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狼

宇宙無邊,有生命。人是動物,也是狼。來自遠方的狼,在想啥呢?
個人資料
大江川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愚讀《道德經》$(1)

(2010-03-18 15:20:28) 下一個

1 文獻回顧的目的

    本章主要通過收集醫學文獻,分別從桂枝湯的組成藥物以及近代傷寒大家的醫案兩個方麵探討桂枝湯的功效和治療範圍。    

 

2.2 桂枝湯組成藥物的文獻回顧

    2.2.1 桂枝

    桂枝味辛甘,性溫,歸心、肺、膀胱經,功效有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利水,促進化生衛氣,提高抗邪的能力。文獻中提到桂枝的條文選錄如下:

    *《神農本草經》:味辛,溫。主治上氣咳逆,結氣,喉痹,吐吸,利關節,補中益氣。

    *《名醫別錄》:無毒。主治心痛,脅風,脅痛,溫筋通脈,止煩,出汗。

    *《本草衍義》:《素問》雲:辛甘發散為陽。故漢張仲景桂枝湯,治傷寒表虛皆須此藥,是專用辛甘之意也。

    *藥性賦》:味辛,熱,有毒。浮也,陽中之陽也。氣之薄者,桂枝也;氣之厚者,肉桂也。氣薄則發泄,桂枝上行而發表;氣厚則發熱,肉桂下行而補腎——此天地親上、親下之道也。

    *湯液本草》:氣溫,味甘、辛,有小毒。桂枝入足太陽經。

    *《本草衍義補遺》:虛能補,此大法也。仲景救表用桂枝,非表有虛以桂補之。衛有風寒故病自汗,以桂枝發其邪,衛和則表密,汗自止,非桂枝能收汗而治之。今《衍義》乃謂仲景治表虛,誤矣!《本草》止言出汗,正《內經》辛甘發散之義。後人用桂止汗失經旨矣。

    *《本草發揮》:成聊攝雲:桂枝能泄奔豚。又雲:辛甘發散為陽,桂枝之辛甘以和肌表。又雲:辛以散之,下焦畜血,散以桂枝,辛熱之氣也。潔古雲:補下焦熱火不足,治沉寒痼冷及表虛自汗。春夏二時為禁藥也。《主治秘訣》雲:滲泄止渴,去榮衛中風寒。仲景《傷寒論》發汗用桂枝者,乃桂條,非身幹也。《主治秘訣》雲:桂枝性熱,味辛甘。氣味俱薄,體輕而上行,浮而升,陽也。其用有四:去傷寒頭痛,開腠理,解表,去皮膚風濕。

    *《本草綱目》:桂枝透達營衛,故能解肌而風邪去,脾主營,肺主衛,甘走脾,辛走肺也。肉桂下行,導火之原,此東垣所謂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其氣也。言桂心入心,引血化汗化膿,蓋手少陰君火,厥陰相火,與命門同氣者也。《別錄》雲桂通血脈是矣。又言小兒驚風及泄瀉,並宜用五苓散以瀉丙火,滲土濕,內有桂,能抑肝風而扶脾土。又赤眼腫痛,脾虛不能飲食,肝脈盛,脾脈弱,用涼藥治肝則脾愈虛,用暖藥治脾則肝愈盛,但於溫平藥中倍加肉桂,殺肝而益脾,實為妙也,傳雲木得桂而枯是也。《別錄》:桂利肝肺氣,與桂枝治脅痛脅風相符。人所不知多矣。又桂辛散,能通子宮而破血,故能墮胎,龐安時雲,炒後即不損胎也。

    *《本草備要》:輕,解肌調營衛。辛甘而溫,氣薄升浮。入太陰肺、太陽膀胱經。溫經通脈,發汗解肌。能利肺氣。經曰:辛甘發散為陽。治傷風頭痛,無汗能發,中風自汗。有汗自止。中,猶傷也,古文通用。自汗屬陽虛,桂枝為君,芍藥、甘草為佐,加薑、棗名桂枝湯,能和營實表。調和營衛,使邪從汗出,而汗自止。亦治手足痛風、脅風。痛風有風痰、風濕、濕痰、瘀血、氣虛、血虛之異,桂枝用作引經。脅風屬肝,桂能平肝。東垣曰:桂枝橫行手臂,以其為枝也。又曰:氣薄則發泄,桂枝上行而解表;氣厚則發熱,肉桂下行而補腎。王好古曰:或問桂枝止煩出汗,仲景治傷寒發汗,數處皆用桂枝湯。又曰:無汗不得用桂枝,汗多者桂枝甘草湯,此又能閉汗也。二義相通否乎?曰:仲景雲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營弱衛強,陰虛陽必湊之,故以桂枝發其汗,此乃調其營氣則衛氣自和,風邪無所容,遂自汗而解,非若麻黃能開腠理發出其汗也。汗多用桂枝者,以之調和營衛,則邪從汗出而汗自出,非桂枝能閉汗也。亦惟有汗者宜之,若傷寒無汗,則當以發汗為主,而不獨調其營衛矣。故曰:無汗不得服桂枝,有汗不得服麻黃也。《傷寒例》曰:桂枝下咽,陽盛則斃;承氣入胃,陰盛則亡。

    *《本草求真》:入衛表以除風邪。桂枝專入肌表,兼入心、肝。係肉桂枝梢,其體輕,其味辛,其色赤,故入心。有升無降,故能入肺而利氣,入膀胱化氣而利水,且能橫行於臂,調和營衛,治痛風,脅風。痛風其在《靈樞》謂之賊風;《素問》謂之痹症;《金匱》謂之曆節,後世又更其名曰白虎曆節,且有別名曰箭風箭袋,然總謂之行痹。其症則有因風因濕因寒因痰因瘀因虛之異,須用桂枝以為響導。脅風本屬於肝,凡治脅風之症,當用桂枝入肝以平。止煩出汗,驅風散邪,為解肌第一要藥。時珍曰:麻黃遍徹皮毛,桂枝透達營衛。故書皆言無汗能發,有汗能收,然其汗之能發,隻是因其衛實營虛,陰被陽湊,故用桂枝以調其營,營調則衛氣自和,而風邪莫容,遂自汗而解,非若麻黃能開腠理以發其汗也。其汗之能收,隻因衛受風傷,不能內護於營,營氣虛弱,津液不固,故有汗發熱而惡風,其用桂枝湯為治,取其內芍藥入營以收陰,外有桂枝入衛以除邪,則汗自克見止,非雲桂枝能閉其汗孔。昧者不察桂枝發汗止汗是何意義,徒以順口虛喝,其失遠矣。經曰:脈浮緊發熱無汗者,不可與,脈緊為傷寒,與之則表益實,而汗愈難出矣。傷寒例曰,桂枝下咽,陽盛則斃。承氣入胃,陰盛則亡。周揚俊曰:風既傷衛,則衛氣疏,不能內護於營而汗自出矣。汗者血之液也。苟非用血藥以桂枝和營散邪,以芍藥和營固裏,則不但外邪不出,且入而為裏患矣。然後知和營則外邪出,外邪出則衛自密,更不必用固表之藥而汗自止矣。

    *《本經疏注》:桂枝色赤條理縱橫,宛如經脈係絡,色赤屬心,縱橫通脈絡,故能利關節,溫通經脈,此其體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味厚則泄,氣厚則發熱,辛以散結,甘可補虛。故能調和腠理,下氣散逆,止痛除煩,此其用也。蓋其用之道有六:曰合營,曰通陽,曰利水,曰下氣,曰行瘀,曰補中。其功之最大,施之最廣,無如桂枝湯,則合營其首功也。桂枝能於陰中宣陽,故水道不利,為其非一,或當滲利,或當泄利,或當燥濕,或當決塞,惟決塞者不用桂枝,餘者多籍其宣化,有汗則病愈者,有小便利則病愈者,皆桂枝導引之功也。桂枝之利水,乃水為寒結而不化,故用以化之,使率利水之劑以下降而,是故水氣不行,用桂枝者,多兼表證,及悸,上氣,振等候。

    現代藥理表明桂枝有利尿,抗病毒和抗菌的作用。

    2.2.2

    白芍味苦酸,性涼,歸肝、脾經,功效為養血柔肝、緩中止痛、斂陰收汗。文獻中提到白芍的條文選錄如下:    

    *《神農本草經》:味苦,平,主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

    *《名醫別錄》:味酸,微寒,有小毒。主通順血脈,緩中,散惡血,逐賊血,去水氣,利膀胱、大小腸,消癰腫,時行寒熱,中惡,腹痛,腰痛。

    *《本草衍義》:然血虛寒人禁此一物。古人有言曰:減芍藥以避中寒,誠不可忽。

    *藥性賦》:味酸,平,性寒,有小毒。可升可降,陽也。其用有四:扶陽氣大除腹痛,收陰氣陡健脾經。墜其胎能逐其血,損其肝能緩其中。

    *湯液本草》:氣微寒,味酸而苦。氣薄味厚,陰也,降也。陰中之陽,有小毒。入手、足太陰經。

    *《本草衍義補遺》:酒浸炒,與白術同用則能補脾;與川芎同用,則瀉肝;與人參、白術同用則補氣。治腹中痛而下痢者必炒,後重不炒。又雲:白芍惟治血虛腹痛,諸腹痛皆不可治。芍藥白補赤瀉。又雲:赤者利小便下氣,白者止痛散血。又雲:血虛寒人禁此一物。

    *《本草發揮》:成聊攝雲:芍藥白補而赤瀉,白收而赤散也。又雲:芍藥之酸,收斂津液而益榮。又雲:正氣虛弱,收而行之。芍藥之酸,以收正氣。又雲:酸收也,泄也。芍藥之酸,收陰氣而泄邪氣。又雲:肺燥氣熱,以酸收之,以甘緩之。芍藥之酸,以斂逆氣。

    *《本草綱目》:時珍曰︰昔人言洛陽牡丹、揚州芍藥甲天下。今藥中所用,亦多取揚州者。十月生芽,至春乃長,三月開花。其品凡三十餘種,有千葉、單葉、樓子之異。入藥宜單葉之根,氣味全濃。根之赤白,隨花之色也。根,苦,平,無毒。元素曰︰性寒,味酸,氣濃味薄,升而微降,陽中陰也。杲曰︰白芍藥酸,平,有小毒,可升可降,陰也。好古曰︰味酸而苦,氣薄味濃,陰也,降也,為手足太陰行經藥,入肝脾血分。之才曰︰須丸為之使,惡石斛、芒硝,畏硝石、鱉甲、小薊,反藜蘆。主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通順血脈,緩中,散惡血,逐賊血,去水汽,利膀胱大小腸,消癰腫,時行寒熱,中惡腹痛腰痛。治髒腑壅氣,強五髒,補腎氣,治時疾骨熱,婦人血閉不通,能蝕膿。女人一切病,胎前產後諸疾,治風補勞,退熱除煩益氣,驚狂頭痛,目赤明目,腸風瀉血痔漏,發背瘡疥。瀉肝,安脾肺,收胃氣,止瀉利,固腠理,和血脈,收陰氣,斂逆氣。理中氣,治脾虛中滿,心下痞,脅下痛,善噫,肺急脹逆喘咳,太陽鼽衄目澀,肝血不足,陽維病苦寒熱,帶脈病苦腹痛滿,腰溶溶如坐水中。止下痢腹痛後重。大明曰︰赤者補氣,白者補血。弘景曰︰赤者小利,俗方以止痛不減當歸。白者道家亦服食之,及煮石用。元素曰︰白補赤散,瀉肝補脾胃。酒浸行經,止中部腹痛;與薑同用,溫經散濕通塞,利腹中痛,胃氣不通。白芍入脾經補中焦,乃下利必用之藥。蓋瀉利皆太陰病,故不可缺此。得炙甘草為佐,治腹中痛,夏月少加黃芩,惡寒加桂,此仲景神方也。其用有六︰安脾經,一也;治腹痛,二也;收胃氣,三也;止瀉痢,四也;和血脈,五也;固腠理,六也。時珍曰︰白芍藥益脾,能於土中瀉木。赤芍藥散邪,能行血中之滯。

