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兒女培養手冊(如何培養健全獨立人格的孩子) ZT

(2008-11-27 08:35:17) 下一個
兒女培養手冊(如何培養健全獨立人格的孩子)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1215741.shtml
作者:舞文工作者 提交日期:2008-5-6 0:04:00 訪問:151575 回複:1932

 
   1。家長先要有健康的價值觀
   別人的孩子是優等生,自己的孩子卻是差等生,跟別人談論孩子時簡直說不出口。別人的孩子是個鋼琴冠軍,自己的孩子卻是小偷,經常偷錢去打遊戲,混得像個二流子,自己一點辦法沒有。別人的孩子出人頭地,自己的孩子卻經常犯事,將來保準是個喜歡在號子裏呆的家夥。別人的孩子與父母其樂融融,自己的孩子卻像個仇人,與自己說不上三句話,衝突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主旋律。
   是的,在教育孩子方麵不如意的父母有很多,他們總是責怪這,責怪那,當然也有責怪自己,責怪自己文化程度低,沒法教育好孩子。但是,責怪是沒有用的,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你沒有像樣的實用的方法來培養和溝通,等他到了18歲,性格成型,已經來不及了。
   把兒女培養成一個有用的人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是也不是一件複雜高深的事。隻要方法得當,潛移默化,相信你培養出一個精神健康的孩子。 對兒女的培養總體上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身體的培養,一個是精神的培養。一個孩子有健康的體魄,以及獨立健全的人格,OK,他可以進入社會成為積極的一分子,你的培養就算大功告成。相信大多數家長對著前者都沒有什麽問題,兒後者比較棘手的是後一個問題。如何讓他有健康的精神世界,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是每個父母的願望。那麽精神世界的培養包括很多方麵。比如觀念培養,你的孩子有沒有是非觀念?什麽事情該做什麽事情不該做,自己能不能判斷。沒有判斷是非能力,受到不良唆使,嚴重的一不小心就變成犯罪分子。為什麽少年犯那麽多,是因為家長沒有在成長中進行觀念培養。比如意誌培養。什麽是意誌培養,比如說你的孩子做什麽事一遇到困難,就半途而廢,什麽事都淺嚐輒止,見了芝麻丟了西瓜。這是因為你沒有進行意誌培養,他的潛能根本發揮不出來。比如說興趣培養。你發現別人的孩子有的喜歡鋼琴,有的喜歡畫畫,有的喜歡科技,都有一技之長。自己的孩子不愛學習,又沒有一個有興趣,那麽你肯定非常煩惱,覺得自己的孩子就懂得吃喝,將來一事無成。這裏的問題是你沒有發現和發掘他的興趣方麵。一個各科成績都不好的孩子,他也許就是個天才,要不然是個實幹家,要不然是個哲學家,但是你完全沒有感覺,就隨波逐流,讓他學些自己根本不感興趣的東西,孩子苦你也累。總體而言,這些都是心智素質方麵的培養,如果這些方麵都很健全,小孩子就能去開拓自己的世界,不用你去擔心什麽了。
   兒女的心智素質,其實大多是在家庭教育中完成的。學校裏的知識的培養、道德的教育,是一種粗放式的,那麽多學生,老實並不能對症下藥,一一對應。這就是為什麽同一個學校的學生,有的能夠成才,有的卻成為社會上的多餘人。把孩子的精神教育依靠學校是不行的,小孩子更多的是從父母身上得到精神的效仿。為什麽說有其父必有其中,因為家庭中時時刻刻的潛移默化的教化遠遠比學校要深刻得多。所以說家庭培養是孩子成長的關鍵。
   比如說有兩個家庭,一個是很成功的富翁家庭,一個是清貧的知識分子家庭,但是富翁的孩子生活非常優越,但往往不務正業,因為他不能從富翁爸爸那裏獲得精神培養。但是知識分子家庭很重視小孩子的精神素質,經常有普世的價值引導,小孩子往往得以自立。這是我們能到看到的比較普遍的現象。中國俗話說,富不過三代。為什麽呢,富人家庭往往是溺愛取代了精神的教育。
   那麽作為一個家長,你想對孩子進行比較正確的家庭教育,需要怎樣的素質呢?是不是需要淵博的知識?那未必,許多農民並不懂得太多,兒他的孩子卻很懂事,自學成才,說明你的知識並不是必要條件。是不是需要文化程度高?那也未必,中國人的上代文化程度都不太高。是不是你需要特別的教育知識呢?這也未必,因為你去學多少知識,但是如果不能針對你自己孩子的情況,學多少也不能因材施教。
   我覺得,首先你自己需要的是有健康的價值觀,然後你這個價值觀與孩子共享,這就是潛移默化,這就是最好的教育。咱們中國人,傳統的現代的價值觀很多,有的希望孩子出人頭地,有的希望孩子光宗耀祖,有的希望孩子圓自己未能圓的夢,有的希望孩子能賺很多錢不辜負自己的培養,有的放手一搏希望能成為超男超女,有的希望孩子能夠繼承自己的家業。說實在的,這些願望都不算錯,都屬於望子成龍,但是都是有點強人所難,都是不太健康的價值觀,一開始就不對。一開始不對了,如果孩子的發展方向與你的願望方向相悖,以後就越來越不對,你對孩子的培養就成為與孩子的鬥爭,你半輩子都在都在鬥爭,小孩子半輩子也在鬥爭,成了冤家了。這個說明你自己的價值觀不對,傳統的很多價值觀都不對,我們必須調整。很多家長為什麽教育不好孩子,並非文化程度不夠,知識不夠,而是沒有正確的價值教育觀,對孩子的要求不是遷就就是霸王硬上弓。所以我下麵要講的,就是讓家長先有一個相對正確的開放的價值觀,然後與兒女共享,形成培養,形成教育,共建健全的人格。為了說得生動,每一點我都用例子來說說明。這樣,每個家長可以根據例子就能看出自己孩子的問題,然後對症下藥,因材施教。

2.觀念培養最重要
   小孩子兩三歲,其實就可以進行精神方麵的培養。說是培養,其實不要太刻意,就是在玩樂溝通中完成,而不是去灌輸。
   兩三歲的孩子就有意識了。你給他東西吃,他高興,你不給,他不高興,就是他有意識了。也就是說,這時候,你可以跟他進行很原始的溝通。他想吃一個東西,你說,這東西很髒,不能吃。聰明的孩子能接受你的觀念。他記住了,這個東西髒,不能吃,吃了對身體不好,能夠很原始或者自發地開始理解。這就有意識,可以形成觀念。在觀念形成的階段,就可以培養是非觀。賠償是非觀念可能貫穿孩子的整個教育階段,這個需要家長自己有很正確的是非觀。
   我舉個例子,你就明白觀念培養的重要性。一個20歲孩子陳某,因為賭博,欠了人家一些錢,又怕人家到家裏索債而被母親罵,晚上就拿了一把斧頭去一戶人家偷錢,斧頭是用來防身的。他潛入戶主的兒子家,也是個十幾歲的孩子。這個孩子被驚醒,翻了個身,陳某非常驚慌,以為被發現了,衝上去用斧頭把孩子砍死,然後從抽屜裏投了一千塊錢逃出來。隻不過兩三天就被逮捕歸案。陳某的母親痛哭流涕,說家裏就這孩子最聰明,還等著他有出息,哪想到就犯了殺人盜竊罪了呢!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專家認為,這個案件雖然罪在孩子,但責任還是在家長,家長在孩子18歲之前沒有給他培養正確的觀念,導致他在關鍵時刻沒有是非對錯判斷,棋錯一著滿盤皆輸,整個人生都毀了。
   我們分析一下陳某的錯誤觀念。首先是賭博,賭博是非法行為,他沒有非法不為的觀念。當然這個不算是很嚴重的錯誤觀念,但確實相當普遍的觀念,因為現在的孩子玩的很多網絡遊戲,都是變相賭博或者過度消費行為(家長們要小心,這往往是走向錯誤的第一步)。輸了錢以後,決定偷。家長沒有給他確立偷是犯法行為的觀念,更別提說人窮誌不窮等傳統觀念了(許多小孩子偷家裏的錢,家長知道後不以為意,實際上家賊是外賊的必經之路)。這時已經比較墮落得比較深了,對犯罪後果無知。genben更要命的是,在形勢危機之極,偷竊行為瞬間轉化為殺人行為。第一,陳某根本沒有基本的人性觀念,比如對自己和他人生命的珍視;第二,法律無知,不知道殺人是要償命的,殺別人及殺自己。這樣看來,陳某連最基本的是非觀念都沒有,是一個無知透頂的青少年,你說責任不在家長還在哪裏?
   所以說,觀念的培養貫穿孩子的整個教育階段。沒有強烈的是非觀念,那麽他在關鍵時刻很難做出正確的判斷,通常我們會說這個孩子真“二”,什麽擰巴的事都敢幹。
   觀念的培養其實是貫穿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父母什麽樣的觀念,孩子必然也是什麽樣的觀念。父母不孝順老人,將來孩子也未必孝順你。那麽觀念的培養,應該如春雨潤物細無聲。比如說,你五六歲的孩子,跟你一起去海灘上玩。突然,他在海灘上撿了一個別人的玩具,他很喜歡,馬上占為己有,自己玩了起來。這時候你怎麽辦?你必須要給他一個撿來的東西還給他人的觀念,你要是縱容他撿來的東西據為己有,那麽以後他就會發展為偷來的東西據為己有。總之,你必須給他一個普世的價值觀,要不然養成貪小便宜的習慣,以後吃虧的還是他自己。你應該怎麽做呢?你很嚴肅地對他說,這是那個小朋友的東西,我們應該歸還別人。你把他搶過來,還給別人。這會有什麽後果呢。小孩子還沒有是非觀,他因為喜歡這個玩具,所以他淡化物歸原主的意識,他在喜歡的欲望驅使下,便很想變成是自己的。你在他愛不釋手的情況下,搶了過來,雖然給他說明了正確的價值觀,但是方法並不對頭。他對你的做法是反感的,可能認為你侵犯了他的權利,他或許會哭起來,心裏並不服氣,也許心裏會想,以後撿到東西,都不讓爸爸媽媽知道了。這樣不但沒有灌輸物歸原主的價值觀,而且與父母產生矛盾,沒有起到教育的後果。也許你這時候應該換成一種商量式的做法,比如你可以跟他一起欣賞這個玩具,說真漂亮,不過哪個小朋友丟了心裏一定很著急的,我們是不是還給他。假如我們東西丟了心裏也一定很著急,希望別人也會還給我們的,等等,先需要在情理上把這一觀念說清楚,讓孩子自覺地接受這一觀念。然後一起去還給他人,在還給他人的過程中體會到實施這一觀念的快樂,甚至給小孩子一定嘉獎。我敢保證,如果能夠做到這麽完美,那麽撿到東西要還給他人這一觀念絕對徹底地灌輸了過去。
   實際上,許多家長在撿到東西時會順手給了孩子,以為占了一便宜,或者根本沒意識到這是對孩子灌輸的一種錯誤的觀念。因為對家長來說也許是一種很小的事情。但長此以往,小孩子的觀念已經被你的粗枝大葉糟蹋得不成樣子,以後這一觀念你想改過來都來不及了。
   還有一些孩子,眼饞,比如看見小朋友玩好玩的東西,吃好吃的東西,自己也一定要,一定哭。這時候家長為了製止他哭,就會跟別人家要過來,給他玩,給他吃。這種做法也無形中縱容孩子的占有欲,這種占有欲在無限製的情況下很可怕的。那麽你寧可讓孩子哭一回,跟他說這是別人的東西,不可能無理占有。你讓他哭完這一回,以後就會少哭,因為他以後已經有了觀念,知道這是別人的,我不能強行占有的,我哭也沒用,他會由你引導下想正當的轍。
   生活中的觀念很多,我們很難說清楚哪些必須培養。這需要家長們自覺意識,善意引導。很多觀念是從認識人性開始,從人性開始引導孩子對生命、對他人的尊重珍惜,這就是很普世很正確的是非觀。他形成一定的是非觀之後,就會有意識的發展自己的是非觀,你會發現你的孩子很“乖”,很聰明懂事,很有自己的看法。他有觀念,他就有會有自己的意見,有自己的判斷,甚至會糾正你大人的錯誤,你就會發覺別人誇你的孩子聰慧,而絕不止是小賣乖、小討巧的那種小聰明。你就是覺得,你已經有成為社會人的雛形。比如,一隻掙紮的小鳥落在地上,小孩子往往會去折磨它,這是小孩子好奇的天性導致。那麽你告訴它,小鳥跟人一樣,它受傷了,它孩子正在等它回家呢。可以跟孩子一起做救治的工作。如果救治有效,看到小鳥能飛起來,小孩子得到的快樂一定大過很多遊戲。而他對生命的尊重珍惜的教育也是課本上根本學不到的,已經滲透到他的心靈了。這樣教育的孩子,長大了會成為殺人犯嗎?不可能的。他在道德感已經建立起很強的堡壘,不用擔心,他永遠在一個道德和法律的及格線以後活動,已經保證了不會墮落了。
   很顯然,這需要家長自己首先有人性的光芒,你才能激發你孩子的人性光芒。觀念決定了孩子一生的大方麵,但卻是從小事裏做起。在有孩子以後,家長們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不良舉止。
  
