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征服世界的曆程
布匿戰爭(264—146BC)
羅馬與迦太基之間的戰爭是羅馬走向世界帝國的第一步,雖然走得很艱難,但羅馬憑借著她不屈的意誌力最終獲得了勝利。
公元前264年,羅馬與迦太基的戰爭爆發,這場戰爭是羅馬建國之後對羅馬國家最大的一次綜合實力的考驗。
當時的迦太基是一個比羅馬更富裕,麵積比羅馬大得多的國家,其國土東到西班牙的加蒂茲,西到利比亞的的黎波裏,從表麵上看,迦太基比羅馬強大得多。
戰爭的起因是因為西西裏島的歸屬,島上的希臘居民並不喜歡羅馬共和國的統治,於是他們投靠了迦太基,結果羅馬與迦太基都向島上派出了軍隊,戰爭就這樣爆發了。
第一次布匿戰爭是一場海上的戰爭。初期在西西裏島上的發生的戰鬥證明了迦太基人的雇傭陸軍根本不是羅馬軍團的對手,迦太基就使用他當時稱霸地中海的海軍封鎖西西裏島甚至羅馬本土,而羅馬也想進攻迦太基本土,於是也派出海軍挑戰迦太基的製海權。說起羅馬的海軍,我真是佩服羅馬人的勇氣和想象力。幾乎全是旱鴨子的他們意識到憑一腔熱血所建立起的海軍在傳統海戰的方式下打不過迦太基,幹脆靈機一動,在他們的軍艦上安裝了一個烏鴉座(就是一個可以勾住敵艦的跳板),將海戰便成了在船上進行的陸戰,最終在公元前241年的一場大海戰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通過這次戰爭羅馬取得了西地中海的海上霸權,促使羅馬人開始建立像樣的艦隊,並且羅馬人還獲得了西西裏島。
第二次布匿戰爭完全是漢尼拔一人挑戰整個羅馬國家的戰爭,因為整個戰爭期間看不出迦太基對漢尼拔有過什麽支援。漢尼拔在意大利半島轉戰了十幾年時間,迦太基政府給他的直接增援兵力不到一萬人。不過漢尼拔作為一代名將,在幾乎沒有外援的情況下仍然將羅馬本土鬧的雞飛狗跳,使羅馬人損失了十幾萬人,但羅馬看出了漢尼拔的弱點,外線作戰,補給困難,硬是和漢尼拔死撐,漢尼拔幾次想與羅馬談和都遭到了羅馬人的嚴詞拒絕。最終羅馬名將西庇歐進攻迦太基本土,漢尼拔回師救援並最終在紮馬被羅馬人打敗,這才拯救了羅馬本土的苦難生活。第二次布匿戰爭影響非常深遠,它考驗了羅馬在麵臨危局時的應對能力,使羅馬獲得了西班牙和北非的廣大土地,徹底坐穩了西地中海霸主的寶座,最重要的是鍛煉了羅馬軍隊,培養了軍官,使羅馬人接觸到了先進的戰術與戰法,為羅馬今後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第三次布匿戰爭沒什麽好說的,這完全是一場政客鼓吹起來的複仇戰爭。最終羅馬攻克迦太基本土,徹底滅亡迦太基,努比底亞臣服,至此,羅馬完成了了整個西地中海的征服。
如果說與迦太基的戰爭還是一場愛國主義的戰爭,那征服希臘的戰爭則完全是一場帝國主義戰爭。這時的羅馬因征服了迦太基,領土擴大了好幾倍,眾多的戰利品迅速流入羅馬,貿易港口的增多使羅馬的商業變得異常繁榮。羅馬從一個農業國家便成了一個商業化的帝國。羅馬已經拋棄了一個農業國家所具備的美德,比如樸實、誠信、道德。所以對希臘所代表的東地中海世界的征服完全是貪婪造成的。對於當時尚顯貧窮的羅馬來說,希臘的財富是那麽的迷人,吸引著像羅馬這樣的暴發戶去追求它。
當時的東地中海的情況是這樣的,亞曆山大的將軍們經過一係列戰爭創建了四個希臘化國家,分別是馬其頓,小亞細亞的塞流古王朝,敘利亞和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和巴勒斯坦的托勒密王朝,最後就是希臘各城邦(這些城邦國家仍保持著獨立與長期的不和)。這些希臘化國家分布在從亞得裏亞海到中亞之間,他們長期混戰,為的是爭奪希臘化世界的領導權,就像亞曆山大做到的那樣,但他們卻忽視了羅馬的存在。
這些國家軍隊已經全部職業化了,主要兵種是著名的長槍兵和騎兵(典型的希臘化兵種)有些國家還裝備著戰象與戰車(塞流古與埃及),其主要的作戰模式仍然是亞曆山大時代屢試不爽的長槍兵方陣(這種方陣士兵之間間隔很小,個人完全無法靈活行動,隻能向前,這種方陣如果想轉向是很困難的,需要調動很長時間,所以很不靈活,指揮起來非常麻煩,但它正麵進攻的威力十分巨大,部隊如牆而進,幾乎無堅不摧)。然而,這種反應遲鈍且對側翼保護要求很高的方陣是無法與靈活的並且經過殘酷的布匿戰爭檢驗過的羅馬軍團競爭的。
羅馬首先從最弱小的各希臘城邦下手(柿子先揀軟的捏)。羅馬對希臘城邦的戰略方針是以戰促降,經過幾場殘酷的戰鬥後,希臘人早已喪失了與這個龐大入侵者繼續戰鬥的勇氣,通過幾場和談宣布臣服於羅馬,羅馬寬大的允許他們繼續保持一定程度的自治。這一決定是十分明智的。
羅馬下一個對手是誰哩?