    *《本草備要》:補血,瀉肝,澀斂陰。苦酸微寒。入肝脾血分,為手足太陰行經藥。瀉肝火,酸斂肝,肝以斂為瀉,以散為補。安脾肺,固腠理,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肝木不克土,則脾安;土旺能生金,則肺安,脾和肺安則腠理固矣。和血脈,收陰氣,斂逆氣,酸主收斂。散惡血,利小便,斂陰生津,小便自利,非通行之謂也。緩中止痛,東垣曰:經曰損其肝者緩其中,即調血也。益氣除煩,斂汗安胎,補勞退熱。治瀉痢後重,能除胃中濕熱。脾虛腹痛,瀉痢俱太陰病,不可缺此,寒瀉冷痛忌用。虞天民曰:白芍不惟治血虛,大能行氣,古方治腹痛,用白芍四錢,甘草二錢,名芍藥甘草湯。蓋腹痛因營氣不從,逆於肉裏,白芍能伐肝故也。虞天民又曰:白芍止治血虛腹痛,餘不治,以其酸寒收斂,無溫散之功也。心痞脅痛,脅者,肝膽二經往來之道,其火上衝,則胃脘痛,橫行則兩脅痛。白芍以能理中瀉肝。肺脹喘噫,噯同。癰腫疝瘕。其收降之體,又能入血海,衝脈為血海,男女皆有之。而至厥陰,肝經。治鼻衄,鼻血曰衄。目澀,肝血不足,退火益陰,肝血自足。婦人胎產,及一切血病。又曰產後忌用。丹溪曰:以其酸寒伐生發之氣也,必不得已,酒炒用之可耳。時珍曰:產後肝血已虛,不可更瀉也。寇氏曰:減芍藥以避中寒。微寒如芍藥,古人猶諄諄告誡,況大苦大寒,可肆行而莫之忌耶?白芍同白術補脾,同參芪補氣,同歸地補血,同川芎瀉肝,同甘草止腹痛,同黃連止瀉痢,同防風發痘證,同薑棗溫經散濕。赤芍藥,主治略同。尤能瀉肝火,散惡血,治腹痛堅積,血痹疝瘕,邪聚外腎為疝,腹內為瘕。經閉腸風,癰腫目赤。皆散瀉之功。白補而收,赤散而瀉;白益脾,能於土中瀉木;赤散邪,能行血中之滯。產後俱忌用。婦人血分醋炒,下痢後重不炒,惡芒硝、石斛,畏鱉甲、小薊,反藜蘆。

    *《本草求真》:入肝血分,斂氣。白芍專入肝。有白有赤,白者味酸微寒無毒,功專入肝經血分斂氣。緣氣屬陽,血屬陰,陽亢則陰衰,陰凝則陽伏,血盛於氣則血凝而不行,氣盛於血則血燥而益枯。血之盛者,必賴辛為之散,故川芎號為補肝之氣;氣之盛者,必賴酸為之收,故白芍號為斂肝之液,收肝之氣,而令氣不妄行也。至於書載功能益氣除煩,斂汗安胎,同桂枝則斂風汗,同黃芪、人參則斂虛汗。補癆退熱,及治瀉痢後重,痞脹脅痛,脅為肝膽二經之處,用此則能理中瀉火。肺脹噯逆,癰腫疝瘕,鼻衄目澀,用此益陰退火而自活。杲曰:白芍能益陰滋濕而停津液,故小便自利,非因通利也。杲又曰:四物湯用芍藥,大抵酸澀者為收斂停濕之劑,故主手足太陰收斂之體。元素曰:白芍入脾經補中焦,乃下痢必用之藥。蓋瀉痢皆太陰病,故不可缺此。是以書言能理脾、肺者,因其肝氣既收,則木不克土,土安則金亦得所養,故脾、肺自爾安和之意。馮兆張曰:產後芍藥佐以薑、桂,製以酒炒,合宜而用。倘腹痛非因血虛者,不可誤用,蓋諸腹痛宜辛散,而芍藥酸收故耳。又曰:今人用芍藥則株守前人一定之言,每於產後冬月,兢兢畏懼,及其芩、連、梔子,視為平常要藥,凡遇發熱,不論虛實輒投,致令虛陽浮越,惜哉。然用之得宜,亦又何忌。同白術則補脾;同參、芪則補氣;同歸、地則補血;同川芎則瀉肝;同甘草止腹痛;同黃連止瀉痢;同防風發痘疹;同薑、棗溫經散濕。如仲景黑神散、芍藥湯,非皆產後要藥耶,惟在相症明確耳。

    2.2.3 生薑

    生薑味辛、性溫,歸肺、脾、胃經,功效解表散寒、溫中健胃止嘔,化痰止咳。文獻中提到生薑的條文選錄如下:

    *《名醫別錄》:味辛,微溫。主治傷寒頭痛、鼻塞、咳逆上氣,止嘔吐。又,生薑,微溫,辛,歸五藏。去淡,下氣,止嘔吐,除風邪寒熱。久服小誌少智,傷心氣。

    *《本草拾遺》:本功外,汁解毒藥,自餘破血,調中,去冷,除痰,開胃。須熱即去皮,要冷即留皮。

    *《本草衍義》:治暴逆氣。嚼三兩皂子大,下咽定,屢服屢定。初得寒熱,痰嗽,燒一塊,含咬之終日間,嗽自愈。暴赤眼無瘡者,以古銅錢刮淨薑上取汁,於錢唇點目,熱淚出,今日點,來日愈。但小兒甚懼,不須疑,已試良驗。

    *藥性賦》:味辛,性溫,無毒。升也,陽也。其用有四:製半夏有解毒之功,佐大棗有厚腸之說。溫經散表邪之風,益氣止胃翻之噦。

    *湯液本草》:氣溫,味辛。辛而甘,微溫,氣味俱輕,陽也,無毒。

    *《本草衍義補遺》:辛溫,俱輕,陽也。主傷寒頭痛、鼻塞、咳逆上氣,止嘔吐之聖藥。治咳嗽痰涎多用者,此藥能行陽而散氣故也。又問曰:人雲夜間勿食生薑,食則令人閉氣,何也?曰:生薑辛溫主開發,夜則氣本收斂,反食之開發其氣,則違天道,是以不宜。若有病則不然,若破血、調中、去冷、除痰、開胃。

    *《本草發揮》:成聊攝雲:薑、棗味辛、甘。固能發散,而又不特專於發散之用。以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薑、棗之用,專行脾之津液,而和榮衛者也。

    *《本草綱目》:生用發散,熟用和中。早行山行,宜含一塊,不犯霧露清濕之氣及山嵐瘴氣。食久,積熱患目。痔人,癰瘡皆不宜多食。薑皮消浮腫腹脹痞滿,去翳。

    *《本草備要》:宣,散寒發表,止嘔開痰。辛溫。行陽分而祛寒發表,宣肺氣而解鬱調中,暢胃口而開痰下食。治傷寒頭痛,傷風鼻塞,辛能入肺,通氣散寒。咳逆嘔噦,有聲有物為嘔,有聲無物為噦,有物無聲為吐,其證或因寒、因熱、因食、因痰,氣逆上衝而然。生薑能散逆氣,嘔家聖藥。東垣曰:辛散生薑之類治嘔吐,但治上焦氣壅表實這病。若胃虛穀氣不行,胸閉塞而嘔者,惟宜益胃推揚穀氣而已,勿作表實用辛藥瀉之。丹溪曰:陰分咳嗽者,多屬陰虛,宜用貝母,勿用生薑,以其辛散也。昂按:人特知陳皮、生薑能止嘔,不知亦有發嘔之時,以其性上升,如胃熱者非所宜也。藿香亦然。胸壅痰膈,寒痛濕瀉。消水氣,行血痹,產後血上衝心,及汙穢不盡,煎服亦良。通神明,去穢惡,救暴卒,凡中風、中氣、中暑、中惡、暴卒等證,薑汁和童便飲效。薑汁開痰,童便降火也。療狐臭,薑汁頻塗。搽凍耳。熬膏塗。殺半夏、南星、菌蕈、野禽毒,野禽多食半夏,故有毒,生薑能解之。辟霧露山嵐瘴氣。早行含之。搗汁和黃明膠熬,貼風濕痹痛。久食兼酒,則患目發痔。積熱使然。瘡癰人忌食。

    *《本草求真》:發表、除寒、止嘔。生薑專入肺。氣味辛竄,走而不守。據書開載主治甚多,然總發表除寒,開鬱散氣,辟惡除邪數端而已。薑性意義,一索盡貫。其曰傷寒頭痛,傷風鼻塞可用者,以其主有宣散通肺之力也;辛主散。咳逆嘔噦而必用者,以其具有開提散鬱之義也;孫真人雲:薑為嘔家聖藥。蓋辛以散之,嘔乃氣逆不散,此藥行陽而散氣也。或問生薑辛溫入肺,何以雲入胃口,曰:俗以心下為胃口者非矣。咽門之下,受有形之物及胃之係,便是胃口,與肺係同行,故能入肺而開胃口也。水氣、濕瀉、血痹而必用者,以其具有逐陰行陽、除濕開導之力也。血痹衝心不下,生薑五兩,水八升,煮服。他如凍耳可擦,辛以散寒。狐臭可療,薑汁頻擦,力能祛寒辟穢。諸毒可解。時珍曰:薑辛而不葷,去邪辟惡,生啖熟食,醋醬糟鹽,蜜煎調和,無不宜之,可蔬可和,可果可藥,其利博矣。夫辛入肺,肺旺則一身之氣皆為吾用,中焦之元氣充而足,脾胃出納之令壯而行,邪氣不能容矣。凡中風、中暑、中氣、中毒、中酒,食厥、痰厥、盦厥、冷厥,霍亂、昏暈,一切暴病,得之必救。時珍曰:食薑久,積熱患目,及病痔人多食兼酒,其發甚速,癰瘡人多食則生惡肉,此皆昔人所未言者也。至書有言夜主閣而薑不宜食,秋主收而薑不宜食,與孕婦食薑而令兒指象形,此雖就其時令及以物類相感立說,然亦未可盡拘。薑皮辛涼,和脾利水消腫,取其皮以行皮之義。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

    1. 生薑有鎮靜、催眠、抗驚厥作用。

    2. 生薑有解熱、鎮痛作用。

    3. 生薑對消化係統的作用:1.生薑有抗潰瘍作用,其所含薑烯具有保護胃粘膜細胞的作用。2.生薑對胃腸運動有作用。其所含薑油酮可使腸管鬆弛,蠕動減少。另一方麵,生薑對消化道有輕度刺激作用,可使腸張力、節律及蠕動增加。3.生薑對消化酶有影響,可使胃蛋白酶作用減弱,脂肪分解酶作用增強;對胰酶有顯著抑製作用,對植物和微生物來源的澱粉酶和唾液酶也有抑製作用。

    4. 生薑有保肝利膽作用。生薑丙醇提取物具有利膽作用。薑酚、薑醇等對四氯化碳所致肝細胞損害呈劑量依賴性抑製作用。

    5. 生薑有興奮循環和呼吸係統的作用。生薑醇提取物可興奮麻醉貓的血管運動中樞及呼吸中樞,並直接興奮心髒。生薑醇可增加心髒收縮力和延長心髒收縮的持續時間。

    6. 生薑有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其對各種球菌、杆菌有抑製作用,體外試驗水浸劑對毛癬菌有抑製作用,對陰道滴蟲有殺滅作用,薑根莖中薑酸和薑酚具有殺滅軟體動物和殺滅血吸蟲的作用,可用於治療血吸蟲病。

    7. 生薑有降血脂作用。

    8. 生薑有抗氧化作用。

    9. 生薑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其提取液對花生四烯酸、腎上腺素、二磷酸腺苷和膠原誘發的血小板聚集有顯著抑製作用。

    10. 生薑可影響花生四烯酸代謝,其有效成分對環氧合酶及脂氧合酶均有抑製作用。

    11. 生薑影響血壓,6-烯酮可使大鼠產生一過性降壓、明顯升壓和持續性降壓的三相性作用,並呈量效關係。

    12. 生薑還有抗5-羥色胺,抑製亞硝酸胺合成、抗腫瘤、抗過敏作用。

    2.2.4

    棗味甘,性溫,歸脾、胃經,功效補脾益氣,養血安神,滋脾生津,緩和藥性。文獻中提到大棗的條文選錄如下:

    *《神農本草經》:味甘,平。主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助十二經,平胃氣,通九竅,補少氣少津,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和百藥。

    *《名醫別錄》:無毒。補中益氣,強力,除煩悶,治心下懸、腸澼。

    *《本草衍義》:今人將幹棗去核,於鐺鍋中微火緩逼幹為末,量多少,入生薑末為湯,點服,調和胃氣。

    *藥性賦》:味甘,平,性溫,無毒。降也,陽也。其用有二:助脈強神,大和脾胃。

    *湯液本草》:氣溫,味甘,氣厚,陽也,無毒。

    *《本草衍義補遺》:屬土而有火,味甘性緩。《經》曰:甘先入脾。《衍義》乃言益脾。脾,土也。《經》言:補脾未嚐用甘。今得此味多者,惟脾受病,習俗移人,《衍義》亦或不免。小兒患秋痢與蟲,食之良。

