平台,看看老先生那些有成的弟子是怎麽說的,他們把先生當年所倡導的這些觀點方法用到自己的現實生活中間呢,成名了,名揚後世了,而且是個正道,就是真正能幫助大家出離這個煩惱。比如像孔老先生最得意的弟子——孟子,他有很多弟子,我們就說最得意的弟子,他成功的主要的東西是先生的說教,他把先生說教的東西全部用在現實生活中間去,所以成名了。就是一般人所了解的,儒學的第二號人物,亞聖。那麽每一個大的先生說出來的話,他都有一個最好的弟子去證,真的把他能證到。大家再想想軍事家,最著名的軍事家,他的老師是誰呀?孫臏?龐涓的老師是誰呀?鬼穀子。蘇秦、張儀的老師呢?鬼穀子。聖人說的這些話呢是不虛妄的,不虛妄的,你要產生一種信,要信,正信,把它用在你的生活中間去就真的對你有幫助,如果說你迷信了或者似信非信了,都不能起到很好的一個助推力,對你的生活基本沒有多大的幫助,就說,你還會按原定的軌跡這個線路在做你自己這個循環,一生很難突破這個圈,就是這個我,我們說的這個圈就是我、我識、我見、我最終的這個丈量,在親朋好友心目中的那個位,很難突破,很難有大的突破。為什麽呢?因為你所見到的不能做到見多識廣,你所看到的不能做到這個,見多識廣。那麽孔老先生怎麽做到見多識廣呢?我們現在先來談談孔老先生。孔老先生當年處在魯國、齊國,基本就在我們現在說山東這個地方,齊魯大地上吧。他係統地學習了周王朝的科學技術、法典、禮儀,就是這些東西呢,老先生屬於科班出身,老先生屬於科班出身,就是當其它人忙於為蠅頭小利在做無用功的時候,老先生能靜下心來係統地學習前人的知識、智慧,所以與前人的知識、智慧融為一體,成就了隨後我們所看到的儒家的開山鼻祖。老先生經常說一句話,說什麽呢?老先生經常引用三世之前的東西來論證當下所處的這個環境,他經常談到比如說堯、舜、禹,堯、舜、禹,他經常會以堯、舜、禹的這種為人處世的善惡標準來規範自己的言行舉止。同時呢,因為他的學生也存在一個曆史斷層的問題,那麽先生用了一個比較善巧的方法,他就講夏、商、周,這種君聖主是怎麽為人處世的,是怎麽達到一個天下太平的一個境界。那麽在這個過程中,當我們現在再去看孔老先生的有關生平的時候呢,很多後來人為的雲裏霧裏的東西就特別特別的多,舉個簡單的例子講,我們很難一瞬間產生一種正信。為什麽呢?當在看孔孟之道的時候呢,很多人就會想這不是封建迷信嗎?這不是封建迷信嗎?為什麽會這樣?我剛才說了,你我都是在毛澤東思想光輝照耀下成長的,所以封建迷信的東西你會有,在你的內心會有的,你什麽時候把這個東西取掉了,能真的理解毛澤東當年說的那句話:古為今用,古為今用。你就不會認為這是封建迷信了,古為今用,毛澤東說得很清楚,古為今用。我們現在學的什麽東西呢?洋為中用。現在大家有的就是洋為中用,缺的是古為今用,缺的是這個。那麽造成了一個什麽樣的狀態呢?我們的認知上出現了極大的漏洞,我們的認知狀態出現了極大的漏洞,往往將生活中瑣碎的東西無限的上綱上線,之後引起自我無窮盡的煩惱,也帶給了自己關愛的人的一種不可擺脫的一種煩惱的纏擾。為什麽這麽說呢?簡單地講,我們每個人在做的過程中呢,有值得肯定的地方,那麽還有不足的地方,那麽我現在先談這個不足的地方。我談這個東西的時候呢,希望對大家有一種幫助,另外一個呢,你不要胡思亂想說這是針對你的,沒有。我在講的過程中就是談社會眾生相中共性的東西,那麽這個共性的東西,聽起來,因為它沒有修飾,了無修飾的東西穿透力很強。很多學生就說:先生,你說的這些是不是對我說的,你講的肯定就是我的心態。我講的是一種共性的東西,我是論事不對人,我談一種共性的東西,希望對大家有幫助,不要起如此顛倒想。