馬其頓的菲利浦五世是一個成功的統治者。但他當年因為羅馬吞並南伊利裏亞所以在布匿戰爭時與漢尼拔結成過聯盟,結果在公元前205年被擊敗。而這時候,他又一次不識時務的與塞流古的安條克三世結盟,竟然打起了已經投靠羅馬的希臘各城邦的主意。希臘人趕緊向主子求救,催促羅馬出兵。終於在公元前200年,有了借口的羅馬派遣老將佛拉米努斯率大軍經過希臘進攻馬其頓。戰爭初期,羅馬老是打敗仗,一方麵因為羅馬軍團在得到亞曆山大真傳的馬其頓方陣麵前占不到任何便宜,另一方麵也因為菲利浦五世也是一個很好的將才,將馬其頓防盾的優點發揮得淋漓靜直,把這種方陣的缺點很好的保護起來,使佛拉米努斯找不到什麽漏洞。在經過幾次敗仗後,佛拉米努斯幹脆來個避戰不出,在一個叫Cynoscephalae的地方築起營寨,菲利浦五世也安營紮寨,與他隔河相對。結果有一天因為兩軍的取水士兵發生了前哨戰,兩軍士兵由此都自發的傾巢而出,展開混戰,結果馬其頓占了上風,很快就將羅馬人打敗並將羅馬軍隊逼到了山地,佛拉米努斯也隻好邊打邊退並且組織隊形,突然他發現因為山地崎嶇不平的地形,馬其頓方針的隊形被破壞了,士兵的間距被拉大,互相很難保護,而此前戰鬥中一直嚴密保護本軍側翼的馬其頓騎兵因為追趕羅馬騎兵跑遠了,從而也將方陣側翼暴露了出來。機不可失,佛拉米努斯立即命令因為退卻無法保持隊形的前鋒部隊以散兵線直衝敵人正麵,命令僅有的保持隊形兩個軍團打擊敵人側翼。羅馬正麵衝擊部隊立刻衝入敵人方針,揮劍亂砍,馬其頓軍隊頓時亂作一團。可憐馬其頓人人人手拿6米的長矛,轉身都不可能更別提與羅馬兵格鬥了,全部便成了板上魚肉。這一仗菲利浦五世全軍覆沒,馬其頓作為一個統一國家就此消失。戰後,戰勝者佛拉米努斯仍然答應了南部希臘城市自治的請求,當然這是種半自治。
收拾了菲利浦五世,下一個就是冥頑不靈的塞流古國王安條克三世。安條克三世是一個很有野心的人,他不僅征服了半個中亞還想進一步威脅埃及和歐洲,所以他自稱王中王。這一切都讓羅馬人無法忍受,而最讓羅馬受不了的就是,羅馬第一大敵人,現已無家可歸的漢尼拔竟然被安條克三世所收留,並且被奉為上賓。
公元前192年,安條克三世派部隊進入希臘開始修築據點,這個行動直接惹怒了羅馬。羅馬派出軍隊將安條克三世的軍隊打敗,並且派出海軍登陸小亞細亞。終於在公元前190年暴發了決定性的麥格尼西亞會戰。
為了這次決戰,動員了超過七萬人,包括波斯重騎兵與大量的戰象與戰車。當然,軍隊的核心力量仍然是長槍兵方陣。
這場決戰羅馬軍隊本來由名將西庇歐指揮,但西庇歐在臨戰前卻生病了。這場決戰的關鍵角色是來自帕加瑪(一個希臘文化的盟邦,在今土耳其)的伊努蒙斯,他的重騎兵擊敗安條克三世的波斯重騎兵,然後回身攻擊塞流古步兵的背後。而塞流古戰車與象兵的衝鋒也已被羅馬軍團擊退,雪上加霜的是,被羅馬人投矛所刺痛而受驚的大象回身逃跑時衝進了了塞流古的步兵方陣,塞流古的步兵方陣頓時亂作一團,伊努蒙斯的重騎兵也乘勢將塞流古的步兵包圍了起來,在這種局麵下就算被譽為戰神的漢尼拔也無力回天了,安條克三世隻好逃之夭夭,塞流古最終在這場決定性會戰中完全失敗。
經此一敗,安條克三世不僅向羅馬付出大量賠款,還從小亞細亞完全撤出並且被迫趕走了漢尼拔。從此塞流古帝國一落千丈,國勢日漸衰落,最終被帕提亞人征服。
羅馬將新占領土給了伊努蒙斯很大一塊作為酬謝,其他的領土全部作為新的行省。不過在公元前133年羅馬還是占領了帕加瑪,小亞細亞統一。羅馬成為了東地中海的霸主。
在此之後,羅馬在希臘又進行了一係列戰爭以鞏固霸權。 作者: 再封狼居胥 發布日期: 2005-10-14 愷撒在公元前58年被選為高盧總督,任期長達5年,管轄區域包括Cisalpine Gaul(波河流域)和Transalpine(法國南部)。當時愷撒在政治上的競爭對手是龐培。麵對著龐培在東方開疆拓土,為共和國立下很大的功勞,凱撒當然不能坐視龐培在政治資本上超過它,而這時高盧前線的情況也給了他天賜良機。
赫爾維西亞人(古羅馬愷撒時代居住在今瑞士西部和北部的)正準備從原始居住地遷移到大西洋沿岸,這給了愷撒一個良好的借口。
不過在此之前,凱撒要先安定他的後方基地。在他所轄省份裏分布著很多凱爾特人的部落。凱爾特人因為愷撒軍事上滅絕性的屠殺使得近代以來很多作者在描述它們時都過於低估了他們的文明發展水平。這些人是很好的金屬工匠和很好的騎手,並且他們有很多種馬車,而且凱爾特人也有自己的詩歌和宗教文化。關於他們的生活的描述大部分是由一些帶有偏見的人寫的,包括愷撒。
這些凱爾特部落時常互相攻殺,並且有時還與羅馬的敵對力量聯合起來騷擾羅馬的據點與城市。凱撒當然不能容忍這種時叛時附的力量存在。雖然凱爾特人是很好的武士與騎兵,但他們卻非常容易戰勝,原因很簡單,他們是分裂的,在整個高盧地區大約有六十個這樣的部落國家存在,凱撒很容易就使得他們互相殘殺並坐享其成,最後愷撒還從這些部落中召集了很多優秀騎兵為己所用。
在他當選高盧總督的同年,凱撒開始對赫爾維西亞人展開行動,並很快就粉碎了他們的抵抗,殺死了超過一萬人,強迫他們退回瑞士。
