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英格蘭議會 by 有女同車
http://club.book.sohu.com/read_elite.php?b=history&a=470103
前言
同車在外漂泊,數月未歸,得著了一點空,打算繼續我的歐洲中世紀政治漫談的話題,本篇打算介紹有關議會製在英格蘭躑躅前行的艱難歲月,有關議會製之前的曆史漫談,請參看筆者在本版連載的:
《漫談歐洲中世紀政治》
http://culclub.news.sohu.com/list_elite.php?b=history&ec=110040
《漫談英格蘭憲政》
http://culclub.news.sohu.com/list_elite.php?b=history&ec=190006
漫談英格蘭議會之一地人頭(1, 第一顆人頭 上)
議會製興起於中世紀的英格蘭,作為起初是貴族後來是平民們製約王權的權力機構,並不像現在各國的議會製那樣溫文爾雅,充滿著紳士氣質。作為現代國家民主政治的權力基礎,它的誕生和發展真正稱得上是一部獻血凝成的曆史。英格蘭議會從形成到最終迫使國王接受君主立憲製政體,其間居然經曆了長達430年的漫長歲月,其間國王貴族平民僧侶的人頭割了一茬又一茬。麵對這一地人頭加人肉,現在的人們回首當年,自可不必心情沉重,筆者以下的文字,盡量會把這段曆史寫得輕鬆一些。
一,孟福爾伯爵的大好人頭 (上)
1216年,在吵鈔鬧鬧的男爵革命中,約翰國王秋後算賬不成,一氣歸天,他的兒子亨利三世即位。亨利三世和他的老爹一樣是英格蘭曆史上不世出的庸主。在亨三治中,英格蘭完全了沒有在他祖父亨二時期雄霸歐洲的牛氣,三十年間,亨利三世丟掉了安茹王朝在歐洲的絕大部分領地,隻在法國西南部保住了基恩和加斯科尼兩塊窮鄉僻壤,看來亨利三世總算可以安心做他的島國君主了。
可是亨利三不這麽看,他作為庸主的最大特點是不承認自己的低智商。13世紀50年代,教皇和神聖羅馬帝國矛盾激化,教皇想起了那位低智商的亨利三世。於是教皇宣布將當時神聖羅馬皇帝私生子曼弗雷德控製下的西西裏王位贈與亨利三世,條件是亨利三世必須提供一支軍隊從德國人手裏奪回西西裏,另外還需幫教皇償還9萬英鎊(大概相當於當時歐洲頭號商業王國威尼斯一年的 GDP)的戰爭債務。 這筆生意放在任何時候,被接受的正常概率肯定是負數。可是亨三同誌居然不可思議興高采烈地接受了!
貴族們憤怒了,可是亨三的胡作非為還在繼續,1257年他動用國庫的大量現鈔和人力物力幫他弟弟康沃爾伯爵競選德國皇帝(神聖羅馬皇帝是由7大選侯選舉產生的),但卻不顧英國本土的威脅,結果沒有及時幹預,導致1256年盧埃爾將英格蘭人趕出了威爾士。此時的亨利三世,囊空如洗,失去信任。貴族們決定行動了。
帶頭反對國王的,就是英國國會之父,國王的妹夫,萊斯特伯爵西門*德*孟福爾(Simon de Montfort),此人是個法國人,在英格蘭的屬地加斯科尼當了4年的總督,後來娶了國王的妹妹,才繼承了英國萊斯特的領地,孟福爾當時在英國的名聲不佳,生活作風也有問題,據說他在結婚前,居然還誘奸了他的新娘。但這個外國人意誌堅定,在1258年的關鍵時刻,他成為了英格蘭的貴族領袖,並開始了他獨步英國政權的短暫生涯。
1258年4月,以孟福爾為首的7個貴族帶劍闖宮,把劍架在亨三頭上逼迫國王實行廣泛的改革,當時他們的改革主張有點胡鬧,改革的第一條居然是“驅逐外國人”(法國人孟福爾伯爵好有幽默感哦。),但經過兩個月的醞釀,6月12日,12名貴族代表和12名國王禦前大谘議會代表在牛津召開聯席會議,通過了貴族提出了《牛津條例》。
《牛津條例》最大的作用是提出了立憲的具體政體,和議會的雛形,它首次力圖解決權力歸屬、決策方式等政體問題,以結束國王獨攬行政的曆史。這就開始了立憲君主製的嚐試。所以,《牛津條例》被許多人看作英國第一部事實上的成文憲法,有人甚至認為其作用遠遠高於大憲章。
根據《牛津條例》有關條款的規定,由貴族和王室代表各兩名選出一個15位成員的常設會議。改組大谘議會為常設議會,決定國家日常事務,監督所有的國家機關和司法體係,其成員除原來的貴族、主教外,還要求每個郡出兩名騎士代表,每個自治鎮出兩名市民代表。為了和國王禦用的大谘議會相區別,新的機構引進了新的名稱——Parliament。該詞出自法語,原意為談話、談話的場所,從此用來表示議會。順便說一句,當時的英國國會都用法語發言。直到數十年後的愛德華三世,國王才破天荒地在議會用英語發言。
這一條例舉國擁護,隻有兩種人例外。一是當選的外地議員。在偏遠的郡,可憐的騎士或市民若不幸入選,不但要遭受旅途勞碌,路費還得自己掏。因此,當選後逃之夭夭的不乏其人。地方官員有責任把他們抓回來解往倫敦赴職。現如今,國家規定,所有的國會議員都有權免費搭乘火車往返於他的選區和倫敦之間,所以地方政府也就不用成天忙著捉曠課的議員了。
另一種反對派當然就是國王,亨利三世和他老爹約翰一樣說了不算。很快國王和貴族之間大規模內戰就爆發了。
二,孟福爾伯爵的大好頭顱 下
對於在被挾持的情形下簽署的《牛津條例》,亨三自然大為不滿,事後形勢的發展更表明英國的王權很快要被孟福爾一幫造反派剝奪光了。1259年,孟福爾再次召集議會,通過了《威斯敏斯特條例》,作為對《牛津條例》的補充,《威斯敏斯特條例》把孟福爾的15人會議抬到了太上皇的地位,其成員幾乎壟斷了國家所有的高級行政職務,國王成了這個國家最鬱悶的人。不過這個外國人不懂得見好就收,他把他的王政改革又迅速地向地方貴族的領地推廣,打算進一步收回地方領主貴族的特權,這些激進的改革措施引起了貴族們的分裂,“階級敵人”反攻倒算的機會來了。
亨三國王智商雖然很低,但卻不可思議地擁有一位擁有超級智商的兒子愛德華王子,此人便是今後英格蘭的聖主愛德華一世,在這位超級智慧的兒子的幫助下,利用貴族們的分裂,亨三父子開始大顯身手了。
1261年,教皇接受亨三的請求,宣布《牛津條例》和《威斯敏斯特條例》無效,國王不受誓言的約束。亨三隨即罷免了貴族任命的官員和大臣,國王和貴族政權就此分裂。貴族召集各郡代表到議會所在地聖奧爾本斯開會,亨三則提供大減價優惠贈券吸引他們到國王老巢溫莎去玩耍,英格蘭政權陷於一片混亂。雙方就等著甩開膀子幹一架,但又不願意背上首先挑起內戰的罪名。在各地保皇貴族的壓力下,1263年9月孟福爾被迫同意請法王路易九世裁決和國王的爭端。(法王路易九世被羅馬教廷封為聖路易,是13世紀歐洲燦若星辰的偶像巨星中的又一位。)請國王來調解貴族和國王之間爭端的結果可想而知。次年路易九世頒布的《亞眠調解書》完全站在了“階級敵人”一邊,宣布《牛》和《威》兩條例均為非法,貴族必須恢複國王的權力,孟福爾們眼看著到手的榮耀雞飛蛋打,反應意料中的激烈,內戰於是不可避免。
內戰之前,孟福爾的議會派支持者主要是倫敦和其他城市的市民以及聖方濟各教會,因為他們是孟福爾改革的直接受益者,國王的支持者當然是各地的封建領主,和那些不願意被強行押到倫敦去開那個老什子議會的地方人士們。雙方摩拳擦掌,磨刀霍霍,就等內戰的發令槍響了。
1264年4月,王軍率先進攻北安普頓,英國1264年內戰爆發。內戰初期,反映了亨三軍事上的極端弱智,在王軍實力占據絕對優勢,並迅速攻克了北安普頓,俘獲了孟福爾的兒子等大批議會派貴族的有利形勢下, 行動出乎意料地遲緩,一會兒過生日,一會兒過受難節,被孟福爾很快緩過神來了。孟福爾是個打仗的老手,他的目標非常明確,議會軍在他的率領下迅速南下,橫掃多佛爾海峽沿岸的保皇勢力,進可以切斷亨三和歐洲大陸支持者的聯係,退可以退過海峽,回老家法國去,一招一式十分老辣。亨三這才意識到對手的意圖,於是急忙驅軍進逼,一時之間,多佛爾海峽邊蘇塞克斯境內,大軍穈集,第二回合的鈴聲敲響了。
1264年5月13日夜色降臨,孟福爾議會軍突然襲擊王軍中路小鎮劉易斯,亨三軍事上是個白癡,居然未在王軍中路的製高點上布防,以致議會軍輕易占領了製高點,並以此反複衝擊王軍守軍,孟福爾的重裝騎兵勢如破竹,徹底粉碎了王軍的抵抗,亨三躲進了修道院,但依然被議會軍搜出活捉。
而在此時,愛德華王子所率領的王軍右路軍,在和孟福爾左翼軍的對衝中卻大獲全勝,愛德華王子,這位歐洲未來的主人驍勇無比,他率王軍擊潰了議會軍的左翼,並突入議會軍中路,以解救亨三,孟福爾中路軍在愛德華的衝擊下幾乎崩潰,孟福爾的肩與被打翻,孟福爾僥幸逃脫,愛德華一路追擊,可惜晚了一步,他的國王老爹和幾乎所有王軍首腦已被孟福爾擒獲,愛德華不得不向孟福爾投降。
孟福爾大獲全勝,於是強迫亨三簽署《劉易斯協議》,協議內容可以想象,亨三不得不重新接受了《牛》《威》的所有條款。亨三還把愛德華送給孟福爾作為人質,其後亨三被孟福爾軟禁,一舉一動受到嚴密監視。
劉易斯之戰將孟福爾推向了英格蘭權力的頂峰,而且奠定了英國議會製度的基礎。1965年1月,孟福爾以亨三的名義召開全國規模的議會。1965年的議會除了高級教士和時俗貴族外,還有各郡的騎士代表和市民代表參加,這被稱為英國曆史上第一屆的“平民議會”,被認定是英國真正意義上的代議製國會的開端。當然這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第一屆代議製國會。
國會開張了,老國王畢恭畢敬地服軟了,但還鄉團並沒有停下反攻倒算的腳步。孟福爾沒有400年後克倫威爾的狠勁,留下了國王父子的頭沒有割,於是掉腦袋的必然是他自己了。天縱奇才的愛德華王子,借打獵的時機,越打越遠,一去不回,去追逐更大的獵物去了。愛德華憑他的才幹,在英格蘭各地拉起一支還鄉團,可謂是手拿把抓,於是內戰重開第三回合,愛德華迅速占據了軍事優勢,把孟福爾軍逼退到威爾士南部地區。7月31日,愛德華首先擊潰了孟福爾兒子小西門的援軍,隨後包圍了孟福爾軍。8月4日,決戰在暴風雨中的伊夫夏姆進行,結果毫無懸念,寡不敵眾的孟福爾陷入絕境,但不願投降,孟福爾兵敗被殺,頭被王軍割去,屍體慘遭肢解。亨三當時一直被孟福爾帶在身邊做人質,當時他被孟福爾的部下誤傷,生死關頭亨三總算腦子清醒,大叫:“別殺我,我是溫切斯特的亨利,你們的國王。”清清楚楚,一個字也沒說錯。於是保住了腦袋。
階級敵人複辟了,還鄉團大搖大擺地進了倫敦,議會的命運又將如何?