簡單地講,比如說,在情感上,人人都會經曆諸多的七情六欲,人人都會經受諸多的七情六欲,在經受的過程中,先要想到一點,我選擇的時候,我選擇了對方,我選擇了對方,那麽,對方的諸多的缺點你一定要承載,你一定要承載,你選擇的時候注重的是他的美德,因為美德有很強的凝聚力,在選擇的這一瞬間,你要明白他的優點,你看到了,他的諸多的缺點、你不認可的諸多的雜質同樣來了,你一定要明白這一點。很多人說我明白這個道理啊。你知道這個道理,但是在生活中你做不到,在生活中你做不到,特別是在心浮氣燥的時候,你就覺得難以容忍:為什麽如此不可理喻?諸多的東西就出來。那麽這個時候就觀想一下,自己當初的選擇,為什麽要選擇對方呢?因為你當下的煩惱主要是看到了對方的不足,忽視了、淡忘了當初的選擇,選擇時觀的那種彩虹、陽光的那一麵。這一麵因為隨著歲月的流失淡忘了,真的是淡忘了。要想到這一點,就是你當初看到的他是有優點的,因為他這種優點呢,你非常欣賞,那麽當你處在煩惱的時候,你忘掉了不該忘掉的東西,你忘掉了不該忘掉的東西,就是他的優點。如果說在動心起念的這一念間,怎麽去對治呢?就是回來,反省,重新喚起自己當初用哪一種心態,或者這種心態你能明白,能說得清、理得順,或者說這種心態你理不清、也說不明白,總之用一種非常模糊的思維狀態去引導當下的這個煩惱態,告訴自己,從前他有諸多的優點,他真的是有優點的,就是有一個意念的轉移,那麽在轉移的這一瞬間,就會產生一個非常意想不到的一個好效果,你從煩惱中間出來了,他人也擺脫了你這無理的糾纏。如果說你這一點忘記了,你的生活中間陰雲密布的時候就特別特別的多,陽光燦爛的日子就越來越少。

那麽,再把他回過頭來,再回到自己現實生活中來,舉個簡單的例子,我跟我的很多學生在接觸的過程中,可能有十年的很多,那麽在我對我學生的感覺中,經常就感覺到,噢,好像就是一個月以前,或者說就是昨天見麵的,這種感覺依然在。那麽在這個過程中呢,一般的家庭會存在一個什麽樣的問題呢?比如說鍋、碗、瓢、盆之後,情感就會冷淡,情感就會冷淡,人人都會經曆這個過程,人人都會經曆這個過程。那麽當你經曆這個過程中間,處在這種淡而傷感的過程中呢,記住一點,對方是有優點的,對方是有優點的。在這個過程中,我經常和我的夫人交流的時候,我說:你現在對我什麽感覺?她說:就好象昨天見麵的這種感覺。她問我,我說:我有時候有這種感覺,有時候就象一個月以前見麵的。那麽在這種過程中,就是因為有這種很好的心態,很多東西呢都會在一個和諧的狀態中間向一個更美好的狀態運轉。那麽一般地,比如說年齡大的,都會經曆情感傷感冷談的過程,真的會經曆。這個問題我們可以交流一下,你也應該真實地講一講你的這種感覺。這過程中我覺得對每個人都有幫助,沒關係的。現在我們先從年齡大的開始,因為年齡大的經曆的多了。老師,你談談李老師,你覺得你跟老師的這個感覺,在冷淡的過程中或是日常生活中。現在回頭想,你們認識的時間長還是短?就是心路這個距離。(長)就是從前那種很欣賞對方,很認可對方的那種感覺淡了,是不是這個道理?我們這位已經說了,就是她證到了,她生活中間也曆練了,經曆了就是我剛才說的,情感有個冷淡的過程,有一個冷淡的過程,說:噢,很長很長時間了。真的是有這種感覺。還有哪位願意說說?老師,你在跟老師在一塊的時候,你覺得你們相處的時候是長了還是短了?(感覺還是很短,但有很多波浪……也不太長,也不太短)也就是說苦樂兼容了,真的,其實很多人都會經曆這個過程,那麽,當你在苦的時候呢,用古聖先賢的這種良藥來治自己的這個心病,治自己這個心病,這個方法我跟大家講了,就是一個好的醫生可能能治一個人,這患者治好了,這患者就說這個醫生不錯。如果一個醫生能治成千上萬的人,成千上萬的人就會說我們那地方有一個神醫。神醫在哪塊呢?就是孫思邈,或者說是華陀。

