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史
一、愛琴文明 古希臘最早的土著居民是皮拉斯齊人,人種上屬於地中海人,他們創造了愛琴文明(又稱 克裏特—邁錫尼文明),愛琴文明存在於前20---前12世紀的愛琴海各島、希臘半島、小亞 細亞西部。
克裏特人是地中海民族,使用圖畫文字、線形文字A和B。他們是公元前3000年從地中海東 岸和埃及地區遷入克裏特地區的,與後來屬於印歐人一支的古希臘民族有明顯的差異。克 裏特人崇拜聖牛,這就是希臘神話中克裏特牛頭怪獸“米諾陶”的原型。統治者米諾斯王 居住在構造異常複雜的宮殿中,這就是希臘神話中“米諾斯迷宮”的原型。前1700---前 1400是克裏特文明的全盛時期。前1400年,以克諾索斯為中心的米諾斯王朝許多宮殿突然 被毀,克裏特文明從此衰落,愛琴文明中心轉向邁錫尼。但克裏特文明並沒有完全滅絕, 它有相當一部分融入了後來的古希臘文明,雅典自稱是土著,即繼承了不少克裏特因子; 希臘神話實質上也是由希臘本身的印歐神和克裏特的非印歐神兩套係統拚合而成,像天後 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等都是克裏特本土的神。 克裏特文明帶有很濃鬱的埃及文明的色 彩,同樣也有兩河流域的影響。
在4000多年的世界曆史(公元前3000年--公元後1500年)中,遊牧民族對農耕世界的大衝突 大入侵,分為三次。從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600年,是遊牧民族對農耕世界的第一次大 入侵、以及隨之而來的大融合的完成。這一次大入侵發起者,是生活在黑海和裏海之間的 平原上的、說原始雅利安語的遊牧民族。這些遊牧民族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地開始向南部 滲透、向南部擴張。那麽這個擴張是通過千百年而完成的,在這個一邊走一邊擴張的過程 中,遊牧民族完成了對農耕世界的第一次大衝擊。那麽這個大衝擊,使當時在中國以西的 幾個文明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摧殘。
首先,看看原始雅利安人對最西邊的克裏特文明的入侵。雅利安人對當時的最早的文明的 入侵分為三個方向。一個是向西南,一個是向正南,一個是向東南三個方向。向西南衝入 的那一支衝入了巴爾幹半島,衝入了希臘,然後通過希臘攻擊了克裏特,最後使克裏特文 明毀滅。然後在克裏特文明毀滅的基礎上,在希臘半島東南角出現了一個邁錫尼文明。而 我們所熟悉的希臘文化主要是指第二代的希臘神話文化,這實際上已經是一支一支的遊牧 民族衝入了巴爾幹半島以後,跟當地的土著相結合的結果。 那麽這些衝入希臘半島的民 族,可以說有三個浪潮。第一個浪潮主要是愛奧尼亞人,那麽這些愛奧尼亞人他們還是以 一種比較合理的方式,滲透到愛琴海世界、希臘半島、小亞細亞,建立了很多城邦。緊接 著就來了一支比較凶猛的遊牧民族阿卡亞人,他們衝入到希臘半島以後,就毀掉了克裏特 文明。然後在希臘半島的東北角,在邁錫尼這個地方就建立了一個邁錫尼文明。邁錫尼文 明帶有很大的模仿克裏特文明的色彩。荷馬的史詩《伊裏亞特》講的特洛伊戰爭就是這個 時候的故事。 然後在阿卡亞文明持續了300年以後,到了公元前11世紀,從北方又衝來一 支更加野蠻的遊牧民族,叫多利亞人,那麽這支多利亞人就摧毀了邁錫尼文明。克裏特、 邁錫尼是連在一塊的,其結果就是導致了克裏特、邁錫尼這種親代文明的整個毀滅。這個 毀滅導致了黑暗時代的來臨,從公元前11--前8世紀,希臘半島文明消失了,又退回到史 前的一種原始狀態。 一直到公元前8世紀才開始出現那個非常輝煌的希臘城邦文明,所以 希臘城邦文明本身就是在遊牧入侵者和當地的土著相融合、相雜交以後所產生的一個新的 文明形態。 在入侵希臘的這些雅利安遊牧者之外,還有一些原始雅利安語的遊牧民族他 也就衝入到亞平寧半島,成為羅馬人的祖先,還有一批雅利安人進入了伊比利亞半島(西 班牙半島),成為高盧人的祖先,高盧人後來又成為法國人以及西班牙文化的一個最早的 一些創始者。
往正南衝的那一支,越過了伊朗高原進入了兩河流域。最早的親代的兩河流域文明,包括 很多國家形態:從最初的蘇美爾
到阿卡德、到古巴比倫、到亞述、到新巴比倫,盡管這些國家形態在變換,但是它都屬於 一個同源同種的,基本上我們都屬於賽姆族(閃族)。到了公元前600年,有兩支從北方來 的操持原始雅利安語的遊牧民族滲透到兩河流域,一支叫 做米底人,一支叫做波斯人;在此之前還有一些從北方衝過來的操持原始雅利安語的,比 如像赫梯人、像胡裏特人、喀西特人,但是他們建立國家時間不長都紛紛瓦解;所以到了 公元前600年,隨著米底人、波斯人入侵,整個古代兩河流域文明才算是徹底解體。那麽 這個解體的結果,就是導致了一個新的文明---波斯帝國、波斯文明的出現。波斯帝國是 作為兩河流域下麵的第二代文明,也是由於這個入侵的操持原始雅利安語的遊牧民族和當 地的兩河流域文明的這些土著相融合、相雜交以後產生的一種新的文明形態。
向東南方向湧去的那一支,取道伊朗高原,衝入到印度河流域,摧毀了由那些身材矮小、 皮膚發黑、鼻子扁平的達羅毗荼人建立的哈拉巴文明,然後在這個基礎之上,創立了一個 古代的印度文明---婆羅門教,到了公元前6世紀,又產生了佛教。然後到公元4世紀,婆 羅門教演化為印度教。古代的印度文明,是在哈拉巴文明與從西北方來的遊牧入侵者相互 融合相互雜交的基礎上產生的第二代。
然後我們再看東邊,中國夏商周文明可以說在遊牧民族對農耕世界的第一次大衝擊中間, 幸免於難。從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喜馬拉雅山這樣一道道的崇山峻嶺,把遊牧民族 的向東的入侵浪潮遏製住了,所以沒有越過帕米爾高原來到中國。但是也有一些已經來到 了帕米爾高原,形成了廣義的突厥人的祖先;但是基本上沒有威脅到或者直接威脅到中原 黃河流域的夏商周文化。所以中國當時看起來幸免於難,但是,雖然中國沒有受到雅利安 人的入侵,但是在同時,中國夏商周文明也受到黃種人阿爾泰遊牧民族的入侵。從商一直 到周,西方北方的戎狄民族始終對中原這邊形成了一個威脅,而且不斷地進行戰爭,形成 了一個衝擊或者融合的過程,最後就導致了第二代文明的出現,即秦漢帝國出現。
埃及 由於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它當時就幸免於難,沒有受到衝擊。
二、希臘文化
1、小亞細亞(安納托利亞)
公元前8000-7000年,安納托利亞就有原始部落生存,屬於穴居社會與新石器時代之間的 早期農業社會。公元前5000-2000年,安納托利亞進入青銅器時代,青銅器早期遺跡以特 洛伊城為代表。
公元前2000年,印歐語係的遊牧民族赫梯人進入小亞細亞,定居在安納托利亞高原的哈圖 斯,逐漸與土著居民哈梯人混合。公元前19世紀前後,此地成為亞述的商業殖民地。公元 前20~前19世紀,小亞細亞逐漸形成庫薩爾、涅薩、哈圖沙什等城邦。公元前18世紀,庫 薩爾王皮哈那,征服鄰近的城邦,遷都涅薩,結束亞述的殖民活動。公元前17世紀,拉巴 爾納斯獲得庫薩爾王位,始建赫梯古王國,其子哈圖西利斯一世遷都哈圖沙什,征服西裏 西亞,其疆界達到地中海岸。穆爾西利斯一世與喀西特人城邦哈納結盟,前1595年攻占並 毀滅哈爾帕城,接著滅亡巴比倫第一王朝。此後赫梯進入大動蕩時代,至前l530年,赫梯 版圖縮小,僅限於安納托利亞中部一帶。赫梯古王國是以哈圖沙什為中心的城邦聯盟,國 王由貴族選舉產生。 赫梯人最早發明煉鐵技術,在世界上最早擁有鐵製武器並利用戰車 和馬的赫梯軍戰無不勝。公元前1380年,蘇皮盧利烏馬斯一世嗣位,滅米坦尼王國。公元 前l370年,敘利亞中部部分地區歸於赫梯版圖。此後,蘇皮盧利烏馬斯一世南下,完成對 敘利亞的征服。蘇皮盧利烏馬斯一世幼子穆爾西利斯二世即位後,東征西討,在位28年, 建立起一個名副其實的帝國。前1300年赫梯與埃及在奧倫特河畔發生卡迭石之戰,赫梯獲 勝,進至大馬士革。赫梯王國達到鼎盛時期,疆域包括安納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北部、 敘利亞北部和外高加索西部。
公元前12-9世紀間,赫梯王國麵臨內憂外患,包括朝野內訌、特洛伊城被毀、亞述人入 侵、希臘多利安人入侵。公元前8世紀初葉,弗裏吉亞人(Phrygians)從馬其頓和色雷斯渡 海峽進入安納托利亞,定都安卡拉西南60公裏處。弗裏吉亞人的的東進與亞述人的西侵迎 頭相撞,弗裏吉亞王國實力大損。赫梯人乘機恢複了一些小城邦,但後被凡湖附近的烏拉 爾圖人Urartians奪取。殘存的赫梯小城邦最終於公元前8世紀始被亞述所滅。 公元前7世紀,在高加索地區遭到塞西亞人追殺的辛梅裏安人Cimmerians且戰且退,進入 安納托利亞,一舉滅掉弗裏吉亞王國。辛梅裏安人奪取安卡拉等地以後,遊牧於安納托利 亞西部,引起呂底亞人Lydians的警覺。印歐民族呂底亞人從色雷斯渡海峽進入安納托利 亞西部,以薩迪斯Sardis為都建立王國;呂底亞人是當時世界上第一個鑄造貨幣的民族, 貿易上與希臘人往來較多。呂底亞人與亞述人結盟,與公元前626年,滅亡辛梅裏安王國 。公元前547年,波斯大帝居魯士率軍進攻安納托利亞,滅掉呂底亞王國,安納托利亞劃 入波斯帝國版圖。
喀西特Kassite王朝(公元前16世紀初~前1157年)又稱加喜特巴比倫、巴比倫第三王朝。 印歐民族喀西特人原居於劄格羅斯山中部,前16世紀初占據巴比倫,建喀西特王朝。前 14世紀中~前13世紀後半為其繁榮時期,與埃及新王國、赫梯帝國、亞述同為並立的大國 。公元前13世紀後半期,亞述人和埃蘭人入侵。前1157年,喀西特王被埃蘭人拐走,喀西 特王朝滅亡。
喀西特人全麵接受兩河流域固有的文化、宗教和阿卡德語言文字,迅速閃 米特化。
腓尼基 Phoenicia
是地中海東岸的推羅、西頓、比布魯斯、烏加裏特等一係列小城邦的 總稱。居民是閃族的一支,自稱為基納胡人,或根據整個地區的名稱說自己是迦南人。公 元前2000年,腓尼基沿海已出現貴族統治的城市小國,臣服於埃及新王國。公元前l2OO年 ,腓尼基城邦才從諸多迦南人國家中脫穎而出,以海上貿易為主。公元前10世紀起,各邦 開始大批向海外殖民,殖民地遍布地中海沿岸各地,其中迦太基最強大,腓尼基成為僅次 於希臘人的殖民民族。公元前9~前7世紀,腓尼基各城邦多次參加敘利亞各國反對亞述的 同盟,均告失敗。公元前6~前4世紀,腓尼基各城邦先後被新巴比倫王國征服,後又成為 波斯帝國的第五行省。公元前332年,馬其頓王亞曆山大大帝東征,在推羅遇到頑強抵抗 。此後,腓尼基人先後處於希臘人、羅馬人的長期統治下,逐漸與其他民族融合。
在母邦喪失獨立時,腓尼基的殖民地迦太基卻正在西部地中海稱霸(前7~前2世紀),先與 希臘人爭雄,後又成為羅馬人的勁敵。羅馬人稱其為布匿人,通過三次布匿戰爭將其滅亡 。腓尼基人對世界文明的最大貢獻是字母文字。腓尼基人發明由22個輔音字母組成的文字 係統,在西方,直接影響古希臘字母,在東方,對阿拉伯、印度、亞美尼亞等地字母文字 的產生也有重大影響。
