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於中國大學生養不養豬的深刻思考--日本模式的過剩

(2009-03-07 06:49:15) 下一個

大學生不養豬,既不是說大學生的豬養得不好,也不是說大學生不能養豬,何況當前號召大學生到基層工作,本意也不是叫大學生去養豬。

按照我們官方的基調來說,鼓勵大學生到基層去工作,目的是在要求大學生正視目前形勢,(準確地)了解自身價值。

大學生到基層工作,這個提議當然沒有錯,尤其在中國勞動力相對過剩的情況下。

但如果將讓大學生到基層工作視為一項功在千秋造福萬代,旨在改善既存體製,解決既有問題的根本舉措,那則未免略顯天真和草率。

中國的大學生過剩,這是照搬日本模式的結果。為了適應五十年代起飛的高速經濟增長,日本的學校-工作體製高效地向企業供應了大量的畢業生--大學作為企業的培訓基地對大學生進行技術培訓(日本中央官僚係統與東京大學法學係的對應關係可以作為有趣的例子),大學生在畢業前夕確定企業,並長期供職於該企業。

這一緊湊的學校-工作體製有效地避免了節省了時間,使得新鮮勞動力以最快的速度投入生產。


日本模式的過剩


勞動力市場無法消化眾多高校畢業生
然後,九十年代日本經濟陷入停滯後,這一體製並未得到根本性的修正,因此,大批大學畢業生失業,迄今已逾二百萬。

中國的大學生過剩的原理與此相近,也就是說,企業擴招的頻率趕不上大學生增長的速度。

在設法讓企業擴招或大學縮招兩方麵都不現實的局麵下,十年前我國設計出了鼓勵大學生繼續學習(以碩士為主)的解決之道。不過,日本經驗說明,繼續學習對於緩解就業壓力毫無意義。

另一項舉措就是鼓勵大學生到基層工作。什麽樣的工作叫作基層工作?大學生到流水線工作是不是基層工作?大學生養豬是不是基層工作?說得誇張一點,如果找不到工作的幾百萬大學生都去養豬,中國的就業問題是不是就解決了?

我想到一個不太貼切的比喻。我們都知道,2030年中國男性人口預計會超過女性人口大約3000萬之巨,其中會有很大一部分人口終身沒有結婚的機會。

這是一個相當危險的數字。但請不要忽略,因為女性的壽命比男性普遍要長,所以2030年中國預計也會有很大數目的喪偶的老年婦女。

因此,這將是一個不錯的提議,即將終身沒有結婚機會的男性介紹給喪偶的老嫗,性別不平衡的問題在數目字上絕對可以有效地得到緩解。 但事實上呢,這個提議顯然是荒謬的。不過,這個荒謬的提議與鼓勵大學生到基層工作具有方法論上的異曲同工之妙,即除了能在數目字上緩解就業壓力外,毫無現實的可行性。


荒謬提議

大學生不去基層工作絕不是自命清高的主觀問題,大學所教授的思維概念等等都不是為基層工作所設計的。

如果一個人想要去基層工作的話,技術學院是比講究理論的大學更理想的選擇。想要將基層工作作為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的閥門,這是一個觀念上的本末倒置。

此外,如果大學生占據了基層工作,原先的基層工作者將何去何從?相比起大學生,他們更為缺乏話語權。

但在依靠體力和經驗的基層工作上,他們理應比應付了十六年考試的大學生們更有能力和發言權。如果真讓大學生養豬,我會更加擔心豬肉的品質,而非放心。

大學生就業的問題,既不能懸置(比如鼓勵繼續學習),也不能誤導(比如鼓勵到基層工作),而應該著眼於修正現行的體製。和日本的情況相似,中國現行的大學-工作體製既部分地歪曲了大學的含義(如果我們經驗主義地以歐美國家的大學定義作為基準的話),也加劇了勞動力市場的壓力。

日本近十年出現了數十萬的不學習、不培訓、不工作青年(NEET),這是在個人計較了成本與回報後做出的理性決定--如果學習了十六年最後卻要養豬,無論對於個人還是社會,這看似都不是一個可以接受的結果。

讓我們繼續看看日本做了什麽:從八十年代中期開始,日本推行大規模的國有企業私有化;九十年代起,經濟命脈企業放鬆管製(deregulation),包括電信與電力;二十一世紀初,日本最大的國有壟斷機構日本郵政儲蓄私有化……盡管日本並未走出經濟低迷,但比較起中國,日本政府畢竟認識到解決就業壓力不是靠調動失業人群的主觀積極性就能夠解決的(盡管他們也曾這麽認為)。不過我們也可以鬆一口氣,因為中國的手中至少還握著幾張底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