    *《本草發揮》:成聊攝雲:甘者脾之味也,大棗之甘,益土而勝水。又雲:大棗、人參之甘以緩脾。又雲:邪在半表,則榮衛爭之,辛甘解之,薑棗以和榮衛。

    *《本草綱目》:《素問》言:棗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謂治病和藥,棗為脾經血分藥也。若無故頻食,則生蟲損齒,貽害多矣。王好古雲:中滿者勿食甘,甘令人滿。故建中湯心下痞者,減飴、棗,與甘草同例,此得用棗之方矣。許叔微《本事方》:一婦病髒燥,悲泣不止,祈禱備至。予憶古治此證用大棗湯,遂治與服,盡劑而愈。古人識病治方,妙絕如此。陳自明《婦人良方》:程氏妊娠四、五個月,遇晝則慘戚悲傷、淚下數次,醫巫兼治皆無益。管伯周說:先人曾語此,治須大棗湯乃愈。程借方治藥,一投而愈。今人蒸棗多用糖蜜拌過,久食最損脾,助濕熱也。啖棗多,令人齒黃生蟲。故嵇康《養生論》:齒處晉而黃,虱處頭而黑。

    *《本草備要》:補脾胃,潤心肺,和百藥。甘溫。脾經血分藥。補土益氣,滋脾土,潤心肺,調營衛,緩陰血,生津液,悅顏色,通九竅,助十二經,和百藥。傷寒及補劑加用之,以發脾胃升騰之氣。多食損齒,齒屬腎,土克水。中滿證忌之。甘令人滿。大建中湯心不痞者,減餳,棗與甘草同例。成無已曰:仲景治奔豚用大棗者,滋脾土以平腎氣也。治水飲脅痛,有十棗湯,益脾土以勝妄水也。殺烏附毒。忌蔥魚同食。

    *《本草求真》:補脾胃中氣血。大棗專入脾、胃。味甘氣溫,色赤肉潤,為補脾胃要藥。經曰:裏不足者,以甘補之,形不足者,溫之以氣。大棗甘能補中,溫能益氣,脾胃既補,則十二經脈自通,九竅利,九竅:口、耳、鼻、目、前後二陰。四肢和也。正氣足則神自安。故凡心腹邪氣,心下懸急者,得此則調,得補則氣力強,腸胃清。身中不足及病見腸者,用此則安。甘能解毒,故於百藥中,得甘則協,且於補藥中風寒發散,內用為向導,則能於脾助其升發之氣。不似白術性燥不潤,專於脾氣則補;山藥性平不燥,專於脾陰有益之為異耳。

    2.2.5 炙甘草

    炙甘草味甘,性平,歸心、肺、脾、胃經,功效補脾和胃、緩急止痛、益氣複脈,調和諸藥。文獻中提到炙甘草的條文選錄如下:

    *《神農本草經》:味甘,平。主治五髒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金瘡腫,解毒。

    *《名醫別錄》:無毒。主溫中,下氣,煩滿,短氣,傷藏,咳嗽,止渴,通經脈,利血氣,解百藥毒,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種石,一千二百種草。

    *藥性賦》:味甘,平,無毒。生之則寒,炙之則溫。生則分身梢而瀉火,炙則健脾胃而和中。解百毒而有效,協諸藥而無爭,以其甘能緩急,故有國老之稱。

    *湯液本草》:氣平,味甘,陽也,無毒。入足厥陰經、太陰經、少陰經。

    *《本草衍義補遺》:味甘,大緩諸火。黃中通理,厚德載物之君子也。下焦藥少用,恐太緩,不能直達。此草能為眾藥之工,經方少不用者,故號國老之名。國老即帝師之稱也,為君所宗。是以能安和草石,解百藥毒。

    *藥類法象》:生用大涼,瀉熱。火炙則溫,能補上中下三焦元氣。調和諸藥,共為力而不爭。性延,善解諸急,故有國老之稱。補脾胃不足,能大瀉心火。熱藥用之緩其熱,寒藥用之緩其寒。經曰:甘以緩之。陽不足,補之以甘,中滿禁用。寒熱皆用,調和藥性,使不相悖。炙之散表寒,除邪熱,去咽痛,除熱,緩正氣,緩陰血,潤肌。

    *《本草發揮》:成無己雲:甘草甘平以除熱。又雲: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甘補之。人參、白術之甘,以緩脾氣,調中。

    *《本草綱目》:甘草外赤中黃,包兼坤離;味濃氣薄,資全土德。協和群品,有元老之功;普治百邪,得王道之化。讚帝力而人不知,斂神功而已不與,可謂藥中之良相也。然中滿、嘔吐、酒客之病,不喜其甘;而大戟、芫花、甘遂、海藻,與之相反。是亦迂緩不可以救昏昧,而君子嚐見嫉於宵人之意歟?解小兒胎毒驚癇,降火止痛。(甘草頭)主癰腫,宜入吐藥。大抵補中宜炙用,瀉火宜生用。通入手足十二經。甘草與藻、戟、遂、芫四物相反,而胡洽居士治痰澼,以十棗湯加甘草、大黃,乃是痰在膈上,欲令通泄,以拔去病根也。東垣治項下結核,消腫潰堅湯加海藻。丹溪治勞瘵,蓮心飲用芫花。二方俱有甘草,皆本胡居士之意也。故陶宏景言古方亦有相惡、相反,並乃不為害。機妙達精微者,不能知此。

    *《本草備要》:有補有瀉,能表能裏,可升可降。味甘。生用氣平,補脾胃不足而瀉心火;火急甚者,必以此緩之。炙用氣溫,補三焦元氣而散表寒。入和劑則補益,入汗劑則解肌,解退肌表之熱。入涼劑則瀉邪熱,白虎湯、瀉心湯之類。入峻劑則緩正氣,薑附加之,恐其僭上;硝黃加之,恐其峻下,皆緩之意。入潤劑則養陰血,炙甘草湯之類。能協和諸藥,使之不爭。生肌止痛,土主肌肉,甘能緩痛。通行十二經,解百藥毒,凡解毒藥,並須冷飲,熱則不效。小兒初生,拭去口中惡血,綿漬汁令咂之,能解胎毒。故有國老之稱。中滿證忌之。甘令人滿,亦有生用為瀉者,以其能引諸藥至於滿所。經雲:以甘補之,以甘瀉之是已。故《別錄》、甄權並雲,除滿,脾健運則滿除也。仲景治痞滿,有甘草瀉心湯,又甘草得茯苓,則不資滿,而反泄滿。發明藥性:大而結者良。補中炙用,瀉火生用。用梢,梢止莖中痛。淋濁證用之,白術、苦參、幹漆為使。惡遠誌。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然亦有並用者。胡洽治痰癖,十棗湯加甘草;東垣治結核,與海藻同用;丹溪治勞瘵,蓮心飲與芫花同行。非妙達精微者,不知此理。十棗湯:芫花、甘遂、大戟等分,棗十枚,仲景治傷寒表已解,心下有水氣,喘咳之劑。昂按:甘草之功用如是,故仲景有甘草湯、甘草芍藥湯、甘草茯苓湯、炙甘草湯,以及桂枝、麻黃、葛根、青龍、理中、四逆、調胃、建中、柴胡、白虎等湯,無不重用甘草,讚助成功。即如後人益氣補中、瀉火解毒諸劑,皆倚甘用甘草不過二三分而止,不知始自何人,相習成風,牢不可破,殊屬可笑。附記以正其失。

    *《本草求真》:緩中氣不足。甘草專入脾。味甘性平,質中,外赤肉黃,生寒熟熱。昔人言其有火能瀉,是因火性急迫,用此甘味以緩火勢,且取生用性寒,以瀉楚爍害耳。書有雲炙用補脾,是能緩其中氣不足,調和諸藥不爭。王好古曰:五味之用,苦泄、辛散、酸收、鹹斂,甘上行而發,而本草言甘草下氣何也?蓋味甘主中,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外可內,有和有緩,有補有泄,居中之道盡矣。張仲景附子理中湯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調胃承氣湯用甘草,恐其速下也。皆緩之意;小柴胡湯有柴胡、黃芩之寒,人參、半夏之溫,而用甘草者,則有調和之意;建中湯用甘草,以補中而緩脾急;鳳髓丹用甘草,以緩腎急而生元氣也,乃甘補之意也。故入和劑則補益,入涼劑則瀉熱,入汗劑則解肌,入峻則緩正氣,入潤劑則養血,並能解諸藥毒,頌曰:按孫思邈《千金方》論雲:甘草解百藥毒,有中烏頭、巴豆毒,甘草入腹即定,驗如反掌。方稱大豆汁解百藥毒,予每試之不效,加入甘草為甘豆湯,其驗乃奇也。及兒胎毒,以至尊為國老。然使脾胃虛寒,及或挾有水氣脹滿等症,服此最屬不宜。未可雲其補脾,而凡胃寒極,皆可得而服也。若使滿屬虛致,則甘又能瀉滿,不可不知。王好古曰:甘者令人中滿,中滿者勿食甘,甘緩而壅氣,非中滿所宜也。凡不滿而用炙甘草,為之補;若中滿而用生甘草,為之瀉,能引甘藥直至滿所。甘味入脾,歸其所喜,此升降浮沉之理也。經雲:以甘補之,以甘瀉之,以甘緩之是矣。

    綜觀以上有關桂枝湯五藥的條文,可知桂枝湯的主要作用是調和陰陽營衛。故無論表證裏證,凡疾病涉及陰陽營衛不和的,均可以桂枝湯進行治療。

 

2.3 桂枝湯醫案文獻回顧

   2.3.1 劉渡舟桂枝湯醫案

   劉渡舟醫案1:某女,53歲。患陣發性發熱汗出已經一年多,每天發作2—3次,飲食及大、小便基本正常。曾經按陰虛性發熱治療,服藥二十多劑無效。脈緩而軟:舌質淡苔白。《傷寒論》說:病人髒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處方桂枝9克,白芍9克,生薑9克,大12枚,炙甘草6克,二劑。服藥後啜熱稀粥,得微汗出而愈。

    說:桂枝湯的主要治療作用是調和營衛。既可以用來治療外感風寒所引起的營衛不和,也可以用來治療內傷雜病中的營衛不和。本案治療的要點在於病人髒無他病,而又年50歲,由於天癸已竭而陰氣偏弱,使得陰陽二氣不相諧和,所以出現陣發性的發熱汗出,桂枝湯調和營衛,實際上也就是調和陰陽。因為營衛代表了陰陽的二個方麵,營行脈內即為陰,衛行脈外即為陽。所以,用桂枝湯調和營衛以達到調和陰陽之目的,是本方取得療效的關鍵。

    劉渡舟醫案2:某男,60歲。患風疹皮膚瘙癢,鑽心難忍已數月。伴見汗出、惡風等證,脈浮緩,舌苔白潤。此為風邪稽留肌腠,營衛失和所致。當用解肌驅風,調和營衛之法治療:桂枝9克,白芍9克,生薑9克,大12枚,炙甘草6克,三劑。服藥後喝熱稀粥,得微汗出,癢止疹消,皮屑脫落而愈。

    說:風瘙以皮膚瘙癢為主要臨床表現,因為其發病部位在於皮膚腠理之間,一般屬於陽證,所以《靈樞--終始篇》說:癢者,陽也;本證雖然多見於血熱受風,但也有不少是由於外感風邪,邪氣稽留於肌表而營衛失和所引起。識別是否由於外感風邪所引起的一種標誌在於伴隨惡風或遇風則發,屬於這類證型的,用桂枝湯治療最為有效。

    劉渡舟醫案3孫某,男,39歲。患左半身經常自汗出,而右半身反無汗,界限非常分明.無其它明顯不適,脈緩而略浮,舌苔薄白。用桂枝湯調和營衛陰陽,使氣血和則愈。處方桂枝9克,白芍9克,生薑9克.大l2枚,炙甘草6克,三劑。服藥後啜熱稀粥,得微汗出而愈。

    說:凡汗出偏於肢體一側,或左或右,浸潤不止者,都是由於營衛氣血有所偏傷,陰陽失於和調所引起。這種汗出偏沮,如果不及時的治療,久而久之,衛氣不能固護於外,營氣不能守護於內,就有可能導致半身不遂的偏枯證。《素問·生氣通天論》說: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本病往往由於外感風邪而引起,所以用桂枝湯解肌發汗以祛風邪,調營衛,和氣血以顧正氣,乃是一種正治的方法。不然的話,風邪凝滯營衛,汗出損傷氣血,經脈不通,筋骨失養,那麽,偏枯就隨時可能發生。

