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葉散人

以前寫過日記,給自己看。如今弄個博客,給自己也給大家看。世界真奇妙!
個人資料
正文

Star Trek 、科技與未來人類

(2009-07-06 10:33:12) 下一個

Star Trek、科技與未來人類

        2009年的新Star Trek電影(國內譯《星際迷航》)把Trekkies(《星際迷航》死忠影迷)高興了一把。

        俺不敢說自己是Trekky,但的確很喜歡科幻電影,再加上浩瀚無垠、無邊無際、神秘恐怖、給人無限想象空間的宇宙,所以有時間有機會還是把 Star Trek從電視劇到電影基本看了個遍。Star Trek的全部電視劇裏1966–1969 年 The Original Series《最初係列》有點太老舊。喜劇Boston Legal《波士頓政》裏麵的William Shatner 演艦長James T. Kirk 。1973–1974年是《卡通係列》片。1987–1994年的The Next Generation《第二代》係列是我很喜歡的。艦長Jean-Luc Picard個性鮮明,氣度非凡,指揮果敢,堅韌不拔,給人極深刻印象。1993–1999 年的Deep Space Nine《太空深處-9號》係列講的是大空間站的故事,感到故事有些乏味。1995–2001年的Voyager《航天者》係列也是我比較喜歡的。故事講的女艦長Kathryn Janeway指揮的Voyager號在被一股不明來源的強大空間引力波拋到7萬5千光年外的Delta Quadrant宇宙區域,在明知要70多年才能飛回到聯邦太空區域、期間不知要遭遇多少不明宇宙現象和未知文明/野蠻/恐怖生物的情況下,勇敢地踏上歸程的曆險故事。2001-2005 年拍的Enterprise《進取號》係列故事在時空上跟當代最接近一些,觀眾反響溫和,不算很紅火,但也算不上失敗。

        如果你對Star Trek有點興趣,又沒有太多的時間,建議不妨先看Star Trek的10部電影(今年的是第11部)。因為電影情節和電視劇沒有什麽直接聯係,一點不影響劇情領會和欣賞。

        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其實不是介紹Star Trek,而是借題發揮談我一直胡思亂想的兩個科幻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為什麽中國不能象美國那樣拍出又多又好的科幻片?

        說到科幻影片,在我的印象中除了多少年前中國拍過的《珊瑚島上的死光》外,實在想不起這些年還拍過什麽真正的科幻影片。這其中的原因一定有許多,也十分複雜。我隻能拋磚引玉說點個人感覺。

        拍科幻影片的前提是有很多很好的科幻故事和科幻小說做劇本。而好的科幻故事、科幻小說產生於活躍的大腦思維和自由的思想,或幹脆說白了:離不開一個自由創作的環境空間!中國人熟悉的美國人斯蒂文-金,和著名的斯皮爾伯格導演,其實就高產的作家和劇作家、製片人。進到北美任何一個書店,就會看到他們的最新出版小說,而在同類書架上,你還會看到許多其他科幻和非科幻流行小說作家的最新作品。

        你可以說他們寫書都是為了賺錢,也可以不屑一顧地說:那些都是沒有真正文學價值的 garbage 垃圾小說。但你不能否認他們的創作激情,更不能否認他們身處的自由創作文學的環境:不會有任何人/組織在思想政治上審查他們的作品,看是否符合XX主義創作方針,是否符合XX精神、XX方向,是高級趣味還是低級趣味,也沒有或那樣一個組織,如果你寫了一部或幾部符合歌唱“主旋律”的作品,就把你收納到一個XX級別的XX家協會中去,然後由這個組織養著你,希望你能繼續寫出更多符合歌唱“主旋律”的作品來,哪怕你“江郎才盡”,寫不出來啦,組織也照樣養活你。但有一個前提,你不要寫不符合“主旋律”的作品來,否則,組織和你就不和諧了。更可惡的是,還有一個叫XX部的,會下發秘密文件,把你名字放到黑名單上,讓出版社從此不再出版你的作品。

        我有時有點悲哀:我們老祖宗寫《山海經》,《西遊記》的時候,西方的科幻小說還不知在哪裏孕育著那?如今的中國人,不但想象力已經貧乏枯竭到編不出《山海經》、《西遊記》這樣的書來,就連文學修養恐怕也寫不出《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中那樣的文字了。

