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走天涯路

滄海邊的月光不盡清涼,時光如流水,夢醒私涼,孤獨在回憶裏彷徨,天涯路斷腸, 找不到回去的方向
正文

抗戰中的大手筆:八路軍一一五師挺進山東

(2010-09-08 13:13:44) 下一個



  1938年徐州會戰以後,日軍主力向南推進,在山東的兵力比較薄弱,中共領導的人民抗日武裝,得到迅速發展。1938年正式編成八路軍山東縱隊,共2.45萬人,並且初步開辟了魯中、魯南等抗日根據地。但是起義部隊沒有紅軍部隊的基礎,既缺乏經驗,武器裝備更是落後。中共要在山東獨立自主地負擔起抗戰的責任,建立鞏固的根據地,迫切需要一支主力部隊作為骨幹。而抗戰初期,八路軍在敵後實施戰略展開時,沒有到達山東。1938年4月,黎玉去延安匯報工作時,曾要求黨中央派一個團到山東去,毛澤東胸有成竹地說:“看來還要多去一些!”7月到9月,小部分八路軍進入冀魯邊區。1938年9月至11月召開的中共六中全會,確立了大力鞏固華北,發展華中的戰略方針。會後,中央軍委派八路軍分散布置於華北敵後。11月25日,毛澤東致電彭德懷:陳(光)、羅(榮桓)率師部及陳旅主力(兩個團)全部去山東、淮北為適宜。12月,第一一五師第六八五團進入湖西。1939年3月1日,第一一五師師部和第六八六團在陳光、羅榮桓率領下,以東進支隊的名義進入魯西。在此前後,第一一五師第六八七團、六八八團各一部進入魯西,第一二九師第三八六旅和先遣支隊一部進入魯西北。最後一支進入山東的八路軍部隊是第一一五師獨立支隊。總的來看,主力進入山東後,與地方黨政軍民一起,在冀魯邊、魯西、湖西、魯南獨立自主地發展抗日根據地。從1939年7月小部分八路軍部隊進入冀魯邊區,到1940年7月最後一支入魯的隊伍第一一五師獨立支隊挺進魯西,八路軍主力部隊挺進山東在過程上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1938年7月—1939年3月,先後抵達冀魯邊區、魯西北,創建魯西北抗日根據地。
  1938年7月7日,按照中共中央指示,八路軍第一二九師津浦支隊和第一一五師第五支隊到達冀魯邊。9月上旬,中共中央決定,八路軍第一一五師六八五團亦來山東。27日,師政治部主任兼第三四三旅政委肖華奉命率第一一五師三四三旅機關部分人員百餘人,由山西出發抵冀魯邊區之樂陵城。隨後成立了冀魯邊區軍政委員會,肖華任書記,並整編了當地武裝,組成八路軍東進抗日挺進縱隊,肖華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軍政委員會還明確提出了創建冀魯邊平原根據地的任務和大發展的方針。10月1日,第十八集團軍總部電告蘇魯豫皖邊區省委,為了配合保衛武漢,八路軍第一一五師出鄂豫皖參戰,原定第一一五師六八五團來山東的計劃暫停。11日,張經武、黎玉電告黨中央,迫切需要派一個主力團來山東。21日,中共中央派來山東工作的張經武到達第一二九師駐地。第一二九師師長劉伯承決定將進入冀魯邊區之津浦支隊調出,隨張經武去魯南。津浦支隊和八路軍挺進支隊分兩批由冀魯邊區,經由泰西向魯南進發。11月13日,日軍由泰安、東阿出動兩個聯隊,向聊城進犯,第一二九師決定由冀魯邊的孫繼先支隊支援範築先部,後在魯西北活動,以後在泰西歸第一一五師指揮(1939年10月後,並入山東縱隊建製,後來這支武裝是山東縱隊第二旅的骨幹)。同年11月25日,中共中央軍委和毛澤東致電第十八集團軍總部,令第一一五師師部率第三四三旅兩個團迅速進入山東、淮北新老黃河間,包括津浦路東西、膠濟路南北廣大地區,以開展山東地區的遊擊戰爭。與此同時,劉震率第一一五師第六八八團第三營和第六八七團一部合編的獨立團由豫北林縣挺進魯西南地區。12月27日,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第三四三旅第六八五團由晉東南進抵魯西南。首戰崔莊、韓莊,殲滅偽軍王顯忱部 800餘人,並擊退了由豐縣縣城出動來侵之敵,鼓舞了湖西人民的抗日鬥爭。這年冬季,第一一五師三四三旅六八五團團長楊得誌率一個營從山西東渡黃河,進駐東明、濮縣一帶。不久,以該營為骨幹成立了冀魯豫邊區支隊。