    劉渡舟醫案4劉某,男,18歲。早婚,素體氣怯,婚後半年見腰酸腿軟,頭暈耳鳴,小便頻數而短,淅淅惡寒,雙下肢有麻冷感,夏伏天裹棉衣仍感肢冷,動則汗出,納差腹脹,口中甜膩,夜寐多夢,思色欲動,體質日衰,進人參、鹿茸培補無效。形瘦氣怯,麵萎神衰,語聲低微,切兩脈沉細而弱,驗舌質紅嫩,苔少。脈證合參,謂斯疾因房勞過度,耗氣傷精,髒腑功能失調,陰陽虧損所致。理應補腎以培本,但參前醫用人參、鹿茸不效,且以桂枝湯調理陰陽著手。處方:桂枝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6克,生薑6克,大10枚,5劑。藥後諸症大減,但病員虛損,自難速效,繼服上方加懷山藥15克,炒白12克,雞內金10克,以培補後天,並加服桂附八味丸以補腎氣,半月後告曰:藥後精力充沛,飲食倍增,諸病皆除。

    說:本案因早婚,縱欲傷精,漸成虛勞。觀其夏天裹裘,動則汗出,舌質紅嫩,脈象沉弱,乃陽虛之征;又腰酸腿軟,頭暈耳鳴,夜寐夢多,舌紅少苔,為陰虛之象。陰陽不調,則營衛難和,法當調和陰陽為治,不然,難以奏效,前醫用人參、鹿茸大補即是明鑒。劉老識證真切,巧用桂枝湯滋陰和陽,調和營衛,正中病鵠。待陰平陽秘,精神內守,則虛勞可愈。又於病去七八,增培土健脾之品,意在培後天以養先天也,脾腎之陰陽充盈,而頑疾盡拔。

    劉渡舟醫案5張某,女,32歲。每當午後即覺腹中疼痛,痛時自覺腹肌向內抽掣拘急。飲食二便基本正常,但月經衍期,每次行經需10天左右,經色黑紫,挾有血塊。脈細如按刀刃,舌質絳紫,苔薄白潤。證屬脾之氣血不和,而肝木橫逆克犯脾土。治宜平肝緩急,調和氣血。處方:桂枝10克,白芍30克,生薑10克,大12枚,炙甘草10克。連服六劑,腹痛止,拘急解。轉方用當歸芍藥散而愈。

    說:柯韻伯稱桂枝湯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陰和陽,調和營衛,解肌發汗之總方。而桂枝湯之所以能滋陰和陽,調和營衛,則首先在於其能調和脾胃之氣。眾所周知,營衛生成於水穀,而水穀轉輸於脾胃,所以,脾胃之氣旺盛,則營衛生化之源充足。營衛調和則氣血陰陽隨之也和。從桂枝湯組方的五味藥物來看,桂枝、生薑、大棗、炙甘草,自古以來都是廚房中常用的調料,有健脾開胃,促進食欲的作用,所以桂枝湯實際上擅能調補脾胃,通過調補脾胃,然後達到啟化源,滋營衛,益氣血,和陰陽的目的。隻有明白這一道理。然後就可以了解本案的治療方法。重用白芍,使其能和脾陰,利血脈,又能柔肝緩急以止疼痛,臨床上凡見有腹滿時痛,下利,舌質偏紅,苔薄白而脈弦細者,多屬脾胃氣血陰陽失和,選用本方治療,每能取效。

    劉渡舟醫案6:王某,男,46歲。因患急性細菌性痢疾未經徹底治療而轉為慢性菌痢。大便下痢,挾有紅白粘液,每日少則三四次,多則五六次。來勢甚急,常常來不及登廁就內汙衣褲,但又後重下墜,大便排而不盡。伴腹中隱隱疼痛,腸鳴作響,病程逾年,曾用真人養髒湯,以及芍藥湯等治療,皆無效可言。脈沉弦而滑,舌質紅,苔白。再三審證,辨為脾胃陰陽失調,氣血不利之證。處方:桂枝9克,白芍18克,生薑9克,大12枚,炙甘草9克。二劑後,下利次數減為一到二次,腹痛腸嗚消失。原方又進二劑,諸證皆消。

    說:本案病機要點在於脾胃陰陽失調,中焦氣血不利。脾胃居中,為氣機升降之本,氣血陰陽之所主。脾虛則清氣不升,胃虛則濁氣不降,土氣不和。則必然導致肝木鬱滯,疏泄失常。此類病證非寒非熱,介於虛實之間,所以用寒熱之法治療都不能取效。桂枝加芍藥湯能夠調和脾胃之陰陽,利血脈消瘀滯,並有平肝緩急之效,於調和睥胃中兼能疏泄肝木。

    劉渡舟醫案7:崔某,女,50歲。患奔豚病,自覺有一股氣從下往上走竄,行至小腹則脹,上抵心胸則氣短心悸,頭冒冷汗。少頃氣往下行,則諸證隨之而消。每次發作時精神特別緊張恐怖,如臨死亡,每月發作二三次。平時少腹及腰部有酸疼感,帶下多,麵色青黃不澤。舌體胖舌質淡嫩,苔白潤,脈弦數但按之無力。辨為心陽虛弱坐鎮無權,以致下焦濁陰乘虛上犯。治療當溫補心陽,而消陰降衝。處方:桂枝15克,白芍9克,生薑9克,大12枚,炙甘草6克,黑錫丹6(藥湯送服)。一劑藥服盡,衝氣已止。共進五劑而愈。

    說:奔豚病發作的一般情況是氣從少腹上衝胸咽,發作時恐怖欲死,氣複還則止。這在臨床上亦比較常見。但發作程度如本案這樣嚴重的並不多見。導致奔豚產生的機理大多是由於心陽不足,不能坐鎮於上,因而下焦陰寒邪氣得以上衝。奔豚病的發作特點是,凡奔豚氣所經過的部位,必然使正常的氣機運行閉塞,而出現憋悶,脹滿,心悸,汗出等證。桂枝加桂湯,是治療奔豚病的一個有效方劑,《傷寒論》指出:氣從少腹上衝心者,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二兩也,更加桂在於取桂枝強心通陽,溫化下焦陰寒水濕,開結氣,降衝氣,用來治療奔豚病最為合拍。

    2.3.2 胡希恕桂枝湯醫案

    胡希恕醫案1:房某,男性,43歲。1965524日初診。患者原有慢性肝炎,近幾天皮膚癢甚,尤以夜間瘙癢難忍,至抓破為止。時有寒熱,苔薄白,脈浮緩。此症屬營衛不和,外邪客表,治以調和營衛,解表祛邪,與桂枝湯加荊防。處方: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薑10克,大4枚,荊芥10克,防10克,炙甘草6克,白蒺藜10克。結果:上藥服三劑,身癢止,因有兩脅痛,口苦等,與柴胡桂薑湯加味治之。

    說:本症為風邪客於肌表,需祛風解表,調和營衛,故用桂枝湯加上祛風止癢的藥物,驅邪外出。

    胡希恕醫案2謝某,女性,51歲。2004926日初診。淋雨後發熱惡寒,體溫38.6°C頭劇痛,全身酸脹疼痛,鼻流清涕。經西醫治療一周後,仍低熱,體溫37.5°C,且汗出惡風,動則汗出明顯,頭隱隱作痛,鼻流清涕,遇風寒加重。舌苔白,脈浮弱。西醫診斷為上呼吸道感染。此症脈浮弱,苔白,惡風惡寒,發熱汗出,頭痛,鼻流清涕。中醫辨證為太陽中風證。處方:桂枝9克,白芍9克,生薑9克,大4枚,炙甘草6克。結果:服一劑藥後,體溫降為正常,續服兩劑,症除。

    說:本案為典型的太陽中風證,故用桂枝湯原方即能取得良好療效。

    2.3.3 嶽美中桂枝湯醫案

    嶽美中醫案1張某某,女,15歲。發熱半年餘,體溫高達40,多方治療無效,且但渴不多飲,二便自調,舌淡苔黃,發熱惡風,脈見浮緩,時有汗出,診為中風證未罷,營衛失和,用桂枝湯原方3劑,如法服用而痊愈。

    說:發熱雖高.但渴不多飲,二便自調,自無裏證。但見惡風、汗出、脈來浮緩,表證備焉。乃衛氣外浮而發熱,與桂枝湯濟營調衛,中病即愈。

    嶽美中醫案2:老友婁某某的愛人,70歲。患嘔吐,腹痛一年餘,於1973416遠道來京就診。詢其病狀,雲腹痛有發作性,先嘔吐,即於小腹見結成瘕塊而作痛,塊漸大,痛亦漸劇,同時氣從小腹上衝至心下,苦悶欲死。既而衝氣漸降,痛漸減,塊亦漸小,終至痛止塊消如常人。此中醫之奔豚氣。患者因其女暴亡,悲哀過甚,情誌經久不舒而得此證,予仲景桂枝加桂湯:桂枝15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生薑9克,大4枚,水煎溫服,每日1劑。共服上方14劑,奔豚氣大為減輕,腹中作響,仍有一次嘔吐。依原方加半夏9克,茯苓9克,以和胃蠲飲,囑服10劑。藥後,時有心下微作衝痛,頭亦痛,大便澀,左關脈弦,與理中場加肉佳、吳萸,數劑而愈。

    說:《金匱要略》雲:奔脈病,從少腹起,上衝咽喉,發作欲死,複還止,皆從驚恐得之。本案其女暴亡,悲哀憂思過甚。致發心脾陽虛,火不下達,下寒上逆。因下焦寒氣有或聚或散之時,所以少腹痛塊有或隱或現之候,脾陽虛損,下寒上逆,則氣從少腹上衝心。與桂枝加桂湯溫陽降逆,正中病機,果有神效。

    2.3.4 穎甫桂枝湯醫案

    穎甫醫案1:餘嚐於某年夏,治一同鄉楊兆彭病。先,其人畏熱,啟窗而臥,周身熱汗淋漓,風來適體,乃即睡去。夜半,覺冷,覆被再睡,其冷不減,反加甚。次日,診之,病者頭有汗,手足心有汗,背汗不多,周身汗亦不多,當予桂枝湯原方:桂枝三錢,白芍三錢,甘草一錢, 生薑三片,大棗三枚。又次日,未請複診。後以他病來乞治,曰:前次服藥後,汗出不少,病遂告瘥。

    說:仲聖之證治法似置病因、病原、病理等於不問,非不問也,不詳言耳。惟以其脈證治法之完備,吾人但循其道以治病,即已綽有餘裕。故常有病已愈,而吾人尚莫明其所以愈者。曹穎甫曰:仲景非不言病因病理也。夫邪風外乘,乃病中風,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此非病因乎?衛不與營和,乃自汗出。風中肌肉,著於營分,而衛氣不傷,故衛強而營弱。行水之衛氣不傷,故毛孔自能出汗,行血之營氣受困,故肌腠不能作汗,致皮毛與腠理顯分兩橛,而不能相合,故曰不和。不和者,不合也。用桂枝湯以發肌理之汗,而營衛自和矣。

    穎甫醫案2:湖北人葉某,大暑之夜,遊大世界屋頂花園,披襟當風,兼進冷飲。當時甚為愉快,頃之,覺惡寒,頭痛,急急回家,伏枕而睡。適有友人來訪,乃強起坐中庭,相與周旋。夜闌客去,背益寒,頭痛更甚,自作紫蘇生薑服之,得微汗,但不解。次早乞診,病者被扶至樓下,即急呼閉戶,且吐綠色痰濁甚多,蓋係冰飲釀成也,兩手臂出汗,撫之潮,隨疏方,用:桂枝(四錢),白芍(三錢),甘草(錢半),生薑(五片),大棗(七枚),浮萍(三錢)。加浮萍者,因其身無汗,頭汗不多故也。次日,未請複診。某夕,值於途,葉君拱手謝曰,前病承一診而愈,先生之術,可謂神矣!