2、希臘大殖民運動
希臘除了少數個別例外沒什麽肥沃的土地,隻靠農耕畜牧業養活不了太多的人,而那時的 希臘人還沒開始經商,雅典、斯巴達、哥林多等城邦國家也才剛剛形成。這些眾多的城邦 國家各自分立,為了爭奪狹小的土地而紛爭不斷。公元前776年召開了第一屆奧林匹克大 會,大會每四年一次,大家都放下武器來到奧林匹克平原來玩玩體育運動,此外的時間各 自回去接著開戰。 在自己的國內活不下去了的或權力鬥爭失敗了的人隻好到國外謀生了 ,這就是大殖民運動。 希臘的大殖民運動有兩次高潮。
第一次從公元前九世紀末到公元前八世紀初,主要移往小亞細亞西岸。通過愛琴海上眾多 的小島蛙跳般的到達對岸的小亞細亞並在那裏建設自己的城市是當時的希臘人很自然的選 擇吧。羅得島(位於愛琴海南口)也在這時成了希臘人住的島了。
於是小亞細亞西岸文明誕生了,繼愛琴海文明的克裏特文明和邁西尼文明之後,希臘文明 不是在希臘本土而是在小亞細亞西岸開花結果了。哲學祖師、史學之父希羅多德,醫學的 祖師希波克拉提斯,甚至連前麵提到的詩人荷馬都是在這一帶產生的。
作為希臘第一次 殖民運動的舞台的小亞細亞西岸離東方比希臘本土要近而得以先富了起來。而當時最快的 致富之路非通商莫屬。通商便要與異文化接觸,接觸就會產生情報的刺激,而財富是將這 種刺激轉化成其它形式所必不可少的東西。
希臘的第二次殖民高潮是此後半個世紀後開始的,這次的殖民範圍已不是愛琴海而是整個 地中海了,參加的也不隻是希臘本土的人,也包括了小亞細亞西岸的新建諸城的人。而且 這些人也不僅僅是在國內的活不下去了的或權力鬥爭失敗了的人了,希臘人的富於進取的 性格開始噴發出來了。這次的殖民的目的地選中了那些無人的或既使有也十分稀少的地域 。這已經可以說是一種探險活動了。
希臘本土的人主要前往南意大利一帶,在現法國南部的馬賽和西班牙東岸也建有殖民市。 小亞細亞西岸的希臘人則因地理之便,擴展到從塞浦路斯島到黑海一帶。如果說第一次殖 民運動使愛琴海成為希臘人的海的話,那麽第二次殖民運動使希臘人擁有了地中海。在海 上能與之對抗的隻有腓尼基人的殖民市迦太基了。
以殖民的形式向海外發展的希臘人,他們從自己的祖國隻帶出來了希臘的語言、宗教、富 於進取的性格、向往獨立的執著。但母國與殖民市的這種關係正是區分羅馬與希臘的特征 之一。羅馬和希臘相反,他們建立了非常緊密的關係。
對於希臘人來講,公元前八世紀是一個向海外開拓的時代,同時也是希臘國內充實的時代 。能最有效地發揮希臘人的活力的城邦製就是這時形成的。而代表希臘人所創立的城邦製 政體的,正是雅典和斯巴達。
3、希臘文化
公元前900年,希臘人根據傳入的腓尼基字母,創造出24個希臘字母。他們發現腓尼基字 母中沒有代表元音的字母,其字母中還有少數字母代表希臘語所沒有的輔音,遂用此類輔 音字母代表希臘字母元音,逐漸形成了完善的拚音字母,讀音也更清晰準確了。最初這種 拚音文字字母大都用於記帳交易;到公元前700年左右,才應用於政治方麵;在學術文化 上的應用可能更晚一些。
後來,羅馬人利用希臘字母創立了拉丁文,拉丁文遂成為西歐、北歐各國文字的鼻祖。希 臘字母還傳入東歐,在今俄羅斯、波蘭等國曾長期使用。 因為學希臘文的古代拉丁人
不多,所以許多希臘典籍是從阿拉伯文譯本重新翻譯回拉丁文的。 從文化的角度看羅馬 受希臘文化的影響更大,以至今天的歐洲人都是認同希臘文化的。
希臘神話裏的神有新老之分。宇宙中最先生出了卡奧斯(混沌)、“胸脯寬大的”蓋亞(大 地)、塔爾塔羅斯(地獄)、埃羅斯(愛)。卡奧斯生了尼克斯(黑夜)和埃瑞波斯(黑暗),這 二者又生了太空和白晝。蓋亞生了烏拉諾斯(天空)、高山、大海。烏拉諾斯成為世界的主 宰,與蓋亞結合生奧克阿諾斯、許佩裏翁、伊阿佩托斯、忒亞、瑞亞、忒彌斯、謨涅摩辛 涅和克羅諾斯等六男六女,還生了三個獨眼巨怪和三個百手巨怪。許佩裏翁和忒亞使世界 有了赫利奧斯(太陽)、塞勒涅(月亮)和埃奧斯(曙光)。烏拉諾斯被克羅諾斯閹割,從他的 血液中生出了巨神吉伽斯和複仇女神埃裏尼斯。這兩代就是希臘神話裏老輩的神。 克裏諾斯和瑞亞也生了六兒六女,最小的是宙斯。宙斯推翻了自己的父親,成為世界的主 宰。宙斯與他的哥哥姐姐得黑忒爾、赫拉、哈得斯、波塞冬等和子女雅典娜、阿波羅、阿 爾忒彌斯、阿瑞斯、阿佛羅狄忒、赫菲斯托斯、赫爾墨斯等,就是所謂的“新神”,又稱 “奧林波斯眾神”。這裏提到的“新神”在希臘神話裏統稱12主神。在古典時代及以後的 神話裏,有些神失去了“新”和“老”的區別。例如,太陽神赫利奧斯原是老輩的神,自 公元前5世紀開始即與“新神”阿波羅混同;埃羅斯也是最古老的神,後來卻成了愛與美 之神阿佛羅狄忒的兒子(調皮的小愛神)。
傳說裏的英雄多是神和人所生的後代,每個英雄都是特定的希臘部落(後來是城邦)崇拜的 對象。主要的英雄有佩爾修斯、赫拉克勒斯、忒修斯、伊阿宋(阿爾戈船英雄)、奧狄浦斯 、阿基琉斯、奧德修斯等。 現在常見的係統的希臘神話都是後人根據古籍編寫的。
三、雅典與斯巴達
1、雅典
希臘的阿提卡地區以雅典為首都,麵積2600公裏2,雖稱不上沃土千裏,但在遍地岩石的 希臘,算得上寬廣了。附近有天然良港比雷埃夫斯,是個麵向海洋的開闊地帶。另外此地 幸免遭受多利亞人入侵時的劫難,因此在相當程度上保存了阿卡亞人的血統。傳說雅典的 創建人是推翻克裏特暴君米諾斯王的提秀斯。當然與建國伊始的各個國家一樣,雅典初期 的政體也是王政。
在公元前八世紀前後,王政開始向貴族製過渡。它大約是這樣的政體:執政官由九名貴族 擔當,分管內政、軍事、司法、宗教等事務,任期一年,另外有由貴族組成的長老會議輔 佐政事。而由自由市民組成的民會則似乎形同擺設。
進入公元前七世紀,這種貴族製漸漸與雅典現狀不合。對於土地所有者的貴族階層,依靠 工商事業強大起來的新興階級開始抬頭。這個自由市民階層對於空有經濟實力而無法參與 國政表示了強烈的不滿。同時與擁有大量土地的貴族相反,隻有少量土地的自作農階層也 加入了反抗的行列。
市民所贏得的最初的勝利是公元前620年的法律明文化。貴族因此失去了司法權,而無法 象以前那樣隨心所欲地亂施刑罰。但這點點讓步並不能使市民們滿意。於是,公元前594 年梭倫著手進行改革,並使用強權迫使貴族認可,這就是著名的“梭倫改革”。
梭倫依 財產多寡將雅典市民分為四個等級,第一等級財產最多,無產的市民則構成第四等級。在 地中海世界裏,率先實行的“梭倫改革”使雅典從貴族製脫穎而出,令後人一提起城邦國 家就立刻想起民主政治。
隨著通商的發達,雅典人從以往的向土地、不動產投資,轉向了投資海運和通商業。通過 海運和商業發了財的雅典人,對以不動產為基礎的現雅典的體製是不會滿足的,不滿的爆 發隻是時間問題。梭倫引退後不久,這種不滿就爆發了。
不幸的是,雅典不存在能將這 種爆發力轉化成秩序的人,於是這種爆發隻產生了權力的空白,就是說陷入了無政府的狀 態。
厭倦了無政府狀態的混亂和無止境的政權鬥爭的雅典人,現在唯一的想法是隻要恢複秩序 ,其它怎樣都行。但他們自己又不具備這個能力,便寄所有希望於一人身上:於是獨裁出 現了。
庇西特拉圖於公元前561年第一次實行了獨裁,但很快被他的反對勢力組成的統一戰線所 驅逐。15年後,吸取了第一次失敗的經驗,庇西特拉圖於公元前546年以武力重返雅典。 此後20年,他至死都將雅典置於其獨裁之下。庇西特拉圖獨裁二十年,不止給雅典帶來和 平與秩序,還帶來了經濟上的空前繁榮。
但是,獨裁政的優劣完全取決於獨裁者個人的才能與性格。雅典市民雖然認可庇西特拉圖 的才能,服從他的獨裁,卻無法忍受獨裁者的兒子們的暴政。公元前510年,雅典的貴族 在斯巴達的支援下推翻了獨裁政權。
庇西特拉圖二十年的獨裁帶給雅典以和平和秩序,使經營工商業的雅典市民的經濟勢力空 前提高。雅典的經濟中心已明顯地從農業轉向了工商業。在這種狀況下恢複以土地所有製 為經濟基礎的貴族製,也太無視現實了。克裏斯梯尼不僅完全恢複了梭倫的改革,而且將 體製改革的更加民主。城邦國家雅典終於在公元前六世紀末實現了名副其實的民主製。 這時期在希臘誕生了世界史上第一個由普通市民直接參與國政的政體,後人稱之為“直接 民主製”。
在雅典,不管市民如何無知,他們的權力都會受到完全的尊重。但沒有市民權的人是完全 沒有參政權力的。當時在雅典住有許多非市民,他們是外國人和奴隸。外國人來自許多國 家但大多數是希臘人。他們講希臘語言,信希臘宗教,有希臘人的性格,隻因出身於雅典 之外而無法取得市民權,受到歧視。 令人意外的是這種封閉傾向不隻有雅典存在,而是 普便存在於整個希臘社會中的。在開放性這一點上,羅馬選擇了與雅典不同的道路。羅馬 康慨地把平等的市民權授與了被她征服了的民族。希臘與羅馬的另一不同是對待奴隸的方 式不同。希臘的奴隸除了極個別的例外,注定終身為奴。而羅馬則有奴隸解放製度。這是 一種或用存下的錢贖回自由,或在長年辛勞之後,象退修金一樣的被授與自由的製度。
2、斯巴達
斯巴達是公元前1200年南下的多利亞人建立的。他們與原住民沒有發生同化。在希臘 ,沒有象斯巴達那樣從始至終嚴格地將征服者與被征服者分開的城邦國家。征服者與被征 服者的區別隻在於民族不同。
斯巴達有三個階層:首先,統治階級是由征服者的子孫組成,被稱為斯巴達人,有一萬的 自由市民加上他們的家屬。他們集中居住在城市,唯一的工作是服兵役。參與國政的權力 也隻有這些人有。
其次,從事工商的階層,是隨多利亞人一同南下的民族,既不是多利 亞人也不是原住民,或許是其它地方出身的希臘人。這些人是自由人但卻無市民權。當然 沒有參與國事的權力。但有服兵役的義務。
最後,農奴希洛人,是多利亞人入侵前的 原住民。使用青銅器的他們被使用鐵器的多利亞人征服後淪為希洛人,與奴隸的地位相當 。他們沒有參政權、私有財產權和裁判權,連服兵役的義務也沒有。除了有結婚的自由之 外,唯一的工作是在斯巴達人市民擁有的農場裏打工。斯巴達人、工商階層、希洛人的比 例為1:7:16。
斯巴達有兩個國王,由兩個名門貴族分別世襲。這兩個王不是輪流執政,而是同時執 政。如果一個國王可稱為獨裁,斯巴達應是“偶”裁。
既使在全希臘的國家都受到雅典民主製影響的時代,斯巴達仍保持其獨特的體製。不但如 此,公元前七世紀末,來庫古進行的改革進一步強化了這一體製,使得斯巴達的性格更加 極端。
象梭倫改革決定了雅典的性格一樣,來庫古的改革也決定了斯巴達的性格,雖 然兩個性格完全相反。
來庫古的改革使斯巴達更徹底地成了一個軍事大國。到了公元前六世紀末,整個伯羅奔尼 撒半島幾乎都在斯巴達的支配之下了。
斯巴達將自己支配的城邦國家組成了<伯羅奔尼撒 同盟>。 當時希臘有150個城邦國家。公元前500年,雅典和斯巴達異軍突起,遙遙領先於 其他國家。雅典靠的是經濟實力,斯巴達則依仗其軍事力量。可是兩雄之爭沒有在這時發 生,原因是大敵從希臘之外雲集而入:波斯戰爭爆發了。
四、希臘的衰退
1、希波戰爭
公元前546-前334年間,安納托利亞處於波斯帝國統治之下,但愛琴海沿岸地帶在文化和 宗教方麵深受希臘人影響。早在公元前2600年,愛琴海沿岸就是希臘米諾斯-邁西尼文化 圈的組成部分,特洛伊戰爭就發生在安納托利亞西部愛琴海沿岸。從公元前1200年起,希 臘人大量在愛琴海沿岸定居,建立許多城邦。繼而北上,由達達尼爾海峽進入馬爾馬拉海 ,控製博斯普魯斯海峽,並於公元前8世紀建立拜占廷城邦,創造了海峽和愛琴海地區的 海運和商貿繁榮。