第二年,日爾曼人的首領Ariovistus率領大軍進入高盧地區,凱撒將他們打回到了阿爾薩斯一帶,但這一舉動觸怒了生活在塞納河一帶的比利其人(法國北部和比利時的古高盧人)。愷撒立即乘他們還沒全部動員起來前,輕裝前進伏擊了比利其人的首領Nervi,並將其擊斃,使比利其人不戰自敗。一連串的勝利不僅使愷撒成為了高盧所有部落的仲裁人,更激發了他的征服欲望,使他開始策劃更大的軍事征服。公元前56年愷撒到達了布列塔尼半島,準備她的新一次征服行動——登陸不列顛。但他的征服計劃激怒了生活在這裏的佛列替人,從而導致了暴動,凱撒迅速打敗了他們並進行了屠殺。到了公元前55年早些時候,凱撒又一次擊退了日爾曼人的入侵,並且在這次戰爭中搭建了一座浮橋從而衝過萊茵河給與了日爾曼人更加沉重的打擊。一時間愷撒在高盧的輝煌戰績成了羅馬人津津樂道的話題。
愷撒在鞏固高爐後,很快就進行了兩次對不列顛的入侵。
第一次入侵不列顛簡直是一場災難,海峽中的浪潮大的超過愷撒的想象,艦隊中許多船隻都被打沉或者遭到了嚴重的損壞,出征僅僅十八天後,凱撒就回到了高盧。
第二年凱撒再一次進攻不列顛,這一回他作了充分的準備,帶來了五個軍團與2000名騎兵。這一次的登陸行動順利成功。不列顛南部最強大的部落Catuvellauni在經過堅強抵抗後最終抵擋不住愷撒瘋狂的攻勢宣布屈服。勝利後的愷撒還來不及消化這得來不易勝利果實就被迫帶領全軍撤出不列顛半島,因為高盧發生了叛亂。而愷撒撤出不久,剛剛征服的不列顛南部諸部落就背叛了羅馬,拒絕承認羅馬的宗主權。
在這次高盧叛亂之前,因為高盧各部落的分裂,愷撒對高盧全境的軍事行動顯得非常輕鬆,但這一次情況就不同了。
在公元前52年,高盧各個部落被一個領導人聯合了起來,這個人就是Vercingetorix(這位英雄的名字實在找不到中文譯名),他來自高盧中部的Arverni部落。在愷撒回到高盧之前,他就製定了對付愷撒的戰略方針——焦土政策。對付處於外線作戰遠離補給基地的羅馬軍來說,這絕對是一個正確的方法。並且Vercingetorix非常聰明的認識到敵強我弱的形勢,不與羅馬進行正麵野戰。在過闊的高盧大地上與羅馬人兜圈子,四處襲擊羅馬軍隊。使得羅馬軍隊狼狽不堪,疲於奔命,這種作戰模式很快就有了效果,凱撒圍攻高盧中部的Gerovia要塞軍事行動遭到了重大失敗。愷撒的這次失敗激勵了更多的部落投入了反抗羅馬人的叛亂中。
但愷撒不愧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將領和政治家,他很快明白了對付這場叛亂用老辦法是不行的,於是他在政治上他一麵派使者利用敵人的矛盾挑撥各部落關係,瓦解敵人陣營;一麵用貴重財物和許諾安撫未參加叛亂的其他部落。在軍事上愷撒也開始實行焦土政策逐個清剿叛亂部落,將叛亂部落夷為平地,他還開始改變戰術,不再聞風而動跟著Vercingetorix在滿高爐瞎轉悠,而是步步緊逼,四處尋找Vercingetorix主力,務求決戰,以圖一戰而解決之。這個時候,Vercingetorix犯了一個重大的錯誤,他帶領九萬大軍(不全都是軍人)進入了築有堅固城牆的Alesia地區,準備作為長期據點。愷撒不愧一代名將,在確定了Vercingetorix進入了Alesia後,立即動員高盧全部羅馬軍與輔助軍包圍了Alesia。在觀察了Alesia要塞的地形後,凱撒認為Alesia 很難強攻,準備實行圍城戰術,將Vercingetorix的大軍餓死在城內。所以愷撒圍著整個Alesia建築了一段兩層的城牆,並且在城牆前的地麵上插滿槍頭。Vercingetorix做了三次勇猛的突圍但都被人數眾多的羅馬軍打了回去。在經過了幾個月圍城後,Vercingetorix一人單槍匹馬進入愷撒營寨投降,希望愷撒能放過自己手下的士兵與困在城內的一萬婦女、兒童。凱撒放過了婦幼(多好的奴隸呀),但將所有的男人全部殺死。至於Vercingetorix也被押送至羅馬處死。。
這次大暴動雖然時間很短,但給了羅馬軍隊非常沉重的打擊,羅馬為了平息這場暴動將共和國將近二分之一的野戰部隊投入到了高盧。在叛亂平定後,羅馬對高盧進行了大規模屠殺,以作為懲戒,高盧在這場浩劫中損失了三分之一人口。元老院將平定後的高盧按貢賦的多少最終劃分為三個省份。雖然這場暴動聲勢浩大,但從日後羅馬的征服史上看,高盧是最容易馴服和同化的。
至此,羅馬完成了對高盧的完全征服,這場征服不僅將共和國的統治擴張到英吉利海峽與萊茵河流域,為日後的帝國保有了一塊富有的土地,還使得征服者愷撒變得異常富有與強大,他已經有足夠的實力進行內戰了。 作者: 再封狼居胥 發布日期: 2005-10-14 對埃及的征服的經過我向大家都耳熟能詳,先是羅馬內戰爆發,龐培打不過愷撒逃到埃及,凱撒追蹤而至,龐培被殺了,而愷撒看上了埃及女王。這時埃及還是以獨立的國家,羅馬盟友的麵目出現。愷撒被殺後,克裏奧佩特拉為了國家利益依靠安東尼,幫助安東尼對付屋大維,屋大維在亞克興角打敗安東尼後,進軍埃及,逼死了女王與最後的敵人安東尼,從而徹底征服埃及,將埃及正式納入了羅馬統治權的範圍內(埃及在奧古斯都時代被作為皇帝本人的采邑)。 作者: 再封狼居胥 發布日期: 2005-10-14 雖然愷撒曾經說過萊茵河是一道上天賜給羅馬的天然的牢不可破的防線,而且這句話曾經是羅馬西北部防線相當長一段時間的最高戰略方針。但隨著帝國的建立與奧古斯都統治時期帝國各個方麵都處於強盛期,這條指導意見對於奧古斯都皇帝的野心來說就不是十分正確的了。此後又發生了幾件事情更加堅定了奧古斯都皇帝將帝國邊境線推過萊茵河的決心。