    說:一病一證之成,其病因每不一而足。本案示之外,更有,外為風襲,內為飲遏,故見證較前案多一字,可見病人之證隨時變化,決不就吾醫書之軌範。而用藥可加減,又豈非吾醫者之權衡,觀本方用生薑五片可知矣。 

    穎甫醫案3謝先生應友人宴,享西餐,冰淋汽水,暢飲鼓腹。及歸,夜即病下利。三日不解,反增劇。曾投輕劑乏效。今三伏之天,盛暑迫人,平人汗流浹背,頻頻呼熱,先生重棉疊衾,尚覺凜然形寒,不吐而下利,日十數度行,腹痛而後重,小便短赤,獨其脈不沉而浮。大論曰: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本證似之。處方:川桂枝(錢半),大白芍(錢半),炙甘草(錢半),生薑(二片),紅棗(四枚),六神曲(三錢),穀麥芽(炒各三錢),赤茯苓(三錢)。服後果表解利稀,調理而瘥。   

    說:本案桂枝湯證實為太陰病,蓋桂枝湯為證見脈浮。本案患者雖重棉疊衾,尚覺惡寒,有似麻黃湯證,不知桂枝湯證原自有嗇嗇惡寒者,況脈浮而不緊,其不為麻黃湯證明矣。因下利之為食滯也,加六神曲炒穀麥芽,因小便短赤也,加赤茯苓,可以悟隨證加減之法矣。

    穎甫醫案4:王某,無表證,脈緩,月事後期而少,時時微惡寒,背部為甚,納穀減,此為血運遲滯,胃腸虛弱故也,宜桂枝湯以和之。處方:川桂枝(三錢),大白芍(三錢酒炒),炙甘草(三錢),生薑(三片),大棗(十二枚)。病者服後,陡覺周身溫暖,經脈舒暢,如曝冬日之下,如就沐浴之後。

    說:本案桂枝湯證亦當屬諸太陰。蓋桂枝湯一方,外證治太陽,內證治太陰,仲師於兩篇中既列有專條矣:婦人得平脈,陰脈小弱,其人渴,不能食,無寒熱,名妊娠,桂技湯主之。惟以此治太陽證,人所易知,以之治太陽病之係在太陰者,為人所不信,自有此驗案,益可見仲師之言,初無虛設矣。夫仲師不雲太陰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腹痛乎?設太陰病遇浮緩之太陽脈,即桂枝湯證矣。

    2.3.5  其他醫家桂枝湯醫案

    2.3.5.1 腦疽

    虞舜臣醫案:一二八之前,閘北有一老婦。其子服務於郵局。婦患腦疽病,周圍蔓延,其徑近尺許。啟其所蓋膏藥,則熱氣蒸蒸上冒。頭項不能轉側。餘與餘鴻孫先生會診之,三日不見大效。四日診時,天色已晚,見病者伏被中,不肯出。詢其故,侍者曰,每日此時惡寒發熱汗出。餘乃悟此為嗇嗇惡寒,翕翕發熱之桂枝湯證。即用桂枝五分,芍藥一錢,加薑草棗輕劑投之。次日,病大減。遂逐日增加藥量,至桂枝三錢,芍藥五錢,餘三味亦如之,不曾加他藥。數日後,竟告全愈雲。

    說:丁甘仁先生有言,腦疽屬太陽,發背屬太陽合少陰。二證妄投涼藥必死。今患者脈證與桂枝湯相符,試投桂枝湯。用桂枝不過五分,芍藥不過一錢,薑草棗又皆和平之品,諒其為效也當僅矣。然而功出望外,毋怪虞師之驚奇。且用獨方而競全功,更可見惟能識證者方能治病。

    2.3.5.2 自汗

    劉少軒醫案:林某某,青年漁民,文關島人。體素健壯,某年夏天午飯後,汗漬未幹,潛入海中捕魚,回家時汗出甚多從此不論冬夏晝夜,經常自汗出。曾就診數處,以衛陽不固論治,用玉屏風散及龍、牡、麻黃根等,後來亦用桂枝湯加黃芪,均稍愈而複發。嗣到某醫院診治,疑有肺結核,經x光透視,心肺正常。經過年餘,體益疲乏,皮膚被汗浸成灰色,汗孔增大,出汗時肉眼可見。汗出雖多但口不渴,尿量減少,流汗時間午、晚多而上午止,清晨末起床前,略止片刻。自覺肢末麻痹,頭暈,脈浮緩,重按無力。治宜微發其汗而調營衛。處方:桂枝梢9克,杭白芍9克,炙甘草3克,大7校,生薑9克,水一碗煎六分。清晨睡醒時服下,囑少頃再吃熱粥一碗,以助藥力,靜臥數小時,避風。服藥後全身溫暖,四肢舒暢,汗已止。仍照原方加黃芪15克,服法如前,但不吸粥,連進2劑,競獲全功。其後體漸健壯,七年未發。

    說:病起於腠理疏鬆之時,水濕直浸營衛之間,衛與營分,欲司開合而不能,致毛孔洞開不收,故自汗不止。然病延既久,當察有無證變,所幸汗雖多但口不渴脈仍浮,可知髒氣末傷,病仍在太陽營衛之間,此所謂病常自汗者,……衛氣不共榮氣諧合故爾。故治仍宜桂枝湯發其汗,今衛與營和則愈。

    2.3.5.3 無汗(植物神經功能紊亂)

    孫百善醫案:侶某,男,9歲,198575日初診。其母代訴:患兒自幼未有汗出,每至暑月則全身皮膚發紅,幹燥,瘙癢,經常抓破皮膚結血痂,痛苦難忍,曾多次到當地醫院求治,診為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服用穀維素等藥不效。刻診:全身皮膚發紅、幹燥,四肢、胸腹部見有條狀血痂及出血痕跡,呼吸氣粗,時煩躁,口鼻幹燥,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浮數。患兒呈現一派熱象,然審證求因,此非內有實熱,乃營衛不調,汗液不得宣泄之故。治以調和營衛,開發腠理,處以桂枝湯:桂枝5克,白芍5克,甘草5克,生薑3片,大5枚。水煎5劑。服藥後,唯腋下略有汗液泌出,肌膚較前感舒服柔和。因患者服用湯藥困難,改用桂枝、白芍、甘草各等分,共研極細末,裝入空心膠囊,每日兩次,每次10克,用生薑、大棗煎汁送下,服用二日,患兒遍身槷槷汗出,諸症皆除,如同常人,隨訪三個月未有發。

    說:本案無汗,自幼即見,並無外感風寒之病史,又無惡寒脈浮緊之見,知非營衛鬱滯之風寒表實證,仍為榮弱衛強之桂枝證也。營氣內弱,不濟衛陽,則衛氣不營,滯於玄府而逞其衛強勢。榮氣內弱,汗孔閉塞,則見無汗;衛氣外強,鬱於腠理,而見皮膚發紅、搔癢、甚則滲血結痂、煩躁、脈浮數一派熱象。但此與煩渴引飲,溲赤便結之實熱內存畢竟不同本質,切勿苦寒直折,衰敗營衛,又忌麻黃洞開腠理,損傷營衛。隻宜桂枝湯發汗解肌,濟營暢衛。待營衛相濟,各司其職,則汗出肌利,煩熱自除。誠信桂枝湯發汗之功寓於解肌與調和營衛之中也。

    2.3.5.4 畏寒

    諾予醫案:駱某,男,50歲,19718月某日初診。時屆盛暑仍著棉衣棉褲,據雲極畏風寒,自汗時時,越出汗越畏風,脫去棉衣即感風吹透骨,遍身冷汗,因而雖盛暑亦不敢脫去棉衣,深以為苦。其人平素納食少,乏力倦怠。我診為正氣虛弱,營衛失調。予桂枝湯原方5劑。五天後來診,已不畏風,能騎自行車來,且已脫去棉衣改穿夾衣,汗也減少,囑再服3劑,痊愈。

    說;營衛不和之證。衛不外護,則營不內守而汗出;汗出既多,衛陽隨之外越,分肉無陽,必又畏惡風寒。與桂枝湯益營和衛,兩相兼顧。

    2.3.5.5 風溫初起

    繼學醫案:吳某,女,63歲。19871121日因晨起外出跑步鍛煉,汗出去衣,至晚覺頭痛頭暈,鼻塞流涕,咳嗽喉癢,身酸楚,肢節不舒,動則身汗出而不達,顏麵不紅,口唇紅潤,舌淡紅,咽不赤,苔薄白而潤,尺膚微熱,脈沉緩無力。病發於小雪前兩日,為運氣正值終之氣運,為順化之季,候反溫,其病溫,治宜鹹補,以甘瀉之,以酸收之。桂枝15克,芍10克,甘草5克,生薑3片,大3枚。服藥後吸熱粥以助藥力,1劑而痊。

    說:本證乃風溫初起之候.由正虛外感風熱所致。《溫病條辯》曰:太陽風溫、溫熱、溫疫、冬溫,初起惡風寒者,桂枝湯主之。蓋溫病初起,雖有風寒之狀,亦不可汗而發之,但宜解肌祛邪,調和陰陽。正如吳瑭所說;蓋溫病忌汗,最喜解肌,桂枝湯本為解肌,且桂枝芳香化濁,芍藥收陰斂汗,甘草敗毒和中,薑棗調和營衛。溫病初起,原可用之。據任氏經驗,桂枝湯不但善治虛人外感風寒之病,而且善治虛人外感風熱之證,臨床上常用於治療冬春兩季感冒(風寒或風熱侵襲),每獲佳效。

    2.3.5.6 奔豚氣

    秦伯末醫案;某叟,70歲。因女暴亡,悲哀過甚,先嘔吐,繼又發作性腹痛一年餘,小腹痞塊作痛,塊漸增大,痛亦漸劇,氣從小腹上衝心下,苦悶欲死,繼而衝氣漸降,痛漸減,病為奔豚。予桂枝湯原方,共16劑,奔豚大為減輕。

    語:陽虛弱,坐鎮無權,則下焦寒水之氣上衝,病發奔豚。桂枝湯溫振心陽,平衝降逆,正為相宜。若更加桂二兩.則其效更捷。

    2.3.5.7 下利

    中神琴溪醫案:一婦人患下利數年,不進食,形體贏瘦,肌膚甲錯,不能起臥,醫時以參、附、訶、罌之類治之。先生診之曰:百合篇所謂見於陰者,以陽法拯之者也。乃與大劑之桂枝湯原方,使覆而取汗,下利止。更與百合知母湯,以穀食調理之,漸漸複原。

    說:下利日久,見形體消瘦,肌膚甲錯之證,乃營衛、氣血不和之象。營衛不和,氣血紊亂,傳導失常,則見下利不止。用桂枝湯發汗解肌,調和營衛以止利,乃逆流挽舟之又一法也。

    2.3.5.8 證(排尿性暈厥)

    樹武醫案:孟某某,女,12歲,198764日初診。近兩個月來排尿時經常昏倒,不省人事,無叫聲,無吐涎,暈3—5鍾,醒後手足欠溫,肢體汗出,頭暈,倦怠乏力,休息片刻後,無明顯不適,已經影響上學。到某醫院檢查無陽性體征,診斷:排尿性暈厥。給服安定、穀維素、維生素B1,靜脈點滴刺五加、參附湯、四味回陽飲等藥不效。查:神誌清楚,麵色紅潤,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緩。診斷:厥證。中醫辨證陰陽之氣不能順接,擬用和法,以平為期,調和陰陽。投桂枝湯:桂枝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10克,生薑3片,大4枚。3劑,水煎服。服藥後暈厥次數明顯減少,僅於早晚5—7點(卯、酉)發作,卯酉乃是陰陽相接之時,藥中病機,效不更方,續服3劑而愈,隨訪二年末見複發。

    說:傷寒大論雲:凡服者,陰陽之氣不相順接,便為厥。桂枝湯調和陰陽,順接上下,通達內外,故能治厥。尤見汗出脈緩者,其效更捷。

    2.3.5.9麵肌顫動(周圍型麵神經麻痹)

    樹武醫案:魏某,女,45歲,1987425日初診。自述右動側麵部肌肉顫動,且有麻木感,口眼歪斜一年。一年前由於汗出傷風而後突感右側麵部肌肉顫動,項背強幾幾,右側麵部麻木,逐漸出現口眼歪斜,時有自汗、惡風、手足麻木等症。曾去某某等醫院均診斷為周圍型麵神經麻痹。服西藥(不詳)及中藥鎮肝熄風湯、牽正散等不效。乃來我院診治。檢查:神誌清楚,麵色微黃,兩目有神,右側麵部肌肉顫動,無明顯口眼歪斜,舌淡紅,苔薄白,脈弦。風邪侵襲,營衛不和,分肉不利,筋脈失養。仍以祛風調和營衛,解痙舒筋為法。處方:桂枝15克,白芍15克,甘草l0克,生薑3片,大4枚,葛根50克。服後吸熱粥200毫升,取微汗避風。6劑後症狀大減。又因勞累汗出當風而複發加重,仍守前法治之,複投本方21劑,諸症痊愈。

    說:腠理不固,營衛不和,致絡脈筋肉失養,加以風邪擾動而發病,參以脈證符合桂枝加葛根湯證,用之果驗。

    2.3.5.10 噎膈(彌漫性食管痙攣)

    俞世偉醫案:黃某,56歲,1984618日初診。發作性咽下困難兩年餘。病起時因情誌不舒漸感吞咽幹燥食物困難,近日加重。到省醫院校查,診斷為彌漫性食管痙攣(食道官能症),用亞硝酸鹽類藥物、暗示療法末見良效。刻診:自述失眠多夢,納呆腹脹,頭昏自汗,咽食便哽噎,食後胃中幹,噯氣數聲,甚時氣從鼻出。苔薄白,脈緩。證屬陰陽失調,胃氣不利。處方:桂枝9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生薑9克,大12枚,烏藥10克,沉香10克,水煎服,日1劑。服藥4劑,症狀改善,吞咽順利,繼服20劑,諸症皆除。