        活躍的大腦思維和自由的思想+自由創作的環境 = 百花齊放、豐富燦爛的的文學藝術創作=正常、全麵、健康、活潑、積極的個人和文化精神,是一個民族活力和發展的根本。

        表麵上,我們沒有美國那樣多那樣好的科幻大片,深層次,是我們這個民族精神裏缺了點什麽。

        在“淺析《星際迷航》的精神本源”一文中,網友“又一博”曾試圖分析《星際迷航》的精神本源。文中有很好的兩段話:

                        “我們選擇登上月球。

                           我們選擇在這個十年內就登上月球

                           不是因為它簡單,

                           而恰恰是因為它的艱難。”
                                                           —— 約翰 ·F· 肯尼迪。


                              “宇宙,這最後的人類邊疆 
                                這是“星艦進取號”的航向 
                                它永恒的使命——
                                去探索未知的新世界, 
                                尋新的生命和新的文明, 
                                勇敢地航向前人所未至的領域。         
         這是每一集《星際迷航》電影和電視劇都會出現的出場宣言句。

        遺憾的是,“又一博”分析《星際迷航》的精神本源本來可以從他自己已經達到的“冷戰、探索、冒險、戰鬥,這些充滿了雄性味道的侵略性概念,從茹毛飲血的人類文明深處飄渺而來,深深融匯於《星際迷航》的血液之中,讓《星際迷航》變成了一部宇宙中的大航海史詩”的高度升華到人類生命中那種永不滿足現狀的本性和追求進取的精神上去,不知為什麽卻被他自己一下子貶到“睾丸酮和腎上腺素的大量分泌”上去?

        第二個問題是我個人的胡思亂想:未來人類是機器人!

        我時常感歎科技進步一日千裏的速度,也常常感歎科幻和科技幾乎密切不分的緊密聯係。

        儒勒.凡爾納寫科幻小說《海底兩萬裏》,如今大洋深處到處是潛艇;《氣球上的五星期》對我們今天人沒有絲毫新奇,夏日裏隨便一個公園活動就能看到天空上飄著的熱氣球;《八十天環遊地球》?都噴氣機時代了,八十天也太慢了吧;《從地球到月球》,繼美國人和蘇聯人後,咱中國人也去了。

        1966–1969 年Star Trek-The Original Series《最初係列》裏科克艦長動不動拿出個通話器“Scotty, beam me up(斯科特,把我傳輸上去)”,如今,中國人的手機更新換代的比科克艦長的通話器還先進!平麵電腦顯示器也比科克艦長的飛船上用的更薄、更美、更輕、更強!

        可以說,隻要人類不滅亡,隻要人類“從茹毛飲血的人類文明深處飄渺而來,深深融匯於《星際迷航》的血液之中,讓《星際迷航》變成了一部宇宙中的大航海史詩”的精神本源不死,科幻小說、影片中幻想的那些東西,隨著時間和科技的進步,最終都會在生活中實現!

        (所以,中國和美國在科學發明創造方麵的差距,是不是可以從兩國人民對科幻小說和電影的不同態度中悟出點什麽來呢?)

        人類在發明創造科技的同時,科技成果的運用也在逐漸地改變人類。

        看看Internet互聯網吧。80年代初在國內上大學時,想看本書要去圖書館。有時為了到市圖書館查一點資料,坐公共汽車來回一個半天。如今,上網,幾分鍾,搞定!要文字,不用抄了,一按鍵,“ 唰” ,幾頁幾十頁就打印出來了(可憐地球森林資源啊)。

        科研效率十倍百倍千倍地提高了。於是,科研創新、創造成果就更快地發明更新出來。

        86年時係裏買了一台IBM PC 兼容機,CPU是4.77MHz,內存640KB,硬盤10MB。5.25寸軟盤儲存量360KB。當時覺得硬盤容量大的不得了,那得多少程序、數據才能用到10MB啊?

        然後就是286,386機,486完了就開始“奔騰Pentium” ,奔II ,奔III 。CPU從4.77MHz到8到16MHz到33MHz,66Mhz,100Mhz,內存640KB到1024KB(1MB1兆),硬盤10MB到40MB到512MB。5.25寸軟盤變成了3.5寸1.44MB 。

        然後CPU就是350Mhz,700MHz,到1000Mhz(1GHz ),內存16MB到64MB到250MB到512MB到 1024MB(1GB ),硬盤512到1024MB(1GB)到10GB到40GB 。

        如今筆記本電腦CPU要2.0Ghz而且還是雙核,內存4GB,硬盤320GB,人民幣5 千元,當年係裏買的那台人民幣2萬!