公元前23年、公元前17年、公元前16年日耳曼人渡過萊茵河,又發動了三次大規模的入侵,在情況最危急時曾一度侵入到了在經濟上對帝國至關重要的高盧的中心地區,這使得奧古斯都皇帝非常惱火和擔憂,雖然日耳曼人最終被帝國軍隊打敗,但皇帝仍然放不下心,帝國邊境線離高盧太近了。隨著公元前13年開始帝國軍隊在巴爾幹一線的擴張中又取得重大戰果,奧古斯都終於下定了決心,進軍易北河,將帝國邊境線推進到易北河上,順便能奪得萊茵河、易北河與多瑙河三條大河所圍成的一片名叫波拉美尼亞的衝擊平原。
不過雖然皇帝陛下已經下定決心越過萊茵河與日耳曼人開戰,但實際上帝國政府與軍隊對萊茵河以東的情況知道得並不多。當時的羅馬對歐洲北部的地理知識知道的情況與他們對遠東的地理情況的知曉是一樣模糊的。在羅馬人看來易北河與萊茵河之間並沒有什麽特別強大的部落,所以他們認為可以向征服高盧那樣征服那裏的日耳曼人,並很容易得將他們同化,將那片土地建設得向高盧一樣的繁華。而且因為內戰後大量裁軍的關係,羅馬政府希望可以將未來的易北河防線與多瑙河防線連接起來,這條新的防線比萊茵—多瑙防線要縮短480公裏,可以省去許多兵力。
盡管奧古斯都皇帝在羅馬城裏想象著肥沃的土地,優美的田園風光,實際上帝國將要征服的那塊領土是一個土地非常貧瘠的地方,而且要將那裏開發成高盧那樣在短時間內是不可能的,因為那裏覆蓋著大片的黑森林和沼澤,非常不適合農業種植。另一方麵,那裏的日耳曼部落的發展要比高盧的部落要差得多,如果征服那裏以後,繼續建設與重建所花的代價幾乎是一樣的。最重要的是那裏的日耳曼居民比當年高盧的原住民要難控製得多。但這些問題並沒有引起奧古斯都皇帝與他的官僚們的重視,或者他們根本不知道這些情況。
公元前12年,奧古斯都皇帝一聲令下,他的繼子杜魯茲率領大軍越過易北河,開始了又一次的征服。一路上最大的敵人不是日耳曼人(在當時的歐洲,沒有任何軍隊能與羅馬軍隊正麵決戰的)而是這裏的糟糕的自然條件,連河流都是十分湍急,連杜魯茲本人的船都被暗礁撞翻,險些喪命。不過雖然曆經艱辛,一路上減員不斷,但大軍仍然不沒有辜負皇帝陛下期望,打到了易北河畔。但日耳曼人並為臣服。
公元前9年,杜魯茲病死,大軍交給了奧古斯都得另一名繼子也就是日後的羅馬第二位皇帝提比留斯(他是一個十分優秀的將軍,但奧古斯都並不喜歡他)。這個時候,波希米亞國王對羅馬占領波拉美尼亞平原非常惱怒,尤其是聽說羅馬準備動用部隊保護著商人和稅吏強行迫使波拉美尼亞平原的日耳曼人貿易和交稅後更是怒不可遏,準備采取行動。麵對這個威脅,奧古斯都皇帝準備搶先下手,在公元6年出動了部隊從萊茵與多瑙河雙管齊下,打擊波希米亞。很快,提比留斯率領12個軍團打到了維也納一帶,但就在這時北方出事了,日耳曼人在波拉美尼亞平原展開了大規模的暴動。這場暴動來的異常凶猛和殘酷,提比留斯日後回憶起這場叛亂曾經無奈的說:“這是自布匿戰爭後我國曆史上最嚴重的外戰爭了”。但當時的他絕沒想到的是,這場暴動給羅馬軍隊帶來了一場巨大的災難。
瓦盧斯在暴動發生時他正在擔任日耳曼地區西北邊防線上三個軍團的司令官。但很明顯他更像個官僚而不是將軍。雖然他在擔任敘利亞總督時曾經鎮壓過朱迪亞(古巴勒斯坦的南部地區,包括今巴勒斯坦的南部地區和約旦的西南部地區)發生的叛亂。但麵對這場蓄謀已久來勢洶洶的大規模叛亂,他明顯經驗不足。這場叛亂的主力主要是Cherusi部落。Cherusi部落的首領Hermann早已將他的部隊埋伏在奧斯納布努克的黑森林裏。瓦盧斯在接到叛亂的報告後帶軍前往出事地點,而通知他的人的就是Hermann,瓦盧斯完全被騙了。在黑森林裏,羅馬軍隊被日耳曼人包圍,戰鬥非常慘烈,最後三個軍團全軍覆沒,瓦盧斯自殺身亡。當時的日耳曼北部地區,也就是萊茵河防線一帶一直有八個軍團駐守,這場三個軍團覆沒的災難再加上提比留斯抽出去進攻波希米亞的軍團,使得萊茵河防線上的守備力量頓時減少了三分之二,導致萊茵河防線門戶大開。這場災難的直接後果就是萊茵河防線麵臨著全線崩潰的厄運,防線上的羅馬軍隻好重點守備,收縮待援。慘敗的消息傳到了羅馬,當天駐守意大利和羅馬的9個大隊的近衛軍全部進入戒備狀態,年老的奧古斯都皇帝受到了沉重的打擊,據記載,皇帝不停的捶胸頓足地喊著“瓦盧斯,還我的軍團來。”