    說:吞咽困難見汗出脈緩、鼻鳴幹嘔者,病本在於陰陽失調,氣機不利,由胃氣本虛,又加情誌所傷形成,用桂枝湯調和陰陽,舒展脾胃氣機,可謂抓住了疾病的關鍵。

    2.3.5.11 經疹

    張伯華醫案:李某某,22歲,19881020診。l6歲初潮後全身漫起疹子,經用抗過敏西藥翌日消失。嗣後每逢經水來潮其疹自發,再用中西藥不效,經淨自消、周而複始,纏綿至今。證見:全身散布紅色疹塊,痞癢,舌淡,苔白,脈浮而弱。辨為:陽浮陰弱,營衛不和。治以桂枝湯調和營衛。桂枝、白芍、生薑各10克,大12枚,甘草6克。3劑。藥止癢消。囑下次月經來潮前一周續服上方2劑.其疹未發。隨訪半年,未複發。

    說:月經來潮,陰血虧虛,陽氣浮動,致營衛不和,皮暖氣血鬱滯而發癢疹。桂枝湯有解肌作用,能調和肌膚之營衛氣血,消除癢疹。凡感受風邪,營衛不和,氣血失調之癢疹,皆可使用本方。

    2.3.5.12 妊娠發熱

    節醫案:一婦女,自妊娠七月始,每日午後熱毒上升,達38許,曆十數日而未治愈。一醫診斷為結核熱,而患者不欲手術,求餘往診。診察所見:脈浮大而弱,並不數,咳嗽亦不甚激烈,且有食欲,於左肺上葉證明有浸潤。餘投以桂枝湯原方,曆時三周間,熱始下降,終於正常分娩。

    說:本案妊娠發熱血虧虛,乃陽浮陰弱所致。陽氣浮動則見發熱,陰血虧虛故脈來浮大而弱切中桂枝證之病機,故用桂枝湯調和衛陽、益營陰而愈。

    2.3.5.13 小兒驚風

    吳佩衡醫案:何某之長子,年一歲半。1922年陰曆九月初六日晨,寐醒抱出,冒風而驚,發熱,自汗,沉迷,角弓反張,手足抽搐,目上視。指紋赤而浮,唇赤舌淡白。脈來浮緩。由於風寒阻遏太陽經氣運行之機,加以小兒營衛未充,髒腑柔軟,不耐風寒,以致卒然抽搐而成急驚風狀。此為太陽肌表之證,以仲景桂枝湯主之,使中於太陽肌腠之邪,得微汗而解。桂枝10克,杭芍10克,甘草6克,生薑10克,小7枚。加粳米一小撮同煎,囑服後溫覆而臥,使得微汗。一劑盡,即熟寐,汗出熱退,次日霍然。

    說:小兒髒腑嬌嫩,營衛未充.又加寐醒之後,肌腠疏鬆,故突受風邪,使太陽經脈勁急不柔,而見角弓反張,手掐目吊,《索問至真要大論》所謂諸暴強直,皆屬於風也。所幸發熱汗出,脈來浮緩,僅為太陽肌表之證.故宜桂枝湯祛風解肌,使中於太陽肌腠之邪,得微汗之後,仍從肌腠而解。

    2.3.5.14 小兒尿

    衛東醫案:劉某某,男,5歲,1986519日初診。其父代訴:半年前因患尿路感染見尿頻、尿急、尿痛等症.經服中藥治療後,尿急、尿痛消失,而尿頻尚存,近一月逐漸加重,每小時達3—5次。患兒平素畏寒、自汗、有尿床史。診見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查尿常規陰性。治以補腎固澀,投縮泉丸加味。服藥3劑湊效。慮有自汗,故改投桂枝湯以調和營衛。方藥:桂枝4克,白芍6克,生薑3克,甘草4克,大3枚。水煎服,1l劑。服6劑,畏寒、自汗消失,尿頻減半,效不更方,繼服原方10劑而愈。

    說:《素問脈要精微論》雲;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膀胱不藏,起因較多,虛實皆有。本案尿頻兼有自汗、畏寒等太陽表證,乃衛氣不與營和之征。蓋衛氣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開合失司,太陽經氣不約.則外而自汗.內而尿頻;又溫養不得,自感畏寒。當此之時,縮固無用,唯調和營衛是為正法,投桂枝湯則使營充衛固,協調互用,是為方證相對,果獲佳效。

    2.3.5.15 聚星障(單皰病毒性角膜炎)

    魏承樸醫案:高某,女,36歲。右眼幹澀兩周,有感冒史,曾在他院治療無效,l990320日就診。檢查:右眼遠視力06,近視力0630cm。球結膜混合充血(十十),角膜中央見點狀灰白色浸潤,2熒光素染色(十十),角膜知覺減退,KP(一),房閃(一)。兼見鼻塞流涕,惡風汗出,舌質淡紅,苔白滑,脈浮緩。診斷:右眼單疤病毒性角膜炎。證屬:右眼聚星障。治宜疏風祛邪,調和營衛,退翳明目。處方:桂枝、白芍各9克,生薑3片,炙甘草3克,大5枚,蟬衣6克,每日l劑,水煎服。服6劑,遠視力08,球結膜充血減輕,角膜輕度混濁,2%目光素染色(十),鼻通涕止。又服5劑,遠視力10,球結膜充血失,角膜透明,2熒光染色(一)。追蹤觀察2年以上未見複發。

    說:聚星障屬目障範疇,病變複雜,病情纏綿且易複發,嚴重者可致失明,臨床尚無特效療法。本案由感受風邪所致,其辨證在於伴有汗出惡風、脈來浮緩等症。故用桂枝湯加蟬衣以祛風明目。若因其它原因所致目障者,則又當據證而論,靈活用藥,不必拘泥。

    2.3.5.16 目盲

    彭履樣醫案:某男,20歲。初患眼病,紅腫疼痛。經西醫治療腫痛消退,但逐漸弱視失明,而外觀雙目圓睜,毫無異感,身無不適,經久不愈。查以前所服方藥,均以為火戶作依據,多係清熱瀉火之劑。分析其初病時目雖紅腫疼痛,尚能視物如常。腫痛消失反而不明,愈治而視力愈弱,此必苦寒陰柔過劑,損傷中氣,以致營衛紊亂,精血不能上榮於目,故目盲不能視物,此醫藥不當,非目療所為。擬以調和營衛之法,處以桂枝湯全方:桂枝9克,白芍9克,生薑9克,大18克,甘草9克,6劑。服3劑後,目有光,模糊能視物。6劑服完,視物比較清楚,守上方,再服6劑。半月後來診,詢及目力,已能看字讀報,一年隨訪,未複發。

    說;《靈樞大惑論》雲:髒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本案目疾,誤治所為,因屢用苦寒,損傷脾胃,化源不充,營衛失調精氣不能上注於目,漸至目視不明。投桂枝湯則使脾胃得補,營衛獲充,精氣上注,而目漸光明。

    2.3.5.17食後嗜睡

    謝富晉醫案:鄧某某,女,18歲,198726診。從19867月起,無明顯誘因出現食後倦怠思睡,漸至出現食後嗜睡,每次非睡半小時以上不可,醒後又如常人,經某醫院治療,效果不顯。伴有頭暈目眩,麵色蒼白,神倦乏力,四肢不溫,時或發熱,自汗,舌苔白而微膩,舌淡紅,脈濡緩。處擬桂枝加桂湯:桂枝15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生薑10克,大5枚,3劑,日l劑,水煎服。服藥後僅伏案20鍾即醒,再予原方5劑,服後能堅持食後不睡,但仍有食後困倦思睡,又服8劑,諸症消失。隨訪一年,未見複發。

    說:人之寤寐與衛氣的運行和陽氣的盛衰密切相關,《靈樞大惑論》雲:衛氣者,晝日常行於陽,夜行於陰,故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本案嗜睡發作於食後,醒後一如常人,乃食後多寐也。其因與脾陽不足影響了衛氣運行有關,何以言之?頭暈目眩,麵色蒼白神疲乏力,四肚不溫,自汗,舌淡苔白故知也。故以桂枝加桂湯振奮陽氣,調和營衛,而愈。

    2.3.5.18呃逆

    宋建中醫案:常某,男,5l歲,1986228日初診。自訴五年前曾因胃脘脹悶不舒,隱隱作痛,食欲不振,經某醫院診為慢性胃炎,治療後病情有所好轉。近二個月來,胃院時有不好,半月前又因受涼而見呃逆,日漸加劇,伴腹脹,納呆,困倦。曾多方求治,迭進中西藥,而無顯效。近兩日呃逆頒發,故前來求治。刻診:證如上述,見其呃逆頻作,音低聲微,麵黃體瘦,舌淡苔薄白,脈沉遲無力。證屬脾胃虛弱,寒邪侵襲,胃氣上逆。治當補脾胃,祛寒邪,降逆氣,用桂枝加桂湯加味:桂枝20克,白芍、黨參各15克,甘草6克,幹薑、生薑各9克,大7枚。服2劑後,噸逆次數明顯減少,腹脹、納呆也有好轉。又服2劑,呃逆消失。上方桂枝減為9克,再3劑而愈,隨訪無複發。

    說:久患胃病,脾胃已虛可知,又寒邪直中,致脾胃不和,衝氣上逆而發呃逆。桂枝湯能外和營衛,內調脾胃。加桂枝者,為其味甘,故又善調脾胃,能使脾氣之陷者上升,衝氣之逆者下降,脾胃調和,則留飲自除,積食自化(《醫學哀中參西錄》)。又加黨參、幹薑溫補脾胃,待陽複寒去,脾胃調和,則呃逆自除。

    2.3.5.19 痢疾 (急性中毒性痢疾)

    輔周醫案:陳某,男,4歲半。1963826日初診。九天前突然發熱,惡心嘔吐,四小時內抽風兩次,昏迷而急診入院,大便呈膿血樣,有裏急後重,當時診為急性中毒性痢疾,用冬眠藥物及溫濕布裹身等措施,而四肢一陣陣發緊,翌日麵色更灰暗,寒戰高熱更甚,曾突然呼吸暫停,經人工降溫十六小時才呼吸均勻。複溫後第二日開始每日敗血症樣熱型,上午寒戰,肢涼發紺,午後高熱42-43 一直譫語躁動,下痢膿血日十至二十餘次,裏急後重。化驗:白細胞總數600/mm³,中性細胞30%,大便培養福氏痢疾杆菌陽性,耐藥試驗對多種藥物不敏感。尚能食半流質,腹脹不硬,不嘔吐,無汗,四肢清冷,神誌不清,呈半昏迷狀,膈部煽動,呼吸促,麵色灰暗,小便黃,脈右沉濡,左弦大急,唇淡,舌質淡不紅,苔薄白膩,由暑濕內伏,新涼外加,裏結表鬱,以至升降阻滯,營衛不通。病已八日,而午前寒戰,午後高熱無汗,若單治裏,伏邪不得外越,必然裏結,邪越結而正越虛,正虛邪實,以至嚴重階段,幸胃氣尚存,急宜升陽明,和營衛,開肌表汗孔之閉,達邪外出,以解裏急,擬用桂枝加葛根湯。處方:桂枝一錢,白芍一錢,葛根二錢,炙甘草一錢,生薑二片,大棗二枚。另用炒粳米加荷葉煮稀粥藥後服。服藥後,是夜汗出,體溫漸降,四肢轉溫,今晨已無寒戰。

    語:此乃正虛邪實的嚴重階段,借用桂枝湯和營衛以開閉,即可解裏急之危,使內陷之邪由表而出。

    2.3.5.20瞼廢(重症瞼下垂)

    秦天富醫案:趙某某,女,6歲,198410l0日初診。其父代訴:思兒於三月前外出途中,因感風寒,當晚發燒,三日燒退後,遂發現雙眼瞼下垂。經省、地等醫院診為重症瞼下垂。口服維生素B1間斷注射新斯的明,僅有短暫之效,須臾複垂,且逐漸加劇。刻診:患兒發育一般,舌脈未見明顯異變,唯形氣較弱。隻見患兒每有仰頭視物的姿態,偶或為了瞻視而以手指將眼皮扶起。餘以補中益氣湯加味治之,服三劑,毫無效果。細思之,眼瞼乃足太陽膀胱經脈所起之處,患兒初因受風,傷於太陽之脈,遂至太陽經輸不利,經氣不振,故使眼險下垂。以通陽疏絡,調和營衛法治之,處方:桂枝9克,炒白芍9克,炙甘草6克,葛根10克,枳殼15克,防5克,生薑3片,大3枚。水煎服,3劑,日1劑。藥後明顯好轉,已能平目視物。因形氣較弱,又以原方中加黃芪l0克以複正氣,3劑。半月後其父來告,眼瞼完好如前,隨訪一年未見複發。