那麽還有,就是肉體上的病痛比較容易治,基本能對症下藥,藥到病除,能做到這個。而心理的傷痛呢不容易治,那麽曆史上就有很多的大師,比如佛教的釋迦牟尼佛呀,或者說中國的老子呀,他們都是一個非常好的心理的藥王。那麽大家再想一想,寺廟中有一個佛的一個塑像,就是佛有很多身,三十二相,大的像,其中有一像呢是琉璃世界藥師佛,很多人在那裏去燒香呀,禮拜呀,說保身體健康呀,少有人去關心自己的心理健康,就是精神境界。其實這一尊佛呢,主要治療的是精神類的不健康,就是藥師佛。藥師佛治的啥?治人出離煩惱,就是對治煩惱而設的一種像,這是他本來的一個東西。那麽這個琉璃世界是一個什麽樣的狀態呢?就是兩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佛已經開好了治療當下人們心裏疾病的妙藥良方,就是這個良方已經開出來了,二千五百年前開出來了。那麽這個琉璃世界是個什麽東西呢?大家想一想,琉璃世界人最大的苦是個什麽樣的苦?就是心苦。看看噢,這個玻璃,就是琉璃,玻璃就是琉璃,玻璃就是琉璃!你所處的這個世界就是琉璃世界。玻璃就是,看,燈。大家想一想,當時談到琉璃世界時諸多的相說金砂鋪地,大家想:哎呀!金砂!金子!那麽珍貴的,我都沒有,那我弄它個戒指,戴個項鏈多好,怎麽把它鋪到地上,太浪費了,太奢侈了吧。大家想一想,水泥地,水泥馬路,瀝青馬路在陽光下是不是閃閃發光的,是一種金屬。就是說當初這位偉大的先知已經給你把這個治心病的方子已經給你開了,隻是你不明白,所以很多人去了說:哎呀,我胃不舒服,我這個背痛。在這個地方燒個香,磕個頭,許個願。其實他治的,治你的心病,治你的心病。那麽在這個過程中,我希望大家對自己,起碼從當下開始吧,關注自己的精神世界,讓自己的精神世界變得健康、和諧、完美,做精神世界的富翁,不要做乞丐。那麽在這個過程中諸多的煩惱,他為了讓大家明白琉璃世界是個什麽樣子,他講這個琉璃世界金砂鋪地,天雨自降,天雨自降,妙音自成,妙音自成——就是說你走到那個地方之後呢就有音樂,你走到那個地方就有音樂——妙音自成、自現。那麽你在大的社區可能有噴泉呀、地下有噴灌呀,那麽還有音樂呀,當你走到那裏,音樂通過聲控或熱控,總之音樂就會響起來,你聽了以後很舒服,你覺得人家這個地方環境不錯。那麽你有沒有想到其實這位偉大的老人兩千五百年前已經給你說好了。那麽你在這種狀態下,會出現一種什麽樣的心裏狀態?說的非常清楚。那麽特別是在大的節日的時候,彩燈,就是琉璃燈,還有諸多的音樂呀,很多東西其實講的就是當下。那麽你處在這個世界的時候,你要珍惜,珍惜你的生命,不要采用一種自魔、自虐、自尋煩惱。如果說你明白了,這個藥方對你就起作用了,真的當下就能讓你出離煩惱,你出離煩惱之後,你才有精力、才有更好的智力幫助你的家族達到一種興旺發達,才能發大財,就是我們說的生財有大道。如果說你整天處在煩惱海中不可出離,那麽你所看到的、想到的、聽到的都是煩惱,那麽煩惱對你來講,你覺得生活沒有希望了,所有人都跟我作對,我所信任的人都是狼心狗肺,形成了一種自虐的、不可出離的一個狀態。這個時候呢,就想一想我們剛才說的蓮花這個退染還淨的功夫。其實你在當初你也曾經有蓮花的這種美德,你曾經有過很謙和的時候,曾經有過,那麽這些東西在現實生活中因為欲求不得,所以會產生惱羞成怒。把自己的這種美德呢,讓他從睡眠狀態喚醒,喚醒之後呢,達到清醒狀態。清醒之後你幹嗎去?做你應該做的事情。

那麽在這個過程中,這個書中談到一點,它說天下父母很多,天下父母很多,但是有慈愛之心的父母不多,有慈愛之心的父母不多。我覺得這個對大家應該是有警醒幫助作用的。那麽怎麽解這句話呢?就說當你產生內心自虐的時候,你就沒有仁慈之心,也丟失了悲憫之心,該你關心的你不關心,下一代你不關心了,就是你會把自己這種煩燥的、無理的情感,在有意無意中間會地渲泄到你的下一代身上,這主要就是說這個。我們說了,言傳身教,言傳身教,你傷害最大的、最深的,其實就是你的子女了。在這方麵下點功夫,如果說你非常清淨,充滿了光明,那麽你在做的過程中就真的能做到一個父母真正應盡的、應做的諸多的責任。心有慈念,心有慈念,這對自己好,對自己的家庭好,沒有這個東西的時候,會產生諸多的傷害。