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如沒教育改革 隻能繼續給世界提供廉價勞動力【陳誌武】

(2009-03-13 08:59:08) 下一個
陳誌武:中國如沒教育改革 隻能繼續給世界提供廉價勞動力

2008年09月26日 08:45上海證券報 】 【打印

中國經濟轉型需要教育的轉型,需要培養興趣豐富、人格完整、頭腦健全的通識公民,思辨型公民。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中國恐怕隻能繼續是給世界提供廉價勞動力的工廠。中國為什麽難以建立品牌、難以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原因除了法治、產權保護以及國有製的問題外,還與中國教育體係、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有緊密關係。令人痛心的是,中國目前的教育環境不是在培養人格完善的現代公民,而是培養埋頭幹活的苦力和頭腦糊塗的憤青。

我不是研究教育的專家,但我從小在中國受教育,1986年去美國讀研究生,1990年畢業後至今一直在美國的大學教書。我有兩個在美國出生、長大的女兒,這些年看著她們在美國上學,同時,也因為跟國內的一些大學一直有交流,基本總能看到國內同行和教育界學者、業者每天的運作目標,這些經曆和觀察讓我感觸比較多。特別是這些年看到這麽多從國內培養出來的高材生,在專業上那麽突出,但思維方式卻那麽僵化、偏執,社會交往能力又那麽差,除了狹窄的專業就不知道怎麽跟人打交道、怎麽表達自己,讓我非常痛心。

當前中國社會現在處於轉型時期,尤其是經濟領域麵臨很大的挑戰。現在大家提得比較多的是要把中國建設成為創新型國家,但有沒有想過為什麽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如此艱難?我們究竟靠什麽建設成創新型國家?

中國經濟麵臨的挑戰不少。比如,為什麽難以建立品牌、難以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原因當然包括法治製度、產權保護以及國有製的問題,但與中國教育體係、教學方式、教學內容關係非常緊密。

中國經濟今天以製造業為主體,這當然就需要有很多的工程院士,大學要培養很多的工程師。相比之下,美國的服務業占GDP的85%以上,所以美國的教育體係側重點就不同,是側重通識教育,培養通才。在中國和日本變為世界工廠之前,幾乎所有的美國州立大學和一些工程學院都非常側重技能型的工程係科,像中國的大學一樣側重理工訓練。但是,我發現過去的四、五十年,特別是三、四十年,隨著製造業向日本、韓國和中國轉移,美國大學的教育內容經曆了一個全麵的轉型,轉向通識教育。所以,耶魯大學對本科生的培養理念是:任何一個在耶魯讀完四年的畢業生,如果變成物理、電腦、化學或者是任何領域的專家,我們會覺得那是失敗,因為我們不希望四年大學教育是培養專家,讓他們在某一領域裏麵投入那麽深,而忽視掉在其他更廣泛的做人、做公民、做有思辨能力的人的機會。我們不主張他們在大學時期就成為某個工程領域、科學領域、社會科學領域的專家。

耶魯現在就開一門大課,叫做“大策略”(grand strategies),由兩個研究世界史最出色的教授輪流講,這是持續一年長的課程,是一種非常綜合型的訓練,講到孫子兵法、管子經濟、古希臘策略等等。

中國的教育則側重硬技術,由此產生的人才結構使中國即使想要從製造業往服務業轉移,也難。產業結構也受到教育內容約束。在中國,從幼兒園到小學、大學、再到研究生,一直都強調死記硬背為考試,強調看得見摸得著的硬技能,特別是科學和工程幾乎為我們每個中國家長、每個老師認同,這些教育手段、教育內容使中國差不多也隻能從事製造業。為了向創新、向品牌經濟轉型,就必須側重思辨能力的培養,而不是隻為考試;就必須也重視綜合人文社會科學的訓練,而不是隻看重硬技術、隻偏重工程思維。離開市場營銷、離開人性的研究,就難以建立品牌價值。