3,英國大牛 上
還鄉團回了家,孟福爾腦袋掉了,但他的工作好在沒有白折騰。人一死,老百姓把孟福爾當成了殉道的聖人,他的事業很快有了傳人。這個傳人不是別人,就是本節的英國大牛,亨利三世的長子,英王愛德華一世,簡稱愛一。
愛德華雖然殺了孟福爾,卻意外地深深吸收了他的思想,從某種意義上,愛一成為了孟福爾而不是亨三的繼承人。
1272年,65歲的亨利三世國王完成了他一生最重要的工作,修完了新版哥特式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心滿意足地離開了他的工作崗位。 愛一當時正在十字軍東征無功而返的途中,一個偉大的國王,就此走向了最前台。
愛一在英國曆史上的形象,非常類似於中國的李世民,他倆文韜武略,開明豁達,國家大治,牛皮哄哄,可謂難分伯仲。中國曆代文人政客,甭管對方樂不樂意,得著機會就喜歡拍李世民的馬屁,英格蘭人的馬屁功絲毫不遜於我東方馬屁文明,愛一的屁股也早已經被拍爛到了了無新意的地步。
西方人喜歡給人起外號,愛一的外號是最多的一個。看看下麵愛一馬屁外號總匯。
“長腿”,這個外號,並不是說他愛一在孟福爾伯爵那裏開溜的快,而是說愛一的魔鬼身材,他大概有接近2米的身高,大概是英國君主裏最高的一個,所以擅長禦騎,馬背上的騎術武藝,“無人能敵”。
“全世界偉大的長矛”, 這是稱讚愛一光彩的騎士生涯,奇怪的是作為當時騎士榮耀的象征,愛一隻參加了1270年最後一次的十字軍東征,當時法王路易九世(聖路易)死於這次東征,愛一到了東方,因法王去世,寸功未立,就鬱悶地回了英國,回國後,就贏得了這個偉大的外號,丫混得也太容易了吧。
“威爾士的征服者”,威爾士人是古代凱爾特人的一支,愛一之前,英格蘭始終未能完全征服威爾士,13世紀中葉,威爾士人盧埃林趕走了英格蘭人,獨霸威爾士,隨後在1267年,又通過《蒙哥馬利條約》迫使亨三承認他為威爾士王。愛一即位後,盧埃林拒不向英王宣誓效忠。愛一和他懦弱的老爹完全不同,他對付威爾士人就一個詞—冷血。 1277年,1282年,愛一連續兩次討伐威爾士,用五馬分屍對付盧埃林兄弟,肢解後的屍體也不得入土為安,而是在威爾士各地懸掛示眾到爛光為止。
隨後愛一又和老實的威爾士人玩起了腦筋急轉彎遊戲。當時威爾士貴族和愛一談判關於威爾士的統治人選問題,威爾士人強頭倔腦地提出了關於威爾士王人選的四大條件:一生於威爾士,二是帝王之後,三不會講英語和法語,四,道德上純潔無暇。結果愛一居然大出意料地一口答應。隨後,愛一立刻把即將分娩的埃莉諾王後接到威爾士。孩子剛一生下,愛一立刻得意地召見威爾士的談判代表,指著他的兒子說: “ 這是我的兒子,不久前剛出生於威爾士,他不會英語和法語,道德上純潔得一塌糊塗, 他已經被冊封為威爾士親王。” 靠,耍人家玩嘛。從此英國王儲都循例敇封為威爾士親王,威爾士永歸英格蘭,愛一這手腦筋急轉彎太酷了。
“蘇格蘭鐵錘”,這是講愛一一生用武力幹涉蘇格蘭的“事跡”,愛一一手挑起了長達250年的英蘇戰爭,並在1296年搶走了蘇格蘭王國的象征“斯昆石”(蘇格蘭王的加冕石,相當於中國人的傳國玉璽),蘇格蘭人對他恨之入骨,因此,《Brave Heart》裏麵把他描寫得陰險而醜陋,梅爾*吉布森還順便送他兒子綠帽子戴戴,強調蘇格蘭土匪即使在耍流氓方麵也比他家強。 蘇格蘭人因為愛一恨了英格蘭人700年,直到1998年,伊麗莎白女王才把這塊蘇格蘭人的“傳家石”送還了愛丁堡,譜寫了新時代大不列顛民族團結的“佳話”。
“英格蘭的查士丁尼”, 愛一隻有這個外號有真正的內涵,愛一從乃父的顛沛中感到,諸侯是對王權的最大威脅。他把孟福爾用來製約王權的議會反過來作為打壓諸侯勢力的工具。 製定了一係列的法律,成為中世紀歐洲最偉大的立法者。這點確實不算是吹出來的。
愛一怎樣個查士丁尼法,留待下節再講吧。
4. 平民的模範議會
在大牛愛一時代,威爾士和蘇格蘭人的腦袋嘩啦嘩啦地掉,可英格蘭因為議會和法律製度而掉的腦袋的卻是此後四百年間最少的,愛德華一世對立法和議會的空前熱情和他對於蘇格蘭高地的眷戀一樣令人印象深刻,區別在於,前者靠的是智慧,後者靠的是的智慧的容器--腦袋。
愛一統治的時期,英格蘭社會和前兩任國王在位時的混亂狀況截然不同,整個社會呈現出一種中世紀絕少有的秩序井然的局麵。這一切完全應該歸功於愛一執政前20年的大量立法。愛德華一世對於英國法律的貢獻無人可以比肩。他值得紀念,並不是僅僅因為他樹立了偉大的裏程碑,而是因為他從以前數代國王統治時期的謬誤和混亂中,敏銳地發現了國家混亂的症結所在,他通過一係列的立法並成功的執行,使英格蘭成為了一個長期鞏固的整體。中世紀英格蘭的國家基礎和法蘭西有明顯的不同,法國通過強化法蘭西各民族的融合,以民族性作為國家凝聚的基礎。而英格蘭依靠的卻是被國民認可的法律製度來維護國家的富強和穩定,兩國的道路迥然不同,但都強盛了自己的國家,確實是一件耐人尋味的事情。
愛一的立法工作,現在回頭看來,對英格蘭國家的發展確實是決定性的,因為愛一之後,英格蘭陷入了長期的動蕩,國家經曆了黑死病、英法百年戰爭、玫瑰戰爭和中世紀後期的各種考驗,在此後150多年的長期動蕩中,往日主宰英格蘭社會的貴族和領主勢力被消耗得一幹二淨,而英格蘭非但沒有一蹶不振,相反騎士和中產階級在愛一創製的法律製度的保障下迅速崛起,國家的統治工具、土地所有權、軍事和財政製度以及政教關係都固定了下來,並一直維持到了英格蘭開始建立世界霸權的都鐸王朝。大牛愛一,確實可以稱為英格蘭曆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
愛一的在他執政的前20年中,在一個25人的委員會深入調查的基礎上,製定了內容極其廣泛的法律,這裏列舉一些重要的法律,看看中世紀英格蘭人可以受到哪些法律的保護。
1275年,《第一威斯敏斯特法規》,一條條詳細列舉了官員瀆職和違法亂紀行為的具體現象以及處罰措施,並規定了各項稅收的限額。
1278年,《格洛斯特法規》,命令最高法院持調查令去調查封建領主在自己的法庭上執法情況,嚴令各地領主不得超越法律而隨意執法,對領主司法的權限進行了明確的限製。
1279年,《莫特美因法規》,禁止任何人向教會饋贈土地,除非有國王的許可。
1283年,《阿克頓*博內爾法規》,對商人回收債務問題作出了規定,保護了商人的合法利益。
1285年,《溫切斯特法規》,類似於如今的治安管理條例,目的在於整飭地方秩序。
同年頒布《第二威斯敏斯特法規》,強調了私人財產和土地繼承的不可侵犯性,對繼承的條件作出了具體的規定。
1290年,《第二威斯敏斯特法規》,對自由買賣的土地作出了規定,規定買主不是從賣主手中而是從賣主的領主手中接受土地,必須承擔土地出售以前所附帶的封建義務和捐稅。這就避免了土地的進一步封建化。
愛一的立法活動,“強硬而不殘忍”,英國史學家對愛一的立法活動評價為“法學界一場無聲革命”,這是中世紀極其罕見的不經過流血就完成的革命,這就是愛一最牛的地方,他牛在不僅僅開展了一場司法改革,更牛在他對改革的力度和節奏把握得非常恰當,因而在英國當時幾乎沒有響起多少反對司法改革的聲音。 因為絕頂聰明的愛一話說在頭裏了:“我們必須確定,凡是我們的都應該歸於我們,凡是別人的都應該歸於別人。”意思就是說,我的立法隻針對我們國家和人民自己的利益,絕不幹涉那些貴族領主自己應有的傳統利益。這是愛一立法的原則,也是他受到各界人民擁護的最重要前提。
愛一期間,東征西討,尤其是在13世紀90年代,他幾乎同時在和威爾士人,蘇格蘭人,法國人打仗,為了通過立法和籌措戰爭經費,孟福爾的議會成為了愛一的重要工具,他多次召集包括平民階層參與的議會。1295年,他召集了一場廣泛吸收全國各地平民代表的議會,這屆議會的組織形式被以後議會長期仿效,因而被稱為了“模範議會”,這屆議會另一個不朽的地方,是該屆議會的通知書,因為這張發給各地代表的通知書上,印有後來被廣為流傳的名言: “眾人之事由眾人認可。”這成了此後英格蘭議會的座右銘。
