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欣賞海頓的另一部著名的交響曲 -《D大調第一百零四交響曲》。這是作曲家12部“倫敦交響曲”中的最後一部,是1795年創作並首演的。
這裏先說幾句關於交響曲的命名。交響曲通常有“XX調第X交響曲”的曲名,這應該是出自作曲家本人之手。前麵的“XX調”表明作品的主要調性(tonality),包括主音的音高(key,又叫調高)和調式(mode)。例如“D大調”中的“D”表示主音的音高是D;“大調”則表示調式是大-小調體係中的大調式。所謂“作品的主要調性”,如果是多樂章的作品,通常是指第一樂章的調性,由此也可見第一樂章在整部作品中的重要性。曲名中隨後的“第X”表明作曲家所作這種體裁作品的編號。
歐洲音樂在文藝複興(約1400-1600)及更早的時期,主要運用教會調式體係(包括八個調式,詳見英文維基百科:Gregorian mode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regorian_mode );而在巴洛克時期(約1600-1750),大-小調體係逐步取代了教會調式體係,並開始在創作音樂中占主要地位(詳見英文維基百科:Mode (music)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ode_(music )。在古典主義(約1750-1827)和浪漫主義(約1827-1900)時期,大-小調體係一直占主導地位。所以,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時期器樂曲的命名,通常包括作品的調性。
古典主義時期的交響曲多屬於後世所說的“非標題音樂”(non-program music,又稱“無標題音樂”),也就是說,樂曲隻有曲名(如“XX調第X交響曲”),沒有文學性標題。少數作品雖有後人加的名字,如“驚愕”,“朱彼得”等,但這樣的作品仍屬於“非標題音樂”。
有觀點認為,非標題音樂除了有結構的聲音,什麽也不表達。對此我曆來不能同意,因為音樂畢竟是人類社會的一種文化產物,總是由人創造,供人享用的。音樂作品除了表現聲音與結構的美,其創造者的情緒,感受等往往也會有意或無意地,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在作品中,盡管作曲者本人沒有明說。
歐洲音樂從浪漫主義時期開始出現了標題音樂(program music),即作品有作曲家本人給取的文學性標題,以及樂曲表達方麵的說明 ,例如貝多芬的《F大調第六交響曲“田園”》。這些我們以後會欣賞到。
今天欣賞的海頓的《D大調第一百零四交響曲》(以下簡稱“第一百零四”) 遵循作曲家本人確立的交響曲的標準結構,由以下四個樂章組成:
第一樂章:柔板-快板(Adagio--Allegro),d小調—D大調;
第二樂章:行板(Andante),G大調;
第三樂章:含中段的小步舞曲:快板(Menuetto and trio:Allegro),D大調;
第四樂章:終曲:有精神的(Finale:Spiritoso),D大調。
全曲用時約26-28分鍾左右。
“第一百零四”的樂隊包括長笛,雙簧管,單簧管,大管,圓號,小號各兩支,加上定音鼓和弦樂。與上次欣賞的“第九十四”的樂隊相比,加了兩支單簧管。單簧管正是在那些年逐漸加入的交響樂隊中的
在“第一百零四”第一樂章的快板之前,有一個柔板(Adagio)的引子,這和“第九十四”的開頭在結構上相似,但這兩個引子有明顯不同:“第九十四”的引子是大調的,情緒明朗而樂觀,和隨後的快板在情緒上是一脈相承的;而“第一百零四”的引子是小調的,情緒莊重而肅穆,和隨後大調的,歡快的快板形成鮮明的反差和對比。當然這個引子與隨後的快板也有聯係,那就是從 d小調到D大調,是同主音大小調的關係。總之我覺得,在這部整體歡快樂觀的交響曲開頭,出現這樣在情緒和調性上都有一定對比的引子,是很有特點的,在當時可能也是比較新穎的。聆聽全曲,明朗,樂觀仍是其基調,我認為,這應該與海頓訪問英國期間的總體感受是一致的。
海頓兩度訪問英國,在那裏傑作頻出,頗受歡迎,並得到很高榮譽。他回到奧地利後,雖不斷有新的傑作問世(如我們欣賞過的清唱劇《創世紀》(1797),《危難時代彌撒》(1798),作為國歌的《上帝保佑弗朗茨皇帝》(1797)等等),但他沒再寫交響曲。所以“第一百零四”是海頓最後一部交響曲,也是他最出色的作品之一。
下麵是“第一百零四”全曲的音像,由維也納愛樂樂團(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於2012年演出,海丁克(Bernard Haitink)指揮。海丁克是當代著名荷蘭指揮家(1929 - ),曾和很多世界著名交響樂團合作。在以下網頁上,各樂章都有鏈接,便於分樂章欣賞。
Haydn - Symphony No. 104 - London (Proms 201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itPLIowJ70&ab_channel=Mandetriens
下麵是全曲音頻的一個版本,由維也納愛樂樂團於1983年錄製,卡拉揚指揮。
Haydn: Symphony No. 104 - 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Karajan (1983)
更多的版本見上次介紹的海頓12部“倫敦交響曲”以及海頓交響曲全集的錄音。
關於這部交響曲的更多介紹,英文見維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ymphony_No._104_(Haydn)
中文見維基百科中文版: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C%AC104%E8%99%9F%E4%BA%A4%E9%9F%BF%E6%9B%B2_(%E6%B5%B7%E9%A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