各沿海希臘人城邦為擺脫弗裏吉亞和呂底亞王國的軍事威脅,曾與波 斯結盟,後又相繼反抗波斯占領,均遭鎮壓。
公元前五世紀初,波斯帝國征服了小亞細亞,開使將視線轉向西方。戰爭的幌子是宗教上 的:波斯宗教的唯一的至高至尊之神-安拉-具有無瘕高尚之德,而希臘諸神多如牛毛,卻 隻有與凡人一樣的德性,爭風吃醋毒咒械鬥不斷。
首先,離波斯最近的依阿尼亞(Ionia,小亞細亞西岸)陷入戰火。當時,依阿尼亞的經濟遠 比波斯帝國要發達,體製的民主化也比希臘本土來得早。波斯國王強迫依阿尼亞諸國放棄 民主製而采用君主製。依阿尼亞諸國便以米利都國(現土耳其艾登市西部沿海一帶)為首, 舉起了反旗。這個反抗運動便成了波斯戰爭的導火線。希臘世界中隻有雅典和埃維厄(位 於現希臘的埃維厄
島)兩國派出了援軍。這兩國與依阿尼亞諸國同是阿卡亞族, 關係相對密切。但這不是波斯的對手,不到四年,波斯便粉碎了依阿尼亞的反抗。 公元前490年,波斯國王大流士遣陸、海軍2.5萬,進攻曾支援依阿尼亞反抗的雅典和埃維 厄兩國。埃維厄國兵敗如山倒,被血洗掠奪一空,市民全體被販賣為奴隸。波斯大軍乘勝 轉攻雅典,在阿提卡地區的馬拉鬆平原(雅典市東北海岸)登陸成功。
雅典的十人內閣之一的米提阿德斯立即組編了一萬人的重裝步兵(九千雅典兵、一千鄰國 普拉提亞援軍),並領兵前往馬拉鬆平原。對唱了空城計的雅典市,他安排下海軍從海上 防守。波斯軍潰敗,撤回東方。
公元前482年,雅典發現了新的銀礦,阿裏斯德岱斯力排眾議,將全額收入國庫,一舉解 決了軍費財源。而雅典的造船能力也因此空前提高,雅典就是在這時超過海軍大國迦太基 (現突尼斯),成為地中海第一海軍大國的。
公元前480年,新波斯王薛西斯繼承先王大流士的遺誌,親統陸軍三十萬,戰船千艘,號 稱百萬大軍,殺奔希臘而來。
波斯陸軍渡過赫拉斯滂海峽(達達尼爾海峽),沿愛琴海北 岸,經馬其頓(現希臘東北部及保加利亞南部一帶),然後南下。海軍與陸軍相同步,沿愛 琴海海岸線轉一大圈南下。
向以獨立心旺盛缺乏協調性而著稱的希臘人,在捍衛獨立自由的旗幟下,終於實現了空前 絕後的大團結。 希臘聯軍的總指揮當然是第一軍事大國斯巴達的人擔當。但戰略卻是雅 典人特米斯托克利斯製定的,他將最初的防衛線定在更北一點的希臘中部的山地關口溫泉 關。斯巴達國王李奧尼達親率本國精兵三百人,加上來自伯羅奔尼撒半島的四千人據守此 關。希臘海軍則以雅典海軍為主,在埃維厄島的海角處設伏,阻止波斯海軍南下。 李奧尼達與三百斯巴達勇士戰死,攻陷了溫泉關的波斯大軍如洪水般湧出山口,瞬息之間 就征服了三分之二的希臘領土,進入雅典空城。雅典艦隊在薩拉米斯(Salamis)海灣(位於 雅典西南海麵)打敗了波斯海軍,波斯王溜了。
第二年,五萬波斯軍在波斯名將的帶領下,再次侵入希臘。特米斯托克利斯仍用空城計, 將主力放在海上。而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半島軍三萬則與波斯陸軍在雅典城北五十 公裏處決戰。激戰中波斯將軍戰死,波斯軍全線崩潰,逃回東方。同年,以雅典為首的希 臘海軍轉守為攻,越過愛琴海攻入小亞細亞,小亞細亞諸國紛紛響應,從波斯暴政中獨立 。
在西西裏島,迦太基策應波斯也與希臘開戰,得勝的還是希臘。 公元前478年,波斯 戰爭結束了。小亞細亞諸國又回到希臘人手中,愛琴海又是希臘人的海了。
2、希臘的衰退
大敵波斯暫時敗退了,而波斯的威脅並未消除。希臘的城邦國家認識到建立一個永久的防 禦體係的必要,於是一些城邦國家結成了<提洛同盟>。
<提洛同盟>由包括愛琴海諸島、 小亞細亞諸國在內的二百多個城邦國家組成,主導權由雅典擔當。 就這樣擁有了大規模 常備海軍的希臘的製海權終於超出了愛琴海,一直括展到了小亞細亞南岸和塞浦路斯島一 帶。而波斯海軍則被封鎖在本國的沿岸不得動彈。東地中海於是成了希臘的後院池塘。 但是,<提洛同盟>並沒能改變希臘人的散慢的性格。一年前對波斯戰爭時的團結,轉 眼間煙消雲散。不滿雅典獨攬大權的斯巴達拒絕參加這個同盟,而將力量放在了強化以自 己為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上。在海上是雅典越來越強大,在陸地上則是斯巴達越來越強 大。但是到公元前431年爆發伯羅奔尼撒戰役為止的四十七年間,雙方處於一種冷戰狀態 。
公元前471年,擁有赫赫戰功並對戰後雅典的複興作了傑出貢獻的特米斯托克利斯被雅典 驅逐出境。雅典的穩健保守派掌握實權,阿裏斯德岱斯退休後,穩健保守派的領袖由馬拉 鬆戰役的主將米提阿德斯之子西蒙擔當。
西蒙後來也被驅逐出境,雅典的民眾派又開始 活躍起來,他們推出了新一代的領袖伯裏克利。雅典於是進入了被稱為<伯裏克利時代>的 黃金期,其民主政治也得到了空前完善。
經過三十年伯裏克利時代的繁榮,公元前431年雅典與斯巴達之間暴發了將所有希臘城邦 都卷入的伯羅奔尼撒戰爭。
伯裏克利知道斯巴達陸軍的厲害,因此以海軍力量對斯巴 達沿岸實行攻擊和封鎖,但第二年夏雅典流行瘟疫,伯裏克利也死與此疫。這場瘟疫使雅 典的人口減少了大約三分之一,但卻完全沒有影響到斯巴達。伯裏克利死後,雅典的民主 派和獨裁派展開了熾熱的權力鬥爭,後人稱這段曆史為群愚政治時代。
公元前430年,雅典對愛琴海北部發起大規模的進攻,為此消耗了大量的軍費而陷入財政 危機。同時斯巴達對雅典盟國的圍城戰曆時兩年不能得手,雙方陷入了相持狀態。
公元 前424、422年,雅典與斯巴達連續進行了兩場激戰,雅典皆因其內部的不協調而敗北,斯 巴達也損失慘重。 公元前415年,在阿西比德的鼓動下,雅典罄國庫之所有組成大艦隊遠征西西裏島的伯羅 奔尼撒同盟國。阿西比德前腳離開雅典,他的政敵們立刻告發他褻瀆神靈,要招他回雅典 接受審判。阿西比德投奔了斯巴達。公元前413年,斯巴達在西西裏島大破雅典軍,雅典 軍7000以上陣亡。公元前407年,阿西比德與民主派執政的提洛同盟盟國在黑海大破斯巴 達海軍,重回雅典。
斯巴達知道雅典海軍之強,於是向希臘的宿敵波斯求援。在波斯的支援下斯巴達重建了強 大的海軍艦隊,向雅典發動挑釁性攻擊。阿西比德所率的雅典海軍首戰失利,後來被敵人 刺殺。公元前406年,海軍提督柯農率雅典海軍在小亞細亞海岸大破斯巴達海軍,不過雅 典因遇暴風雨也損失了25艘戰船。公元前405年夏,斯巴達海軍突然襲擊紀律鬆弛的雅典 艦隊,雅典因此失去了海軍。
斯巴達以陸軍圍城,海軍封鎖港口,雅典無條件投降,伯 羅奔尼撒戰爭告終。
但是,斯巴達的軍國主義式的暴政無法被希臘人所接受,各城邦間爭鬥不斷,最後希臘的 底比斯國擊敗斯巴達而成為希臘霸主,其統治也隻有十幾年,便被雅典和斯巴達連手擊敗 。
長年的混戰嚴重的削弱的希臘實力,最後希臘被新興的北方王國馬其頓所征服, 希臘的城邦世界便從此日薄西山了。
雅典也好斯巴達也好,他們的興衰告訴羅馬人城邦 製度的短命,使羅馬終沒有走上城邦製的道路,而是開始著手創立一代大帝國。
五、馬其頓帝國
馬其頓地處希臘北部邊陲,其文明開始得比較晚,被希臘人視為蠻荒之地,被排除在 希臘世界之外。實際上,馬其頓人是希臘人的近親,屬於多利亞人。在希波戰爭時,馬其 頓幫助希臘,國王亞曆山大一世(公元前495---前450年在位)稱自己的祖先也是希臘人。 馬其頓的宮廷也一直在使用著雅典人說的阿提卡方言。到公元前4世紀中葉,馬其頓國王 腓力二世執政(公元前359---前336年在位),這個國家開始登上曆史舞台。 腓力二世是一位極富才幹的國王,他年輕時曾在底比斯作人質,諳熟政務和軍務,並 勤奮學習希臘文化。即位以後,他立即加強王權,限製貴族議會的權力;經濟上實行貨幣 交換方式以利於貿易;軍事上,設立由國王直接指揮的常備軍,並在底比斯軍隊陣形的基 礎上,創立了以長矛盾牌為主兵器、攻防兼備的馬其頓方陣。 內部整頓完畢,腓力二 世初試鋒芒,首先征服了邊鄰伊利裏亞(阿爾巴尼亞的祖先)、色雷斯(印歐語係),使馬其 頓有了穩固的後方。公元前349年,腓力二世率大軍揮師南下,進攻加爾西迪斯半島上的 奧林托斯,問鼎希臘的雄心已昭然若揭。雅典雖然派軍馳援,但腓力二世還是攻占了奧林 托斯,與雅典簽訂了菲洛克拉底和約,所占領土得到承認。
公元前340年,雅典、麥加拉、科林斯、加斯等城邦組成了反馬其頓同盟。公元前338年, 馬其頓大軍與希臘同盟軍會戰於中希臘,即著名的喀羅尼亞戰役,結果希臘同盟失敗。馬 其頓大軍主力南下伯羅奔尼撒,使斯巴達完全孤立,基本實現了對希臘的征服。 公元 前337年,腓力二世在科林斯召開全希臘會議(僅斯巴達缺席),會議約定成立馬其頓---希 臘的永久性同盟,盟主當然是馬其頓。會議決定維持現存法律及秩序,並決定東征波斯。 喀羅尼亞戰役決定性的慘敗、科林斯會議專製性的條款,熄滅了希臘一向高舉著的自由火 炬。科林斯會議標誌著希臘城邦時代的結束。
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在女兒的婚禮上被其衛士殺死,兒子亞曆山大即位。公元前334年 春天,亞曆山大繼承其父遺誌,揮師東征。由30000步兵、5000騎兵、160艘戰艦組成的東 征軍在亞曆山大率領下,渡過赫勒斯滂海峽,踏上了波斯帝國的亞洲領土,在格拉尼卡斯 河畔與波斯大軍交鋒,並獲得了勝利,從此通向小亞細亞的道路洞開。不久,小亞細亞被 征服。
公元前333年秋,大流士三世親率大軍與亞曆山大會戰於敘利亞的伊蘇斯城郊,結果大流 士棄陣而逃。這次勝利使亞曆山大揮師橫掃敘利亞、腓尼基、巴勒斯坦和埃及,唯有腓尼 基的推羅進行了頑強的抵抗,城陷之後被屠城。至此,亞曆山大占領了半個波斯帝國。 公元前331年春天,亞曆山大與大流士三世在亞述古都尼尼微近郊的高加米拉進行最後 的決戰,大流士三世的軍隊有l00萬之眾,又有200輛裝有鋒利刀劍的戰車,亞曆山大從容 布陣,奮勇衝殺,大流士又落荒而逃,半壁江山落入亞曆山大之手。亞曆山大隨即進駐巴 比倫、蘇撒和帕斯波利斯,宏偉富麗的帕斯波利斯王宮被洗劫一空之後付之一炬,大火數 日不滅。逃到中亞的巴克特裏亞的大流士三世被當地謀叛的總督擒殺,亞曆山大借口為大 流士報仇而進軍中亞,在殺掉那個總督之後繼續東進。
公元前329年,亞曆山大越過烏滸河,進入粟特,遭到當地人的頑強抵抗,幾經苦戰,方 告平息。公元前327年,亞曆山大進軍印度河流域,數次打敗印度的邦國軍隊,當他打算 深入印度腹地時,流行的瘟疫、炎熱的氣候和廣大士兵厭戰的情緒阻止了亞曆山大的進軍 。這位雄心勃勃的帝王無奈地停止了東征,分水陸兩路撤至帝國首都巴比倫。公元前324 年,近10年的東征結束。
公元前323年,亞曆山大因患惡性瘧疾在巴比倫突然病逝。亞曆山大死後的兩個月,王後 克羅珊娜生下一子,群臣擁立為亞曆山大四世。但這個嬰兒連同他的母親很快就成為群臣 眾將爭權奪利的犧牲品,數年之後皆被殺害。經近20年的混戰,逐漸形成三支各據一方的 勢力,瓜分了帝國。公元前305年,占據埃及的大將托勒密與占據中亞、西亞的塞琉古皆 自立為王,分別建成了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和統治中、西亞的塞琉古王國;馬其頓和希臘則 在原任留守的安提帕特之子卡山德控製之下;占據小亞細亞和部分馬其頓的原亞曆山大的 部將安提柯,一度想效法亞曆山大重建帝國,但卻於公元前301年為塞琉古和卡山德所敗 ,分裂之勢遂成定局。
