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讓我一輩子眩暈的她(三)

(2007-07-05 12:12:15) 下一個

我們公司老總此前曾經花巨資搞了個形象工程——購入一整套專業級的電視采編係統。但後來由於長期閑置,遭到公司上下一致詬病。成了老總的雞肋。我們獨立出來以後,就把這個雞肋從公司“租”了過來。一來因為我原先的培訓使員工有了一定的技術儲備,再有因為兩個員工的私人關係攬來些視頻製作和設備出租的業務。老總大概也知道我客觀上幫了他個忙,使這個勞什子發揮了一定的價值,產生了一點效益,所以在租金方麵也沒太計較。這後來其實成了我們的“金子地”。(玩過“紅警”嗎?)讓我們這個新生的部門有了“現金流”,得以維係和周轉。今天寫出來這點,突然有了恍然大悟的感歎。自己過去的工作經驗和現在學的財務和企業管理知識之間“哢嗒”一下搭上了弦兒。創業的關鍵不就是找到一塊兒屬於自己的“金子地”嗎?我這笨人竟然是在12年後才理論結合上了實踐。難怪算命的說我“大器晚成”。希望晚得還不算離譜。

我開始的時候並不很在乎市場開發。既是因為我自己沒興趣,也是因為上麵提到的現金流的支持使這個財務問題還沒有變得緊迫。我當時還是想集中精力“創作”個既有商業價值,又能真正發揮我們技術長處的精品。正巧當時和我們有過視頻合作的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的一個哥們兒也想合作一張光盤,增加自己的品種。於是就有了《24式太極拳》。後來我還代表公司去巴黎參加Mobius國際多媒體大賽。這個作品得了個入圍獎。說實話,在國內自我感覺良好,一出門兒才發現真實的差距。技術方麵如果說和人家老外差一代,設計方麵的土,就隻能用天壤之別來形容。終於明白“老謀子”為什麽靜拍些土得掉渣的東西去洋人那兒評獎了。文詞兒講那叫土得很有衝擊力。俗話兒說就是土得洋人暈了菜。那次出國開眼對我的人生和職業生涯都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一是我明白了自己從軟件專業跨行顯示自己的藝術天賦的生涯,到此為止了。我的藝術天賦可能比一般業餘選手高一點點。但與國外的專業人員相比隻能是高山仰止。另一個是我覺得自己在國內這樣低水平地“規模效應”理論驅使下,不可能走出自己作為一個專業技術人員的職業生涯。於是我決定出國發展。

對不住您,說到出國和職業生涯的話題,我必須得多費點筆墨。就算對自己的決策過程的一個總結吧。曾經在網上看到有人說移民到國外的人有兩種,一種是在國內混得太好了,沒得進步了的;一種是在國內越混越差的。看來我是屬於後者。之所以我感覺自己越混越差,是因為首先我覺得國內大部分的中小企業沒有對技術的appreciation。原因很簡單,一方麵人力便宜,另一方麵技術投資的風險難以預測,管理和回收。與其為了賺取高倍利潤而冒技術投資風險,不如投資在廣告和銷售方麵來得立竿見影。這就極大地縮小了我作為技術專業人士的擇業機會。這也是為什麽我很多混得不錯的大學同學畢業後都改行幹銷售相關的工作的原因。注意我用“工作”而不是“事業”。Career 是自我實現的過程,而job不過是賺錢的臨時手段。另一個對我來數可能的機會是中國存在的所謂的高科技公司。但那對我來說也可望而不可即。為什麽呢?首先是入門難。我雖胸懷大誌,聰明無比,可惜以一個大專文憑在碩士滿街搓的人才市場上連個麵試的機會都難得到。那時每次參加北京的招聘會,都進一步加深了我危機感。也難怪人家企業那麽想,一個連本科文憑都沒有的人怎麽能擔當起我們的高科技開發事業呢?即使有個別像我這樣不拘一格的人才,企業又憑什麽冒如此風險為我一棵樹而放棄一片林呢?這樣留給我的隻有兩條路:要麽象多數人一樣,順應市場需求,放棄自己自童年就樹立的職業理想;要麽就膩著腦仁兒,回學校讀那些幾十年一貫製的課本兒,掙個有競爭力的文憑。前者對我這在“科學的春天”中度過童年,小學二年級就在全校大會上叫囂長大要當“科學家”的有誌青年來說,簡直就是侮辱。士可殺不可辱。而後者,經過一次失敗的嚐試之後,我隻能把對中國教育體製製定人先輩的再次問候咽在肚裏,重新回到火熱的社會大學當中去了。我那時候並不知道還有假文憑這一選擇。即使知道,也是不齒的。文憑雖然不代表能力,但至少代表寒窗苦讀的勞動付出。當然,現在擴招出來的文憑又另當別論。估計是不知道哪個用bottom思考的領導想出來的提高全民素質的辦法吧。這都是些閑話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