這場慘敗對羅馬軍事的影響是非常之大的,為什麽這麽說呢?這就需要將羅馬軍團的情況簡單介紹一下,帝國時代的羅馬軍團從主要作戰任務上來看實際是野戰軍的性質,軍團不固定的負責一地的防禦,哪裏有戰鬥,就會抽調就近的軍團參加,帝國固定的防禦任務是交給大量的輔助軍去完成的,在羅馬人看來不需要成立太多的軍團就可以應付帝國的軍事形勢,所以羅馬軍團數量不多。奧古斯都為羅馬軍團規定了一個固定的數字,28個軍團(這個數字除了幾次內戰時期還有圖拉真皇帝時期稍有變動外,基本保持到了帝國晚期),所有軍團部署在除意大利本土以外的全國其他地方,大多是在“熱點地區”(多瑙河與萊茵河一線部署的軍團最多),而意大利本土隻部署9個禁衛軍大隊,其中三個大隊駐紮在羅馬城,直到公元二世紀末才增添一個第二十九軍團駐守意大利,以加強本土的防禦。羅馬實行的實行的是職業兵製度,而一個軍團從招募,訓練、裝備到成軍一般需要三年時間,這使得三個軍團全軍覆沒後,羅馬一時間無法通過征兵來補充所損失的三個軍團的缺口,所以奧古斯都皇帝才捶胸頓足,嚎啕不止。這三個軍團的缺口直到偉絲巴鄉皇帝時代才補充完畢。這場慘敗的間接後果就是羅馬在日後用兵方麵感到捉襟見肘,兵不夠用,致使提比留斯、卡利古拉、克勞迪、尼祿連續四個皇帝長達50年的時間帝國在對外用兵方麵十分謹慎,建樹不多(這個問題在征服不列顛中就會顯現出來)。由此可見這場慘敗對羅馬軍事的影響之深遠。
不過因為其它日耳曼部落並未參加這場叛亂,所以Hermann也無力穿過萊茵河防線繼續進攻。不過這已經夠了,這場叛亂使得羅馬帝國將帝國邊境設定在易北河上的設想永遠落空了,標誌著羅馬企圖徹底解決日耳曼問題的失敗,塔西佗曾經就此評論道“Hermann是日耳曼人的解放者”。不過全盛時期得羅馬帝國對這場叛亂肯定是要報複的。杜魯茲的兒子,Germanicus,在公元15年率軍再次打過萊茵河,打敗了Cherusi部落,並且找到瓦盧斯軍團戰歿將士的骸骨,將這些骸骨焚化埋葬。
提比留斯即奧古斯都位後,改變了對付日耳曼人的辦法,他招回了Germanicus。提比留斯采用外交和行賄的手段來控製和分裂日耳曼人。這個辦法很成功,不久Hermann就在一場陰謀中被自己的手下殺死。從此萊茵河防線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沒有再發生嚴重的外族入侵。但帝國卻永遠地失去了日耳曼北部與中部。 作者: 再封狼居胥 發布日期: 2005-10-14 自從公元前54年愷撒撤離不列顛島到克勞迪皇帝在位時,帝國沒有染指不列顛已經快一個世紀了。而且,從奧古斯都時代的突破萊茵河算起,到現在,帝國也有三十年沒有展示他輝煌的武功了,帝國需要一個地方來宣泄它已經憋了很久的征服欲望,而不列顛就是克勞迪皇帝宣泄他征服欲得最好場所。
愷撒雖然隻征服了不列顛南部,但這次偉大的征服一直在吸引著他的後人們。在羅馬眼中不列顛是一個遍地都是黃金的地方。
為了入侵不列顛羅馬找了兩個借口:一是不列顛南部的部落在文化風俗上與羅馬征服的高盧部落很相似,而羅馬人認為盡管接受“王化”已經很多年了,但高盧人對羅馬依然是仇恨的,仍然可能威脅羅馬的安全,所以海峽對麵的不列顛部落就有可能是煽動高盧人民對羅馬統治仇恨的種子,因此帝國必須征服不列顛,消滅這種危險。另一個借口要冠冕堂皇的多,不列顛得一隻部落請求羅馬派兵支援探們打敗另一隻部落的入侵(真是引狼入室)。
無論是什麽樣的借口,反正羅馬對不列顛的征服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了。公元43年,羅馬大將波拉蒂烏斯帶領四個軍團包括大量的輔助軍共計四萬人離開高盧,開始征服不列顛。雖然在登船時發生了一次小規模的兵變,但並不影響整個戰役的行動,羅馬大軍順利的在Richborough(英國的東南角)登陸。
登陸後羅馬大軍稍事休整,然後立即向當時的不列顛重要城市科爾切斯特(倫敦東北方向)進發,兩天後,在一條名叫中途河的河流附近打勝了登陸不列顛後的第一場戰鬥。在這場前哨戰中,不列顛人打得非常英勇,給了羅馬人很大的震驚。隨後大軍渡過泰晤士河,沿途抵抗不斷。波拉蒂烏斯在占領科爾切斯特後,鑒於部隊傷亡太大,現有兵力並不可能繼續發動進攻,就停止了軍事行動,等待增援部隊的到來(增援部隊中包括大象)。克勞迪皇帝在得知波拉蒂烏斯占領科爾切斯特的消息後,非常高興,立即宣布科爾切斯特是羅馬新的省份的首府,並且在羅馬舉行了盛大的的歡慶活動。
在得到援軍後,波拉蒂烏斯繼續展開進攻,他命令偉絲巴鄉(日後的羅馬皇帝)帶領第二軍團向不列顛西南部發展,同時,第十四軍團向西北方向進攻,第九軍團開始向北方進攻。經過四年血戰之後,羅馬暫時停止了戰略進攻,於是一條臨時防線形成了,這條防線東起林肯城,西到切斯特,這條防線以南的全部不列顛被羅馬占領,麵積大概就是現今的英格蘭大部和威爾士全部。愛西尼人(古代英格蘭東部克爾特人的一個部落)和Brigantes成為了羅馬的屬國。不過羅馬在不列顛最大的敵人Caratacus卻逃脫了羅馬士兵的搜捕,逃進了威爾士的山中。
波拉蒂烏斯在公元47年卸任,他的繼任者斯加布拉試圖將更多的南部部落解除武裝,將他們的土地並入羅馬的版圖,並且他準備將這些部落強行搬遷至邊境線。
至於Caratacus在逃至山中後又糾集部隊與羅馬進行了幾次戰鬥,但全部以失敗告終,最後Caratacus逃到了Brigantes部落以求避難,但被Brigantes的女王Cartimandua移交給了羅馬人。Caratacus被押送至羅馬後,克勞迪皇帝將他遊街示眾以炫耀帝國的武功,但最終克勞迪皇帝仍然赦免了他。