  1939年2月,根據中共中央積極創建抗日根據地的指示精神,第一二九師先遣縱隊和在陳庚統一指揮下的八路軍築先縱隊粉碎了敵人對魯西北的“掃蕩”,創建了以冠縣、館陶、丘縣為中心的魯西北抗日遊擊根據地。3月2日,第一一五師代師長陳光、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羅榮桓率第三四三旅六八六團2000餘人組成東進支隊,由晉西出發到達魯西鄆城七區。1939年5月泰西陸房突圍前,第一一五師師部曾派兩批人員越津浦鐵路進入沂蒙。一批是由胡大容、黃玉昆率領的集訓班排幹部的軍政幹校和由王貴生、劉放、邱國光帶領的師後方醫院及供給部部分人員。他們先到中共山東分局駐地沂水,然後進入費縣北部。另一批是冀魯邊調到泰西整訓的挺進支隊第七團,後來改為路東支隊,支隊長為彭雄,政委為周貫五(後為彭嘉慶)。他們先後在泗水、新泰、蒙陰、費縣一帶活動。在蒙山前費縣北部馬家峪一帶,第七團先後打退日軍對仲村、馬家峪的兩次進攻。在第一一五師幫助下,費北蒙山前抗日根據地初步建立。陸房突圍後,第一一五師政委羅榮桓、代理師長陳光又派司令部參謀處長王秉璋和師政治部副主任黃勵,率領師司政機關和直屬隊大部人員,以東進支隊名義,於5月20日從無鹽村出發,越過津浦鐵路進入沂蒙山區蒙山山脈西北部的馬家峪一帶,統一指揮路東的第一一五師各單位。師後方留守處和李梓彬、劉興元率領的師教導大隊,也一起跟隨師直屬部隊轉移到津浦鐵路以東。6月,八路軍第一二九師副師長徐向前離開冀南到達魯中地區。
  第二階段:1939年9月抵達抱犢崮,逐漸打開魯南抗戰局麵。
  1939年6月21日,中共中央軍委與第十八集團軍總部指示山東部隊:魯南在日軍“掃蕩”後,局麵混亂,國民黨軍損失很大,我應趁此機會將第一一五師師部、第六八六團和肖華縱隊一部開赴魯南,以鞏固魯南根據地,並派得力的黨政機關幹部任專員、縣長、區長,建立我黨領導下的抗日民主政權。根據這一指示,第一一五師主力陸續向魯南挺進。由彭雄、周貫武、彭嘉慶率領的路東支隊,從魯中沂蒙山區的費縣北部南進魯南;由張仁初、劉西元率領的第六八六團,東越南陽湖,從鄒縣、滕縣一帶進入魯南;8月,師參謀處處長王秉璋、政治部副主任黃勵率領師直屬大隊,從馬家峪出發,於9月1日進入抱犢崮山區的大爐村(今屬蒼山縣)。9月4日,第十八集團軍總部給第一一五師發出指令,指出:肥城山區甚小,我一一五師主力應轉移到泗水、費縣、臨沂地區;肖華所部駐區糧食困難,敵之封鎖嚴密,應轉入魯西。9月下旬,肖華奉命率東進抗日挺進縱隊機關和主力一部由冀魯邊區轉移到魯西。清河區第三支隊奉省委指示,將主力移至淄河流域的池上地區。同時,八路軍第一一五師蘇魯豫支隊第七大隊調回湖西,進行恢複工作。第七大隊改番號為第三大隊。第四大隊改番號為第二大隊。羅榮桓則率師部、第六八六團及津浦支隊由魯西越津浦鐵路去魯南,於10月下旬,到達大爐。羅榮桓在大爐師直黨的活動分子會上作了《目前政治形勢及政治任務》的報告。報告全麵分析了國際和國內政治形勢,指出當前總的方針是貫徹中央提出的三大口號: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加強部隊的政治工作和黨的建設,鞏固和擴大現有陣地,充實自己的力量,堅持模範的遊擊戰爭。
  12月26日,八路軍第一一五師政治委員羅榮桓在第一一五師召開的幹部會議上提出:目前師直屬隊的任務是建立以抱犢崮山區為中心的魯南抗日根據地,並使之成為我軍單獨的抗日根據地,以配合堅持平原地區的遊擊戰爭。30日,八路軍第一一五師製定戰略計劃,主要內容是:(1)創建以抱犢崮山區為中心的魯南抗日根據地,以後再向東北發展,與山東縱隊活動地區連成一片。(2)留主力一部堅持冀魯邊區的鬥爭,由肖華統一指揮魯西地區各部隊,鞏固魯西、泰西根據地,使之成為我軍獨立堅持山東的輔助陣地(魯西、泰西根據地已有11個縣政權,部隊17000人)。(3)蘇魯豫支隊率領第三大隊仍留湖西地區;第二大隊到魯南;第一大隊配合新四軍開展蘇皖邊工作。不久,八路軍第一一五師部隊進入抱犢崮山區。魯南以抱犢崮山區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已擴大南至郯馬、東至倉山、西至鄒滕邊、北至梁邱一帶及費西北一部分地區,先後建立了6個抗日民主政權。
  1940年7月,一直在晉西堅持戰鬥的第一一五師獨立支隊在陳士榘、黃驊和王麓水率領下由山西抵魯西。至此,最後一支派往山東的八路軍隊伍進入山東,八路軍在山東的各部已擴大到7萬餘人,並建立了30餘個縣民主政權。
  八路軍挺進山東,打擊了國民黨反動勢力的囂張氣焰,粉碎了日寇的多次“掃蕩”,創建了魯南、湖西、魯西等抗日根據地,打開了山東抗戰的新局麵。八路軍主力進入山東後,在貫徹中共中央軍委對於抗日戰爭的路線、方針、政策上,在逐漸實現對山東抗日武裝的統一領導和指揮上,在抗日武裝鬥爭的指導上,在軍隊建設上,都取得了許多成就,在整個抗日戰爭中,勝利完成了具有曆史意義的戰略任務。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