我說的主要的就是大家不要自虐,珍愛生命,和諧為貴,和諧為貴。那麽《大學》中間講的,首先要明白,明白道理,就是說對每一件事情呢,要理智地分析、判斷,做到恰到好處、適可而止,才會達到自己動心起念之前的那種未起念時的完美。我們昨天也說過了,這個花特別是對女人有很大的殺傷力,誰不喜歡鮮花你告訴我?就是這個花的美呢,美在了未全開,花的美呢美在了未全開的這個狀態是最美的!人們追求這個完美的時候呢,以月亮的盈虧來論述就是說,這個月亮在什麽時候最美?是未圓的時候,未圓的時候是最美的。當月亮處在圓滿的時候它馬上就開始虧了、缺了,就缺了。月亮未圓的時候是最美的時候。那麽這個過程就是說在為人處世的時候,我們再回過頭來再想一想我剛才說的話,有的事情一定要做完一百步,如果用一百步來衡量的話,有的事情一定要做到一百步。有的事情呢,隻能做九十九步,過了就傷了,真的就傷了。大家記住這一點,這是主要的東西,如果說明了了諸多的精要部分,那麽這個“知道”之後跟“做”還是有距離的。我講了很多,簡單地講就是你要珍愛當下的和諧心性,這個心性是最主要的,失去了這個心性,所有的一切對你來講,從根本上講,就是多一個不增,少一個不減。隻是你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真正對你最重要的應該是當下的和諧心,這是最主要的。有了這個和諧心,你才會有精力、有能力去想做你做的事情。如果說失去了這份和諧心,你很多事情就會心有餘而力不足,想走九十九步走不到,想走一百步沒有能力。大家記住啊,和諧心是最主要的!那麽怎樣去做呢,就是減少自虐,不要經常自己給自己找煩惱。

那麽隨後呢,我們跟大家共同分享一下,你聽了大學之道是個什麽樣的境界?在這個之前我再講這個大學之道這篇文章還有一種效果,什麽樣的效果?年齡大的人睡眠不好,睡眠不好的、經常失眠的人你就去背“大學之道……”,我用這個方法呢,經常跟我的小姑娘在一塊,我在哄她睡覺的時候呢,往懷裏一抱,就開始:大學之道……基本一遍,甚至一遍還不到的時候她就睡著了,睡得非常安穩。這個方法呢,我從她生出來到現在就一直在用。前段時間我到汕頭去講課的時候,我說大學之道還有一種妙用,就是能很好地治療這個睡眠不足的問題,有的人煩惱纏,出不來的時候經常會失眠,用很多方法,比如什麽藥物呀,諸多的方法,他怕產生藥物的依賴性,很苦,睡不著覺。我就說有這種方法,剛開始他們說哪有那麽神奇。我們正吃飯的時候呢,我的小姑娘正好鬧著要睡覺,我往懷裏一抱,大學之道還沒讀完,呼呼睡著了。人家說:呀,真這麽神!真的,是非常神的,你可以試一試,就是說這個中間,就是說怎麽做才有用呢?當你睡不著覺的時候,全身放鬆,選一個自己認為能放鬆的姿勢,躺在床上,眼睛閉上,閉目垂簾之後,你就想:“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就這麽想,你也可能去讀,去背誦,基本就是三五遍就睡著了,而且一覺能睡到大天亮。這是一個好方法,介紹給大家。

現在呢,哪一位願意跟我們分享分享你學了大學之道之後對你的幫助。(馬慧玲:格物,認知度明確了,原不能舍,自己總正確,特別是在家裏,自尋煩惱……)非常好!已經用了,用了之後感覺很好!回去大家也可以用一用。(馬慧玲:生財有大道,精神財富的增長……明明德,聽人唱京戲……)而且收獲很大,剛才老師說的精神財富中的聖財,簡單地講,先講前兩點,就是慚和愧。如果說你經常有慚和愧這二聖財的話,你生活就如意得很多,就如意得很多。就是慚、愧兩大聖財。繼續(第三點,不要惹惱他人……)剛才老師談的,把學到的能跟自己生活結合起來,從中去提煉出今後指導自己生活的精要部分,這就叫學會了,而且要用。在用的過程中,大家記住一點,比如我們談財的時候,很多人就說:噢,金銀。其實更重要的,錢財這個東西來的快,也去的快,再生能力非常差,而聖財這個財不光現在可以用,也可以帶到未來,不光自己可以用,也可以福澤自己的家族。