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愛西尼人的國王死後,羅馬官員占有了愛西尼人的全部土地與商品,然後又發生了一件事情成了叛亂的導火索,羅馬人竟然鞭打了愛西尼人國王的遺孀,Boudicca王後,這下愛西尼人爆發大規模叛亂還與那些還在與羅馬人為敵的部落聯合起來打擊在不列顛的羅馬軍隊與城市。不列顛人燒毀了切斯特然後開始向倫敦進攻,總督包林烏斯急忙率少量軍隊趕赴倫敦,但因為敵我力量懸殊,他又撤退了。不列顛人很快就攻下了倫敦,並且焚燒了倫敦城,據說殺死了七萬人。包林烏斯在得知這個消息後立即集結大軍擊敗不列顛人。包林烏斯開始執行報複政策,將八萬不列顛人全部殺死,甚至包括很多未參加叛亂的部落。在意識到報複與血腥鎮壓對這場叛亂並不奏效後,羅馬招回了包林烏斯,派遣了一個溫和的官員擔任總督,經過三年才將這場席卷整個威爾士的大叛亂平息了下去。
在之後的二十多年時間裏,羅馬在不列顛再也沒有什麽大的軍事行動,但帝國仍然慢慢的將邊境線推進到了蘇格蘭高地地區,最終將防線穩定在了泰恩河(英國英格蘭北部)一線。不過這條防線的形成並不意味著帝國對不列顛征服的終結,而是意味著一個新的開始。 作者: 再封狼居胥 發布日期: 2005-10-14 公元78年,一代名將阿格裏克拉(在曆史上與西比歐齊名)被提圖斯皇帝任命為不列顛總督。他一到達不列顛,根據不列顛存在的問題馬上行動起來。他首先率領他帶來的老部隊第十二軍團打擊威爾士山中仍然處於叛亂中的部落,迅速將這些部落的大部分殲滅,然後在叛亂地區建築了許多大型堡壘,另一方麵,阿格裏克拉還非常重視文教事業,他在不列顛興辦教育,把不列顛富人的孩子送進學校念書,他還廣修神廟,傳播羅馬文化,修建幹淨整齊的村寨,讓不列顛人搬進去,以便更好的將不列顛人羅馬化。通過一係列軍事及文化手段,阿格裏克拉穩定了不列顛的局勢,加強了不列顛與羅馬的聯係,促進了不列顛人對羅馬國家歸屬感的形成。
雖然羅馬在不列顛的統治並不是絕對穩固的,但提圖斯皇帝不甘心隻是作為不列顛南部與中部的主人,從凱撒時代開始,羅馬對不列顛的目標就是征服全部不列顛,所以皇帝陛下才將在軍事政治方麵均非常出色的阿格裏克拉派到了不列顛,而阿格裏克拉並未讓皇帝陛下失望。
從公元79年開始,阿格裏克拉就開始為進攻蘇格蘭做準備,這一年,他派遣兩路大軍進入奔寧山脈(英國英格蘭北部),到達泰恩河—索爾威灣(在英國蘇格蘭西南岸與英格蘭西北岸之間)一線,以威懾有些不聽話的Brigante部落,並建設新的出發陣地,以備將來進攻蘇格蘭。
第二年,阿格裏克拉集結大軍開始向弗斯河(蘇格蘭中部)推進,一路上不斷修建永久性堡壘。很快,他就在蘇格蘭西南部建立了一條新的防線,從克萊德到弗斯河。這時阿格裏克拉甚至考慮過進攻愛爾蘭,他估計征服愛爾蘭隻需用到一個軍團的兵力就可以了。
公元82年夏,阿格裏克拉進攻蘇格蘭北部的計劃得到了新皇帝多米蒂安的批準,征服整個蘇格蘭的行動開始了。這次阿格裏克拉沒有采取從陸地進攻的老辦法,而采用了海陸進攻的方式以繞過大片敵對地區(蛙跳戰術?!)。在順利登陸後,大軍迅速向內陸進發。第九軍團因為冒進,拉大了與主力部隊的距離,被蘇格蘭人圍攻,遭受了重大損失。在Mons Graupius這個地方,阿格裏克拉的大軍遭遇了蘇格蘭國王Calgacus率領的蘇格蘭軍隊主力,爆發了決戰。根據塔西佗的記載,這場戰役中,蘇格蘭軍隊有三萬人之多大大超過阿格裏克拉的軍隊人數,而且地形也不利於羅馬軍,蘇格蘭軍隊在山坡上,而羅馬軍處於山坡下麵,這個地行是蘇格蘭人早就準備好的。但在這場戰鬥中,羅馬軍團的優秀的素質體現了出來,他們的作戰能力遠在這些隻會憑借血氣之勇一擁而上的蘇格蘭人之上。戰鬥結果令人乍舌,超過一萬的蘇格蘭人被殺,而羅馬軍隊隻死了360人。雖然這場勝利被帝國大力宣揚,甚至在宣傳中有些誇張,但蘇格蘭並沒有像羅馬人想象的那樣就此被征服了
阿格裏克拉在大敗蘇格蘭人後,命令在Inchtuthil修建一座可以容納12個軍團的大型營寨作為繼續進攻的基地。並且這個時候,阿格裏克拉還做了一件對地理學頗有貢獻的事情,他命令艦隊圍繞不列顛英格蘭航行以確定不列顛是一個島嶼。
就在阿格裏克拉加緊厲兵秣馬準備一鼓作氣打到蘇格蘭最北部,全殲蘇格蘭人,徹底征服整個不列顛的時候。多米蒂安皇帝召回了他。不僅僅因為皇帝本人對阿格裏克拉起了猜忌之心,更為重要的是多瑙河一線的戰事吃緊,需要部隊增援的緣故。
不知阿格裏克拉離開蘇格蘭時是一種什麽心情,是否有一種壯誌未酬的情緒,不過他肯定想不到這是他也是整個帝國最後一次踏上蘇格蘭的土地了。
阿格裏克拉走後不久,帝國完全放棄了幾年來辛苦征服來的所有成果。公元86年,Inchtuthil的大型要塞和克萊德—弗斯河一線的工事全部被拆除,這意味著帝國放棄了征服蘇格蘭的計劃。