我有兩個女兒,老大現在讀高二,老二在讀初二。她們從幼兒園一直到小學四年級前,沒有家庭作業,周末就是周末,不用擔心功課。而國內的老師和家長可能覺得奇怪,沒有考試學什麽東西?你放心好了,美國學生學的東西很有意思。比如,從小學一年級到四年級的課程安排比較廣泛。甚至在幼兒園時,我女兒她們每年都會有科學、一般人文社會、語言方麵的內容,一共有三四門課程。每門課程完全由老師決定用什麽教材,教什麽內容。比如,在人文社會課程方麵,可能是今年重點了解一下亞洲不同的國家,以前的曆史等等,明年了解非洲、拉美等等。我小女兒這個學期的社會課就是重點了解亞洲,比如印度的曆史和文化。從幼兒園到小學一年級等等,但差不多每年或者每兩年會繞著五大洲兜一圈,這是一種非常廣泛的了解。有了這些從小學到的知識,今後到哪裏去“全球化”,都不會有問題。

另外,美國幼兒園、小學從來不會給學生排名,沒有考試當然不會去排名。獎狀每人給一個。我以前覺得納悶,每個學生給個獎狀,總得有個說法吧?後來仔細一讀,老師根據每個小孩的特長,哪方麵很突出,就給哪個獎狀,更多的是鼓勵每個學生。中國剛好相反,初一之前每個學期甚至每個星期都要給班裏的學生依據考試成績排名,這很殘忍。因為這麽小的孩子,還不知道這個世界是怎麽回事,就要開始麵對別人告訴他“你不行”。對人的個性來說,沒有比這樣的結論更敵意和更具破壞性了,因為它讓這麽小的孩子就對自己失去信心。美國到初一才有考試,到高二以後考試成績才真正開始記錄下來。美國初中是兩年,高中四年,所以,高二也就是十年級之前所有的成績表現都不會被記錄下,不會影響到學生的未來,不會影響到考大學、考研究生。這樣,使學生能夠放心地去學知識,學習思辨,而不是為考試而奔波。

思辨能力的訓練在美國是自幼兒園開始就重視的強項。這具體表現在兩方麵。其一是課堂表述和辯論,老師就給小孩很多表述機會,讓他們針對某個問題各抒己見,談自己的經曆,或者跟別人辯論。其二就是科學方法這項最基本的訓練,多數校區要求所有學生在小學四、五年級時都能掌握科學方法的實質。別小看了科學方法訓練的重要性,因為即使到現在,我經常碰到國內的博士研究生,甚至是所謂的科學家,從他們做研究、思考問題、寫論文的方法上,很難看出他們真的理解科學方法的本質和基本做法。

我大女兒在五年級時,對北京的氣候感興趣,她在社會課上做了一項研究,把北京一年12個月中每月降雨量、溫度的曆史數據收集起來,然後計算曆史上每個月的降雨量的最高、最低與平均值,計算每個月溫度的最高、最低與平均值,然後再分析這些跟北京的其他天文、地理情況的關係,寫好報告以及講解文稿,她在全班同學前講她的分析結果。這樣的課程項目研究與講解是非常好的訓練。實際上,這樣在小學做的研究與寫作跟我當大學教授做的事情,性質差不多,這就是美國教育厲害的地方。你看一個小孩,在研究思考上已經這麽成熟,以至於到現在,我跟我女兒說,她很快可以做我的研究助理了。但在國內,一些本來很聰明的人即使到讀到了博士研究生,還不一定具備這些研究素養、研究能力。有些研究生可能連做個研究助理都不合格。

正因為這種思辨能力的培養,現在我跟女兒們討論問題時,她們聽到任何說法,很自然地就會去懷疑、審視,然後就看能否找到證據來證明這個話邏輯上或者事實上、數據上站不住腳。這種習慣看起來簡單,但是對於培養獨立的思辨能力,讓學生畢業以後,特別是大學畢業以後,不隻是簡單地聽領導的話的機器,這些是非常重要的自然的開端。

有時候我也想,美國這個社會真的蠻有意思,不管是聰明的、還是笨的人,不管是有能力的、還是沒有能力的人,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很厲害,都覺得自己是個人物,對什麽事都會有一番高論。但正因為這樣,在100個美國人裏,隨便挑80個,那80個人都可以把他的思想、想法和他要賣的東西表達得很清楚,能夠給你足夠多的說服力。這也是為什麽市場營銷這門學問是在美國出現、發生和發展的。

中國經濟轉型需要教育的轉型,需要培養興趣豐富、人格完整、頭腦健全的通識公民,思辨型公民。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中國恐怕隻能繼續是給世界提供低級勞動力的工廠。(陳誌武/美國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金融學終身教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