亞曆山大遠征的直接結果,就是建立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龐大帝國,其範圍西起希臘-馬其 頓,東至印度河流域,南臨尼羅河第一瀑布,北界多瑙河與藥殺水。這個大帝國不僅有廣 柔的疆土,更重要的是將希臘的文化傳遍了這個地區。從此,往昔繁榮昌盛的希臘文明宣 告結束,一種混合著希臘和東方因素的新文明誕生,希臘曆史進入希臘化時代。經過數十 年的戰亂,在歐亞非三洲的廣大地域內出現了以托勒密王國、塞琉古王國、馬其頓王國為 主的一批希臘化國家。希臘化時代的希臘城邦多數程度不同地成了國王或僭主統治下的保 有一定自治權利的地方自治單位。在希臘大陸,隻有埃托利亞同盟和阿哈伊亞同盟以及斯 巴達比較長期地保持了政治獨立。
馬其頓之征服希臘與蒙古征服中國截然不同,首先從族源的角度兩者是相近民族,同操希 臘語,信仰希臘神,更重要的是其征服南希臘後對希臘文化是采取了繼承的態度,亞力山 大的老師即亞裏斯多德,深受希臘文化熏陶,此後亦極重視文化建設,建立了雅典的亞裏 斯多德圖書館。亞力山大死後,帝國雖然分裂,各地統治者亦大力發揚希臘文化,埃及亞 力山大圖書館成為當時希臘世界的文化中心。馬其頓征服對於希臘人而言,無論是在政治 上還是文化上,都不是衰落而是重新激發活力。希臘人統治了從埃及到阿富汗的遼闊領土 ,直到300年以後才被羅馬人比下去。中亞的犍陀羅佛教藝術(希臘化的佛像)就從地緣政 治和文化影響兩方麵體現了馬其頓征服以後希臘人咄咄逼人的進取勢頭。甚至早期中國佛 像亦有希臘特征(通過希臘人的大夏國的影響)。當你看到洛陽龍門奉先寺盧舍那大佛的希 臘式麵容時,當可理解亞力山大揮劍越過赫勒斯滂海峽的深遠意義了。
六、希臘化時期
1、安提哥王朝與希臘
三個王朝中,勢力最弱的恐怕就是擁有馬其頓和希臘的安提哥王朝了。這是因為馬其 頓的地理位置先天不良,四麵受困,極大地限製了自身的發展。馬其頓的西麵是愣頭青的 伊利裏亞和驍勇的伊庀魯斯;北麵是蠻族達達尼人,時不時地南下騷擾,令馬其頓頭痛不 已;東麵是色雷斯和愛琴海,安提哥王朝一直在與塞琉古王朝爭奪這一帶的控製權,這也 是個長期解決不了的困繞;南麵的希臘地區最令人頭痛,自古希臘地區最難統治,那裏是 小城邦的發源地,天生是一盤散沙,缺乏團結精神。實際上早在安提哥王朝的初期,希臘 地區就不斷抗爭,不在王朝的有效統轄之下了。而這個小小的半島之內,又四分五裂,各 種勢力窩裏鬥了幾百年,安提哥王朝被這個燙手山藥消磨的筋疲力盡。 在希臘半島上,各種城邦和同盟多如牛毛,其中主要的政治勢力是兩大同盟:埃托利 亞同盟和亞加亞同盟。著名的兩大城邦斯巴達和雅典,各自擁有幾個自己的同黨,遊離在 這兩個同盟之外。
埃托利亞同盟(北方同盟),位於希臘半島北部富饒的平原上,與馬其頓交界。為了對抗馬 其頓王國的入侵,北方同盟設立於公元前四世紀,以埃托利亞城為首,是希臘地區第一個 同盟組織。北方同盟的性質已經超越了初級的城邦聯合體製,具有一定的統一國家的性質 。正是因為這個革命性的轉變,使北方同盟在成立後不斷壯大,全盛時勢力範圍曾經橫跨 希臘半島。後來在馬其頓、伊利裏亞海盜和等外族的不斷騷擾和入侵下,漸漸衰弱。 亞加亞同盟(南方同盟),位於希臘南部的伯羅奔尼撒半島。南方同盟成立的時間早於北方 同盟,當初成立的目的是為了共同對抗海盜行為,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南方同盟有效 地避免了介入希臘的混戰。南方同盟的組織相對鬆散,加盟各城邦依舊保持著自己的體製 和獨立性,同盟隻涉及外交和戰爭問題。公元前338年,南方同盟加入了希臘的抵抗馬其 頓的統一戰線。公元前288年,馬其頓強行解散了南方同盟。公元前280年,南方同盟再建 。
南北兩個同盟之間的關係並不固定,他們時而合作時而對抗。在這個恩怨交錯的表麵現象 之下,希臘眾多的城邦還同時承受著政治經濟全麵衰退的困擾。根本原因是貧富的巨大差 距所造成的社會動蕩。曆史上,貧富的差距是社會動蕩的首要因素,這與社會的政治體製 是沒有關係的。一個社會的發展過程就是造就財富的過程,擁有財富的人往往可以得到更 良好的教育,這使他們更容易進入或影響統治階級,他們的介入又會給他們繼續積累財富 帶來更多的方便。隨著財富不斷地向少數人集中,貧富差距日益增大,當中堅階層漸漸無 法維持的時候,社會就進入了動蕩時期。這種趨勢,古往今來幾乎所有的社會都無法避免 。隻有絕對民主製,也就是早期的雅典民主製可以回避。但是,政治的暴民化是那種民主 製的無法避免的缺陷。如何才能使這種脆弱的貧富關係不至於引發動蕩和革命,是人類文 明上下五千年的根本課題,無法解決這個問題的任何社會都不可避免地走向衰亡。在當時 的希臘,這個問題已經相當嚴重,其中問題最深刻的當屬斯巴達。
2、伊利裏亞
公元前一千年代初,伊裏利亞人由中歐遷徙到巴爾幹半島西部,後來這一帶地方就叫伊裏 利亞。公元前7世紀,古希臘侵入阿爾巴尼亞的沿海地區,建立殖民城邦,經營工商業, 同當地的伊裏利亞人進行貿易。 公元前5世紀~公元前2世紀,伊利裏亞人的國家已在南斯拉夫沿海和阿爾巴尼亞形成。伊 利裏亞的南部是希臘人的伊庇魯斯王國(現阿爾巴尼亞)和馬其頓王國。
前230年,伊利裏 亞王國在阿格朗國王的統治下開始強大起來,他擁有伊利裏亞一帶最強大的陸軍和海軍。 前231年時,馬其頓-希臘王國的的國王是狄密多留二世。前231年,希臘的挨托利亞同盟 出兵圍攻米地昂,企圖強迫他們加入自己的同盟。米地昂在威脅下幹脆就投靠了希臘人的 夙敵馬其頓,馬其頓的狄密多留二世就雇傭伊利裏亞國王的軍隊去解救米地昂。伊利裏亞 海軍5000人從海上馳援,將挨托利亞同盟軍殺得大敗。伊利裏亞國王阿格朗樂壞了,居然 樂死了。阿格朗的兒子還是幼嬰,於是由王後窕塔攝政。 公元前230年春,伊庇魯斯於是 與伊利裏亞結盟。
窕塔的軍隊在亞得裏亞海上搶劫了意大利的貿易船,並殺害了一些水手商人。意大利的商 人遇害使羅馬人的情緒陡然激化了,他們強烈要求元老院懲辦殺人凶手,有效地製止海盜 行為。羅馬開始召集軍隊準備出征伊利裏亞。 公元前229年春,馬其頓的狄密多留二世駕 崩,留下一個隻有九歲的王位繼承人---腓力五世,由於馬其頓新喪,忙於自己的事物, 所以暫時無力幫助伊利裏亞。
前229年夏,羅馬侵入伊利裏亞,伊利裏亞軍大敗。羅馬人第一次登上了東方的土地,在 那裏建立了橋頭堡,同時確保了戰略要地奧特朗托海峽。
前168~167年,羅馬征服了阿爾巴尼亞。其後,羅馬移民給阿爾巴尼亞帶來了拉丁語和羅 馬文化。395年,羅馬帝國分裂後,阿爾巴尼亞歸屬拜占廷帝國。
在民族大遷徙的浪潮中,西哥特人、匈奴人、東哥特人先後路經伊裏利亞。6-7世紀,南 斯拉夫人的西支渡過多瑙河,在伊裏利亞定居下來。後來,在今天的南斯拉夫境內,由於 斯拉夫人人口眾多,當地的伊裏利亞人逐漸被斯拉夫人同化。但在阿爾巴尼亞,那裏的伊 裏利亞人居多數,並且始終保持了自己的民族特征,發展成為今天的阿爾巴尼亞人。
3、塞琉古王朝
塞琉古王朝以敘利亞為中心,又稱敘利亞王國(中國史書稱條支)。塞琉古企圖囊括亞曆山 大帝國的舊土,稱王後東侵印度。其時北印度已經在孔雀王朝下統一,國勢強盛,塞琉古 不得不退出過去馬其頓軍征服的印度河以西的土地。以後繼續擴張,至前281年已控製小 亞細亞西部。次年,塞琉古渡海攻馬其頓,遇害而死。其子安條克一世(前280--261年)繼 位,擊退北方加拉太人對小亞細亞的侵襲,並開始和埃及爭霸。這時的塞琉古王朝所統治 的地區,與大流士一世時期波斯帝國在亞洲的屬土大致相當。 塞琉古王朝的統治沿襲波 斯帝國的專製政體,但其政權不及托勒密埃及那樣集中。塞琉古王朝的統治者是希臘馬其 頓人,它所統治的西亞和中亞,種族複雜,為了加強控製,繼續設置希臘式城市。在心髒 地區,新建的大城市有安條克和塞琉西亞。
為了爭奪對腓尼基和小亞細亞海岸的控製權 ,塞琉古王朝與托勒密王朝發生過5次戰爭,史稱敘利亞戰爭(前276--前200年)。這五次 戰爭消耗了塞琉古的國力,早在第一次敘利亞戰爭之後,帕加瑪宣告獨立,第二次敘利亞 戰爭之後,大夏和安息相繼獨立。
第二次馬其頓戰爭結束後,前195年,安條克三世乘馬其頓被打敗之際,侵占小亞細亞一 些地盤,還把以弗所(愛非斯)定為第二個都城,並越過赫勒斯滂略取馬其頓的色雷斯地區 。前192年,安條克(安提阿)三世與埃托利亞同盟一道對羅馬發起戰爭,二者均被羅馬打 敗,安條克被迫將安納托利亞高原割讓給羅馬帝國。 此時國內猶太人又連續爆發反對希 臘化的起義。前171年,耶路撒冷人民因地方當局企圖沒收神廟金庫向國王納稅而掀起反 抗鬥爭。鬥爭被鎮壓後,前167年猶太又爆發起義,其導火線是安條克四世宣布猶太教為 非法。前164年起義者攻克耶路撒冷,起義領導者猶大-馬卡比自封為最高祭司。安條克四 世殘酷鎮壓了起義,但耶路撒冷仍不斷進行鬥爭。前142年猶大之弟,西門-馬卡比重新占 領耶路撒冷,猶太宣告獨立。安條克七世時塞琉古作了重新恢複版圖的最後嚐試,猶太被 征服。
前175年塞琉古帝國安條克四世即位。前168年,安息人從塞琉古帝國手中征服了米底,進 而又征服了帝國的經濟源泉巴比倫尼亞。前139年,塞琉古皇帝德米特裏二世被安息人擊 敗並做了俘虜,他的兄弟安條克七世繼位。安條克七世在前130年重新征服了巴比倫尼亞 和米底,但在前129年冬季在米底被安息徹底消滅,兩河流域以東不再為塞琉古所有。自 公元前125年底米特裏二世被殺後,宮廷纂殺連年不斷,爭奪王位的內戰也時時爆發。前 67年,塞琉古王朝的末君安條克十三世遇害,與之爭位的腓力二世也無法進行統治。前6 4年,羅馬的龐培侵入西亞,將塞琉古帝國夷為羅馬的行省。
4、塞琉古王朝土著的希臘化
隨著塞琉古帝國的衰弱,亞洲很多民族也取得獨立。前129--前63年,猶太地區成了哈希 芒政權統治下的獨立國家,並征服了南敘利亞的一些鄰近地區,包括沿海和內地的許多希 臘城市或希臘化城市。但龐培在公元前64-前63年解放了被征服的城市,並強使猶太地區 本土接受了羅馬的宗主權。 猶太人的民族主義運動與埃及人一樣,其矛頭在政治上是針 對一個希臘人帝國的政府的。但推翻一個政權容易,抵禦一種文明的影響卻不那麽容易。 在哈希芒家族取代塞琉古帝國在猶太地區及南敘利亞鄰近地區建立統治後,他們也很快就 拱手屈從於希臘化,就象塞琉古帝國在其他地區的後繼國家(例如科馬吉尼)那樣。
曾過著遊牧生活的安息人在吞並了巴比倫尼亞、將首都移往底格裏斯河畔的泰西封以後, 也帶上了希臘文化的氣息。但在第一波斯帝國所有的希臘後繼國家全部倒台的公元前221 ---前30年間,希臘文化又在安息以東,烏滸河和藥殺水上遊流域(大夏和粟特)以及西北 印度大獲全勝。在這裏,正如在其他各個地方一樣,文化影響的時間遠遠超過了政治的沉 浮。在大夏和粟特,對亞曆山大大帝的軍事抵抗比在波斯帝國領地上任何其他地方都更為 激烈。但也是在這裏,伊朗人和希臘人取得了最為成功的和睦共處,而且在公元前250年 大夏和粟特的希臘人總督脫離塞琉古帝國後。塞琉古皇帝安條克三世的東征勞而無功及隨 後在羅馬人手中的慘敗,以及阿育王於公元前232年去世後孔雀帝國的衰落,這一切都誘 使大夏的希臘人去填補興都庫什山以南的政治真空。公元前200年之後不久,大夏的兩位 稱作德米特裏的王子之一征服了位於現在的阿富汗西南部,曾由塞琉古一世割讓給孔雀帝 國的旃陀羅笈多的那片領土。在印度的希臘人國王米南德於公元前160-前130年在位時, 統治區域在東南方向最遠達到印度河和納巴達河河口。定居印度的希臘人曾一度占領了已 經滅亡的孔雀王朝原來的首都華氏城。他們統治著星羅棋布的各個地區,在萁豆相殘的戰 爭中互相毀滅,這正是希臘人根深蒂固的政治惡習。