3。給孩子的定位不是讓他出人頭地
   咱們有一些做父母的,自小家裏比較清貧。長輩和老師會教育我們,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我們做父母的,也確實通過一番奮鬥,吃了好多苦,才換來個有吃有住讓孩子生活得安心的環境。既然自己都實踐了,那麽肯定認為這是真理,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因此想讓孩子將來更上一層樓,出人頭地,成為超男超女超人。
   顯然,這種思想是錯誤的,說不客氣點,是封建殘餘,等級製度的思想殘渣。有這種思想,教育孩子上就會過分用力,欲速則不達。
   咱們中國人的望子成龍的心態,不奇怪,是從封建時代遺留下來的。古代呢,一個家族想混得好,除了考試當官,沒有別的路可走,當了官就出人頭地,雞犬升天。古代你做個手工業者,遭人歧視;做個科學家發明點什麽,屬於旁門左道,甚至會舉報你妖言惑眾;你有娛樂天賦,賣賣唱當個明星什麽的,遭人歧視,辱沒門風。總之,除了吃喝拉撒那一套,你要是想靠自己的天賦,是很難的。現代社會不一樣了,分工很明確,平等意識加強,行行除狀元,唱個歌什麽的根本沒人歧視你,而且捧你場的還不少。簡直翻個個了。可以說,人人都可以在各個行業發展自己的天賦,獲得人生價值,路子寬了許多。但是呢,其實封建那一套出人頭地其實沒有消除,你隻要看見一群家長聚在一起攀比自己的孩子,你就會發現,他們沒拿孩子當個人,而是當個品牌,給自己賺門麵呢。這個氣味不對,所以我要強調,先矯正家長對孩子的態度。
   舉個例子來說,人看丁俊暉成台球打得好,成世界冠軍了,都佩服他爸爸的眼光,給孩子找對門路,賭一把賭對了。想想呢,自己孩子有什麽天賦,趕緊發現呀,也傾家蕩產送去賭一把,出人頭地呀。仔細想想,不對了,可能全國有成千上萬個爸爸是這樣的,可成為世界冠軍的隻有一個小丁,大多數是讓孩子辛苦單調了半輩子,失去了學習的機會,什麽冠軍也沒得一個。他不是那個料,或者根本不是頂尖的料,隻是你出人頭地的犧牲品。再說了,如果你的孩子幸福平凡地過一生,也不必什麽世界冠軍差呀,要那點虛榮幹嗎呢。
   有的父母,自己是企業老總,就想讓孩子將來能繼承自己的事業。曾經有一個孩子,大學剛剛畢業,說父母是做工廠的,想讓自己畢業後來做管理,最後做繼承人,可是他十分惶恐,因為他最怕管理,根本不想做,他隻想去哪裏做個普通的員工,過簡單的日子。趕鴨子上架是不成的。
   所以,初為人父人母,就想初進考場一樣,千萬不要奢求,不要想得100分,要平常心,這樣才能發揮最好水平。孩子絕對不是用來炫耀的,也不是指定用來做什麽事業的,家長如果在這個問題上態度不對,孩子可能跟著遭殃。我碰見一個做母親的,母親老是說他孩子怎麽考第一,特虛榮,結果孩子高考都沒考上。孩子為了滿足母親的虛榮心,可能平時動了些手腳,說了些假話。母子真正從來就沒有知根知底過。
   當然,這個問題上我也不是反對讓孩子成才,讓孩子成為某一領域的頂尖人物,這個不反對。這個涉及到孩子的智性發掘,如何發揮興趣發展潛能,這個後麵會說到。但是這個絕對不是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你就想幹的事,今天流行學鋼琴,明天流行學英語,後天流行學京劇,樣樣都想學,都想學出點門道,隨大流。很多家長就是這樣,說是什麽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這是不對。根本就沒人跟你比,輸什麽輸。孩子是個小宇宙,自己完善自己最重要,別跟社會潮流湊熱鬧。
   那麽,孩子在你眼裏應該是個什麽呢?說大一點,在地球上,他就是個生物,與萬物品等。在人類這個範疇,他就是一個人,普通人,將來能幹嗎不是你現在就能計劃的。父母的目的是讓孩子能夠快樂得過一生。讓他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人。有這個平常心,OK,你的家庭教育就有一個寬鬆正確的起始,不會早一兩歲的時候就為孩子選擇好學校呀、選擇好老師呀,著急得上火。著什麽急,最重要的老師是自己,自己傻乎乎的,送到美國去讀幼兒園都沒用。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智性溝通,情感孵育。
   OK,如果你認準了,孩子不是拿來跟人比的,你做父母的隻是想完善他的能力,讓他有快樂的自我的人生,你就一點都沒著急。你要做的,隻是多騰出時間來和他玩。和他溝通。孩子上學了,班上有優等生,也有差等生,你的孩子剛好是差等生。別著急,總是有差等生的,不要為孩子而自卑,要相信孩子,差等生沒有什麽大不了的,他肯定有其他的特長在考試上沒現實出來,你去發現他的智性所在。大導演李安還是差等生呢,人家三、四十來歲了才厚積薄發,原來藝術天賦全躲在電影鏡頭裏。關於如何發現天賦,下麵也會談到,這一節強調的是:沒有很差勁的孩子,隻有快樂與痛苦的孩子。你如果要你孩子做快樂的孩子,那麽不要有太高期待,一步步平常心來培養。

4。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賦
   我知道,家長肯定特別想知道,我的孩子成績那麽差,是標準的差等生。他有天賦嗎?在哪裏?你能告訴我嗎?
   那麽,我就先講發掘天賦方麵。免得你們著急。
   我的一個朋友,是個作家,從事的也是文學機構的工作。但是每次談她的女兒,總是抬不起頭,為什麽呢,成績不好,也看不出有什麽方麵的特長。而且由於長期是差等生,一直回避學習問題,與家長形成隔閡。對家長來說,確實是一種壓力,因為不論在什麽飯局或者公共場合裏,人家都會問她孩子的情況,不外乎學習啦,考上什麽學校啦,為人父母者避免不了這個問題。要命的是,高考連大專線都上不了,後來托了關係,上了一個師範大學大專班。她老覺得隻要孩子有普通學生的好,她也就心滿意足了。女兒進了大學寄宿,回來的時候還在女兒的書包裏發現了毛片,她覺得遭透了,學習搞不好,教育方麵也沒搞好。
   但是有一天我們通電話的時候,她很高興地告訴我,她發現女兒有一種她前所未見的天賦,她在女兒的日記本裏發現了女兒寫的詩歌,寫的隨筆,文筆非常漂亮,思維天馬行空,一看就看出才氣,真是不是同齡孩子所能比擬的。她找了很多年女兒的天賦,原來藏在這裏。雖然女兒的文字看不出有什麽是天才,但至少表明是可以靠文字為職業的。於是她和女兒的商量下,重新指定了學習的目標,就是考研究生,以後往文藝評論方麵發展。可以說,這一點達到共通之後,她和女兒都找到了自信,現在都向這個目標前進,並且效果良好。女兒在大學裏的學習也如魚得水,看許多世界名著和電影,做起評論來頭頭是道,完全跟中學裏不一樣了。
   我想用這個例子說明,一個成績極差的孩子,極有可能是某個方麵的天才。隻是你沒有去發現,沒有給他設立一個平台。
   假如這個媽媽不是搞文學的,不理解女兒寫的那些日記的價值,有可能這個女孩子就是個平庸的女孩子,平日裏被差等生這個帽子壓得喘不過氣,更不會跟人展現出他的特長。實際情況是,在現實生活中,由於家長們忙於工作,忙於生意,或者自己文化程度比較低,對孩子的天分根本不能發現,或者視而不見。這樣,你就不能給孩子的天分架設一個平台,他永遠在自己不擅長的平台上做差等生,被別人鄙視,被自己看不起。不能不說,很多現狀就是這樣。我看到很多家長去外地工作,去外地做生意,把孩子留給爺爺奶奶,孩子拿了錢,把天賦用在打遊戲、賭博、混社會上麵,可以手,相當可惜。
   那麽,家長們如何發覺孩子的天賦呢,特別是差等生的天賦呢?我覺得監護人一要關注,二要尋找。比如說,一個差等生,他在理性應試方麵可能很差,但他的感性思維能力很強,他往往是音樂、繪畫、文學等藝術領域的好手。即便你自己沒有這方麵的眼裏,你應該要請有一定文藝眼力的朋友來幫你發掘,加以引導,給他一個平台。這樣他就不會把編程能力用在賭博上,不會把審美能力用在早戀泡妞叛逆上。
   對孩子天賦的發掘其實是不必著急了,從一歲到二十幾歲的每個階段都可能出現。當然,那些需要練習童子功方麵的天賦,比如說鋼琴什麽的,必須請專業人員判斷。一般的,我們從他的興趣、從玩樂,甚至從血型、從星座方麵都可以在成長中發現。
   也就是說,一個優等生,他的智力因素可能很早就顯露。一個中等生,發展也比較健全均衡。一個差等生,他不太適應應試體製,需要家長更耐心給他建立一個新的平台,但是不要讓他在自卑中埋沒了特長。優等生和差等生,是基於學校教育體係而分辨出來。對家長來說,沒有差等生,你必須對你的孩子有信心,你還是要培養他健全的人格。能力方麵,隻要你細心和用心,遲早有一天他會給你一個驚喜。
  
5。團隊精神很重要
   上麵兩個部分談了家長對自己孩子的基本態度:第一,不要太高預期,把孩子不當人當成神來培養,那樣不對。第二,如果你的孩子是差等生,不要失望,要在成長中幫他找到自己的舞台。
   有這兩個態度,我們在來談基礎素質的培養。第一呢,就是團隊精神。
   為什麽要強調團隊精神,也就是處理好小孩子對個人與集體的關係?因為,你的孩子一開始進入幼兒園,乃至到將來進入社會,都會在一個集體裏打交道。個人與集體的關係,是不可避免的。這個問題不解決,你把孩子放在哪裏,都擰吧。
   先講個例子。我們孩子入幼兒園,假如有麵試,老師肯定問你,你叫什麽名字,幾歲啦,你平時是吃飯還是吃屎。一般腦子沒問題的小孩子都能有正確答案,OK,入學吧。說說日本人,日本人小孩子入幼兒園可比我們嚴格得多。他們也麵試,是這樣的,把8個小孩子放在一個房間裏,跟他們說,嘿,你們把這個房間裏的這張桌子抬到另一個房間去。結果呢,6個孩子去抬桌子了,剩下2個孩子樂得清閑,省點力氣。老師就把那兩個孩子的家長叫過來,訓斥道,你們怎麽教育的孩子呀,一點團隊精神都沒有,不合格,回家去。家長很慚愧地帶這兩個孩子回去了。明年再來麵試,還是一樣的節目,兩個小孩子就迫不及待地上前搬桌子了。
   日本人就是這樣塑造團隊精神,塑造民族的凝聚力的。這一點我們不能不佩服。彈丸之地為什麽是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日本的國力完全是教育出來的。
   咱們中國呢,並沒有刻意地從小就培養這種團隊精神,所以有人說中國人一盤散沙,不能擰一股繩。擰一股繩必須靠有意識的教育。相反,有的家長特別是老一輩家長,聽說學校裏集體勞動,就會囑咐自己的孩子,嘿,你能偷懶點就偷懶,別把自己搞太累,搞得衣服髒兮兮的。這是反團隊精神的教育。這種孩子長大後不是一盤散沙才奇怪呢。
   我跟朋友們說起這個對比的時候,經常感歎,咱們個人主義教育真的會把國家的後備力量掏空掉,跟人家那種團隊精神的教育沒法比呀。大家可以就這個例子多多跟自己的親戚朋友交流,希望父母們有所覺悟,咱們的後備力量建立起堅固的團隊精神,利國利民。
   以上談到是培養團隊精神對整個國家的好處,對整個民族向心力的提升。那麽有的家長問了,對國家有好處,那對個人有沒有必要的?我的孩子比一般孩子要聰明,鶴立雞群,是不是沒必要和團隊混在一起呢?和團隊混在一起是不是會泯然眾人矣?此言差矣!
   可以說,懂得融入集體,懂得團隊合作,是每個孩子成長中的必備能力。原因何在?第一,你的孩子從幼兒園起,到將來混到社會單位,哪怕到當公司老總,當一國總統,都離不開團隊,離不開與團隊相處的能力。想想,如果你是個老總,缺乏與整個公司合作的能力,底下的人會給你賣命嗎?你是一過總統,自視甚高,不把政府班子當成團隊對待,議會遲早把你給彈劾了。從最初開始,你在幼兒園裏很難融入集體,家長每天必然頭疼,這是最現實的。家長總是不理解,為什麽別人的孩子能夠玩得好好的,自己的孩子老是想回家當孤家寡人。原因不在孩子,在於你沒有培養他的團隊情商、團隊能力。第二,團隊是個互相學習進步的集體,個人的能力,隻有在團隊裏,才能最大地提升,乃至實現價值。你素質比較高,可能在團隊裏起的作用大,位子高,做領導職務。沒有說你能力很強可以淩駕在團隊之上的,這種想法的人遲早被團隊甩掉,什麽也幹不成。
   總的來說,人是社會性的動物,你單個人連個茅房都建不好,何談實現價值。所以必須在群體中求得生存的機會。那麽,一個人沒有團隊素質,特別是在現代的社會裏,很難成功。我們這個社會,隻有很少職業是單兵作戰的,比如你是個作家,是個離群索居的藝術家,但獨立創作來實現價值,但是如果你沒有從社會團隊裏過來,你有創作經驗麽?肯定是空中樓閣。而且,表麵上看,你是單個人在工作,實際上你還是處於一種藝術家的群體中在學習和切磋。沒有人能離開團隊自個兒玩的。既然如此,團隊精神成為成長的屬性。
   下一部分我們談如何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