大軍重新撤回到了泰恩河—索爾威灣一線,從此這條防線作為帝國在不列顛的最終邊境固定了下來,並且在哈德良皇帝時代修建了日後著名的哈德良長城以應付越來越猖獗的蘇格蘭人的進攻。這條防線後的羅馬軍隊再未涉足過防線以北的土地,直至帝國軍隊在幾百年後完全撤出不列顛, 作者: 再封狼居胥 發布日期: 2005-10-14 圖拉真皇帝時羅馬曆史上最為出色的皇帝之一(他是羅馬曆史上少有的確實能打仗的皇帝,在羅馬所有皇帝中我最為佩服他),在對外征服上的他的作為僅次於奧古斯都。他也是羅馬最後一個大規模對外用兵以擴充羅馬版圖的皇帝。
羅馬與達契亞的戰爭
達契亞是一個中央集權的處在群山環抱之中擁有肥沃的土地和巨大財富的國家。達契亞從凱撒時代起就與羅馬為敵,羅馬與於它的戰爭斷斷續續打了一百多年,兩方互有勝負。
在公元85年,一個叫Decealus的人成為了達契亞的新國王,被達契亞人稱為至高無上的國王。Decealus是一個非常有能力和野心的人,他早年曾經在羅馬軍隊中服役,擁有豐富的戰鬥經驗,所以他一上台就按照羅馬軍團的模式來改造達契亞軍隊。之後與羅馬長達二十年的戰爭,證明了這支軍隊是羅馬縱橫歐陸大地所遇到過的最為厲害的敵人。
羅馬的多米蒂安皇帝上台後,達契亞人就發動了對多瑙河流域的大規模侵犯。羅馬派Cornelius Fuscu率領軍隊去擊退達契亞人,結果證明他並不是Decealus的對手,羅馬軍被打得大敗。多米蒂安皇帝緊急從不列顛召回了蘇格蘭戰爭中的名將阿格裏克拉和他的軍團去阻止不斷前進的達契亞人。阿格裏克拉臨危受命,在公元88年率領大軍漂亮的進行了一次遠征,在Tapae一帶打敗達契亞人。但大軍也沒有繼續前進,因為日耳曼地區又一次發動了叛亂,多米蒂安皇帝隻得命令阿格裏克拉率軍西返去鎮壓叛亂。但皇帝對達契亞人的威脅絲毫不敢掉以輕心,他命令從多瑙河到黑海的Tomis一線修建了一係列的土木工事以防禦達契亞人。
公元98年,圖拉真成為新的羅馬皇帝。這位從行伍一步步走到帝國最高權力地位上的人非常清楚軍隊對他的帝國和他的雄心是多麽的重要,所以他一上台就突破奧古斯都對於軍團數量的限製。圖拉真有新招募了兩個軍團,使帝國的軍團數量擴編到30個,並且他將每個軍團的裏的第一大隊的人數擴充了一倍,另外又加強了配屬軍團的輔助軍,使整個羅馬軍團的人數擴充到了到了四十萬人。
麵對著羅馬的死敵達契亞實力不斷的強大,圖拉真皇帝決定一勞永逸的解決這個延續了一百多年的問題。隨著帝國其他戰線的平靜下來,皇帝覺得對付達契亞的時機到來了。公元101年,圖拉真皇帝集中了十三個軍團外加輔助軍多大十三萬人的龐大力量,在多瑙河低地一帶渡過多瑙河,禦駕親征達契亞。
這場戰爭持續了五年,羅馬軍在一係列的會戰中均取得了勝利,給與了達契亞帝國沉重的打擊。Decealus被迫求和,與羅馬簽訂了一係列屈辱的條約。但Decealus恐懼的看到圖拉真好像沒有和平的意思,因為羅馬軍隊按照皇帝陛下的命令竟然開始在多瑙河上修建大型橋梁,並且還在修建通向黑海沿線的大道。於是戰爭在公元105年又一次爆發,Decealus集結其所有的軍隊再度向羅馬人發起進攻。但羅馬人早有準備,已過一係列戰役終於在公元106年攻破達契亞帝國的首都。Decealus自殺身亡,他的頭連同城內所有的金子都被送到羅馬用來修建一座歌頌征服達契亞功績的圖拉真圓柱。
圖拉真皇帝將征服後的達契亞設為帝國的一個行省,這個新的省份將帝國的邊境線向東延長了560公裏(成為了帝國版圖上的的一塊突出部,極易遭受攻擊),使帝國的統治延伸到了歐亞大草原的邊緣。圖拉真還輕易的就使薩爾馬提亞人(古時東歐地區維斯杜拉河和伏爾加河之間)向羅馬臣服。對於這個新的省份的防禦,圖拉真皇帝沿著喀爾巴阡山脈修建了一條由堡壘、要塞、烽火台組成的大型防線。將大量的輔助軍駐紮在各要塞與堡壘裏,還將第十三軍團集中駐守在Apulum,用來機動防禦。這樣,防禦這個新省份的總兵力達到了4萬人(與不列顛相當)。
但是從曆史上看,達契亞仍然不能算作穩定的羅馬版圖中的一個省,圖拉真皇帝的這次軍事征服與其說為羅馬贏得了一個新的省,不如說圖拉真皇帝幹掉了一個與羅馬為敵長達百年的一個國家。圖拉真之後,因為國力的衰退,帝國漫長的國境線不斷地遭受異族的騷擾,尤其是達契亞一線,不斷地遭到薩爾馬提亞人和後來的哥特人的反複衝擊。哈德良皇帝時代,羅馬已經有撤出達契亞的打算,但為了境內豐富的金礦而打消了這個念頭。最終在公元270年,馬可·奧勒留皇帝(就是電影角鬥士裏的那個老皇帝)命令羅馬軍隊撤出達契亞,在多瑙河南部,現在的塞爾維亞建立新的達契亞省。從公元106年建省到270年撤出,羅馬帝國隻保有了達契亞164年。 作者: 再封狼居胥 發布日期: 2005-10-14 龐培在公元前60年第一次將帝國的力量延伸到了亞洲,許多羅馬人從此就開始夢想著對亞洲的征服行動,夢想著向亞曆山大帝一樣征服波斯和印度。不過帕提亞人,這個占據了整個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帝國,卻是一個不好對付的敵人,雖然他時刻麵臨著貴族分裂,看上去搖搖欲墜了。關於帕提亞帝國,曆史上沒有更多的記載,隻知道它實行半聯邦製,像我國的西周一樣。這個國家應該是滅掉塞流古帝國之後才成立的,所以它建都在底格裏斯河邊的塞琉西亞(以後又建都Ctesiphon),這個城市有60萬人口,並且到了到了公元一世紀仍然很繁榮。帕提亞帝國的中心——美索不達米亞平原非常肥沃,平原上的城市與印度、敘利亞都有貿易往來。因為地理的優勢帕提亞帝國壟斷了波斯灣到地中海之間的貿易,也就是說帕提亞帝國是東西方之間貿易的中間人。而帕提亞充當的這個角色對於非常重視貿易的羅馬帝國來說是深深厭惡的(當然,漢帝國也厭惡)。