邀請各界平民參加的“模範議會”,到了愛德華三世時代又有了進步。原本,跟國王、貴族、大主教一塊堆議事,平民代表自然沒有坐的份,他們隻能跪在邊角旮旯,讓站著就很給麵子了。於是平民議員幹脆另找個地方開自己的會,然後再派個代表把形成的意見告知國王和貴族。1341年兩院正式分家。1350年,威斯敏斯特宮內的聖•史蒂芬禮拜堂(St. Stephen Chapel)被撥給平民作為專用會場,這就是平民院(House of Common),又稱下院。同時,也有了作為國王的代表負責主持討論並收集、傳遞平民意見代言人(Speaker),後來的議長就是這麽來的。這些都是後話了。
作為講一地人頭的帖子,這節沒死一個人,顯得很不過癮,誰讓愛一這麽牛B呢? 想看熱鬧的諸位請耐心等待,英格蘭的血雨腥風很快就要來了,就等著愛一翹辮子呢。
1306年,蘇格蘭的羅伯特*布魯斯殺死了英格蘭傀儡,自行加冕蘇格蘭國王,史稱羅伯特一世,愛一在蘇格蘭數十年的苦心經營全部白費。1307年,重病中的愛一依然堅持出征,在離蘇格蘭邊境一步之遙的地方,溘然長逝,臨終依然惦記著給他兒子戴綠帽子的蘇格蘭人:“愛德華王子必須帶著他的骨灰衝在隊伍的最前麵,直至最後一個蘇格蘭人投降。”
他的遺願無法實現了,英格蘭人安穩了好長時間的人頭,開始不安份起來了。
五,酷刑
愛德華一世並沒有解決議會的最終地位問題,由於安茹王朝的國王們大權獨攬,大牛國王可以操縱議會,以大牛國王為核心,立法,增兵,加稅,無所不能,拉出議會作擺設,數百對雙手熱烈的先高舉後鼓掌的場麵,比自己孤家寡人一個人做決定要風光多了。而在庸主在位時,議會則成了對立和陰謀的集中營,愛德華二世遇上的就是這個被愛一養大了,和自己作對的可怕議會。
安茹王朝的君主們都很極端,愛一的老爹亨三是英國曆史上不世出的庸主,愛一本人是被人馬屁拍爛的好國王,到了愛一的兒子愛二,則成了英國曆史上境遇最悲慘的國王。
愛二的個性和安茹王朝其他國王截然不同,他不喜歡打仗,對長矛和長劍毫無興趣,卻熱衷於和同性朋友的臥室戰爭。愛二對自己的愛侶也是夠鐵,竟把一個沒有貴族血統的法國人加夫斯通封為了攝政王,這種胡鬧的舉動,激怒了英國人。於是貴族們通過議會站了出來,接二連三地做出決議,逼迫愛二驅逐男朋友。愛二也真會和議會鬧著玩,總是先誠懇接受議會的決議,讓加夫斯通去國外休假,數月之後,再和他小別重逢,如此再三再四,把那些議會的貴族氣瘋了,於是議會下令搜捕加夫斯通,並在和愛二達成和解之前,把加夫斯通劫往了北方,在布萊克洛山砍下了他的腦袋。議會的極端做法,拉開了愛二悲慘命運的序幕。
男朋友死後,愛二化悲痛為力量,打算幹點事業出來,讓瞧不起他的國民看看。於是1314年,他征集了一支大軍越過英蘇邊境,打算狠狠教訓一下自立為王的蘇格蘭王羅伯特一世。可是愛二的指揮無方加上他的臨陣脫逃,使英軍遭受了對外戰爭中自諾曼征服以來從未有過的慘敗。班諾克本戰役中,一天之中,居然有超過三萬英格蘭人被殺或被俘。(這是蘇格蘭人宣稱的數字,顯然是過於誇大,但英格蘭方麵從未公布過傷亡的統計數字,估計損失太慘重了,所以不敢讓國民知道。)
班諾克本戰役成為了蘇格蘭人永遠的驕傲,他們不可思議地僅用原始的長矛武器(相當於公元前4世紀左右的裝備),殲滅了人數遠遠占優,擁有重裝騎兵和大弓武器的英格蘭軍隊,實乃軍事史上的一大奇跡。經此一戰,蘇格蘭此後數百年的獨立地位不可動搖。
而在尚武的中世紀,愛二的懦弱無能和貪生怕死使他本來就不足稱道的權威一落千丈。回國後,愛二隻能打起全部精神來和議會的反對者們廝殺了。
愛二時期的議會空前活躍,在愛二在位的不到20年間,議會居然召開了25屆之多,國王的一舉一動受到議會的嚴密控製,從任免官吏,對外宣戰,甚至於國王去國外訪親探友,都需得到議會的認可。愛二不甘受人擺布,作議會的傀儡,於是和議會的矛盾愈演愈烈。雙方在長達10年的時間裏,此消彼長,敵進我退,陷於拉鋸之中。直到議會派推出了新的領袖---伊莎貝拉王後。
伊莎貝拉王後就是《Brave Heart》中那個和梅爾吉布森搞婚外戀的愛德華王子妃,英國人眼中的伊莎貝拉一點也不象蘇格蘭人所描繪的那樣溫婉可人,柔情似水,在英國她被稱為“法國母狼”,可見其凶悍。
1325年,愛二和他的新同性戀男友戴斯彭瑟父子(父子裏到底哪個是愛二的伴侶,搞不清楚,筆者這裏索性也讓他糊塗下去),覺得伊莎貝拉留在宮裏礙事,就封伊莎貝拉為“和平使者”,去重建大陸領地加斯科尼的和平。愛二放狼歸山,伊莎貝拉當然求之不得,離開英國後,伊莎貝拉很快在大陸搞到一支雇傭軍。1326年9月,伊莎貝拉攜愛德華王子(將來的愛三),在英格蘭東部薩福克郡登陸,國內支持她的貴族們裏應外合,紛紛起兵支持,伊莎貝拉軍隊幾乎沒有遭到抵抗,就開進了倫敦,隨後伊莎貝拉發兵圍剿退到西部的愛二和戴斯彭瑟父子,戴斯彭瑟父子和愛二先後被捕。戴斯彭瑟父子遭受難以想象的酷刑後被處死。愛二則要由議會來收拾了。
1327年,伊莎貝拉召集了愛二在位期間最後一次議會,拿愛三的繼承權作要挾,逼迫愛二參加。愛二在議會上泣不成聲地宣布自己的退位決定,由於過分傷感,他幾乎當場暈倒,愛德華二世等於是被議會廢黜的,中世紀君權神授的不可侵犯性受到沉重的打擊。
厄運沒有到此結束,愛德華二世很快被伊莎貝拉處死,而他遭受的酷刑令人難以想象。伊莎貝拉可能是對於他的同性戀行徑極其憎惡,1327年9月,她命令獄卒用一根現在燒烤店裏常見的燒紅的烤肉鐵叉,插入愛二的肛門,使其腹腔燒焦、洞穿而斃命。據說,行刑時,愛德華二世國王撕心裂肺的慘叫聲傳遍了監獄城堡內外,久久回蕩在田野的上空,聞者無不毛骨悚然。
英格蘭中世紀的酷刑實在讓人側目,幾乎就沒有好好讓人就死的,比如英格蘭中世紀法律規定,“犯人的屍體必須切成四塊”,車裂和火刑算是最仁慈的做法了,在都鐸王朝的另一位大牛亨利八世在位期間,對付那些天主教徒一般都采用油炸和在燒烤架上用鐵釺慢慢燒烤的方法。亨八還發明了車輪刑,把人綁在車輪上,隨著輪子的轉動,在輪子邊的行刑者,用小錘子把犯人的骨骼一寸寸的擊碎。中世紀的人們往往認為用暴力和酷刑就可以威懾犯罪,但事實上,酷刑中的中世紀依然是如此的黑暗.酷刑的嚴酷程度和罪犯的數量往往反而成正比。
愛二是諾曼征服後,英國第一個被處死國王,但不是最後一個。隨著英格蘭政局的穩定。英格蘭人展示肢解的屍體的風俗,很快要引進法蘭西了。
6,黃金歲月
1327年,年僅15歲的愛德華三世繼位,英格蘭議會迎來了它在此後3世紀中最風光的時刻。愛三頗有乃祖之風,行事果斷又能擺平各種關係。1330年,他剛一成年開始親政,就發動兵變,從他母親伊莎貝拉的臥室裏,把當時把持英國朝政的王太後及其老情人莫爾蒂默雙雙擒獲。隨後利用議會作出決議,砍下了莫爾蒂默的腦袋,並終身監禁了那頭“法國母狼”。
政變成功的愛三並不像中世紀一些政變者一樣大開殺戒,而是赦免了所有王太後的支持者,隻要他們對自己效忠。隨後抬出議會支持他的各項政策,每當和議會發生矛盾時,聰明的愛三總能以務實的精神提出雙方都能接受的妥協方案,所以在愛三統治的大部分時間裏,盡管英格蘭卷入了英格蘭曆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並經曆了史上最嚴酷的瘟疫的侵襲,英格蘭內部卻幾乎沒有出現過什麽內部危機。
愛三同誌的一生,在軍事和政治領域,都顯得多姿多彩,可惜本文講的是政治曆史,這裏就將愛三的軍事成就簡短帶帶過。愛三一親政就找蘇格蘭人尋拳,結果把世仇蘇格蘭人打得望風披靡,愛三被承認為蘇格蘭國王,不列顛島獲得了短暫的統一。1337年,愛三自稱法國國王,要求繼承法國王位,挑起了長達117年的英法百年戰爭。愛三及其堪稱中世紀英國第一軍事天才的兒子“黑太子”愛德華,依靠出色的戰術和英格蘭大弓武器,在戰爭初期贏得了巨大的勝利,俘虜了法國國王,並逼迫法國簽訂了不平等的《布列塔尼和約》。