大夏和安息的北部緊鄰著兩個塞語(西徐亞)民族:一個是在裏海以東現在的哈薩克斯坦地 區,另一個是在藥殺水上遊流域的大宛。第一波斯帝國衰亡以前,兩個民族都曾處在波斯 人的宗主權下。公元前140年左右,他們在月氏人的衝擊下被迫南遷,後者為避開匈奴的 地盤而向西南移動。塞人製服了大夏的希臘人,但由於獲得了巴比倫尼亞而加強了力量的 安息在公元前138-前124年阻擋住了塞人,並使他們轉向了赫爾曼德河下遊流域(該地被 稱作“塞人國家”---錫斯坦)。塞人從那裏進入印度河穀,並一個一個地征服了希臘人在 印度建立的國家。一支安息人緊隨其後,強行建立統治於其上。同時,在公元前100年左 右,月氏人越過烏滸河進入大夏,並蹂躪了曾經占領大夏的塞人臣民。公元48年,月氏人 的統治階層貴霜人越過興都庫什山脈進入印度河流域,並對那裏的安息-塞人,以及被安 息-塞人驅往東南方和南方更遠地區的獨立的塞人強行建立了統治。貴霜人由此將大夏和 西北印度統一在一個橫跨興都庫什山脈的帝國之中。 帕勒人(安息人)、塞人、月氏人( 吐火羅人)原來都是歐亞大平原上的遊牧民族,帕勒人和塞人都是操伊朗語言的民族,曾 相繼與波斯人和希臘人發生過接觸。月氏人來自處於波斯文明、希臘文明和中國文明範圍 之外的遙遠的地方,他們所講的屬於印歐語係的吐火羅語不是伊朗語言。但所有這3個曾 以遊牧為生的移居民族,都接受了他們所征服地區的希臘文明,他們就象猶太哈希芒家族 和羅馬人一樣,欣然地屈從了希臘化。
5、馬其頓戰爭
公元前221年,安提哥王朝腓力五世即位。腓力極具野心而又富有能力,恢複亞曆山大大 王的帝國的榮光是他的夢想。伊利裏亞戰爭後,羅馬在南伊利裏亞海岸站穩腳跟,擋住了 腓力五世西擴的道路。公元前217年,漢尼拔在特拉西梅諾湖在畔大破羅馬軍。當時腓力 正在與希臘北部的挨托利亞同盟交戰,這使腓力贏得了南希臘亞加亞同盟的好感。腓力看 清了漢尼拔的實力,知道自己正在麵臨著一個好機會,立刻與挨托利亞同盟進行停戰談判 ,準備趁羅馬人首尾無法兼顧的時候,奪取南伊利裏亞。
不久,漢尼拔在坎尼徹底擊破 羅馬大軍的消息就傳遍了地中海世界,腓力開始與漢尼拔聯合,共同對付羅馬。 前214年 年夏天,腓力進攻羅馬,第一次馬其頓戰爭爆發,腓力大敗。
第二次布匿戰爭(前218~前201年)剛剛結束,埃及王駕崩,由其七歲的幼子托勒密五世即 位,馬其頓的腓力五世和敘利亞的安條克三世乘機爭相瓜分埃及的海外領土,引起地中海 東部地區的動蕩不安。羅馬趁勢插手,成功地使安條克三世保持“中立”,並組成一個反 馬其頓聯盟。公元前197年在辛諾塞法利(北希臘),羅馬人打敗腓力五世,取得第二次馬 其頓戰爭的勝利。和約嚴重地削弱了馬其頓,並迫使腓力五世承認希臘希臘各邦獨立,實 際上是承認羅馬有幹涉希臘事務的自由。此後,羅馬在希臘作威作福,扶植反動勢力,壓 製各城邦的民主運動,激起希臘人的強烈不滿。
腓力五世死後,馬其頓王百爾修聯合色雷斯、伊利裏亞等地的統治者,組成一個廣泛的反 羅馬同盟,前171年第三次馬其頓戰爭爆發。前168年在馬其頓南部沿海的皮得納戰役中, 羅馬將軍包路斯徹底打敗並俘虜了百爾修。馬其頓被分割為四個“自治區”,彼此不得往 來,事實上已成為羅馬的屬地馬其頓滅亡。
羅馬對參加馬其頓同盟的各希臘城邦施以殘酷報複,僅伊庇魯斯一地就有幾十座城市遭受 洗劫,15萬居民被賣為奴隸。羅馬的鎮壓、統治和剝削,在巴爾幹半島引起普遍的反羅馬 情緒。前149年馬其頓平民安德利斯卡,偽稱是百爾修的兒子腓力,領導了反羅馬的鬥爭 ,前148年因有叛徒出賣而被俘犧牲。從此,馬其頓的“自治”被取消,成為羅馬的馬其 頓行省。 不久,希臘又爆發了以阿卡亞同盟為首的反羅馬運動,但最後也失敗了。公 元前146年,反抗最力的科林斯城被毀,居民被賣為奴。羅馬人又新設一個阿卡亞行省, 希臘被並入羅馬版圖。
6、托勒密王朝
前305年,亞曆山大部將托勒密在埃及稱王,開創了埃及史上的托勒密王朝,埃及又一次 處於外族統治之下。
托勒密王朝的政治製度繼承了埃及法老的傳統,實行中央集權的君主專製。埃及仍然分為 上下兩部分,上埃及以底比斯為中心,下埃及以首都亞曆山大裏亞為中心。地方最大的行 政單位為州,州下設縣,縣以下為村社。
托勒密王朝起初各種官職幾乎都為希臘(包括馬其頓人)所獨占,後來埃及土著也可以擔任 官職。埃及出現了希臘人聚居的城市,如亞曆山大裏亞和托勒邁伊,屬於這類的城市還有 原來希臘的殖民城市諾克拉梯斯。這些希臘式的城市,在王權統治一切的前提下,並不是 完全獨立的城邦,僅享有自治權而已。
托勒密王朝逐漸衰落,這為埃及土著民族的複蘇開辟了道路。早在羅馬人幹涉黎凡特(地 中海東部沿海地區)之前,埃及人就已經開始起來反抗剝削他們的托勒密希臘人政權。公 元前217年起,埃及人對希臘的“主人”們來說變得越來越難以控製,埃及的祭司階層抓 住時機,向這個正在削弱的異族政府要求越來越多的讓步和特權。
米特裏達梯六世是黑海南岸的本都王國國王。他愛好希臘文化,不但有稱霸小亞的野心, 而且夢想向西擴展建立一個大國。他於公元前89年進占羅馬的亞細亞行省,大殺羅馬官吏 以及普通意大利移民達8萬之多。他將權貴們的財產分於窮人,淪為奴籍的人予以釋放, 還宣稱小亞的希臘人城市可獲獨立。公元前87年羅馬東征司令官蘇拉率軍進入希臘,次年 他打敗本都王,從希臘追至小亞細亞。公元前84年,第一次米特裏達梯戰爭結束。蘇拉於 公元前82年進入羅馬,被宣布為終身獨裁官。蘇拉死後,部將龐培在鎮壓反蘇拉運動中他 的權勢日益增強。前66年,龐培受命去東方結束米特裏達梯戰爭。龐培與安息結盟,孤立 本都王,後者敗逃。前64年米特裏達梯戰爭結束,本都和它以西的地區並入羅馬版圖,羅 馬在此設立一個新的行省。從此,在羅馬與東方安息之間,隻隔了一個亞美尼亞緩衝區。 龐培從小亞南下,公元前64年滅敘利亞王國(塞琉古帝國),隨後又占領巴勒斯坦,在這裏 建立敘利亞行省。
龐培與凱撒爭權。前48年法薩盧(狄薩利亞南部)一役,龐培失敗,逃至埃及被殺。凱撒追 蹤龐培來到埃及都城亞曆山大裏亞,正值托勒密王朝發生王位之爭;凱撒偏愛克婁巴特拉 七世,宣布她為女王,而廢黜她的兄弟。 凱撒死後,凱撒好友安敦尼統治帝國東方,凱撒養子(本為其甥孫)屋大維統治意大利本土 和西方。安敦尼以埃及為據點,前37年與埃及女王克婁巴特拉七世結婚,並宣稱要將他治 下的領土賜予克婁巴特拉所生的兒子。這種公然的叛賣為羅馬所不容,公元前31年9月2日 ,屋大維同安敦尼、克婁巴特拉會戰於阿克興海角(希臘阿卡那尼亞西海岸),安敦尼和克 婁巴特拉逃回亞曆山大裏亞,均自殺。公元前30年托勒密王朝滅亡,埃及並入羅馬版圖。 最後一個希臘化國家滅亡,古代希臘的曆史告終。
九、宗教
1、猶太教
公元70年,耶路撒冷的聖殿被羅馬帝國燒毀,猶太人被趕出猶太地,當時在以色列土地的 猶太教學者開始編輯6卷名為米市納(Mishnah重述)的經典,保存了猶太教的典章、戒命和 習俗等一序列的經書。隨後在五世紀中革瑪辣(Gemara解釋)做了一些補充,收錄了在以色 列地和巴比倫時期的注釋與討論,以及猶太教師之間的辯論,這二部分內容構成了塔耳慕 得(Talumd猶太口傳經文),它確立了猶太人在學習信仰、思想、典章生活規範上的遵行準 則。
在中世紀,歐洲各國的猶太人被視為劣等民族,在宗教上受迫害、政治上沒有任何政治權 利和自由、在經濟上受到種種限製。與他們的身體局限於“隔都”的高牆之內相適應,他 們的精神和靈魂也隻有沉醉傳統的《塔耳慕得》學問的框架中。然而,隨著1789年法國大 革命的勝利,猶太人的狀況卻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歐洲各國的猶太人先後獲得了公民權, 享有了和其他民族一樣的平等地位,這使他們擁有了做人的自由和尊嚴。 這就是猶太史上 所稱的解放。
18-19世紀的歐洲是一個理性主宰的時代,包括宗教在內的一切意識形態都要依據理性法庭 的審判決定何去何從。同時,解放以後的猶太人首當其衝麵臨的是如何調整自己,使自己適 應宗主國的社會文化環境的問題。猶太啟蒙運動(哈斯卡拉)終於發生了,德國的摩西-門 德爾鬆擔當了啟蒙的先驅。德國猶太教內部率先實行了宗教改革。原來統一的傳統猶太教 逐漸分化出改革派、保守派,以及正統派;在20世紀的美國還從保守派中分化出了重建派 。
2、基督教
公元一世紀中葉,基督教產生於巴勒斯坦,135年從猶太教中分裂出來成為獨立的宗教。 392年,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並逐漸成為中世紀歐洲的精神支柱。1054年,基督 教分裂為羅馬公教(天主教)和希臘正教(東正教)。十六世紀中葉,公教又發生了宗教改革 運動,陸續派生出一些脫離羅馬公教的新教派,統稱"新教",又稱"抗羅宗"或"抗議宗", 在中國稱為"耶穌教"。
基督教的創始人是耶穌(Jesus)。耶穌是上帝耶和華之子,他出生在巴勒斯坦北部的加利 利的拿撒勒,母親名叫瑪利亞,父親叫約瑟。瑪利亞未被迎娶前,聖靈降臨在她身上,使 她懷孕。約瑟一度想休了瑪利亞,但受了天使的指示,仍把她娶了過來。耶穌三十歲時受 了約翰的洗禮,又在曠野中經受了魔鬼撒旦的誘惑,這一切堅定了他對上帝的信念。此後 ,耶穌就率領彼得、約翰等門徒四處宣傳福音。耶穌的傳道引起了猶太貴族和祭司的恐慌 ,他們收買了耶穌的門徒猶大,把耶穌釘死在了十字架上。但三天以後,耶穌複活,向門 徒和群眾顯現神跡,要求他們在更廣泛的範圍內宣講福音。從此,信奉基督教的人越來越 多,他們把基督教傳播到世界各地。
基督教的經典是《聖經》。《聖經》中記述的都是上帝的啟示,是基督教徒信仰的總綱和 處世的規範,是永恒的真理。《聖經》分為《新約全書》和《舊約全書》兩部分。《舊約 》原是猶太教的經典,耶穌對他的某些方麵提出了自己的,不同於猶太教的看法,並做出 了解釋說明,作為自己信仰的一個重要依據。《舊約》包括律法書、先知書、曆史書、雜 集四類,共39卷,其中記錄了天地起源、猶太人的來源曆史、古代猶太人的文學作品。《 新約》包括福音書(即《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約翰福音》)、曆 史書、使徒書信、啟示錄四類,共27卷,其中主要記述了耶穌及其門徒的言行,在《啟示 錄》中,還記述了基督教對末日審判的預言。