6。如何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
  
   我們的孩子,其實有很大一部分是喜歡集體的,很快就和小朋友們玩在一起,不亦樂乎。他的團隊精神比較好培養。
   還有一部分,或者性格孤僻,或者怕生,或者孤傲,總之,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不願意混在集體裏,不願意上幼兒園,這是比較難搞的。萬一父母很忙,也沒人管,長期這樣的人性格會扭曲。我們先講怎樣讓他能夠進入集體。
   孩子與集體形成的紐帶應該是集體活動,或者運動,或者遊戲。孩子在集體活動中體會到快樂,體會到完成整個活動的成就感,滿足感,他就潛意識會明白,集體有這樣的快樂,能在集體裏實現這樣的價值。你讓他呆家他都不呆。那麽,如果一個孩子畏懼集體,孤僻,那怎麽辦。具體方法有很多。比如,他不跟小朋友玩,那總能跟父母玩吧。家長可以和他一起玩互動遊戲,比如踢球,至少需要兩個人踢,兩人傳球,配合,他踢出感覺,哦,明白,集體活動有快樂,有跟獨自玩不一樣的快樂。然後有一天爸爸沒空了,叫他試著跟別人踢,慢慢地適應和他人的互動交流,慢慢地讓他喜歡集體活動,慢慢地送到小朋友的活動裏。可以一步步地來,循序漸進,慢慢改變他對小朋友的成見,體會集體的快樂,融入集體。這是對於孤僻,怕生的孩子。
   還有一種是孤傲的,比如上麵讀者提到的,由於孩子課外學的東西挺多,覺得老師講得沒意思,不愛去課堂,不愛聽課。這種思想苗頭對融入團隊也比較危險。覺得自己高,這個團隊不適合自己,這麽小這樣認為,回頭一定要吃虧的。所以家長必須教孩子學會尊重團隊(老師是團隊的骨幹),即便老師講的東西理解了,也可以聽聽與自己的理解有什麽不同。我覺得也許是家長對孩子的優越感影響了孩子的自我感覺,自我良好,覺得老師不行,小朋友們不如自己,很危險這樣,好高騖遠的就是長此以往的孩子。所以你必須讓他尊重團隊,不要高估自己低估老師同學,這樣融入團隊後有可能在是出類拔萃的角色。脫離了團隊,可能除了會孤芳自賞,將來什麽都學不成。因為排斥團隊就意味著你失去了學習諸多能力的機會。
   那麽團隊精神的核心並非隻是混在小朋友堆裏一起玩,混進去隻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貢獻能力、尋找快樂。你必須在孩子在團隊裏活動裏出力,並且去肯定成果,讓他明白,自己的出力幫助團隊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得到肯定,自己也感到滿足。比如說,孩子參加了學校的植樹活動,對孩子來說,可能隻是隨大流走過場,去玩一玩。但是如果回來後你問他今天種了幾棵樹,你們班種了多少,告訴他你們班種的這些樹,以後會成為一片樹林,對綠化起到很大的作用,能改變這一地區的風景。他會大吃一驚,沒想到自己和自己團隊做的事情會有這麽大的價值。也許栽以後的集體活動,他會變得非常自覺,也變成活動的積極分子,明白自己所做的價值。如果你責怪他,怎麽參加活動把衣服弄這麽髒呀,一身汗呢,他對集體活動就會困惑,參加什麽事就會出工不出力,這種人很難能夠運用集體的力量來完成事業。一個人能在集體事業中成為佼佼者,必能實現自己的價值。
   孩子的教育中,一方麵是自我精神、能力的培養,一方麵是團隊的適應,兩者並不矛盾,相輔相成,自我的個性和能力能在團隊中如魚得水,如虎添翼。團隊精神的培養是個長期的過程,不要求一朝一夕,而是形成生活習慣。不但在學校團隊,家庭團隊中也是可以,鄰居團隊中也是可以的。時時注意奉獻能力,需找滿足。培養了團隊精神的孩子,有很快融入團隊並適應團隊的能力,走到五湖四海,到處都是朋友,到處都能有所作為,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這不是一種誇大其詞的空談,而是實實在在的能力。而自小有團隊精神的孩子,也會使家長的教育變得更加簡單,因為他在團隊中有學習切磋和自我教育的機會。
  
7 從小分擔責任
   孩子兩三歲以後,就可以進行責任感的教育。
   80年代以後生的孩子,可以說父母的資本儲備相對充足些。有很多孩子,到了大學畢業,還心安理得地做啃老族。即便父母養得起,但是心裏肯定也不自在,誰不希望孩子能自食其力。啃老族形成有很多社會因素,比較工作難找等等客觀原因。但是對於心安理得的態度,則是孩子沒有培養責任感的結果。長期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習慣了,以為理所當然。沒有責任感的孩子會采用最舒適、最懶惰、最簡單的方式生活,跟父母索取自然是最方便的,所以不會有進取心 。
   即便你多麽疼愛自己的孩子,心裏還是不願意看到這個樣子。可是這個時候醒悟過來,想培養他的責任感,已經很難了。因為,責任感的培養是兩、三歲就可以開始了。現在有寶寶的父母,如果你們想培養出一個男子漢,或者能為父母分憂的女孩,從現在做起。
   LOOK例子。在周末的海灘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家三口這樣的情景。爸爸把車開到離沙灘不遠的路上,媽媽下車,讓爸爸抱著三個人的所有用具,步伐蹣跚地走向沙灘。媽媽則對五六歲的寶寶說,來媽媽背你過去。背著寶寶跟在爸爸後麵。這一幕其樂融融的景象,你看了會有什麽感想?會像自己的家庭度假情景嗎?
   同樣的時間地點,也許還有另一副場景。爸爸把車停下來,從車裏一件一件取出用具,分工說,寶寶,你拿你自己的遊泳圈,還有遊泳衣;媽媽拿爸爸和媽媽的遊泳圈,爸爸拿帳篷。對了,寶寶,你還能拿一下咱們玩的皮球嗎?這樣,三個人密切分工,拿著東西走向沙灘。
   顯然,你看明白了,第二個情景就是一種責任感的培養。這時候,家長把孩子當成一個和自己一樣的人,有能力做他能做的事,分擔他自己的一部分責任。前一種情景呢,你隻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寵物,自己的附屬,沒有當他是個有能力的人,他隻有享受,不需要承擔什麽。孩子是一張白紙,你當他是什麽,他就是什麽。
   我要告訴大家的事,其實後者是西方式的場景,在我們中國不多見。中國的父母多是把包袱背在自己身上,認為孩子還小,不要給他任何負擔。其實,這是對孩子能力的否定,也是對孩子責任感培養的失職。當他五六歲的時候,什麽事情你都替他扛著,長此以往,當他二十歲三十歲時,如果他自己沒有能力承擔生活,他照樣把生活的包袱放在你肩膀上。這時候你後悔就來不及了。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身體在長大,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能力,家長應該時刻讓他的能力發揮起來,承擔自己的那部分責任,哪怕僅僅是象征式的,培養責任感。因為每個家長都不願意把真正的累活給自己幹。沒關係,你要培養的僅僅是責任感,點點滴滴,貫穿在生活習慣中,並非要真正拿重活把孩子累壞。起床的時候,讓孩子自己折被子;旅遊的時候,讓孩子帶自己的東西,去外邊吃飯的時候,讓孩子自己點一樣菜。乃至在孩子自己能夠賺錢的時候,嘿,出去吃飯時讓孩子買一次單。等等,讓孩子明白,生活中的事情,是大家共通承擔的,不是天生就壓在父母頭上的。
   培養孩子的責任感,他在完成責任時,會形成驕傲感,感覺到自己的價值了。那麽,當他走上任何一個崗位,他都會找到自己的責任所在,都會去實現自己的價值,拿回那份滿足感。俗話說,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倒過來也一樣,當他責任感很強的時候,他就會去提高自己的能力,叫做責任越強,能力越高。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成為家庭的頂梁柱呢,成為男子漢呢,成為能幹的閨女呢。責任感的形成,是這一切的精神動力。
   那麽具體責任感的培養,是個長期的過程,也許他五六歲七八歲的時候並不感冒這一套,但是沒有關係,家長要堅持貫穿,說這個事情本來是你做的,今天爸爸幫你做了,以後可要自己做的。也就是說,即便他懶,他要你做,你幫他做了,但是你要把觀念給他,滴水穿石,總有一天他會明白,或許他不會成為很有責任感的人,但是會成為比較有責任感的人,比那種完全沒有責任感的孩子要好得多,這也是你教育的成果,值得慶幸。教育我們不求完美,但求有觀念,方向正確和持之以恒,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的力量是無窮的。
  