    說:本病臨床多以脾虛氣陷治之,然本案乃風入太陽,經氣不利所致,其依據乃是眼瞼為足太陽經脈所起之處,此經脈辨證之典範也,果用桂枝湯加減取效,臨證值得深思。

    2.3.5.21 痹症

    患者男, 56歲,左側肩臂疼痛半餘年,手指麻木,得溫或活動後稍緩解,曾多次治療無明顯改善。主訴患病前因勞作後淋雨而出現上述症狀。患者脈弦緩,舌邊稍紫,苔白。辯證當屬風寒濕痹,營衛不和。處方:桂枝,白芍,紅花,當歸各10克,黃芪,雞血藤各30克,甘草5克,大3枚,生薑3片,水煎分兩次溫服。服四劑後疼痛明顯緩解,守方再進15劑痊愈。

    說:勞作汗出,腠理疏鬆,驟遇淋雨,而致風寒濕邪侵襲,引起氣血不調,營衛不和之痹症,方用桂枝湯調和營衛,加用紅花,當歸,雞血藤除濕活血,通絡止痛,使風邪得以宣散,氣血運行暢通,筋脈得以濡養,故病愈。

    2.3.5.22 蕁麻疹 

    患者女,28歲,全身風團一個月,多處聯合成片,瘙癢難忍,時隱時現,每遇冷水或受風寒加重,得暖則減,診為蕁麻疹。病者脈浮,舌紅苔白。證屬衛外不固,營衛不和。處方桂枝湯加防風,刺蒺藜各15克,蟬10克。服6劑,疹退癢止。

    說:蕁麻疹其病在肌膚,而病機在於衛外不固,風邪侵襲肌表,鬱於肌膚。以調和營衛,解肌祛風的桂枝湯加祛風止癢的防風,刺蒺藜,蟬蛻,故獲良效。

    2.3.5.23 腸易激綜合征

    患者女, 40歲,主訴腹瀉與便秘交替發作三年,經結腸鏡檢查診為腸易激綜合征。症見大便日行34次,大便溏薄,伴腹脹腹痛,乏力,稍惡風,舌淡紅,脈浮細,證屬營衛不和,脾胃失調。處方:桂枝湯加葛根15克,白15克,枳殼15克,山15克,元胡6克。服3劑,症狀減輕,守方又進一個月,腹脹腹痛消失,大便日行一次,為鞏固療效又續服一個月。隨訪無複發。

    說:腸易激綜合征多由植物神經紊亂及腸道功能改變所致,是各種內因外邪致氣機不暢,從而引起水穀精微運行受阻,滯塞中焦,脾胃運化失司,腹脹便秘交替發作。現代醫學認為桂枝湯對腸道有雙向調節作用。

    2.3.5.24 過敏性鼻炎

    患者男,14歲,確診過敏性鼻炎1年,自訴每天清晨和傍晚睡覺時即打噴嚏,流清涕,受涼或遇風時加劇,無發熱,咳嗽。病人右寸脈細緩,舌淡苔薄白,證屬肺衛不固,風寒入侵。處方:桂枝湯加黃芪15克,辛夷9克,蒼耳子9克,荊芥9克。服3劑後鼻炎發作明顯減輕,續服半個月,諸證悉除。

    說:病人由於肺虛衛氣失固,風寒乘虛入侵,故引起證以打噴嚏,流清涕為主的過敏性鼻炎。桂枝湯既可護衛氣,又可疏風宣肺,一舉兩得。現代藥理研究認為桂枝湯具有抑製超敏反應的作用。

    2.3.5.25 產後自汗

    李某,女,25歲,幹部。1991118日因產後自汗23天就診。自訴剖宮產術後出現涔涔汗出,不能自止,動則益甚,每日更衣數次,伴頭痛、惡露量少、色黯,麵色蒼白,舌質淡、邊有齒印,脈細緩。證屬產後營血虧損,衛陽失固。治宜甘溫扶陽,調和營衛,固表斂汗之法。方選桂枝湯加味。桂枝6克, 白芍10克, 10克, 益母草10克, 10克, 炙甘草10克, 生薑6克;水煎服。3劑後自汗十減七八,惡露少,色淡。守原方加金櫻子10克,麻黃根10 以固澀止汗。又8劑, 自汗止,惡露淨。

    說: 本案乃手術產後耗氣傷血, 衛陽失固,腠理疏鬆, 陰津妄泄所致。血汗同源, 汗出日久則亡血傷陰, 陰虛不複, 陽氣虛弱, 陰陽失調,故汗出益甚。治宜甘溫扶陽, 養血益陰, 調理營衛為法。方中桂枝、甘草辛甘助陽, 白芍、甘草酸甘益陰; 更佐當歸、益母草補血化瘀、養血和血, 生薑、大棗調和營衛。全方重在扶陽攝陰, 調和營衛,使衛陽密固,營陰內守,而無自汗之虞。

    2.3.5.26 落枕

    劉某某,女性,32歲,工人,長沙市人。時年冬天,晚上睡覺被子蓋得較厚,枕頭墊得較高,姿式睡得不好,晨起覺得頭不能轉側,轉則疼痛難忍,項背亦感拘緊,即到醫院就診。詢問病史,診察現在,別無他症,唯落枕而已。脈沉細,舌淡紅,苔薄白。擬方:桂枝10g,白芍、炙甘草各 10克,生薑15克,大15克,葛根30克,3劑,水煎2次分服。服前2劑後其夫來院代訴婦病已愈。

    說:其實單純落枕,到針灸科針刺落枕、肩井、阿是穴即可解除;囑按摩醫生用手法提捏,亦可矯正;予桂枝湯加葛根,效果亦佳。

    2.3.5.27 感冒

    賓某某,男性,20歲,農民,遭縣人。患者三代單傳,祖父、父親早逝,母已改嫁,與祖母相依為命。十八歲時娶妻,要他早生貴子,為賓家繼承香火。因日夜操勞,體質漸弱,以致白天不能下田耕耘,晚上不能與妻子性交,否則頭昏疲倦,惡風出汗,有時還要發燒,不思飲食,隻想睡覺,有一天在田裏勞動時間較長,第二天就出現畏冷發燒,不能起床,祖母急派人求診,症現發熱,惡風寒,自汗出,頭昏頭痛,流清涕,口不渴,飲食欠佳,二便調,脈浮弱,舌淡紅,苔薄白,四診合參,證屬陽虛外感,擬方:桂枝l0克,白芍l0克,炙甘草l0克,生薑15克,大15克,2劑。服法如方載。服完一劑後熱退症輕,他祖母派人來問第二劑藥還服否? 繼服調和營衛之該藥。

     2.3.5.28 經性感冒

    馬某某 ,男性,50歲,南下幹部,北方人,他每天看文件,看報紙,慢慢出現頭昏昏,腦脹脹,流鼻涕流眼淚,到醫務室開藥吃不見效,又到醫院去看病。醫生說他是患的經性感冒,隻要少用腦,不看書,不看報,多睡覺,多休息,就會好的。回家他按醫囑果真好了。但他還得去上班,上班就得看文件,看報紙,長文件不能看完,報紙不能看完一版,否則就會頭昏昏,腦脹脹,流鼻涕,流眼淚,隻得請餘診治。診其脈和緩,觀其舌淡紅苔薄白,證屬營衛不和,應服調和營衛之桂枝湯。擬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10克,生薑15克,大15克,3劑,水煎2次分服,服法如方載。1劑證減,3劑病除。迄今40年未發。

    2.3.5.29 喘息性支氣管炎

    餘某某,男性,40歲,農民,黑龍江人。患者從黑龍江老家來長沙省親,時值農曆六月,經長途火車上顛簸,甚覺疲困。本是無病之體,因南北溫差較大,氣候不能適應而患病。其兄延餘診治。見患者發熱,惡風寒,有汗,頭痛,口不渴,咳嗽痰少兼有喘促 ,食欲不佳 ,二便調,脈浮略數,舌淡紅 ,苔薄白。證屬外感風寒,肺胃受邪,應予微汗加平喘為治。擬方: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10克,生薑15克,大15克,厚樸 10克,杏仁10克,2劑,水煎2次分服,服法如方載。1劑寒熱罷,2劑咳喘平,複診,更六君子湯2劑善後。

    2.3.5.30 陽虛自汗

    肖某某,男性,50歲,木工,澄縣人。此人素體陽虛,一年四季喜出汗,夏天和吃飯時出汗更多,頸上總是搭條毛巾,時時擦汗。有天來我家作工,發現此人吃中餐時頭部和臉上汗流如雨。就問此情,他說 30歲後出現此毛病,先隻微微出汗,後來慢慢加多,直到現在吃飯時汗流如雨 ,幸好夜間睡後不出汗。平素喜歡喝茶,回家後懶動少言,身感無力,別無他疾。收工後請餘診治此病,診其脈虛弱無力,觀其舌淡苔少。證屬營衛不和,陽虛自汗。法宜調和營衛,溫陽止汗。擬方: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10克,生薑15克,大15克,熟附10克,5劑,水煎2次分服。5劑盡後,他在附近作工回家前來我處訴說藥已見效,請複診。餘曰:藥已見效,勿庸更方,原方再服 5劑。1周後來訴,勞動和吃飯時仍有微汗,不似前汗流如雨。醫囑:1、原方再服5;2、多食溫補之品以養陽氣。

    2.3.5.31 產後發熱

    範某某,女性,28歲,小學教師,長沙市人。患者戊申三伏天在醫院婦產科病房足月順產一女嬰。第二天下午天氣突變,刮北風,下暴雨,住在窗戶邊的產婦,因久為高溫所困,不忍關上窗戶,圖其涼爽。第三天即感微惡風寒,繼則發燒,出汗,頭身疼痛,醫生給感冒藥出院。回到家中,服感冒藥病不見減,反有加重之勢。急延餘診治:詢問病史和現在症,患者仍感頭身疼痛,惡寒發熱,出汗,食欲不佳,二便調,惡漏未淨。脈浮弱略數,舌淡紅,苔薄白。此乃產後氣陰兩虛,風雨之邪外襲,營衛失和之故,法宜調和營衛 補益氣陰,鼓邪外出。擬方: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10克,生薑20克,大15克,西洋參10克,2劑,水煎2次分服,服法如方載。服1劑後惡風寒已罷,頭身疼痛減輕,仍有微汗,體溫接近正常。繼續服2劑,諸證悉除,惡漏量減少。囑其按新產之婦調養,以防複感。

    2.3.5.32 凍瘡

    黃某某,女性,15歲,五中學生,長沙市人。患兒從小一到冬天,手足就生凍瘡,母親愛護有加,腳穿厚棉鞋,手戴棉手套,還請醫生給她開藥煮水泡手浸腳,用凍瘡膏搽,效果均不明顯。母親陪同來我院門診,將雙腳上的包裹和雙手上的手套除下,見其腫處皮膚均呈烏青色,幸未潰裂,白天不疼,晚上睡覺後腳手轉熱時方感四末疼痛帶癢。診其脈沉細,舌淡紅,苔薄白,別無他症。此乃手足厥寒而為時已久,宜當歸四逆湯加生薑治之。擬方:桂枝10克,炙甘草10克,生薑15克,大15克,當10克,細辛5克,通草10克,5劑,水煎2次分服,每天將藥渣煮水洗手腳凍瘡處,以加速藥效。5劑藥盡,其母來訴,患兒手足凍瘡處皮膚顏色轉紅。雙手腫消已過大半,夜間不感疼痛。餘曰:藥已中的,原方再進 5劑即可。10劑後,星期天,其母帶她來家診視,四末凍瘡均愈,母女欣喜。餘囑:再將原方服 5劑,繼續保暖措施,以防複發。

    2.3.5.33 冷空氣過敏

    譚某某,女性,16歲,學生,長沙市人。患者從讀小學時起春冬兩季就不能吹北風,一遇吹北風,臉上手上就起雞皮疙瘩,感到癢就搔抓,搔後就起風沱,起了風沱還是癢,心裏感到很難受,就用熱水洗臉洗手 ,有時全身起風沱,那就得洗澡,洗也沒有用。請醫生開藥吃,醫生說是對冷空氣過敏,吃撲爾敏,打脫敏針,就是不能根治。餘詳詢病史,診察現在症,女孩身高體質量發育正常,沒有他病。月經初潮至今每月都行,除日期每月往後推遲35天外,經斯、經量、經色均正常,沒有白帶。脈覺細,舌淡紅,苔薄白。證屬衛陽不固。法當溫經散寒以固衛陽,衛陽固則風寒難入矣。宜當歸四逆湯為治。