基督教的教義可歸納為兩個字--"博愛"。在耶穌眼裏,博愛分為兩個方麵:愛上帝和愛人 如己。耶穌曾經說過:“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的愛主(上帝),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 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愛人如己。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 在基督教的教義中,愛上帝是指在宗教生活方麵要全心全意的侍奉上帝。基督教是嚴格的 一神教,隻承認上帝耶和華是最高的神,反對多神崇拜和偶像崇拜,也反對宗教生活上的 繁文縟節和嘩眾取寵。"愛人如己"是基督徒日常生活的基本準則,它的要求是:人應該自 我完善,應該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應該忍耐、寬恕,要愛仇敵,並從愛仇敵進而反對暴 力反抗。隻有做到上述要求,才能達到博愛的最高境界--愛人如己。
基督教誕生至今已兩千年,除了耶穌,還湧現了許多對基督教發展有重大影響的人物,如 彼得、約翰、雅各等十二門徒,保羅、巴拿巴等使徒,對基督教神學發展起重要作用的奧 古斯丁,以及馬丁.路德、閔采爾、加爾文等宗教改革家。
基督教興起於羅馬帝國的東部,當初的經文用希臘文寫成,信徒用希臘語舉行宗教儀式。 後來基督教傳播到歐洲,被羅馬皇帝定為國教。在它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以希臘語地 區為中心的東派和以拉丁語地區為中心的西派。羅馬帝國分裂之後,帝國兩大部分在政治 上各自為政,在文化上存在差異,在宗教上也反映出分歧。
九至十世紀,羅馬教會向西 北歐和中歐擴張勢力,君士坦丁堡教會也向東南歐和基輔公國擴充力量,它的傳教活動遭 到要想取得最高統治權的羅馬教皇的反對。九世紀六十年代,在君士坦丁堡出現了兩派爭 奪大主教席位的問題。863年,教皇尼古拉一世出麵幹涉,宣布將新上台的大主教革除神 職,後者置之不理。同時,由於教皇利用德意誌傳教士向保加利亞擴張勢力,更激起後者 的不滿。867年,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宣布將尼古拉一世革除教籍,譴責他對東方教會事務 進行幹涉為不合法。十一世紀中期,君士坦丁堡大主教邁克爾-凱魯拉裏和羅馬教皇利奧 九世又因爭奪意大利南部的教會權力發生矛盾。1054年,雙方互相革除教籍。從此以後, 東西部教會正式分裂。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部教會自稱“正教”(即東正教),以羅馬 為中心的西部教會稱為“公教”(即天主教)。
3、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誕生於阿拉伯半島的社會大變動時期。四方割據,戰亂頻繁。在宗教信仰上,人 們崇拜自然物體,各個部落都有自己的神,同時,猶太教和基督教也開始向半島傳播,但 它們的學說並不適合這種形勢。因此實現半島的和平統一和社會安寧是阿拉伯社會的出路 。這時候先知穆罕默德出現了,他提出禁止高利貸,"施舍濟貧""和平安寧"等主張。 伊斯蘭教認為除了安拉再沒有神,反對信多神、拜偶像,‘伊斯蘭’意思是‘順從’。順 從安拉旨意的人,即‘穆斯林(順從者)’。穆斯林都相信穆罕默德是“先知、安拉的使者 ”。穆斯林之間都互稱‘朵斯梯(兄弟)’,彼此見麵說“安色倆目爾來庫姆(願安拉賜給 你平安)”,回答時說“瓦爾來庫姆色倆目(願安拉也賜給你安寧)”。在伊斯蘭的名義下 ,曾經建立了伍麥葉王朝、阿拔斯王朝、印度莫沃爾王朝、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等帝國。 遜尼派全稱"遜奈和大眾派",人數占全世界穆斯林的90%,承認穆罕默德之後的四大哈裏發 均屬合法。什葉(派別)派隻承認先知堂弟兼女婿的第四任哈裏發阿裏為合法。 三大聖地 :麥加、麥地那、耶路撒冷。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穆罕默德誕辰)。
三大一神教的經典在內容上有許多相似之處,如關於創世的傳說、伊甸園的傳說、亞當與 夏娃、諾亞方舟與大洪水的傳說等。
十、拜占廷
1、東羅馬帝國
拜占廷的起源應追溯到公元前667年,當時,它是希臘城邦邁加拉(位於伯羅奔尼撒半島的 )的移民建立的一座殖民城市。盡管拜占廷的地理位置極為重要,但在以後的1000年中, 它隻是一座第二流的商業城市。隻要蠻族色雷斯人的威脅還存在,並切斷了它同內地的聯 係,它就不可能上升到與其地理位置相稱的地位。圖拉真皇帝及其繼承者們的征服,使內 地處於羅馬帝國的控製之下,從而結束了這種不利狀況。 君主坦丁堡扮演拜占廷帝國首 都這一新角色曆時1000年,直到1453年。
亞曆山大大帝時期,拜占廷被納入馬其頓的版圖。亞曆山大死後,馬其頓的將軍繼續停留 在拜占廷直到羅馬帝國占領拜占廷。
公元四世紀初,在君士坦丁統治期間,米蘭敕令的 公布,使得基督教在羅馬帝國的合法地位被確定下來。不久帝國向東遷都,以拜占廷為新 址,並以皇帝的名字更其名為君士坦丁堡。當時的羅馬分為很多大的行省,在文化上這些 行省分為拉丁區(西部以羅馬為中心)和希臘區(東部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 公元395年 ,羅馬最後一個皇帝THEODOSIUS一世去世,羅馬帝國分裂為以HONORIUS為皇帝的西羅馬帝 國和以ARCADIUS為皇帝的東羅馬帝國。拜占廷成為了東羅馬帝國的首都。 當整個羅馬帝 國崩潰於野蠻民族的入侵時,君士坦丁堡倚仗著固若金湯的防禦工事和便捷的海上通道而 幸免於難。在那個時代,任何其它文明都無法與拜占庭王朝的艦隊相抗衡。這一特殊的地 理位置使得拜占庭能夠通過海上貿易積累大量的財富,而且這還是當時西方與中國之間唯 一的貿易通道。拜占庭的海軍使用著在當時西方比較先進的希臘火器。除了強大的海軍之 外,拜占庭人還擁有一支訓練有素的陸上部隊,有來自羅馬、希臘、哥特、中東地區的士 兵。
東羅馬帝國,一直努力著想恢複昔日古羅馬帝國的榮耀時代。最初的嚐試者是東羅馬的第 一任統治者查士丁尼一世(527-565年),他的將軍貝利薩(貝利撒)留統率著那一時代西方 最強大的軍團。534年,貝利撒消滅了北非汪達爾王國。535年,貝利撒占領西西裏島,第 二年進軍意大利,占領羅馬。540年,東羅馬占領東哥特王國首都拉文納;東哥特人繼續 抵抗,直到555年,東哥特才被東羅馬大將納爾塞斯所破,國家滅亡。 西羅馬滅亡以後 ,東羅馬的商業和手工業仍保持繁榮不衰,文化也遠遠超過當時西歐的水平。東羅馬有許 多文化發達的古代城市,如雅典、亞曆山大、安條克(今土耳其沿海安塔基亞)等,他們將 許多珍貴的古代文學和藝術作品保存了下來。
但查士丁尼在在地中海西部發動的戰役使帝國的國庫耗之殆盡。他死後不到十年,一個新 的蠻族部落倫巴第人,占領了意大利大部分地區。同樣,在多瑙河邊境,阿瓦爾人同斯拉 夫和保加利亞臣民一起,進入巴爾幹地區,取代拉丁化了的伊利裏亞人,削弱了帝國的控 製。在東部,波斯人在皇帝科斯羅埃斯二世的率領下,準備消滅東羅馬帝國。到615年, 他們已占領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埃及,並在君士坦丁堡對麵的博斯普魯斯海峽沿岸安營紮 寨。
偉大的希拉克略皇帝(610—641年)的繼位,使拜占廷得以調動一切資源,喚起人們的意誌 ,以防止災難。雖然阿瓦爾-波斯聯軍正在圍攻君士坦丁堡,希拉克略卻采取攻勢,並於 627年在美索不達米亞大敗波斯人;早1000年,亞曆山大大帝也正是在這一地區戰勝過波 斯人。 在消除東方的危險之後,希拉克略才發現,斯拉夫人這時已占領並定居於巴爾幹 半島北部大部分地區。幾個世紀以後,這些斯拉夫人,循著不同的方式發展,形成了四大 種族:居住在亞得裏亞海岬角地區的斯洛文尼亞人;居住在德拉瓦河和亞得裏亞海之間地 區的克羅地亞人;居住在亞得裏亞海和多瑙河之間的巴爾幹半島中部地區的塞爾維亞人; 居住在黑海剩餘地區,不久采用保加利亞征服者稱號的斯拉夫人。後兩個種族,借鑒拜占 廷文化,建立了短暫但卻偉大的中世紀王國。而斯洛文尼亞人和克羅地亞人則由於地處半 島西部,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臣民,在文化發展方麵,深受羅馬而不是君士坦丁堡的影響 。
拜占廷和波斯之間的長期鬥爭,使得兩個帝國財資耗盡。在單一性靈論的問題上,東部諸 省人民所表現的宗教上的不滿,進一步削弱了拜占廷;單一性靈論認為,基督隻有單一的 神性,而正統的拜占廷教義則認為,基督既有神性,又有人性。630-640年,阿拉伯軍隊 迅速占領了中東大部分地區。在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長達1000年的希臘-羅馬統治 ,20年內便宣告結束。阿拉伯人適應環境,發展了海上力量,並以此征服了塞浦路斯和羅 得島,然後,從669年起數次圍攻君主坦丁堡。同時,拜占廷還受到來自北方的保加利亞 人的威脅;最初保加利亞人受拜占廷人利用反對阿瓦爾人。
拜占廷這次再度被帝國首領、伊索裏亞王朝的統治者利奧三世(717—744年)所拯救。利奧 原為敘利亞軍事指揮官,趁阿拉伯人圍攻君主坦丁堡之際,奪取了政權。他不僅粉碎了阿 拉伯人的圍攻,而且將他們趕出了小亞細亞。在他統治末期,帝國邊境比較穩固,但同查 士丁尼時期的疆界相比已大大縮小。意大利已丟失給倫巴第人;巴爾幹北部丟給了斯拉夫 人和保加利亞人;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和北非丟給了阿拉伯人。
然而,這一縮小的帝國卻是一個民族更加單一的帝國,因為東部諸省主要是單一性靈論者 和非希臘人。在這種情況下,撤回到托羅斯山脈,是加強而不是削弱了拜占廷;托羅斯山 脈是希臘人的小亞細亞和伊斯蘭教世界的分界線。750年,阿拔斯王朝的建立,阿拉伯首都 從大馬士革遷移巴格達,此時伊斯蘭教的擴張方向是向東,因此,拜占廷帝國和阿拉伯帝 國能和平共處。
拜占廷和西方之間正形成一條同拜占廷和阿拉伯之間相類似的分界線。 由於倫巴第人的侵入,羅馬教皇曾向君士坦丁堡尋求保護未能成功,於是轉向法蘭克人, 500年,教皇為查理曼舉行加冕禮。拜占廷與西方不僅在政治上,而且在語言、教會事務 和普通文化上也都疏遠了。
8世紀時出現的拜占廷帝國,比查士丁尼時的短暫的帝國小得多,但它的民族更加同一。 東、西方諸省的各種種族、文化、宗教的成分已被拋棄,剩下的核心基本上是希臘的東西 ,以這一方式,完成了6世紀東羅馬帝國到8世紀拜占廷帝國的轉變。8世紀時的拜占廷帝 國是一個文化上既與東方的伊斯蘭教、又與西方的新歐洲截然不同的帝國。
2、拜占廷的黃金時代