8。孩子不聽你的怎麽辦
   現在你心裏也有點底,咱們應該以什麽樣的觀念言傳身教給孩子。但是對很多家長來說,橫亙在麵前的一道難題是,孩子根本不聽你的,甚至無法跟你溝通交流。你跟他說話,他卻當你跟空氣一般。我相信這是很多家長遇到的難題。沒法溝通,縱使你有千般理論,萬種柔情,都成空談。
   怎麽辦?我們得找根源。問題在哪裏?問題就在,你根本沒有進入孩子的世界,他憑什麽跟你對話,跟你交流?我們成人生活在一個現實世界裏,俗務纏身,忙忙碌碌;孩子們在他們一個兒童世界裏,有他們的趣味。這兩個世界沒有交際,你幹你的,我幹我的,誰也不搭理誰。兒童隻關心和接受他們世界裏的信息,世界之外並不搭理,你就是他們世界之外的一個人。他怎麽能接受一個外麵世界的人的教導呢?
   曾經有一個六七歲的小朋友來我家玩,我跟他是沒有辦法溝通的,因為我的話題包括俗套的對話他根本不感興趣。後來我給他看電影《冰河世紀》,起先他還不敢興趣,看了一會兒,看進去了,對裏麵的卡通動物大感興趣。我就陪他看,一起笑,跟他討論裏麵的精彩之處,這樣我們就有共通話題了。看完電影,怎麽說,我們就成了朋友,至少比前麵無話可說的情景要好得多。為什麽呢,因為我們進入了一個共通的世界,這個世界是他感興趣的,我也進去了,我們就有了交流的基礎,就成了朋友。
   家長,對孩子來說,這個關係除了倫理上的,其他的毫無意義。你作為家長,平時以家長的姿態對他,隻會命令或者什麽的,他對你沒有好感。如果不是血緣關係的話,你跟街上的人沒什麽區別對他來說。他才不搭理你。但是,假如說,你有時間回家,陪孩子一起看看動畫片,討論討論為什麽貓會怕老鼠,進入他興趣的世界,這時候,除了你是他的爸爸媽媽,你還是他的朋友。隻有成為他的世界裏的朋友,他才有跟你溝通的可能性。
   答案非常清楚了,他不搭理你,因為你根本沒有進入他的世界,不是朋友,他寧可跟一隻他感興趣的蟑螂說話,也不願意跟你聊什麽。做家長沒那麽容易,必須有一定的耐心和精力,進入小孩子的心靈世界,在那裏,你才有發言權。
   所以,你得反省自己,從他開始會說話交流的時候起,你有沒有把自己變成一個兒童,進入他所興趣的世界。如果沒有,對不起,你是一個不合格的父母,你休想教育好他。有的孩子對父親並不感興趣,但是隻有父親給他當馬騎的時候他感興趣,這時候,父親變成一匹馬,進入了他的遊戲世界。記住,你隻是馬,不是父親,他隻對馬感興趣。可惜你進入孩子世界後,並不能與孩子達成溝通,由馬變人,你一輩子隻能做他的馬。有些父母不理解,為什麽孩子就不聽我的呢?越大越不聽話,到了青春期,叛逆來了,還把父母當仇人,倒是跟街上的小混混玩得挺好。這時候知道也晚了,因為從小到大,你根本就沒有當過他的朋友,了解過他的興趣,你隻不過有一個父母的頭銜。
   那麽,從現在開始,你必須去發現,他所興趣的世界在哪裏?我從哪裏進去。其實兒童的興趣是很寬泛的,隻要你有心,從任何一個方向都可以進去。比如說,孩子如果喜歡吃雪糕,OK,你可以買兩隻不同的雪糕,一個給孩子吃,一個給自己吃,跟孩子探討兩種雪糕味道的不同,交流更喜歡吃哪一種,還有哪種雪糕味道更好,你們同學都喜歡吃哪種,下次應該買哪種嚐一嚐,等等。這是很小的事,你隻要方法得當,就能去交流他感興趣的問題,這樣你們就會在一個共通的小世界裏相遇。多做這樣的努力,指定跟孩子會有共通語言。當你進入孩子的世界,並成為朋友後,孩子把你當成是一個可信賴可交流的人,他也才會進入你的世界,在意你的看法。直到有一天,你跟孩子說:兒子,你是不是電視看太多了,應該把功課先做完。這是你關心的層麵,那麽他也許就會站在你的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而不是一味抵抗。
   我有一個同學,小時候他看電視裏的科普節目,特感興趣,整天跟他爸爸交流,問東問西的,他爸爸也有心,整天給他回答,爭執不下的還去圖書館查書。他們在交流中形成亦父子亦朋友的關係,他們的關係非常融洽,爸爸有爸爸的威嚴,也有朋友的寬容,我想想,簡直是我見過父子關係裏最好的,非常舒服。
   大多數家長是看見孩子在自個兒玩,就很放心,不管他。等到小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就會糾正他,別這麽幹,甚至會比較粗暴。小孩子即便能聽,也會覺得你是敵人,永遠是敵人,不是朋友。這種方法會在溝通的可能行上越走越遠。等到小孩子有一定叛逆性或者自主性的時候,他會非常討論你。為什麽很多孩子到了青春期,很反感父母,很反感父母的那一套,覺得過時,覺得土,不可救藥,把父母當仇人。父母從未進入過他的童年世界,少年世界,青春世界,父母的觀念確實也落後了,隻會壓抑他人性,他能不反感嗎?父母在進入孩子的世界時,不但是一種交流,也是跟小孩子學習的過程,尊重、交流和探討,那麽父母遇見孩子不同階段的問題,便能從自己和孩子兩個角度來考慮,建議孩子用適當的方法來解決。比如說青春期的性衝動問題,父母的觀念從來不允許跟小孩子談這個,現在小孩子又早熟,又新奇,很容易做衝動的事情,被家長一發現,兩者的衝突不可避免。父母首先要改變觀念,孩子進入青春期後,這個是可以交流的,不是衝突的,這個後麵專文提到,不再詳述。總之,父母的功課在前,才能教育的王道,不能一味責怪孩子不聽話。
   因此,理解孩子的世界,進入他的世界,是你先要做的功課,成為他的朋友,他許可交流的人,然後再談如何影響他的觀念。
  
9。培養判斷力,讓他有主見
  
   我們如果影響孩子的觀念,其實隻是給他一個大的方向,防止他走到人生的及格線以下。這些方向性的理論有時候並不能讓他完成生活中很具體的問題。真正讓他在生活中起實踐的,還是他自己的判斷力。也就是說,我們培養的,是一個有主見的人,能夠隨機應變的也許比我們自己更能適應社會的人。所以我們完全沒必要擔心自己的理論會被僵化,反而束縛他的手腳。比如說,我們教育孩子,助人為樂,救死扶傷,這是一個大的方向,絕對正確。但是在社會中,出現了救助老太太反被訛詐這種事,世風如此。孩子在遇到這種事的時候,就有一個警惕,他還會幫助人,但是不采用近身的辦法,叫警察來幫助,叫120,或者隨機應變采取其他辦法。再比如,我們不要求孩子能出人頭地,但是孩子考試能得第一,他不會手軟,還是會拿第一,隻是我們這樣的教育下他能夠用平常心去拿第一,最好的心態和最好的發揮,不是為了第一兒第一。
   總之,我們最終培養的孩子,有這個活學活用的能力,不用你一點一滴再教他怎麽實踐,你比你聰明。這個能力,就得從小培養他的判斷力,決策力,必須對事務有自己的判斷。
   培養判斷力,跟培養責任感一樣,從小就可以開始,從興趣、遊戲中就可以。有些家長,孩子三四歲、五六歲,會有判斷力嗎?需要這麽早培養嗎?這裏麵,大多數家長有一個認識的誤區,以為自己是生活中的全知者,孩子是生活中的無知者,什麽事情都是都是自己比孩子明白,都是自己教孩子。這是不對的。比如說,你拿一個玩具,怎樣好玩,孩子肯定比你懂得多,你已經失去了對細小事務的知覺和玩心,你會覺得索然無味,隻有孩子知道它的魅力。小孩子看天線寶寶,看得其樂無窮,你看了覺得單調,說明什麽,魅力全在他的掌握之中。也就是說,在孩子興趣的世界裏,他是主宰者,所了解的比你多得多,你是麻木者,隻有跟他學習的份。因為當你進入孩子世界的時候,分享他的快樂的時候,你才是孩子,他才是大人。
   既然他在他的世界裏,他才是主宰,那他就有自己的判斷力了,他知道這樣好玩,那樣不好玩。對你來說,可能兩者都索然無味,你是外行。這是培養判斷力的基礎怎麽培養呢,比如說,有的孩子會在房間裏把書本、積木、盒子什麽的疊起來,疊得高高的。這時候你應該當個求知者,問,孩子,為什麽疊這麽高呢?也許他回答不出來為什麽,因為他是靠直覺去做這件事的。他就回答:好玩。OK,這是他的一個理由,就是好玩,他成為這個好玩遊戲的發明者。那麽你繼續討教:為什麽爸爸疊到你那麽高就倒下來了呢?那麽,他就來教你,怎麽疊得更平衡,更高,他的判斷力得到極大的實踐。整個過程中,他就非常自信,他發明了一種遊戲,又掌握了方法,並且還有人來討教。這給他建立了一種培養判斷力的模式:這個自己發明的遊戲是很有樂趣的,也有別人玩的,自己掌握了技能。如果你換一種態度,看見他把房間的東西折騰亂了,訓斥他,怎麽能把這些東西疊在一起呢,去反對他。這時候他可能認為自己興趣的一件事是不被認可的,無形中對自己的判斷力產生懷疑,根本談不上對判斷力的培養。
   也就是說,經常向孩子討教他的世界裏的問題,可以培養他的判斷力。比如和孩子去麥當勞,你說,今天媽媽不餓,隻是有些口渴,媽媽該吃些什麽呢?他可能會給你推薦一些飲料。千萬不要認為這是一種很淺顯的提問,孩子在判斷實踐在這裏得到很強的鍛煉,因為他給你的建議果然能解決你的問題,他敢於為大人做出其他的判斷。這種能力以後運用到社會上,不得了,決策人才是社會的稀缺人才。實際上很多決策並不需要多大的智慧,更多的是需要魄力,有魄力決策之後能去實施。這種魄力是長期鍛煉的結果。
   還有一種情況是,孩子在遊戲的過程中,確實會出現錯誤的舉動。比如有的孩子在家裏玩,喜歡爬陽台,這時候最好用探討式或者商量式來指出不良後果,然後糾正他的觀點,讓他明白,這個行為是錯誤的,明白正確的判斷應該如何。你的話語方式應該是:孩子,這樣做是不是不對?是不是會出現什麽後果?你說呢?讓他得出自己的判斷。因為畢竟你是成人,隨時糾正孩子的錯誤判斷與隨時支持他的正確判斷一樣重要。
   總之,討教式交流培養他的判斷力,探詢式交流糾正他的判斷力,堅持這樣,你的孩子很快會舉一反三,掌握他的世界裏的原則,很自然地能做出正確判斷。有判斷力的孩子,你的教育要輕鬆很多,因為十幾歲以後,有可能是他來指導你的生活了。因為他的知識麵非常廣非常新,而你老了。而這種決策能力,有可能成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能力。
  
10.教育者思想要統一(以這個為準)
   現實情況是,你可以教給孩子正確的觀念,正確的做法,孩子在你麵前唯唯是諾,但是一轉身,你做的是另一套,甚至與你背道而馳——他所有的能力都不是天生的,必然有另外的教育者對你孩子的影響甚於你,孩子在敷衍你呢。你才明白,你不是孩子唯一的教育者,你這個自以為是的爸爸媽媽,孩子把你當猴耍。這裏涉及到的問題是,到底有多少人在影響孩子呢?這個問題沒搞清楚,也許你可能永遠做配角教育者。
   一般來說,對孩子言行有指導作用的,一種是人,即言傳身教者,一種是環境。
   我們先講人。中國的國情是,很多人小孩子一出生,由姥姥或者奶奶來帶,隔輩教育為主。自己忙著上班,下班後還不一定有時間陪孩子。有的想跟孩子玩會兒,但是孩子又跟奶奶親,不愛跟他玩,那就拉倒,落個輕鬆。等孩子上幼兒園或者自己覺得要理性教育的時候,說什麽也不聽,還養成了一些自己根本不理解的個性,各種情況不一而足。
   隔輩教育呢,其實相當主流,確實,以工薪階層的狀況來看,沒有幾個人能在家當全職爸爸媽媽。隔輩教育呢,當然也不是問題,以愛為主題,這也沒問題,愛的教育永遠是永恒的。但是呢,奶奶或者姥姥畢竟是老人家,她們會把對兒子的愛(兒子已經長大成人了,愛的表達方式已經改變或者疏遠了),和孫輩的愛,加倍傾注到小孩子身上。這裏有溺愛,同時也會把老人家的一些世故的生存哲學,趨利避害的東西,灌輸到小孩子身上,教他現實原則,占便宜,甚至欺負別人,躲避責任,等等。有的孩子到了爸爸媽媽這裏,用奶奶教的一套來對付爸爸媽媽,綽綽有餘。爸爸媽媽迷惑了,嘿,這個妖精,沒法治了,措手不及,無可奈何。這裏,我並非對老一輩有偏見,而是現實觀察後得出的客觀結果,特別是兒子們,自己都不知道老媽有那麽多的生存原則。具體比例當然不知道,但確實有這樣的現象。
   還有一些是保姆帶著的,那麽保姆能帶給孩子一些怎樣的觀念,那就更說不清楚了。
   還有一些呢,是在爸爸媽媽身邊長大。但是爸爸媽媽的教育觀念也不統一。孩子犯錯誤了,爸爸訓斥一頓,教訓一番,孩子哭了,媽媽就去哄他,目的沒有想別的,就是把他哄住別哭:乖乖,別理爸爸,爸爸是個壞蛋,咱們不理他。OK,這裏麵給孩子的是兩種觀念,孩子不知道爸爸的做法對還是自己的做法對。
   總的來說,家庭教育者(爸爸媽媽、姥爺姥姥、爺爺奶奶、保姆等等)本身觀念混亂,有的孩子是一個階段由奶奶帶,一個階段由爸爸媽媽帶;有的孩子是混在一堆人裏,白天由奶奶帶,晚上由媽媽帶。他們都是孩子的言傳身教者,但是每個人立場都不一樣,就像一群蒼蠅圍著孩子嗡嗡叫,什麽觀念都有,孩子怎麽辦?甚至同一件事情,有兩種不同的態度,孩子要去玩,爸爸不讓去,奶奶又同意他去。那麽聰明一些的孩子,就肯定會找到趨利避害的原則,誰寵我,聽誰的,跟誰親;誰管我,不搭理他,騙他。他在很小階段就形成自己的處世原則,如果有錯誤的地方,你很難糾正。
   要避免這種狀態,當然不可能讓孩子從小到大歸一個人管,這是不現實也不需要的,咱們現實狀態不允許,孩子隻能的某些階段由別人帶。但是,這些教育者本身思想方向要相對統一,這是要溝通的。我現在所有的理論,道理必須講深一點,透一點,你們具體方法可以舉一反三,目的都是遵循一個原則:先讓教育者明白根源,自己當個明白人,知道這樣做的效果了,才能再去教育別人,教育孩子,甚至去教育爺爺奶奶。父母的素質是孩子素質的基本。自己沒理解清楚,我給你講一百重舉例,可能你一個例子也用不到自己孩子身上。
   那前麵有一個讀者,她把我講的這些章節,打印起來,給她老公和婆婆看。這就是一個例子,你們思想要相對統一,教育方向要相對一致,才有共同教育的基礎。你們不一樣要完全同意我的理論,但是根據我的這些理論,你們開個討論會,針對孩子教育中出現的問題,想出大家比較同意的方向和方法,這樣肯定比大家不溝通要有效得多。目的隻有一個,就是方向一致,不要用兩種完全不同的觀念去教育孩子,把他逼瘋了都會。那麽,你甚至可以把我的這些打印出來,特別是針對孩子的問題,跟有孩子的同事交流,你們一定能商量出有效的具體的辦法。隻要教育理念通了,具體方法一合計,就能想出來。因為我的文字裏不可能舉出很多舉例的對應方法。不要擔心我的版權問題,我寫這個就是讓更多的人教育孩子有一定作用,往大裏說,提高下一代的素質。
   同樣的,有的孩子由保姆帶,你也必須跟保姆溝通,孩子有哪些不良習氣,要及早發現,跟保姆一起討論對策,講明道理。家長需要受教育,保姆也需要,然後才說得上孩子的教育。在具體實施的時候,一個唱鴻聯一個唱白臉問題也不大,但觀念還是要統一,還是前麵那個例子:爸爸糾正了孩子的錯誤,孩子哭了,媽媽去哄他,但媽媽可以說:寶寶別哭,爸爸說的是對了,隻要你改正了,爸爸以後就不會這樣凶了,其實他跟媽媽一樣很疼你的。等等。這個父母觀念一統一,孩子肯定就明白這個做法自己是有錯的,糾正肯定有效果。
   第二種對孩子的影響,是環境。有的孩子有扭曲的性格,倒不是什麽人教他,是環境。環境呢,包括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社區等,環境也還是由人群構成的。比如說,家庭夫妻老吵架,對孩子影響肯定不好,這是大家都明白的。小時候我們很多人也經曆過父母吵架的情景,將心比心,你就理解孩子的感受。
   很多網友讀者問,孩子老被人打,怎麽辦?這不是你家長的問題,也不是你孩子的問題,這是環境的問題。比如他在幼兒園老被人打,這個幼兒園環境不合格;他在回家的路上被人打,社會環境不合格。這是政府的、學校老師需要負責的問題,需要跟他們反應的,改善社會、學校環境的(當然在幼兒園裏偶爾跟孩子打架,那倒是正常,孩子頑皮的天性,具體問題跟老師反映,看好就可以,不算普遍問題)。你問我有什麽對策,教給孩子,肯定是沒有對策,教他跟別人打架肯定是不對的。我隻會跟你說一點:家長有責任為孩子尋找一個適合成長的環境。孩子置身於暴力環境,這不是社會的錯,就是家長的錯。孟母三遷,很清楚,古人都知道環境對孩子成長太重要了。孩子有環境問題,你必須想想怎樣解決。要不然他的性格很可能扭曲。
   所以,有的家長會想,我要教育孩子文明,不要暴力,可是他老被人欺負,難道我的教育錯了。相信我,沒錯,隻是你為他選擇的環境有點錯了。如果他不得不處於這樣的環境李,那就是社會問題,需要全社會來解決的。
   那麽我們老一輩,比如奶奶輩,就會教孩子,誰敢跟你打,你就更狠地打他。這是動物原則,我不支持的。假如我們生活在一個沒有法律弱肉強食你死我活的環境裏,那麽我們教育孩子的第一個品質可能是:殘忍。可惜我們並不是在這樣的社會,我們人類是個愛和法律的社會,盡管我們的法律不完善,社會有醜惡,但是正式寄希望於下一代更加文明,我們才叫學會文明原則。
   打架環境隻是成長環境的一例,因為社會特別是學生社會也很複雜,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家長一般希望孩子跟好學生在一起,不要跟“壞孩子”一起,這也是對環境的一種選擇,無可厚非。當我們有能力普及教育的時候,也希望那些“壞孩子”的家長能夠把孩子教育好,不要教育自己的孩子欺負比自己弱小的孩子,這樣整個成長的生態環境就會更好。
   因此,我再強調一遍,家長有責任讓孩子處於適合成長的環境。我是我唯一能夠幫助解決你這一問題的理念。
  