提到百年戰爭,再多說幾句題外話。 英格蘭的大弓武器可能是當時世界上最具威力的超級武器。這種武器在13世紀由威爾士人研製,可以在250碼外穿透身披盔甲的騎士的大腿和馬鞍,遠遠超出普通弓箭的射程和殺傷力。其速度更是十分驚人,每分鍾竟然可以射出10-12支箭,當時世界上還沒有哪種步兵投射武器有如此驚人的威力。英軍列陣後,英格蘭大弓萬箭齊發的威力讓其他武器望塵莫及。英格蘭大弓在百年戰爭初期震驚歐洲大陸,於是此時的英格蘭人不再把自己看成了化外的島民了,他們開始擁有了一種對於歐洲大陸的優越感,這種優越感至今依然根深蒂固地留存在英格蘭人的民族性中。而英格蘭人的優越感,其來源就是中世紀那幾乎無所不能的英國大弓。
英格蘭大弓的出現還顛覆了軍事史,歐洲中世紀的戰爭,是重裝騎兵的天下,步兵一般隻能跟在重裝騎兵的身後,作為最低級的輔助兵種,一般就負責吆喝和打掃戰場。大弓突破了戰爭史上公認的安全距離,使重裝騎兵的衝擊幾乎成為了一種自殺式的舉動。從此重裝騎兵逐漸退出戰爭舞台,歐洲各國紛紛開始發展步兵力量,並研製威力更大的遠距離投射或射擊武器。步兵和射擊武器成為了此後戰爭的決定力量,歐洲戰場上那些壯觀的騎兵對衝場麵越來越少見,直到20世紀,“鋼鐵騎士”--- 坦克的出現,才讓重裝武器還了魂。
言歸正傳,講愛三時期議會的發展。
愛三時期的議會走向了正規化和製度化,基本一年開一次議會。愛三的戰爭政策,軍費開支,和法國教皇作對,立法等等,幾乎所有的政策都來自議會的決議。愛三為了使議會正規化,首先是為議會找了個永久開會的地方。以前英國議會和行政機關,都沒有固定的辦公地點,隨著國王的四處旅行和征戰,這些國家機構跟在國王的屁股後麵,也始終處於“流動”狀態,議會開會往往就是臨時租一個教堂把事情辦了。1339年,愛三把議會搬進了威斯敏斯特宮,從1339年到1371年,31次議會均在威宮召開。從此之後直到今天,議會再也沒有離開過威斯敏斯特宮,所以現在的威宮也被稱為議會大廈。
愛三時期的議會,出現了專門反映平民和騎士意見的下院製度。愛一時期的模範議會,開始邀請騎士和平民代表參加議會,但當時的平民和騎士代表,大老遠跑來開會,到了會場才發現沒有他們坐的地方,他們隻能站在或跪在角落裏,跪著說話是什麽滋味,大家當然可以理解,於是這幫平民覺得自己跪著說話人微言輕,所以後來就不怎麽待見這老什子議會了,不怎麽愛來了。愛三為了讓議會支持他的海外戰爭,非常希望能得到平民和騎士代表的廣泛支持,為了吸引平民代表的參加,他做主把貴族代表和騎士和市民代表分成兩個單位,分別在威宮的白色廳堂和彩色廳堂開會,兩邊分別開會,然後各派一名代表陳述各自的討論結果。任何決議必須得到貴族和平民議會雙方的共同通過才算正式通過,這就是英國國會首創並成為此後西方議會公認原則的兩院製。1341年兩院正式分家。1350年,威宮內的聖*史蒂芬禮拜堂(St. Stephen Chapel)被撥給平民作為專用會場,這就是平民院(House of Common),又稱下院。 而貴族院(House of Lord),則又稱為上院。 1343年的議會上,代表平民議員作最後陳述的發言人(Speaker)是威廉*特魯塞爾爵士,他被認為是英國下院的第一位議長。
1360年,英國擊敗法國,迫使法國簽訂不平等條約《布列塔尼條約》,英格蘭人的民族自豪感空前高漲。愛三順應民意,1362年破天荒地第一次用英語在議會發言。英語以前被英國人認為隻是一種不列顛的地方方言,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所有的官方語言和官方文件都用法語。 愛三在英國議會的英語發言,和鄧大人30年前在聯合國大會上用中文發言一樣,具有舉世震撼的力量。從此英語成為了英國的又一種官方語言開始大行於世,200年後,一個用英文寫作的英格蘭作家,用“生存還是死亡”的質疑,把英語推向了全世界。
1308年,法王腓力二世把教皇劫到了法國的阿維尼翁,此後的7任教皇均受製於法王。英法戰爭爆發後,教廷當然完全站在了法國一邊,譴責英國。愛三和英格蘭議會毫不示弱,議會連續頒布了一係列反對教皇的法令,包括禁止教皇任命的教士進入英國,驅逐所有教皇委任的英國教職人員,在英國執行教皇敕令為非法,違者將被處以極刑等等。 英國議會和國王對於教皇如此強硬的態度,同樣歸因於英國在英法戰爭初期所獲得的那種優越感,這使他們已經不把來自歐洲大陸的任何威脅當回事情了。愛三時期英格蘭議會對教皇的反對,為此後都鐸王朝和羅馬教廷的徹底決裂做了有力的鋪墊。
愛三不僅提高平民議會的地位,還起用平民議員擔任地方官吏,這些平民議員得到這樣的從政機會當然非常樂意,於是他們向國王表示他們願意義務為國王和地方百姓服務,此後這形成了傳統,所以至今英國的市長仍不拿工資。
愛三時期的議會地位空前提高,議會的決議已上升到法案的地位,而國王給議會的命令卻不具有法案的永久法律效力。議會終於確立了它應有的政治地位---立法權。
這世界看上去已經很美了,但在一位強有力的國王陰影下的議會,是不得不體現國王的個人意誌的,愛三時期,議會立了很多法,但有意義的卻不多,大部分是為了支持愛三的戰爭機器所搞出來的東西。 有些法案還頗為荒唐沒天理,比如下麵這個。
1348年,席卷歐洲的黑死病,蔓延到了不列顛。這是歐洲自6世紀拜占庭爆發黑死病後最大規模的瘟疫。這場瘟疫在20年間奪走了歐洲三分之一人的生命。當時英國很多莊園瘟疫流行,受雇於這些莊園主的自由民或農奴紛紛為了躲避瘟疫而逃亡到瘟疫較輕的地方,造成那些莊園主損失慘重。於是議會秉承愛三的意思,通過了人類曆史上第一部“勞動法”--《勞工法案》, 這部勞動法和現在咱們看到的勞動法截然不同,它規定雇工必須宣誓效忠雇主,不得跳槽,擅自跳槽者不但不受法律保護,還要在他的額頭上烙上一個“F”, 這個“F”不是您條件反射出來的那句四字西方國罵,而是“Falsity”的意思。 意思是這家夥是個騙子,嘿嘿,這就是中世紀跳槽者的下場。
總的來看,愛三時期的英國議會,算得上是英國中世紀議會的黃金時期了,但英國的封建時代很快將隨著英國貴族內部的瘋狂火並而瓦解,議會又開始了和新時代國王們的又一輪角逐。
7,紅玫瑰和白玫瑰
看到這個題目,對英國曆史有點了解的讀者一定不會認為筆者要講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是的,這裏要講的是15世紀英國兩大玫瑰家族——紅玫瑰蘭開斯特家族和白玫瑰約克家族之間的血腥殘殺,英國貴族之間的這場同歸於盡式的火並,最終結束了英國的封建社會,也為英國新生資本的發展挪出了地盤。
玫瑰戰爭的起因,要從英國的王位繼承製度說起。英國的王位繼承製,既不同於東方君主國家的立儲製度,也不同於神聖羅馬帝國的選帝製度,是一種基於遺產繼承權的自然繼承製。也就是說,英國王室把王位看成是王室遺產的最主要部分,王位總是由法律所規定的擁有第一繼承權利的小王子所天然繼承。先君不能以自己的好惡或是借口國家利益改變繼承順位,所以沒有“立儲”這樣的說法,擁有第一順位繼承權的王子,從他一落地,就是天然的王位繼承人。至於繼承順位,則完全受相關遺產法律所決定。對於英國王室而言,王位繼承權的順序,就是先父係後母係,先長子係,後次子係,先男性係後女性係,即根據傳統意義上的血緣密切程度來排列先後順序。舉個例子,如今的英女王次子安德魯王子,如果想加冕為安德魯一世,必須耗到英女王長子查爾斯王子,長孫威廉王子,次長孫哈裏王子都先他而去,而且還要指望威廉和哈裏的性功能出現問題才有機會,急是急不來的,平時表現再努力再怎麽好,基本也是沒用的。
