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讓我一輩子眩暈的她(一)

(2007-07-05 12:06:31) 下一個

第一次見到她,是96年初夏。她18,我25。她們一起分配來我公司的有七八個剛從中專畢業的學生。我那時候是個製作多媒體光盤的小項目經理,其實就是個生產組長。 她分配到我的組,完全是偶然。好像是她原來分配給了另一個組,但剛報道就病了一個星期,人家就用了另一個新人。等她病愈回到公司的時候,正好我的項目有個空缺。

她給我的第一印象就像個初中生。讓我記憶猶新的是三個地方是:留一頭小辮兒,紮了個象是個蠟染的藍色頭巾,再有就是帶著金屬牙箍。現在想想那一頭小辮兒好像是附在那個頭巾上的裝飾,不過當時給我的印象就是很俏皮的孩子氣。那個蠟染的藍色頭巾總讓我聯想到江浙一帶采茶的姑娘,我指的到不是土的感覺,而是質樸清新,出水芙蓉那樣的感覺。當然,說老實話,當時一點沒把她和“漂亮”這個詞聯係在一起。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個牙箍。現在在國外看見teenager戴這個的很普遍,但當時,她是我第一次親眼見到戴的。感覺挺cool的。

我當時正在製作一張關於中國陶瓷的光盤,對公司來說是個樹立品牌的項目。我那時候也是大學畢業沒幾年,正是幹活不要命的時候。這個項目對我自己來說是個揚名立萬的機會。她到我的組之前,已經有另一學校畢業的新生分配給我了,也是個女生,叫馬欣。我自己負責用Authorware製作結構和交互,馬欣用PhotoShop幫我處理從故宮博物館檔案膠片上掃描出來的藏品圖片。由於檔案照片的背景和用光都比較“老派”,不適合現時的流行“品味”,所以我們要把圖片中文物主體“摳”出來,換到一個虛擬展示環境中去。這個工作看似簡單,但要做到自然仿真,就需要極大的耐心和敏銳的眼睛。她們是廣告專業畢業的中專生,對PhotoShop的基本應用是學過的,也有一定的藝術理論和攝影原理基礎。但在製作虛擬現實的過程中,就顯得對物理尤其是光學原理知識的欠缺了。所以我要對每一張圖片加以指點,耽誤了不少時間。

她加入我的組的時候,我正在全神貫注地趕進度,沒有多餘的精力再指導一個新手,就交待馬欣“帶”她。我偶爾抽空檢查指導一下她。不久我就發現她是個很聰明的孩子。對光影的感覺比較準確。對我講授的東西也能很快理解貫徹。這讓我第一次對她刮目相看。沒多久,我決定讓她單獨製作一張青花瓷器題材的光盤。那是我計劃的中國陶瓷係列的下一張光盤。我想圖片方麵應該勝過正在製作的這張。她也確實證明了自己的才能。我發現我們工作很默契,我想要的簡單跟她一說,她就能實現,她自己發揮的東西,我也很欣賞。隻是後來發現雖然每一張圖片都很完美,但一張光盤清一色都是青花瓷器,就難免有些boring. 最後被市場部門槍斃了。都是難得的資料,真是可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