但帝國初期奧古斯都皇帝對待帕提亞人的政策,令很多想為克拉蘇之敗(公元前53年)複仇的人感到失望,因為奧古斯都皇帝竟然與帕提亞人簽署了和平協議,還讓帕提亞人送還了克拉蘇軍團的戰歿屍骨於各種標誌。另一方麵帕提亞人也意識到亞美尼亞成為羅馬的屬國是奧古斯都皇帝在外交上的一次重大勝利。但如果憑此就認為奧古斯都皇帝對帕提亞軟弱的話也是錯誤的,因為奧古斯都在東部邊境上駐紮了四個野戰軍團(在一個較和平的邊境線上駐紮這麽多野戰軍團是不可思議的),名為防禦邊境線,實際上也是用來威脅帕提亞人的。而亞美尼亞在兩個大國中間也搖擺不定,給帕提亞和羅馬均造成了很多問題,所以到了尼祿皇帝時代,羅馬幹脆派大將Corbulo進駐亞美尼亞,全麵接管亞美尼亞的防務,成為亞美尼亞的太上皇。
到了佛拉文斯皇帝時代,羅馬開始執行更為主動的進攻政策,慢慢的蠶食周邊屬國,將帝國邊境向東擴展。
圖拉真皇帝也繼承了這種政策,並且更加積極,在公元106年吞並了約旦,開始修建通向沙漠的大道以快速調動軍隊。圖拉真比起曆代皇帝都更有野心,但他非常明白帝國的盡頭在哪裏,所以對於帕提亞他並不想發動一場征服戰爭,它隻是慢慢的將邊境向東推進。而帕提亞幹涉亞美尼亞的內政給了圖拉真一個借口,公元113年,他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進攻。公元114年,羅馬直接吞並了亞美尼亞,並且攻陷了帕提亞首都Ctesiphon,在此地設立了一個新的省份—亞述省(大概是現在的庫爾德斯坦),將現在的伊拉克和伊朗分割開。隨後,圖拉真皇帝開始了出巡,來親眼看看這塊神奇偉大的土地。他乘船順底格裏斯河南下,到達了波斯灣,在興致勃勃的東臨大海以觀碣石之後,圖拉真皇帝還命令造船以用來東渡印度,當時他還說了句戲言“如果朕還年輕,朕早已經去了”。但實際上這是他已經65歲了,並且身體很差。
不久圖拉真皇帝回到了巴比倫古城,這裏已經成為了一片廢墟,但這位老皇帝仍然饒有興趣的觀看了四百年前亞曆山大帝住過的房子。在這裏,他接到了叛亂的消息,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猶太人大暴動。與此同時,帕提亞人在東線側翼上展開了反攻,攻陷了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中部的城市Hatra,不知老皇帝這時心裏是怎麽想的,但一定很痛苦、很惋惜。圖拉真皇帝迫不得下令撤軍。在公元117年,羅馬曆史上的千古一帝圖拉真病逝於西裏西亞。他的繼任者哈德良完全放棄了東征的一切成果,從美所不達米亞平原撤軍,但亞美尼亞仍然在羅馬的掌握之中。
之後,馬可·奧勒留皇帝在公元162—166年又一次進行了東征,這一次戰果更為顯著,大軍攻陷了塞流西亞,並將其夷為平地,而且這一次徹底打擊了帕提亞帝國,從此帕提亞一蹶不振,再也無法威脅羅馬的東部邊境。又過了幾十年,賽維魯斯皇帝又占領了上美索不達米亞,並且在公元198年,他還力圖在美索不達米亞建立一條穩固的防線,以確實保持住這塊得來不易的省,但曆史證明帝國最後的努力仍然是失敗的,30年後,取代帕提亞人成為東方霸主的薩珊王朝攻陷了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為羅馬帝國長達230多年的向東征服的曆史畫上了一個句號。
圖拉真皇帝的病逝標誌著羅馬長達四百多年的大規模海外征服行動的終結。羅馬真是一個偉大的國家,對征服的欲望長達五百年在國家曆史上簡直是個奇跡。我深深的佩服這種戰鬥意誌與尚武精神的長存不息,這是一個偉大國家長久屹立於世界的最重要的支柱。而且我也深深敬佩羅馬軍團這個打遍世界的戰爭組織,在他征戰的曆史上,有四個之最,在近代之前,沒有哪支軍隊可以做到,那就是:1,與之戰鬥過的軍隊之多;2,與之戰鬥過的文明國家之多;3,作戰環境之多樣(山地、丘陵、海上、沙漠、高原、森林、島嶼、平原);4,作戰的氣候範圍之廣(起碼橫跨三個氣候帶); 這四個之最足以讓羅馬軍團進入古代最偉大的軍隊行列之中。
當開始寫這篇文章到現在結尾之時,我一直有一個問題想不明白,那就是同為文明國家,為什麽隻有羅馬能保持長達五六百年的的戰鬥意誌與征服精神,與他同時代的強大敵人都先他而去或死於羅馬的手中,為什麽隻有他能夠將笑到最後,而為什麽我們中國每個王朝對外征服隻能保持幾十年最多一個世紀?
難道羅馬人出生時身體內就淌著戰鬥的血液,這個生生不息的征服欲望是來源於這個民族的精神還是羅馬的國家製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