那麽這就是古人說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就是你要合乎自然規律,在這個過程中,很多人往往在生活中修飾的東西特別多,舉個簡單的例子講,我付出了很多,我是不是得到了?能不能得到,這個得到是不是跟我的付出成正比?值不值得這麽去做?很多人都會這麽想,那麽在想的過程中,記住一點啊,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你的生活就會越來越如意。

還有哪一位願意說說,你聽了大學之道之後對你有沒有一點幫助?如果說你不願意說,我們這次講課我就講到這裏。你說說(陳菊芳……)繼續努力。剛才,很多人看了以後都有一個認知,這個認知就說這個國家、天下離我很遠,離我很遠,那麽等先生——我老人家(笑著)說了之後覺得:噢!原來是這麽回事情!很簡單,其實你經常做。舉個簡單的例子講,你在你家,就是個皇後、皇帝,座山雕的那種身份經常出現。真的!在你的家裏,你對你的子女也會象王子、公主一樣地對待,其實你也在做,你在做的過程中不以為這有多大的漏洞,就是說你用女王的這種霸氣、這種不理智治理你的家庭的時候,你還覺得你的這些臣民沒有賢德。為啥呢?你覺得他不理解你,在這過程中缺了一個東西,就是大唐太宗皇帝有一個很好的習慣,就是能聽進不同臣民的建議,就是後來我們說的納諫,聽他人說有道理的話、沒有道理的話,就是不管你認為是有道理的還是沒有道理的,給對方一個開口說話的機會。我們缺的就是一個很好聽對方傾訴心裏的很好的耳朵。我們的耳功能不行,喜歡聽自己喜歡聽的話,就是耳朵的通道比較窄,不夠寬,耳道太窄了。為什麽呢?簡單地講,就是這個腎水,腎髒開竅於耳,你在聽的過程中為什麽不能納諫——皇帝聽臣民說話叫納諫——你能不能聽對方說話呢?水德不夠!缺乏水德,水德不夠。你再回想一下,當你剛開始跟你那一半接觸的時候,你把注意力投入的時候,對方說什麽你都覺得順耳、好聽,這個時候你的那個水的那個德性是有的,能從你內心滲透到表皮,那麽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鍋碗瓢盆以後,生活越來越淡了,你的水德的德性由外,就是由表象向內慢慢滲透的過程中枯了,不夠了。水德不夠了,所以聽話的時候,哎,這個順耳好聽,這個不順耳免談!就是這樣,水德不夠,希望在水德上下功夫。再舉個簡單的例子,人們在衰老的過程中呢,主要是水份流失了,就是水中間的精華流失了,慢慢地開始衰老,水德用的太多了,沒有及時地補充,補充不到位,水德不夠,希望大家在水德上多下功夫,水滋潤自我,也滋潤家庭,家和達到萬事興。好,老師,你聽了你說說。(趙:原來看了不透,這次特別在明明德,在止於至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知善的深度……問題在自己)你能認識到了,用我姑娘的話說:好棒,好棒!你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了,真的,好棒!(趙:怎樣用財發身)你跟先生學,你就能做到,就這麽簡單。很好,很好,還有嗎?(王蘭……)說的很好。(……)好棒!古人說:孺子可教,真的。(陳誌勤……)很好,繼續堅持。(小唐……)很好,很好,要堅持。不光一時興趣來了,一般情況下,三分鍾熱度可能在人人身上都出現過,就是你的美德呢曾經在你身上無數次地呈現出來,為什麽這個美德沒有發揚光大呢?主要是堅持不夠,中間有間,怎樣把這個美德做到無間,無間斷,這是一個功夫問題,要下功夫去做。

我們今天就到此結束,以後有機會再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