藥用:桂枝 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 10克,當 10克,細辛5, 通草10克,大15克,紫背浮萍30克,5劑,水煎2次分服。3劑而風沱滅,5劑而心靜矣,複診,囑其原方再服5劑。追蹤兩個冬春未複發,且經期不衍。

    2.3.5.34 慢性盆腔炎

    陳某某,女性,28歲,銀行職員,韶山衝人。患者身體素健,21歲結婚。結婚後不久發病,自感輕微怕冷,低燒,微汗,腰部酸痛,兩側少腹有時也疼,小便次數比原來增多。經婦科醫生檢查診斷是急性盆腔炎、尿路感染,留院觀察。用支持療法和抗感染治療後,自覺症狀已好,要求出院。出院後一直再未急性發作。結婚7年不生育,特來請餘診治不育症。望其色麵頰不紅潤,眼周有黑圈,舌質淡紅,舌苔薄白。問其症自訴無不適,隻坐久了腰部有些酸痛,納可,二便調,月經經期推遲,少腹有輕微痛感,經量不多,色淡,平素少有白帶,不臭。切其脈沉細。證屬血虛寒凝,宜用溫經散寒,養血通絡為治,

歸四逆湯主之。藥用:桂枝10克,白芍l0克,炙甘草10克,大15克,當10克,細辛5克,通草10克,石榴殼15,椿根白皮10克,7劑。水煎2次分服。複診,腰和少腹疼痛消除,白帶量較前少,餘無不適,再進7劑。三診,臉色轉紅潤,眼圈黑色褪。藥已見效,勿庸更方,原方再進7劑。四診,來時經期已過,經期不推遲,行經期準,經量增多,色轉深紅,白帶淨,原方再進7劑。五診,病已告愈,囑再服原方7劑後停藥觀察。半年後其夫來報喜,說內人已懷孕。再後足月順產一男嬰,母子平安。

    2.3.5.35 夜遊症

    張某某,女性,15歲,學生,涴江縣人。患兒從小有夜啼史,幼兒時喜歡動,從11歲起出現夜遊症,用醫藥、施巫祝均無效,經友人介紹來長沙請餘診治,其母代訴:小孩經常睡到半夜時自己起床,穿好衣和鞋,開房門,到室內走動一會兒又去睡覺,次日問她半夜起來到堂屋去幹什麽,她說沒有的事。有時到了堂屋還開大門到天井走一轉,再回去睡覺 ,大門房間門都不記得關,次日問她她還是說沒有的事。白天吃飯、上學、上課都好,沒發現她有其他什麽毛病。診其脈沉細,舌質淡紅,苔白。餘謂夜遊症,也叫夢遊症,乃營衛不和,心神不寧所致。擬桂枝湯加龍骨、牡蜘治之,藥用: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10克,生薑 15克,大 15克,龍骨 15克,牡礪15克,5劑,水煎 2次分服。母女當即到醫院藥房檢藥帶回家服用,沒有複診。幾個月後她叔叔來長沙開會,順便告訴我他侄女的病服5劑藥後至今未複發。

    2.3.5.36 奔豚症

    譚某某,男性,35歲,湘譚市某廠工人。患者在一次工廠某車間發生火災時,工人們前去救火,因消防車未到,大家隻好用盆和桶打水去滅火。進進出出,不慎被一根木頭掉下打在右肩上,嚇了一跳。火災撲滅後,不久,隻要聽到工廠上下班的鋼板撞擊聲,人就一驚,陰部突然一緊,好像有個沱從小腹往上滾,一直滾到胸口上,就想吐,心裏很難受,得馬上坐下來休息,待平靜後就好了。經常如此,去醫院檢查,未見何病變,恐怕是那天精神受到刺激所致。開了藥吃也不見好,特來醫院就診。四診診察之後未發現異常,沉思良久,始有仲師,《傷寒論》中有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衝心者。《金匾要

略》謂得之驚發,驚恐刺激之謂。中醫所稱奔豚症者,築築然氣上衝胸,若江豚之上竄。按仲師之意,應用桂枝加桂湯主之。餘認為此病雖由驚恐而起,然起因乃是救火,桂枝湯可用,不能再加倍桂枝以助火.桂枝辛溫之品。餘以味苦性寒之李根皮代之。擬方:桂枝 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10克,生薑15克,大15克,李根皮鮮用20克,幹用10克,5劑,水煎2次分服。藥盡後複診。患者說李根皮用的鮮的。自采洗淨後放入,服藥後效果很好,現在聽到上下班鋼板撞擊聲後心裏平靜,小腹亦無沱上滾,為了鞏固療效,特前來複診。餘曰:藥已對症,原方再服5劑即可。

    從以上五十餘例桂枝湯類方醫案可以看出桂枝湯除了治療太陽中風之外,還能治療如過敏,下利,風疹,痹症,產後發熱,出汗,無汗,腦疽,奔豚等各種形形式式的現代疾病,可謂表證,裏證及多種疑難雜症皆可用桂枝湯予以治療,應用十分廣泛。

 

 

 

 

 

2.4 研究架

 

發汗解肌

溫通經脈   桂枝

溫陽利水

 

養血調經                                        脈象:脈浮,緩細

平肝止痛   白芍

斂陰止汗

 

發汗解表

溫中止嘔   生薑                     桂枝      舌象:舌淡胖

溫肺止咳

 

補中益氣

養血安神  

緩和藥性                                        其他症狀:汗出,發熱

 

補脾和胃

緩急止痛   炙甘草

益氣複脈

 

 

 

 

 

 

 

 

 

 

 

第三章  研究設計

 

3.1 本章簡介

    本章主要講述本論文醫案收錄的標準,以及本論文運用何種方法,工具對收錄的桂枝湯醫案進行整理研究。本章在最後提出了對桂枝湯適應證的假設。

 

3.2 醫案收錄標準 

    3.2.1 醫案納入標準

    1. 清以後到現在的傷寒名家醫案。

    2. 凡在醫案或按語中明確說明用桂枝湯或桂枝湯加減治療的醫案。

    3. 醫案中沒有明確標出所用方劑的名稱,但處方中包含了桂枝湯全方的藥味組成。

    4. 醫案中處方屬於桂枝湯的後世衍生方,並且包含了桂枝湯組方的全部藥味,仍然按桂枝湯對待。

    5. 錄醫案必須明確每味藥物的劑量。

    6. 選醫案均為桂枝湯個案報道,不包括大樣本臨床報道。

    7. 所有醫案隻取一診的症狀和處方。因多次診斷、複診後,難免出現對症狀內容記載粗略的情況,症狀描述、處方等可能不能準確反映疾病的原貌,故收錄時將此種情況排除。個別醫案因初診時用他法效果差或無效,明確記載轉用桂枝湯或處方中含桂枝湯全方者,亦可納入。

    8. 盡量選取桂枝湯原方。若加藥,藥盡量控製在一到兩味以內,不超過原方味數。即桂枝湯加味治療,加藥不能超過五味;桂枝湯加減治療,加藥不超過原方剩餘藥味數,以此類推。

    3.2.2 醫案排除標準

    1. 凡醫案中或按語中注明,主治方不是桂枝湯或其後世衍生方的醫案不予納入。

    2. 沒有劑量的醫案,或個別藥物不標明劑量,比如專為引薑麥少量這樣的醫案不予納入。

    3. 醫案中無桂枝或芍藥者不予納入。

 

3.3 采用的研究方法

    論文采取文獻分析法,根據醫案錄入標準,盡量搜索清以後的傷寒名家成功運用桂枝湯原方進行治療的初診醫案,並根據病人的舌象,脈象及其他症狀,如:汗出,惡風等,對這些醫案進行分析,嚐試找出這些醫案的共通之處,以達到今後在臨床上一旦遇見這些症狀就可快速選取桂枝湯進行治療。

 

3.4 采用的研究工具 

    論文采用整理分析及少量列表統計作為研究工具,對第二章中收集到的五十餘個近代桂枝湯醫案分別從舌象,脈象及其他症狀等三個方麵進行具體的研究,並通過簡單的統計工具,印證桂枝湯有哪些具體適用的症狀。

 

3.5 研究假設說明

    3.5.1 設適用桂枝湯的患者一般有浮緩的脈象。

    傷寒論》說,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桂枝湯主之。故假設適用桂枝湯的患者一般有浮緩的脈象。

    3.5.2 設適用桂枝湯的患者一般有舌淡苔白的舌象。

    據《傷寒論》記載,桂枝湯主要用於表證,故假設適用桂枝湯的患者一般有舌淡苔白的舌象。

    3.5.3 設適用桂枝湯的患者一般有發熱汗出惡風的症狀。

    傷寒論》說,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故假設適用桂枝湯的患者一般有發熱汗出惡風的症狀。

 

3.6 資料搜集與研究時程

    論文主要以近代傷寒名家醫案,如:劉渡舟醫案,胡希恕醫案,嶽美中醫案,曹穎甫醫案等,及期刊和知網作為資料收集的主要來源。根據醫案錄入的標準進行搜索收集相關的桂枝湯醫案。本論文共錄得相關桂枝湯醫案共五十餘例,其中有十九例為使用桂枝湯原方的醫案(對桂枝湯原方的判定為桂,芍,棗,薑,草五藥具全,並隻有這五味藥,且桂芍兩藥比例為11的方劑)。

    論文從201710月開始定題目,接著資料收集,到最終於20187月定稿,研究時程共計曆時十個月。

 

 

 

 

 

 

 

 

第四章  資料分析

 

4.1 資料分析簡介

    本章主要對在第二章所收集的五十餘例桂枝湯醫案進行整理分析。通過整理分析總結桂枝湯能治療哪些疾病;並通過簡單的統計方法,分析在這些桂枝湯醫案中,有哪些舌象,脈象及症狀出現的頻率較高,從而找到適用桂枝湯的一般症狀。

    

4.2 釋研究方法

    本章主要從舌象,脈象及主要症狀三方麵著手,對文中收集的五十例桂枝湯醫案進行統計分析,從而找到適用桂枝湯病例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舌脈症狀,為今後在桂枝湯的臨床使用上提供一些有用的線索。

 

                                               舌象:淡,胖

 

 

              桂枝                           脈象:浮,

 

 

                                               主要症狀:汗出,發熱

 

 

4.3 設檢定

    4.3.1 桂枝湯主治疾病統計

    論文共收集桂枝湯方醫案50則,共計主治疾病23種。其中,出現頻次較

高的疾病有8種,見表1  

桂枝湯主治常見疾病 1

病名

頻次

總醫案數百分比%

感冒(發熱惡寒)

7

14%

皮膚瘙癢

5

10%

自汗

4

8%

惡寒

3

6%

痢疾

3

6%

奔豚氣

3

6%

發熱汗出

2

4%

腹痛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
——見《道德經》第一章


道——道路,道理,規律。。。此處還是指所有的存在,宇宙運作的形態。
對道,國人觀天,觀地,觀人,觀萬物。。。人始生即開始,肉眼凡胎看宇宙,邊看邊思之,不奇怪。
國人觀察宇宙,觀察道的曆史應以萬年計。

可道——
可,是可也,可能,或許,應該。。。之意。
道,是名詞作動詞用。
可道,可以被認知與遵循。

道可道——
此句指宇宙的規律,是可認知,可掌握,可被遵循的。

非常道——
宇宙的運作規律即可知,又無涯。
無涯也是神秘不可知。
因此,宇宙既是可知的,又是不可知的,這才是宇宙真象之一部。
人對宇宙的認知也無可窮盡。
常與恒字意相近,有常規,常存,固定,靜止等意涵(恒改常,為避諱,愚遵此說)。
非常道,指宇宙規律是永恒的,也是運動的。
愚見。
(解起來,還是很費勁滴哈)


名——

名,與道相對而言。
名,是人對事物的標示,命名,表達,表述。所謂“不可名狀”,“名不正,言不順”等句,都有此意涵。
既然,道,是存在,是宇宙,是宇宙的運作規律。
那麽,名,就是人對存在-宇宙-規律的感覺,認知後的表述。
人類“名”的方式有三種:
一是,用語言表述。
二是,用文字表述。
三是,用動作表述。

可名——
此與“可道”,解法同。名變動,名詞活用。

名可名——
此句是指人類有可能表述宇宙的規律,或表述對存在的感知。
感與知,是人類的生命的主要形態,人生就是感與知,感覺與知道。
人所有的努力,奮爭。。。最終為獲取某種感覺。
人永遠在思索,學習。。。最終想得知某種真相。

非常名——
類同“非常道”之解。
此句指人對宇宙的認知是永恒的,也是無極的,更是變化的,因此,也是多元的。
這是人類文化,文明的真實形態。
真理待深化,科學待發展,表述待精確,認知待改進。。。
同時,宇宙的大道,人類永難以(用語言,文字)全部準確地表述之。
孔子也說過:天何言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