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30年代的創新啟示錄
(2009-02-06 00:09:44)
下一個
2009年1月 8226; Tom Nicholas
從曆史經驗來看,即使是最嚴重的經濟衰退期,也能夠為有資金、有想法的企業提供巨大的機會。
最近,全球金融市場一片混亂,餘波已經殃及實體經濟,這使人們對“大蕭條”時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其中包含了很多吸引人的課題,兩個時代都麵臨銀行破產、不動產抵押品贖回權大量喪失,以及全球的不確定性等相似的問題,但同時也有很多差異,例如,2008年各國中央銀行和金融部門的應對速度和彼此的協調就與“大蕭條”時期頗有不同。
在今天這樣一個充滿不確定性和變化的環境中,20世紀30年代的商業實踐對於企業高管確定工作的優先順序是否有借鑒意義呢?在通過投資推進創新方麵,這個問題的答案也許是肯定的。人們往往告誡企業高管,在經濟衰退期要繼續投資。但是,在類似“大蕭條”和現在的這種時期,金融市場的波動性這一不確定性指標達到了曆史的高點,人們很容易對這種反周期的建議提出質疑。那麽,與上述建議相比,謹慎行事、將投資項目推遲到信心恢複之時——這種企業高管們通常采取的做法是不是更為明智呢?
20世紀30年代,許多企業對創新存有疑慮。例如,我們可以考慮將專利申請量作為指標之一來衡量投入創新的資源。在美國,設有研發機構的企業在20世紀30年代的專利申請量增長率比此前十年低得多。從整體來看,企業高管在考慮科研方麵的投資計劃時更傾向於采取觀望態度。
此外,在經濟周期的波動性極大的“大蕭條”時期,專利申請量與經濟周期間的同步程度卻遠遠超過了20世紀20年代經濟繁榮期的水平(如圖)。例如,從1929年到1937年,GDP 分別有5年的增長期和4年的收縮期。專利申請量大體上呈現出同樣的模式,但 滯後一年:在 GDP 增長或收縮後的年份裏,專利申請量也會相應增加或減少。不過有兩個例外:1934年和1935年。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使企業受到了沉重打擊,它們似乎也在不斷調整自身對於創新回報的看法。
但是,有幾家成功的企業並沒有放慢投資的腳步。杜邦公司就是其中之一。1930年4月,杜邦公司的著名科學家華萊士8226;卡羅德斯 (Wallace Carothers) 率先發明了人工合成的氯丁橡膠(合成橡膠)。在這一年,雖然杜邦的產品價格水平和銷售量分別下降了大約10%和15%,但是,杜邦仍然加大了研發投入,進行新技術的商業化開發。科研人員供求關係處於買方市場的狀況加上原材料價格比較低,幫助杜邦將研發投資的花費保持在可控範圍內。杜邦於1931年11月公開宣布已經發明氯丁橡膠,並於1937年正式推向市場,這是20世紀最重要的創新之一。截至1939年,美國製造的每輛汽車、每架飛機都用上了氯丁橡膠部件。與此類似,杜邦公司在經過大量的研發和產品開發後,於1934年發明尼龍,並於1938年推出尼龍產品。
杜邦並不是唯一的特例。許多在20世紀成為創新先驅的新技術企業都是在30年代從小企業起步的,如惠普和寶麗來。美國無線電公司 (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 是一家高科技企業,它的股價在“大蕭條”時期一度受到重挫,而隨著它將創新工作的重點由無線電轉向新生的電視機市場,它於1934年恢複了盈利。從1929年到1936年,美國企業每年成立至少73個內部研發實驗室。
當然,這些例子並不能說明積極的創新投資在20世紀30年代對每家企業都是明智之舉,也並不意味著這種投資在如今是一種普遍適用的正確做法。但總體而言,專利研究和創新企業在那些年份的成功經驗表明,雖然推遲投資是麵對不確定性時的正常反應,但即使在經濟衰退異常嚴重的情況下,一些企業也應當繼續創新,尤其是對於在發明之後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實現商業化的技術。當不確定性消退、經濟複蘇之時,推遲這些投資的企業可能會眼睜睜地錯過巨大的增長機會。
20世紀30年代的經驗還印證了一個更為廣泛的觀點。雖然嚴重的經濟衰退具有破壞性,但它們也可能有積極的一麵。“大蕭條”時期的經濟學家約瑟夫8226;熊彼特 (Joseph Schumpeter) 強調了經濟衰退的正麵影響:業績不佳的企業會被淘汰;資金從衰敗的行業撤出,轉而投向新興行業;高素質的熟練工人也會向更有實力的雇主流動。曆史經驗證明,對於那些有資金、有想法的企業,經濟衰退可以為它們提供巨大的戰略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