再比如, 英國斯圖亞特王朝詹姆斯二世的次女安妮女王去世後,斯圖亞特王朝絕嗣,這時候英國王位已經麵臨著從法律上講無人可以繼承的地步. 這是英國君主製曆史上麵臨的最大危機, 一旦無法找到和斯圖亞特王室有血緣關係的人, 英國君主製有可能自動終結. 好在英國議會還是有辦法, 一幫平時沒事幹的家譜學家緊急出動,最後還真給找到了一個 . 這個人就是德國漢諾威家族的路德維希(後來繼承英國王位後,英國人給他起了個英文名喬治,即喬治一世). 這個人和斯圖亞特王室是個什麽樣的關係呢, 原來是這樣的, 喬治一世的母親是漢諾威選侯的夫人索非亞。索非亞的母親是帕拉丁選侯的太太伊麗莎白, 而伊麗莎白正是安妮女王的曾祖父英格蘭和蘇格蘭的國王詹姆斯一世的女兒。就憑著這點血緣關係, 不會講英語的德國人路德維希, 力挫群雄, 以血緣關係最近的優勢, 堂而皇之地登上了英國國王的寶座.
英國曆史上幾乎沒有發生過剝奪王位繼承者合法繼承權的事情。 都鐸王朝的亨利八世,在家裏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殺老婆,當時他為了迎娶乖巧性感的安娜*博林,和原配巴塞羅那的阿拉貢公主凱瑟琳離了婚,隨後他為了不讓凱瑟琳的女兒瑪麗即位,索性操縱英國教會,宣布他和凱瑟琳的婚姻是無效和非法的,這就意味著瑪麗從王位第一繼承人身份(當時的男性繼承人愛德華六世還沒有出世),一下子成為了沒有任何爵位繼承權的私生子。這可把瑪麗嚇壞了,雖然她因為宗教原因(瑪麗和凱瑟琳是天主教徒,而亨利八已經宣布英國國教為新教), 從來不討父親歡心,也從沒有試圖去取悅過他父親, 但到了這個時候,還是不得不為了她天然的繼承權而跪在他父親的跟前,苦苦哀求, 最終還是保住了她的合法繼承權. 這種受遺產法律所保護的王位繼承製,和東方的立儲製相比, 優點是有法可依,國王和王子們都在王位繼承問題上比較省心, 像東方國家哪樣為了繼承權勾心鬥角的事情在英國很少見, 缺點是, 擁有繼承權的國王未必是最勝任的(東方的立儲產生的君主勝任的好像也不多嘛.) , 比如上麵提到的瑪麗, 後來當上了國王,卻成了“血腥瑪麗”,好在雄才大略的妹妹伊麗莎白在白色恐怖中幸運地保住了自己的性命,熬到了瑪麗女王的去世,否則英格蘭成為大英帝國的曆史進程必將大大拖後。
言歸正傳,玫瑰戰爭的繼承權問題是怎麽出來的呢? 事情是這樣的,1377年,愛德華三世當了50年的國王後去世了。他的長子黑太子愛德華,先他一步就走了,於是長孫理查二世即位。 理查二世在位期間和貴族們的關係很不好,加上發生了嚴重的社會動蕩,造成國內始終存在著一個反對他的貴族集團。 1399年,反對派貴族亨利*博林布魯克迫使理查二世投降, 並將他在倫敦塔中秘密處死,隨後,亨利*博林布魯克在議會的支持下登上了英國王位,始稱亨利四世。
亨利這一即位,就引發了大問題,他雖然有議會的支持,經曆了繼承王位需要的所有必要步驟,但僅僅因為他不是王位繼承的第一天然順位人,他的王位的合法性就很成問題了。理查二世死後無嗣,所以愛三長子一係斷絕,於是王位應該從愛三的其他兒子係統中產生。 愛三次子克拉倫斯公爵萊昂內爾沒有男嗣。 所以從繼承權來講血緣最近的是愛三三子約克公爵埃德蒙一係,此後約克係還和克拉倫斯係的莫蒂默家族聯姻(克拉倫斯的女兒嫁給了莫蒂默男爵),約克公爵當然更有資格繼承王位。 而亨利四世是愛三四子蘭開斯特公爵約翰的兒子。 理查二世死後,蘭開斯特家族並沒有繼承王位的第一繼承權,所以亨利的王位受到了國內外普遍的置疑,約克家族更是堅持認為亨四是篡位者。而事實上,從莎士比亞到丘吉爾的曆代英國人都把亨四看成篡位者,因為英國人的法律意識根深蒂固,尤其是英國人把遺產繼承權看得最重,認為它是不受任何因素所左右的人的天然權利,所以亨四雖然大權在握,依然被人指為篡位者。
蘭開斯特家族當政後,不買蘭家帳的約克家族,開始自成一體,獨立發展,雖然約克家族名義上對英國國王效忠,但他們的貴族係統和領地,基本處於割據狀態。兩大家族在開始的數十年中,由於亨四有議會撐腰,亨五雄霸歐洲,橫行法蘭西,基本還能相安無事,但到了1422年,蘭開斯特神誌不清的君主亨利六世即位,兩大家族終於攤牌了。
1455年,亨利六世的神誌突然清醒,於是當時攝政的約克公爵的權力自動消失,隨後亨利六世重用在英法戰爭中慘敗的蘭開斯特家族的薩默塞特公爵,並把英國在大陸最後一塊領地加來的管轄權從約克公爵手裏轉給了薩默塞特。約克覺得大事不妙,逃回了約克郡老家,此後議會的多次邀請,約克公爵都認為是要審判他而拒絕出席。隨後約克一不做二不休,索性糾集約克家族的貴族軍隊,包括諾福克公爵、沃裏克伯、索爾茨伯裏伯爵等的各路人馬,以討伐英法戰爭戰敗的罪人薩默塞特公爵的名義,向倫敦進發,曆時三十年的玫瑰戰爭爆發了。
在首次戰役中,約克軍隊大敗薩默塞特公爵,並大肆屠殺對方的貴族,隻要有騎士和貴族徽章的蘭開斯特貴族均被殺死,薩默塞特公爵等蘭開斯特貴族暴屍街頭,沒人敢去收屍。 隨後這不可思議的一幕成了玫瑰戰爭的基本法則,一方獲勝,則以“決不饒恕”的口號殺死對方家族的所有貴族,一個不剩地殺。比如1460年,蘭開斯特家族反攻得手,新一代蘭開斯特家族的繼承者們興奮莫名,他們一邊殺著已成為戰俘的約克貴族,一邊高叫:“上帝作證,你父親殺死了我父親,所以我要殺死你,殺死你全家。”複仇和屠殺的玫瑰戰爭,在英國中世紀的尾聲,上演了最醜陋的一幕。
這場戰爭中,有三個國王先後被殺,(分別是蘭開斯特的亨利六世,約克的愛德華五世和理查三世),貴族被殺的不計其數。
隨著亨利六世被約克家族俘虜並處死,蘭開斯特家族的貴族幾乎被殺的幹幹淨淨,隻留下一根獨苗。1468年的蘭開斯特家族的最後堡壘哈萊克城堡陷落,約克家族殺光了城堡中的所有人,隻意外地赦免了一個12歲的小孩,這個小孩名叫裏奇蒙*都鐸,他的父親埃德蒙*都鐸和亨利六世是同母異父的兄弟。在蘭開斯特家族死光光的情況下,他成為了蘭開斯特家族的唯一繼承人。1483年,長大成人的裏奇蒙,將名字改為了蘭開斯特家族繼承人的傳統名字亨利,再次舉起了蘭開斯特家族的威爾士紅龍旗,殺向了約克王朝。 1485年,亨利*都鐸和理查三世在萊斯特郊外生死角逐,亨利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理查三世戰死,約克貴族3000人被殺,理查三世血肉模糊的屍體被剝光後綁在馬上在萊斯特城繞城示眾。玫瑰戰爭終於以這種慘烈的方式結束了。
戰勝的亨利*都鐸娶了約克家族僅剩的唯一繼承人伊麗莎白,於是兩大家族合二為一,皆大歡喜,隨著亨利即位為亨利七世,英格蘭開始了一個和安茹王朝的統治迥異的都鐸王朝。
玫瑰戰爭以兩個分別以紅、白玫瑰為族徽的家族合二為一而結束,貴族勢力在這場曠日持久的疾風暴雨中紛紛凋零,諾曼征服後在英國成長起來的諾曼貴族竟然“像狼一樣罕見了”,城鎮、工商業的繁榮令市民階層不斷壯大,兩大家族衰敗騰出的大量土地被新興貴族,利用圈地運動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宗教改革則大大強化了王權,而貴族作為政治勢力的一極,基本失去了獨立的地位。
隨著專製王權在都鐸王朝的確立和圈地運動的興起,英國迅速進入了大航海時代,英國的封建社會結束了,但議會和王權的鬥爭還在繼續。
8,安茹王朝議會麵麵觀
在我們進入都鐸王朝研究在專製王權下的議會形態前,回頭看看安茹時期的議會製度在沒有任何借鑒情況下,摸著石頭過河的點滴實踐。
英格蘭議會誕生不久,就出現了作用各不相同的三大部分:國王及其禦前會議、世俗貴族和高級教士組成的上院,即貴族院(House of Lords),以及平民代表組成的下院(House of Commons)。從代表產生的程序和名義上看,下院代表地方團體(郡或市)而不是某個等級,這與歐洲大陸各國的等級議會不同。
?
