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犇的博客

音樂欣賞, 往事回顧
個人資料
正文

留學回憶(6):在音樂係做助教

(2021-09-05 14:03:39) 下一個

匹大音樂係通常給全日製研究生三年助學金,基本都是在前三年給。助學金的工作分助教(Teaching Assistant)和研究助理(Research Assistant)兩種,每種每星期要工作20小時。我前三年都是拿半個助教加半個研究助理,也合每星期工作20小時。作為留學生活的組成部分,下麵先回顧做助教。

 

教課對我來說並不陌生。大學畢業後,我曾在山西省雁北藝校教書六年。後來在音樂研究所工作期間,曾被派到本院研究生部,廣播學院,中央樂團社會音樂學院,以及西城區教師進修學院等單位代課,主要講中國傳統音樂。所以我對在匹大音樂係做助教是有信心的,關鍵是要用英語講課。

 

匹大對助教的語言能力相當重視,對每個第一次擔任助教而母語不是英語的人,在開學之前有一次專門考察教課及語言能力的麵試。盡管係裏已經根據研究生的背景同意給了助教的位置,但如果這個麵試通不過,還是不能做助教。我到係裏報到後幾件開學前必須要做的事情之一,就是要通過這個麵試。可能是為了避嫌,我的導師榮鴻曾教授沒有參與那次麵試。記得那天是當時音樂係的代理主任,教作曲的艾裏克·莫(Eric Moe)教授帶我到文理學院的一間辦公室,見到一位負責麵試的先生。他首先讓我自我介紹幾句,然後莫教授問我五線譜怎樣表示音高,讓我像在課堂上講課那樣,用牆上的一塊書寫板及彩筆邊講解邊做板書。整個過程並不很長,好像進行了十來分鍾就結束了。隨後我很快得到通知,說麵試已經通過,準備開學當助教。

 

為了提高新任助教的講課水平,學校還在開學後辦了一個培訓班(Teaching Excellence Program),讓新助教邊工作邊參加培訓。記得是每星期兩次課,都是在下午晚些時候上,講一些基本的教學方法。參加者中也有不少母語是英語的人。這個培訓對我用英語教課很有幫助,兩個月後,我順利通過了培訓。

 

 

上圖是我成功完成新助教培訓的證書,簽署日期是1993年11月3日。

 

音樂係安排我第一年助教的課程是“音樂基礎:鋼琴大課”(Basic Musicianship:Class Piano)。這是非音樂專業本科生的選修課之一。由於要求注冊這門課的學生沒有鋼琴基礎,所以要從頭教,包括鋼琴演奏的基本技巧及樂理和讀譜。說是助教,實際是在係裏一位專教鋼琴的資深講師(Senior Lecturer) 娜塔麗·菲利普(Natalie Phillips)的統一安排下,獨立教一個班。課程的教學大綱和進度都已由菲利普女士製定好,助教們按照大綱教就是了。菲利普女士約五十歲左右,聽說她鋼琴彈得相當好,當時有鋼琴程度很深的同學還找她上個別課。

 

由於選修鋼琴大課的學生很多,每學期都要分成若幹個班。我拿半個助教,教一個班。每個班每星期上三次課,每次一課時。這門課每星期工作量的計算是一個班 3+7,即3小時上課加7小時備課及課外輔導與批改作業,累計10小時,所以教一個班是半個助教的工作量(拿一個助教的同學要教兩個班)。鋼琴大課每班最多24個學生,因為音樂係專門的教室裏隻有25台電子鋼琴,一台教師用,24台學生用。上課時每個學生需先到辦公室借一副耳機,課上彈琴時插上耳機,彈琴聲不影響其他人。當老師要聽一個學生演奏時,該學生便拔下耳機插頭,讓老師聽到琴聲。老師偶爾也會讓全班同學齊奏,這時大家就都拔下耳機。

 

記得我上第一堂課時,內心有點緊張,畢竟是第一次用英語給洋人上課,然而表麵上還算鎮靜,把事先準備好的東西用中等語速清楚地講出來。我注意到負責這門課的菲利普女士也在教室後麵聽課。可以理解,她是要親自了解一下新助教的講課能力。下課後,她對我說了幾句鼓勵的話。

 

 

上圖是當年鋼琴大課的教材《成人基礎鋼琴教程》(Basic Adult Piano Course)的封麵。

 

鋼琴大課我第一學年教了秋、春、夏三個學期(三輪)。正當我覺得自己教這門課有些經驗時,沒想到第二學年係裏安排我給另一門課“世界音樂”(Music in the World)做助教。這門課也是非音樂專業本科生的一門選修課,是與我的所學專業民族音樂學聯係最緊密的。主講雷內•李斯洛夫(Rene Lisloff)博士是音樂係民族音樂學專業的(助)教授。我在第一學年上過的核心課程之一“民族音樂學概論”,以及另外兩門課“拉丁M洲音樂”和“非洲音樂”,為我助教“世界音樂”課做了很好的準備。此外我以前關於中國音樂的專業知識也是助教這門課的寶貴基礎。與鋼琴大課不同,這門課是每星期兩次大課(lecture),一次小課(seminar)。大課由教授上,小課由助教上。由於選這門課的學生也很多,每個學期都是把學生分成多個組上小課,每組二三十人,我負責兩個組。