        從網上下載個電影,動輒500-1000MB,20 分鍾搞定。(可憐當年10MB的硬盤啊!)120加元買個 1TB(1000GB )的硬盤,或許5年後回頭笑話1TB的可憐。

        筆者自己統計過,如果用傳統方式翻《新英漢詞典》查生字,從翻頁開始到最後找到那個生詞,花費時間為30秒到45秒,而用便攜電子詞典查大概5-10秒。如果在電腦用《靈格斯》或《穀歌、金山詞霸》,則隻需1-2秒。

        隨著Internet的爆炸性普及與發展,人類知識的積累、學習、傳播、分享達到空前的速度和水平。現在已經有許多人使用“Always on(分秒在線)”的手機(Ipod Touch, IPhone)等設備,時刻更新追蹤股票、新聞、科技等信息,世界各地許多科學家們則用特定學科的科研網絡保持實時的聯係、信息分享、谘詢和反饋,這種前所未有的科研方式正極大地推動科技發展的方式和速度,世界似乎正處在一場新的革命性科技突破的前夜。

        可以想象,隨著越來越多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們參與各自專長項目的科研,進行信息資料意見的提供,無數科學上的難關課題會被提前攻克。

        據說,有科學家正在研究如何把眼鏡變成屏幕,通過無線聯網方式上網。

        據說,有科學家正在研究如何把芯片微小化,使之能夠植入人腦,芯片中可以植入百科全書,讓每個人都變成百科全書。

        或幹脆,腦中植入芯片“Always on(分秒在線)”聯網!

        如果有人覺得這是天方夜譚,請注意兩點:1、現在已經有人把芯片植入手臂皮膚下,出入保安門時,被自動識別;2、給科學家們時間!

        給科學家們足夠的時間,他們會把芯片微縮到應用的尺寸,也會把大腦神經單元與芯片的接口(Interface)問題解決的。現在不是已經有了通過眼球和腦、麵部神經製動機器手動作的裝置了嗎?別忘了,成千上萬的科學家們的科研方法已經網絡化了,如果他們能做成植入腦中的芯片無線聯網,遍布全球各地的成千上萬的科學家們用大腦一起共同研究某個問題,互相交流、印證、駁斥、評論、反饋、否定、建議,補充,那是多麽可怕和多麽先進的科研方法啊!

        人類的軀幹太脆弱了,科學家們會發明骨質增強方法,讓你體壯如牛;

        人類跑的太慢了,用最新發明提高人體軀幹的運動頻率,讓兩條腿跑動速度比現在快幾倍;

        因為你從事十分危險的化工工作,你的體內被注入許多抗輻射、抗汙染的藥物,使你免受其害。

        既然一種蜘蛛可以彈跳到身高50倍,人類找出複製它的彈跳方式,把身體全麵改良,每個人願意也可以彈跳到80米的高度。

        醫生告訴你說,你的這條腿不幸是粉碎性骨折,沒有挽救價值了,必須換一個最新材料的人工腿吧,功能跟原有的腿沒有任何區別。

        怎麽,胳膊也斷了,幹脆一起也換個人工的吧,比原裝的還好!

        ... ...

        幾百年或一千年後,人類都通過腦中的芯片聯網,獲取知識,保持聯絡,任何最新信息都在同一時間被全人類同時了解、掌握。每個人大腦一個唯一IP地址,選總統5秒鍾投票、統計完成,大量節省競選開支!(黑客怎麽辦?病毒怎麽辦?你別操心啦,那是幾百年或一千年後的人類操心的問題。再說,每個人大腦一個唯一IP地址,還跑了他?)

        人類的軀幹也被大量使用人工材料,人變得越來越像機器人。

        你猜怎麽著,筆者發現,原來Borg(”鉑哥“)就是人類的未來發展前景,Borg就是未來的人類!

        你不知道Borg是什麽?去看Star Trek-The Next Generation 《第二代》或1995–2001年的Voyager 《航天者》吧。

        其實,話說完了,我該修改一下第二個問題:未來人類是Borg——人與機器的混合體!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