9世紀初至11世紀初,拜占廷帝國臻於極盛。當時帝國的行政區劃分完全以省為基礎;各 省由主管行政和軍事事務的將軍統冶。這一行政軍事化,是作為外來危險迫近時的一項應 急措施,由希拉克略予以實現的。帝國將各省的土地分給農民耕種,作為他們服兵役的報 酬。 拜占廷的經濟也牢固地建立在自由農民村社的基礎上,這種村社同大地主的莊園 一起發揮著作用。實力的增長,使拜占廷皇帝們能夠發動再征服戰爭,他們重新收複克裏 特島和塞浦路斯島,從而製止了阿拉伯海軍對愛琴海域的侵襲。帝國的疆土也擴大到敘利 亞北部、亞美尼亞和格魯吉亞。1014年,巴西耳二世對保加利亞人取得決定性勝利。
這一時期文化上是一個穩定、同一的時期。拜占廷人仍稱自己為羅馬人,但希臘語無論作 為書麵語還是口語,都是帝國通用的語言。隨著持異議的東部諸省丟失給伊斯蘭教,隨著 反對崇拜偶像者和崇拜偶像者之間猛烈、持久的爭論的消除,宗教的同一性也得到進一步 的促進。解決爭端的折衷辦法是禁止宗教雕塑,但允許宗教繪畫,這一點至今仍是東正教 宗教生活的一個重要特征。
被再征服的克裏特島上的穆斯林的皈依,以及巴爾幹北部地區的斯拉夫人的皈依,也使拜 占廷教會顯得生氣勃勃。865年,保加利亞大公鮑裏斯接受了君士坦丁堡的基督教。同時 ,象基輔公國的俄羅斯人那樣,塞爾維亞人也皈依了東正教。然而,再往西,羅馬天主教 卻在克羅地亞人和斯洛文尼亞人中盛行,克羅地亞人和斯洛文尼亞人仿效鄰近的意大利人 、匈牙利人和日耳曼人皈依了天主教。皇帝和主教之間互相支持的密切關係,也使帝國更 加穩固。
總之,在這幾個世紀中,由於同西方和穆斯林世界逐步形成了一種適度的和平共處的關係 ,拜占廷是穩定、強大、富裕、自滿和相當注重內部的。這些特點使人聯想起明朝的中國 。實際上,拜占廷同中國一樣設有大學,其主要任務是為官僚機構培養官員。不過,君主 坦丁堡的大學時有時無,其作用也不正規,因而缺乏中國大學那種連續的有效性。拜占廷 文化從未解決它在自己的古典遺產和宗教傾向之間所存在的矛盾心理。
3、拜占廷的衰落
1025年,巴西耳二世去世時,拜占廷帝國北部邊境以多瑙河為固定界線;阿拉伯世界已經 分裂,不再構成威脅;凡是西方出現的東西,與拜占廷帝國相比,都顯得十分原始、無足 輕重。但在巴西耳去世後的半個世紀裏,帝國便陷入困境。
拜占廷的內部衰弱招致了外來侵略。在西方,諾曼人最初是拜占廷的雇傭軍,這時轉而反 對帝國,占領了自查士丁尼征服時期以來一直保留下來的意大利南部領地。在東方,塞爾 柱突厥人,從中亞進入巴格達,被哈裏發雇為雇傭軍,這些雇傭軍逐漸變為主人,於105 5年建立了塞爾柱帝國,重新統一印度和地中海之間的廣大地區,並兵臨將拜占廷帝國和 伊斯蘭教世界分隔數世紀的托羅斯山脈邊境。
1071年在小亞細亞的曼齊刻爾特,塞爾柱人擊敗了拜占廷,小亞細亞開始由希臘人的基地 變成突厥人的根據地。
精明頑強的皇帝亞曆克塞一世康危努斯(1081-1118年),挽救了拜 占廷帝國。他給予威尼斯人極大的商業特權,以換取他們的支持,反對威脅要進攻君士坦 丁堡的諾曼人。他還向天主教國家求援,反對穆斯林塞爾柱人。但他得到的是大批渙散的 十字軍;亞曆克塞機敏地慫恿十字軍進入小亞細亞,收複了塞爾柱人占領的部分領土。但 第二次、第三次十字軍東征期間,希臘人和拉丁人之間的關係日益緊張。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被恰當地稱為“商人的東侵”。威尼斯商人的經濟計劃、西方冒險家對 財富和土地的追求、拜占廷覬覦王位者的奉承、拉丁人心中對希臘人的長期不滿,所有這 一切,使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改變了方向,從解放耶路撒冷這一最初目的改為進攻君士坦丁 堡。1204年春,法蘭克、威尼斯、佛拉芒和日耳曼聯軍攻陷君士坦丁堡,使它接連三日遭 到冷酷無情的掠奪和屠殺。
獲勝的拉丁人在拜占廷帝國的廢墟上建立起他們的封建國家。他們在君主坦丁堡建立了一 個拉丁帝國,在塞薩洛尼基建立了一個拉丁王國,在希臘半島建立了幾個拉丁國家。但拉 丁征服者不僅四周都被滿懷敵意的希臘人包圍著,而且麵臨巴爾幹半島內地的塞爾維亞和 保加利亞王國,麵臨相繼建立的三個希臘國家:伊庇魯斯的阿爾塔、黑海南岸的特雷比藏 德、小亞細亞西部的尼西亞。 憑借外交手腕和軍事勢力,尼西亞統治者逐步削弱了拉丁 帝國的力量,使其最後隻剩下君士坦丁堡一座城市。結果,1261年,拉丁皇帝和威尼斯殖 民者逃離了君士坦丁堡;尼西亞皇帝米海爾-巴列奧略邁入首都,成為恢複後的拜占廷皇 帝。 從1261年到1453年的兩個世紀中,恢複的拜占廷帝國僅由君主坦丁堡和塞薩洛尼基 這兩座城市和兩個屬地(伯羅奔尼撒的米斯特拉、小亞細亞北部的特雷比藏德)組成。145 3年,土耳其的軍隊攻陷了君士坦丁堡,終結了拜占廷帝國。
盡管拜占廷的曆史已經結束,但拜占廷的製度和文化,仍在北方的斯拉夫人中繼續生存, 正如它們很大程度上仍存在於土耳其人統治的巴爾幹半島基督教徒中一樣。斯拉夫人起源 於今俄國和波蘭的多沼澤的邊境地帶,他們以巨大的弧形向四周頗有吸引力的平原擴散。 東斯拉夫人居住在北起北冰洋沿岸,南至黑海,東到烏拉爾山脈的廣闊的平原上。在北部 平原,東斯拉夫移住民一直以森林為居住地,而當地的土著芬蘭部落和立陶宛部落不是同 他們通婚,就是被他們輕易排擠掉。相反,在南部平原,森林逐漸讓位於空曠的草原,東 斯拉夫移民們總易遭到其他民族的襲擊;這些民族常出沒於從中亞經烏克蘭到多瑙河流域 的漫長的遊牧道路上。 988年基輔大公弗拉基米爾接受東正教,這對俄羅斯人的風俗及其 以後的曆史產生了普遍、深刻的影響。以拜占廷為模式的教會統治集團,這時已經組成, 首領是基輔大主教,由君主坦丁堡最高一級的主教任命,且隸屬於他的管轄。在長達兩個 世紀的時間裏,大主教都是希臘人,不過,由大主教任命的主教,除最初幾任外,絕大多 數是俄羅斯人。
君士坦丁堡陷落後,俄羅斯人將莫斯科視為真正信仰的中心。他們受上 帝之命保衛它,維護它原有的純潔。拜占廷末代皇帝的侄女索菲婭的慫恿下,伊凡采用了 拜占廷宮廷的禮儀,選擇了拜占廷的雙頭鷹為他的徽章。 這樣,拜占廷在作為第三羅馬 的俄羅斯領土上繼續生存。
5、拜占廷與希臘文化
東部羅馬以希臘語為主,西部羅馬以拉丁語為主。遷都拜占廷使得帝國的上層統治集 團成員脫離了羅馬城和意大利半島,進入了希臘文化的腹地,處在了東方古典文化的包圍 之中。於是,曾被羅馬人征服的希臘人,在文化上戰勝了他們的征服者。與此同時,以羅 馬和意大利半島為中心的西地中海地區繼續發展的自己拉丁文明。蠻族進入西歐後,拉丁 文明在戰火和塵埃中與日耳曼文明、基督教文明相結合,發展成為西方中世紀文明。拉丁 語屬印歐語係羅馬語族,今已消亡;今天的拉丁語是指羅馬語分化而成的意大利語、法語 、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等的統稱,且這些國家的人也通稱拉丁人。
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而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羅馬卻存續下來了,並在事實上脫 離了舊羅馬帝國的發展軌跡,並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從曆史的發展演變過程 來看,拜占廷帝國(東羅馬帝國)是古羅馬傳統的繼承者,但它並不僅僅是古羅馬帝國曆史 的簡單延續和發展,而是以古羅馬時期的政治法律製度為框架,以東方希臘化地區為基地 ,將古典希臘文化與一世紀以來新興的世界性宗教----基督教融為一體的產物。羅馬的政 治概念、希臘的文化和基督教信仰是決定拜占廷發展的主要因素。
由於拜占廷屬於希臘城市,希臘人居多,而統治者羅馬人則是少數民族。所以到5-6 世紀,東羅馬統治者不再說拉丁語,改說希臘語,廢棄拉丁文,改寫希臘文,已經被希臘 化。希臘語言和文字從民間進入了上層統治階級,並最終成為了拜占庭帝國的官方語言。 希臘語屬印歐語係希臘語族,其文字是在古腓尼基文字的基礎上產生出的,至今仍保持。 至於基督教的影響,並不能否定羅馬入侵者被希臘化的事實,也不能否認拜占庭文化是希 臘文化延續的事實,正如“佛教傳入中國並影響南北朝的中國文化,並不能否認鮮卑族入 侵者被漢化的事實,也不能否認南北朝文化是漢族文化的延續的事實”一樣。 有人認為:“……最終統治者被被統治者同化。所以東羅馬帝國就是希臘帝國而不是羅馬帝國。 ”不要忘記了,羅馬帝國是在武力征服的火與劍之中誕生的,“拉丁人”在很長一段時期 內保持著對其他地區人民的統治和壓迫。而“非羅馬人”隻是“拉丁人”的奴隸和仆從, 甚至不具備公民身份。所以說,文化上的同化並不意味著被壓迫地位的絲毫改變,國家機 器畢竟還是掌握在野蠻人的手裏。
希臘民族並沒有在羅馬征服以後消失,其混血程度並不嚴重,其文化的影響力反而擴大( 特別是向北方的發展)。聖經早期的版本是希臘語,拜占庭音樂創作理論源於畢達哥拉斯 學派以數的和諧關係為根基的和弦理論,在政治經濟生活中起決定作用的是希臘人。大體 上是以羅馬的法律(至少7世紀以後也用希臘文書寫)為基礎,其他方麵均以希臘文化為底 蘊,血緣方麵,亦以希臘血統為主,拉丁人反而在帝國居極少的比例,在總共107個皇帝 裏占不了多少。希拉克略王朝(610~711)以後就可以認為拜占庭完全是一個希臘的而不是 羅馬的國家了。
十一、土耳其與希臘
1460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並吞包括拜占廷在內的整個希臘,希臘開始長期飽受痛苦和磨難 。 希臘人懷念古希臘光輝燦爛的文化,孕育著希臘“文藝複興”的思想,渴望重振古希 臘的聲勢,恢複希臘的獨立。希臘傑出的詩人和革命家利加斯(1757—1798年)展開了大規 模的革命活動和啟蒙運動。希臘愛國誌士在各地紛紛成立秘密團體,醞釀起義。
1821年3月4日,希臘人依普希蘭狄斯率領起義軍在羅馬尼亞的雅西號召希臘人民起義。5 月7日,起義軍幾乎席卷整個希臘的大部分陸地和愛琴海許多島嶼。起義軍不久幾乎全部 解放伯羅奔尼撒半島。1822年1月,起義軍宣布希臘獨立,成立國民政府。 1824年7月,土耳其決定與其藩臣埃及聯合鎮壓希臘起義。1825年2月,埃及陸海軍9萬大 軍在伯羅奔尼撒半島南部登陸,占領特裏波利斯及半島絕大部分地區。1827年6月,科林 斯地區以北的希臘國土落入土耳其軍之手。自由希臘僅保留伯羅奔尼撒一部分國土和愛琴 海上的若幹島嶼。
1826年4月4日,英俄在彼得堡簽訂關於《聯合調處希土停戰和希向土納貢獲取自治》的議 定書。1827年4月,希臘選舉曾任職於俄國政府的卡波狄斯特裏亞為總統。土耳其當局拒 絕停止軍事行動。1827年10月20日,英、 法、俄三國艦隊與埃土艦隊在納瓦裏諾海灣進 行交戰,埃土聯合艦隊遭重創。1828年4月,俄土戰爭爆發,俄軍穿過巴爾幹半島,進入 馬裏查河穀,攻占阿德裏安堡。1830年4月,土耳其政府承認希臘獨立。 1833年希臘建立 了君主政權。
在整個19世紀及20世紀初,希臘不斷擴張領土,吸收奧斯曼帝土耳其帝國內講希臘語的族 群,直到1947年希臘的版圖成了現在的樣子。
二戰後,希臘又經曆了一次內戰。1949年內戰後的希臘宣布加入北約組織。1967年4月21 日軍人發動政變,之後又宣布廢黜國王。塞浦路斯問題最終導致了軍人政權在1974年的垮 台,一個民主共和國在1975年建立。1981年希臘正式加入歐盟。