11學會遊戲,學會快樂的生活態度
  
   有的家長,早上叫孩子起來,因為趕時間,起床後,要吃飯,要送孩子,還要上班,所以總是行動匆匆。但是孩子呢,喜歡磨蹭,自己又不穿衣服,家長就急匆匆命令孩子,趕緊穿好衣服,趕緊刷牙,趕緊洗臉,敢時間嘛,就會訓斥,甚至會動手,甚至把小孩子搞哭。總之,每天早上都要經過這麽一番戰鬥,然後與孩子在幼兒園i不歡而散,甚至小孩的眼淚還掛著淚珠。早晨,對於大人和小孩子都是一種折磨。
   很多人習以為常了。但是,如果換個角度,為什麽不能把這個過程變成一種快樂的享受呢?假設你是這樣有遊戲感的家長,早上鬧鍾叫醒後,媽媽說,兒子,起來,跟爸爸一起比賽穿衣服,誰贏了早餐有更好吃的。爸爸故意輸給孩子。然後比一比牙齒誰刷得白,對了,早餐之前是不是玩個什麽遊戲呢?跟爸爸比一比昨天背的唐詩。等等,反正,你能想到孩子都每個環節都遊戲化,都是在玩。那麽,也許這個早晨,你不會覺得那麽累,那麽嚴肅,可能會輕鬆些,興趣盎然些,孩子也能快樂些。
   當然,這裏的“玩兒”,非常指某些具體的事件,更重要的是生活態度。這種態度首先大人要建立起來,才能滲透給孩子。比如,他也許隻是貫徹在一句話裏。平時你說:孩子,趕緊起床,要不然遲到了,老師又罵你。那麽你也許可以說:;嘿,寶貝兒,貓咪都在叫你起床了,聽說你最近會自己穿衣服了?這種態度的轉變,他都可能讓一個負擔成為一個遊戲,一個玩笑。
   這種心態的建立,這種做法的目的,當然是快樂,家長的快樂和孩子的快樂。孩子在成長期間,雖然我們想讓他建立一些良好的基本觀念,想讓他擁有一些能力,更重要的,是讓他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快樂的少年,快樂的青春期。不是嗎?千萬不要認為孩子階段逼他學習,逼他吃苦,是為了長大後能混社會,過得快樂。有些人,長大後事業上是很成功,很能幹,能力很強,但許多得抑鬱症的過得很累的也是這種人。可以說,小時候不快樂,長大了必然留下陰影,甚至長大後永遠找不到快樂的秘訣。因為財富與社會地位等等並非快樂真正的源泉,快樂的真正的源泉是因為懂得生活,擁有健康的快樂理念。而我們的孩子,他成人之後的生活如何,我們不能掌握,但是他成人之前,我們有權利在培養他各種能力之時,也讓他擁有快樂的童年和青少年時光。
   我相信很多家長現在還沒有找到快樂的生活態度,那就談不上與孩子分享快樂了。你整天一張苦嗬嗬的臉,整天忙著自己的那點工作,整天嚴肅,不苟言笑,孩子能從你那裏分享到一點快樂的秘訣嗎?不可能。你想想,自己為什麽不快樂呢?是因為我們太在乎自己那點事業了。比如今天工作不順,還挨領導的批評,都影響以後的晉升了,回到家,自然沒有心情陪孩子說笑了。我們這一輩的人,其實有很多在小時候和父母相處,並沒有留下多少美好的回憶,很多的原因確實是那一代的父母被生活壓彎了腰。其實,家長也可以采取另一種態度來麵對自己的事情。挨到領導批評了,想想,領導說得蠻有道理,心裏不煩這麽想:嘿,這哥們還行,居然指出我的問題,下次得露一手給他看看。或者覺得領導批評得沒道理:這哥們挺二的,下次適當場合的時候一定要指出他的不對。等等,以“玩”的心態來麵對自己的生活:沒什麽大不了,不就那點事嗎!這樣,才不會讓自己的壞情緒“殃及家庭”。
   那麽,家長有快樂的生活態度之後,才談得上去培養孩子的快樂理念。最好的辦法當然是遊戲。這遊戲也不是真正的遊戲,而是遊戲精神。孩子的學習、生活、娛樂能不能都滲透進“遊戲”呢,這是可以的,讓每件事情都變得有樂趣。你要相信,這就是傳說中的“天倫之樂”,將是孩子一生的回憶。我小的時候,放學回家,爸爸有時候會笑著問我:今天有沒有拿個雞蛋回來(就是考試零分)?那一份輕鬆和快樂讓我難忘。我爸爸從來沒有給我學習生活方麵的壓力,因為他不懂,也不在乎,他隻在乎我身體健康就可以了。倒是後來都是我給自己壓力。但是我爸爸有幽默感,他跟我說每件事都會用最幽默的方式告訴我,用一些比喻一些俗語,逗我笑,這種幽默後來直接傳給我。跟我爸在一起,我總是能感覺到一種遊戲感,快樂感。我爸爸很窮,供我上大學很困難,靠親戚的幫助,但是他的樂觀給我很深的印象,確實給我過語言上的很多快樂。
   也就是說,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接觸可以不要那麽嚴肅、正經,不要用命令的、苛求的態度,可以放鬆,可以都變成遊戲,變成比賽,變成相聲,變成段子,從中分享快樂,同時也分享了快樂的人生態度——更重要的是,教育和溝通將變得更加容易。我一個朋友,他經常和他兒子一起看玄幻小說,一起拿裏麵的主人公來開玩笑,在生活中能找到共通的比喻,周末和兒子去爬山時經常一起比賽,還有獎品,那一種快樂,確實是家庭中很難得。我們自己想想,我們的父母是“嚴厲的父母”“讓我們害怕的父母”“很少跟我交流讓我很孤獨的父母”還是“快樂的父母”“風趣的父母”“寓教於樂,一輩子教我開心的父母”“和我平等、老是跟我玩成一片的父母”,相信你喜歡什麽樣的父母,你希望擁有怎樣的成長期,你的孩子也需要。
   另外,有時候你對孩子不能夠用遊戲快樂的態度,是因為你對孩子的教育看得太嚴肅,太緊張了。孩子不聽話、調皮,不去上學、跟你背道而馳,你覺得很不好,後果很嚴重,當然就不能用輕鬆的態度來對待孩子了。實際上有沒有那麽嚴重?根本沒有,懶惰又怎樣,搗蛋又怎樣,教育是長期的事情,不是一朝一夕的,放鬆下來,用更寬容的態度來看孩子的缺點,從根源上認識,從興趣上改變。實際上,我們自己從小都曾經犯錯誤過,你希望父母怎麽對待你,你的孩子也會想得到怎樣的對待。任何時候,對孩子的問題,必須對自己說,別什麽大不了的,悠著點矯正他,學會用更快樂的方式。
   總之,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快樂的生活態度,這也是家長應該賦予的。能不能做到,其實你每天晚上想一想:今天我跟兒子玩了多少次“遊戲”,那怕是比穿鞋子的遊戲?如果一次也沒有,那就應該反省了。