上、下院的分離,是中世紀英國議會構成方式的一大特色。同一時期的法蘭西三級會議和德意誌帝國議會與之不同,後者分為選帝侯組成的選舉院、諸侯院和城市院,前者則嚴格按照僧侶、貴族和平民三大等級的身份分為三大集團。英格蘭下院最初角色低微,主要討論是否接受國王的撥款要求,間或為民請命。以後隨著兩大 中間階層經濟實力不斷增長(兩大中間階層指的是英國的騎士以及騎士退役後的鄉紳階層,這兩個階層成為英國日後資本貴族的主要來源),這個機構愈發榮耀和強硬,獲準參與所有重大決策。 兩院製的英國議會顯得結構比較均衡,工作富於成效。由於僧侶和貴族各自按不同身份參加下院或上院,兩院的差別因之大為縮小。騎士與上層的傳統紐帶,也有助於兩院的溝通 ,從而加強了議會的整體力量。相形之下,法德兩國的三等級製或三院製使上下層相互隔離,上層又有2比1的絕對優勢,這就導致下情難以上達,從而斷送了議會的前途。三級會議最終瓦解,帝國議會則蛻變為諸侯議會,都與其構成方式有關。 所以,英國700年前就形成的兩院製漸漸成為了如今各國議會的基本架構。
那中世紀英國議會的這些代表是如何產生的呢? 當時的貴族院的成員,是由國王發出“令狀”召集,而且這一榮耀身份由長子世代繼承。而下院的代表則是選舉產生。
騎士的選舉比較簡單,每郡出2人,英格蘭37郡共74名代表。投票在郡法庭的全郡民眾( 即自由人)大會上進行,但事實上到場者至多數百人,且都有些身份和家業。1429年亨利六世時期首次規定,年收入40先令(據說當時一輛馬車的價格是10個先令)以上者才有投票資格,從此富人包辦選舉便合法化了。
市民的選舉複雜得多。雖有每個城市兩名代表的定額,城市的資格卻由郡長官隨意定 奪。結果各次議會出席城市的數目相去甚遠,最多時和最少時相差一倍以上。各城市的選舉方式也是五花八門。比如倫敦先由市長和區長提名,爾後由各區長和富裕市民投票, 而區長大人們通常都“毛遂自薦”,所以下麵的平民要想得到提名相當困難,隻有碰到有自知之明的區長才可能。
無論郡還是城市,最初都不願意選派代表出席議會。因為下院位卑言輕,開會時不過聆聽權貴訓話,然後痛快掏錢以示知恩圖報,沒有多少實惠。正如令狀所標示的,其使命就是“ 聽和做”而已。不僅如此,議員的活動經費還需全部由選派單位自理。市民每日2先令,騎士雙倍於此。而會期又很長,一年總計可達兩月之久。如此算來,每一郡或城市負擔的津貼總數也是一筆不小的數額。所以許多城市不得不用請願甚至賄賂的方式來放棄代表資格,以期減免捐稅。有的城市即便受到召集,也裝聾作啞拒絕出人。
後來下院漸次崛起,其稅案由政府強製實施,各郡和城市的參選態度也漸趨踴躍。而各郡市的權貴豪強派係相爭,不擇手段地暗中操縱,鬧得選舉烏煙瘴氣。為此國王多次發布敕令,要求公正行事。經下院正式抗議,1406年頒布的法律開始規定簡單的選舉程序,如要求附上全體選舉人的名單和印記以備查考。1410年的法律進一步規定,由治安法官監督選舉,郡長官如弄虛作假,即處以100鎊的巨額罰款。
?
總而言之,那個時代英國議會代表的選舉遠未製度化,混亂荒唐近乎鬧劇,更談不上民主 。但重要的是早在六七百年前,選舉製度就已經開始在英國發揮作用,僅憑這點就足以使後人對安茹王朝的早期國會心存感激。
中世紀英格蘭議會的職權十分模糊,而且跌宕不定,但卻能不斷取得進展。總的來說,英國議會從一開始就擁有確定而有限的司法權,以及比較確定的撥款權。在發展過程中,又逐漸掌握了很不確定的立法權。
審批王家預算是議會持續存在的主要依據,自然也就成為其基本職權。早在13世紀初,大憲章即要求國王不得橫征暴斂。該項原則一經提出,立刻得到社會各階層的一致認同。約翰王的孫兒愛德華一世在模範議會前申明:“涉及大家的事情應該讓大家同意。”這句格言式 的“聖諭”,使得上述原則愈發不容爭議。隨著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成長,政府對稅收的依賴勢必有增無減, 從而國王和政府日趨見求於國會。
英格蘭議會並未滿足於被動的審批權,它還審時度勢,極力爭取財政的監督和動議權。從 14世紀40年代起,它指定專門委員會,聽取收支帳目的報告。約半個世紀後,議會製定稅收案的活動也已起步。1395年的有關法案即寫明,“由下院製定,上院建議和同意”。1407 年進而確定,稅收“由下院製定,上院同意”。從此,稅收法案自下院始,以國王接受為終點成為定製。英國下院贏得的財稅製度的動議權是劃時代的,它從下而上製定財稅政策的思路顛覆了世界各國的原有秩序,此後英國動產稅(比如所得稅)、關稅等非習慣性捐稅,都需要征求公眾的同意。英國600年前就堅定實踐了的百姓對於財稅製度的動議權,甚至在今天對於很多國家來說都難於做到。
最後談談議會的立法權。在中世紀早期,人們普遍相信法律隻可發現,不能製定。但隨著國家的發展,統治者從事立法活動不可避免。自“英格蘭的查士丁尼”愛德華一世開始,法學家們承認國王有權製定法律。因此王國法律的出台程序是“經下院請求,上院同意,由國王製定”,鑒於國王對下院的財政依賴逐年加深,下院便相機采取“先取後予”(redress before supply)的策略,與之進行謹慎、耐心的周旋和協商,以期實現適度的利益交換。於每次批準稅收案之前,他們首先呈遞種種請願書(petitions),陳述民間苦情,要求國王製定相應的法律並公布執行。如果拒不接受,下院就拖延表決稅收案,通過這樣和國王的鬥智鬥勇,下院每每實現目標。一旦國王處境艱 難,如愛德華一世因對外戰爭軍費不濟,亨利四世武力開基需要政治支持,議會總是機警地乘機“抬價”。此時已不限於批準具體法案,而是要求擴大議會的職權,尤其是立法權。
?
