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如果薩達特在世,以色列休敢如此囂張嗎!

(2009-02-06 00:09:44) 下一個

提起巴以矛盾,很多朋友都對實現通過以土地換和平的原則實現巴以和平持悲觀態度。認為兩個民族六十年來糾結的仇恨和政治家們的野心抱負,使得和平進程前景渺茫。尤其是在哈馬斯執政後,堅持強硬路線,拒絕和以色列和解談判。並不斷發動火箭彈襲擊以色列平民,挑動以色列反擊而製造進一步的民族仇恨。使得和平的可能漸行漸遠。
 
巴以真的永遠沒有和平希望嗎?我想,關鍵在於巴以雙方,尤其是巴方能夠出現一位務實公正,頭腦清醒,胸襟開闊,眼界廣大,以人民的最高福祉為念的領導人。而這樣的領導人在曆史上是有先例的,他就是故埃及總統安瓦爾.薩達特。
 
正是薩達特總統,認識到了阿拉伯世界無法把以色列從地球上抹去。為了埃及人、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的共同福祉,應該放下心頭的仇恨和陰霾,采取理性務實的態度,通過相對公正的以土地換和平的原則,使埃及人、巴勒斯坦人和猶太人能夠共同和平的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轉抄搜狐網
 
在美國的積極斡旋之下,以色列的貝京總理一反人們印象中對利庫德集團固有的強硬態度,對薩達特總統的建議作出積極回應。於1977年11月邀請薩達特總統訪問以色列。
 
"我將去耶路撒冷城,"薩達特對那些懷疑論者說,"其他阿拉伯人也會接踵而至的。"11月19日正當薩達特啟程赴耶路撒冷之前,他的一位助手搖著頭說:"此人如果不是瘋子,那就是一位真正的偉人。"
 
到達以色列的第二天,薩達特在阿克薩清真寺做完禱告,便到以色列國會發表演說。議員聽眾們鴉雀無聲,全神貫注。電視台對這件事作了實況廣播。薩達特講道:"你們願意和我們共同生活在世界的這個地區,那麽,我十分真誠地告訴你們,我們歡迎你們同我們在一起。"當時許多以色列人聽了這番話都流下了眼淚。但他又坦率地對他的聽眾說:和平必須建立在公正的基礎上。以色列必須從1967年戰爭中占領的全部阿拉伯領土上撤退,包括阿拉伯的耶路撒冷城,並且承認巴勒斯坦人的"基本權利",包括他們"建立他們自己國家的權利"。
 
"祝你們和平!"當他用這樣一句阿拉伯語來結束這次具有曆史意義的講話時,議員們報以熱烈的掌聲。在這裏保衛薩達特的以色列士兵向他致敬的時候,簡直無法控製他們的喜悅。他確實提出了世界矚目的建議,而這一建議是別的阿拉伯領導人連想都不敢想的,更不用說是用響亮的聲音向全世界宣布了。在他公開承認以色列對安全的需要時,薩達特甚至解除了許多以色列的懷疑論者的思想顧慮。拉賓寫道:"一位曾和以色列兵戎相見的阿拉伯領導人站出來聲稱他理解我們對安全的需要,因而必須找出辦法滿足我們的合法權益,僅僅這一事實就足以看作是一場地地道道的革命。"
 
薩達特回到開羅時,埃及人民給薩達特以盛大的歡迎。他對他的同胞說:"一切懷疑、不信任和不安的障礙都清除了。"人民議會對他的行動表示讚同。但是在360個議員中,也有些人對他的行動表示反對。
 
埃及總統的耶路撒冷之行,在當代的中東史上無疑是個重大的裏程碑。但在後來的幾個月中,埃及同以色列的談判在一些問題上停滯不前,特別是巴勒斯坦人問題以及他們的前途問題。這種停滯不前的局麵一直延續到1978年9月,卡特總統邀請薩達特和貝京訪美、並在馬裏蘭州戴維營內的總統別墅聚會。
 
就在薩達特和貝京在美國期間,在馬裏蘭州戴維營內的總統別墅裏,經過10多天的討論,問題取得了明顯的進展,即對埃及和以色列之間實現和平有了大致的設想。基本點是薩達特和貝京同意以色列將從1967年戰爭中占領的西奈半島撤軍。埃及則同它過去的敵人發展全麵的和平關係。以色列的撤離將在3年內分階段完成。每一階段埃及則相應采取諸如向旅遊者開放邊界、互換大使等措施,以便擴大兩國間的聯係。
 
此外,埃及和以色列同意著手解決巴勒斯坦在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的"自治"問題。雙方都明白,以色列最終能向巴勒斯坦人交出多大程度的自治權將是個"棘手的問題"。盡管協議用詞含糊不清,但這是件重要的事。它意味著以色列同意考慮巴勒斯坦人的自治權,也支持埃及雖然同以色列媾和但並未放棄巴勒斯坦事業這一論點。
 
在戴維營會晤的最後階段,埃以雙方領導人經過多次會談,於1978年9月下旬,在華盛頓白宮的草坪上簽署了《關於實現中東和平綱要》和《關於簽署一項埃及同以色列之間的和平條約綱要》(通稱戴維營協議)。1979年3月,埃以簽署了《埃以和約》,從而結束了兩國之間曆時30年之久的戰爭狀態。薩達特在簽字儀式上引用大預言家伊賽亞的話說:"讓我們攜手工作,直到化劍為犁、折矛作鐮的那一天到來吧!"
 
薩達特總統和貝京總理共同獲得了當年諾貝爾和平獎。1981年10月6日,薩達特總統在紀念"十月戰爭"勝利的盛大閱兵式上,被接受檢閱的軍隊中的穆斯林極端分子槍殺了。
 
雖然埃以和約中關於巴勒斯坦的問題一直沒能真正解決,而且在1982年4月以色列軍隊徹底撤出西奈半島後,很快即發動了對黎巴嫩的入侵戰爭,巴解被驅逐出黎巴嫩,中東和平進程嚴重受挫。但是,在埃及和以色列之間卻實現了實實在在的和平,並為1994年的約以和約提供了以土地換和平的先例。
 
所以,如果巴勒斯坦能夠出一位向薩達特那樣不計個人毀譽,以巴勒斯坦人民福祉為念,頭腦清醒,目光遠大,胸襟開闊的理性務實的領導人。那麽實現巴以之間的以土地換和平,巴勒斯坦獨立建國還是有希望的。這樣的說法可能有些把期望寄托在政治強人的個人人格魅力之上,但是,對於當今的巴勒斯坦內部現狀,領導人的作用還是相當重要的。
 
可惜的是,在阿拉伯世界,哈馬斯常有,薩達特不常有。為之奈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