 

主講李斯洛夫博士為了給幾個助教更多的鍛煉機會,安排我們每人講一次大課。我自然是講中國音樂。由於教材上的中國部分有限,我決定自己編排授課內容。一堂課的時間掐頭去尾隻有40來分鍾,在這有限的時間裏選哪些內容合適?經過反複考慮,最後確定以賈湖骨笛、曾侯乙編鍾、琴曲“流水”、民歌“拔根蘆柴花”和絲竹合奏“三六”為例,分別做簡要介紹並輔以圖片或錄音片段,使學生對中國傳統音樂略有印象和了解。我還準備了一頁紙的授課提綱和要點發給學生。後來實際講的時候,因為是在小禮堂給二百多學生講,用麥克,感覺和講小課不大一樣,多少有點緊張,還好都按計劃完成了。

 

 

上圖是當年“世界音樂”課的教材《音樂的世界》(Worlds of Music)第二版的封麵。

 

在音樂係的第三年,我本以為會繼續讓我助教“世界音樂”,沒想到又變了,係裏安排我助教的課是“西方藝術音樂概論”(Introduction to Western Art Music)。這樣,我前三年助教了三門不同的課。為什麽會這樣?原來係裏安排研究生做助教,並不隻是因為需要教課的人,也是為了培養人。因為這裏的研究生畢業之後,最對口的工作就是到高等院校教書,而做助教正是積累教學經驗的好機會。音樂係安排我們在幾年內助教不同的課,就是為了給我們更多樣更全麵的機會和經驗。明白了這些,我很感激係裏培養我們的良苦用心。

 

“西方藝術音樂概論”也是非音樂專業本科生的選修課之一,主講羅伯特•薩瑟蘭•羅德(Robert Sutherland Lord)博士是音樂係教曆史音樂學的教授。與“世界音樂”課相似,“西方藝術音樂概論”也是每星期兩次大課,一次小課。學生分成多個組上小課,我還是負責兩個組。這門課所講的西方藝術音樂雖然不是我的專業民族音樂學所涵蓋的,但第一學年上過的“核心課程”之一“曆史音樂學概論”(Introduction to Historical Musicology)是講歐洲音樂的,為助教“西方藝術音樂概論”課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同時我以前的西方音樂史知識及對世界名曲的熟悉也幫了大忙。

 

 

上圖是當年“西方藝術音樂概論”課的教材《聆聽音樂》(Listen)第二版的封麵。

 

這門課的主講羅德教授不但教學很有經驗,還是一位管風琴演奏家。他每學期都舉行管風琴獨奏音樂會,免費為師生們演奏,地點在屬於學校的海因斯紀念教堂(Heinz Memorial Chapel,又譯為“亨氏紀念教堂”),那裏有一架相當好的管風琴。(從網上得知,羅德教授於2014年去世。深切懷念羅德教授!)

 

 

上圖是羅德教授在海因斯紀念教堂演奏管風琴(照片來自網絡)。

 

 

上圖是匹大的海因斯紀念教堂的外景(照片來自網絡)。

 

前麵說過,匹大音樂係通常隻給全日製研究生三年助學金。三年後,課修得差不多了,可以離開校園為博士選題去做考察或回家寫論文。如果還需要資助,隻能自己到大學的其它部門或社會上申請,得到的機會很少。我在音樂係的第四年,很榮幸地得到了一種難得的獎學金 – 匹大的校長獎學金(Chancellor Scholarship),包括全日製學生的學費及生活費,還不用做任何工作。第五年,由於音樂係的推薦,我又很榮幸地得到了匹大通識學院區社教育服務(College of Studies,Community Education Service)的一個助教機會,獨立教授“世界音樂”課兩個學期。那是晚上給區社教育的學生(基本都是兼職學生)開的選修課,學生不多,那兩個學期都隻有一個班,每個班十幾個學生,授課時間是每星期一次兩小時四十分鍾的大課。由於是我獨立授課,所以從製定課程大綱(教學內容和進度),到講課,課後輔導,批改作業,準備試卷,及閱卷評分等都是由我一個人完成的。那兩個學期的獨立教課與前三年做助教的經曆不太一樣,對我的鍛煉也非常大。

 

(未完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Chang_L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格利' 的評論 : 的確如此。
格利 回複 悄悄話 有很多實踐機會,學校為培養社會適用人才煞費苦心。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