經過反複多次較量,可以認為議會取得了立法權。任何重要法案,傳統習慣的任何重大改革,都要經過議會批準方能生效。雖然這種立法權還很朦朧,但畢竟這是立法權獨立堅實的第一步。
總而言之,中世紀英格蘭議會的存在並不是僅僅為了限製王權,它是在改變王國的決策方式,正如議會的名字所體現的那樣,通過協商與合作處理某些國事。在這一點上,意義重大,因為協商、合作已經是近代政治的特點。英國的法製傳統意在限製君主的專斷權力,議會則更進一步,開始改變政治權力的性質。中世紀以後的曆史證明,議會是聯接封建和近代英國的最重要的紐帶。所以,它也就成為英國政治傳統的又一個主要層麵,17世紀後半葉起,建立起的代議製政府,更以議會為其基礎。
終於翻過了安茹王朝憲政風暴的多彩一頁,而英格蘭也即將迎來一場更大規模的體製革命。
9,新世界
1485年8月22日,裏奇蒙伯爵(或譯為裏士滿伯爵)亨利*都鐸在英格蘭中部小鎮博斯沃思附近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殺死了篡位者理查三世。亨利*都鐸趕在新一屆國會開會之前,迅速加冕登基,隨後國會對其王位的承認已經成為了一種形式上的擺設,新的王朝誕生了,英格蘭迎來了一個以強有力王權為特征的都鐸王朝,英國曆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16世紀世紀之交,不僅在英國,而且在整個歐洲基督教世界裏,都翻開了新的一頁,讓我們在敘述英國都鐸王朝政治之前,先把眼光投向歐洲,投向奔湧而來的新世界。
1453年,基督教世界的偉大首都,“永恒之城”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土耳其人攻陷,拜占庭帝國滅亡。土耳其人席卷了整個近中東。西歐基督教國家通往東方的道路斷絕了,這條1000多年了曾經哺育了地中海沿岸城鎮的偉大道路堵塞了。歐洲基督教國家的財富和經濟麵臨異常嚴重的困難。首當其衝的就是富庶的各亞平寧貿易帝國。14世紀到15世紀上半葉盛極一時的威尼斯,熱那亞,他們獨霸地中海的海上霸權到了15世紀後半葉之後,幾乎淪落到了隻能靠海上走私和搶劫海盜謀生的境地。窮極思變,被逼入絕境的意大利人開始尋找通往東方的新航路。可惜意大利人豐富的造船和航海經驗,隻是用在了在東地中海一帶不斷尋找能夠避免土耳其人襲擾的,在土耳其控製區縫隙中的“真空”航線,意大利人由此錯失了成為近代世界霸主的機會。
最早發現新航線的是葡萄牙人,他們在12世紀贏得了獨立,並和西班牙人一起在隨後的三個世紀裏不斷驅逐在伊比利亞半島的阿拉伯摩爾人,15世紀開始,在葡萄牙人稱“航海王子”的亨利王子的鼓動下,葡萄牙人開始了航海大冒險的時代,整個15世紀,葡萄牙海員們不斷沿非洲海岸南下,尋找繞過非洲大陸的新航線。1487年,經過了半個多世紀前仆後繼的冒險,在非洲大陸岸邊絕望掙紮的迪亞士終於看到了他的冒險船隊的船頭向北航行的那一天,非洲大陸的最南端終於被文明世界發現了,迪亞士將這個岬角命名為“風暴角”,消息傳回國內後,葡萄牙國王大筆一揮,把這個嚇唬人的地理名詞改為了生機勃勃的好望角. 1498年5月, 瓦斯科*達*伽馬沿著這條新航路駛入印度西南岸的卡利卡特港(就是70多年前鄭和航海探險所到的古裏), 通往印度和遠東的航路從此暢通了,歐洲各國宮廷一片歡騰. (由此可以聯想出這麽一個問題, 15世紀歐洲的遠洋航海技術真的有可能不如東方的明代中國, 鄭和到達非洲肯尼亞東海岸的航海距離要遠大於葡萄牙到非洲南端的距離, 鄭和發現非洲東海岸隻用了20年的時間,而葡萄牙人發現好望角則花了超過50年的時間.)
1492年, 對西方世界來說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而榮耀則屬於伊比利亞半島的另一個強者西班牙. 1492年2月19日, 西班牙的並肩王伊莎貝拉和斐迪南夫婦率領最後一支十字軍攻克了阿拉伯摩爾人在伊比利亞南部的最後據點格拉納達, 這標誌著歐洲基督教國家終於全麵壓倒了伊斯蘭世界。三個月後,熱那亞人克裏斯托弗*哥倫布得到了伊莎貝拉的資助,以純粹的探險精神,不可思議地向西遠航而去,又三個月後,哥倫布來到了“印度”--- 今天的巴哈馬群島, 他沒有發現新航線, 卻發現了新世界.
而此時的英格蘭,在遠洋探險上,尚遠遠落後於西葡兩國,( 英國大洋探險的繁榮要遲至近100年後的伊麗莎白一世時期). 但由於西葡兩國開辟的新航路, 使橫越大陸的貿易線路被廢棄了, 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諸邦的重要地位從此不再, 新興的大西洋沿岸諸國, 西班牙,葡萄牙,法國,英國,荷蘭諸強都在大西洋沿岸擁有港口,歐洲的重心偏向了西北歐. 這是工業革命前歐洲列強政治版圖最重要的一次更迭.
談到新大陸, 筆者幹脆先把英格蘭議會的曆史放一放, 一直說下去.
約100年後, 英格蘭的探險時代開始了, 1585年,英國探險先驅沃爾特*雷特在美洲大陸為英國帶來了新大陸的第一塊殖民地, 為了向英女王表示敬意, 雷特把這塊地方命名為 弗吉尼亞( Virginia) , 這是因為伊麗莎白女王終生未嫁, 在英國被稱為處女王( King Virgin)。 這個Virgin以後被英國人用濫到了“吐著吐著就習慣了”的地步, 除了Virgina, 還有Virgin Islands, 航空公司有Virgin Airline, 連可樂居然也有叫Virgin Coke 的, 像英國人那樣把”處女”滿世界標榜的,真是世界罕見, 其實這個伊女王處女個鬼呀,伊從來就沒閑著,最多相當於”副處”。
弗吉尼亞的英國移民很有經濟頭腦, 來到了這塊地廣人稀的地方, 該幹點什麽營生呢? 作牧場有點浪費,種莊稼沒有人手, 還是新一代弗吉尼亞人有眼光有想法, 他們的經濟頭腦是---種煙草! 從此弗吉尼亞執全球煙草業牛耳長達400年, 至今不衰, 真牛鼻阿。
但對新大陸影響最大的殖民行動不是弗吉尼亞,而是30多年後的”五月花”號. 1620年, 101位英格蘭清教徒(有關清教徒的問題, 筆者將在下一節詳述.) 為了逃避斯圖亞特王朝對於清教徒的迫害, 乘坐五月花號, 投奔新世界的弗吉尼亞, 但2個半月的航行後,他們意外偏離了航線,來到了弗吉尼亞以北數百公裏的科德角, 堅忍的清教徒們並沒有因為沒有找到弗吉尼亞而灰心,他們在那裏建立了新的普利茅斯城(他們出發地在英格蘭的普利茅斯), 具有民主意識的清教徒們一上岸,就訂立了由41人簽訂的協議,協議說:”我們航行至此,在弗吉尼亞北部建立第一個殖民地,我們在上帝的監督和互相監督下,鄭重地組織起來, 以便更好地維持秩序, 為了到達上述目標,我們將不斷製定公平合理的法律、法令、法案、憲法和設立各種官職,以滿足和適應殖民地的基本利益,我們保證絕對遵守法律,服從長官” 。這是新大陸曆史上第一個有憲法意味的協議---101個人的憲法. “新英格蘭”就這樣誕生了。
此後這塊殖民地不斷擴展,10多年間先後成立了馬薩諸塞,康涅狄格和羅得島殖民地,新的殖民者宣布了普利茅斯“憲法”類似的《基本準則》,建立了代表所有自由民的民主政府,北美的英國移民們把英格蘭的民主和憲政思想帶到了新大陸,並在那裏形成了自己的傳統和思想。150年後,清教徒的這一傳統在新世界的土地上,生根發芽,登堂入室,其熠熠的光芒最終照亮了現代文明的天空。
10,宗教狂熱 上
英格蘭玫瑰戰爭,以亨利都鐸高擎著威爾士紅龍旗進入倫敦而終結, 舊貴族勢力的在這場曠日持久的疾風暴雨中死傷殆盡、紛紛凋零。新貴族們一時間也難以和國王勢力對抗,所以都鐸王朝時期國王的勢力空前壯大。亨利七世時期,亨七靠著沒收玫瑰戰爭中對手的領地,和國內外的相對平靜,使得國家財政狀況明顯好轉,單是王室收入就足以維持國家機器的運轉,因此國王基本上擺脫了對議會的財政依賴。在這種情況下,亨利七世把議會視為自己的仆役,隻是在需要批準必要的法令和稅收時才召開,亨七在位24年,一共隻召集過7次議會,其中的5次召集於1496年以前,1504年以後,索性停止了議會的活動。
此後的英國國會和國王,用褒義的話來說,就是上下兩院和國王們精誠合作,比如在亨利八世時代的宗教改革過程中,1529年到1536年的7年時間中,很少召開國會的都鐸王朝居然開了8屆國會,幫助亨八實現了和羅馬教會的徹底決裂,亨八達到目的後,又是玩似的七八年不開國會。此後伊女王統治時期,又夥同議會通過了鎮壓清教徒的法案,逼得清教徒們紛紛起來造反,最終導致了斯圖亞特王朝期間清教徒的起義。這些後話放在以後再說,總而言之,都鐸王朝期間,雖然英國還是個一地人頭的局麵,但是卻沒有人為了保衛議會民主而掉過腦袋。
那掉腦袋的都是些什麽人物呢?這就要從16世紀英國的宗教狂熱說起了。
1517年,34歲的德國教士馬丁*路德,在維騰貝格城堡的教堂的門上釘出了《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張大字報》(注,題目是筆者替路德加的),把矛頭直指羅馬教廷,血淚控訴羅馬教廷的黑暗和反動。 路德這一下,說出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心裏話,大批中下層教士揭竿而起,從控訴教皇,進而引發為對羅馬教廷所定義的教義的挑戰。隨著馬丁路德在火刑柱上被羅馬教廷燒死,他作為殉難者的形象立馬成就了不朽,於是10年之間,這場“大革命”運動最終發展成為了一場席卷全歐洲的“宗教改革”。
馬丁路德為首的宗教改革裏到底是些什麽東西呢? 簡而言之,其核心語錄就是“得到上帝的拯救要靠信仰而不是遵守教規”。 其含義就是, 你應該相信基督的啟示,這要靠《聖經》的啟示和自己心靈的力量,而不是依賴教皇的權威。 人類是有原罪的,但是並不像羅馬教廷所宣稱的,人在後天無法拯救自己,相反,世界上約有十分子一的人,經過一生的努力,可以逃脫原罪的束縛。羅馬教廷的那些清規戒律、苛捐雜稅都是狗屁,不要把它當回事。比如修士和修女非但不應該禁欲,而且可以並應該結婚,因為這樣可以獲得上帝的慰籍。馬丁路德就娶了個逃跑的修女,生活得很幸福。
中世紀各國人民對羅馬教廷大都早就心存怨恨,但苦於教皇的權威而無法發作,路德這一開罵,罵出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心裏話,傳到英國老百姓那裏,自然“也是與我心有戚戚焉”,可巧的是趕上了國王亨利八世正好為了伊人而憔悴著,於是乎,亨八一拍腦袋,一躍而起,“靠, 格老子,丫羅馬教廷就是欠罵.”
