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最新時事分析大作(轉自)點點繁星http://chinachanganczq.blog.sohu.com/
一、9.11襲擊事件和美國全球戰略的改變
早在九十年代初,我的導師宋誌鋒先生就多次談到未來海灣地區可能的戰爭(包括後來的伊拉克戰爭)。1999年,在我國住南聯盟大使館遭美國導彈襲擊後不久,宋誌鋒先生又多次談到未來美國將遭到的襲擊事件(包括襲擊的方式,即用民航客機襲擊美國標誌性建築等)。二年後,美國9.11事件爆發。
宋誌鋒先生說,曆史將記住這一天——2001年9月11日——標誌著從此美國全球戰略的改變。
9.11事件是繼珍珠港事件後,外敵第一次對美國本土發動的襲擊,也是最為嚴重的襲擊,它從根本上撼動了美國長期以來固有的安全信心。很快,美國以保障國土安全為由,對軍事戰略進行了自冷戰結束以來最大幅度的調整,一改以往“輕國內,重國外”的軍事戰略,實行“內外並重,國內優先”的方針。
02年5月,布什首次提出“先發製人”戰略理論,他說:“反恐戰不能依靠防守獲勝。我們必須向敵人發起進攻,摧毀其計劃,在最危險的威脅尚未形成之前就將其消除。”根據這個戰略,美國有權在恐怖活動尚未出現或初露端倪之時,使用武力扼殺它。“先發製人”戰略的出台,標誌著美國正式放棄冷戰時期的“威懾與遏製”戰略,進入全攻全守的新戰略階段。
二、反恐戰爭與基督教世界、伊斯蘭教世界間的“聖戰”
自九十年代起,宋誌鋒先生就多次談到宗教信仰將是影響當今世界不穩定的因素,及由此引發的戰爭——基督教世界與伊斯蘭教世界兩大陣營之間的“聖戰”。
我們知道,美國文化源自歐陸的基督教,由清教信徒移民新大陸時帶到北美,並在北美獲得長足的發展。美國91%的人信仰基督教,“上帝選民”的觀念支撐著美國。美國公立學校的《忠誠誓言》中的“一個國家,在上帝之下”,實際上就是真實的基督教誓言。美國總統宣誓時,也總是一手按著《聖經》。盡管宗教大多宣揚寬容,但宗教的排他性是所有宗教的基本特征之一,在對待異教徒上,戰爭和武力征服一直是必要的手段。當美國足夠強大,以至於認為必須承擔起上帝賦予的世界拯救時,就擔當起拯救其他民族,強迫“他人自由”的責任,此時軍事打擊成為其最有力的選擇。在軍事打擊的同時,必須傳播自由主義理念。這就是美國自由主義聖戰的傳統。也可以說美式民主的本質即“基督文明”。而布什本人正是一名不折不扣的虔誠嚴肅的基督教徒。在伊拉克戰爭發動前夕,布什總統就將這場戰爭比作是“新時代的十字軍東征”。
另一方麵我們也看到,當今世界發生的主要衝突正是這樣一種信仰的衝突(也有人稱之為文明的衝突)。宗教,是一個讓人肅然起敬的嚴肅話題,在美國,不斷產生的另類意識潮流會讓人誤以為宗教早已屬於曆史,但實際上它牢牢占據著這個社會的主流意識。按照美國及其歐洲盟國的實際認可,恐怖主義就是來源於伊斯蘭世界,因為幾乎所有的恐怖主義都是伊斯蘭宗教的聖戰。我們再來看反恐的一方,幾乎都是清一色的基督教國家。說得再明確一些,“聖戰”交戰的雙方就是伊斯蘭教世界和基督教世界。所以接下來我們看到,布什總統對“全球反恐戰爭”重新定義,將其稱為“針對伊斯蘭法西斯主義的戰爭”,將反恐定性為“西方自由民主社會同伊斯蘭法西斯主義”的決戰,繼而把反恐的重點從“全球反恐”轉向具體的“針對伊斯蘭法西斯主義的戰爭”,把矛頭對準中東,對準伊斯蘭世界,希望能整合基督教國家的力量鏟除伊斯蘭國家,借宗教的力量來滅亡異教徒。布什在紀念“9.11”發表的全國電視講話中,首次把開展了5年的反恐戰爭提升到“文明之戰”的高度,聲稱要“為維護文明世界的自由生活方式”堅持戰鬥到底。
曆史上的十字軍東征是為了“朝聖”而“聖戰”,如同今日美國人說打擊穆斯林是傳播西方“文明”和“民主”一樣冠冕堂皇。這一切都表明了反恐戰爭的宗教性質。
三、美英聯軍進入伊拉克,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