12。為什麽不讓孩子哭一下呢
  
   遊戲教育、快樂生活是家長和孩子的理想狀態。有的家長說,我很難做到,偶爾為之就差不多。偶爾為之就很好,也許就偶爾,給孩子的一生留下美好的回憶,留下父母親燦爛歡樂其樂融融的定格。我說的任何一種方式都不是要你每天做的,或者做到理想狀態,那不可能,但是你必須有這種意識,懂得這樣對孩子身心健康的好處,該做的時候就做。
   孩子的成長需要歡樂,輕鬆,但實際上,令家長揪心的是孩子的哭聲,從一出生哭聲就陪伴著孩子。那麽,我的孩子今天為這個哭,明天為那個哭,一哭我就慌了,怎麽辦?怎麽才能讓他不哭,讓他都是笑聲而不是出現哭聲?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孩子沒錯,家長認識有誤區。
   很多家長一見孩子哭了,第一個反應是製止哭聲,那麽就亂哄一通,去滿足孩子的無理要求,目的隻有一個,讓孩子別哭。第一個誤區,哭有那麽可怕嗎?有聽說過孩子一哭導致什麽嚴重後果的嗎?沒有。孩子哭沒那麽可怕,他從一出生就哭,哭是他正常的一種情緒表現,哭是伴隨著每個人的一生,甚至我們成人之後,也必須哭一哭,緩解情緒和壓力。哭就是笑一樣,是人必須的兩種情緒狀態,為什麽他笑的時候你不去製止而哭的時候不讓他哭呢?你要明白,孩子哭,不可怕,別慌,別著急,讓他哭一下,舒緩一下情緒,再來解決實際問題。
   第二個問題,我們要了解孩子為什麽哭。舉個例子,比如說,孩子要去爬陽台,這是很危險的,有可能掉下去沒命。家長的理智在警告,絕不能縱容孩子的這種行為,一定要杜絕。但對孩子來說,他想爬陽台,那是他的一種好奇的欲望,興趣的驅使,他沒想危險不危險這一轍。那麽家長製止以後,就扼殺了孩子的這種興趣,孩子的(危險的)欲望與家長的理智形成衝突,孩子哭了。認識這一點很重要,幾乎孩子無理的哭都是因為孩子無理的欲望與家長正確的理智產生衝突,孩子沒意識到家長的正確理智,認為家長有意阻止,所以哭來抗議,來發泄不滿。這個模式幾乎可以涵蓋大部分孩子哭的原因,比如他要去玩很容易摔碎的貴重物品,他要吃一些不能吃的東西,他要得到他不該得到的東西,等等,家長隻是認為,孩子是非理性的欲望,則有責任去糾正他。
   那麽現在孩子因為欲望得不到滿足,有了不滿有了壓抑有了痛苦,就哭了。家長怎麽辦?有的家長慌了,第一反應就是不讓他哭。不對,沒必要,哭一兩聲沒什麽大不了,練練嗓子而已。第一,讓他哭,排解一下情緒。我們成人事業不順感情不和的時候也要哭幾回,孩子比你更沒理智,怎麽能不讓哭呢?不能剝奪孩子哭的權利。你要認識到,孩子也是個人,孩子的成長過程會有不斷的非理性欲望冒出來,這是他的天性,這些非理性欲望會不斷地被壓製,所以他必須承受一些不滿足,一些痛苦。他通過哭一兩聲,哭出高潮,先把這不滿排泄出去。
   那麽哭的高潮過後,家長的理性教育就可以開始了。為什麽要等他哭的高潮過去呢,我們很清楚,假如我們要去說服某個人,千萬不要在他氣頭上說服,沒用的,那時候他處於情緒高峰,沒有話能聽進去的,必須等他氣消了,心平氣和的時候來說道理。孩子也一樣,必須等哭的高潮過去。有的家長看孩子哭興正濃,慌了,趕緊做工作,事倍功半,一點用都沒有。再加上處理方法不當,這時候什麽要求都答應他,反而被孩子抓住弱點,以後要什麽都用哭來嚇唬你,殺手鐧。有的孩子老愛哭,以哭當武器,那是大人自己縱容的,他利用你的弱點而已。
   讓他哭,必須等他哭的高潮過去,能聽進一些話的時候,開始理性矯正:這陽台你爬上去,會摔下去的,你摔壞了爸爸媽媽怎麽辦?以後不要去爬,爸爸媽媽也不敢爬。用孩子最能聽懂的方式講,不管孩子能聽進去幾分之幾,甚至當耳邊風,你也要這麽講,講多了,你總能聽進去一些。最主要的是,讓他習慣你用一種理性的方式來矯正思想。多做幾次以後,他就明白他哭完之後,你就跟他講道理了,他知道這個道理的重要性的。他能舉一反三,把道理當回事,慢慢長大,會讓你以理服他。對待孩子的哭,有的家長采取軟的(答應他無理要求),有的家長采取硬的(暴力),都不是解決問題根源。以理服人,這是正道,是王道。但在實際中你可以靈活運用,比如說在他接受道理之後加一點獎勵等等。
   因此,你明白,現在讓他哭一下,是為了以後他少哭。你想找到一種一下子製止他哭泣的做法,肯定都跟正確的教育背道而馳,隻會導致他更經常地哭,沒事就以哭來要挾,耍賴。因此對孩子的問題,我們都不要針對問題表麵去糾正,而是要針對問題根源來矯正。孩子是一種正在塑造中的人,性格幾日一變,習慣幾日一變,看著一些問題表麵,慌了手腳,腳痛治腳,頭痛治頭,家長一輩子都處於忙亂和煩躁中,這種狀態自己都不行了,愁眉苦臉心力交瘁,何以談到再來教育孩子?

13.打孩子是教育方式嗎?
   本來沒打算寫打孩子這一節。但是樓上很多網友談到打孩子,我想這可能也是中國父母比較普遍的一個現象,不管輕打重打,家長都會來一兩手,既然是國情,就有的說。又談到打孩子屬於東方式,又談西方式教育,還韓國日本,概念還挺多的。咱就也這兒闡發開去,權算一家之言,參考之便,把概念消滅了。教育最忌概念化,鄙人最痛恨把概念輸送給家長的教育書,把家長變成一個學者型家長,什麽心理學、教育學知識一大堆,等到真正實踐,歇菜。
   打孩子算不算一種教育方式。我的答案是否定,而且堅決否定。為什麽呢,第一,我的主題是談長期的教育,培養一個精神健全的孩子。打孩子能打出健全的精神麽?絕對不會。這要算是教育方式,那偷雞摸狗、殺人放火都可以算能力培養了。第二,打孩子是非常手段,非正常手段並非我們要提倡的方式和方法,並且堅決摒棄。
   那我們分析一下家長為什麽打孩子。第一,家長說,嘿,我打孩子很有效果呀,一種是孩子哭了鬧了,提些不合理的要求,你采取暴力手段,使之害怕,以暴製暴,鎮壓住了。但是你設身處地想一想,這種短期效應的效果,與跟孩子形成對立關係,乃至在他心裏留下的恐懼等不良意識相比,顯然是要了芝麻丟了西瓜。如果你經常這樣,那麽,你絕對與孩子形成對立關係,他對你的屈服總會爆發出來,在屈服中形成的壓抑會導致畸形心態。並且將來他對待弱者的時候,也會采用暴力方式,你很有可能給社會培養一個“暴徒”。中學時我有一個同學,很“陰”,你也不知道他心裏在想什麽。但是我知道他父母打他的時候,他不吭聲,默默忍受,跟劉胡蘭似的。我們都很害怕他,因為你不知道他心裏對父母,對同學、對社會是什麽態度。很多年後我跟他沒聯係了,也不知道他過得如何,有沒有把原來的壓抑從成長中消解到,但顯然,他的少年時期是如何不幸福、與家庭的冷酷關係令我記憶憂猶新。那麽我們中間每個被家長打過的人,恐怕留下的不是美好的回憶,雖然說打的過程中也許糾正了某些錯誤,但是如果采用平和的辦法來解決,肯定是美好的回憶。第二,有的家長說,孩子這麽倔,不打,實在沒轍了。也就是說,孩子已經頑劣到非要打不可的地步了。這裏家長反省一下,孩子到了這一步,肯定是之前教育不力的後果,也許這時候打都沒有用的。這個時候,更需要的是長期的教育工作,不是打一次解決一次的問題。總之,發展到非打不可的地步,問題比較大了,從長計議吧。
   客觀地說,經常以打來解決問題的家長,第一,腦子不太動,簡單粗暴;第二,文化程度相對低,野蠻手段。家長自己要反省。如果你動一動腦子,舉止文明影響孩子,絕不至於發展到要打的階段。現在想來,我身邊確實有一些家長,跟孩子的關係從來就沒到打的份上。總之,打能夠解決的問題,不打肯定也能解決,隻是不是發展到非正常的階段。
   那麽,有人又扯到傳統文化上,認為打是中國傳統教育方式,西方又放羊式的,對立起來。實際上談這個對立概念根本沒有意義。教育是對人性的鍛造,不是拿別人的模板來拷貝。世界各國有各國國情,教育的重點不一樣,但好的教育,歸根到底,道理都是一樣的,都是將人性與社會理性做個完美結合。比如說,日本人,從小特別注意培養保護自然資源,小孩子絕不會去砍樹,那跟砍頭一樣嚴重的。為什麽,日本彈丸之地,自然資源太缺乏,保護好老家為立國之本。這個當然也適用於我國,但是我們以前都說地大物博,沒人去強調這個。現在破壞太厲害了,大家來強調環保概念。還有西方,美國,從小教育誠實很重要,為什麽,在他們的法律製度裏,連克林頓說假話,妨礙司法公正,也是犯法,所以他們強調這個。我們老輩人覺得太誠實會吃虧,不太強調這個,所以咱們中國人敢忽悠一點。但是現在社會進入誠信體係,你信用卡透支,貸款不還,信用投機,都會進入你的信用檔案,也成為你在社會上立足的依據,偷奸耍滑那一套沒用,所以誠實觀教育也是中國父母所要正視的。因此,教育確實是跟當地社會連成一體的東西,現在我們的社會和以前相差很大了,很多觀念在重新建立,價值觀在重新建立,我們在在吸收世界先進的教育觀,正視人性,所以不必強調西方東方,必須把這些概念打碎,落後的需要改造,有用的成分都可以吸納。那麽,說到打是中國傳統教育,這有誤差,或者說是一種表麵現象,中國傳統教育的精髓實際上是對家長製的絕對服從。“子不教,父之過”,這是對象;“君為臣綱,父為子綱”,這是製度,是紀律,是根源,兒子隻能聽老子的,不能說不,不就不孝不忠了,犯大忌了。那麽這個教育關係有不合理的地方,就是老子完全把兒子當成自己的附屬,一個必須完全從聽的工具,沒有尊重兒子的人性。兒子不聽話,可以體罰,打兒子不犯法的,這是落後的。這要是在西方可不得了,社會機構知道你打孩子,可以收回你撫養權,可以告你,不但社會可以告你,孩子也可以告你。大家看過電影《刮痧》的就知道,人家把中醫刮痧當成虐待,到時候你連探視孩子都很難。為什麽,因為他們社會裏,孩子一出生,就是個活生生的公民,打孩子,跟你打街上的人一樣,都是要受到懲罰的。這個不能不跟人家看齊。現在中國家長調整這個觀念就是,兒子其實可以說不的,老子要尊重兒子的人性需求。比如說,現在孩子上網,早戀,這些需求,按照封建傳統那一套來說,禁止,不禁止可以打你,打到你不敢為止。一,體罰是暴力,搞重了說是虐待兒童,二,實際上是禁止不了了,現在教育裏必須承認孩子的這些需求和權利,然後再具體溝通,否則必定是失敗的對立關係。這個青春期的教育以後要具體講。
   那麽,教育是涉及心理學、社會學等人文學科的係統工程,最重要的是必須了解人性的需求,結合社會實際,然後融會貫通,得出最佳方式 。打孩子,認為打孩子合理的家長,肯定都是受“父為子綱”的潛意識影響,家長製的餘毒,必須戒除。因為它肯定是最落後的方式,最野蠻的方式,不人道的方式,甚至是犯罪的方式,極不提倡。光了解一些專業知識但沒有實踐和悟性是行不通的。因此對家長來說,是個學習和消化的過程,消化得很好的情況下,才能針對實際想出自己的轍。