亨八是亨七的次子, 是英國曆史上著名的集雄才大略和反複無常於一身的君主, 德國宗教改革初起時, 亨八是羅馬教廷的堅決捍衛者,不僅在國內的火刑柱和烤肉架上大肆屠虐路德的追隨者, 而且還親自撰文痛罵造反者, 他說:”是誰鬼迷心竅,把羅馬教廷稱作 ‘巴比倫’ (路德以此形容教會的奢靡) , 並把教皇權威稱為‘暴政’?” , 結果被羅馬教廷封為了“基督捍衛者” ,( 當然新教徒,則大聲嘲笑他為“戴著王冠的蠢驢”).
時光流轉到了1527年, 亨八國王在凱瑟琳王後的侍女中,突然發現了一個平胸的黑發少女安妮*博林, 亨八喜歡獵奇的性格使他迅速陷入了愛河, 可歎這個博林小姐真是不簡單, 他居然拒絕了國王的求愛,並直言相告, 若無婚姻擔保, 她不會和國王交往. 於是得到博林小姐的唯一條件就成了, 亨八必須和凱瑟琳王後離婚. 一般人要是到了這個地步, 99%是要放棄博林小姐的, 可是亨八就是有這個狠勁, 不達目的絕不罷休. 於是他立刻向教皇提出了離婚申請. (當時國王的婚姻必須得到教皇的同意.)
但事有不巧, 當時的歐洲和教皇都在哈布斯堡的查理五世(在西班牙稱卡洛斯一世)的手中, 查理五世的哈布斯堡王朝處於鼎盛時期, 在歐洲擁有整個德國,西班牙和尼德蘭。 查理五世還打敗了大陸最大的對手--法國的法蘭西斯一世, 並進軍了意大利,將羅馬教皇置於他的控製之下. 而亨八的王後凱瑟琳不是別人,正是查理的姨媽 . (查理是西班牙國王伊沙貝拉一世的孫子, 而凱瑟琳是伊莎貝拉丈夫阿拉貢國王斐迪南的女兒. ) 查理當然不能同意亨八甩了他姨媽, 於是教皇拒絕了他的離婚請求,並以革除教籍的處罰來威脅亨八放棄離婚的念頭.
亨八於是大怒, 破口大罵羅馬教皇, 振臂高呼, “革命,我要革命.” 這個宗教革命的“反革命分子” 一夜之間走進了革命的陣營.
11,宗教狂熱 下
亨八一加入革命陣營,立刻就顯示出了他雄才大略的一麵,做事情很有手腕。作為第一步,他搬出議會控告紅衣主教沃爾西違法,結果1529年10月, 十幾年來英格蘭事實上的領袖、終身國務大臣沃爾西大主教被罷免,亨八一舉搬掉了革命的絆腳石。
11月,亨八又召集議會開會,討論教士和教會濫用權力的問題。 1530年12月,根據議會的建議,檢察總長控告英格蘭全體教士觸犯了13世紀獅心王理查時代限製教皇權力的法律,犯有侵犯王權罪(這就差不多相當於咱國家40年前的“現行反革命罪”了),英格蘭教會為了得到國王寬恕不得不低頭認罪、掏錢保命。亨八的革命行動先從打壓反革命的囂張氣焰著手,很有一手。
此後數年在亨八和議會的精誠合作中,亨八的戰果越擴越大。1532年,議會通過了譴責教會司法特權的議案,強迫英格蘭教會承諾,未經國王許可,教會不得製定新的教規,這實際上就是宣布國王為英格蘭教會的最高立法者。 1533年,亨八直接通知議會,讓議員們按照他的意思擬定出一份文件《關於取消主教審判權的呼籲書》,收回了宗教法庭的權力,並嚴禁英格蘭教會向羅馬教廷上訴,教士們經過一番抗爭後,不得不屈服於當時至高無上的國王,於是國王就成了英格蘭教會的實際領袖。
1534年是亨八宗教革命決定性的一年,這一年議會連開兩屆,先是下令禁止英格蘭教會向羅馬教廷繳納歲貢,接著又通過了著名的《至尊法案》,正式宣布亨利八世及其繼承人為英格蘭教會的最高首腦,英格蘭教會和教士必須向國王效忠並納貢,英格蘭教會正式和羅馬教會分裂,亨八成為了英格蘭政教合一的領袖。
和羅馬教廷決裂後,亨八改英格蘭教會為英國國教會,即安立甘教會(Anglican),又稱聖公會,聖公會奉英國國王為最高首腦,而坎特伯雷大主教和約克大主教則分別負責南北教區的教務,英國國教不承認羅馬教皇的權威,做彌撒統一使用英語,以後這成為了定製,沿襲至今。但亨八的宗教改革中,仍然保留了天主教的主教製度、重要教義和宗教儀式,最終使英國國教投入新教懷抱的是伊女王,這個以下再說。
通過一係列的宗教改革,亨八在擺脫了羅馬教皇的權威後,終於如願以償地娶回了安妮*博林小姐,1533年5月23日,坎特伯雷大主教裁定亨八和凱瑟琳的婚姻無效(亨八夠狠的,不單是離婚,還把他和凱瑟琳的婚姻定義為亂倫的無效性行為,結果使他們的女兒瑪麗公主一度淪為私生子,直接導致了瑪麗的心理扭曲,並成長為恐怖的“血腥瑪麗”). 6 月1日亨八迎娶了已經懷上了偉大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安妮*博林小姐, 並在三年後的1536年就砍下了那顆他曾經無比熱愛的博林小姐的黑頭發腦袋.
亨八這一改革不要緊, 國內立刻成為了一個血雨腥風,一地人頭的局麵, 亨八讓議會通過了法案,規定國內所有到了法定成人年齡的男女,都必須向亨八宣誓, 其中有這麽一段 :“亨利八世是英格蘭天主教會的最高領袖, 他的地位僅次於上帝, 安妮是他的妻子,伊麗莎白公主是他們的繼承人.” 誰要膽敢不宣誓,或者是罵亨八是暴君或異教徒, 就算犯下逆君之罪, 等待他的是絞刑架、火刑柱、斷頭台或車輪架. 其中最著名的是那位不開竅、拒絕宣誓的大法官托馬斯*莫爾,《烏托邦》的作者。亨利八世對人才還是很看重的, 臨刑前特意下旨將對托馬斯*莫爾的肢解刑“減”為斬刑, 而莫爾也不愧是能被大胡子馬克思評價過的人才, 臨死之前還知道輕鬆地和劊子手開玩笑: “ 請幫助我上去,至於下來,我已經安排好了. ” 嘿,比咱的革命先烈還要從容就義.
1546年, 亨利八世去世了, 在他的宗教改革過程中, 兩位王後,兩位國務大臣,一位大主教,許多修道院長和修士,以及無數百姓因為違背他的意誌而被處以死刑;幾乎所有擁有王族血統的舊貴族都被送上了斷頭台;大批羅馬天主教徒和新教加爾文派(後麵再講這派的事情)教徒被控散步異端邪說而被燒死或烤死。但令人無比意外的是, 亨利八世依靠自己的絕對專製, 避免了在這場變革中的國內動蕩, 亨利八世期間,英格蘭國內沒有爆發類似於歐洲大陸德國和法國那樣自相殘殺曠日持久的宗教戰爭, 亨利八世期間的英國國民之間也沒有發生大規模的宗教衝突. 英國此後300年的強盛在亨八時期打下了決定性的基礎, 並使國會製度得到了實質性的振興。難道專製製度真的是變革時代的必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