9.11之後,美國開始在全球範圍內發動“反恐戰爭”。2001年10月7日,美英兩國對庇護本·拉登的阿富汗塔利班政府發動大規模的軍事打擊,在兩個月不到的時間內,阿富汗塔利班政府被推翻。2001年11月26日,布什首次將反恐與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威脅掛鉤。12月,布什表示,軍事打擊在反恐鬥爭中非常重要,因此美國有可能在阿富汗之外動用武力。2002年1月,布什表示美國將繼續在全球範圍內打擊恐怖主義,同時將伊拉克定為“邪惡軸心”國之一,此後又多次重申,改變伊拉克政權是“本屆政府的既定目標”。2003年3月,美國以伊拉克隱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暗中支持恐怖主義為借口,繞開聯合國安理會,公然單方麵決定對伊拉克實施大規模軍事打擊,隨後美英聯軍進入伊拉克。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各國的軍事學者一直都在研究第三次世界大戰何時以及怎樣爆發的課題。關於第三次世界大戰,宋誌鋒先生是這樣說的:自美英聯軍進入伊拉克的那一日起,第三次世界大戰就已經爆發了。宋誌鋒先生說,曆史將記住今天——2003年3月20日——這一天將被後來的軍事學者定義為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的起點。
宋誌鋒先生說,第三次世界大戰並不像大多數學者想象的那樣,它首先是在局部爆發,以地區戰爭的形式展開,隨後逐漸會有更多的國家卷入進來。……會有更大規模的戰爭,……戰爭不斷升級,……最終會動用核武器,生化武器也被使用……全球各國,從窮國到富國乃至中等國家都將卷入,無一幸免……
四、金融戰爭
宋誌鋒先生多次談道,戰爭可以有多種形式,一種是充滿硝煙的戰爭,另一種是不見硝煙的戰爭,單從其對國家經濟的摧毀和對社會發展的影響上看,二者之間沒有差別。08年9月從美國華爾街爆發的迅速波及世界的這場金融危機,宋誌鋒先生預見它就是一場由美國策發的“金融戰爭”。
美國經過多年的精心準備,發動了這場金融戰爭。美國用盡種種方法,諸如“發放天文國債,套債權國埋單”,“借美元貶值,蒸發他國財富”,“操縱國際油價,拖垮產油國經濟”等種種方法拉各國下水,為其巨額的兩次戰爭的虧空和次貸黑洞埋單。
金融戰爭已經在全世界範圍內打響,它對世界局勢的影響將比我們所認識到的更深遠。
五、中東局勢進一步惡化,伊朗戰爭最終爆發
為了能更好地控製歐亞大陸的核心地帶,牢牢控製產油國與出海口,實現對俄、歐、中、印等大國的戰略牽製,進一步向世界傳播美式民主,美國對中東一直虎視眈眈。盡管前麵已經拿下了伊拉克,但基於中東重要的地緣政治,美國將進一步製造機會掌控中東局勢。
趁著兩屆總統交接的權力真空時機,布什政府將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時機,全力支持以色列這個中東小霸再次挑起事端,擴大事態和影響。整個阿拉伯世界將視其為挑戰,伊朗也絕不會容忍這樣的事發生在身邊——這正隨了美國所願。對於伊朗這個眼中釘,美國一直在尋找時機和借口,而且是必須。布什政府曾經宣布,不會把伊朗問題留給下一任美國總統。美國是絕不會等到伊朗製造出核武器的那一天。
美國最終將會出兵伊朗。
伊朗戰爭的爆發將最終有利於中國的振興。
六、世界格局的重新組合
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飽受美國壓製的俄羅斯和中國,這兩個正在複興的大國在風雲變幻的世界局勢麵前,必須摒棄彼此間的成見而結成強大聯盟。
美國、英國以及日本,三國由彼此間的共同利益,最終將結成牢固的聯盟。
以德國為首的更多國家將會進一步調整與中國的關係,成為中國的夥伴。
……
九、大結局
有關世界局勢的最終結局,宋誌鋒先生多次談到這樣幾句話——“世界的希望在東方,東方的希望在中國,中國的希望在西部,西部的希望在西安。”
那時起,中國,這個擁有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從此將徹底擺脫近兩個世紀以來被西方列強壓迫奴役的現狀,重振大國威風,再次成為世界曆史舞台的主角。
中國,也將以自己博大的心胸和寬容的智慧迎接整個世界。
台灣最終也將回歸祖國的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