14.好習慣慢慢來
  
   很多家長,為什麽會突然關注孩子的教育話題?因為這時候孩子出現問題,有很多不良習慣,比如愛哭,比如擰著來,比如一意孤行,愛幹啥就幹啥,誰也勸不住,比如除了好人好事什麽都敢幹,這就是傳統中認為“不乖”的類型;還有的太乖,什麽都聽父母的,沒主見。不乖也不行,太乖也不行,搞得父母很頭疼,所以趕緊尋醫問藥。這個時候,第一,不要緊張,也許不良習慣是孩子成長中天然的東西,很多孩子都有,不是你一家,你現在關注到,就好。第二。不要著急。別想找個法子,一下子把孩子扭轉過來,那不可能,即使可能也不是好辦法,好得快的去得也快,教育是長期的事,好習慣慢慢好,所以,要有耐心喲。
   首先要知道,孩子並不是天生就會有好習慣,他會無意中就形成在你看來的壞習慣。比如說,有過孩子的人知道,嬰兒剛出生,可能就會形成白天睡覺晚上吵鬧的習慣,這沒有辦法,這個習慣是天然的。你就會覺得這孩子,這麽難帶,累壞了都。這時候,你就得想辦法幫他調整過來,慢慢地,白天逗他玩一下,分散精力,晚上奶喂足了,慢慢調整生物鍾。如果原來一個晚上哭個五次六,慢慢調整哭個兩三次,漸進改變。如果你沒有調整習慣的心理,由著他,那真的很累。還有,嬰兒階段,孩子的大小便不規律,有時候隔幾分鍾就來一次,你換尿布都忙不過來。別以為你家裏尿不濕多就由著他,每次換尿布的時候,你都可以再“噓”尿片刻,讓他集中把屎尿出來,這樣就會減少換尿布的次數。這些是生理上的例子。我舉例就是說,你不要指望孩子天生就有好習慣,但是你有心,就可以培養成好習慣,特別是心智上的好習慣,更需要家長的培養。
   孩子的成長,就像一艘船,他自己有馬力,開向他自己想去的而地方。而家長,必須是他的兼職舵手,幫助他調整方向,直到有一天他自己懂得掌握方向,你可高枕無憂。這裏有很微妙的分寸。第一,他自己有馬力前進,你不需要給他更大的馬力,讓他完全忽視自己的馬力。很多人溺愛,會忽略孩子自己的馬力,忽略讓他鍛煉中成長的機會,一輩子都得家長罩著,那可不成。第二,你隻是幫他調整方向,保準他不會不會往危險區域開,不會撞到死胡同去。 那麽孩子的習慣,就是階段性的方向,家長必須時刻調整。
   很多人在鑒別孩子的方向上,總是以家長的標準來看待,給自己添麻煩的,就是壞習慣,不給自己添麻煩的,就是好習慣。其實未必如此,習慣都有兩麵性,一麵積極的,一麵消極的,因此家長去甄別孩子習慣的本性,心理依據,才能對習慣做出判斷,然後調整,揚長避短,發揮出積極的一麵。所以為什麽我一直強調是調整習慣,而不是硬性去戒掉這個習慣。
   比如說,我舉樓上的例子。
   “我女兒,4歲,性格是比較安靜那種,能很專注的做事情,很聽我的話。同事們都很羨慕我。我卻有自已的擔心:
     一是女兒太聽話,而且膽子太小,事無巨細,連吃一隻雪糕,都要她公公打電話問了我的意見後,才肯吃,平時我雖然叫她少吃,但是也不是很強求,而且我和她爸爸對她很少很少發火,長這麽大也隻打她打過兩次,(我家小孩根本不用打,隻要說話聲音嚴曆一些,她眼淚就滾滾的),她這麽脆弱,我都不知道如何辦才好,而且太聽話了,一點自已的主見都沒有,好象也不太好。
    另外,我女兒很受不了批評,在幼兒園裏,老師有時候批評她們組的小朋友,她都會深受打擊,回家後就可憐惜惜抱著我說:媽媽,我不上幼兒園好不好?或是說:媽媽,你給老師講,叫她每天都要表揚我諸如此類的話。有時候感覺她為了讓家長喜歡,老師表揚,太壓抑自已的個性發展,我們平時也從未要求她事事爭先,總是告訴她第二名也光榮。其實我隻是想她有個快樂幸福的童年,健康快樂的一生。我應該如何引導她呢。”
   這個女孩子其實是乖乖型的,好處是聽話,容易達成溝通,比較好教育。需要調整的是,第一,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太弱。也就是要加強她心理上的抗挨打能力,這當然是個長期工作,比如可以通過講克服挫折勇敢型故事,給她模範;在生活中給予鼓勵性的教育,經常說,孩子,你行的。培養實踐能力,把一些義務分擔給她,幫助和鼓勵她完成。總之,讓她明白,挫折是一種過程。相信如果家長有這個意識,孩子漸漸會心理強大起來。第二,她沒有主見。這一點請你參考我第九章“培養判斷力,讓他有主見”。
   比如說還有人的孩子愛欺負別人。這裏有兩麵性,第一,有進攻性,積極性,把孩子在這方麵的強烈欲望引導在正確的興趣上來。第二,欺負別人,觀念有悖,應該在觀念上調整,認識到這是不文明的行徑。
   那麽家長每個階段都會遇到孩子的不良習慣,有的特別頭疼。如果都能一分為二地分析,將習慣中的積極一麵發揮到正確的道路,同時消極一麵必然也能夠消除,這需要家長的智慧,長期的有效的法子。好習慣要慢慢來。任何壞習慣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長分不清好壞在哪裏,疏導不了,將來根深蒂固,為時已晚。

15.飯桌教育,你不知道卻最重要
  
  問家長們一個問題,你覺得什麽地方孩子最容易受到你的影響?
  我給出的答案是飯桌上。
  如果你覺得一個孩子,言行舉止精神氣質乃至價值觀跟他父親,那麽你可以觀察他們家庭一天的生活,最終你會發現,最重要的言傳身教的場所,是在飯桌上。
  一個三口之家,你會看到這樣的情景:隻有吃飯的時候,三個人在聚在一起。雖然我們提倡吃飯時不要說話,避免一嘴兩用,但是吃飯期間,你們還是不得不聊起一些煩惱或者開心的事。比如,媽媽會抱怨單位一個同事特別討厭,老是喜歡在領導麵前討好,言語之間頗為不屑,也許還夾雜著其實比不過人家的酸溜溜的無奈;比如說爸爸會吹噓自己如何耍了點滑頭,在同事間爭取了一次半出差半旅遊的機會。放心,你們這些牢騷和伎倆,包括精神氣質,你的兒子絕對全盤接收。
  如果碰上來朋友客人了,在飯桌上客客氣氣,客人走了後又掰扯與朋友客人的矛盾,說人家不是,也請放心,也陰陽一套你的孩子很快也能繼承。
  如果你是三代同堂的家庭,在把婆媳不滿的矛盾夾帶到飯桌上展覽,相信我,你的孩子將來心裏肯定不會健康。
  我剛才說的基本上是負麵的情景。相反,如果你的飯桌上講的是正麵的,善意的、開朗的話題,相信你的孩子也會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基礎。
  至於強調負麵,是要讓家長們警醒:我們在無意識中,不知不覺將自己身上的猥瑣的、惡意的、乖戾的、討巧油滑的一麵教給孩子了,但你自己完全無意識。家長們不要不承認自己性格中沒有這一麵,你好好觀察自己的言行舉止,一天所做的事,一天所說的話,你會發現自己有很惡心的一麵,一個人像在生活中表演正麵角色是不可能的。而我正是強調這種無意識的教育帶給孩子的負麵影響。一個很明白的事實:加入你在飯桌上跟你父母老是爭吵,那麽對孩子的立場則是個為難的選擇。或者,他認為,也許生活就是一個計較與鬥爭的過程,更別提你的那些小心理必然也傳給他。
  那麽飯桌教育一般會產生怎樣的效果呢,這是長期的,從內心到習慣到價值觀乃至到處理方式,都有影響。如果你看到一個自私的、與別的同學老斤斤計較的學生,你到他家裏去拜訪一下,絕對是他父母的德性。古人說,龍生龍,風生風,老鼠的兒子打地洞。這個話有一定道理,但道理並不在於我們平時理解的那樣,農民的孩子就是農民,知識分子的孩子就是知識分子,黑社會的孩子就是黑社會,不能按照職業去分,現在都多少知識分子都是農民的孩子呀!我認為更多的指的是人格氣質的潛移默化,龍鳳是大氣之物,高瞻遠矚,胸懷遠大,這種氣質的培養下,不論孩子將來是掃垃圾的還是開公司的,必定具有光明正大的氣質,良好的生活追求;而老鼠,幹偷偷摸摸的活兒,鼠目寸光,眼中有小利而無大義,這種人格氣質,將來即便當官,也差不離是個人人小瞧的混混兒。飯桌教育在人格氣質培養中,絕對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這裏的飯桌是個教育的主要場所,但也是個代表,也是個比喻。也許對有的家庭來說,更常規的也許是床頭教育(比如說跟孩子共處一室,那麽在睡前的談話會往往是對孩子潛移默化的最重要場所)。我們平時有針對性的對孩子的教育是有意識的,而這個場合是無意識的。需要強調的是,在這些最容易影響孩子的無意識教育場所,你也最容易暴露你的弱點傳染給孩子。家長一定要警惕:自己已經有這樣的性格缺陷了,就別讓人家說自己的孩子:這操性跟他爹似的。隻要你意識到這一點,在這些場所可以談些健康的,培養光明氣質的話題,而把那些見不到人的夫妻私己話題、矛盾爭端問題移到更加隱秘之處,那麽相信,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你已經創造了比一般人人更健康的家庭環境了。

16.懂得愛,一生快樂
  
  愛是一種教育嗎?當然,而且極為重要。
  為了說明這個重要性,我們先認識一下沒有愛的教育的孩子長大會怎麽樣?
  從心理學上來說,成長中缺少愛的孩子,長大後有兩種極端傾向,第一,具有情感饑渴症。情感饑渴症的人缺少情感安全感,喜歡接觸人卻往往沒有恰當的方式,感情的表達總是過分,乃至讓人覺得很怪,甚至厭煩,喜歡合群其實又不能合群。有的埋藏著戀父戀母情結,甚至畸形的情感渴求,在壓抑中變化,決定一生的命運。
  第二,冷漠症。缺少愛,會造成真正的內心的冷漠,心如鐵冷,內心容易產生仇恨。像馬加爵一樣的案件現在不是一件兩件,根子上是有冷漠症。如果有愛的教育,絕不至於發展到那麽極端的。
  以上是兩個極端。但在我們生活中,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你又怎麽知道還是是不是缺乏一些愛的教育,需要不需要對這個問題重視呢?恩,是的,其實很多家長在與孩子的接觸中早就賦予了愛的教育,但是一些家長很忙,或者有不恰當的接觸方式,孩子就可能出現一些缺少愛的苗頭。
  我舉幾個例子,你也許就能舉一反三,知道孩子在愛的教育上需要不需要加以關注。比如一個我朋友的孩子,特別愛翻臉,說不高興就高興,為了一點小事就跟同學、朋友、甚至跟父母產生絕交的念頭,別人不理他,他就永遠不理別人。這就是缺少愛的表現。那麽正麵的例子是,孩子跟小朋友產生別扭,鬧翻了,但是過一兩天,他就忘了不愉快的事,又跟沒發生過任何事一樣玩在一起。仔細分析,鬧別扭呢,是屬於情緒反應,產生矛盾了,情緒不愉快,所以不跟你玩了。但是情緒波過去以後,哦,底下的感情湧上來了,同學之情,朋友之愛,父母子女之愛,他內心有這些東西,情緒過後這些東西就占據內心的主宰地位,所以他很快就回到愛的世界,正常的情感世界。那麽沒有受過愛的教育,心底裏沒有這些東西,不愉快產生的仇恨情緒衝不掉,甚至成為心底的沉澱物,一個人內心埋著恨,卻沒有愛化解,不出事才怪呢。
  再舉例,有的孩子,什麽不高興的事在心理憋著,不願意跟周圍的人交流;同樣,快樂的事情也不願意和別人分享。他是孤獨的,這也是缺少愛的教育的征兆。還有一些孩子,從小表現出特貪婪、自私,媽媽買了水果他就一個人都包了,吃不完也不分給家人。其實很多惡習,都是缺少正確的愛的表現。父母隻要有這個意識,一般能夠發現的。
  總結一下,愛可能是孩子一生中解決矛盾的最好的潤滑劑,化解危機的最佳良藥,萬萬不可輕視。
  那麽怎樣對孩子進行愛的教育。這個分為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給予愛,一個部分是學會愛。
  給予愛,就是你必須讓孩子有愛,享受愛,自己有了愛,才懂得愛之妙處,懂得愛別人。從嬰兒開始,父母就在不知不覺中給予孩子愛。比如說嬰兒時期開始,孩子就喜歡在媽媽的懷抱裏的感覺,懷抱和體溫讓孩子有安全感。父母的輕輕撫摸和輕聲話語以及搖籃曲,都對孩子早期的心理健康的基礎,愛的基石。孩子學會溝通之後,父母要了解他的快樂和煩惱,與孩子分擔和分享,這裏麵有點點滴滴的愛(但絕不是你愛),這是愛的教育的很重要的手段。
  那麽對於能溝通的孩子,讓他學會愛是很重要的。讓孩子學習愛,自己的潛移默化其實是最重要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對孩子更是這樣。有的家長對老父母態度不好,甚至在孩子麵前表現出來,這個很要命,孩子有一定理智的時候,一定不相信你曾經對他有愛的教育。即使他相信你是給他愛,但這種愛也是很狹隘很自私的,你的孩子絕對不會把這種愛融入他廣闊的生活,他隻會有選擇地愛,愛對自己有利的人,是一種勢力的愛。有愛心的父母,對生活中的人和事抱著友好和關心態度的家長,他的孩子必定也有健康的愛的基石。甚至愛花園裏的一草一木,一舉一動,對初涉人世的孩子都有至深的影響。有了愛,孩子的世界都是美好的,無所畏懼。
  那麽對於已經發現還有有缺乏愛的跡象的家長來說,也一樣,還是從溝通入手,改變他內心的世界觀,慢慢改變,給予他愛,讓他學會愛,讓愛代替恨。如果發現他已經發展到有心理缺陷了(很多心理缺陷是由於缺少愛的教育形成的),則可以讓他專門看心理醫生來矯正。
  愛的教育其實是一種技巧,一種理性和感性相結合的,說得容易做起來有時候不到位。最經常出現的是溺愛的行為,會導致許多不良後果(注意,溺愛不是愛)。下一章再講如何避免溺愛。

17.1.溺愛是人格殺手
  
   你的孩子有溺愛傾向嗎?
  舉個例子。一個小男孩,7、8歲了,上小學二年級。有一天放學回家要吃香蕉,吵著要正在廚房裏煮飯的奶奶為他取香蕉並剝皮,老人家正忙得脫不開身,就說“你自己拿吧”。這時小男孩就大吵大叫,自己動手剝吃香蕉後故意將皮丟了一地,且還感到很委屈……這是一個典型的嬌慣溺愛的例子。吃香蕉自己拿和剝皮,對於一個7-8歲的孩子來說並不難,為什麽一個小學生卻要別人代勞呢?吃香蕉剝皮的責任是誰呢?可見這家人在平時教育孩子方麵沒有重視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17.2.溺愛會有什麽後果呢?
  