十二、四大文明之後的世界
四大文明出現以後,我們看到了一個新的時代,如果我們把第一個時代,由於它的這個迷 信色彩比較濃厚,我們把它叫做神話時代。那麽第二個時代我們就把它叫做英雄時代。第 二個時代非常富於擴張(印度是個例外),其他三個文明都非常富於擴張。波斯人喜歡打仗 ,羅馬帝國就更不用說了。希臘固然早年是奉行自由主義和分離主義,但是自從馬其頓帝 國崛起以後,亞曆山大就開始把金戈鐵馬一直推向東方,一直推到印度河流域。秦漢時代 ,中國人喜歡打仗。
那麽我們首先來看看西邊的波斯帝國和希臘-羅馬帝國,由於它們地理位置比較靠近 ,所以它們的交往也比較頻繁。那麽這種交往主要以武力衝突為主格調的。那麽在當時, 可以說最初是波斯人入侵希臘,其結果當然都是以失敗而告終。失敗的結果,一個方麵希 臘人捍衛了自己的獨立自由,另一個方麵,希臘人從波斯人那裏學會了帝國主義。其後的 結果是波斯人三次入侵希臘都沒有得手,但是亞曆山大一次反攻就把整個波斯帝國給滅掉 了。那麽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說西方發生了很多次衝突;波斯在兩河流域的基礎上發展 出來的,以後在它的基礎上又發展出阿拉伯帝國和伊斯蘭教文明。這個東西方之間的衝突 ,由來以久。如果要從曆史上來追溯,最早的一次可以說,在傳說裏邊就出現了。《荷馬 史詩》講的就是希臘人遠征特洛伊,那就是西方人第一次打東方,波斯人入侵希臘可以說 又是第二次。
希臘人最初是愛好自由,是講究分離主義的,推崇分離主義的。建立一個幅員遼闊的 大帝國這樣一種觀念,對於希臘人來說是很陌生的,他們沒有這種觀點,他們沒有覺得建 立一個大帝國有什麽很重要的必要性。但是東方波斯帝國,最先成為一個大帝國,三次希 波戰爭,希臘人很快學會了“帝國主義”,隨著馬其頓帝國亞曆山大的征服,西方人就把 帝國主義反過來推到了東方人頭上,就導致了第三個回合。後來隨著羅馬帝國的崛起,馬 其頓帝國西半部全部都並入到羅馬帝國的版圖之內。埃及、希臘都成為羅馬帝國的行省, 羅馬帝國繼續向東推進,帕提亞(安息)帝國就構成了羅馬人東侵的一個障礙,那麽雙方就 在從兩河流域到亞美尼亞這一線,基本上是在西亞就展開了拉鋸戰。羅馬帝國,盡管它很 富於擴張,它把向西、向北、向南已經擴張到沒辦法再擴張了,惟獨向東它沒有取得一些 實質性的進展,它隻是把它的兵鋒推到了西亞。當然這也非常了不得了,羅馬帝國當時建 立一個版圖,可以說後來的很多西方野心勃勃的政治家軍事家都想實現,所以就以第一、 第二、第三帝國這樣的名義來自稱,實際上就要實現第一羅馬時代的夢想。後來帕提亞帝 國滅亡了以後,又出現了一個薩珊王朝,它也是屬於波斯帝國,繼續成為羅馬帝國向東入 侵的一個障礙。西羅馬帝國崩潰後,東羅馬帝國就跟薩珊王朝之間在小亞細亞、西亞這一 帶展開拉鋸戰,這個拉鋸戰一直到了公元7世紀,隨著伊斯蘭教的崛起,阿拉伯帝國可以 說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下麵我們談東方的印度。我們剛才說在英雄時代印度是一個特例,它的宗教過早成熟 。那麽從吠陀教、婆羅門教一直到公元6世紀的佛教產生,那麽印度很早宗教成熟以後, 它成為一個宗教的萬花筒,導致了印度在長期的曆史過程中成為一個積弱不振的民族。它 始終是一種陰柔的,它的陽剛之氣不足,所以在印度相當長的曆史過程中,老是受到外族 人的入侵。但是,外族人無論如何統治它,無論如何征服它,始終不可以從根本上改變它 的文化性狀。因為它已經有了自己高級宗教,有了自己永遠不滅的精神脊梁,所以從這個 意義上來說,你任何一個民族都可以輕而易舉地征服印度,但是你要想徹底改變它,把它 從文明史上給抹煞掉,那是辦不到的,因為它有了自己成熟的一套觀念,有了它的高級宗 教係統。印度文明過早地成熟,使得它雖然積弱不振,雖然長期是以陰柔為主調,但是異 域民族對它入侵,可以說從孔雀王朝以後,印度幾乎沒有過幾天獨立的日子,老是不斷地 受到遊牧民族,或者是受到伊斯蘭教徒的入侵。伊斯蘭教徒老是在印度建立政權,但是盡 管如此,印度始終一直到今天保持了它的文化一貫性。這主要是由於它的婆羅門教、佛教 和印度教一脈相承的這樣一個關係。所以這樣的話,由於印度過早地進入宗教時代,它積 弱不振,那麽在這樣的情況下,再加上印度和中國也隔著喜馬拉雅山、昆侖山一些山脈, 所以使得中國和印度之間沒有發生直接的衝突。
那麽秦漢帝國呢?它主要的精力主要是用於和匈奴不斷地展開戰爭、衝突。但是非常 可惜,中國無緣和羅馬帝國發生正麵的衝突。盡管遊牧民族對農耕世界的第一次大衝擊已 經完成,但是還有很多遊牧民族沒有進入到文明,比如匈奴、大月氏人、日耳曼、阿蘭人 、馬紮爾人等等。這些遊牧民族,在這兩個大帝國之間進行遊動,哪一個帝國勢力更強盛 ,就向與之相反的地方跑。秦漢帝國不斷地攻打匈奴,匈奴打不過就向西跑,就使得整個 亞歐大草原上,平靜的遊牧世界一下子掀起了軒然大波,就迫使一支一支的遊牧世界,打 不過匈奴人就紛紛地向西跑,或者向南跑。那麽這樣災難就落到了南部的那些農耕世界、 那些文明的頭上。匈奴人1世紀受了一次大的挫傷以後就大規模地向西流竄,那麽這個流 竄的結果一直持續到5世紀,匈奴人邊走邊停,那麽最後一直到公元5世紀,他們來到多瑙 河。那麽受他們的擠壓,當時亞歐大草原上的一些其他的遊牧民族,比如說,像月氏人、 馬紮爾人(匈牙利人)、阿蘭人,這樣一支一支遊牧民族就紛紛地往西跑或者往南,這樣就 使得當時南部的薩珊王朝受到了很大的衝擊。而羅馬帝國最後遭到了滅頂之災。那麽最後 形成一個多米諾骨牌運動,第一張牌,可以說是由我們秦漢帝國推動的,匈奴是第一張牌 ,就開始倒了,一倒就壓倒其他的遊牧民族。 中國秦漢帝國看來占了上風,但是可惜的 是,在羅馬帝國崩潰之前,中國首先陷入了混亂,到了晉朝時候,非常衰弱,在中國北邊 的那些未西遷匈奴和非匈奴的遊牧民族,卻變得非常強大,導致了五胡亂華。所以我們說 遊牧民族的大入侵就導致了第二次遊牧民族對農耕世界的大入侵,又導致第二代文明的瓦 解。(印度是個例外情況,它很難說什麽瓦不瓦解,因為它始終保持著自己一個宗教,過 早地進入到第三種形態之中)
於是,西邊的西羅馬帝國崩潰了,東邊的秦漢帝國也崩潰了 ,薩珊朝波斯帝國雖然在匈奴人入侵過程中沒有徹底毀滅,但元氣大傷。100年後,遊牧 民族阿拉伯人崛起,建立了強大的阿拉伯帝國,把薩珊帝國給滅掉了。阿拉伯人的這個大 入侵是第二次遊牧民族對農耕世界大衝擊的一個尾聲。所以,遊牧民族對農耕世界的第二 次大入侵的結果是導致了什麽呢?導致了三個文明的解體,三個文明的形態發生了新的嬗 變,那麽西邊,西羅馬帝國的崩潰以後,就導致了查理曼大帝建立帝國,可以說一個新的 文明出現,我們就把它叫做基督教文明,這是西方的第三代。同樣波斯帝國毀滅以後,在 它的基礎上就出現了一個伊斯蘭教文明,它的國家形態就是阿拉伯帝國。在中國,經過了 南北朝200多年的動亂以後,隋唐開始了中國第三代文明形態,就叫儒家倫理文明。 那麽第三代文明出現以後為時不久,從12世紀開始,又一個大的遊牧民族大入侵又開 始了。那麽這個第三代文明最大的一個特點是什麽呢?就是它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的高級的 宗教或倫理價值係統。文明成熟了,有了自己永遠不倒的精神砥柱,很不容易被別的文明 所同化、所徹底地改變。所以,這些文明本身產生以後,它們就各自比較穩定了。第三個 代文明我們把它叫宗教時代,四大宗教倫理價值係統為基本依托的文明之間存在衝突和對 壘,這個對壘在西方,主要指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之間不斷地發生摩擦。 從公元7世紀伊 斯蘭教崛起,到1682年最後一次奧斯曼土耳其人,信奉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土耳其人,最後 一次威逼維也納,可以說整整1000年,伊斯蘭教和基督教文明基本的趨勢,是東風壓倒西 風。基督教徒在這個中間也經過幾次反手,但是基本上都是不成功的。從11世紀開始,基 督教世界組織了所謂的“十字軍東征”,實際上就是對伊斯蘭教的一個反撲,結果是以失 敗而告終。穆斯林的西侵,是東西方第四個回合。
我們再看看東方,東邊的儒家倫理世 界和印度教-佛教世界關係非常和諧。
從12世紀開始,由突厥人率先開始,緊接著由蒙古人唱主角又發起了遊牧世界對農耕 世界的第三次大入侵。這個大入侵的結果又導致了很多國家滅亡,但是它並沒有從根本上 改變四大宗教倫理價值係統的現狀,原因何在?我們剛才已經說了,因為四大宗教倫理價 值係統有了這四大文明地區,有了自己高級宗教倫理價值係統以後,它是不可能再從根本 上改變的,不可能出現,像前麵那種形態發生根本性的嬗變。
從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以後,西方開始首先進行了一係列的思想變革,文藝複興、 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繼而又開始推進政治層麵的變革,資產階級取得政權。最後導致了 工業革命、產業革命,一個強大的西方開始崛起在這個亞歐大陸的西北。那麽與此同時, 西方又開始進行了航海活動,進行了地理大發現,那麽海洋活動的結果是使得資本主義有 了不斷擴張的一個條件。因為資本主義這種現象,它是一種世界現象,一旦產生起來它必 然把觸角伸向全世界所有有人居住的地區,資本主義是不可能在一個地區,一個國家中間 發展。所以這樣,一個是內部的改革,一個是外部的擴張,使得西方在後來的發展中,迅 速地就開始脫穎而出,乃至於到了17世紀以後,從18世紀開始我們發現,一個嶄新的西方 開始出現在整個世界的文明史中間,而且這個時候,它以工業世界的麵目出現,取代了傳 統的遊牧世界,構成了現在已經像汪洋大海一樣泛濫的農耕世界的強勁對手。 所以從君 士坦丁堡陷落以後,遊牧世界對農耕世界的衝突就結束了。一個新的主題就開始出現,就 是西方的工業文明和廣大的其他的農業文明之間的衝突,就是新興的西方工業文明對傳統 的農耕世界的大入侵和文化融合。這個融合就是從18世紀開始,近200多年來的全球的西 方化、殖民化浪潮,使得世界上所有的非西方世界、非基督教世界一部分淪為西方的殖民 地和半殖民地。
隨著這個四大文明地區,經過了西方化、殖民化浪潮以後,重新獲得了政治獨立和經 濟獨立,我們看到這些地區,紛紛又開始從自己的傳統根源中間去尋找自己現代化的起點 。中國提出來了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兩岸三地現在達成了共識,就是我們都是炎 黃子孫,我們都是華夏子民,我們都是中國文化的傳人。這種共識在很大程度上說明儒家 倫理的的影響又重新複蘇了。另一個方麵,我們看到了印度也出現了要用印度教來建立現 代化印度的這樣一種呼聲。 伊斯蘭教世界裏麵開始在宗教認同下,覺得都是穆斯林,對 西方自然有一種曆史的隔閡,或者是一種曆史導致的一種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