  這是一個心理治療例子。“媽媽,讓我安樂死吧!”晚上,巴南區18歲的高中生小偉給母親發去短信。小偉和蒙蒙是某重點中學高二學生,兩人均成績優異。小偉性格內向,與蒙蒙交往不久,即遭到老師、雙方家長極力反對。 可兩個孩子半年後竟開始同居,成績一落千丈。因鬧別扭,今年元旦蒙蒙向小偉提出分手。小偉深受打擊, 大年三十晚,小偉在婆婆家吃完團年飯,獨自提前回家。他給同學打完“最後一個電話”,在臥室割腕自殺。“感覺不對”的同學及時趕到,破門將小偉送到醫院。小偉在給母親的遺書上說:“半月來,我每到晚上就一個人躲著哭泣……可沒有她的世界,我活不下去……” 兩周後,小偉再次割腕自殺。為留住兒子的性命,王女士上門哀求蒙蒙和其母親幫忙。王女士拿出一封蒙蒙寫給小偉的舊信。信中用很大篇幅記錄的竟是兩孩子因為一個昵稱而吵架的事。

  這是溺愛的一種後果。讓孩子沒有一種獨立的人格,卻承受任何一種壓力。
  其實,如果我們按照之前講的,自小給孩子分擔責任,就不會有溺愛存在。而事實上,在中國,隔代教育如此普遍,或者年輕的父母本身沒有這個意識,加上中國傳統的心理影響,溺愛之風無所不在。溺愛的根本是什麽,就是家長本身不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生命來尊重和理解,而是當成自己的一個心愛的寵物,所以含在嘴裏怕化了。疼的時候百依百順,刻意縱容,讓孩子對生活本身失去了理解,以為生活就是恣意妄為。一般來說,溺愛的父母並不明白孩子在生活中是什麽樣的位置,以為是神,是心肝,是自己能付出所有的那個人。父母化解了孩子生活中所有的壓力,孩子感受不到壓力,那麽他自己就想製造一種“假象的壓力”。比如說,有的孩子肚子餓了,故意不吃飯,父母就追著,到處求他吃,他獲得一種“變態的快樂”。這是他故意製造的生活的壓力。溺愛的孩子一般脾氣比較怪,會想出匪夷所思的東西來刁難別人,小霸王、小怪物、小人精,什麽事都能幹得出來無所顧忌,曾經有一個十八歲的孩子因為跟媽媽發生口角,拿刀子把媽媽捅了,媽媽這才知道是溺愛的後果。
  所以,很多孩子在爺爺奶奶的溺愛下長大,到自己身邊的時候,一定要把受溺愛的心態改正過來。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要把責任給孩子,把壓力隨時給孩子分擔。比如說孩子看上一個玩具,父母千萬不要因為有錢就隨手買下。你必須讓他明白幾件事:第一,買下這個玩具,相當於媽媽要去上幾天班的工資;第二,為什麽要買給你?孩子必須付出一定的條件,哪怕是一個口頭的承諾。這樣的話,他就不但會珍惜這個東西,而且明白生活的責任和壓力所在。溺愛的孩子很容易用撒潑來要挾,這需要父母有一定的勇氣和耐心來糾正,需要時間。一味的答應不是愛,而是扼殺他人格的凶手,愛呢,是需要智力的,需要謀略的,需要勇氣,甚至需要孩子承受一些委屈和磨難。
  如果現在你的孩子已經是一個溺愛長大的小霸王,OK,你和他的鬥智鬥勇就開始了,目的是要他學會有責任,這就是愛,有一些痛。如果你的孩子剛剛出生,一定要記住,不要溺愛,要愛。
  
17.必要的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會被很多人忽略。因為當因為缺少挫折教育而產生問題時,人們往往追溯不到這是因為缺少挫折教育的原因。
  那麽一個人缺少挫折教育,會有什麽樣的不良後果呢,先看一則當下的新聞事件。
    現年16歲的印度美少女辛吉妮•塞古塔平素喜歡歌舞,也曾演過電影。然而日前她在參加一次電視台歌舞比賽時,意外發生了。當辛吉妮自鳴得意地表演完畢時,一名主席台上的“毒舌評委”毫不客氣地批評道:“你今天的表演沒精打彩,很差勁!”羞憤難當的辛吉妮仿佛遭遇當頭一棒,隻見她久久地呆立在那裏瞠目結舌,接著白眼一翻當場昏倒在地。辛吉妮在入院觀察了兩天後,由家人將其帶回家中繼續休養。豈料日前,辛吉妮的情況突然急轉直下。她先是失去了語言能力,接著連四肢也無法動彈。並且她仿佛得了失憶症——不僅對自己曾經出演過的電影無動於衷,甚至連家人都回憶不起來。
  辛吉妮的意外病倒,讓父親迪利普•塞古塔十分自責。他說:“我想對所有的父母親說,不要給你們的孩子施加過多的壓力。這樣的淘汰比賽實在太殘忍,我為我犯下的錯誤追悔莫及。”
  這個例子中,他父親從自己的角度檢討,認為是給孩子的壓力過大。這是一方麵,客觀方麵的原因。主觀方麵呢,當然是少女自身的原因,簡單地說,就是缺少抗挨打能力,心理非常脆弱,在突然的心理打擊下,會崩潰。
  上麵這個例子相對極端一點。那麽再說一個身邊的例子。有一個女孩子,由於父母是老師,她在小學中學時都受到種種庇護。上了大學以後,開始獨立生活,一天由於私自用了舍友的洗發水,而被舍友視為小偷遭到排斥,最終在這種生活了得了抑鬱症,不得不退學。這種情況其實很普遍,現在很多高校裏出現的學生跳樓、學生自殘等諸如此類的事情,就是沒有一個對待挫折的心理和能力,導致心理失控。這個例子根源就是,在女孩子的大學之前的成長環境中,什麽事都有父母擔當,沒有自己處理壓力的時候,一旦碰到需要自己解決的問題,慌了手腳,潰不成軍了。
  那麽,由上我們可以看出,缺少挫折教育,第一,體現在心理防線特別脆弱,經不住打擊;第二,體現在處理壓力極為無能,一旦無人幫助,悶在心裏,就瘋掉了。
  那麽,你怎麽看出你的孩子有沒有這方麵的缺陷呢?日常生活中體現在哪裏呢?
  有一個現象我們可以觀察一下,其實在我們同學中,成績中下的同學,進入社會之後,往往抗挨打能力很強,不怕失敗,因為他就是在適當的壓力下長大的。往往品學兼優的學生,一進入社會,如果環境不如意,倒是容易失落和消沉。以我本人為例,在中學的時候是個優等生,自有心理優勢,進入大學後隻處於班上中等成績,有一陣子心理難受,對自己懷疑,過了一兩個學期才定好自己的位子。這說明了什麽,長期在讚揚和肯定的環境裏成長,難免有自我和孤傲的心理作怪,一旦遭遇現實打擊,心理優勢一個跟頭摔下來,不防備就會摔得很慘。
  同樣道理,現在我們的孩子,一般都有兩代人在寵愛。特別是一些家長,或者爺爺奶奶,特別炫耀孩子,一點點小成績就誇上了天,在孩子和別人麵前都誇,甚至一些缺點也都誇成有點,比如說有的奶奶就喜歡這麽說,我們家孩子在外麵都不受人欺負,隻有他敢惹別人不敢惹他的。種種言論都能助長孩子目中無人的驕橫心理,以及唯我獨秀的孤傲心理,這兩種心理都會使孩子處於一個空中樓閣之上,一旦沒有家長的保護,馬上摔下來。
  通過以上的環境分析,以及你孩子的性格特點,你大概就能知道孩子需要不需要接受挫折教育。最普通的是你要看孩子對待別人批評的態度。如果能接受批評,總結教訓再來努力,這是最好的。各種抵製批評、逃避批評害怕批評的心理都需要接受挫折教育。挫折教育就是你把適當的壓力還給孩子,讓他自己來處理,讓他適應人生階段性的失敗,失敗中找到克服的方法。比如孩子去參加一個畫畫比賽,沒選上,這時候你必須抱客觀的態度來分析,一方麵指出他的不足一方麵給予肯定和鼓勵。一般家長會有兩種錯誤的處理態度,第一,說我們家孩子其實畫得挺好的,評委不公平,或者其他孩子走後門,名額讓別人搶了,還把孩子誇成一朵花。這是助長他脆弱的畸形心理。第二,老是強調孩子的不足,別人怎麽怎麽好,這樣會讓孩子沒有信心沒有主見。
  那麽舉一反三,孩子在任何一次壓力麵前,可以給他疏導,但決不能大包大攬,讓孩子覺得壓力與他無關。包括前麵所說的責任感的教育,獨立性的教育,都是與挫折教育互為作用的。以我們開頭的例子,家長對女孩子的賞識教育肯定過頭了,讓孩子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好的,無往不勝的,沒有能力去接受批評和失敗,這個血淋淋的例子必須引起家長的關注。一句話,不能接受批評、不能自己解決壓力的孩子,青春期之後必然出現問題。
  

18. 你的孩子愛撒謊嗎?(上)
  
  你的孩子會撒謊嗎?
  孩子喜歡撒謊,這是讓部分家長特別頭疼的問題。一個家長給我打電話,她孩子已經上初三了,差等生,問他在學校裏的事情,幾乎都是撒謊,從隱瞞分數到找借口出去玩,撒謊成性。家長不知道下一步送他去哪裏學習,已經到了束手無策、欲哭無淚的地步。我說撒謊到這個年齡、這個地步,肯定不是一天兩天造成的,你早幹嗎去了?家長這時候才醒悟到以前確實忽略的孩子的心理培養,缺少溝通,處於完全的隔閡中,在家長與孩子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博弈中成長。這個例子可以告訴我們,不要讓撒謊陪伴孩子成長,等到撒謊成為習慣,成為性格中的一部分,那就積習難改了。
  孩子的撒謊現象,一般兩三歲就可以開始了。總體上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無意識的,一種是有意識的。無意識呢,就是所謂的小聰明,靈機一動。幼兒園裏分糖吃,有個小朋友已經吃過了,還想吃,靈機一動,就跟老師說,我還沒吃呢。於是又騙了一顆糖吃。有意識的,比如說今天考了60分,順著老師的筆跡,改成80分,拿回去交差。兩者的區別在於,前者是信手拈來的撒謊,後者是有預謀的、有準備且目的性明確的撒謊。
  無意識的撒謊是很多聰明的孩子都能用的到,類似於一種趨利避害的聰明本能。有的家長,特別是姥姥一輩,特別縱容孩子的這種小聰明,認為是比別的孩子智商高的標誌。智商確實高點,這是沒錯,但是,如果無意識的撒謊次數多了,就會轉變成有意識的,撒謊會成為一種生活手段,那就品行不對了。那麽,這裏強調的是,無意識的撒謊可能是小孩子比較普遍的現象,正常,不必太緊張,隻要正確引導不讓其發展就可以。我們主要對有意識的撒謊進行針對性矯正。
  我相信沒有家長會認為撒謊是一項特長,除非他是個詐騙犯並非想子承父業。多數家長肯定都是助長糾正。實際上,每個孩子的撒謊有不同的情況,不同的原因,咱們要從根子要除掉,你必須找到自己孩子撒謊的原因——一定是某種壓力或者動力早就他的謊言,一件事情如果能用誠實的話來解決掉,誰也不會費撒謊的勁兒。我列舉幾種典型的撒謊例子,家長可以對號入座,或者以此類推,找其究竟。
  第一個例子:三歲的萌萌從幼兒園裏回家,書包裏帶了一朵塑料花。媽媽問,是誰的?萌萌說,是我自己的。媽媽大吃一驚,自己根本沒有給她買過花,所以不可能是她自己的。這還不是媽媽的吃驚之處,吃驚的是,當萌萌說是自己的時候,說得理直氣壯——即便是一個老手撒謊,也不能撒謊得這麽鎮定。這可把媽媽急壞了,這麽小,撒謊就這麽成熟,這哪成呀!
  那麽,孩子這麽小,這樣熟練而理直氣壯的撒謊是從哪裏學的呢?這一點家長可以不必自我檢討,這種撒謊發生在六歲以下的小孩子身上,其實屬於一種“現實與想象混淆”。她喜歡某種東西,玩過以後便認為那種東西是自己的,並不是有意撒謊。那麽,萌萌的媽媽第二天便和她一起上幼兒園,將花一起還給老師,教她分清楚什麽是自己的什麽是別人的,家長隻要有心,“現實與想象混淆症”很快就可以消除。

  
  本帖整理打印地址 http://blog.sina.com.cn/enpysc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